当前位置:学识中文吧 > 学生 >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1500字(通用13篇)
手机版

读书笔记1500字(通用13篇)

来源:学识中文吧 阅读:7K 次

读书笔记1500字 篇1

我想,在我们已知的宇宙里,没有任何事物之间是没有距离的。不同事物间唯一的区别是,这段距离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计量单位去度量?一纳米或是一光年?

读书笔记1500字(通用13篇)

前些天的丽水,白天晴朗无霾,夜晚星空璀璨。我抬看寻找夜空中最明亮的星。对于此时此刻的我,它是如此晶莹剔透地悬于天际;可对于这颗星,也许它早就在亿万年前就已怦然陨灭了。这亿万年的两两相望,就是唾手可得又遥不可及距离。这些天,同样让我感慨的,是这一样一段距离——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用他颤颤巍巍的双脚,度量了87天,627英里的距离。这段距离,度量了一段遗失了20年的亲情、爱情和友情,也度量了一个普通女人,弥留之际,不普通的逝去。度量了人心,也度量了生命。

上网购买《一个人的朝圣》这本小说时,我并未在意。它不过是我为凑满书单满减优惠的一个临时添头。因为这些年的图书市场上,有太多打着“朝圣”旗号的劣质“鸡汤”了。今天是这个大师,明天是那位大姐,后天则摇身国外,变作了某某“上师”。我从来都不觉得,一个灵魂最神圣的部分是外界授予的。它来自于内心的觉醒、来自于痛苦的磨砺,更来自于生命的觉悟。结果,没想到,《一个人的朝圣》用近乎清新而细致的情节,贴切地吻合着我对“神圣”的理解。

故事围绕着一个叫作哈罗德的退休老人讲起,讲到他已分床多年的老伴、名存实亡的婚姻,讲到他曾千般爱怜的儿子、貌合神离的亲情,讲到他已分别多年的同事、随风消散的友谊。讲到一封信、讲到朴素单纯的信念、讲到临时起意的远行、讲到喧嚣嘈杂的媒体……男主人公哈罗德得知一位老同事癌症弥留后,以一份质朴的信念踏上了从英格兰西南角向英格兰东北角的徒步远行。他告诉自己,只要自己用双脚坚持走完这段路,那位久未谋面的老同事、老朋友,就一定会康复起来。

一路上,除了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老人也一次次与脑海中尘封已久的记忆相遇。每一段记忆都是一个离别已久的故人,每一次重逢都让人动容不已。慢慢地,这一个又一个相遇彼此相缀,让这段贯穿英格兰对角线的距离不再是一个关于陡步伤痛、放弃坚持、甚至宗教信仰的俗套故事。

我想,故事告诉我的,正是距离。那些此时此刻看时亲密无间的距离,极有可能被生命的变故、被偶尔的争吵,甚至就被平静的时间所撕裂。就像我看到的那颗明亮的星星,尽管在我们彼此相望的时刻我们光芒汇聚脉脉含情,但那光芒汇聚的焦点却已可能是它亿万年前的一刻光华而已。

可是……对,可是——

所有被疏远的距离,都不是不能够丈量的。

生命并不害怕距离,甚至距离是生命体现它本质所需要的一部分。那些被疏远的感情,其实有彼此相望的身影;那些被拉开的梦想,其实有彼此相惜的眷恋;那些被撕扯的回忆,其实有彼此重逢的期待。万有引力不是告诉我们,这主观或客观上,看似分离彼此的一段段距离,不正牵着深深的吸引吗?

生命是需要一些距离的。而有一天当我安静地躺在岁月尽头回望时,唯一让我不致感到生命虚度的就是,我有没有用双脚、用身心、用感情、用信念,走近她,亲身丈量过她的距离。

读书笔记1500字 篇2

读完了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突然觉得人生好像就像一场漫无目的的等待,我们到底在等待着什么?感觉很茫然······

剧中的情景在脑海中不断重复,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坐在树下苦苦等待,虽然等待是令人烦躁和苦恼的,但他们依然执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希望,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为止。同时,小男孩带来的消息,也坚定了他们等待的信心,因为他们坚信明天还有希望会等来戈多。我不明白两个流浪汉为什么要一直等待戈多,而且只要一直等待就真的会等到吗?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问,觉得那只不过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方式,现实往往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戈多只不过是一个象征,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们还是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有若无、似曾相识而又不见其面的希望。

有人说,等待也是一种幸福,我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能去等待,至少说明还存在着希望,如果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那是连仅仅一点点的希望都没有了。所以,等待也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希望,无论结果怎样,至少我们曾经幸福过,幸福真的很美好。

还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等待父母来接我的情景,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天真的脸庞,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也许那时的我不懂得这就是等待,只是在见到他们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们的怀抱,这就是等待的甜蜜。渐渐的我长大了,明白了原来父母也一样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我回家的心情也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现象,自然中渗透着等待的幸福。这不禁让我想到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的情景,虽然他们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是他们依然坚定的去等待着不愿放弃。我不知道他们等待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他们也不明白自己等待的意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也许只有等待才是他们的希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场等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预见明天会怎样,但我们依然都抱有幸福的希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开,我们一天天期盼它成长,等到花开烂漫时,那一定是最美丽缤纷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汉等待戈多一样没有答案。也许每个人都经历过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 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长的;有的等待是短暂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种等待。

《等待戈多》读完了,然而我还是没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时谁,这个人真的存在吗?虽然他没有出现,但他却像一根线一样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许这就是荒诞意义的所在吧!而流浪汉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华了文章的悲剧意义,现实世界的丑恶、混乱和可怕,使他们的希望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荒诞的。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我觉得他们与其这样毫无结果的去等待戈多,为什么不去主动寻找"戈多"呢?也许人们对自己的命运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认为只有选择等待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直这样盲目的被动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一直幸福下去吗?至少我觉得不会,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运的宣判,或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但至少我们是快乐的,在快乐中去等待,无论结果怎样,但至少过程是值得让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时又是荒诞的,两个流浪汉的坚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虽比较喜欢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击,又如何增强生命的坚韧和生活的意义呢?所以,我们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标奋斗,不能坐以待毙,麻木不仁。

读书笔记1500字 篇3

敦煌,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上下5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壮观异常。她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她的名字让中国人不得不抬头挺胸去诉说。是啊,中国的历史都书写在敦煌莫高窟中,又怎能不让人啧啧赞叹呢?

可她这颗明珠也关联了一个令人厌恶的名字——王圆箓,他甚至沦落到做了一个不得不以化缘为生的道士。20世纪初,洞窟里那些精美壁画和中座雕塑那婀娜动人的体态都因为他的无知蒙上了一层不可磨灭的阴影,洞中成了一片净白,与此同时被净白的更是唐宋历史的结晶!

虽然莫高窟部分文物被如此践踏,但在那之后,莫高窟享有极高的地位。

20世纪40年代,中国成立了莫高窟学术研究和保护机构;60年代对石窟进行了全面加固;80年代开始,莫高窟进入了现代科学保护时期......由此可见,中国是以怎样的速度向前发展着。现在进入莫高窟,看到的不是满地尘土,而是保存完整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

两万多尊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更是精妙绝伦,内容丰富多彩。藏经洞面积不大,曾藏有我国古代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

回首过去,的确有一些不堪入目的往事,但那都已经过去了。拥有今天的精彩才能创造出更绚烂的光芒。当日本学者听完中国敦煌学的报告会后,用沉重的语气说明:“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听到这句话后,那些学者们应该感到无比的欣慰吧!的确,世人见证了中国的成功。

从“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带着第一名宇航员杨利伟飞上太空到“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带着翟志刚等三名宇航员上天也只过了五年。现在,我国正在筹备火星探测器的发射,可见中国飞黄腾达之迅速。

北京时间XX年7月13日22时08分,一个令中国振奋的消息——申奥成功瞬时间传遍了整个中国。中国沸腾了,一片欢呼雀跃的景象。在之后的七年里,中国群众体育工作加快了步伐,不断加强,蓬勃开展。在XX年我国举办的奥运会上,中国以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共100枚奖牌的成绩位列奖牌榜第一,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激动的消息!

1932年,我国的奥运第一人刘长春还未挺进决赛;1960年,台北选手杨传广夺取十项全能银牌,他是中国第一位获得奖牌的运动员;1968年,纪政获100米栏铜牌,她是中国第一位获奥运奖牌的女运动员;1984年,许海峰在男子手枪慢射中获得金牌,这一洗了百余年来“东亚病夫”的耻辱......

想起中国的奥运史,再看看今日中国的成功,足以见得中国发展速度之快。中国人不是别人口中的“东亚病夫”,而是一条龙,一条蓬勃发展着的巨龙!

中国还在不断向前发展,在奥运路上,在艺术路上,在经济路上,在科技路上,中国将会越来越强悍!

读书笔记1500字 篇4

第一次见到余秋雨的《道士塔》是在他的散文集《晨雨初听》读到的,这本书的封面印着蓝蓝的天空和海洋,沙滩上放着两张洁白的椅子。看起来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让人舒心。可是当翻到《道士塔》这篇文章时,先前舒坦的心情早已没了影儿,只有一股怒火在心中燃烧。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20世纪敦煌莫高窟不幸由以为无知的道士当家,他自作聪明将一幅幅珍贵的壁画变为一道惨白,他将一座座精美的塑像化为天师、灵官、菩萨,他将一箱箱无价的国宝换为历历可数的银元。给后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这位道士的名字叫王圆箓,他只是一个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的湖北麻城农民。他的无知让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些不满,他找来帮手用石灰淹没了唐代的衣冠,宋代的笑容。因算了算石灰的价钱,他认为没有必要全部刷完,于是他放下了刷把。如果当时有免费的石灰恐怕这个愚昧的道士会将他的“宅院”刷得一尘不染吧!看来我们是否应该感谢他呢?感谢他的手下留情,为我们留下了一些珍品!粉刷了之后,他又想弄几个雕塑。他看到中座雕像的体态过于婀娜,与几面的白壁似乎有些不相符。这时他终于想起了自己的身份:道士。那自己何不在这里立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和他的帮手用铁锤将那婀娜的身姿,柔美的浅笑砸成了碎片,化为了泥巴。他又请来了邻村的泥匠如小孩子般堆起了雪人,忙活了半天总算能立住了,最后做出来还像模像样

由于这位道士——王圆箓,他的无知、愚蠢、自私。使用少数的银元换得大量的敦煌文物流失海外,而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只得一次次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我们愤怒吗?不我们该愤怒吗?也许正如文章中写到的“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蠢,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他不是承受不起,而是不配。他那样的无知,根本不知自己犯下了怎样的“罪行”,就算再怎么倾泄,他的眼里定还是不解。如果“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那么谁才是这个巨大民族悲剧的主要谋划者呢?是外国冒险家?还是当时的官员。他们滔滔的奏折中没有一句提起敦煌的事由,当外国冒险家甘愿倾家荡产,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时候。生活奢侈的中国官员却因运费太多,不愿保护这些文物。当外国冒险家甘愿葬身沙漠,不顾一切地朝敦煌奔去的时候,中国官员的会客厅里弥漫着茶香!被掠夺后的敦煌文献少,在押送回京的途中只用茅草卷着,每到一个地方便又被抽出几卷行途中又丢失几卷,到达京城后只剩下零零散散的几卷同破旧的茅草。敦煌文化如此灿烂,藏经洞中的文献有如此之多,但中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却没有几卷。这些祖宗留下的遗产在本国没有受到珍视,而在其它国家的眼里却是如此珍贵。与其把他们存放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被破坏,还不如把它放在外国的博物馆永远的收藏。在这种如此令人气愤的情形下这何尝不是一剂救济敦煌文化灵丹妙药?

虽敦煌文化在中国,但中国被历史划出的伤口仍未愈合。

读书笔记1500字 篇5

中国的家长在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后,觉得那是自己的“授权”或“施予”,他们并不觉得那是孩子们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他们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他们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他们的儿女不是他们的儿女,而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他们的“别人”!――题记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彻悟,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 “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多么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们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把你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你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一点柔美的微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那样,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灿烂很多,很多!

读书笔记1500字 篇6

《道士塔》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的文化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心痛,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的民族,发出一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

全篇围绕敦煌莫高窟展开,说的是在20世纪初,莫高窟由一位无知的道士掌管,因为无知,他自作聪明地将窟中的珍贵壁画粉刷,甚至挖凿,代之以灵官塑像;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的国宝向慕名而来的西方学者换回历历可数的银元;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受到糟践,不幸流失,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国宝外流,我们发自内心地遗憾、痛恨、愤慨。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让我们在今天,在这个觉醒了的民族当中,开始做一些事对遗失的文化进行补救。于是,在遗憾、痛恨、愤慨之余,我们直截了当地想抓住罪魁祸首。那么,元凶是谁?是犯下了强盗行径的西方学者?是目光短浅、愚昧无知的王道士?还是旧中国,那个没落在闭关锁国中的“天朝”?或许真如古人所说的“慌不择路,饥不择食”,自身的落后让我们已无心理睬一下被搁在西北荒凉之中的文物们,只好让强大的势力来替我们保管?想想旧中国所背负的“东亚病夫”的耻辱,想想“落后就要挨打”这铁一般的真理,我的心在滴血,我的民族自尊心在哭泣,我感到往事不堪回首,它令我感到那样恐慌与不安。仿佛有一枝利箭从历史深处射来,刺痛了我的心。

这就是历史悲剧,发生在祖先们的身上,但它带来的痛苦却可以绵延几个世纪。然而时光即逝,往事不再,亦无法缉拿真凶,将其正法。我们所能做的,惟有无奈,无奈地历数罪恶,无奈地遗憾惋惜,无奈地遥望历史,无奈地幽幽痛惜,无奈地叹出一口气,让它定格在那一个个耻辱之日、罪恶之日的上空,化作晴空中的阴霾,眼睁睁看着愚钝的王道士在毕恭毕敬地带路,看着洋人们在莫高窟洞开的一刹那惊诧瞪大的双眼,看着一箱箱文献、一尊尊泥塑、一车车诗卷、一幅幅壁画被运走。这样的奇耻大辱,哪个国人还能坐视不理?一个当代中国青年这样写道:“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决胜负于城下。”激荡人心的语言,道出了每位中国人的心声。但,现实与理想总是在作无谓的对峙与较劲,从而无法统一。看看,现在中国人在干些什么?有一些人继续沦为洋人的奴隶;有一些人忘掉了耻辱,忘掉了历史;有一些人在伦敦、东京等地的博物馆买下中国文物的胶卷,回国后对着相片作空头研究;还有一些人在呐喊中吼出愤怒,却永远只是呐喊,无法付诸实践。

一切皆因他而起,那愚氓———王道士。时至今日,不少人认识了这个名字:王圆箓。我在想,如果让他知道了国宝的价值,让他知道了他所作所为的严重性,他会怎么做?依然赚取蝇头小利?又或者,转做了更大的买卖?还是改邪归正,捍卫国宝?无从得知———我的想象力有限。但这次的阅读却让我真实地接触了历史的阴暗面,那是一段可怕的、灾难的岁月,但愿它不再发生。

读书笔记1500字 篇7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劳动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时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苏霍姆林斯基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

▲教育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

——爱弥尔

▲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讲给学生听,最好是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是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他。

——蔡元培

▲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周密的考虑,他所讲授的知识将在学生的头脑得到怎样的理解,并根据这一点来挑选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一点宽恕可能会让别人感激一生,一点爱心可能会让别人温暖一生,一句祝福和鼓励的话语可能会让别人幸福一生。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

……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学会让头脑平静的生活。

▲心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入学生心灵世界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就会在那里找到答案。

——魏书生

▲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幸事;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则是教育的悲哀。为了培养出最优秀的学生,我必须使我自己成为最优秀的教师。

再忙也要留出思考的时间,一小时的思考胜过一周的忙碌。知识只是奠定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思考却给教师带来灵气,一切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有大气,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

教师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也就没有了教书育人的灵魂,孩子正常的精神成长也无法在他手中完成,更不可能培养出文化的巨人。

——河南安阳市语文教师常作印

▲陶行知先生讲:“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生活环境,我们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倾听的本质为理解,教育成为一种指向理解的谈话和倾听过程,倾听可以通过以下一些途径:1.教师信箱;2.师生交流周记;

3.个别会谈。

——《倾听,倾听,再倾听》

批评学生的“五一”艺术

问一问 学生犯了错误先要问一问原因,以免错怪学生。学生与老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生的自尊心是极其敏感的,如果老师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学生,很可能会错怪学生,所以批评前一定要问清原委。

缓一缓 学生的缺点错误,有时的确让人十分生气,班主任如果在气头上,难免会有一场暴风骤雨,这种批评对学生身心是一种摧残,此时,最好缓一缓,先让自己心平气和下来,再选择适当的方式批评教育学生。

引一引 有经验的班主任,学生犯了错误后,不是一味的指责,而是像慈祥而又有经验的顾问一样,站在学生的立场,启发引导。这样,学生在班主任的启发下,自己改正错误,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

选一选 学生犯了错误,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批评,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邀请学生到校园散步,或午饭时坐在一起谈天,在融洽的气氛中学生情绪放松,容易接受教师的批评。如果不分时间、地点的唠叨或训斥,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激一激 根据学生要求上进,好胜心强的特点,有时可以用激将法激励学生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读书笔记1500字 篇8

前日,好友推荐了一本书《做最好的自己》,读后,心中有所顿悟,趁脑中余温尚存把所感与大家分享……

李开复先生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卡梅隆大学,有在当今IT界最著名的三家公司(微软、苹果、谷歌)的工作经验,曾主持建立微软亚洲研究院并出任首任院长,目前担任google大中华区总裁,是当今IT行业炙手可热的顶尖人才之一。《做最好的自己》一书是李开复博士结合自己人生的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写给中国的青少年,是帮助他们实现成功的方向指引。书中运用很多的例子阐述了“成功同心圆”的理念,为中国的青少年指明了成功的方向。“成功同心圆”的概念是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核心,辅以积极、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胸怀六种重要的人生态度作为同心圆的第二层,再以追寻理想、发现兴趣、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合作沟等六种行为方式构成同心圆的最外一环的成功组合体。成功同心圆的中心是价值观,它是人生的基石,也是判断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这就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做出正确的抉择,意味着他是一个有道德、讲诚信、负责任的人,是一个值得信赖、值得托付的人。只有从诚信出发,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所以,真正的成功人士并不是仅仅靠知识、创意等外在素质赢得成功,他们成功的经验在于,他们具备了某些最根本的、最有价值的素质或品格,他们获得成功的内因几乎都可以用“成功同心圆”来解释。

书中写到:真诚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这句话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果得到他人的信任,就必须让他人看到,自己是一个非常真诚和坦白的人。一个人如果愿意把自己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坦白地暴露给对方,就能很容易地走进对方的心灵深处。书中告诉我们,表现真诚的最好方法就是做一个真诚的人,没有什么可以掩饰真心和诚意。一个虚伪的人假装真诚,很容易就会被看穿,因为没有诚意的人不可能做到言行如一。

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时常会把自己融入书里面,总会情不自禁用自身与之对比,不经意间,便成就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很好的自省。怎样才能做最好的自己呢?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它是每个人判断是非善恶的信念体系,它不但引导我们追寻自己的理想,还决定一个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选择;二是态度,在所有最重要的人生态度中,积极主动应该排在第一位,乐观面对人生,有积极的态度,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三是“智慧的勇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追求理想并为之奋斗的激情和活到老学到老的境界,学会交流与沟通,最后用智慧选择成功!

“做最好的自己”,这句话好像一盏指路明灯一样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要努力保持乐观向上的进取意识,乐观面对人生,从小事做起,把握机遇,积极尝试,踏实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努力成为一个最好的自己!

书中有一些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以共勉:

“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以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李开复

“不要忘记,被动就是弃权,不作决定也是一种决定”——李开复

读书笔记1500字 篇9

《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以传记的形式陈述了玛丽娜,艾娃,婧和珍妮四位英语老师的成长历程,分析了形成和影响专家知能发展的因素,并阐明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他们的专家知能。事迹中有失败的经历也有成功的奋斗,其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些新教师常见的烦恼,还可以看到不同的观念,不同的奋斗过程使得她们在走向专家知能的道路不同!一开始看这些事迹时,我感觉非常真实亲切,因为她们刚开始投入教师这个工作时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能引起我的共鸣:这不就是我这一个多月以来苦苦探索想要解决的问题吗?从她们对自身所处的环境的不一样的回应中可以更加明确怎样对待教师工作才能尽快走出“自我怀疑”阶段,走向专家知能:玛丽娜和艾娃能从学校的支持文化中获益,并能看到在当前尚存局限的环境中教和学的可能性;而婧却难以敞开心扉与同事交流,因而没能超越这些局限。面对同一个问题,她们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而且她们自己所选择的需要正面对待的问题也有所不同。遇到教学中的困难,艾娃和玛丽娜会进行探讨和试验,看到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她们会有一种满足感,这使得她们对教学有了更大的热情,也促进了她们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婧进行的尝试性活动相对较少,她尤其在意的是课堂秩序和纪律。玛丽娜的探索和试验以及她对教师工作性质认识上的变化,得益于理论的输入和个人实践经验之间的互动!

其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有关课堂管理和学习组织这方面:

一些有关教师的课堂管理有效与无效的研究指出,两者的差异不在于教师处理学生不良行为的方式,而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阻止不良行为的发生和管理课堂,促进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的规约是指明确规定了学生的哪些行为可以接受而哪些行为不可以接受的准则;而常规是在较长的时间内建立起来的,控制和协调行为的具体步骤或程序。

玛丽娜在课堂管理上的特点:

1、在发布指令时无论是布置家庭作业还是课堂作业,她都不允许有任何噪音。为了让学生确实理解她的指令,她建立了一个常规,即让他们重复老师的要求,尤其是当她的要求比较复杂或她注意到有学生不专心的时候。

2、对课堂事件的判断上,要正确判断学生是故意破坏还是严肃认真地回答问题,这需要教师对学生和他们的背景有所了解。

学习组织:

1、小组活动时,有时会给不同的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

2、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切学习资源,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不急于解决的事情留到课后,给每一件小事情规定一个时间,如数数)

3、与学生建立起良好关系!

珍妮在课堂管理上的教训:

对于处在尝试使用准则和常规阶段的珍妮来说,与许多新手教师一样,她在执行这些准则和常规的同时前后不太一致。这种不一致反映了她在扮演教师角色时所遇到的两难境地:她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不是权威人物,同时她又要维持课堂秩序和纪律以便让学生的学习能够顺利进行。她没有认识到引入课堂中的一系列规约中哪些可行哪些不合适,也没有意识到倡导学生相互监督可能引发的道德问题。(把责任交还给学生,自己小组的同学监督)

读书笔记1500字 篇10

我国的四大名着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施耐庵的《水浒传》记录了梁山的英雄事迹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武松漂亮的醉拳,吴用的足智多谋,单说天真烂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名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这些尤其让我佩服。

然而《水浒传》时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是一部描画和咏赞农民举事的伟大历史诗。它以发生在北宋末期的宋江农民起义为体裁,具有活力地叙述了举事的发生、进展和最终结局,刻画了一系列农民举事英雄形象,直接鼓舞了封建社会形态民众对统治者阶级的抵抗斗争。它使用完全的白话,达到达绘声绘影、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稳固建立了语体文体在小说创编方面的优势,在中国文学史上霸占崇高地位,对苗裔文学具备深刻长远影响。

《水浒传》真实反映了农民举事的全过程,它由相对独立、完整的各个故事连接成一个群体。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是由层级分明而又一统连气儿贯的前、中、后三大段落组成。笔者首先写了林冲、晁盖、武松、鲁智深以及宋江等人的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各种方式的“逼上梁山”,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各路英雄渐渐聚拢,梁山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进展过程。

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形象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智多星-“吴用”和花和尚-“鲁智深”。“智多星吴用”几次献策:吴用向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迷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就在即将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宋江闹华州时,吴用又出计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受招安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腐-败的一面。这的确是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一本书。

这篇习作最重要的是“义气”和“忠诚”。

所谓的义“字虽然只有简单的三划,但包含了太多的意思了。一百零八将个个都很义气,为朋友们赴汤蹈火。其中那个花和尚鲁智深,为了使金老汉父女不再被镇关西欺压,等他们走后就去镇关西教训镇关西,不让他再去欺压其他老百姓,不料三拳便打死了他,被迫逃走。好友林冲被奸人所害,发配沧州,他一路护送,大闹野猪林。他一生嫉恶如仇、抱打不平、一身正气。我认为他是水浒传中最讲义气的英雄。

而所谓的”忠“,就是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尽心尽力,与朋友肝胆相照。宋江便是”忠“的化身。在水浒里,”成也宋江,败也宋江。“他最早是一名小吏。他的理想是为官报国。宋江有着江湖好汉的侠义精神。他乐于助人,结识了不少英雄好汉,有着”及时雨“之称。在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后,他出于义气,才背叛了朝廷被逼上梁山。但宋江是个忠于朝廷的人,摆脱不了对朝廷的忠心,所以在招安那一天又一次奉身于朝廷。直到临终,避免李逵去惹事,把他也一起带走了。

读了这位篇文章我读出了英雄好汉的雄心壮志,和伟大抱负。但是故事里体现的忠、义二字固然可歌可泣,不过,在现在的法制社会里,像武松那样凡事用武力解决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此,由于时代的变迁,我们只能用欣赏的角度去看这本书,不可盲目地学习其中的处事方法。

读书笔记1500字 篇11

童年像一杯纯洁无暇的白开水,我们向里面加入何种原料,它都会小心的收藏,永远地刻在我们脑海之中,让我们舍不得,更不忍心去触痛那些美好的回忆……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暑期的一个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逐渐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幼小的阿廖沙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使小阿廖沙饱受惊吓。这一幕真实反映了俄国下层人民沉重的生活状况,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有温暖与光明。这就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另外一些人,过的另外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外祖母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幸福的童年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幸。《童年》以小主人公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刻画了一群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这里有严厉而暴躁的外公,有慈祥的外婆,有爱喝酒闹事的舅舅,有漂亮而忧郁的妈妈,还有会跳舞的“小茨冈”:有抬起长腿踢妈妈的继父,有称为“奶奶”的绿老太婆,有孤僻而执着于化学实验的房客“好事儿”,有自杀的小偷彼得伯伯,还有一群玩草鞋大战,去冰天雪地的小岛上偷木板过活的善良小流浪汉……

而小阿廖沙正是以一颗脆弱而敏感的童心生活在这群人中,体验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爱丰富了他,使他充满了坚强的力量去应对困苦的生活;苦难让他明白,俄罗斯人大多像小孩子似的,喜欢拿忧伤来逗乐,玩弄,不为做不幸的人而羞愧……正是从这个足迹里,走出来了一个文学巨人,世界因他而增辉。《童年》,也为我们认真了解一个伟大民族打开了一扇小小窗户。

想想我们的童年真是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有老师辛勤的培育;有父母的疼爱;有爷爷奶奶的呵护。但拥有着这些的我们似乎并不知足,有些人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他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这些人是多么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应该不再浪费;应该学会珍惜。

读完这本书后,我不仅从中读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获得珍贵的精神食粮,而且还学习了作着刻画人物性格的匠心独运和简练的叙事风格。高尔基的生平使我明白:其实人生只有三天,那便是昨天、今天、明天,让我们将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更加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高尔基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净,一片蔚蓝。

读书笔记1500字 篇12

《做最好的自己》一书是李开复博士结合自己人生的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写给中国的青少年,是帮助他们实现成功的方向指引。我是全神贯注、静心沉思地读完他的《做最好的自己》这本书,感悟和触动颇多。书中开复先生写的对生活、职业及人生着眼点不少,且都很有道理。下面择其给我印象与影响最深的三个方面:

(一)他重新注解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书中运用很多的例子阐述了“成功同心圆”的理念,为中国的青少年指明了成功的方向。真正的成功人士并不是仅仅靠知识、创意等外在素质赢得成功,他们成功的经验在于,他们具备了某些最根本的、最有价值的素质或品格,他们获得成功的内因几乎都可以用“成功同心圆”来解释。

开复先生以明澈震撼且肯定的笔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多元化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首先‘做最好的自己(BeYourPersonalBest)’”——这些便是我认为本书要传达的最主要的核心理念,也是影响我最大的一块儿。我觉得:成功是一定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主动挖掘自己的潜能与个性,不去刻意模仿单一模式的结果。开复先生以其很强的科学严谨的理性逻辑性无可辩驳地向我们揭示出“成功同心圆”:即一个人的成功,首先在内核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然后外围一同心圆为端正人生态度;最外面的一个圆为具备正确的行为方式。

(二)开复先生强调了“价值观”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先要学会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指导所有态度和行为的根本因素。作者文中写到:“价值观决定你的一生,它是人生的基石”。他提到,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功。在该章节中他所着力强调的“诚信”作为“最为重要”的价值观的论述,给了我心灵再一次启悟与洗礼。他在书中用不少实际例证来说明“诚信”对一个人的生活、事业及人生包括对企业的影响,读后让人很信服。

他在书中写到,“一个没有良好价值观、没有正确态度的学生,即便进了名牌大学,他的成功概率也一定是零。”而“一个优秀、努力、自觉的学生”,即使“进了普通高校,这个概率也不会低于80%。”我感到成功的关键是在于你遵循客观和自身的内在规律并勤奋努力,而并非你表面上虚浮的标签和名头,它和你应试的分数与成绩位次的高低、阶层、职位及世俗的评价体系没有关系。

(三)书中提到的“人际交往的‘同理心’”让我感悟到包括自己,还有很多人在此方面应多多着重思考和有所改善。

他提到“‘同理心’是人际交往艺术的核心准则。甚至说,没有同理心,就不可能知道什么是成功。”同理心是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作者提出:“我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要想得到他人的理解,就要先理解他人”。。。。。。这些法则,想必很多人都会知道,但是未必在实际中做的很好,或者干脆忘掉了,而开复先生书中展开延伸出来的话,确如娓娓溪流,洞明而深刻,直达我们的心田,启悟人心,影响深刻。的确,“同理心”是情商的核心,现代社会中,我们亟需提高改善的确不是智商,而是更能决定人一生成功幸福的情商。从作者的话语中,或许你会领悟更多。

书中还谈到了很多对自己很有益的如“积极主动、开阔胸怀、与人相处合作”的有价值的叙述,旁引博征,但却简明入理,平和入心。然而,给我感悟影响最深的是:书中最核心的“做最好的自己”这一理念。做最好的自己意味着一种全方面的奋斗,一种无怨无悔的选择。虽然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一定会做到完美,但这段经历将记录我人生最重要的历程。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把日子过好,把工作做好,在相应的时间里,实现最大的效益。我们的选择、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超越、我们的热情都建立在立即行动上,只有行动才会让这一切变成现实。我们应该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态度,积极主动、充满自信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效的执行领导给予的各项任务,学会与同事之间、合作沟通,保持终身的努力学习,在工作和生活中,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我相信,它将会引领我,也会召唤你,走向激动人心的成功之路和美好未来!

读书笔记1500字 篇13

20xx年6月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中有这么一段话:“工作将成为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自己工作满意的唯一方式,就是相信你正从事的了不起的工作。要干一样,爱一行。如果你还没有找到你的职业兴趣点,请接着寻找。不要停下来。用心去寻找,就会发现你最热爱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与所从事工作的关系也会变得越来越融洽。因此要找到你喜欢从事的工作,不要停下来”。从乔布斯的名言结合自身实际,我现在从事的工作成为了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要用责任心去工作,责任心对于我来讲就是每时每刻无论身在何处,都挂念着油库的各种设备,吞吐量,人员是否在岗以及他们在干什么,我的责任心简单的可以总结为,领导认可将我委派到油库,那油库的安全平稳运营就是我的责任。

“没有责任心,执行力根本无从谈起,执行力是责任心的体现和最终落脚点,二者共同构成优秀员工立足岗位、奉献企业的重要素质和能力。”这句话是对加强责任心,提高执行力的最好的诠释。责任心是我们做好工作、成就事业的前提,是战胜工作中诸多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对企业高度负责、对职工高度负责、对工作高度负责,才会竭心尽力、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地做工作。在本书中陈绍鹏的事业经历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事业中有责任心、有压力,才会造就一个人的成功。

责任就是勇气,责任就是智慧,责任就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力量!有责任,执行力就有了筋骨。我们油库新发电机房的电瓶损耗严重,这对于我们的维修工而言可以有两种解决方式,第一种就是向油库班子打报告,申请新购更换电瓶,第二种就是解决损耗问题,为什么损耗这样严重?怎么能够减少损耗问题,这就表现出了员工的责任意识,有了责任就得想办法,最后简单的安装了一个手闸,就解决了问题,这就是我们的执行力。通过自身实际我们验证了企业责任就是我们发展的筋骨。

对我们而言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无论在什么样工作岗位上都要高度负责,不要用任何借口来为自己开脱或搪塞,愉快接受和完美执行我们唯一选择,因为工作中没有借口,人生中没有借口,责任更不能讲任何借口,成功属于那些不找借口的人!

在这本书中列举了许多的典型人物,典型之所以成为典型,就是因为他们把工作看做是与自己的生命同等重要的事,将身心彻底融入其中。而他们所做的一切,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经过努力都能做到的事。小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或老师对我们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基础最要紧”。“失之一毫,差之千里”。就是培养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轻视每一个细小的环节,认真做好小事,就是在成就大事。涓涓细流汇成大海,颗颗土粒垒成高山。这一理念一直伴随我走将近40个岁月,融入我的工作和生活。当我在网络上聆听了于世维先生的《赢在执行》这一讲座时,我突然懂得,有一种理念可以永垂不朽。这就是今天我们一直在说的:工作,是要用强烈的责任心去做的事。用强烈的责任心去完成我们的工作,就是全力以赴,就是用尽心思,就是承担责任,就是一丝不苟,就是不讲任何代价,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而不仅仅是把工作做为获得一份薪水的职业。

本文链接:https://www.xszwb.com/dhgfanwen/biji/g30ywy.html

Copyright © 2024. 学识中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文本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