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识中文吧 > 其他 > 导游词 > 湖南导游词 > 关于湖南洞庭湖导游词(精选12篇)
手机版

关于湖南洞庭湖导游词(精选12篇)

来源:学识中文吧 阅读:7.25K 次

关于湖南洞庭湖导游词 篇1

洞庭湖,历史上有云梦、云梦泽、九江、五渚、五湖、三湖、重湖、太湖之称。

关于湖南洞庭湖导游词(精选12篇)

洞庭湖的名称的历来,有许多的说法。在《史记》、《周礼》、《尔雅》等古书上都有"云梦"的记载。梦,是当时楚国方言"湖泽"的意思,与"漭"字相通。"春秋昭元年,楚子与郑伯田于江南之梦"。又云:"定四年楚子涉濉济江,入于云中。"《汉阳志》说:"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合起来统称云梦。当时的云梦泽面积曾达4万平方公里,《地理今释》载:"东抵蕲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云梦。"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说:"云梦者方八、九百里。"到了战国后期,由于泥沙的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自此不再叫云梦,而将这片大湖称之为洞庭湖,因为湖中有一著名的君山,原名洞庭山。《湘妃庙记略》称:"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后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无得而称,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这就是洞庭湖名称的由来。

关于湖南洞庭湖导游词 篇2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江南,湘北,那片向北倾斜的凹形地貌上,一泊湖水以天下为怀,一座阁楼以天下为标。北宋范仲淹用一篇散文将岳阳楼树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座地标,而湖区百姓以千百年来的劳作将洞庭湖建造成天下粮仓。

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湖中心有座葱翠常绿的小山,名叫洞庭山,洞庭湖便因此而得名。湖区总面积约18000平方千米湖的南边是湖南省,北边是湖北省。洪水期间的湖泊,汪洋似海,面积有3900平方千米,容积达一二百亿立方米。其南有湘江、资水、沅水、澧水四水汇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与长江相通,湖水最后在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它犹如一个天然的大水库,容纳四水,吞吐长江,调节洪水,控楚带吴。

洞庭湖区到底包括哪些地方呢?较为权威的划分是,范围包括岳阳、益阳、常德,长沙、湘潭、株洲和湖北荆州共7个市。洞庭湖区又分“纯湖区”和“四水尾闾区”,其中,整个长沙城区,就属于四水尾闾区。而我们此次《环行洞庭湖》报道的岳阳、益阳、常德三市中,还有汨罗、桃江、桃源、临澧不属于纯湖区,也在尾闾区之列,而岳阳的平江、益阳的安化、常德的石门,还并不属于洞庭湖区。

关于湖南洞庭湖导游词 篇3

洞庭湖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跨湖南湖北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之秀丽迷人。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

湖滨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竖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文庙、龙州书院等名胜古迹。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风景秀丽。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这里每天有渡轮来往航程大约一小时。君山原名洞庭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相传4020xx年前,舜帝南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后来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现有古迹二妃墓、湘妃庙、飞来钟等。君山的竹子很有名,有斑竹、罗汉竹、紫竹、毛竹等。这里每年都举办盛大的龙舟节、荷花节和水上运动。

洞庭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其物产极为丰富。湖中的特产有河蚌、黄鳝、洞庭蟹等珍贵的河鲜。洞庭湖的“湖中湖”莲湖,盛产驰名中外的湘莲。湘莲颗粒饱满,肉质鲜嫩,历代被视为莲中珍品。

“衔远山、天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为范仲淹所描述的洞庭湖。千百年来,八百里洞庭以其磅礴大势跃然历史的取景框中。碧波万倾,沙鸥翱翔,浮光跃金,诗意荡漾。更兼有日落黄昏下,点点渔舟唱晚,平湖秋月里,千倾碧波荡银彩。此情此景,当是人间一绝。洞庭湖大,所以才有“洞庭天下水”的说法。虽然现今与几十年前相比,面积已小了一半,仍然还是全国第二大湖。洞庭湖是一个古老而又神奇的湖,浩翰无际,气势雄壮,自古就吸引着无数杰出的文人骚客吟咏、歌颂。屈原第一个来此吟哦,李白“将船买酒白云边”,杜甫却倚着栏杆与巴陵古城同醉于洞庭春色,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翠”,把群山看成“白银盘里一青螺”,孟浩然却喟然一声长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洞庭湖之美在于广博,那种水天一色,气象万千的景致是红尘中人永远看不够的风光。

关于湖南洞庭湖导游词 篇4

洞庭湖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跨湖南湖北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之秀丽迷人。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

湖滨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竖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文庙、龙州书院等名胜古迹。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风景秀丽。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这里每天有渡轮来往航程大约一小时。君山原名洞庭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相传4020xx年前,舜帝南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后来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现有古迹二妃墓、湘妃庙、飞来钟等。君山的竹子很有名,有斑竹、罗汉竹、紫竹、毛竹等。这里每年都举办盛大的龙舟节、荷花节和水上运动。

洞庭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其物产极为丰富。湖中的特产有河蚌、黄鳝、洞庭蟹等珍贵的河鲜。洞庭湖的“湖中湖”莲湖,盛产驰名中外的湘莲。湘莲颗粒饱满,肉质鲜嫩,历代被视为莲中珍品。

关于湖南洞庭湖导游词 篇5

洞庭湖属扬子准地台江南地轴上的断陷盆地,形成于燕山运动,延续至喜马拉雅运动。白垩纪为盆地发展扩大时期,第四纪以来,洞庭湖拗陷盆地在新构造运动作用下,再次全面下沉,接受沉积,成为湖南省第四纪分布最广、厚度最大、沉积层序最全的地区。存在4次以上凹陷成湖、凸起成陆的演化过程,相应拗陷盆地解体,形成断拗盆地。早更新世早期,在目平湖、澧县、沅江等凹陷成湖,中期湖侵扩大到汉寿、鼎城、安乡、湘阴等地,出流由安乡经澧县凹陷排入长江,末期凹陷转为缓慢上升,湖泊萎缩一部分成陆。早更新世晚期,目平湖与沅江两凹陷相连,湖盆扩大。赤山凸起成为两湖间的孤岛,湖水从南县、鲇市、藕池口排入长江,为第四纪湖面最大的兴盛时期。随着湖盆转为上升为主,湖水退却,出现洞庭湖平原地貌景观。中更新世,洞庭湖盆地发育为河网交织的湖沼盆地,澧县、目平湖和沅江至湘阴的沉积体系。此时,湖水有两处出口,一处由岳阳君山经广兴洲入长江,另一处由安乡佘家台经澧县进入江汉盆地。晚更新世,目平湖凹陷和沅江至湘阴凹陷部分地区再次活化沉降,并在赤山西部形成常德、安乡河湖盆地和东部临资口、黄茅洲和北大市河湖盆地,但其它范围已大为缩小,形状复杂,湖水由南向北流,并在团山附近有东、西水系汇合,在石首一带注入长江。发展到全新世后期,整个湖盆为河网交错的洞庭平原,当时在君山西南侧有一方圆130平方公里的小湖。

先秦之后,云梦泽逐渐解体,江湖关系转变,直接影响到洞庭湖的演变。汉晋以来,长江流域人口逐渐增长,垦殖活动强度增大,自然植被受到破坏,长江的含沙量开始增高。随着荆北云梦泽的逐渐淤塞,荆江河床自动调节抬高,加上受西北—东南方向新构造掀斜运动的影响,荆江主泓道逐渐向南摆动。东晋永和年间,荆江南岸形成景口、沦口二股分流汇合成沦水进入洞庭湖。洞庭湖由于承纳两口分泄之江水江沙,湖泊的淤积过程开始加速,形成大小不一的湖群。唐宋时期,荆江统一河床的形成,使边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随着荆江堤防不断修筑,江面束狭、泄洪不畅,洪水位开始抬升,江水顶托倒灌机率增大,每当大洪水通过荆江段常形成决口,“九穴十三口”形成。穴口大量分流长江洪水,使洞庭湖呈现明显扩涨之势,湖盆向西、向南伸展,南连青草、西吞赤沙,水域面积扩大。形容湖水波澜壮阔的“八百里洞庭”一词便开始在这一时期的诗文典籍中出现。随着水域扩展,使原来在汉晋时期彼此支离的洞庭、青草、赤沙3个湖泊在高水位时得以连成汪洋一片。由于受长江来水的影响越来越大,洞庭湖洪水过程也相应发生显著变化,由唐宋以前以“春溜满涨”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夏秋水涨”为主,洪水特征除由四水注入的“桃花汛”之外,长江夏秋水涨的洪水特征已突现出来,使湖泊的洪水过程在年内变化由原来的单峰型转变为明显的双峰型。

宋代以后,荆江河床不断为泥沙淤积,洪水位持续抬升,使魏晋时原“湖高江低、湖水入江”的江湖关系逐渐演变为“江高湖低、江水入湖”的格局,洞庭湖水浸日益严重。元、明、清三朝,随着荆江堤防的不断修筑和穴口的时决时塞,江患加剧,荆江溃堤、湖区溃垸频繁。江湖关系开始紧张起来,说明从宋代开始,江湖关系开始发生历史性变化,人为因素成为江湖关系变异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明嘉靖之后,中央政府采取“舍南救北”的治水方针,荆江北岸穴口尽堵,南岸保留太平、调弦二口与洞庭湖勾通。清代仍继续沿袭明朝的消极治水方针,在长江来水有增无减的情况下,一遇洪水则湖水泛滥四溢、向外扩展已成必然之势。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就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扩大起来的。这一时期洞庭湖的范围,“每岁夏秋之交,湖水泛滥,方圆八九百里,龙阳、沅江则西南之一隅。”说明唐宋时期洞庭湖在西吞赤沙湖之后,向西南又有了迅速的发展。迄至清代中期以前,洞庭湖仍继续呈扩涨之势,到道光年间,为洞庭湖自先秦以来扩展至鼎盛时期。道光《洞庭湖志》记载它的范围是:“东北属巴陵,西北跨华容、石首、安乡,西连武陵、龙阳、沅江,南带益阳而环湘阴,凡四府一州,界分九邑,横亘八九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可见洞庭湖自魏晋南北朝之后是逐步“回春”的。由魏晋时期的五百余里到唐宋之际的七、八百里,继而又发展到清中叶的八九百里,湖水波涛可直拍岳阳、华容、汉寿、沅江、湘阴等县城,君山、艑山、层山、寄山、团山、磊石山、赤山、墨山等均成为兀立湖中的岛屿。洪水时节,洞庭湖水域面积超过6000平方公里。

十九世纪中叶,洞庭湖开始由盛转衰,进入有史记载以来演变最为剧烈的阶段。从6000平方公里的浩瀚大湖,萎缩到目前2691平方公里的湖面,就是在这一百多年时间内发生的。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为和政策的因素,导致咸丰、同治年间藕池、松滋相继溃口,荆江四口分流入洞庭湖局面的正式形成。咸丰二年,荆江藕池堤马林工在小水年份溃决,清政府借口民力拮据未予堵筑,形成藕池口、至咸丰十年长江大水,在原溃口冲刷成藕池口。同治九年松滋溃口,因堵筑不坚固,同治十二年复溃,形成松滋河。藕池口,松滋口形成后,原由两口分流转变为四口分流,江湖关系巨变,成为洞庭湖近一百多年来演变的重大转折点。由于四口自北而南奔流,夺流改道,不仅使四水三角洲平原被淹,而且还迫使四水改变流向,彻底打乱了原有水系格局。沅水尾闾的主泓被迫遗弃故道,改由大围堤西北方向入湖;资水尾闾的主泓也不再经由沅江县城侧,而是改由毛角口经杨柳潭入湖。四口和四水在湖内相互顶托干扰,造成局部地区水位壅高。更为严重的是大量泥沙倾积湖内,成为制约洞庭湖演变的一个主要矛盾。四口入湖泥沙淤积形成的河口三角洲自西北向东南推进,加速了洞庭湖洲滩的发育。随着三角洲在湖内不断充填和南移东进,洞庭湖由此进入了迅速缩小的过程。伴随着泥沙淤积和洲滩的迅速扩展,湖区继之开展大量的围垦。湖泊变成洲滩,洲滩又成为垸土和湖田,洞庭湖人进水退的状况开始出现。滨湖堤垸如鳞,弥望无际,已有与水争地之势。乾隆年开始到嘉庆年间,湖南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地方官开始呼吁限制围湖造田,并要求刨毁有碍行洪的私垸。二是清末光绪年,在荆江来沙成倍增长、洲滩迅速扩展的情况下,再次出现筑堤建垸的高潮,挽垸呈恶性膨胀,至清末洞庭湖总计有堤垸1094座。

民国时期,围垦没有受到遏制,洞庭湖进一步萎缩。高位洲滩因每年显露期长,相继挽成堤垸已成必然之势。而中位和低位洲滩,因地势低下,每年淹没时间较长,修垸工程量大,且不适宜垦殖,这一类未经建垸的洲滩,当地俗称之为洲土。据民国35年调查,已形成岳临、苍梧台、注滋口、大通湖、飘尾五大区块,总计在268万亩。20世纪40年代中期洞庭湖已是洲滩广袤,湖体支离破碎,港汊交织,滩地发育系数达0.4左右。洞庭湖滩地发育程度如此之高,表明洞庭湖已进入它的衰老阶段。

此后由于分流入湖的洪水夹带大量泥沙,湖盆不断淤积,1983年,这个长江水系重要调节湖泊的面积又缩小到2691平方公里,并被分隔为几个部分。

关于湖南洞庭湖导游词 篇6

洞庭湖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跨湖南湖北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之秀丽迷人。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

湖滨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文庙、龙州书院等名胜古迹。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风景秀丽。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这里每天有渡轮来往航程大约一小时。君山原名洞庭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相传4020xx年前,舜帝南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后来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现有古迹二妃墓、湘妃庙、飞来钟等。君山的竹子很有名,有斑竹、罗汉竹、紫竹、毛竹等。这里每年都举办盛大的龙舟节、荷花节和水上运动。

洞庭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其物产极为丰富。湖中的特产有河蚌、黄鳝、洞庭蟹等珍贵的河鲜。洞庭湖的“湖中湖”莲湖,盛产驰名中外的湘莲。湘莲颗粒饱满,肉质鲜嫩,历代被视为莲中珍品。

关于湖南洞庭湖导游词 篇7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江南,湘北,那片向北倾斜的凹形地貌上,一泊湖水以天下为怀,一座阁楼以天下为标。北宋范仲淹用一篇散文将岳阳楼树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座地标,而湖区百姓以千百年来的劳作将洞庭湖建造成天下粮仓。

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湖中心有座葱翠常绿的小山,名叫洞庭山,洞庭湖便因此而得名。湖区总面积约18000平方千米湖的南边是湖南省,北边是湖北省。洪水期间的湖泊,汪洋似海,面积有3900平方千米,容积达一二百亿立方米。其南有湘江、资水、沅水、澧水四水汇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与长江相通,湖水最后在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它犹如一个天然的大水库,容纳四水,吞吐长江,调节洪水,控楚带吴。

洞庭湖区到底包括哪些地方呢?较为权威的划分是,范围包括岳阳、益阳、常德,长沙、湘潭、株洲和湖北荆州共7个市。洞庭湖区又分“纯湖区”和“四水尾闾区”,其中,整个长沙城区,就属于四水尾闾区。而我们此次《环行洞庭湖》报道的岳阳、益阳、常德三市中,还有汨罗、桃江、桃源、临澧不属于纯湖区,也在尾闾区之列,而岳阳的平江、益阳的安化、常德的石门,还并不属于洞庭湖区。

关于湖南洞庭湖导游词 篇8

洞庭湖属扬子准地台江南地轴上的断陷盆地,形成于燕山运动,延续至喜马拉雅运动。白垩纪为盆地发展扩大时期,第四纪以来,洞庭湖拗陷盆地在新构造运动作用下,再次全面下沉,接受沉积,成为湖南省第四纪分布最广、厚度最大、沉积层序最全的地区。存在4次以上凹陷成湖、凸起成陆的演化过程,相应拗陷盆地解体,形成断拗盆地。早更新世早期,在目平湖、澧县、沅江等凹陷成湖,中期湖侵扩大到汉寿、鼎城、安乡、湘阴等地,出流由安乡经澧县凹陷排入长江,末期凹陷转为缓慢上升,湖泊萎缩一部分成陆。早更新世晚期,目平湖与沅江两凹陷相连,湖盆扩大。赤山凸起成为两湖间的孤岛,湖水从南县、鲇市、藕池口排入长江,为第四纪湖面最大的兴盛时期。随着湖盆转为上升为主,湖水退却,出现洞庭湖平原地貌景观。中更新世,洞庭湖盆地发育为河网交织的湖沼盆地,澧县、目平湖和沅江至湘阴的沉积体系。此时,湖水有两处出口,一处由岳阳君山经广兴洲入长江,另一处由安乡佘家台经澧县进入江汉盆地。晚更新世,目平湖凹陷和沅江至湘阴凹陷部分地区再次活化沉降,并在赤山西部形成常德、安乡河湖盆地和东部临资口、黄茅洲和北大市河湖盆地,但其它范围已大为缩小,形状复杂,湖水由南向北流,并在团山附近有东、西水系汇合,在石首一带注入长江。发展到全新世后期,整个湖盆为河网交错的洞庭平原,当时在君山西南侧有一方圆130平方公里的小湖。

先秦之后,云梦泽逐渐解体,江湖关系转变,直接影响到洞庭湖的演变。汉晋以来,长江流域人口逐渐增长,垦殖活动强度增大,自然植被受到破坏,长江的含沙量开始增高。随着荆北云梦泽的逐渐淤塞,荆江河床自动调节抬高,加上受西北—东南方向新构造掀斜运动的影响,荆江主泓道逐渐向南摆动。东晋永和年间,荆江南岸形成景口、沦口二股分流汇合成沦水进入洞庭湖。洞庭湖由于承纳两口分泄之江水江沙,湖泊的淤积过程开始加速,形成大小不一的湖群。唐宋时期,荆江统一河床的形成,使边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随着荆江堤防不断修筑,江面束狭、泄洪不畅,洪水位开始抬升,江水顶托倒灌机率增大,每当大洪水通过荆江段常形成决口,“九穴十三口”形成。穴口大量分流长江洪水,使洞庭湖呈现明显扩涨之势,湖盆向西、向南伸展,南连青草、西吞赤沙,水域面积扩大。形容湖水波澜壮阔的“八百里洞庭”一词便开始在这一时期的诗文典籍中出现。随着水域扩展,使原来在汉晋时期彼此支离的洞庭、青草、赤沙3个湖泊在高水位时得以连成汪洋一片。由于受长江来水的影响越来越大,洞庭湖洪水过程也相应发生显著变化,由唐宋以前以“春溜满涨”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夏秋水涨”为主,洪水特征除由四水注入的“桃花汛”之外,长江夏秋水涨的洪水特征已突现出来,使湖泊的洪水过程在年内变化由原来的单峰型转变为明显的双峰型。

宋代以后,荆江河床不断为泥沙淤积,洪水位持续抬升,使魏晋时原“湖高江低、湖水入江”的江湖关系逐渐演变为“江高湖低、江水入湖”的格局,洞庭湖水浸日益严重。元、明、清三朝,随着荆江堤防的不断修筑和穴口的时决时塞,江患加剧,荆江溃堤、湖区溃垸频繁。江湖关系开始紧张起来,说明从宋代开始,江湖关系开始发生历史性变化,人为因素成为江湖关系变异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明嘉靖之后,中央政府采取“舍南救北”的治水方针,荆江北岸穴口尽堵,南岸保留太平、调弦二口与洞庭湖勾通。清代仍继续沿袭明朝的消极治水方针,在长江来水有增无减的情况下,一遇洪水则湖水泛滥四溢、向外扩展已成必然之势。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就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扩大起来的。这一时期洞庭湖的范围,“每岁夏秋之交,湖水泛滥,方圆八九百里,龙阳、沅江则西南之一隅。”说明唐宋时期洞庭湖在西吞赤沙湖之后,向西南又有了迅速的发展。迄至清代中期以前,洞庭湖仍继续呈扩涨之势,到道光年间,为洞庭湖自先秦以来扩展至鼎盛时期。道光《洞庭湖志》记载它的范围是:“东北属巴陵,西北跨华容、石首、安乡,西连武陵、龙阳、沅江,南带益阳而环湘阴,凡四府一州,界分九邑,横亘八九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可见洞庭湖自魏晋南北朝之后是逐步“回春”的。由魏晋时期的五百余里到唐宋之际的七、八百里,继而又发展到清中叶的八九百里,湖水波涛可直拍岳阳、华容、汉寿、沅江、湘阴等县城,君山、艑山、层山、寄山、团山、磊石山、赤山、墨山等均成为兀立湖中的岛屿。洪水时节,洞庭湖水域面积超过6000平方公里。

十九世纪中叶,洞庭湖开始由盛转衰,进入有史记载以来演变最为剧烈的阶段。从6000平方公里的浩瀚大湖,萎缩到目前2691平方公里的湖面,就是在这一百多年时间内发生的。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为和政策的因素,导致咸丰、同治年间藕池、松滋相继溃口,荆江四口分流入洞庭湖局面的正式形成。咸丰二年,荆江藕池堤马林工在小水年份溃决,清政府借口民力拮据未予堵筑,形成藕池口、至咸丰十年长江大水,在原溃口冲刷成藕池口。同治九年松滋溃口,因堵筑不坚固,同治十二年复溃,形成松滋河。藕池口,松滋口形成后,原由两口分流转变为四口分流,江湖关系巨变,成为洞庭湖近一百多年来演变的重大转折点。由于四口自北而南奔流,夺流改道,不仅使四水三角洲平原被淹,而且还迫使四水改变流向,彻底打乱了原有水系格局。沅水尾闾的主泓被迫遗弃故道,改由大围堤西北方向入湖;资水尾闾的主泓也不再经由沅江县城侧,而是改由毛角口经杨柳潭入湖。四口和四水在湖内相互顶托干扰,造成局部地区水位壅高。更为严重的是大量泥沙倾积湖内,成为制约洞庭湖演变的一个主要矛盾。四口入湖泥沙淤积形成的河口三角洲自西北向东南推进,加速了洞庭湖洲滩的发育。随着三角洲在湖内不断充填和南移东进,洞庭湖由此进入了迅速缩小的过程。伴随着泥沙淤积和洲滩的迅速扩展,湖区继之开展大量的围垦。湖泊变成洲滩,洲滩又成为垸土和湖田,洞庭湖人进水退的状况开始出现。滨湖堤垸如鳞,弥望无际,已有与水争地之势。乾隆年开始到嘉庆年间,湖南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地方官开始呼吁限制围湖造田,并要求刨毁有碍行洪的私垸。二是清末光绪年,在荆江来沙成倍增长、洲滩迅速扩展的情况下,再次出现筑堤建垸的高潮,挽垸呈恶性膨胀,至清末洞庭湖总计有堤垸1094座。

民国时期,围垦没有受到遏制,洞庭湖进一步萎缩。高位洲滩因每年显露期长,相继挽成堤垸已成必然之势。而中位和低位洲滩,因地势低下,每年淹没时间较长,修垸工程量大,且不适宜垦殖,这一类未经建垸的洲滩,当地俗称之为洲土。据民国35年调查,已形成岳临、苍梧台、注滋口、大通湖、飘尾五大区块,总计在268万亩。20世纪40年代中期洞庭湖已是洲滩广袤,湖体支离破碎,港汊交织,滩地发育系数达0.4左右。洞庭湖滩地发育程度如此之高,表明洞庭湖已进入它的衰老阶段。

此后由于分流入湖的洪水夹带大量泥沙,湖盆不断淤积,1983年,这个长江水系重要调节湖泊的面积又缩小到2691平方公里,并被分隔为几个部分。

关于湖南洞庭湖导游词 篇9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益阳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_。

湖南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湿地位于长江中游平原最大的过水性淡水湖泊--洞庭湖的南部,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是白鹳、白鹤等等许多水禽的重要栖息地,经济动、植物产量高,价值大,对长江的洪水调蓄作用极其重要。

简介

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益阳市,面积168000公顷。地处长江中游平原最大的过水性淡水湖泊——洞庭湖的南部,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每年在保护区越冬的水禽约1000万只,是白鹳、白鹤等许多水禽的重要栖息地。也是国家一级保护鱼类中华鲟的栖息地。该湿地对长江的洪水调蓄作用极其重要。

已被国家列为“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南洞庭湖上生活着多种珍稀濒危水禽和其它野生植物。南洞庭湖有118个人迹罕至的湖洲和湖岛,有植物863种,鸟类164种,鱼类11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中华鲟、白鲟、白头鹤、中华秋沙鸭等10种。

地理位置

湖南省南洞庭湖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位于洞庭湖西南,沅江市境内,地跨东径112°18′15〃至112°56′15〃,北纬28°113′30〃至29°3′45〃。保护区内有15个乡、镇、场,30万人口,总面积16.8万公顷。

南洞庭湖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南岸,它的东、南是我省湘江和资水的出口。

自然条件

1、地貌:该区属长江中下游洞庭平原堆积而成的沼泽地貌。境内河岔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全区由118个湖洲和18个湖泊组成。

2、土壤:南洞庭湖湿地土壤,主要为潮土、沼泽土和沼泽化草甸土。

3、水质:洞庭湖属过水性湖泊,湖水更换周期最长为19天。据检测,水质属国家标准Ⅱ类。

4、气候:南洞庭湖区属华中地区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其特点是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日照和无霜期都比较长。

鸟类资源

保护区内鸟类资源极其丰富,据调查记录表明,本区有鸟类16目43科164种,其中鸭科30种,鹬科19种,鹭科14种,鹰科6种,隼科4种,雉科3种,雀科4种,秧鸡科9种,杜鹃科4种,翠鸟科4种,反嘴鹬科3种,伯劳科3种,鸦科6种。据专家测算,在此越冬的候鸟有1000万只左右,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白鹳805只,黑鹳300只,白头鹤200只,白鹤400只,白琵鹭1000多只,大鸨30只,白忱鹤400只,天鹅400多只,灰鹤1000只,中华秋沙鸭20多只,白额雁30000只,豆雁35000只。1997年,日本雁类协会池内俊雄测出此处小白额雁30000多只,远远超出世界记录的18000只。另外,保护区有植物154科475属863种,兽类23种,爬行类23种,两栖类8种,鱼类12目23科114种,虾类4科9种,贝类9科48种。

描述

由于湘、资、沅、澧和长江水汇流注入,使南洞庭湖湿地具有水浸皆湖,水落为洲的沼泽地貌特征,境内河汊纵横,洲岛密布,广阔的湖面上星罗棋布地散布着118个人迹罕至的湖洲和湖岛。20__年,南洞庭湖被确定为国际湿地自然生态保护区,其核心区在沅江市境内的鲁马湖,面积达80多平方公里。湖洲芦苇面积达2.4万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苇荻群落。湖洲上生长的野芹菜、野藜蒿、芦笋和蓼米被誉为“洞庭四珍”,是地地道道的野生的绿色食品,倍受人们珍爱。

关于湖南洞庭湖导游词 篇10

洞庭湖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跨湖南湖北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之秀丽迷人。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

湖滨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文庙、龙州书院等名胜古迹。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风景秀丽。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这里每天有渡轮来往航程大约一小时。君山原名洞庭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相传4020xx年前,舜帝南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后来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现有古迹二妃墓、湘妃庙、飞来钟等。君山的竹子很有名,有斑竹、罗汉竹、紫竹、毛竹等。这里每年都举办盛大的龙舟节、荷花节和水上运动。

洞庭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其物产极为丰富。湖中的特产有河蚌、黄鳝、洞庭蟹等珍贵的河鲜。洞庭湖的“湖中湖”莲湖,盛产驰名中外的湘莲。湘莲颗粒饱满,肉质鲜嫩,历代被视为莲中珍品。

关于湖南洞庭湖导游词 篇11

洞庭湖,历史上有云梦、云梦泽、九江、五渚、五湖、三湖、重湖、太湖之称。

洞庭湖的名称的历来,有许多的说法。在《史记》、《周礼》、《尔雅》等古书上都有"云梦"的记载。梦,是当时楚国方言"湖泽"的意思,与"漭"字相通。"春秋昭元年,楚子与郑伯田于江南之梦"。又云:"定四年楚子涉濉济江,入于云中。"《汉阳志》说:"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合起来统称云梦。当时的云梦泽面积曾达4万平方公里,《地理今释》载:"东抵蕲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云梦。"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说:"云梦者方八、九百里。"到了战国后期,由于泥沙的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自此不再叫云梦,而将这片大湖称之为洞庭湖,因为湖中有一著名的君山,原名洞庭山。《湘妃庙记略》称:"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后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无得而称,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这就是洞庭湖名称的由来。

关于湖南洞庭湖导游词 篇12

洞庭湖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跨湖南湖北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之秀丽迷人。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

湖滨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竖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文庙、龙州书院等名胜古迹。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风景秀丽。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这里每天有渡轮来往航程大约一小时。君山原名洞庭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相传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后来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现有古迹二妃墓、湘妃庙、飞来钟等。君山的竹子很有名,有斑竹、罗汉竹、紫竹、毛竹等。这里每年都举办盛大的龙舟节、荷花节和水上运动。

洞庭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其物产极为丰富。湖中的特产有河蚌、黄鳝、洞庭蟹等珍贵的河鲜。洞庭湖的“湖中湖”莲湖,盛产驰名中外的湘莲。湘莲颗粒饱满,肉质鲜嫩,历代被视为莲中珍品。

本文链接:https://www.xszwb.com/dycfanwen/hunan/m8334v.html

Copyright © 2024. 学识中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文本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