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识中文吧 > 其他 > 导游词 > 辽宁导游词 > 辽宁古迹导游词(精选16篇)
手机版

辽宁古迹导游词(精选16篇)

来源:学识中文吧 阅读:3.08W 次

辽宁古迹导游词 篇1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鸭绿江位于丹东境内鸭绿江下游的浑江口至江海分界处的沿江区,全长210公里,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景区以水景为主线,山景相依托,名胜古迹历史久远,游一江可观赏中朝两国风光。

辽宁古迹导游词(精选16篇)

鸭绿江因为水的颜色而得名,那碧绿的江水,犹如雄鸭脖颈的莹绿,先人们便称其为鸭绿江,沿袭至今,在早以前,鸭绿江的古称为马訾水。鸭绿江古称坝水,汉称为訾水,唐朝始称鸭绿江,因其水色青绿、恰如鸭头而得名。鸭绿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流经长白、集安、宽甸、丹东等地,向南注入黄海,全长795公里,是中朝两国的界河。鸭绿江流经丹东市约300公里。此段江面宽阔,两岸风光秀丽,在入海口一带,盛产大银鱼。鸭绿江造桥历史很早,可上溯到辽代,20世纪初,鸭绿江上始建铁桥,先后在丹东和朝鲜新义州之间建了二座。第一座建于1909年,是座开闭式桥梁。1950年朝鲜战争中被美国飞机炸毁,桥墩至今犹存,现辟有端桥游览区。第二座桥建于1940出年,为铁路、公路两用桥,全长940米,属中朝两国共管。它是中朝两国的交通要道,也是游人观光览胜的景点。

门票:鸭绿江断桥15元

位置:位于鸭绿江中下游丹东市境内,东起浑江口,西至大东港

气候:气候冬暖夏凉

面积:全长210公里。总面积824.2平方公里(含朝鲜水面),保护区面积200平方公里。

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由六大景区100多个景点组成,鸭绿江风景区位于鸭绿江中下游,与朝鲜碧潼、清水、义州、新义州隔江相望,江水蜿蜒舒缓,两峭壁嶙峋,林木郁郁葱葱,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有浩瀚秀美的水丰湖、雄峙江畔的虎山长城、弹痕累累的鸭绿江大桥、我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最北端的江海分界线和古人类洞穴遗址、原始村落遗址和现代园林建筑等,构成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水丰景区:水丰水库是中国东北最大的水库,中朝两国共管,库区内森林都保持着近似原始状态的自然景观,水库两侧峡谷秀丽、花木茂盛。

太平湾景区:主要由古渡新村和太平湾电站景点组成。

大桥景区:位于丹东市城区,是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与朝鲜新义州市隔江相望。有宝山悬虹、碧水玉榭、鸭江帆影、铁桥弹洞等著名景点。

虎山景区:位于大桥景区与太平洋景区之间。虎山形似卧虎,地势险要,与对岸朝鲜“统军亭”遥遥相对,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地。

江口景区:区内最南端的一个景区。江海分界线是中国海岸线的最北端,三号江海界碑吸引了许多游客。

绿江景区:位于宽甸镇江乡和吉林省交界的浑江口。自然景观秀美,植被近似原始状态,有十二天门、天然狩猎场、冷风岩、五节楼山,以及古窑址等景点。

交通:北京至平壤、莫斯科至平壤的国际联运列车,经弹洞出入国境。丹东还有通往沈阳、北京、长甸等的客运列车。民航已开辟直达北京、广州、成都、温州等地的航线。

辽宁古迹导游词 篇2

位于沈阳东北部,柳条湖立交桥西北,西靠长大铁路,博物馆主体本身就是一座历史纪念建筑物,它以残历碑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一部巨大石雕台历上密布着千疮百孔的弹痕,隐约可见无数个骷髅,象征着千万个不泯的冤魂在呐喊和呼号。右面的一页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左面的一页镌刻着“九·一八”事变的史实:“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从残历碑正面拱形门进入一楼正厅,迎面黑色大理石上刻有“勿忘国耻”四个大字,在字的上方嵌有一面残月形时钟,其时针指着10时20分,这是日本侵略军发起进攻北大营的时刻。

管内二至三楼为“九·一八”事变历史陈列。

“九·一八”事变炸弹碑位于于洪区陵东乡柳条湖望花立交桥北侧。碑西侧为长大铁路,东为公路,向北就是当年的北大营。在铁路东侧,原日本关东军曾树立木制标牌,竖书“昭和六年九月十八日支那兵线路爆破地点”字样,1938年日本又重建了这个炸弹形水泥纪念物,上面为炸弹尾翼形碑身高5米,下面基座为梯形平台,上镶嵌横书“爆破地点”四字。并在北大营内建立了战绩纪念馆和战绩纪念碑。从日本关东军在柳条湖铁路爆破地点到攻占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这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所制造的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现场。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经过长期策划和周密预谋的重大侵华事件,是对我国发动大规模武装侵略的开始。1931年9月18日夜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将其所侵占的“南满铁路”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自行炸毁,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即以此为借口,向北大营驻军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中国驻军在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下,撤至关内。至1932年3月间,辽、吉、黑,热四省全境沦陷,成为日本帝国主义血腥统治的殖民地,直至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东北地区沦陷了20xx年。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炫耀他们的所谓“赫赫战功”,建立了这个炸弹型水泥纪念碑。如今,它已成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罪证。

解放后,沈阳人民已将该碑推倒,仍陈列在原址。1985年2月,此碑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辽宁古迹导游词 篇3

位于沈阳东北部,柳条湖立交桥西北,西靠长大铁路,博物馆主体本身就是一座历史纪念建筑物,它以残历碑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一部巨大石雕台历上密布着千疮百孔的弹痕,隐约可见无数个骷髅,象征着千万个不泯的冤魂在呐喊和呼号。右面的一页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左面的一页镌刻着“九·一八”事变的史实:“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从残历碑正面拱形门进入一楼正厅,迎面黑色大理石上刻有“勿忘国耻”四个大字,在字的上方嵌有一面残月形时钟,其时针指着10时20分,这是日本侵略军发起进攻北大营的时刻。

管内二至三楼为“九·一八”事变历史陈列。

“九·一八”事变炸弹碑位于于洪区陵东乡柳条湖望花立交桥北侧。碑西侧为长大铁路,东为公路,向北就是当年的北大营。在铁路东侧,原日本关东军曾树立木制标牌,竖书“昭和六年九月十八日支那兵线路爆破地点”字样,1938年日本又重建了这个炸弹形水泥纪念物,上面为炸弹尾翼形碑身高5米,下面基座为梯形平台,上镶嵌横书“爆破地点”四字。并在北大营内建立了战绩纪念馆和战绩纪念碑。从日本关东军在柳条湖铁路爆破地点到攻占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这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所制造的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现场。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经过长期策划和周密预谋的重大侵华事件,是对我国发动大规模武装侵略的开始。1931年9月18日夜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将其所侵占的“南满铁路”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自行炸毁,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即以此为借口,向北大营驻军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中国驻军在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下,撤至关内。至1932年3月间,辽、吉、黑,热四省全境沦陷,成为日本帝国主义血腥统治的殖民地,直至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东北地区沦陷了14年。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炫耀他们的所谓“赫赫战功”,建立了这个炸弹型水泥纪念碑。如今,它已成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罪证。

解放后,沈阳人民已将该碑推倒,仍陈列在原址。1985年2月,此碑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辽宁古迹导游词 篇4

“张氏帅府博物馆”原“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座落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学良旧居内,1988年12月对外开放。该馆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600平方米。

张学良旧居从建设至今已经有88年历史了,沈阳人称其为“张氏帅府”、“大帅府”,是张学良将军及其父亲张作霖的官邸和私宅。这是由青砖高墙围起的院落和院外若干建筑所组合成的庞大建筑群,于1914年由张学良将军的父亲张作霖兴建,1916年入住。以后又不断扩建,逐步形成了由东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筑等四个部分组成的的建筑体系,各个建筑风格各异,有中国传统式,中西合璧式、罗马式、北欧式、日本式。上个世纪后期,“张氏帅府”被国家列为全国优秀近代建筑群。

1985年,沈阳市人民政府依法以“张氏帅府”称谓公布这一建筑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辽宁省政府也以“张氏帅府”名称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中国国务院以“张学良旧居”称谓公布其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辽宁省在此设立“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十几年来举办了各类展览,接待了大量观众和游客,成为沈阳市享有崇高声誉的博物馆和旅游游泳景点。

张学良旧居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及其长子“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主政东北时的官邸和私宅。从1914年兴建开始到1933年止逐步形成了由中院三进四合套院,东院大青楼、小青楼,西院红楼群以及院外的赵四小姐楼、边业银行、帅府办事处等风格各异的建筑体系,是我国近现代优秀建筑群之一。

举办各种展览,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该馆主要功能,建馆以来的基本陈列包括《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业绩展》、《张作霖与奉系军阀大事记展》、《人民海军好参谋长张学思将军业绩展》及《名人访帅府》等展览。近年来,先后举办了《中国近现代史文物图片展》、《纪念九一八事变六十周年文物图片展》、《一个日本宪本的忏悔》、《纪念阎宝航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展览》、《庆祝张学良将军九八华诞兰花特展》等90余个专题展览。复原陈列包括《张作霖卧室、办公室、书房、议事厅复原陈列展》、《张学良、于凤至卧室复原陈列展》、《张学良办公室复原陈列展》、《东北政务委员会办公室复原陈列展》、《老虎厅“枪毙杨常”复原陈列展》、《张氏家庙》等近10项展览。该馆还引进了有关张学良将军一生足迹的音像供大家观看。该馆的科研学术成果丰硕,曾出版发行了《张氏帅府》、《张学良旧居》、《张学良将军画册》等多部专著,在国内外均产生一定影响。

从1988年以来,该馆每年都举办张学良将军的各种形式的祝寿活动,20__年5月末6月初该馆参与的沈阳、北京和美国夏威夷三地的祝贺张学良将军百岁华诞的系列活动在海内外取得较大的社会影响,拓展了该馆的知名度。党和国家领导人-、-、-、-等先后来此视察。建馆10余年来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180余万人,是沈阳市享有盛名的旅游观光胜地,是该市著名旅游景观之一。作为辽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多次被辽宁省和沈阳市授予先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

现在,该馆以其一年365天全天侯开放和十人以上免费导游的“双全”服务,赢得海内外各届人士的赞誉。

辽宁古迹导游词 篇5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鸭绿江位于丹东境内鸭绿江下游的浑江口至江海分界处的沿江区,全长210公里,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景区以水景为主线,山景相依托,名胜古迹历史久远,游一江可观赏中朝两国风光。

鸭绿江因为水的颜色而得名,那碧绿的江水,犹如雄鸭脖颈的莹绿,先人们便称其为鸭绿江,沿袭至今,在早以前,鸭绿江的古称为马訾水。鸭绿江古称坝水,汉称为訾水,唐朝始称鸭绿江,因其水色青绿、恰如鸭头而得名。鸭绿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流经长白、集安、宽甸、丹东等地,向南注入黄海,全长795公里,是中朝两国的界河。鸭绿江流经丹东市约300公里。此段江面宽阔,两岸风光秀丽,在入海口一带,盛产大银鱼。鸭绿江造桥历史很早,可上溯到辽代,20世纪初,鸭绿江上始建铁桥,先后在丹东和朝鲜新义州之间建了二座。第一座建于1920xx年,是座开闭式桥梁。1950年朝鲜战争中被美国飞机炸毁,桥墩至今犹存,现辟有端桥游览区。第二座桥建于1940出年,为铁路、公路两用桥,全长940米,属中朝两国共管。它是中朝两国的交通要道,也是游人观光览胜的景点。

门票:鸭绿江断桥15元

位置:位于鸭绿江中下游丹东市境内,东起浑江口,西至大东港

气候:气候冬暖夏凉

面积:全长210公里。总面积824.2平方公里(含朝鲜水面),保护区面积200平方公里。

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由六大景区100多个景点组成,鸭绿江风景区位于鸭绿江中下游,与朝鲜碧潼、清水、义州、新义州隔江相望,江水蜿蜒舒缓,两峭壁嶙峋,林木郁郁葱葱,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有浩瀚秀美的水丰湖、雄峙江畔的虎山长城、弹痕累累的鸭绿江大桥、我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最北端的江海分界线和古人类洞穴遗址、原始村落遗址和现代园林建筑等,构成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水丰景区:水丰水库是中国东北最大的水库,中朝两国共管,库区内森林都保持着近似原始状态的自然景观,水库两侧峡谷秀丽、花木茂盛。

太平湾景区:主要由古渡新村和太平湾电站景点组成。

大桥景区:位于丹东市城区,是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与朝鲜新义州市隔江相望。有宝山悬虹、碧水玉榭、鸭江帆影、铁桥弹洞等著名景点。

虎山景区:位于大桥景区与太平洋景区之间。虎山形似卧虎,地势险要,与对岸朝鲜“统军亭”遥遥相对,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地。

江口景区:区内最南端的一个景区。江海分界线是中国海岸线的最北端,三号江海界碑吸引了许多游客。

绿江景区:位于宽甸镇江乡和吉林省交界的浑江口。自然景观秀美,植被近似原始状态,有十二天门、天然狩猎场、冷风岩、五节楼山,以及古窑址等景点。

交通:北京至平壤、莫斯科至平壤的国际联运列车,经弹洞出入国境。丹东还有通往沈阳、北京、长甸等的客运列车。民航已开辟直达北京、广州、成都、温州等地的航线。

辽宁古迹导游词 篇6

“张氏帅府博物馆”原“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座落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学良旧居内,1988年12月对外开放。该馆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600平方米。

张学良旧居从建设至今已经有88年历史了,沈阳人称其为“张氏帅府”、“大帅府”,是张学良将军及其父亲张作霖的官邸和私宅。这是由青砖高墙围起的院落和院外若干建筑所组合成的庞大建筑群,于1920xx年由张学良将军的父亲张作霖兴建,1920xx年入住。以后又不断扩建,逐步形成了由东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筑等四个部分组成的的建筑体系,各个建筑风格各异,有中国传统式,中西合璧式、罗马式、北欧式、日本式。上个世纪后期,“张氏帅府”被国家列为全国优秀近代建筑群。

1985年,沈阳市人民政府依法以“张氏帅府”称谓公布这一建筑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辽宁省政府也以“张氏帅府”名称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中国国务院以“张学良旧居”称谓公布其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辽宁省在此设立“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十几年来举办了各类展览,接待了大量观众和游客,成为沈阳市享有崇高声誉的博物馆和旅游游泳景点。

张学良旧居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及其长子“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主政东北时的官邸和私宅。从1920xx年兴建开始到1933年止逐步形成了由中院三进四合套院,东院大青楼、小青楼,西院红楼群以及院外的赵四小姐楼、边业银行、帅府办事处等风格各异的建筑体系,是我国近现代优秀建筑群之一。

举办各种展览,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该馆主要功能,建馆以来的基本陈列包括《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业绩展》、《张作霖与奉系军阀大事记展》、《人民海军好参谋长张学思将军业绩展》及《名人访帅府》等展览。近年来,先后举办了《中国近现代史文物图片展》、《纪念九一八事变六十周年文物图片展》、《一个日本宪本的忏悔》、《纪念阎宝航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展览》、《庆祝张学良将军九八华诞兰花特展》等90余个专题展览。复原陈列包括《张作霖卧室、办公室、书房、议事厅复原陈列展》、《张学良、于凤至卧室复原陈列展》、《张学良办公室复原陈列展》、《东北政务委员会办公室复原陈列展》、《老虎厅“枪毙杨常”复原陈列展》、《张氏家庙》等近10项展览。该馆还引进了有关张学良将军一生足迹的音像供大家观看。该馆的科研学术成果丰硕,曾出版发行了《张氏帅府》、《张学良旧居》、《张学良将军画册》等多部专著,在国内外均产生一定影响。

从1988年以来,该馆每年都举办张学良将军的各种形式的祝寿活动,20xx年5月末6月初该馆参与的沈阳、北京和美国夏威夷三地的祝贺张学良将军百岁华诞的系列活动在海内外取得较大的社会影响,拓展了该馆的知名度。党和国家领导人-、-、-、-等先后来此视察。建馆10余年来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180余万人,是沈阳市享有盛名的旅游观光胜地,是该市著名旅游景观之一。作为辽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多次被辽宁省和沈阳市授予先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

现在,该馆以其一年365天全天侯开放和十人以上免费导游的“双全”服务,赢得海内外各届人士的赞誉。

辽宁古迹导游词 篇7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唐山旅游,我是假日旅行社导游陈,大家可以叫我小陈,我代表假日旅行社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这位司机师傅姓马(手指向司机),他驾驶技术一流,经验丰富,今天的唐山之旅就将由马师傅和我共同为大家服务,我们一定努力让您感觉象家一样舒适、顺心,恳请您对我们的服务多提宝贵意见。在这里小陈祝大家玩的轻松、游的顺心,谢谢。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行程: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清东陵。一同去欣赏探寻这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皇家陵墓群。从现在开始到抵达我们的目的地大概需要两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我将向您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唐山”。

我们唐山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它南滨渤海,北依燕山,东隔滦河与秦皇岛市相望,西与北京、天津二市接临,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国沿海重工业城市。

大家往车窗两边看一下,看到什么了?对了,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和干净的街区,我们唐山啊,是一座震后崛起的新型城市,城市功能完善,1990年在全国第一个荣获联合国人居荣誉奖,1995年被评为“国家级卫生城”;而且在20__年11月已踏入“全国园林城”的行列,更是“双拥模范城”及“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唐山的交通四通八达,境内有京哈、京秦、大秦三条干线铁路和102、112、205国道穿境而过,京沈、唐津、唐港、西外环四条高速公路交织成网,京唐港已和120多家港口通航,跻身国内港口20强。

说到这儿啊,让我想起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的确,唐山不仅是一个交通发达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更是非常雄厚,20__年唐山国民生产总值1295亿,占河北省国民生产总值的1/5,相当于三个中等城市。

辽宁古迹导游词 篇8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大家来沈阳清昭陵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览,我很高兴,下面我将和大家游览沈阳有名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

沈阳由于坐落在浑河(古沈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非比寻常的人文景观。它是多民族共同开发的历史名城,至今已有7220xx年的文明历史、2320xx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发祥地,所谓“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宫两陵”更是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朝的建立)

那么,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样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世事沧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由于朝政u败,明军涣散,再加上当时整个中国发生严重的旱灾,良田颗粒无收。然而,在这严重的饥荒之年,苛捐杂税有增无减。于是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出现了以李自成等几十只农民起义军。可是,虽然李自成起义军斗争烈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建立了“大顺”政权,但由于没有重视建筑巩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入关的清军摘取了胜利果实。就这样,清朝在起义军的推波助澜下,取代了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76年的明朝,座殿紫禁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皇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此,拉开了清朝统治中国296年(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xx年的漫长序幕。

(陵主人概况)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关内的河北,2位葬在关外的辽宁。管内除末代皇帝溥仪葬在华龙陵园外,其余九个皇帝,5位葬在清东陵,4位葬在清西陵。关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今年我们参观的就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皇太极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游览之前我先介绍一下皇太极的生平。皇太极姓爱新觉罗氏,满族,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死于崇德八年(1643年),终年52岁,后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创建者之一,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1620xx年太祖去世,他被推举继汗位,年号天聪。1636年去汗称帝,改国号大清,年号崇德,更女真为满洲,辛亥革命后通陈满族。皇太极是历史上着名的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20xx年,完善八旗制度,与蒙古建立巩固联盟,多次给明军以沉重打击,着名的萨尔浒和松锦大战成为我国军事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术的典范。最终统一了东北全境,缔造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并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和重大历史贡献的君主。

陵墓是历史的见证。是记载着重大事件的场所,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向认为,陵墓关系到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短。因此,在历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寝显示和象征着皇权。所以,历朝历代统治者不惜动用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术来进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绍)

清初关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时兴京——现辽宁新宾;东京——现辽阳;盛京——现在的沈阳。“三陵”就是新宾的永陵,即祖陵,埋葬着肇、兴、景、显四祖;沈阳东郊的福陵,也称东陵,埋葬着清朝第一代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昭陵位于沈城北部,又称北陵,这里埋葬着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盛京三陵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河北易县的清西陵共同构成了清代皇家陵园。

在二千余年的封建专制社会里,每一个皇帝都有一群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着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他们葬在昭陵宝顶西侧的二百米处的贵妃圆寝,全称叫宸妃、懿静大贵妃园寝,又称贵妃园。由于年久失修,只有遗迹可寻。这种陪葬制度体现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的愿望,也体现了忠君思想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昭陵建筑概括)

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占地330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643),历时八年,于顺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筑是顺治、康熙年间建造的。随着对汉文化的逐渐认同,乾隆和嘉庆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庆六年(1820xx年)全部竣工。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群,修建时间跨度较大,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它是从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筑部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轴线上,两侧各建筑采取对称形势分布。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融会了满族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入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它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陵墓,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过去的昭陵范围)

过去的昭陵陵区四周设有三排木桩做为保护标志。这些木桩分为红、白、青三种颜色。每根木桩高9尺,直径6.7寸。其中,红柱在风水红墙之外一里的地方,周围共有128根;白桩在红桩之外,两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桩共有90根;青桩在白桩之外约十华里,共有40根。青桩的范围是东起二台子,西至小韩屯,北起三台子,南至保安寺。按这个范围粗略计算,东西南北各不少于十五华里。在此范围内全属昭陵法定保护范围。清朝《大清律》明确规定:“红桩以内寸草为重,白桩以内禁止樵采,青桩以内禁止烧造”。而且对进入陵区者以情节轻重又有细则处罚规定。可见界桩是大清法律的象征,大有令人望桩生畏之感。如今,这些界桩随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荡然无存。

辽宁古迹导游词 篇9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大家来沈阳清昭陵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览,我很高兴,下面我将和大家游览沈阳有名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

沈阳由于坐落在浑河(古沈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非比寻常的人文景 观。它是多民族共同开发的历史名城,至今已有7220xx年的文明历史、2320xx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发祥地,所谓“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在中 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宫两陵”更是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朝的建立)

那么,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样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世事 沧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由于朝政腐败,明军涣散,再加上当时整个中国发生严重的旱灾,良田颗粒无收。然而,在这严重的饥荒之 年,苛捐杂税有增无减。于是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出现了以李自成等几十只农民起义军。可是,虽然李自成起义军斗争烈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建立了“大顺”政 权,但由于没有重视建筑巩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入关的清军摘取了胜利果实。就这样,清朝在起义军的推波助澜下,取代了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76年的明朝, 座殿紫禁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皇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此,拉开了清朝统治中国296年 (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xx年的漫长序幕。

(陵主人概况)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关内的河北,2位葬在关外的辽宁。管内除末代皇帝溥仪葬在华龙陵园外,其余九个皇帝,5位葬在清东陵,4位葬在 清西陵。关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今年我们参观的就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皇太极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游览之前我先介绍一下皇太极的生平。皇太极姓爱新觉罗氏,满族,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死于崇德八年(1643年),终年52岁,后金第二代 君主,大清创建者之一,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1620xx年太祖去世,他被推举继汗位,年号天聪。1636年去汗称帝,改国号大清,年号崇德,更女真为满洲, 辛亥革命后通陈满族。皇太极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20xx年,完善八旗制度,与蒙古建立巩固联盟,多次给明军以沉重打击,著名 的萨尔浒和松锦大战成为我国军事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术的典范。最终统一了东北全境,缔造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并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和重大历史贡献的君主。

陵墓是历史的见证。是记载着重大事件的场所,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向认为,陵墓关系到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短。因此,在历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寝显示和象征着皇权。所以,历朝历代统治者不惜动用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术来进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绍)

清初关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时兴京——现辽宁新宾;东京——现辽阳;盛京——现在的沈阳。“三陵”就是新宾的永陵,即祖陵,埋葬 着肇、兴、景、显四祖;沈阳东郊的福陵,也称东陵,埋葬着清朝第一代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昭陵位于沈城北部,又称北陵,这里埋葬着清 朝第二代开国君主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盛京三陵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河北易县的清西陵共同构成了清代皇家陵园。

在二千余年的封建专制社会里,每一个皇帝都有一群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着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他们葬 在昭陵宝顶西侧的二百米处的贵妃圆寝,全称叫宸妃、懿静大贵妃园寝,又称贵妃园。由于年久失修,只有遗迹可寻。这种陪葬制度体现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 的愿望,也体现了忠君思想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昭陵建筑概括)

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占地330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643),历时八年,于顺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筑是 顺治、康熙年间建造的。随着对汉文化的逐渐认同,乾隆和嘉庆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庆六年(1820xx年)全部竣工。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 群,修建时间跨度较大,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它是从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筑部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轴线上,两侧各建筑采取对称形 势分布。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融会了满族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清入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它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陵墓,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 王陵墓建筑之一。

(过去的昭陵范围)

过去的昭陵陵区四周设有三排木桩做为保护标志。这些木桩分为红、白、青三种颜色。每根木桩高9尺,直径6.7寸。其中,红柱在风水红墙之外一里 的地方,周围共有128根;白桩在红桩之外,两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桩共有90根;青桩在白桩之外约十华里,共有40根。青桩的范围是东起二台 子,西至小韩屯,北起三台子,南至保安寺。按这个范围粗略计算,东西南北各不少于十五华里。在此范围内全属昭陵法定保护范围。清朝《大清律》明确规定: “红桩以内寸草为重,白桩以内禁止樵采,青桩以内禁止烧造”。而且对进入陵区者以情节轻重又有细则处罚规定。可见界桩是大清法律的象征,大有令人望桩生畏 之感。如今,这些界桩随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荡然无存。

(下马碑)

昭陵周围除了有界桩,还有六座下马碑,它们都是成对矗立在昭陵内的。其中两对在陵寝前方,另一对在陵寝东西红门附近。陵前的两对下马牌,一对在 新开河北岸,一对在神桥桥南。这三对下马碑至今保存尚属完好,石材都是选用坚固耐用的青沙石。每个碑都有四个戗角石,可起到加固碑体的作用,也起到装饰美 化作用。碑的上下首都刻有如意纹,中腰开光部分为碑文。三对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开河北岸的下马碑碑文是满、蒙、汉、回、藏五种文体。碑文:“诸 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其它两对碑文只有满、蒙、汉三种文体,碑文是:“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下马碑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在陵寝、宫殿等外,距离远近按尊卑等级有所不同。官员出行每遇下马碑必下车、下轿步行,所谓“武宫下马,文官下轿”。否则,是违制,是要受到处罚的。

昭陵在初建时仅有下马木牌做为下马标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弘历东巡盛京时决定将永、福、昭三陵下马木牌一律改为石碑,“以昭永 远”。由于是钦定工程,所以,各项准备工程进展顺利,于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三陵下马牌工程届时破土动工,工程历时三个月。皇帝一道圣旨,崭新的下马 牌全部雕造完毕,按时起立。

(神桥)

现在我们来到了神桥,在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就是“神桥”。它既有装饰陵寝建筑的作用,更有其实用价值。以昭陵来说,陵寝地势基本是前低后高。这样,每到雨季必然有大量的雨水从后向前泄出,那么,神桥玉带河保护着陵寝居高处水的排泄,真可谓金城汤池之固。

清代帝王陵墓桥都是按桥孔分,有一孔、三孔、五孔等。孔桥最多的是河北清东陵的孝陵九孔桥。昭陵神桥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过去是青砖铺面,两侧 有石雕护栏,栏板雕刻着身披烈焰腾空飞翔的大马,还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及“八宝”等。护栏上雕有“宝瓶天拱”及“俯莲式”望柱头,桥两端有守桥石狮 子,桥下是“玉带河”。

据嘉庆十年档案记载,昭陵神桥“历来久远,砖石朽烂,多有坏损处”。说明此桥在嘉庆年间已严重损坏。嘉庆20xx年及20xx年,顒琰两次来昭陵祭祀祖 陵,竟未修此桥。道光9年旻宁也来昭陵祭祖,同样也未修此桥。直至道光20xx年,此桥破损更趋严重,急待修整。但因国力空虚,最终只得一拖再拖。

如今的神桥是建国后维修的。虽桥栏板,柱头不如昔日雕刻古朴细腻,但仍不失神桥华美、庄重的姿色。

(石牌坊)

经过神桥,漫步台阶,迎面矗立的就是昭陵著名的石牌防。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门,是明、清两代特有的装饰建筑。用以点缀城市时,多称为 “牌楼”。作为一种纪念死者、旌表功德的门洞式纪念建筑物,多称为“牌坊”。它经常被立于陵墓、庙宇。饲堂、道路和园林之中,尤其在陵墓之前,它除了具有 表彰功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表示仪注,弓间人们进入膜拜帝王境界作用。

大家请看,此访雕造精美,全部为仿木架结构。其造型为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子。其上有三条大脊,八条垂脊,还有大吻、走兽、垂兽等。檐下 有出檐的瓦垅、斗拱、额仿、横梁、兽头等构件。各部位还浮雕有花卉图案,如云龙纹、吉祥八宝、缠校莲、著草等。请大家用手指一下,八宝它雕在牌坊的哪个部 位?好。还有引人注目的是,四根柱脚上雕有座狮四对,獬豸一对。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狮子,东西相背者是獬豸。它们相背蹲踞在须弥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张 口,活灵活现,虎虎有声,令人望而生畏。好像在忠实地守卫陵寝。整个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园雕、浮雕、透雕等各种雕刻技法于一炉,刀法粗犷,遒劲而细 腻,真可以说是一件石雕艺术的巨型“神品”。被现代艺术家视为清代雕刻珍品,它是昭陵陵寝中有代表性的第一件石雕作品,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清初石坊建筑, 在辽沈地区也是罕见的。

这座石坊建造年代分为两个时期:即坊体于顺治八年初建完成,当时的石坊仅在两端有三对夹秆石兽(狮子两对,獬豸一对),而中间的两对夹杆石狮建造于嘉庆六年(1820xx年)。大家稍注意看一下,就很容易看出,中间两对石狮颜色较白,两端的石兽颜色较深。

那么,为什么在顺治年间建造完工后,隔一百多年,嘉庆年间又稍作补建呢?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原来,这座石牌坊在乾隆后期就出现倾斜现象,盛 京官员请求增添戗石,乾隆不准,认为“陵寝重地工程未宜轻动”,没必要修理。又说,此坊已建成一百多年,至今不过倾斜七、八寸,说明此建筑十分坚固,可听 其自然,保持原状,无需加戗石。乾隆提出了这些理由,均不合理,他为什么不同意呢?原来乾隆另有苦衷,当时官场腐朽,怕盛京官员借工程之机贪占“钱粮”, 所以迟迟没建。直到嘉庆四年太上皇驾崩,才钦准盛京官员提出的计划,并命盛京将军晋昌,工部待郎萨敏二人为“督工大臣”。他们提出,为了前后统一,还是用 石狮形式,更为坊体坚固。同时,用狮子造型,可增添陵寝气势。嘉庆六年二月冬天,“督工大臣”立即调来最好的石匠,起早贪黑,刀刻斧凿,仅用五个月便将四 件石狮雕刻完毕。为此,嘉庆还给他们二人奖励。可是,由于他们二人只顾赶工程进度,忽视了工程质量,不到二年,夹杆石狮便出现下沉现象。嘉庆得知此事,非 常重视。这时正赶上嘉庆来盛京祭祖,考虑到工程还没出三年“保固”期,就出现问题,于是传二位督工大臣,每人各出资一半,返工修理,以示“正肃”。无奈, 二人道旨照办。

嘉庆十年(820xx年)八月,顒琰又来到昭陵,当大礼已毕,在祭区敬瞻之时,特意到石坊驻足停留,十分仔细的观摩了这件为之费了一番心思的佳作。

(正红门)

穿过石牌坊,拾级而上,就到了昭陵陵寝。大家看到了,昭陵是一组红墙黄瓦建筑群,为什么这样呢?据道家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五行包括金、木、水、 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为华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黄土高原上,所以对黄色就产生了一种崇仰和依恋的感情。于是从唐朝起,黄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 他人不准在服饰上和建筑上使用。而红色则寓意美满,吉祥和富贵。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昭陵的基本色调便采用了红、黄两种颜色。大家请看迎面的这座宏伟建筑叫 王红门,也叫大红门。它是陵寝的总门户。

陵寝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平面布局分为三进院落式。三进院落的布局形式是昭陵制度的特点之一。这种布局形式是陵寝由南向北依次分为三个院落。第一个院落由碑亭等神厨、神库组成;第二个院落由祭殿和配殿组成;第三个院落由宝城和明楼组成。

请大家看一下东西两侧的跨院,东跨院为更衣亭和静房。更衣亭是皇帝揭陵进祭时更衣的地方。按清代惯例,每当皇帝谒陵,头一天行“展谒礼”时要穿 素服,第二大行“大飨礼”时则御朝服。衣服不能在来前就换好,需要在正红门前进更衣亭更换。后面还有一小亭叫静亭,就是皇帝的御用厕所。西跨院为省牲亭和 馔造房。省牲亭是祭扫时宰杀上祭用的牛、羊的地方,馔造房是用来置锅灶收拾上祭的牛羊的地方。

下面请看正红门。它建于顺治八年(1651年),位于整个陵园的正南位置,是陵园的正门。它是由三个半圆形的红色大拱门组成。拱门上是一座单檐 歇山式门楼,斗拱建筑,由彩色琉璃构件组成,三个拱门边上均有浮雕装饰,中门浮雕为二龙戏珠图案,左右门为花纹图案。在正红门中门脊上原有宝瓶一个,是 “保平”的谐音,以示“保全陵寝平安”之意。两侧的砖墙叫袖壁,为什么叫袖壁呢?因为它如同衣服的袖子,袖壁长8.5米,高5米,壁上浮雕着姿态生动,气 宇轩昂的五彩琉璃皤龙,所以袖壁又叫龙壁或龙砖看墙,昭陵共有六对12个龙壁,如此之多的龙壁在陵寝中出现,这在明清诸陵中也是罕见的。传说龙壁有镇妖、 驱邪、护陵之作用,是个瑞祥之物。请大家细观,那东面黑色龙身的龙壁是用来镇黑天的,西面绿色龙身的龙壁是用来镇白天的。五彩蟠龙作升腾状,昂首,张着鳄 鱼嘴,舞着鹰爪,舒卷着蛇身,勇猛矫健,腾空飞跃,飞天潜海,颇有动感,大有呼之欲出的气势,给孤寂的正红门增添了许多生气,也显示正红门这座总门户的庄 严气派。龙壁它是明清特有的建筑装饰,华丽的琉璃纹饰与建筑物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具有浓郁的东方美学色彩。在无明清三朝的700余年中,琉璃技术逐渐成 熟,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峰,被广泛用于宫廷和陵寝。在古建筑学中,它属于八字体龙壁,昭陵新建的大门上的龙壁属于一字形龙壁。这对八字形龙壁两侧有红色综 墙相接,缭墙向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方形围墙,把陵寝紧紧围绕起来。缭墙用青砖砌成,南墙高3.2米,东西墙高2.6米,四周长共1653米。墙体施以粉红 色,所以又有“风水红墙”之称。红墙与正红门,东西红门形成和谐的整体。

大红门及东西红门各有严格的使用规制:大红门正中一门叫神门,是皇太极和皇太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间平日不开,只能在大祭时抬祭品和祝版的官兵 从此通过。大红门东侧门为君门,是皇帝祭陵时走的门,另一侧门为臣门,是祭祀时大臣出入的门。但在实际祭陵时,皇帝也不走正门,这可能是出于对祖宗敬畏的 缘故吧。

神门、君门、臣门,不同的人出入不同的门,这种作法,突出了皇权至高无上和君权神授的作用。

(进入陵寝)

进入正红门内,从中间的“神道”为中轴线,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昭陵陵寝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陵寝规制,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轴线 上,其它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建在它的两侧。这样的陵寝设计思想主要是体现居中为尊,至尊无上,同时,达到使建筑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等美学效应。

神道是用长条的石头铺建而成。以正红门的神门起,一直通向陵寝后部月牙城的影壁前,这就是全陵的中轴线。神道两旁的条石叫牙石。

那么大家不禁产生疑问,神道是为何意?所谓神道又叫神路,顾名思义,是神行走之路,人是凡人俗子,当然没有资格走此路。在清代时,任何人都不允 许在神道上行走,以示对皇帝敬重之意。只有运送帝后棺椁、神牌、祝版、制帛的官兵,才可以在神道上通行。除此之外,就是贵为天子的皇帝和母仪天下的皇后, 进入陵区也要另辟御路而行。今天,大家在神道上随意闲适漫步,是否能想象得到当时人们对这条神道的敬重和畏惧情感呢?

按明清陵寝制度,对神道也有许多限制。首先,不许从神道这端直接看到另一端的隆恩门。就是说,从大红门至隆恩门中间必有建筑物隔断,这寓意“风 水”一眼望不断。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祖陵“风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皇位的传承和龙脉的延续,事关重大。因此,修陵者便挖空心思,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在 神道上建“影壁山”及“龙凤门”遮挡,而昭陵的神道上建筑神功圣德碑之亭,也起到“风水”一眼望不到头的效果。其次,神道也如神门一样,神圣不可侵犯,违 者予以重处。据说有“横定罚,竖走杀”的规矩。

在神道两侧,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石雕华表一对,石兽六对,大望柱一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它们建成于顺治七年(1650年)。石兽依次分别 为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各一对,共六对十二个。这些石雕兽群就是清康熙时道土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这首诗中描绘的:“十二御林严侍 卫,风嘶铁马白云霄”。

辽宁古迹导游词 篇10

冰峪沟位于庄河境内,由大连乘旅游大巴差不多2个多小时就能到达。“冰峪沟”也写作“兵御沟”,因为此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冰峪沟的雾非常奇,我们去的那天正好下了大雨,所以,空中有特别浓密的雾,由于风很大,吹得雾气在山间飞快的跑来跑去,真像是天上的仙女飘动的舞裙。游人们都非常兴奋,仿佛来到了人间仙境一般。冰峪沟的水真大啊!在雨水的冲刷下,山上的水滚滚滔滔地流下来,流入山下的英纳河,我们坐在游船上,感觉水好像随时都可能漫进船里似的,真叫人胆战心惊啊,河上的浮桥也被大水吞没了,已经禁止通行了。

第二天,雨停了,水差不多也退了,我们按计划要去爬龙华山了。啊!这里的山真美啊,既有云南石林的奇特,又有桂林山水的挺拔。有的像从地里冒出的竹笋,几乎直上直下,有的像展翅欲飞的雄鹰,惟妙惟肖,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冰剑峰,它像一把刚出鞘的利剑,直插入云天。

我们爬山的时候,路很滑,路两边林木茂密,绿树成荫,有许多珍稀树种都是以前不曾听说的,果树也很多,随手就能摘到山核桃,山葡萄等野果。树上鸟儿发出悦耳的叫声,叫人心旷神怡。地上长满了大大小小的蘑菇,连罕见的冬虫夏草都长了出来。终于到了山顶——一线天。只见一块巨石立在山顶,真险啊!好像谁一不小心就能把它碰倒似的。从这里向上看,只能看见一小条蓝天。雨水从巨石上往下滴,像水帘一样,壮美极了。

辽宁古迹导游词 篇11

各位游客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锦州中旅欢迎游客光临锦州,自我介绍一下我是锦州中旅的一名导游员,姓宋,大家叫我宋导就可以了,为我们今天和行程提供服务的另一位重要人特就是我们的司机师傅,如果在一天的行程中,各位有全过程困难和要求的话,尽可提出来,我会竭尽全力帮您解决,希望我们今天一天的行程圆满完成。

今天我们的旅游目的地是医巫闾山,那在行车过程中,我会要向大家作以介绍:医巫闾山、古称名山,位于辽宁省北宁市的本西部,自东北向西南走向,长45公里,宽14公里,面积630平方公里,属阳山山系松岭山脉,主峰望海峰海拔866.6米,为闾山的最高峰。岩石主要为花岗石所组成。医巫闾山,古称甚多,如:扶犁山、无虑山,医无虑山,义无闾山等等。均系东胡族语音音释。意为“大山”的意思。闾山原在长城以东属东胡族统治,在东胡族语言中“依克奥拉”即是“大”的意思,后蒙古族统治东胡族,蒙语:“医巫闾”也是“大”的意思,所以医闾山意为“大山”。

闾山历史悠久,舜即位分全国十二州,并各封一山为镇山,闾山即为幽州之镇山。《全辽志》则以“医巫闾山为灵秀最”来赞美它。因此被称为东北三大名山之首。历代的封建王对医术巫闾山皆有封爵,唐玄宗封其为广宁公:金世宗大定年间封其为广宁王;元成宗封其为贞德广宁王;明太祖洪武二年封其为“医术巫闾之神”,可见历代帝王对闾山的重视程度。据史料记载,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起,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历代朝廷凡遇大典或“天时不顺”“地道欠宁”,皇帝亲自或派遣官员来闾山告祭。清代帝王对闾山更是推崇倍至,康熙、雍王、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帝都曾亲自到过闾山,焚香祭祀,遍历胜迹,至今仍有很多碑刻仍完好地保留在山中。

关天闾山在娄地还有一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西幸东游,游览了不少名山大川,后又听说医巫闾山形秀,风景优美,很想一游,可遗憾的是闾山远在幽州北部,道路难行,便想出一个办法责令方士用“赶山鞭”将闾山跨海赶来,这个方士昼夜兼程来到闾山脚下,举起赶山鞭,对准闾山,左一鞭,右一鞭,连打了三天三夜,从山头打到山尾,直打得闾山鲜血淋漓,遍体鳞伤,但仍丝毫未到,为了向秦始皇交差,方士又气极几坏地来打山尾,又连打了三天三夜,找得山尾十三个山峰向西南一跳,跳出十二华里,再也赶不动了,赶山鞭打断了,方士也累死了。闾山每到深秋季节,满山红叶夹在苍松翠柏之中,真如条条鞭痕,令人回味,不可一世的秦始皇都未能如愿以偿游览灵美的医闾山,而今日各位却有幸乘车而去,可以说要比皇帝还在幸福、优越。

现在,我们到了闾山的山脚下。首先,我们见到的便是医巫闾山的山门:闾山的山门采用了悬臂交叉剪影式的奇特新造型,山门由北京清华大学古建的吴焕嘉教授指导,汪克、高林设计,为中国八十年代最高建筑艺术之一。四根悬臂立柱再现也著名辽代建筑的风格。山门中剪影部分为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剪影。山门底部的八幅壁雕,记叙了从禹舜到明清四、五千年的闾山文明史,下面在为大家介绍一下其中的几幅壁雕:左侧正面第一幅为《舜封医闾图》,舜即位于全国十二州,封闾山为幽州之镇山,画面中舜身骑青龙,手托日月,遥望祥云掩映的闾山,正是舜封医巫闾山的因史记载,右侧正面第二幅《屈子吟哦图》传说屈原睡梦之中,驾一辆龙车来到闾山,被闾山的秀美山色所陶醉。正在悠然自得之际,忽然惊醒,方知是南柯一梦,画面通过朝阳、仙山、皇宫、神塔、屈原驾车在云雾中飞驰和弯月西斜,闾山飘渺,再现了屈原的千古绝唱“朝以轫仪于太合,夕始临乎于微闾”的意境,左侧背面第三幅为《辽帝狞猎图》,辽代由契丹族建立,共有9位皇帝,历时220xx年统治,其中5位县城亲自游览闾山40于次,并将闾山视为生命的归宿,画面是辽帝骑马射箭,射中苍鹰,马前虎鹿飞奔,马后族旗蔽日,展现了五位辽代帝王来闾山冬季猎虎的情景,右侧背面第四幅为《清帝揽胜图》展增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帝先后十余次祭山神,游览闾山胜景的史实和盛况。进入山门,我们看见面前的这座塑像,因为北宋为满族自治共,所以五女洗头塑像为满族女子。在当地关于满族的由来还留传着一段传说故事:大家都知道,女真族乃是满族的前身,传说长白山天池附近住着姐妹二人,有一天,姐妹俩去沐浴,飞来一只喜鹊,嘴里刁羊两颗红豆,妹妹吃下扣便怀孕产下一子,便为真族的祖先,从此后子子孙孙不断繁衍。因为是未婚女子吃仙豆而产子,所以,在满族女子中非常崇尚贞德,眼前的满族女子的洗头塑像是根据乾隆皇帝的圣水盆一诗所塑。看过塑像,经过迎客松,我们到达第二道山门,眼前“医巫闾山”四个大字为乾隆皇帝御笔的临摹。山门前的两个站狮是明万历年间镇压守辽东的李成梁总兵门前的站狮移至此地。两个站狮聊了威严与官位的象征之外,这对站狮子又成45度角对视,又象征着和来。进了第二道山门,沿山门而上,我们一央所走的桥为圣水桥上,抬头远望,便可见“鹰龟夺宝石”,可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沿石路而上也许务位会发现石块上有很多或方小坑,规则的排列在山路两侧。这段由山门至道貌岸然隐谷的山路原为满清时期原的山路,为保持原而没有改动。因此各位不难猜出这些方形的小坑原来是有来插护栏的;而圆形的小坑是用来插杆的,前面我们右手边的两幢高四米。四面各宽1米的石碑为万人碑,此碑建于清乾隆20xx年,是《重修大观音阁记》,上刻修庙献款人的姓名,约八千多人,故称“万人碑”,在我们的左手边一个四角木亭,为观艺亭,那于清乾隆十九年,亭了对面隔溪相望有一块长方形巨石,为习武台。据说乾隆皇帝登闾山就坐在观艺高官厚禄中,隔溪相望习武台上的武术表演。看这了观艺亭,习武台,各位请与我一起向胶走,我们右手边两块巨大的岩石上,雕有“从善如登”四个大字,为爱新觉罗,庆龄在乾隆34-36年间任广宁知县时所书。据说,爱新觉罗,庆龄在任期间非常的公正廉明,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一年广宋遇大旱,她上书朝廷,并亲自到闾山的观音阁许愿,当时观音阁的主持请她题写“从善如流”,意为赞扬她做好事犹如流水,而好却题写了“从善如登”四个大字,意为:做好事犹登山,虽然道路险陡,身体劳累,但登山长能远眺,攀登才能达到胜界,寓意深刻。国为爱新觉罗,庆龄也为皇室一员,所以她决定把字要题写在其祖先曾走过的路旁,以鼓励后人。前面我们的左手边建有一亭,为正直亭,此亭为清安寺,清初改为观音阁。寺庙为方正四合院,寺内有正殿,前殿和东西配殿,均为硬山式小木架结构,正殿为大雄宝殿,内塑有释迦牟尼,观世音和地藏王菩萨像,两侧有达摩尊者和伽蓝菩萨像,门前有两棵已500余年的古柏,称为凤凰柏,前殿内塑有弥勒和四大天王,韦驮像。出了观音阁我们沿山路爬上一零点同坡,就到了望仙亭,望仙高亭为四角琉璃亭,据说辽宋耶律贤游闾山之时,某日清晨站在此亭向对面的吕公岩上望去,朝阳斜射,云雾飘渺之中,岩上好似有仙女舞动,故称此亭为望仙亭,望仙亭的前言有一块巨大的龟背石,石上修一六角亭,明朝时称具瞻亭,原为耶律倍读书观景亭,后乾隆十九年间改名为旷观亭,从旷观亭北上,路弯的两棵松树非常奇特,一株近二米粗的松树,躯干向前弯曲,另一株小松树爬在在树的树干上,宛如母亲背儿子一样,故称母子松。过了母子松,沿山间小路攀登而上就到了吕公岩,吕公岩几块巨石耸立远望如一朵绽开的莲花,所以人们又称之为“莲花石”,吕公岩上过去有数株的古松,每当旭日初升朝晖斜射时,在望仙亭望吕公岩树石之影,宛若一个披发仙女,丰姿绰约,似幻似真,神话传达室说,仙女每日出时必至圣水盆梳洗,因此,吕公岩又称“仙人幻影”,乾隆皇帝的圣水盆诗:“将玉女洗头时”即是指此而言。耶律楚材读书堂:攀过吕公岩,沿山路而上就到了坐落花流水在读书堂旁边的碑廊,碑廊为东北最大的碑廊,于91年修建,92年峻工,廊长93米,建筑面积445平方米,廊房内镶嵌着东晋至宋七个朝代的49位书法家的117幅书帖,219块碑刻,沿碑廊至读书堂,殿内的元代腊像馆,介绍宰相耶律楚材挑灯夜读,奋笔疾书,辅佐太祖太宗,功高德厚的一和生。

万年松:沿读书常石阶而下,到了一片宽阔的地带,抬眼望见的高大的松树便是万年松,高二十余米,树干围长4米,据说是耶律倍亲手所栽。清乾隆皇帝赐名“云巢松”,并在树干上镶有“云巢松”三字的铁牌,现已长入树中,不复得见,此树古松雄姿,千年不衰,因此通称为“万年松”。

建于1994年,原址处为正直松,高十八米,又称“佛前一柱香”,后在94年5月的一场大雨中倒塌,后来景区用此树建了这座正直空调机,此外正直亭也另有一个含义。那是我们锦州市的好书记张鸣岐同志,张鸣岐同志调任到我市后在94年7月锦州凌海市水泥厂的洪水中,被子洪水吐没不幸牺牲,所以些亭的修建也是为了纪念张鸣岐同志。过正直亭,登几级石阶,我们便到了道貌岸然隐谷,道貌岸然隐谷,俗称“大石棚”,乃天然形成的一个大石洞,石棚东西长43米,南北底宽10米,上宽20多米,可宽纳5、6百人,“道隐谷”三字意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此隐居。此地相传乃是辽太子东丹人皇王耶律倍隐居读书之所。棚内左侧为庙殿长工10米,宽5米,殿内塑有释迦牟尼,观世间和地藏王菩萨像,十八罗汉像,右侧为胡仙,供奉胡二太爷,胡三太奶,从门口的匾额数量看来,这里还是十分灵验的,棚顶上还有朝气隆四年钱学洙题写的“天然幽谷”四个大字,以及唐代王维诗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石刻等等,情景相生,间趣盎然,道谷下有一高1.5米,直径1米的石盆为圣水盆。现存物为后人所雕刻,据《金史》记载,圣水盆系金太祖破辽时,得奇石而轩之,以为纪念,民间则传说:圣水盆是很久以前一个金马驹驮来的,不管把什么东西放进石盆里,很快宝盆里就会长满,有一年,天旱无雨,山民就快渴死了,一个打柴青年发现在这个宝盆,无意中掉盆里一滴水,很快就长满一盆,他喝一口又甜又凉,沁人心脾,精神百倍。他立即找来村民,从宝盆取水做饭,再也不愁吃水了,这一奇闻很快传到一个贪官的耳中,派来上百倍的官司兵要抬走,可任你有千斤力,宝盆像生根一样,丝毫未动,贪官司无耐只好在材民的嘻声中,垂头丧气地溜走,而宝盆至今,无论旱涝,总是清水盈盈,永无间断,后来,乾隆皇帝从盛京祭祖国统一回来路过广宁,游粉大发,见此胜景,连声“这真是闾山一宝”!便欣然题写了“圣水盆”三个大字,余兴未尽,还在旁边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垂崖迸水落丝丝,冬不凝冰事匪奇,应为仙家修养法,将临玉女沅头时”!这首诗至今仍镶有石刻保存在大石棚东部山崖下,大石棚看过后,上台阶,我们就到达了观音阁,明代风井:万年松南侧有一口宽不到一米,深6.5米的井,井中无水而有风故称为“风井”。据传:昔日井中风很大,从井底不断上冒,若将草帽投入井里,可被子风吹出井外,实际是井与其一侧的桃花洞相通,洞中之风顺山洞由井口吹出的缘故,桃花洞高1.5米,宽2米,长数百米,用花岗石条砌成,另一洞口在北部山峰下边,内里可通行人道隐谷的瀑布和圣水盆的流水就是从此洞门前一个暖泉中,注解淌下支的。现在并与洞中站已堵塞,不再通风,游人至此,仍在井口徘徊观赏,而桃花洞也无人云通行。

望海寺:在万年松东侧,为突起的山峰,峰顶修有望台,建于辽代,砖瓦、柱石、遗址尚存,是明和城的一座关隘,故明称“白云关”,白云关由花岗岩石块砌成,达石门盘旋而进,经“代屏石”,便可登上“观音洞”,洞内一尊泥塑观音,称“望海观音”。洞前平台,站在台前,可远望渤海,故清乾隆皇帝将其名为“望海寺”。

老爷阁:由望海寺石阶而下,在风井南面平台上有一小庙,沿石阶而上可到此地,为关帝庙,又名“老爷阁”,庙系座北朝南的两间小木架结构建筑,兢兢业业瓦顶盖,而原塑有关羽、周仓、关平和赤兔马像,现已无存,据说,此庙址原是元工广宁王耶律楚材幼年读书之所,老爷阁便是在其遗址上改建的,据只料记载:耶律楚材系辽东丹人皇王耶律倍八世孙,其父耶律履楚材三岁而孤,母亲杨氏在闾山桃花洞南部悬崖上建设两间读书堂教子读书,楚材在闾山中刻苦用功,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书数、元太祖忽必列定燕、闻其名、召见之、任中书令、事无太祖、太宗二十余年,终年五十五年。

老爷阁西侧为南天门,是天然形杨的下山之路东西两大石壁夹立,如锦屏对峙,沿山路而上,南天门、居高临下,形势险要,仅可通行人,沿此路而下,便可回到道隐谷,按原路返回可到山门,南天门东下角,有一摩崖石刻群,具中以明嘉靖丙戊状元,翰林修撰用卿,题刻在石匠壁上的“北镇名山”四个大字最为醒目,沿石阶而下,右见路旁陡壁的大平面石上,雕刻着明代山西蒲州人张邦所书“极目天表”四个大字,每字1.4 米见方。路旁空地三座小石塔,埋葬的是大观音阁庙中三代和尚,沿石阶而下,就到达了道隐,再返回山门,各位游客,我们为期一天的闾山游就要结束了,十分感谢各位对于我这一天来工作的信任与支持,同时,也希望各位今后能够继续参加我社的参观游览活动,如果有缘,宋导仍然愿意为您导游。最后祝医座的各位游客心想事成,工作顺利!

辽宁古迹导游词 篇12

各位游客朋友:你们好!欢迎大家到沈阳市植物园来观光游览!

首先请让我介绍一下沈阳植物园的概况:沈阳植物园位于沈阳市的东郊,在辉山风景区和东陵之间,距市区1公里,有公路、铁路相通,交通十分方便。它建于1959年,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提起建园,我们不得不提想到当时市委第一书记焦若愚同志,是他亲自倡导并筹建了沈阳植物园。在植物园的正门(西门)上还镌刻着他老人家亲手题写的苍劲有力的五个大字——沈阳植物园。植物园主要担负着科普、科学研究和参观游览的任务,是对人们进行科普教育的好场所,也是现代化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科普基地。植物园总占地面积200.万平方米,1993年正式对外开放,对外开放面积100万平方米。就面积而言,在全国也属大型植物园。全园以翠湖为中心,到目前为止已建成各类植物专类观赏园20个,已搜集多类植物1200余种,其中露地木本植物500余种,草本植物300余种,温室花卉植物400余种,是东北地区收集植物品种最多的地方、除此之外,园中还建有儿童活动区、水上活动区、游艺区、动物展览区和餐饮区。特别是代表我园耸立着10多座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中国古代神话系列雕塑,更是加深了全园的文化内涵,这在全国还是首创,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目前,植物园已吸引了各地游人纷纷前来参观,每年累计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沈阳植物园现已评为辽宁省五十大旅游景观之一;也是沈阳市十大科普基地之一。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半园形广场,主路从广场中央穿过,在园形台阶上布满了多色鲜花,像张开热情的双臂在欢迎大家的到来,用五色草栽的大熊猫憨态可掬,正抬手向大家致意。广场上还设有全园导游图,引导大家尽兴游览。过广场,在主道的左侧是牡丹芍药园、此园占地2.8万平方米,于1995年建成。全园按中国传统自然式布置,园中建有假山、廊亭、大有诗情画意之感。牡丹芍药同是牡丹科花卉。牡丹更是我国特产的名贵花卉和药用植物,因其花品多、花姿美,雍容华贵、艳冠群芳,花色、姿、香、韵俱佳,而素有“花中之上”、“国色天香”的美誉。被历代人们所钟爱,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写诗赞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由此可见花开之魁力!现我园已从山东河泽、河南洛阳、甘肃等地引种牡丹100余个品种近20xx多株:如大富贵、状元红、红辉、粉蛾、大胡红。赵粉、宏图、种生紫等。芍药源产于我国,具有“花相”之称,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其花型多变、花色艳丽、株形丰满,初夏开花,在全国都有栽培,是优良的绿化、美化材料。其品种非常丰富,现我园已引种芍药150余个品种近两万余株。如红色系的东方红、艳红、英雄花等;粉色系的鲁粉、少女粉、种生粉、赵国粉等;蓝色系的兰菊、晴空万里等;黄色系的巧玲、黄金轮等;白色系的朱砂点五、冰晴等;复色系的胭脂点玉、银龙含珠等。每年“六·一”前后这里举办牡丹芍药花会,雍容华贵的牡丹、娇艳妩媚的芍药竞相开放。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赏。

特别是1998年11月百岁牡丹喜迁此园,这株牡丹的主人姓栗,名万发、字作霖,辽阳县刘二堡人氏,1889年他到洛阳会诗访友因慕牡丹“花中君子、品格高洁”;又为庆贺长子出生欣然带回此株牡丹植于小园殷勤培育,枝繁叶茂。1977年迁到苏家屯,至今已过百年,相传五代,年年花开百余朵,国色仙姿、雍容华贵。因为植物园是植物荟萃之地,更适宜这株名花生长,所以栗家第四代子孙把这株百年牡丹献给植物园与全市人民共睹芳华。据记载百年牡丹在国内也非常罕见,沈阳地区也仅此一株。

丁香园:位于植物园的西部,占地2.4公顷,于1997年建成。主要栽植了香属的观赏树木。本属植物的主要特点是:大型圆锥花序、花紫色和白色,为著名的观赏芳香类树种,也是我市街道绿化的主要树种之一。到目前该专类园已收集20余个品种,其中有中科院引种的香雪丁香、波峰丁香;小乔木状的北京丁香、暴马丁香;耐寒性强的紫丁香、白丁香、红了香等等。每年春季到秋季,不同品种的丁香花相继开放,花色纯艳,香气馥人,成群的蜜蜂的花丛中翩翩起舞,景色十分迷人。

(大家往前看)前边那一雕塑是盘古开天地。园内共建有如此古代雕塑9组,充分宏扬了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展示人类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勇气和决心。相传宇宙未形成之前,盘古在一个形似鸡卵的物体中,有一天西来后眼胆一片漆黑,一怒之下抡起大斧将鸡卵劈开,轻而清的物体上升为天:重而浊的物体下沉为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他回长一丈,如此一万八千年,天就极高、地就极低,所有日月星辰、风云山水、田地草木都是在他死后由身体各部位变成的。

草坪植物区:位于停车塌北侧,占地1.6公顷,于94年用草坪植生带一次铺成,主要草种为冷季型草坪草,草地早熟禾和紫羊茅。草地早熟禾质地细软、颜色光亮鲜绿、绿期长、耐阴性差,但其根茎繁殖力强、再生性好、耐践踏、耐寒,是公园、学校等公共绿地常用草种;紫羊茅色质美、春季返青早、绿期较长、适应性强、抗寒、抗旱、耐践踏、耐阴等特点,是优良观赏性草坪草。此区同时展出20余种品种草。如优异、公阳、交战、依克利、午夜等等,供游人认识草坪特性。于98年又增设了自动喷灌设备,基本已达到机械修剪和养护。

辽宁古迹导游词 篇13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大家来沈阳清昭陵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览,我很高兴,下面我将和大家游览沈阳有名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

沈阳由于坐落在浑河(古沈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非比寻常的人文景 观。它是多民族共同开发的历史名城,至今已有7220xx年的文明历史、2320xx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发祥地,所谓“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在中 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宫两陵”更是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朝的建立)

那么,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样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世事 沧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由于朝政腐败,明军涣散,再加上当时整个中国发生严重的旱灾,良田颗粒无收。然而,在这严重的饥荒之 年,苛捐杂税有增无减。于是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出现了以李自成等几十只农民起义军。可是,虽然李自成起义军斗争烈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建立了“大顺”政 权,但由于没有重视建筑巩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入关的清军摘取了胜利果实。就这样,清朝在起义军的推波助澜下,取代了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76年的明朝, 座殿紫禁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皇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此,拉开了清朝统治中国296年 (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xx年的漫长序幕。

(陵主人概况)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关内的河北,2位葬在关外的辽宁。管内除末代皇帝溥仪葬在华龙陵园外,其余九个皇帝,5位葬在清东陵,4位葬在 清西陵。关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今年我们参观的就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皇太极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游览之前我先介绍一下皇太极的生平。皇太极姓爱新觉罗氏,满族,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死于崇德八年(1643年),终年52岁,后金第二代 君主,大清创建者之一,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1620xx年太祖去世,他被推举继汗位,年号天聪。1636年去汗称帝,改国号大清,年号崇德,更女真为满洲, 辛亥革命后通陈满族。皇太极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20xx年,完善八旗制度,与蒙古建立巩固联盟,多次给明军以沉重打击,著名 的萨尔浒和松锦大战成为我国军事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术的典范。最终统一了东北全境,缔造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并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和重大历史贡献的君主。

陵墓是历史的见证。是记载着重大事件的场所,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向认为,陵墓关系到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短。因此,在历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寝显示和象征着皇权。所以,历朝历代统治者不惜动用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术来进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绍)

清初关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时兴京——现辽宁新宾;东京——现辽阳;盛京——现在的沈阳。“三陵”就是新宾的永陵,即祖陵,埋葬 着肇、兴、景、显四祖;沈阳东郊的福陵,也称东陵,埋葬着清朝第一代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昭陵位于沈城北部,又称北陵,这里埋葬着清 朝第二代开国君主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盛京三陵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河北易县的清西陵共同构成了清代皇家陵园。

在二千余年的封建专制社会里,每一个皇帝都有一群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着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他们葬 在昭陵宝顶西侧的二百米处的贵妃圆寝,全称叫宸妃、懿静大贵妃园寝,又称贵妃园。由于年久失修,只有遗迹可寻。这种陪葬制度体现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 的愿望,也体现了忠君思想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昭陵建筑概括)

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占地330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643),历时八年,于顺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筑是 顺治、康熙年间建造的。随着对汉文化的逐渐认同,乾隆和嘉庆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庆六年(1820xx年)全部竣工。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 群,修建时间跨度较大,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它是从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筑部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轴线上,两侧各建筑采取对称形 势分布。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融会了满族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清入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它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陵墓,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 王陵墓建筑之一。

(过去的昭陵范围)

过去的昭陵陵区四周设有三排木桩做为保护标志。这些木桩分为红、白、青三种颜色。每根木桩高9尺,直径6.7寸。其中,红柱在风水红墙之外一里 的地方,周围共有128根;白桩在红桩之外,两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桩共有90根;青桩在白桩之外约十华里,共有40根。青桩的范围是东起二台 子,西至小韩屯,北起三台子,南至保安寺。按这个范围粗略计算,东西南北各不少于十五华里。在此范围内全属昭陵法定保护范围。清朝《大清律》明确规定: “红桩以内寸草为重,白桩以内禁止樵采,青桩以内禁止烧造”。而且对进入陵区者以情节轻重又有细则处罚规定。可见界桩是大清法律的象征,大有令人望桩生畏 之感。如今,这些界桩随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荡然无存。

(下马碑)

昭陵周围除了有界桩,还有六座下马碑,它们都是成对矗立在昭陵内的。其中两对在陵寝前方,另一对在陵寝东西红门附近。陵前的两对下马牌,一对在 新开河北岸,一对在神桥桥南。这三对下马碑至今保存尚属完好,石材都是选用坚固耐用的青沙石。每个碑都有四个戗角石,可起到加固碑体的作用,也起到装饰美 化作用。碑的上下首都刻有如意纹,中腰开光部分为碑文。三对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开河北岸的下马碑碑文是满、蒙、汉、回、藏五种文体。碑文:“诸 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其它两对碑文只有满、蒙、汉三种文体,碑文是:“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下马碑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在陵寝、宫殿等外,距离远近按尊卑等级有所不同。官员出行每遇下马碑必下车、下轿步行,所谓“武宫下马,文官下轿”。否则,是违制,是要受到处罚的。

昭陵在初建时仅有下马木牌做为下马标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弘历东巡盛京时决定将永、福、昭三陵下马木牌一律改为石碑,“以昭永 远”。由于是钦定工程,所以,各项准备工程进展顺利,于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三陵下马牌工程届时破土动工,工程历时三个月。皇帝一道圣旨,崭新的下马 牌全部雕造完毕,按时起立。

(神桥)

现在我们来到了神桥,在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就是“神桥”。它既有装饰陵寝建筑的作用,更有其实用价值。以昭陵来说,陵寝地势基本是前低后高。这样,每到雨季必然有大量的雨水从后向前泄出,那么,神桥玉带河保护着陵寝居高处水的排泄,真可谓金城汤池之固。

清代帝王陵墓桥都是按桥孔分,有一孔、三孔、五孔等。孔桥最多的是河北清东陵的孝陵九孔桥。昭陵神桥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过去是青砖铺面,两侧 有石雕护栏,栏板雕刻着身披烈焰腾空飞翔的大马,还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及“八宝”等。护栏上雕有“宝瓶天拱”及“俯莲式”望柱头,桥两端有守桥石狮 子,桥下是“玉带河”。

据嘉庆十年档案记载,昭陵神桥“历来久远,砖石朽烂,多有坏损处”。说明此桥在嘉庆年间已严重损坏。嘉庆20xx年及20xx年,顒琰两次来昭陵祭祀祖 陵,竟未修此桥。道光9年旻宁也来昭陵祭祖,同样也未修此桥。直至道光20xx年,此桥破损更趋严重,急待修整。但因国力空虚,最终只得一拖再拖。

如今的神桥是建国后维修的。虽桥栏板,柱头不如昔日雕刻古朴细腻,但仍不失神桥华美、庄重的姿色。

(石牌坊)

经过神桥,漫步台阶,迎面矗立的就是昭陵著名的石牌防。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门,是明、清两代特有的装饰建筑。用以点缀城市时,多称为 “牌楼”。作为一种纪念死者、旌表功德的门洞式纪念建筑物,多称为“牌坊”。它经常被立于陵墓、庙宇。饲堂、道路和园林之中,尤其在陵墓之前,它除了具有 表彰功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表示仪注,弓间人们进入膜拜帝王境界作用。

大家请看,此访雕造精美,全部为仿木架结构。其造型为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子。其上有三条大脊,八条垂脊,还有大吻、走兽、垂兽等。檐下 有出檐的瓦垅、斗拱、额仿、横梁、兽头等构件。各部位还浮雕有花卉图案,如云龙纹、吉祥八宝、缠校莲、著草等。请大家用手指一下,八宝它雕在牌坊的哪个部 位?好。还有引人注目的是,四根柱脚上雕有座狮四对,獬豸一对。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狮子,东西相背者是獬豸。它们相背蹲踞在须弥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张 口,活灵活现,虎虎有声,令人望而生畏。好像在忠实地守卫陵寝。整个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园雕、浮雕、透雕等各种雕刻技法于一炉,刀法粗犷,遒劲而细 腻,真可以说是一件石雕艺术的巨型“神品”。被现代艺术家视为清代雕刻珍品,它是昭陵陵寝中有代表性的第一件石雕作品,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清初石坊建筑, 在辽沈地区也是罕见的。

这座石坊建造年代分为两个时期:即坊体于顺治八年初建完成,当时的石坊仅在两端有三对夹秆石兽(狮子两对,獬豸一对),而中间的两对夹杆石狮建造于嘉庆六年(1820xx年)。大家稍注意看一下,就很容易看出,中间两对石狮颜色较白,两端的石兽颜色较深。

那么,为什么在顺治年间建造完工后,隔一百多年,嘉庆年间又稍作补建呢?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原来,这座石牌坊在乾隆后期就出现倾斜现象,盛 京官员请求增添戗石,乾隆不准,认为“陵寝重地工程未宜轻动”,没必要修理。又说,此坊已建成一百多年,至今不过倾斜七、八寸,说明此建筑十分坚固,可听 其自然,保持原状,无需加戗石。乾隆提出了这些理由,均不合理,他为什么不同意呢?原来乾隆另有苦衷,当时官场腐朽,怕盛京官员借工程之机贪占“钱粮”, 所以迟迟没建。直到嘉庆四年太上皇驾崩,才钦准盛京官员提出的计划,并命盛京将军晋昌,工部待郎萨敏二人为“督工大臣”。他们提出,为了前后统一,还是用 石狮形式,更为坊体坚固。同时,用狮子造型,可增添陵寝气势。嘉庆六年二月冬天,“督工大臣”立即调来最好的石匠,起早贪黑,刀刻斧凿,仅用五个月便将四 件石狮雕刻完毕。为此,嘉庆还给他们二人奖励。可是,由于他们二人只顾赶工程进度,忽视了工程质量,不到二年,夹杆石狮便出现下沉现象。嘉庆得知此事,非 常重视。这时正赶上嘉庆来盛京祭祖,考虑到工程还没出三年“保固”期,就出现问题,于是传二位督工大臣,每人各出资一半,返工修理,以示“正肃”。无奈, 二人道旨照办。

嘉庆十年(820xx年)八月,顒琰又来到昭陵,当大礼已毕,在祭区敬瞻之时,特意到石坊驻足停留,十分仔细的观摩了这件为之费了一番心思的佳作。

(正红门)

穿过石牌坊,拾级而上,就到了昭陵陵寝。大家看到了,昭陵是一组红墙黄瓦建筑群,为什么这样呢?据道家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五行包括金、木、水、 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为华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黄土高原上,所以对黄色就产生了一种崇仰和依恋的感情。于是从唐朝起,黄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 他人不准在服饰上和建筑上使用。而红色则寓意美满,吉祥和富贵。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昭陵的基本色调便采用了红、黄两种颜色。大家请看迎面的这座宏伟建筑叫 王红门,也叫大红门。它是陵寝的总门户。

陵寝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平面布局分为三进院落式。三进院落的布局形式是昭陵制度的特点之一。这种布局形式是陵寝由南向北依次分为三个院落。第一个院落由碑亭等神厨、神库组成;第二个院落由祭殿和配殿组成;第三个院落由宝城和明楼组成。

请大家看一下东西两侧的跨院,东跨院为更衣亭和静房。更衣亭是皇帝揭陵进祭时更衣的地方。按清代惯例,每当皇帝谒陵,头一天行“展谒礼”时要穿 素服,第二大行“大飨礼”时则御朝服。衣服不能在来前就换好,需要在正红门前进更衣亭更换。后面还有一小亭叫静亭,就是皇帝的御用厕所。西跨院为省牲亭和 馔造房。省牲亭是祭扫时宰杀上祭用的牛、羊的地方,馔造房是用来置锅灶收拾上祭的牛羊的地方。

下面请看正红门。它建于顺治八年(1651年),位于整个陵园的正南位置,是陵园的正门。它是由三个半圆形的红色大拱门组成。拱门上是一座单檐 歇山式门楼,斗拱建筑,由彩色琉璃构件组成,三个拱门边上均有浮雕装饰,中门浮雕为二龙戏珠图案,左右门为花纹图案。在正红门中门脊上原有宝瓶一个,是 “保平”的谐音,以示“保全陵寝平安”之意。两侧的砖墙叫袖壁,为什么叫袖壁呢?因为它如同衣服的袖子,袖壁长8.5米,高5米,壁上浮雕着姿态生动,气 宇轩昂的五彩琉璃皤龙,所以袖壁又叫龙壁或龙砖看墙,昭陵共有六对12个龙壁,如此之多的龙壁在陵寝中出现,这在明清诸陵中也是罕见的。传说龙壁有镇妖、 驱邪、护陵之作用,是个瑞祥之物。请大家细观,那东面黑色龙身的龙壁是用来镇黑天的,西面绿色龙身的龙壁是用来镇白天的。五彩蟠龙作升腾状,昂首,张着鳄 鱼嘴,舞着鹰爪,舒卷着蛇身,勇猛矫健,腾空飞跃,飞天潜海,颇有动感,大有呼之欲出的气势,给孤寂的正红门增添了许多生气,也显示正红门这座总门户的庄 严气派。龙壁它是明清特有的建筑装饰,华丽的琉璃纹饰与建筑物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具有浓郁的东方美学色彩。在无明清三朝的700余年中,琉璃技术逐渐成 熟,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峰,被广泛用于宫廷和陵寝。在古建筑学中,它属于八字体龙壁,昭陵新建的大门上的龙壁属于一字形龙壁。这对八字形龙壁两侧有红色综 墙相接,缭墙向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方形围墙,把陵寝紧紧围绕起来。缭墙用青砖砌成,南墙高3.2米,东西墙高2.6米,四周长共1653米。墙体施以粉红 色,所以又有“风水红墙”之称。红墙与正红门,东西红门形成和谐的整体。

大红门及东西红门各有严格的使用规制:大红门正中一门叫神门,是皇太极和皇太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间平日不开,只能在大祭时抬祭品和祝版的官兵 从此通过。大红门东侧门为君门,是皇帝祭陵时走的门,另一侧门为臣门,是祭祀时大臣出入的门。但在实际祭陵时,皇帝也不走正门,这可能是出于对祖宗敬畏的 缘故吧。

神门、君门、臣门,不同的人出入不同的门,这种作法,突出了皇权至高无上和君权神授的作用。

(进入陵寝)

进入正红门内,从中间的“神道”为中轴线,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昭陵陵寝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陵寝规制,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轴线 上,其它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建在它的两侧。这样的陵寝设计思想主要是体现居中为尊,至尊无上,同时,达到使建筑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等美学效应。

神道是用长条的石头铺建而成。以正红门的神门起,一直通向陵寝后部月牙城的影壁前,这就是全陵的中轴线。神道两旁的条石叫牙石。

那么大家不禁产生疑问,神道是为何意?所谓神道又叫神路,顾名思义,是神行走之路,人是凡人俗子,当然没有资格走此路。在清代时,任何人都不允 许在神道上行走,以示对皇帝敬重之意。只有运送帝后棺椁、神牌、祝版、制帛的官兵,才可以在神道上通行。除此之外,就是贵为天子的皇帝和母仪天下的皇后, 进入陵区也要另辟御路而行。今天,大家在神道上随意闲适漫步,是否能想象得到当时人们对这条神道的敬重和畏惧情感呢?

按明清陵寝制度,对神道也有许多限制。首先,不许从神道这端直接看到另一端的隆恩门。就是说,从大红门至隆恩门中间必有建筑物隔断,这寓意“风 水”一眼望不断。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祖陵“风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皇位的传承和龙脉的延续,事关重大。因此,修陵者便挖空心思,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在 神道上建“影壁山”及“龙凤门”遮挡,而昭陵的神道上建筑神功圣德碑之亭,也起到“风水”一眼望不到头的效果。其次,神道也如神门一样,神圣不可侵犯,违 者予以重处。据说有“横定罚,竖走杀”的规矩。

在神道两侧,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石雕华表一对,石兽六对,大望柱一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它们建成于顺治七年(1650年)。石兽依次分别 为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各一对,共六对十二个。这些石雕兽群就是清康熙时道土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这首诗中描绘的:“十二御林严侍 卫,风嘶铁马白云霄”。

辽宁古迹导游词 篇14

本溪水洞位于本溪县境内,距本溪市35公里的东部山区太子河畔,是数百万年前第三世纪后期形成的大型石灰岩冲水岩洞。这里风光十分秀美,以洞奇、石异、水幽而著称。

水洞由三洞组成。主洞是一条长达5800米的地下冲水溶洞,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第一长的地下冲水溶洞,现已开发2800米,被誉为‘天下奇观’。辅洞为旱洞,现已利用天然洞穴,建立了古生物展览馆,再现了亿万年古生物的进化过程。此外,还有一个泄水洞。

如今,水洞连同周围的温泉、庙后山、关山门、汤沟和铁刹山等共同形成本溪水洞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4A级旅游区。

来,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领略着奇异的水洞风光吧!

水洞的洞口坐南朝北,上面刻着的‘本溪水洞’四个大字是1983年,薄一波同志游览本溪时亲手题写的。

这里是古文化遗址。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了大量的石器、磨制陶器等文物,说明辽东先民早在1万年前就曾在这里生息繁衍。

水洞大厅也叫迎客厅,可容纳千人以上。迎客大厅与三洞相连。右侧的事旱洞,左侧的是泄水洞。正前方的是水洞。

这里是旱洞,呈椭圆形。这里建成了古生物宫,展示了古生物的进化演变过程。

请随我乘船游览水洞。水洞又称“九曲银河”,面积3.6万平方米。洞中的暗河四季不竭,平均水深1.5米,最深处可达7米。可以说,游览本溪水洞,好比“古洞泛舟”。水洞按其景观形体可分为“二门、三峡、七宫、九曲”,共有100余处景观。洞中景物全部为自然形成。大家请看,那是“宝莲灯”,前面是“芙蓉峡”。莲花又称芙蓉,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与梅、兰、菊、牡丹、芍药一起并称历史上6大名花。莲花本应向上开放,这里却是倒悬。

继续前行,便是“广寒宫“。也就是月宫,嫦娥住的地方。

出了广寒宫,便是“双剑峡”。钟乳石就犹如利剑,高悬在上,在此游览,真是“船在水中行,人在剑丛过”。

过了双剑峡,就是“九曲银河”的第一门----“剑门”。穿过剑门,豁然开朗,洞体突然高大宽敞起来,是九曲银河洞最奇、最美之处。  现在进入“九曲银河”的第二门——虎闸门。看,那块岩石真是貌似一直凶猛的大虎。

前方进入“玉象峡”,这是‘九曲银河’最长的一段,约700米。

现在看到的这座‘大斜塔’,斜度竟然超过比萨斜塔30°,堪称世界之最。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冰雪世界”---北极宫。北极宫是九曲银河中最大的一宫。

过了大雪山,前方的是“九曲银河”第六宫---“玉女宫”。河中岛上的那个石笋,多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啊!

现在看到的是九曲银河最后一宫---“源泉宫”。这里是本溪水洞已经开发部分的尽头,地下暗河中的流水由此涌出。

游客朋友们,我们已经游览了开发部分的最末端,前方巨大石壁让我们无法继续前行。但是,水洞并没到尽头,距发现,还有3000米以上,所以啊,水洞未来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朋友们尽情地观赏了这座水洞的种.种奇观,大家可能要问:如此大的洞穴是怎么形成的呢?地下暗河水源来自哪里呢?

其实,水洞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距今4.5亿年时,本溪还是一片浅海,大量的石灰岩沉积下来。以后历经了5次剧烈的地质构造运动,尤其是7000万年前的燕山造山运动,本溪不仅由浅海变为陆地,而且在沉积的石灰岩中间产生了大大小小的裂隙。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顺着裂隙流进来,不断溶解石灰岩,成为碳酸氢钙,使裂隙变大成为洞穴,日积月累终于形成了今天的本溪水洞。

朋友们,我们现在已经出了水洞。洞外这是樱桃园和天女木兰园。天女花是本溪市花,花洁白硕大,芳香扑鼻,每年6月、9月开花两次,为花中珍品。

辽宁古迹导游词 篇15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怪坡风景区所有工作人员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是本次为大家提供讲解服务的导游员,我叫,希望我今天的讲解能让大家对怪坡风景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如果在我的讲解过程中大家有没听懂或没听清楚的地方,请您向我提出,我会细致耐心的,对您所提出的问题做出最详细的解答!

好了,现在让我们转入正题,所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沈阳市东部山区就有这样一个坡,各种车辆到此,下坡不开(蹬)不走,上坡不开(蹬)却自动向坡上滑行。

那它究竟是怎样发现的呢?公元1990年4月的一天,新城子区第一交警大队第二分队的两名交警到此熟悉路段,当两个人驾驶着北京牌吉普车行驶到怪坡底部时,无意间发现车内加油表失灵,于是将车停下,摘档熄火后不久,奇迹发生了,车子竟在无人驾驶地情况下,神不知鬼不觉地由东向西沿坡滑行而上,十分惊愕的他们壮着胆子又试了几次,仍然如此,百思不得其解,带着迷惘就这样惶然而去了。

消息不胫而走,好奇者蜂拥而至,国产、进口、大型、小型、载重、轻便,各种汽车纷纷来坡一试,无不证实怪坡之奇妙,更有趣的是骑上自行车上坡只要扶住车把,不用蹬车就飞快地向坡上滑行,而下坡却要用力蹬,不蹬不走,真是奇哉,妙哉,众人交口称“怪”,“怪坡”之名从此传开,现在已经越出国境,蜚声中外,堪称“华夏一绝”!怪坡是一条长80余米,宽约25米,呈西高东低走势自然形成的斜坡,它位于东经12303’,北伟420,海拔153.1米,在沈阳市新城子区清水台镇帽山西麓,面对旷野,背依群山,沈哈高速公路纵穿景区境内,西距贯穿南北的国道102线1.32公里,南达东北名城沈阳30公里,北往辽金重镇铁岭28公里,东向煤都抚顺30公里,距《刘老根》续集拍摄地清河风景区90公里。怪坡面世,神秘加身,专家、名人、学者纷至沓来探秘揭谜,我国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参观后留下这样的诗句:“自然探秘,人生解惑,一题多思,沈阳怪坡”。香港著名作家金庸颇有感想,他写道:“天下奇事怪象甚多,智力有时而穷,固不能概以非科学视之。”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籍华人李政道曾亲临怪坡体验后,风趣地说:“怪坡不是魔术,弄清原因,我又可获得一次诺贝尔奖金。”总之,对怪坡形成的原因,众说纷纭。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概括起来现在比较集中的说法有三个:有人认为在怪坡西侧有一磁场或引力场,足以吸引各种车辆或行人轻松西行,但至今未能探测到磁场发生地及强度。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带着大小两个球体篮球和铁球亲临怪坡测试,结果两个球体都是向坡上滚动,所以磁场这种说法被否定;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地心引力作用,物体沿坡下滑,也是由该物体受地球体引力所起的。由于怪坡上的物体不再向坡下滑而是向坡上移的现象就已经脱离了经典力学的一般情况,由于某种原因重力场上的某个或某几个点分布异常这是完全可能的。但产生这种现象它的范围不可能只限制在这条长80余米,宽约25米的坡,可是怪坡附近,目前却再也找不到这种现象了;由于怪坡特殊的地形、地貌,造成了视觉上的误差。但是在坡上无论是用水平仪测量还是测海拔高度,坡度和落差都有,坡度约为1.87度,而两侧的海拔高度落差为1.2米.这足以证明不是视觉差。

各种说法都相互矛盾,都不能给怪坡以准确的科学定论。

这是一个神秘的地方,络绎不绝地游人无不带着“临坡不枉此来游的满足,又留着如此奥妙谁造化”的县念而欣然离去。

科学迷宫大,解谜待专家。

怪坡发现后,又有新谜面世,真可谓“一坡奇特百景生辉,山献风光水奉姿色。”在怪坡东南约百米的山坡上,有方圆二百米的地方只要用脚使劲一跺,下面就会发现“空空”的响声,其声深厚,被人称为“响山”。

顺着响山坡行至山顶,倘若用木棰砸地,便可听到“嗡嗡”的响声,其声圆润,悠悠不止,故被称为“嗡顶”。怪坡、响山、嗡顶被称为“三谜”不解之因,人们更想给它披上一层神秘袈裟!

截至20xx年,风景区已累计待中外游人500万人次,国籍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连年递增,景区的投入逐年加大,现已累计投资1.5亿元,从1993年全面开发以来,年平均投入12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中央、省、市和国外的100余家电视台记者,300多家报刊杂志均对怪坡作过报道,怪坡开发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辽、沈地区旅游行业中可称得起“龙头产业”,成为外国人,外地人到沈的首选景观。因此,风景区相继被评为“辽宁省五十佳景”“沈阳市xx大旅游景观”,“辽宁旅游八大奇观”之一。

辽宁古迹导游词 篇16

“张氏帅府博物馆”原“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座落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学良旧居内,1988年12月对外开放。该馆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600平方米。

张学良旧居从建设至今已经有88年历史了,沈阳人称其为“张氏帅府”、“大帅府”,是张学良将军及其父亲张作霖的官邸和私宅。这是由青砖高墙围起的院落和院外若干建筑所组合成的庞大建筑群,于1920xx年由张学良将军的父亲张作霖兴建,1920xx年入住。以后又不断扩建,逐步形成了由东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筑等四个部分组成的的建筑体系,各个建筑风格各异,有中国传统式,中西合璧式、罗马式、北欧式、日本式。上个世纪后期,“张氏帅府”被国家列为全国优秀近代建筑群。

1985年,沈阳市人民政府依法以“张氏帅府”称谓公布这一建筑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辽宁省政府也以“张氏帅府”名称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中国国务院以“张学良旧居”称谓公布其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辽宁省在此设立“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十几年来举办了各类展览,接待了大量观众和游客,成为沈阳市享有崇高声誉的博物馆和旅游游泳景点。

张学良旧居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及其长子“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主政东北时的官邸和私宅。从1920xx年兴建开始到1933年止逐步形成了由中院三进四合套院,东院大青楼、小青楼,西院红楼群以及院外的赵四小姐楼、边业银行、帅府办事处等风格各异的建筑体系,是我国近现代优秀建筑群之一。

举办各种展览,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该馆主要功能,建馆以来的基本陈列包括《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业绩展》、《张作霖与奉系军阀大事记展》、《人民海军好参谋长张学思将军业绩展》及《名人访帅府》等展览。近年来,先后举办了《中国近现代史文物图片展》、《纪念九一八事变六十周年文物图片展》、《一个日本宪本的忏悔》、《纪念阎宝航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展览》、《庆祝张学良将军九八华诞兰花特展》等90余个专题展览。复原陈列包括《张作霖卧室、办公室、书房、议事厅复原陈列展》、《张学良、于凤至卧室复原陈列展》、《张学良办公室复原陈列展》、《东北政务委员会办公室复原陈列展》、《老虎厅“枪毙杨常”复原陈列展》、《张氏家庙》等近10项展览。该馆还引进了有关张学良将军一生足迹的音像供大家观看。该馆的科研学术成果丰硕,曾出版发行了《张氏帅府》、《张学良旧居》、《张学良将军画册》等多部专著,在国内外均产生一定影响。

本文链接:https://www.xszwb.com/dycfanwen/liaoning/ymng4y.html

Copyright © 2024. 学识中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文本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