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识中文吧 > 办公 > 书信 > 检讨书 > 老师的《中华少年》教学反思(精选17篇)
手机版

老师的《中华少年》教学反思(精选17篇)

来源:学识中文吧 阅读:2.14W 次

老师的《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1

《中华少年》是小学语文六上第二组课文的一篇略读课文。这首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老师的《中华少年》教学反思(精选17篇)

根据本课容易以读理解课文,与文本对话。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为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培养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诵的能力;感染教育学生要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教学重点是分角色、表演朗诵课文,把握诗歌的感情。教学难点是学生要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与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这是分角色朗诵的基础,每个学生自由读,大声读,把诗读正确,读流畅,然后我让学生四人小组练习按照本诗甲、乙、丙、丁分角色练读,接着让每一小组读一个小节接读整首诗。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们兴趣高涨,越读越带劲,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一些知识要点的把握上却不令人满意,课前预习已经让他们分组去搜集整理我国的锦绣山川,中华悠久文化、传统风俗,民族风俗,中国的现代史等等的资料,由于地处偏僻山区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计算机的使用一味地禁止加上书报杂志少,有些家长文化较低无法给自己的孩子些许的帮助,所以对冬子,大禹、七月的星火、春天的故事等都知之甚少,凭老师单纯的讲解怕无法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再加上略读课文一课时显然是不够的。

很有疑惑,像《中华少年》这样美的略读课文,仅仅用一课时时间,怎样才能做到理解诗意与表达诗情的双丰收?一周六节的语文课,偏僻地区的学生怎样才能象城市中心区的学生学得那样精彩,那样广阔。希望大家给予指导。

老师的《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2

这一周,除了日常的奖状材料和维护工作外,比较值得一提的是上兴趣小组的课。这是我在听了郭老师上了几次兴趣小组课,学习郭老师的上课方法,并私底下自己试着去上课之后,第一次上台上课,一节课下来,自己明显感觉到自己对课堂的控制能力不足,小朋友注意力的集中非常困难,而如何去控制他们,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课后郭老师给我指出了课堂上的一些不足,同时也给我了我很多建议。听郭老师的话,真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毕竟那是郭老师十几年教学经验的结晶啊!在此,感谢郭老师一直以来的帮助和支持。今后我一定更加努力的学习,把兴趣小组的孩子带好。

老师的《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3

在让学生体会“这个小伙子”和“这些小伙子”分别棒在哪里时,教者主要让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大胆想象、移情体验、感情朗读来体会人物心理,从而感悟到人物的高尚品质。在教学到“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时,就让学生读12自然段,说说博莱克棒在哪里?有的同学说:“他虽然拄着拐杖,可还是走得非常认真,和全队保持一致,很勇敢。”教者马上让这位学生读出博莱克的勇敢,他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这里面好几个同学都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自己的理解。

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博莱克的坚强与勇敢,教者还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着博莱克此时精神的样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教者出示一段博莱克的日记,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了:“博莱克好几次都走不好,但他还是坚持练习”;“他摔倒了,但还是坚强地爬起来”;“他比其他的儿童队员练得更刻苦,更认真”……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博莱克的坚强与自信,体会到他真的很棒。

在理解“这些小伙子”棒在哪里时,主要通过让学生感受那讨论时儿童队员矛盾的心理。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这些小伙子棒是因为他们也走得整齐。”可见学生的感受还不够深入,于是教者就追问:“难道观众这么说,仅仅是因为他们走得整齐吗?”于是又有同学说是因为他们做出了一个大胆地决定:让博莱克一个拄拐的男孩走在队伍的第一排。教者就让学生研读儿童队员讨论的部分,想一想他们作出这个决定容易吗?从哪里感受到做这个决定不容易?学生在反馈时,教者主要抓住了“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

“队员们鸦雀无声,在想些什么”这些重点的地方移情体验感受队员矛盾的心理,在这里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儿童队员的矛盾心理“让博莱克去,就有可能丢儿童队员的脸;不让他去又会伤孩子的自尊心。到底该如何是好?”学生体会的不错。再看队长的决定时,抓住“羡慕”这个词,感受其他队会羡慕儿童队员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羡慕我们让博莱克走在第一排。”“羡慕我们尊重关心残疾人。”“羡慕我们爱团结友爱”……可见学生感受到儿童队员对残疾儿童的关心与尊重,让学生明白“这些儿童队员棒在孩子对同伴的关心和尊重等”。

老师的《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4

下面是《我为你骄傲》的教学反思。

第一个环节,和学生把上一节课学过的一些较难的词语进行了复习。让学生用小男孩心情变化的关键词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词语的落实还不错,但是回顾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比较难,我想如果让学生用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然后把这四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这样难度就降低了,这一点上做得不够。

第二个环节是深入理解,感悟文本。先是感悟喜欢小男孩。通过问孩子们是否喜欢小男孩到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喜欢上小男孩的句子。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出来。然后是从终点语句感悟小男孩的品质。通过问学生为什么喜欢上小男孩,让学生感受到小男孩身上有很可贵的品质。

“我把钱和一张便条装进信封,在便条上向老奶奶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并真诚地向她道歉。”从这句话中,学生感受到小男孩诚实,勇于承担责任。在体会这句话的过程中,还安排了学生学小男孩写便条,让学生第一次认识便条。安排便条这一环节,设计是用语改了很多次,由最初的让学生写事情的经过和真诚地道歉,到后来地只写真诚的道歉,主要是二年级的学生在写方面的要求不应该过高。第二个主要是紧扣文章的中心,凸显小男孩的真诚,所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写出小男孩当时是怎么真诚向老奶奶道歉的。这一环节落实的还可以,为后面引导学生朗读这句话做了很好的铺垫,评价语的运用也是为了让学生读得更真诚,所以学生品读这句话的时候也读得很真诚。

老师的《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5

《大仓老师》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通过大仓老师的自我介绍及一堂语文课的叙述展示了他真诚、正直的品质,文本朴实感人。

在教学习过程中,我也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发表意见的权利还给学生,并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教师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在课文内容分析完后,我对学生说: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感受到了大仓老师的人格魅力,相信同学们对上课初提出的两个问题一定有了深刻的认识吧!他的正直与真诚深深打动了市太,也打动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多好的一位老师,同学们对他肯定有许多话要说吧!然后媒体出示:大仓老师,我想对您说:_________。

虽然这节课之前,我做了一定的准备,精心设计了导语、过渡语及提问,希望借此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可由于时间仓促,我没有将这些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由于紧张也没有注意表达语气的轻重缓急,出现了忘词、措辞不清等不和谐的状况。而在指导朗读过程中,我紧仅仅采取了个别朗读与齐读两种简单的方式,没有调动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时间的掌控也不够好,有些问题让学生讨论的时间过长,因此,最后整节课的教学目标也没能按时完成,给这节课留下了不少遗憾之处。

老师的《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6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学期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本文语言通俗,道理明晰,主要采取 “由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这篇文章无论从标题,还是到内容,都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因此,教学导入时,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切题,待充分交流之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

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后,便引导学生找到文中对怀特先生评价的句子----------“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以此展开了重点内容的突破,学生自然谈到了怀特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出人意料的举动。我顺势引导学生体验: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你可否有与作者同样的心情?哪些词语才足以表达你当时的心情?此三问的目的其实有两个方向。其一:给予学生畅谈认识的机会,如果学生能够谈到“感激”,想必他们已经读懂了文章蕴含的道理。其二: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引导学生抓一些关键词语来体会,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

最后,要理解怀特先生事例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直接可以从书中的总结可以得知。但文章中“以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的理解倒是挺陌生的。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找到文中所提及的科学精神,然后问及“结合文中故事,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科学精神的?”待学生谈论时,我再顺势给他们概括“其实,同学们刚谈论人物的科学精神时,都是在具体的事例中体现的,这就是一事一议的写法”。

老师的《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7

期初我上的第一篇新课,就是教学这首现代诗时,我从学生熟悉的教师节导入,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诗歌是作者生活阅历的积淀后情感宣泄后的产物,它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其中的精妙呢?因此,我是否可引领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与诗歌内容相匹配的材料,从可触可摸的生活场景中去感受诗歌的美妙世界,去倾听作者的真情告白呢?我引导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后,说了这么一段话:学习诗歌要学会联想,学会联系生活,就是你一边读书,一边在头脑中想一想,读了这些句子你能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呢。同学们用这个方法试试看,你能读懂哪些句子。

如:“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这一句,我首先告诉学生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有这样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后来,人们就把老师比做春蚕。学生渐渐清晰,我又让学生再读这一句,并在头脑中想象,仿佛能看到什么,学生读了之后,还有些茫然。这时候我灵机一动,便轻轻哼起了《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边做写字、批改作业的动作,边轻轻引了个头:夜深人静的时候……这时,有几个反应快的学生马上接上去,有的学生说:“夜深人静的时候,老师窗前的灯还亮着,他在聚精会神地为我们批作业、备课,让我学到更多的知识,实现自己的理想” ……

学生仅仅从教学方面谈,没有意识到老师的辛劳应该不仅体现在教书,还有如何辛勤育人。于是我又引导学生说:“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仅仅在教学上吗,你能联系实际谈谈老师都为同学们做了些什么?”学生一下子像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上次我生病了,吐了一地,是老师拿来了扫把,将地板打扫干净,这让我很感动。”一个学生又说:“我三年级时,会上游戏机厅,是老师发现了批评教育了我,现在我改掉了这个毛病。”这是我所未想到的,学生们回忆起与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从可触可摸的生活场景中去感受诗歌的美妙世界,去倾听作者的真情告白,对诗歌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老师的《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8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样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一.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潜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资料和好处,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样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透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十分深刻。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带给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透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三.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礼貌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礼貌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礼貌与农业礼貌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四.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用心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潜力。”从中我们能够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跃进中饿死很多人,有的同学认为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又如,20__年美国“9·11”事件后,有的同学认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报应。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用心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

老师的《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9

课题揭题后,我启发学生思考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我”是谁?“你”又是谁?“为什么我为你骄傲”等问题。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朗读课文,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读文的热情,营造学习的氛围,增强了读书活动的目的性。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开火车扩词等多种游戏识字方式,让学生体会词语在读书中,在生活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应用,在与同学的相互交流中识字,记字,丰富了学生的识字经验。多种形式的巩固,促进了学生的识记,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读书是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为了使学生从孩子纯真、悔过的表现和老奶奶博大胸怀中受到深刻地教育和启迪。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感悟,设计中注意读书的层次性、目的性、趣味性,引导学生读书的热情,给学生足够的个性化表达的机会。让他们以各种形式,反复读课文,自读自悟,从而使学生在读中领悟,读中体会。获得深刻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人物心理,评价人物表现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老师的《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10

这是一篇描写当代人物的课文。徐虎,他是一个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虎的事迹平凡而又伟大,这个名字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很陌生,学习课文自然也不会体会和感悟深刻,只有通过换位思考,才能体会出徐虎的伟大。

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从“热心、诚心、恒心”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每天”“总是”“定时”“挨家挨户”理解徐虎的坚持,引导学生想象徐虎在帮助人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刮风,下雨,生病时徐虎有没有放弃,他又是怎么做的?通过想象,使学生横深入地走进人物内心,也使得徐虎的形象更加丰富、高大。

老师的《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11

《大作家的小老师》这篇课文重在让学生感受大作家萧伯纳知错就改、严于律己的可贵品质。在教学时我决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自己质疑、探究、感悟。

三年级的课堂上,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上,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读好这段话的基础上,让学生配上动作,分角色朗读。学生表演读这段话,也在体验着文中人物的感受,读好这段话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萧伯纳的优秀品质,感受到小姑娘的人格力量。但是,我发现自己这一环节的教学有些节奏感不强,主要是让学生评价的太多了,有时候朗读不出人物语气的时候加上动作就可以把人物的语气表达的淋漓尽致了。这是我的一个不足之处,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更轻松的学习。

还有要注意的是,我的语言不够生动,不够吸引孩子们。对于课堂上一些同学的精彩发言也不能够作出及时,准确的引导。我想,今后我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老师的《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12

《我的老师》是第八册美术教材中的一课,属于美术学习的第二阶段,课标中造型表现领域第二阶段目标是:初步认识形色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愿望。

《我的老师》是造型表现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物头像的特点,掌握人物头像五官的位置,感受线条造型的美感,能够用线条表现自己喜爱的老师,增进师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造型能力,在造型中体验快乐。

与本课联系密切的是第二册教材中的《好看的线条 》,第六册教材中的《画画古树》等,这些课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线条,体会线条的美感,通过想象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好看线条好物体。而本课是要求学生通过认真观察老师的头像图片,感受人物头像的特点,在掌握人物头像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会运用线条变现老师的头像特点,与前面的课相比,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主要表现在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造型表现能力等方面,绘画的层次提高了。

从学生的情况来看,他们对线条已经比较熟悉了,自从他们拿起画笔来,画出来的就是线条,只是没有意识到这是线条而已,在通过美术学习,观察,实践,他们认识了线条,能够画出各种各样的线条。

根据阶段目标,教材的编写意图,课程的前后联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人物头像的特点,观察老师的头像特点,感受线条造型的美感,能够运用线条表现自己喜爱的老师,增进师生的情感,体验线条造型的乐趣。

其重点是用线条画出人物头像,掌握头像是一般规律。其难点在于观察并抓住老师的特点,准确画出五官,力争位置准确,人物特点突出。

本课的教学抓住教材的重点,很好的突破了难点,达到了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实效,其亮点体现在

一、欣赏导入很巧妙,自然贴切,拉近师生情感,具有针对性,同时体现老师深挖教材内涵。首先出示姚有多先生所作《叶浅予像》,请同学们欣赏,画美,用什么表现?国画线条,并重点解读画中题字和落款:知足常乐为人道,古稀身健拳未老。自强不息立新意,独辟蹊径格益高。为浅于恩师速像,辛未年秋月,有多写。作者与叶浅予什么关系?他们的情感怎样?这样就自然引出本课的课题——《我的老师》。

二、加强了三个课堂训练,力图实效。常言:方法要教,能力要训。只有加强课堂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课堂实效。

一是加强了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美感能力的训练,本课就是感受线条人物造型的美感,通过出示《叶浅予像》和很多线条造型人物头像,让学生充分欣赏感受,感觉到线条能把人物描绘得如此生动,如此美,如此特点鲜明,使学生感受到线条魅力无穷,产生用线条表现,学习用线条造型表现的欲望。

二是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这时出示很多教师的照片,并同时出示老师为教师所作的范画,请同学认真观察每位教师的特点,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很容易对号入座,找出哪张画的是哪位老师,他们是怎样找到的呢?是通过认真观察,这样的训练没有痕迹,自然而成,效果佳。

三是加强学生表现能力的训练,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投入到实战中,教师特意精简了其他环节,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实践,在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障,在训练时 加强教师的辅导,对学生绘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对于普遍具有共性的问题,及时叫停,教师示范解决。

三、难点的突破简明实效。本课的难点在于结合教师的头像特点,把教师头像五官位置花准确,教师是通过板演的方法来解决,教师选一位头像特点明显教师进行示范板演,边讲边板演,过程不宜过快,要直观,步骤要清楚,落笔要准确,线条要流畅生动,尽显教师基本功,对学生有启发,有感染,重点之处反复强调,加强学生印象,而且在辅导时重点加以指导,评价作品时也要把五官位置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

反思的问题。

1、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学内容有些多,头像侧面可以先放一放,侧面对学生来讲有些难,关系到透视问题,本课教师虽然讲了,学生根本无暇顾及,这部分删去更好。

2、关于五官位置的摆放,是否应特意安排一次训练,我还在犹豫当中,待实践解决。

3、关于学生的评价环节还很欠缺,学生不能用美术语言评价作品,有待于加强评价方面的训练。

老师的《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13

思想品德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思品教师要教育、启发、帮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务必具备较高而灵活的教育教学技巧。思想品德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资料与生活实际结合,到达教学目的,浅谈几点反思。

一、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自身素质,一是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潜力要提高;二是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

1.坚持学习。随着改革深化和社会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绝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知识,务必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使自我的认识适应发展需要。知识是相关的、互通的。因此,只有掌握丰富知识,才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新知,丰富知识,跟上时代节拍。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努力使教育教学少走弯路,让学生乐意理解。有学生对我说过:“老师,我本来对思品课没兴趣,喜欢你上课,才对思品课产生兴趣。”为了充电,要经常买书,不管是教育教学方面的,还是杂志、历史、经济、心理访谈等。

2.勇于反思。老师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还需勇于反思,敢于应对和改善自我的偏差、错误,才能不断提高业务潜力,这就要求老师用心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课教学的好方法,有效推行素质教育。不断反思、时时提醒自我,本节课学生反映状况怎样?

3.为人师表。正人先正已,老师务必以高尚师德为学生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老师做到:①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一样看法,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还不成熟。②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

4.尊重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天经地义,但老师也应尊重学生权利,尊重学生的特长、个性和人格。有的老师总是一厢情愿替学生“着想”,认为自我是为学生好,常常忽略学生权利。于是,上课经常拖堂、挤占课间活动时光、随便把学生活动课或课外课挪用、作业没完没了,久而久之学生难免厌倦、反感。老师尊重了学生,学生才会尊重老师,这也许是作为教师比较幸福的事了。

5.持续快乐心态。只有老师简单快乐教学,才能使学生乐于接近老师、乐于理解教育,才能感染学生快乐情愫。当然,老师也是人,现实生活中,有种.种烦恼和不如意,要持续快乐心态好难。但只要本着以学生为重,以教书育人为重,忘我工作,在应对学生时摒弃懊恼,调节情绪,持续好情绪,把微笑带给学生。常到学生中间看看,关心学生痛痒,和学生打成一片,师生关系必须融洽。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是课堂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务必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改善教法、创设良好课堂环境,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形式多样,应根据不一样资料,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不一样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要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到达传授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统一。因此,每学完一节资料,只要与学生活有关,都要学生反省自我的行为,引导他们学着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思想品德课推行素质教育重要途径。其主要方式就是学到相关知识时,让学生结合调查采访,联系自身和同学实际,开阔学生视野,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写政治小论文。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思想品德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追求,有效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素质教育效果。

“亲其师,信其道”。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往往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对学生的教育事半功倍。快乐老师就是教育教学的快乐,就有学生学习生活的快乐。

老师的《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14

本课教学时我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自主学习1—10自然段,勾出“我”理活动的句子。让学生自主学习勾画“我”的心理心里活动的句子并且批注这些心理活动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然后又给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感受,因此学生在汇报的时候学习效果较好。

在体会学生不满情绪的时候,再次回到第一节科学课的课堂上,也就是回到第二自然段,再现当时场景,体会怀特森老师的良苦用心。从而体会作为老师的怀特森老师,故意把错误知识传授给学生的真正目的,以及新怀疑主义对我们的深远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课文内容中已有所感触,参与讨论的同学习兴趣盎然,运用比较教学,体会“正视”和“看”的区别,最后归纳为:“正视”表面意思是说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不躲避,不敷衍,深层含义是说学生有了敢于质疑的勇气和坚持真理的坦荡与毅力。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怀特森老师虽然只教“我们”科学课,但却使“我们”所有的学习活动乃至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师生收益,从而对他产生敬佩之情。

这堂课不仅学生收获多,我收益也多,要做一名启迪学生思维,并以身作则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老师的《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15

本节课教会学生“质疑”“揣摩”语句的方法。

(1)难点质疑,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进行质疑;如第二板块作者又提到“凯蒂旺普斯“,还在其他老师的课堂上叫出来,有什么含义?这是本文的难点,因为这告诉我们学生们已经养成了”怀疑“的习惯,“凯蒂旺普斯“也是同学们心理难忘的教训,更是学习的动机。

(2)用语上质疑,对文章运用语言进行质疑,体会作者遣词用语的良苦用心;“一股怒火升起来”为什么用“升”,能不能用其它词代替,体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3).充分阅读,读悟结合。重点品读1—10自然段,学生自主学习勾画“我”的心理心里活动的句子并且批注上自己读出了怎样的心情。由于给的时间充足,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效果较好。

不足点:

1.有一学生提到:他认为“小桥车”事件不能算“学会了质疑”。这是非常有创新思想的男同学,但我没能对他的行为给以高度的重视和评价,因为他是真正体现了“新怀疑主义”的学生,虽然他的怀疑是错误的,但我们课堂就是需要这样的学习态度。

2.老师的引导语文不够精炼,开头学生讲述主要内容是,说不到点子上,有点被学生牵着绕圈子,时间也耽搁了,导致后面有点匆忙。

老师的《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16

本堂课的亮点如下:

朗读亮点:

1.朗读我生气,愤怒的句子时,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作者产生共鸣,把作者的愤怒发挥得淋漓尽致。

2.朗读和邻居“正视”的句子,我扮演邻居,学生扮演作者。学生严肃地告诉我“你错了”,我追问,我错哪里?学生马上接说“怀特森老师不是在捉弄我们,而是在教会我们学习的方法。我恍然大悟地说“哦!原来如此,是我错了。”

3.理解亮点:

学生提到“狡黠的光芒”时,只是从表面的字义上去理解,我马上提示学生:

老师狡黠的光芒究竟想告诉我们点什么?他的目光里藏着什么内容?

学生很块从文本中找到里相应的句子解答。从而达到学习方法的迁移,马上能联系上下文解答“他想让我们学到点什么?”这一问题。

老师的《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17

《用目光倾听》他通过妈妈对孩子教导的话语,教会孩子应该如何与人交往。通过这样一篇富有哲理的美文,也让我们的读者明白在交流时要予人尊重,要予人真诚。《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作为诗歌,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本的美很重要。教师的评价点拨是能给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本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接着,我进行拓展练习,问:“想想,平时你妈妈对你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她说这句话有什么用意呢?”点几个学生说后,我说;是呀,妈妈总是对作者说,读“听别人说话,你遥望着对方。”这句话教会了作者如何与人交往;教会了作者做人的道理。

所以,作者最后说:“妈妈一句话教会我生活,她真诚的目光至今仍照耀着我。”再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妈妈不仅常对我说着句话,还为我做出了榜样,他对我说话时,用真诚的目光眼睛望着我,给我鼓励和自信。”

总之,上完这节课,我觉得很轻松,教学效果也很不错。

本文链接:https://www.xszwb.com/sxfanwen/jiantao/o0k5mp.html

Copyright © 2024. 学识中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文本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