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中文吧 > 學生 > 實習 > 實習報告 > 地質地貌學實習報告大綱
手機版

地質地貌學實習報告大綱

來源:學識中文吧 閱讀:1.86W 次

一. 實習目的

地質地貌學實習報告大綱

1、透過野外實習和實地地貌及水文觀察,理論結合實踐,掌握各種地貌類型的基本形態、基本特徵、物質組成、發育過程和演化歷史。

2、瞭解不同水文條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規律,小流域地貌的發育,空間組合規律。

3、培養野外觀察、動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

二.實習地區地貌概況簡介

地點:浙江省富陽、杭州、富春江流域地區

時間:XX年8月27日—XX年9月2日

杭州處於浙西山地與長江三角洲平原的銜接地帶。地勢西高東低,絕大部分爲構造剝蝕地貌,遊客費爲三個地形單元:外圍峯絲,主要由泥盆系砂岩組成,高度300-400米;內圈山體,如玉皇山,由石炭-二疊系石灰岩組成,高度200米左右,岩溶地貌發育;北部孤山、葛蛉、寶石山由侏羅系火山碎屑岩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間。杭州市平原部分由第四系組成,其分佈或近西湖、或濱湖面呈橢圓形,南北伸長3.3公里,東西2.8公里,周長爲15公里,水面面積月5.6平方公里。

錢塘江呈“之”字形流經杭州市城區的東南側。

杭州地區大地構造處於揚子準地臺錢塘臺褶帶,杭州西湖地區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復向斜內中生代斷塊隆起區,包括市區在內的杭州市東北地區的平原是中生代斷陷盆地。中元古代以後,地層發育齊全,岩漿作用頻繁,地質構造複雜,成礦條件較好。近期由於現代構造運動趨向緩和,地震活動顯得微弱,地殼相當穩定。區內地層出露和岩石種類組成較齊全,地質構造複雜而地貌類型多樣,有火山熔岩地貌、構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變化大,山、丘、崗、溝和平原組合構成了杭州地區獨特的地域綜合體。

三.實習內容

XX年8月30日 九溪十八澗途中

九溪十八澗源頭在龍井村一帶,形成了一個面積巨大的漏斗狀盆地。該盆地的四周山嶺基本上由砂岩組成,只在東北角靠近龍井泉處出露了石灰岩,岩層傾向北東,與地形坡向趨近一致。岩層層面裂隙及節理髮育,一條北東方向延伸的斷層正好穿過龍井寺,這些都成爲龍井泉的導水通道。泉水出露位置龍泓澗和九溪分水嶺“y”口的下方,地形上有利於水的彙集。西面棋盤山集水面積較大,植被茂盛,有利於地表水入滲補給地下水,這些因素就是形成龍井泉的主要原因。得益於這種特殊的地形,無數細小的水流都彙集向盆地中心部分彙集,形成了今日的“九溪十八澗”。我們所觀察的階地在九溪十八澗這一實習路線中。階地是當某一地區由於河流下蝕,過去不同時期的谷底相對高出洪水期水面,呈階梯狀分佈在谷坡上形成的。該階地位於療養院門口,爲基岩、礫石結構的基座階地,這種階地以基岩爲基座,基岩頂部覆有河流沖積物,它的形成是由於構造擡升,河流下切,並切過原先河谷底部。上圖中的階地下部基岩爲康山羣的石英砂岩。礫石層約有80釐米左右,因河流作用礫石均有一定磨圓度(二級磨圓度),表土層約40釐米厚,上面爲保護和改善環境已經種植了毛竹等植被。

XX年9月1日 富春江流域(新沙島)

新沙島是富春江江心的一座江心洲。它的形成大致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泥沙逐步落淤形成水下沙灘,它並不位於主流線上,在枯水期也不露出水面,此時稱之爲雛形心灘當上遊河道河勢有利,河流經常交替地衝刷河道,而不直接衝擊雛形心灘,該心灘就有可能逐漸穩定和漲高,在枯水期露出水面而成爲心灘。心灘的組成物質和雛形心灘一樣,多爲河流所挾帶的較粗的牀沙質。心灘前端流速較大,易受沖刷,尾部流速較緩,有利於粗砂落淤而使心灘向下遊加長,逐漸發展爲淺灘,洪水期間細粒物質在淺灘上沉積,平水期淺談接受河流沖積物在其上堆積,形成了我們在洲頭沙灘所看到的沙泥交替的多旋迴二元結構。由於富春江大橋的修建使得洲頭上游水位雍高,使水流對洲頭的侵蝕速度加快,爲阻止洲頭後退,沙灘上有一些木樁,同時種植了一些植被。

沿江邊沙灘可以觀察到潮灘上有很多氣泡沙結構,這是由於漲潮時潮水將部分水壓入海灘,同時空氣也被壓入,退潮後空氣冒出所形成的。此外還有很多泥球(右圖),具有黏性,這是在水的作用下部分土塊碎裂,其中沙被水流沖走,剩下的泥被水流磨成球狀形成的。除了泥球,還能在照片中看到波浪狀的泥,這是一種灘角(間)地形,是由波浪向岸逼近沖走沙,泥被沖蝕後形成的外形。

XX年9月2日 分水江地區

分水江爲富春江的最大支流,源於臨安天目山,全長165.2千米,上游臨安境內幹流稱天目溪,進入桐廬境內稱分水江,集水總面積343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1.8億立方米。富春江在平面形態上爲微彎型與分汊型交替的河道,動力條件以徑流爲主,河牀相對穩定。

我們所觀察的分水江流域地區江水較淺,兩邊是山,河層礫石密佈,有很多礫石心灘,邊灘和心灘清晰可見,對面爲河漫灘,以種植了樹木,地形較爲平整。河流彎曲處凹岸侵蝕爲深潮,無邊灘;凸岸邊灘廣佈,河層礫石因水流長距離搬運,磨圓度較好。礫石有長(a)、寬(b)、厚(c)之分,一般ab面傾向河流上游,這樣停止下來時最爲穩定,有時剖面中的礫石停止時是垂直的,說明當時水流非常急,礫石ab面的傾斜方向可指示水流方向。

我們跟隨帶隊老師沿江水一直向前來到了一處河流沉積的礫石和沙交替的剖面,該剖面有多層礫石和沙,這是由於河岸的可動性及抗侵蝕能力差使得河流來回擺動,河牀又有輕微的下蝕所形成的。

XX年9月2日 瑤琳仙境

瑤琳仙境,又名瑤琳洞,是一處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可溶解的岩石--石灰岩(caco3);二是可透水的裂縫,它具有原生和次生之分,地質學上分別稱爲層理和節理斷層(原生是石灰岩在海水沉積過程中形成的層狀裂隙,次生的是由岩石經過地質構造運動而造成的裂開和風化、日曬、雨淋,岩石熱脹冷縮、動植物的破壞等);三是可流動的水。瑤琳仙境縱深1公里,總面積達28000平方米,位於浙江西部的桐廬縣瑤琳鎮。是我們這次野外實習的最後一站。

瑤琳洞屬於地下喀斯特地貌,這種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巖的裂隙溶蝕擴張而形成的地下洞穴,它的初期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巖表面細小的裂隙流動並進行溶蝕。當孔隙完全充水後,水具有承壓性,其溶蝕量比在正常狀態下大得多。隨着溶隙的擴大和流量流速的增加,地下水除了溶蝕外,還產生機械侵蝕,溶隙迅速擴大與合併,形成管道式的流水。由於溶洞是沿各種構造裂隙溶蝕、侵蝕出來的,所以它的縱剖面具有階梯狀升降的特點。平面輪廓常呈直角轉折。在多組裂隙交叉處,無論是溶蝕、侵蝕或崩塌等方面都比較強烈,因此溶洞特別高大,如瑤琳仙境中的“廳堂”。它是水的溶蝕作用、流水侵蝕以及重力作用長期作用的結果。含酸的可流動水不斷沿裂隙對岩石進行長期的溶蝕作用,造就了溶洞內部奇特的溶蝕地貌;另一方面重力水的堆積是溶洞堆積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巖的水滴斷續的從溶洞頂部落下並不斷積累,從而形成絢麗多彩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邊石堤等。例如瑤琳洞第一標誌“銀河飛瀑”。

四.實習總結及體會

這次綜合野外實習在遊覽過“瑤琳仙境”以後就圓滿結束了,雖然實習過程中每次大家都走的有種精疲力盡的感覺,但這也培養了我們的吃苦精神與小組合作的精神。而且沿途還看到了很多獨特的風景。尤其是在瑤琳洞內,大家在深深慨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時,也爲人們所設計的燈光效果和想出的與洞內景觀相對應的美麗神話所着迷,參觀的路途中驚喜不斷,同時也加深了對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的認識,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也讓我們看到溶洞這種獨特的地理景觀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影響,讓我們在流連其中的同時也思考如何能夠更好的保護好這類景觀。另外,這次實習也讓我們體會到了地理工作者野外考察的辛苦和苦中有樂的趣味所在。大家在行程中互相幫忙、交流,也加深了同學間的情誼。

有點遺憾的是由於旅遊度假村的建設使原本位於九溪十八澗途中幾處典型的地貌(牛軛湖等)已經夷爲平地,在後來去往新安江的路上幾處典型的剖面也已找不到痕跡。這些現象促使我們更深層次的認識到人類與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事實,尤其是人類在利益的驅使下對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讓我們反思怎樣才能既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也保護大自然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總之,這次野外實習是我們大學生活中一次寶貴的經歷,我們的一些基本技能,如觀察環境,野外考查能力等也得到了訓練。每一個人在領略美麗風光的同時,都從中學到、領悟到了以前不知道,或者瞭解不深的東西。

本文連結:https://www.xszwb.com/zh-hant/shixi/gzbgfanwen/er3nvo.html

Copyright © 2024. 學識中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