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中文吧 > 個人 > 心得體會 > 讀書心得體會 > 《家》讀書心得體會範文1500字(通用18篇)
手機版

《家》讀書心得體會範文1500字(通用18篇)

來源:學識中文吧 閱讀:1.84W 次

《家》讀書心得體會範文1500字 篇1

有你在,燈亮着,巴金先生的去世讓每一名讀者感到遺憾和悲傷。

《家》讀書心得體會範文1500字(通用18篇)

我並非是個熱愛看書的人,最初的相識也只不過是教材書中載選巴金先生的幾篇節選,還記得爲《雷雨》在老師的課堂上演繹,在《愛爾克的燈光》中體味封建社會下帶給我們的啓發,稱不上巴金先生的忠實讀者,唯一接觸完整的一本書《家》。

不久前,我又拿出了《家》,細細回味了一遍。

《家》這部小說是從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大家庭中說起的,講述了那一代人對自由,對愛情,對創新中國的夢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們三兄弟做出的不同決定,是堅持還是放棄,是愛還是恨,是走還是留以及這些決定帶來的不同後果,越是讀到後面,情節越是起伏不定,內心越是激動不已。

《家》中塑造了一個封建壓制極其嚴重的大戶人家,在這個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命運的人物。覺新無疑是這個時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種悲劇,曾經深愛着梅,但讓他的父親用佔闔的方式決定了他的命運,娶了瑞珏。他愛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聽從別人的鬼話,將待產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難產而死。他含淚忍受一切不義行爲,不敢吭一聲,他活着,只爲敷衍,豪無主見,這也正是舊中國的悲哀。然而丫頭鳴鳳對覺慧的不渝也是一個悲哀,這個悲哀是這個社會造成的,但麻木的人們不以爲然,在他們心中丫頭擁有的權利不同於他們,他們是物品,可以當作人情相送。而覺民則不同,當他得知與馮家小姐定親時,爲了自己的夢想毅然選擇離家,最終他在這個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勝利的人。

讀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爲了覺民,覺慧的勝利而歡;還是爲了琴,鳴鳳的大膽而喜;或者是爲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爺的專制受到了打擊而歌......總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難以用言語闡述。

《家》中描述了封建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家》中讓每有一位讀者熱情,衝動和幼稚,《家》中讓我們看到了青春給予我們勇於改革和創新的動力,不管碰到什麼坎坷和挫折,都要堅定信念衝下去,千萬別想覺新那樣一生充滿遺憾和內疚。

看完《家》已經兩天了,心中還是空空的,宛如一波綠水。

這些天,我一直在想,到底是我是世界,還是你是世界?而世界,又是什麼?是忘記嗎?我沉陷在其中無法自拔,我不知誰對誰錯,我只能去想我仍會努力去做。

一部1931年創作的作品,正如巴金自己說的,有些激進,有些不妥,有些幼稚。它讓我開始明白時代的意義,時代改變人的意義。但或許當初作者若給人指出一條道路了,我就沒現在那麼喜歡它了。

同爲新時代的人,我是不喜歡覺慧的。甚至沒有過多的好感。他是個什麼人?叛逆,造反甚至是瘋狂的。他試圖改變一切,改變禮教,改變家庭,改變社會,但他手無縛雞之力。他只能用文字抒發自己的理想。那麼他帶給我們什麼了?星星之火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若所有的星星之火都跑到了一處,組成了大火,固然好。但是,其他地方不還是冰冷的麼?若真作爲一個有志之士,應有遠大的抱負,這點欠缺,也許就是所謂的幼稚吧。

覺慧另外讓我深惡到痛恨的幾個地方,就是:一個正面人物,一個需要謳歌的人物,竟然也會忘記!竟然會爲他的所謂的無知的事業而忘記一個爲他甘願也確實付出一切的人。鳴鳳死後的第一句描寫竟然是覺慧終於寫完了,之後的那句他決定放棄她又是什麼;他從不三思,當覺新飽含熱淚說出你想過我的感受沒有,我相信所有的讀者此時都難以抑制心中的憐憫,我甚至以爲他會打消出走的念頭,誰知,他說:我不管這是什麼?這是耍孩子氣,覺新此時也不生氣,反生歉意的淚光。唉這是給了我們什麼樣的感受?當時是一個死氣沉沉的時代,可正如狄更斯說的: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的時代。新思想沒有錯。新思想的發展勢必會遭到遏制,所以激進一些也未嘗不可。但,以上兩個片段,一個是深愛的人,一個是手足情深的兄長。難道,新思想就是拋棄一切嗎?人們說忍耐到了極點就是反抗,這種反抗的力量是驚人的。可如果一個人沒有忍耐,總是爆發,會長久麼?我說不下去了。

舒了兩口氣的我覺得剛纔的我確實有些氣憤,過於衝動。現在,我以一顆平靜的心首先梳理一下過程:首先講一下我對每個人的感覺,再詳細作感想,最後,我對於忘記和你我以及社會做一個議論

文章裏的主人公無疑是覺慧,他是一個接受新思想的人,但是,我想,他也許過於偏激,起的作用適得其反,而他自己卻還茫然不知甚至以爲成功~對於他,要說的太多,卻不是主要的,沒準後邊還會談及吧。但是,這裏要做重點說明的是,我認爲,他毀了鳴鳳。換句話說,鳴鳳愛上覺慧是個錯誤,是個宿命。也許我這個人不習慣走中間,反而愛去兩邊。愛去親身體會最上層魚最下層人的感受,尚且不說。我覺得我要是從《家》這部小說中找出一個最正面的人物,莫過於鳴鳳了。她有什麼?她什麼都懂。這一點第二章就有體現:她坐在牀上,想着自己的未來,想着自己的宿命,啞然失笑。

說到苦笑,我還要岔開一下,巴金在《家》中用了過多的苦笑、悽然地笑、憂傷的笑,不知爲何,總之我覺得有的地方真的難以這樣拋棄自己本身意願的笑,有些地方真的連哭都哭不出來或是根本不用苦笑唉,我不懂。

話說回來,正因爲鳴鳳懂得太多了,所以她會不自覺地瞎想,甚至想到死。但是聰穎而不是傳統的她怎麼會愛上偏激好動異想天開的覺慧呢?!也許這真是宿命吧。後文會提到,我有兩三次看不下去。《家》我是一直以一種不屑的眼光去看的,直到鳴鳳的死,我突然感覺到了奇妙的痛苦,這也是我讀說有書以來第一次痛苦憋悶的看不下去的時候。當時彷彿大石壓心口,抑鬱、煩悶、焦躁使我真正無法看下那一行行字,我歇了眼,甚至因此休息了一天。當我再次拿起書時覺慧終於寫完了一行厭惡的字現了出來。我很想再歇息一會兒,但強咬着牙看了下去。居然看到了覺慧的一絲毀意,緊接着他決定放棄她使我剛剛舒下的心又激動起來,嚥下的吐沫嗆在嗓子裏。從此,我越來越看不懂覺慧了,也越來越厭惡他了。大家若有誰爲覺慧而不平,不要說我,找鳴鳳吧之後的半部小說,我是在行屍走肉的狀態下看完的,瑞鈺的死,老太爺的死,的確也讓我的心中產生了一絲波瀾,也讓我有時看不下去,但我都強忍了,鳴鳳死後的那種驚天動地的痛卻再也沒有了。

《家》讀書心得體會範文1500字 篇2

初次讀《家》是在高二暑假的時候,那時我的感受很深。《家》中有悲有喜,在當時他鼓舞了無數青年反抗封建制度的決心和勇氣,使他們擺脫了封建家庭的束縛,走上了革命道路。在今天,他的火焰依舊在燃燒,我們還可以從中拾取自己的哀歡。

《家》給予這一從舊到新的變革提供了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故事,深化了五四文學反封建的主題。這一變革到今天已臨末期,但還沒有完全過去。因此這部小說的火焰還沒有熄滅,作爲當代大學生讀它還是很有必要的。   家吸引我的的魅力在於以下幾點:

(一)作者抓住了那個時代變革的焦點,抓住了變革中舊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時用一連串的典型衝突事件,表達了變革激流的澎湃。家是那個激流年代的一首長歌,一首讓人激情燃燒的進行曲。

(二)新文學誕生以來的小說,十部中有九部,在寫作時都懷有一個文學以外的目標,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爲紀念他大哥寫的,他必須放下自己的“目的”,儘量接近現實,因此成爲一部人情味最純,生活味最濃的小說。

(三)巴金一九一五年在《家》的後記最後一行中寫道,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在他一切的作品中滿溢着青春的氣息。《家》尤其濃厚。這種氣息反映一顆單純的心靈,讀他的小說,你毫不感到是在絞汁寫出來的,是唱出來的,是呻吟出來的,是自然的天籲。這不是藝術,這是天賦。如他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家》中典型人物

1.以高老太爺及克明爲首的封建統治勢力,在封建大廈將傾的時期,他要掙扎,要維持那個所謂圓滿的最有秩序的大家庭,但他又維持不了。高公館內部出現極度的混亂,以克安,克定爲首的子孫坐吃山空,腐朽淫蕩,偷雞摸狗,無惡不作。這批蛆蟲般的寄生動物根本無法也無力接替他的封建家業,他們一方面勾心鬥角爭奪權力,另一方面壓制迫害年輕人,他們剝奪年輕人戀愛的權利,使梅表姐抑鬱而終,瑞鈺悲痛身亡,鳴鳳投湖自盡,婉兒被逼出嫁。所有的這一切都加深了家族內部的矛盾,也引起了覺民覺慧的反抗與離家出走。

2.以覺慧爲代表的具有民主思想的覺醒者反抗者,覺慧是五四運動的積極參與者,他既編輯《黎明週報》進行反軍閥宣傳,又直接參與反對地方督軍的請願。一開始就把矛頭指向封建軍閥政權,他的“叛逆”引起大家庭的恐慌,遇到高老太爺的禁止,這一進步導致他反抗封建家族族權的鬥爭。他違背祖父禁止他參加學生運動的命令,我行我素,支援覺民逃婚,不顧自己三少年的身份,敢於愛一個下等的女傭人鳴鳳。這不僅僅是對祖父的反抗,更是對整個封建禮教,等級觀念的挑戰,最後他毅然離家出走,與封建家庭徹底決裂,表現了他反抗封建的堅決性和徹底性。

3.以梅芬、瑞鈺、鳴鳳爲代表的橫遭摧殘的幾個可愛的女青年。梅芬是大家閨秀,從小與表兄生活在一起,他們情感相投,成了私戀的情人。但是,不自由的婚姻制度無情的摧毀了她的自由戀情。她承着母命,不情願的遠嫁外地,一年不到就守了寡。回母家後,憂愁發病,帶着極端的痛苦死去。瑞鈺在高家是個柔順、溫柔、賢惠的少奶奶,“血光之災”的說法給她帶來痛苦,以致難產而死,是封建迷信毒害了她年輕的生命。鳴鳳是一個可愛的少女,他聰明美麗善良,但地位卑微,處在被打罵被奴役的丫頭地位,這注定了她的全部悲劇命運。他和三少爺覺慧有着深厚的戀情,可是隔着她們的是封建等級那厚厚的牆,她有愛卻得不到愛,無法和覺慧結合。相反,高老太爺卻把她當成禮物送給了六十多歲的馮樂山做小老婆。鳴鳳不堪忍受這種安排,投湖自盡。她們三人都深受封建勢力的迫害和摧殘。單因爲她們的身世經歷各不相同,各人的性格也各不相同。她們都具有女性的善良與溫順,但在鳴鳳的純潔柔順中蘊含着反抗,對於封建勢力對他的慘重打擊,她絕不屈服,縱身投湖,殉與愛情;而在梅芬的溫順善良中,更多的是忍受痛苦,承受不幸,帶有淒涼絕望的情感色彩;瑞鈺的溫順善良,更多的表現在對待覺新和梅的愛情問題上,對待家庭內部矛盾中所具有的自我犧牲品格。

4.塑造最豐滿最成功的形象——覺新。覺新的性格是複雜的,矛盾的。他處在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從小耳濡目染的是光宗耀祖的教育這些使他有着振興家業的精神重擔,封建禮教的長期薰陶使他形成了懦弱順從的性格特徵,失去了自己的意志,失去了青年人應有的朝氣和反抗性格,他奉行作揖主義和不反抗主義,想用自己的痛苦換的暫時的苟安,這種“無反抗”“作揖”的道路將他推向絕望的深淵。但是,覺新生活在中國社會新舊交替的時期,他看到了舊式家庭的腐敗沒落,分崩離心,及自己振興家業的希望破滅的現狀,同時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衝擊和影響,在某些場合,他庇護反抗封建秩序的弟妹們,甚至資助他們逃出家庭。他沒有泯滅是非憎愛的正義感和對新生活的追求,不甘於死心塌地的做垂死階級的殉葬品。他只能在舊的人生道路上苦苦掙扎,走向絕望的深淵。總的來說,覺新具有雙重人格和雙重地位;他既是封建家族制度的犧牲品,又是不自覺的害人者,既是一個軟弱者,又是一個在艱難痛苦中萌生着新的思想的覺醒者,這就是覺新性格的所在,他可恨,但更可悲可憐。他的悲劇表明了一個真理:如果不勇敢的反抗而妥協投降,只能導致自己和新一代的毀滅。

《家》讀書心得體會範文1500字 篇3

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內容是透過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來寫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盪。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對封建勢力進行揭露,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並與這種家庭決裂。對題材的熟悉的作者感受的深切,使這部作品獲得強烈的感染力量。

在對青年進行反封建的啓蒙教育方面,《激流三部曲》,尤其是其中的《家》,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閉塞的內地——四川成都爲背景,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用作家自己的話說:他“所要展示給讀者的乃是描寫過去十多年間的一幅圖畫”。高氏豪門外表上詩禮傳家,書香門第,但遮掩在這層帷幕之後的,卻是內部的相互傾軋,明爭暗鬥,腐朽齷齪,荒淫無恥。爲了維護這個作爲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臨崩潰的家庭,以高老太爺和克明爲代表的那些衛道者,竭力奉持着禮教和家訓,壓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犧牲青年爲代價。這就又加深了新與舊、當權勢力與被壓迫者的矛盾,並使年輕人遭受巨大的痛若。在《家》中,就有梅的悒鬱致死,瑞珏的慘痛命運,鳴鳳的投湖悲劇,婉兒的被逼出嫁,——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無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禮教、迷信迫害的結果。作者透過這些描寫,表現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憤,並向垂死的制度發出了“我控訴”的呼聲。然而這個家裏的新舊矛盾,畢竟已發生在“五四”時代。“五四”的浪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熱情和理想,也回深了他們對於舊的制度和生活的憎恨。

《家》中的重要人物覺慧,便是這種受到新思潮衝擊的新生的民主主義力量的代表。他堅決反對大哥覺新的“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他的信念很單純,對舊勢力“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他的確是“幼稚”的,對周圍的一切還不能作出科學的分析,甚至感到“這舊家庭裏面的一切簡直是一個複雜的結,他這直率的熱烈的心是無法把它解開的。”但基於“五四”時代對舊的一切表示懷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這個家庭是“無可挽救的了”。他並不想對“家”寄託什麼希望,而熱心於交結新朋友、討論社會問題、編輯刊物,創辦閱報社等等社會活動,“誇大地把改良社會、解放人羣的責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即使在他與鳴鳳熱戀的時期,他在外面也“確實忘了鳴鳳”,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樣寂寞的家裏時,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惱”。最後,覺慧無所顧忌地離開家而遠走了。作者透過覺慧寫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盪,寫出了包含在舊家庭內部的新力量的成長,也透過覺慧來對覺新的“作揖主義”和別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在《春》與《秋》中,從淑英、淑華等人的成長過程,可以看到覺慧的行動對這個家庭所產生的巨大影響。這一性格的確是給讀者帶來了鼓舞、帶來了“新鮮空氣”的。覺慧到上海是爲了嚮往那裏的“未知的新的活動”,“還有那廣大的羣衆和新文化運動”;作品並沒有正面地具體描寫覺慧離開家庭以後所走的道路,但對封建家庭的叛逆,常常是知識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起點。根據覺慧性格的邏輯發展,在中國具體歷史條件下,他是有可能經過較長時期的摸索而找到人民革命的主流和領導力量的。雖然環境氣氛和時代精神在《激流三部曲》中表現得不夠充分,使人不能十分真切地感受到那個家庭與當時各種社會關係的聯繫,但作品寫到了“五四”革命浪潮的影響,寫到了四川軍閥混戰對人民的騷擾,也寫到學生們向督軍署請願和罷課的鬥爭,以及地主派人下鄉收租等情況。這一切都表示這是一個人民革命力量正在觀苦鬥爭和不斷壯大的時代,而這種背景就給覺慧這些青年人的叛逆性格和出路提供了現實的根據。 覺新和覺民是始終貫串在《激流三部曲》裏的人物,特別是覺新,作者對他所花的筆墨最多,而且可以說是整個作品佈局的主幹。這是一個爲舊制度所薰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裏雖然有着是非和愛憎的界限,也理解奪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奪去了他所最愛的梅和瑞珏的是“全個禮教,全個傳統,全個迷信”,但他無力掙扎,只能傷心地痛哭,忍愛着精神上的痛苦。他是舊禮教制度下的犧牲者,但同時又不自覺地扮演了一個維護者的角色。作者對他是有一些批判的(透過覺慧,曾多次批判他的怯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諒。讀者只有在把他當作一個犧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產生一點惋惜;這種情緒卻往往又爲人物自己的行動所否定了。覺民的性格是沉着的,也是比較定型的;作者給他安排了一個比較順利的遭遇,使他勝利地得到愛情,跨過了逃婚的鬥爭。他也有改變和發展,但都是順着一條路向前的,他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

在《春》和《秋》中,他已站在鬥爭的前緣,不妥協地和那些長輩們當面爭辯,並衛護着淑英、淑華的成長。在給覺慧的信中,他說:“我現是在‘過激派’了。在我們家裏你是第一個‘過激派’,我便是第二個。我要做許多使他們討厭的事情,我要製造第三個‘過激派’。”這第三個就是淑英,淑英的成長和出走,是貫串在《春》裏面的主線,而覺民的活動就爲這件事的開展準備了條件。 在青年女性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犧牲者外,作者在《家》裏還寫了琴和許倩如,這是正面力量的萌芽,雖然許倩如只是一個影子,而琴還正在覺醒的過程中。到《春》裏,這種正面力量就有了成長,不僅琴的性格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且出現了淑英。她從覺慧的出走引起了心靈的波動,從蕙的遭遇又深切地感到擺在自己面前的危機,於是在覺民、琴等人的鼓舞下,逐漸變得堅強起來,終於走上了覺慧的道路,理解了“春天是我們的”這話的意義。

《春》和《秋》中所展開的是比《家》中更加深化了矛盾。在長輩們的虛僞與墮落的襯托下,《春》裏面主要描寫一些心靈純潔的少年男女的活動,爲淑英性格的成長和覺醒提供了條件。情節的開展比《家》來得迂緩,而精神仍是一貫的。淑華的活動主要在《秋》裏,這是一個性格單純開朗的少女,她的爽直快樂的聲音常常調劑了某些場面中的憂鬱情調,給作品帶來了一些明朗的氣氛。她最後也逐漸成長起來,有了“戰鬥的慾望”,而且與舊勢力進行了面對面的爭辯。

《家》讀書心得體會範文1500字 篇4

很小的時候就看過巴金老先生寫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長大後閒來無事隨手還會翻翻這本書。

《家》以嫺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衆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血肉豐滿、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小說中的人物有七十來個,其中既有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馮樂山,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又有敢於向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溫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鈺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嚮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其實,《家》一書是寫在中國社會劇烈大變革時期一代青年走過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因爲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覺慧應該是巴金老先生筆下具有一個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個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這個第十版序中這樣寫到:“一箇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裏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 ”覺慧正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會的弊端,他反對舊禮教。同時,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於反抗,並且最終衝出了那個封建禮教的大家庭的束縛,乘着不停東流的綠水走入了他嚮往的新生活。

書中還有一個特別顯著的氣息:到處閃耀着青春的色彩。這種單純而自然的環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寫的那樣:“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巴金老先生筆下的《家》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而《家》的那些子弟們正代表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專橫、衰老、腐朽的最高統治者高老太爺。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機構中腐敗、貪婪的官員。那些官員仗着自己的官職,隨意支配人,在無形中,人們對他產生了怨恨,對他也產生了無形的威脅。還有像狡猾貪婪的四老爺克安的貪官,他們運用自己的小聰明,毫無顧忌地從公家手中“榨錢”,行賄受賄是樣樣不缺。社會中也有像腐化墮落的敗家子五老爺克定的青少年,他們整日沉迷於網絡的虛擬世界,他們由於承受不了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自甘墮落。儘管有如此之多的“烏雲”,但它永遠遮擋不住“太陽”的光輝。

總之,《家》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扎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爲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

這個社會永遠都是在進步的,並不會因爲有什麼不進步的羈絆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得了時代的潮流。在走過的途中,它會噴發出應由的水花,這就會形成一股股奔騰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家》讀書心得體會範文1500字 篇5

讀完巴金的《家》,使我瞭解了許多從前從未了解過的東西。有些事情似乎聽大人門講過,但對此並不清楚,然而《家》正是記錄了那個封建時代的黑暗,記錄了一個時代的破滅,控拆了一個不合理的制度。

剪髮

從現代人的觀點看,剪髮是非常正常的事了,女子如果覺得頭髮累贅隨時都可以剪。而在當時的封建時代,女子如果剪髮的話,那就成了天大的事,長輩的面子會不保。但總有人要開路,於是許倩如便站了出來,她帶領着剪髮。然而當她帶着一頭短髮上街,卻遭到了路上行人的另眼相待,甚至還有人追在後面罵:“娼婦”之類的話語,當時的觀念就是這樣的,長輩們爲此說這個女孩沒教養。

而現在呢,各種各樣的髮型都可以看見,甚至還出現了染髮,紅橙黃綠青藍紫都有。觀念的改變實在太大了。

上學

中國的封建制度歷來是女子主內,女子無才便是德。家中也有許多這樣的描寫。琴卻是一個例外,她就熱愛讀書,接受着新文化。當時女子讀書已經是一個非常“了不得”的事了。而她還想着等學校開放女禁後到男校讀書。而現在呢?現在都是男女生在一個課堂讀書,男女平等越加顯現出來,不能不說是一個時代的進步。

纏足

從小就聽說過纏足,現在想想也覺得可怕,好生生的把個腳弄成畸形,多麼殘忍呢。小說中就有許多女子纏足,然而隨着觀念的改變,那個時候已經有人不纏足了,琴和許倩如就是其中的代表,她們不屈服於舊制度,而立志要爲後來的姐妹開創一條新道路。她們就是天足。

而如今,根本不可能有人纏足了,男女皆是天足,我還是覺得天足漂亮。

婚姻

封建時代的切膚之痛就是婚姻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不得你決定。女子甚至當作禮品嫁給他人。其中覺新與梅就是一個悲劇,覺新的不反抗主義使他斷送了自己的愛情。而覺新則是一個反抗的代表,他和鳴鳳的愛情原本是非常好的,但最終還是由於當時的婚姻制度,鳴鳳爲了不嫁給那個老頭子而投湖,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然而這個悲劇只是千千萬萬中的一個,自古有多少女子經歷了這樣的悲劇呀。而覺民與琴可以說是最美滿的一對了,這也是他們反抗的結果,他們反抗這個制度,最後獲得了成功,如果像覺新一樣“不反抗主義”,能取得最終美滿的愛情嗎?

如今的婚姻制度那是大變樣了,不僅婚姻自由,而且可悲可笑的是離婚也自由,甚至流傳着:“今天你離了嗎?”這樣的話,對此我也覺得非常不滿。雖然人們婚姻觀念改變了,但我想體現這個的不是整天的離婚吧。

迷信

最後談談迷信,這個封建時代的產物至今仍能在一些地方看見他的影子,仍有許多人在追着它。因爲迷信,已經害了覺新的妻子瑞珏了,這個是非常明顯的。覺慧仍是其中的反抗代表,當家人帶着巫師要到他的房間來驅鬼時,他攔在門口不讓他們進來:“這哪是什麼驅鬼,簡直就是擔心老太爺還不死,想要嚇死他。”

迷信在這個時代仍有影子,甚至我的母親還相信算命,我的同學也有一些相信這個,還有相信世上有鬼的。但我相信隨着科學的發展,它一定會最終消失的。迷信,見鬼去吧!

《家》就是記錄了這樣一個不合理的時代。對照着《家》,使我們更瞭解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一個時代的到來犧牲了多少的人那。

《家》讀書心得體會範文1500字 篇6

完《家》,整個人心情是沉重的,巴金的文章不像魯迅文章那樣犀利,可胸口一直喘不過氣來。巴金說:“我的作品已經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人物,讓讀者們忘記它們,可能會更好一些。”可是這是可以忘記的嗎這段高家悲歡離合的歷史。 高公館像是一片表面平靜實質黑暗腐朽的土地,滋養着上上下下幾十個不同的人。

這種壓抑的環境下,既有青春有理想,渴望透過五四運動改變現實不堪的覺慧覺民,也有始終泰然處之的大哥覺新。有時我會想覺新是不是已經死掉,事實他還是活着,掌管着高家大大小小的事情和祖父的企業。那便是丟了靈魂吧,沒有理想沒有追求,整個人如白紙一樣不堪。是現實把他逼成這樣的,曾經的覺新有理想有追求,但他的身份不同,身爲高家的長孫,覺新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的薰陶,尤其是子孝,這些都鑄成了他委曲求全的怯懦,順從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援弟弟妹妹的反封建抗爭,又不得不維護封建統治的權威。

在現實和理想面前,覺新必須選擇現實,覺新的一生是糾結的,痛苦的,這樣的一個悲劇人物讓人心生嘆息,卻又無力去改變。文中的一個細節,高覺新順着高太爺的意願去他的公司當了職員,一個月後領到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個月薪水30元,這時高覺新的心裏充斥着喜悅和悲涼。這是他勞動所得的30元,卻也是他放棄理想的代價…… 相比之下,接受新思潮影響,嚮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求得解放,敢於和封建統治相抗爭的覺慧覺民被巴金先生刻畫的栩栩如生。他們爲民主自由和封建高家作鬥爭,他們要求高家把他們當人看,他們隨時做好爲革命犧牲的準備。

覺民的琴,覺慧的鳴鳳,都給了他們反抗的最好的精神動力。梅表姐和覺新抵受不住封建勢力的壓迫,而兩個相愛的人永遠分開,這是一個悲劇。同爲反抗的琴和覺民是勝利的。 鳴鳳的死讓人心痛。曾經覺慧那樣熾熱的追求鳴鳳,而身處舊社會,被封建勢力所壓迫的鳴鳳,她總是逆來順受的。“命啊,所有的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鳴鳳總用這話來告訴自己必須忍受,必須包容這一切,這所有的都不是自己能夠選擇的。最後,鳴鳳要被送給馮老爺家做小妾,她也是無能爲力的,她只有向覺慧求助,而覺慧也是心有餘力而不足,鳴鳳心生悲哀和絕望,最後她選擇以跳湖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鳴鳳死了,這個爲高家奉獻出自己全部的青春的女孩死了,而高家一如既往的平靜,似乎沒有人在意到這個生命的離去,如此冷漠的高公館讓人心生悲涼。

心愛的鳴鳳的死去,大嫂的難產而死,梅表姐的鬱鬱而終,大哥的始終爲別人活着,家中腐朽勢力的黑暗,逼迫覺慧逃到重慶,他永遠的離開了高家,離開了這個他生長了20多年的地方。 故事到這裏結束了,似乎也沒有結束。沒有人知道今後的覺慧生活的如何,他會不會像從前那樣有理想有追求,渴望革命,渴望民主自由。而這些,已經不重要了。經歷過血和淚,傷與痛纔會成長。 《家》,新勢力與舊勢力相抵抗,新勢力在掙扎,但我堅信舊勢力一定會滅亡的,因爲有這麼一羣有理想有追求可愛的有熱血的青年們! 正如巴金先生說的,青春是美麗的東西。

《家》讀書心得體會範文1500字 篇7

張恨水的作品的結局一如既往地那麼悲傷,《夜深沉》如此,《金粉世家》亦是如此。我是看完電視劇版本的《金粉世家》後帶着一種莫名的情緒去看張恨水的原著的。因此每每看書時,總是將陳坤扮演的金燕西和董潔扮演的冷清秋代入原著中。這樣,我彷彿能深切地感受到清秋的一顰一笑,燕西的一哀一樂。電視劇《金粉世家》是我認爲迄今爲止的翻拍劇中最出色的一部作品了,它更加加深了我對原著的理解,亦便於我走進原著人物的心靈。可電視劇畢竟是電視劇,它描繪的更多是當時唯美的愛情故事,可張恨水的原著帶給我們的卻是不一樣的思考。我曾爲金燕西愛上灰姑娘冷清秋的故事感動過,當看到他們終於能衝破世俗的束縛走到一起欣喜過,有時也許有遺憾纔會留下回憶的印記,所以直到現在提起《金粉世家》還是對金燕西最後的背叛耿耿耿於懷,爲什麼他苦苦追求的愛情只能是過去式?可也正是這樣,燕西的後半生得用一生的時間去尋找這份真愛的回來。

這是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同時也是一部傷心的悲劇小說。《金粉世家》是以二十年代時期北洋軍閥統治爲背景的。金燕西,北洋軍閥內閣總理金銓的第四個兒子,家中的第七個孩子,家裏人習慣稱他“老七”,年僅十七歲。冷清秋,出身寒門,與寡母相依爲命,女子師範學校的學生,學識功底紮實,性格外柔內剛,嚮往自立,清純卻不失典雅。金燕西與冷清秋美好的相遇是從北京西直門外的頤和園開始的。自此,他們的故事便拉開帷幕了。頤和園中的驚鴻一瞥,讓燕西久久不能忘懷。深知主人個性的金家下人金榮便承擔了尋找清秋的任務。進過千辛萬苦的尋找,冷宅終於不再藏於“廬山”之中。知道了清秋住處的燕西開始不斷地製造與清秋偶遇的機會,也想盡一切辦法與冷宅清秋的媽媽和舅舅套近乎,不是送皮鞋券就是送傢俱什麼的。就這樣,清秋與燕西越來越熟悉、越來越親密……終於在一次他們去爬山的過程中,燕西向清秋表明了心意,雖是清楚地明白自己家庭與燕西家庭門不當戶不對的清秋,還是在燕西的強烈攻勢和許諾下接受了他的求婚,兩個私定婚姻於如此美麗的景色。而曾於燕西青梅竹馬的白秀珠,完全被矇在鼓裏,還不斷地和燕西鬧矛盾,耍小姐脾氣直到完全鬧僵。可憐的秀珠還一直拿自己當金家的準媳婦來看待。不過不久秀珠便獲知了燕西結婚的消息——肝腸寸斷——我愛的人已成了他人的新郎,這該是多麼的一種悲哀啊!愛面子的她還得裝出一副毫不在意的樣子,告訴別人自己毫不在乎!除此之外,她還能做什麼,哭,卻是早已沒了眼淚。曾經的甜蜜與幸福都還歷歷在目,只是一切都往事如煙——隨風飄去了,他們再也回不去了。對於白秀珠這個人,對於她在燕西結婚後又與燕西搞曖昧最後又棄燕西跑道法國與別人結婚的舉動,我是毫不意外和討厭的,她沒有辦法笑着祝福燕西,祝她幸福!她惟有復仇,才能釋下心中的怒火和仇恨!她需要對自己有一個交代!敢愛敢恨一直是她的風格,但可憐的女人,她不懂,放下亦是最好的解脫。

至於燕西,我也是不反感的。只是男人,有幾個是不花心的,不是吃着碗裏看着鍋裏的。況是燕西這麼一個家世好、風流倜儻的一個男子。他敢於與清秋衝破世俗的障礙而結合這一點,始終是我欣賞的。只可惜,他有他的驕傲,他們亦是不同世界的人,婚後燕西與清秋在世界觀、人生觀上產生很大的分歧,這也是他們此後分開的一個重要原因。又因生活的獨特環境,造成自身獨特性的缺點,最終迷失了愛的方向。才子、佳人還是沒有爲我們續寫美麗的童話,卻是無盡的悲涼與惋惜……

清秋,宛如池塘中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與世獨立,清新亮麗,叫誰都會忍不住多瞧上幾眼,況是在那軍閥混戰,人心險惡的年代。她不只美麗,還有滿肚子的博學,那一手漂亮的小楷更是讓人眼前一亮,哪個男子要是擁有了她,怕都不知是幾輩子修來的福分。若清秋要是找個平凡而又充滿才氣的儒雅男子嫁了,自此相夫教子,夫唱婦隨,也是一種別緻的幸福。可她偏偏碰到了燕西,他們有太多的不同點了,而每一個不同點都有足夠的理由使他們分開。於是,這個從貧家而來的女子嫁入總理府後,仍嘗試自立卻被家庭所不容,不但在金家忍受着燕西的二嫂的排擠,而且婚後燕西經常的夜不歸宿,又與白秀珠的靠近也讓她內心幾多煎熬、幾多傷心。經過幾番波折,堅強的清秋毅然與燕西分手,爲他們曾經驚天動地的愛情故事畫上了一個不圓滿的句號。至此,燕西與清秋已成了兩條平行線,永無交集……

與此同時,隨着燕西父親金銓的逝世,金家也沒落了,一代金粉世家緩緩地拉上了帷幕……

《家》讀書心得體會範文1500字 篇8

倖存是他人眼中的自己,活着是自己心中的自己。 --餘華

我喜歡看書,但是卻很少能從頭到尾的看完一本書,在我看來,讀書的目的在於瞭解書中的含義,從書中收穫屬於自己的東西,只有用心去感悟,深入思考過,才能算真正讀過一本書。很可惜,很多時候不是因爲找不到一個興趣點,就是因爲找不到共鳴點,以至於很多書看到一半我就棄書了。

但是,《活着》這本書卻是能讓我完整看完的爲數不多的書籍中的其中一本。《活着》講述的是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本書主要講述了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的福貴因爲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不對抓去做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不幸女兒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纔開始漸次上演,生命裏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本書運用第一人稱,以主人公福貴的口吻,從講述“一個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角度,表現原先難以表述的對人及時代的認識。在我看過所有的書籍中,《活着》的視覺是我最歎爲觀止的。在作者餘華看來,倖存是他人眼中的自己,活着是自己心中的自己。因此,才由第一人稱敘述交代老者福貴,再由第三人稱福貴轉而成爲第一視覺講述這個沉重的故事,也只有第一人稱才能更完美地表達活着的沉重。

作者的筆觸很平靜,沒有刻意去烘托一種跌宕起伏的氣氛,隨着作者平實的敘述中,經歷着主人公的一生苦樂哀愁。看完後掩卷沉思,內心沉重,感覺有說不出的悲——悲涼,悲哀,悲傷……似乎人生所能經歷的不幸都降臨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經歷,禁不住疑問: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餘華筆下的福貴告訴我,人是可以揹負着殘酷的真實,活着。

父親死了,母親死了,有慶(兒子)死了,鳳霞(女兒)死了,家珍(妻子)死了,二喜(女婿)死了,苦根(外孫)死了……這,就是主人公福貴的悲劇的下一幕,接連遭遇了七位親人的離去。難以想象,他是怎樣用自己的雙手捧着一把一把的黃土,將親人掩埋。更難以想象的是這個人,居然還有勇氣,繼續走人生路,繼續活着。但是,最後一無所有的他卻依舊堅強地活着,坦然面對生活,這就是福貴,這就是活着。

“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麼些年。……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的平平常常,……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

這是主人公的話,活着,是他對命運抗爭取得勝利的最好證明。所有這一切,都指向了“忍耐”二字,塵世的苦難,活着的人總得承受,在命運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獨,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並不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活着,只是在陳述活着這樣一個事實。生命是如此的脆弱,隨時可能離開我們充滿生命力的世界;但是生命又是如此的剛強,隨時抵抗着命運的捉弄與嘲笑。“活着,好好活着”,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活着,其實真的很好!只要活着,總有希望,或許在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經爲之努力過。

《活着》是一次殘忍的閱讀,我幾乎是哽咽着踏在福貴的人生路上,每走出一小步,我都能感受到苦難的沉重,感受到淚水的微不足道。

福貴的一生告誡我:

雖然艱難,那又怎樣;

路途遙遠,別被打倒。

活着,好好活着……

《家》讀書心得體會範文1500字 篇9

在失意的時候,我會常常去看一本叫《波麗安娜》的書,它是美國作家埃莉諾·霍奇曼·波特的作品。書中的波麗安娜不管遇到多大的不幸,都能找到快樂的突破口,她樂觀向上的積極的生活態度,能感染我,遣散我周身的不快與煩躁。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快樂包裹起來,遠離悲傷。那什麼纔是真正的快樂呢?我想那是一種心情,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而是一種淡淡的甜馨,讓人平靜悠閒地享受生命。但是快樂並不會憑空來臨,我們要尋找快樂,就像《波麗安娜》中的主人公波麗安娜一樣……

波麗安娜是個可愛的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她而去到了天堂,於是她被送到有錢的姑媽家,但姑媽卻是個古板嚴肅的人,一開始並不喜歡波麗安娜,但波麗安娜不管這些,她愛她的姑媽,她愛她們家的僕傭,她愛世上的一切,波麗安娜會從悲傷的事情中尋找讓人高興的地方,在她的感染下,她周圍的人也都學會了尋找快樂,他們被快樂包圍着,過着幸福的生活,那可都是他們自己爭取,尋找來的,如果我們也這麼做,難道還會覺得快樂很遙遠嗎?也許很多人會感嘆,生活太過單調,鬱悶。小孩抱怨學業的繁重枯燥,大人爲了生活整日奔波勞累,感覺不到來自生活的快樂。於是,人們幻想,也許有一天可以得到一筆意外之財,變成大富翁,以爲這就是快樂,他們空幻地等待着,感到的只是生命的沉重與迷惘,而快樂也在這些如流水般歲月中悄悄溜走了,到頭來一場空。快樂是要用心去尋找的,要擁有快樂,首先要有一顆開闊明朗,善於發現的心。波麗安娜就很會從糟糕的事情中找到快樂點,當她的腿摔斷後,她會想幸好眼睛還看得見這個美好的世界,這豈不是比雙目失明的人要幸運嘛!當她錯過晚餐時間,只能在廚房裏吃麪包時,她會說:“其實我最喜歡吃麪包了!”她尋找快樂的方法也有點像是自我安慰,但這確實讓她一直擁有着快樂的心情。有時候,其實尋找快樂也很簡單,只是我們那顆麻木的心不懂發現罷了。讀了波麗安娜的心情,我常常在想成人的天空爲什麼都是那麼的繁雜不堪,爲什麼就沒有孩童那麼純淨呢?在與六歲小侄子的一次長談之後,我找到了所要的答案。在兒童的世界裏,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一切事物也都是新奇的,獨一無二的,他們都能在其中找到成人無法想象的樂趣,保持那份好奇心,因而心中就能產生願景,所以他們時刻都是快樂的。用快樂去埋葬悲傷是孩童們最大的才能!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一顆心太閉塞,我們不懂如何做會使自己快樂些,會顧忌這樣或那樣的事情,只有小孩子天真活潑的心纔會找到那麼多的樂趣,即使衣服弄髒了,手劃破了又如何?只要心情快樂就好!只要細心體會,我們可以發現,生活已給了我們太多的幸福,只是我們對生活的要求太高,索取的太多,所以我們忽略了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快樂。快樂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要在淡泊的心境中找尋快樂的源泉,向波麗安娜學習。在尋找快樂的過程中,我們會懂得如何看待生活,懂得生活的真諦!

《家》讀書心得體會範文1500字 篇10

我們曙光幼兒園舉行了讀書沙龍活動,我四月份主要針對《幼兒園角色遊戲》一書進行了閱讀學習。閱讀《幼兒園角色遊戲》一書,無論從幼兒角色活動教育的理念上還是在幼兒角色活動工作指導策略上都給予了幼兒教師可操作性較強的引導。書中對幼兒園教育學的基本特徵以及幼兒園教育活動指導中的基本理念、指導策略、教育活動形式以及評價問題等均有詳細的介紹。在體例上,每章開始有內容介紹,文中有給教師的反思與寫作,以幫助教師反思,以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真正結合、作者與讀者的有效互動。從中使我對教育活動有了系統的認識,更進一步地完善了我的教育教學活動。

書中第三章“幼兒園教育活動指導的基本策略”中,以通俗易懂的知識與案例來讓我們知道教師爲促進幼兒發展,在與幼兒互動活動中所採取系列的指導方式、方法,是教育活動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並根據具體活動的情境和幼兒的需要及時調整具體方法,即該如何對教育教學工作進行有效的指導。爲我們展現的是一幕幕生動形象的教育情境和一個個有的放矢的指導策略。 經過學習,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方式要隨着理念更新,來一次重新的定位,多關注教學實踐操作層面,多關注遊戲細節,多關注遊戲實效,多關注幼兒的認知程度和今後的發展,並將其作爲自己遊戲的出發點,不斷創新自己的遊戲智慧,提升自己創作角色遊戲水平,才能適應當前教育改革形勢的發展要求。學前教育關係到兒童一生的可持續發展和國之興盛,這對我們的幼兒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對實施素質教育的挑戰。

平時我們在遊戲中經常採用的評價是教師在遊戲活動過程中的互動性評價和遊戲結束後的分享性評價。並且還有一些其他的方法,但這兩個是常用方法。在互動性評價中教師很多的時候是隨時隨地介入其中直接對幼兒的作品和行爲指出毛病或者對於幼兒提出的問題進行直接解決,沒有給幼兒思考和探索的空間。根據書中的闡述,進行互動性評價時,當教師發起互動時,要選擇適當的時機和方式,不要干擾幼兒的活動;當幼兒發起互動時,教師要積極迴應,並且把更多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權力拋給幼兒,可以運用自然交流、情感激勵、角色互動的具體方法進行。

還有一種是分享性評價,我們經常是請幼兒來講述在遊戲中獲得的遊戲體驗,和大家一起分享。但在這個評價形勢中,其中還存在很多需要我們值得研究和深入的地方,把這個評價形式完善的更好。例如:在請幼兒講述自己的遊戲經驗後,教師可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強調、延伸和發展,或者用一個更好的詞來形容就是“整合”。在這其中,包括幼兒的常規紀律、德育教育、幼兒的個體差異、幼兒的情感教育等一些無形教育可以整合在其中,教師從平凡的小事中發現教育的價值,進行提煉、昇華,促進幼兒發展。

熱愛讀書的人,知識不會老化;善於閱讀的人,才思不會枯竭。讀書不僅可以讀懂知識,還可以讀懂社會,讀懂人生,更可以讀懂自己。只有多讀書、讀好書,擴展自己的視野,用科學的理論去指導實踐,在教育科研工作中,才能夠有理性的思考、深刻的認識,並能遊刃有餘地解決實際問題。所以,我要讓讀書成爲一種習慣,這樣,可以讓自己的生命活的更加精彩!

《家》讀書心得體會範文1500字 篇11

近日拜讀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此書英文名爲“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可直譯爲“平淡的1587年”。黃仁宇先生並非如傳統史記般瑣碎地描寫該年事記,而是以1587年爲支點,將明後期的歷史支撐開來,更大的意圖在於從人性角度闡釋中國文明史。我不是學歷史的,所謂“門內看行道,門外看熱鬧”,在熱鬧之餘,漸覺歷史大潮從心中涌過,一時感慨萬分,以求一吐爲快。

一歷史

歷史本無所謂錯與對,但人們在討論歷史的時候總愛如此評論:“如果當年韓信在漢中自立爲王……”,“假如元朝大軍向日本進發不遇到海難……”,這些言論無法改變已過去的事實,有意義的在於總結經驗,以改造未來。昆德拉所言“永遠隆起的硬塊”意亦如此。

歷史是慾望推動的,衆多的慾望組成之合力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的力量之源。人類開始住在樹上,想到地面生活更好,就到了地面。先是打獵爲生,後覺得植物也不錯,於是開始了種植。當然,這其中固然有很多衝突和矛盾,比如在有的人想從樹上跑下來的時候,其他的強烈反對,“野獸來了怎麼辦?”“在地上怎麼睡啊?……,這些反對和贊成衝突融合,推動了人類的進步。

最初的人類公社,是人類最團結的時刻,因爲那時人常常捱餓,用馬斯洛的理論來說,就是人的需求還處於最低層——生理需求。要吃飽飯這統一的慾望就是團結的基石,同一團隊的人必須要相互配合才能獵取到食物。但通常這僅侷限於內部,在部落與部落之間,如何獲得更多的食物就不再是能靠協作解決的問題,資源爭鬥(搶地盤)則成了更能解決問題的手段,戰爭和掠奪由此而生。

在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更高層次需求相應而生。得到尊重變成了理所當然的追求。由於得到尊重的主體必然是個人的,這種慾望徹底破壞了團結,成員之間相互衝突,出現了社會等級。

二道德

等級制度的確立並沒有徹底解決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慾望的衝突,這種用暴力或者其他強制性力量對衝突進行緩衝,這種衝突急迫地需要解決,同時勝利者希望自己的地位能夠長久保持,因而道德呼之而出。

道德實際上就是對慾望的抑制,是對慾望衝突最有效的協調中和。

道德是神祕主義的法律,法律則意味着工具性,這種神祕主義色彩和工具性相互矛盾的兩大特性同存。神祕主義是人類思維的黑洞,是超越人類理性思維之外的東西,中間蘊涵着最強大的能量,這就是道德這個工具難以控制的根源。希特勒從這個黑洞裏舀了一點能量出來便世界大亂,拉登沾了一點就能製造“9.11“。

道德自然而然地成爲抑制人的慾望的工具,道德本身的神祕主義特點就意味着對道德的理解的多樣性。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對如何吃麪包都做了嚴格的規定,這讓今天的我們感到好笑;伊斯蘭教的婦女們個個是蒙面大俠,讓漢人望而生畏;縱慾主義和禁慾主義的爭論今天依然激烈,這說明了道德由於其神祕主義特性,無力完成對慾望的徹底控制,道德只是神祕主義的法律,而不是單純的法律,有時相反成了慾望衝突中的武器工具。

事實上中華帝國從古到今,道德都成爲了最美妙的工具,自大漢王朝開始,就以道德爲根基建構社會制度,但德治始終是美麗的夢想,當管理體系中的大多數成員都把道德當成有效手段,整個社會呈兩幅畫面,一方面,道德追求是人人掛在口頭的目標,然而私下大家都非常默契對追求自己的私慾。出了清官就是楷模——楷模本身就意味着稀有罕見,然後大家都懷着萬分景仰的心態仰望海瑞,心中卻想着自己的勾當,卻誰也不肯去做海瑞,這就是中國政界的現狀。這也是中國整個社會狀況的縮影,絕大多數人都將仁義道德披上,穿上這件漂亮絢爛的衣服,以高尚的名義,行苟且之事。

中國古代的德治,畢竟是種境界,全民景仰,只因無法實現而不去要求自己的生活,然而現在的情況是,以國家的名義公然撒謊,在大家都知道是謊言的情況下,搞政治教育,三個代表,事實上連統治者自己也知道是個謊言,公然推行與所言不符之政策,此實爲世界奇觀之最。

總結:當道德變成謊言的時候,對慾望的抑制無能爲力的時候,何不撕掉這層厚厚的包袱,以獲新生?慾望是動力,過分地抑制慾望,也讓一切都變得死氣沉沉,自春秋戰國之後,中國從此敗落,蓋爲此。

《家》讀書心得體會範文1500字 篇12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雙城記》開篇第一句話被無數次引用。但我猜知道這句話的人並一定小說《雙城記》講述了一個怎麼樣的故事,也不知道這句話爲何而說。如果想理解這句話的原意,以及爲何說寫出這句經典名句,那自然是要讀讀原著的。

“---簡而言之,那個時代和當今這個時代是如此相似。”這句話其實解釋了上述經典句子的兩個問題:爲何這麼說,對誰而說。這也就是小說出世的原因之一,狄更斯希望透過這樣一本小說,透過描述法國大革命給人民大衆帶來災難來表示自己的擔心,同時告誡英國的危險處境。一段革命史,兩座分別代表兩個國家的城市,幾個風雨飄搖中的人,構成了小說的主要素。

雖然《雙城記》是一本經典的小說,但因爲其明確提出這段革命背景是法國大革命,於是對革命的表現就被認爲是作者的歷史觀。而這正是對小說無數爭議的焦點。狄更斯在小說中除了以細膩的筆墨展示了貴族的殘忍,同樣也展示了革命羣衆非理性的破壞。他認爲,革命是一種壓迫取代了另一種壓迫,一場直接濃重的血腥暴動替代了另外一場血腥。對攻佔巴士底獄以及對暴動民衆的一系列描寫——血腥,殘忍,狡詐,惡毒是小說最爲引人注目的地方。

狄更斯把在描寫暴民邪惡之處傾心了大量的筆墨,展示了他對暴民的痛恨,從某種層度上可以說是對革命的痛恨。當然,作爲人道主義者的狄更斯也指出了拯救世界的良藥:愛。這種愛,體現在小說中的包括親情,愛情,友情這種私人間的感情,也包括拋棄貴族,拯救蒼生的那種博愛。其中,最爲出彩的是對卡頓之愛的描寫。

我非常喜歡卡頓。實際上,卡頓就是狄更斯的化身,狄更斯正是首先想到了卡頓這個人和他身上的某種精神進而構思成這本小說的。那麼,卡頓是怎麼樣一個人呢?小說中描述:“太陽悲悲切切,切切悲悲的冉冉升起,它所照見的景物,沒有比這個人更慘的了。他富有才華,情感高尚,卻沒有施展才華流露情感的機會,不能有所作爲,也無力謀取自己的幸福。他深知自己的癥結所在,卻聽天由命,任憑自己年復一年的虛度光陰,消耗殆盡。”

這是個自甘墮落湮沒了自己的才華和青春的年輕人,爲何自甘墮落?小說中似乎並沒有交代,自從他一出場就是如此,並且也沒有對他的家事背景描寫也並不多。個人認爲,這個人代表狄更斯自己,因此他無需過多描述——卡頓的墮落,源於自己對日漸墮落的社會的失望。他走上斷頭臺前曾說過,“我看到這個時代的邪惡,和造成這一惡果的前一時代的邪惡,逐漸爲自己贖了罪而消亡。”

被自己遺棄的悲觀者——卡頓,在朋友遇到困難,在所鍾愛的女子的丈夫即將被送上斷頭臺時,他突然出現,被救人還不之所以的情況下,以自己的生命做代價,在緊要關頭使了個掉包計策救出了自己的所愛女子的丈夫。

這不正是基督之愛麼,爲自己贖了罪而消亡。事實上,小說中的卡頓也確實以聖經的口吻在臨死前說,“復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這就是狄更斯爲“最壞的時代”開出的良藥,然而這畢竟是一種理想。有人說,《雙城記》作爲一部不朽的著作,如果沒有西德尼。卡頓的存在和所作所爲,這部小說就失去了它的價值和光輝。我完全贊同。

《家》讀書心得體會範文1500字 篇13

至到夜裏凌晨一點,終於把《儒林外史》讀完啦!爲啥要用“終於”呢?因爲這書是我高一第一個學期買的,買回來的時候翻過幾頁就被我放下了。直至到大學報到的那一天被我塞進行李裏邊帶到大學裏,在期間讀到四十幾回,又棄了。然後到今年3月初,那時候在找工作,有大把的空閒時間,於是又重新拾起,雖然最終比原定的倆星期要看完的時間晚了差不多一個月,但是還是看完了。我很歡喜。

看完一本書,總要寫一些字才行的。下面是不像讀後感的讀後感吧。

說真的,整書讀下來我也不是很明白清楚。但是能感覺到濃濃的諷刺我味兒。就是因爲書中到處都是諷刺的,所以讀到後面,我都搞不清楚哪些是讚揚哪些是批判了。書中人物很多,開始的時候以爲他們沒聯繫,但後來繞了一圈兒,他們又聚在一起。

《儒林外史》是我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污、人格的墮落。在這部蔑視一意功名富貴的讀書人的着作中,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情節,但科舉制度的腐敗這一中心思想卻將各個人物與自成段落的串接起來,構成了一幅有內在關聯的民間士林百態圖。

讀了《儒林外史》我才知道。原來古時的文人可以那樣的迂腐,就比如說書中第四十八回徽州府烈婦殉夫泰伯祠遺賢感舊中的那個王玉輝,他的三女婿死了,他女兒要殉夫。他聽後不勸反而對親家說:“親家,我仔細想來,我這小女要殉節的真切,倒也由着她行吧。自古心意去難然後又對他女兒說:“我兒,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難道反攔阻你?你竟是這樣做吧。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親來和你作別。”這人腦袋裏長的是豬油還是漿糊啊,尼瑪,後來他大笑的說“死的好!死的好!”(好吧,其實這不是書中最典型的例子,只是我想說說這個而已)

然後,我又才知道。那時的人,沒錢的時候是可以很理直氣壯的跑去人家那裏說沒錢了,借倆錢來花花這樣子的。好神奇,更神奇的是那些被問到的人還大義凜然的借了,還要做出一副感懷傷時,啥啥啥啥的樣子。恩,這一個一杜少卿最典型。無論什麼人來向他討好處,只要報出他老爹的名兒,無論隔着八輩子也好,繞了八九十圈兒也好,都是能成功的。最後他也散盡家財啦。不過我也挺佩服他的,自己都沒錢了,還拿自己的東西出去當了來給錢別人。 後來他沒錢的時候也沒見多少受過他惠的人來幫襯他啊。從杜少卿奇葩可以看出“不是自己努力賺的錢啊,它花起來就是不心疼。”

再然後,就是,那時的科舉制度真心腐敗。

這書其實就是講一幫不學無術的世家子弟和一大幫的迂腐的、清高的、趨炎附勢的文人聚在一起吟詩作對啊,賞花觀月啊,吃酒玩樂啊,討論科舉啊的事情。嗯,大概就是這樣。隨便說說。

《家》讀書心得體會範文1500字 篇14

平凡的世界讀後感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們每一個人,對於這個浩緲的世界來說,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這個世界也是平凡的,悲與歡、生與死、窮與富、世事的變更,於歷史的長河來說,無非是些平凡事。對於平凡,我素來都是這樣認爲的,直到讀了一本書——《平凡的世界》,這才恍然大悟。

這一部偉大的巨着,爲我們解說了平凡和苦難,闡釋了生活的意義。書中爲我們描述的是一個平凡的世界,一個黃土地上的世界。這裏生活着一羣世世代代面朝黃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們演繹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歡離合、貧窮與富裕、苦難與拼搏、世事變更的戲劇。是喜劇?悲劇?正劇?也許都有一點。在這本書裏,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驚險離奇的情節,沒有驚天動地的場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老師推薦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以爲她是在搪塞我,因爲我讀完第一遍的時候,我沒有任何感覺,這裏面的事情太平凡了,平凡得讓我感覺到他們都好像是發生在我的身邊。然而,當我讀到第三遍的時候,我已經感覺到了我的血液慢慢地開始沸騰了。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孫少平。這是一位對苦難有着深切的認識,對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對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錚錚鐵骨,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氣。從學生時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時代的“攬工漢”,他經歷的是艱苦卓絕的人生奮鬥,然而在痛苦與磨礪中,他形成了一種對苦難的驕傲感、崇高感。我欣賞他的苦難的哲學,欽佩他對勞動的認識,羨慕他對生活的理解。

關於苦難的哲學,書中這樣表達“……是的,他是在社會的最底層掙扎,爲了幾個錢而受盡折磨;但是他已經不僅僅將此看作是謀生、活命……他現在倒很“熱愛”自己的苦難。透過這一段血火般的洗禮,他相信,自己經歷千辛萬苦而釀造出來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輕而易舉拿來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這種認識叫做‘關於苦難的學說’……“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認識啊?每到我們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也許這種困難與挫折只有孫少平所遭受的苦難的百萬分之一——我們可曾有過這樣的認識?就算是哪天放學是下了場雨,亦或是天氣有些悶熱而又停了電,我們往往會聽到許多的怨天尤人。然而,我想只要是你讀了《平凡的世界》以後,讀懂了“苦難的哲學”,那麼就算是你今後遭受再多的苦難,你也不會怨天尤人。

對於勞動的認識,書中這樣寫道:“一個人精神是否充實,或者說活得有無意義,主要取決於他對勞動的態度。”這絕對是一條精闢的理論,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的理論。“只有勞動纔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強大。無論什麼人,最終還是要那些能用雙手創造生活的勞動者。對於這些人來說,孫少平給他們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課——如何對待勞動,這是人生最基本的課題。”這裏體現出的是兩種人,勤勞的和懶散的。人生來是沒有差別的,然而經過了不同的境遇和發展之後,人與人之間便產生了巨大的差別。而在這期間,對於勞動的認識不同,對產生這樣的差別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正如我們考到大學的時候,在學習方面,我們沒有太多的差別。然而,經歷了三年的大學生活之後,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又是何其巨大。宰相劉羅鍋在和紳臨終前對他說:“其實,每個人的結局,都是他自己一手精心設計的。”當我們讀到這裏的時候,我們都應當好好想想,我們是怎樣對待勞動的。

孫少平,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啊。其實,他也就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一個比普通農民多讀了幾本書,一個對生活的意義有着更高層次追求的人。在寫給妹妹孫蘭香的信中充分表現了他對生活的認識:

“……我們出生於貧苦的農民家庭——永遠不要鄙薄我們的出身,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將使我們一生受用不盡;但我們一定又要從我們出身的侷限中解脫出來,從意識上徹底背叛農民的狹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義。……

首先要自強自立,勇敢地面對我們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難!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難,苦難就會給人帶來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緊牙關堅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說過:痛苦難道會是白受的嗎?它應該使我們偉大!什麼是平凡?那種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於平庸,生活上安於現狀的人,纔是真正的平凡。孫少平這樣一個對生活的意義有着更高追求的人,又怎能稱之爲平凡的人。即使是平凡,也是一個更高層次的偉大的平凡。

我們生活在一個幸福的時代,沒有經受太多的苦難,然而我們的世界也是平凡的。我們每一天過這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情,演繹着一幕幕平凡的戲劇。擦亮我們的眼睛,仔細瞧一瞧,那一位是孫少平呢?

《家》讀書心得體會範文1500字 篇15

《飄》這本書,在小學時已經讀過了,當時只是看到了男女主角之間的感情糾葛,起起落落的心情,讓人沉浸在其中,時隔許久,再次翻閱,別有一番風味。

這本書一經出版便立刻成爲暢銷書,更使他流芳百世的是根據本小說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一舉獲得10項奧斯卡大獎。甚至有許多人首先是從電影《亂世佳人》開始,然後才注意到小說原著。

本書作者是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以南北戰爭時期南方社會爲背景,講述了斯嘉麗的三次婚姻,譜寫了一部壯美動人的愛情史詩。她首先完成的是小說的最後一章,然後返回來寫前面的章節,但她始終沒有按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寫,而是想到哪裏就寫到哪裏。

佐治亞州種植園的農場主女兒斯嘉麗爲了奪回自己的心上人衛希禮,不惜嫁給一個自己根本不愛的男人—查理。婚後一週,查理參軍,不到兩個月,就在軍中病故。斯嘉麗就這樣當了寡婦。1864年,亞特蘭大市被北軍包圍,在被戰火摧毀的家園中,斯嘉麗爲了給家人籌錢,不惜勾引親妹妹的未婚夫甘弗蘭,同他結了婚。不料甘弗蘭在一次動亂中身亡,於是斯嘉麗又一次成爲了寡婦。此時,白瑞德向斯嘉麗求婚,兩人雖然過着奢侈豪華的生活,但斯嘉麗心中仍念念不忘衛希禮。她的三次婚姻沒有一次出於真心,她把愛情和婚姻作爲交易。

經歷重重困難後,她才明白衛希禮的軟弱無能,倒是白瑞德才是自己值得去愛的人。可是當她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白瑞德已經離她而去。但她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把白瑞德找回來。她對她所愛過的兩個男人哪一個都不瞭解,因此到頭來兩個都失掉了。現在她才恍惚認識到,假如她當初瞭解艾希禮,她是絕不會愛他的:而假如她瞭解了瑞德,她就無論如何不會失掉他了。於是她陷入了絕望的迷惘之中,不知這世界上究竟有沒有一個人是她真正瞭解的。年僅28歲的她依舊美麗動人,但早已看透世態炎涼的她早已不是戰爭爆發前那個驕縱的大小姐了。

戰爭爆發前,她不過是個富家小姐,戰爭爆發後,她一點點的失去了家庭、財富,她獨自一人承受着失去親人的傷痛,她沒有錢沒有糧食,北軍還不時地來洗劫這個城市。在最困難的時刻,她一個人用她柔弱的肩膀扛起2了整個家,蛻變成一個頑強堅韌的女人。

我特別喜歡書中斯嘉麗說的一段文字:“成熟的小麥一遇到風就容易被吹到,因爲小麥是乾燥的,不會隨着風而折倒。而蕎麥不然,因爲蕎麥成熟時,枝幹裏仍有水分,風一來,它就順勢低頭了,風去了,它也就順勢擡起頭來了。我們遇到風暴、困難時,都會認爲不可避免,所以一點也不怨天尤人,只是工作者,微笑着,等待着我們的好日子。”

生活永遠不會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糟,無論好的時候還是糟的時候,都一定要堅強。就像斯嘉麗說的那樣:“After all,Tomorrow isanother day,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

《家》讀書心得體會範文1500字 篇16

書,陶冶了我的性情;書,豐富了我的知識;書,開闊了我的視野;書,給予了我人生的啓迪。以書相伴,人生就會有大不同。生活可以清貧,但不可以無書。博覽全書的人,往往知識豐富,能集衆家之所長於其身,因此能使人喜歡讀書,將使他終身受益。

雖然我們都知道要多讀書,讀好書。可仍然有一些人沒有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究其原因,那是因爲他們沒有對讀書產生興趣,興趣纔是最好的老師!

讀書不僅可以讓孩子獲取廣泛的知識,陶冶情操,還能使孩子得到放鬆休閒,緩解焦慮,調節情緒,與孩子一起讀書,既能留出一些時間與孩子共處,又能要求自己也養成讀書的習慣,一舉兩得。

經常讀書的人會思考,知道怎麼才能想出辦法。他們智商比較高,能夠把無序而紛亂的世界理出頭緒,抓住根本和要害,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經常讀書的人不會亂說話,言必有據,每一個結論會透過合理的推導得出,而不會人云亦云、信口雌黃。

讀書的最終目的當然是爲了提高對人性的認識,鍛鍊心胸,逐步訓練感受幸福的能力,培養自信心,形成實踐能力。有道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因此,養成閱讀習慣將受用終生。閱讀習慣是在心靈深處裝了一部發動機,一個人養成了讀書的習慣,一輩子不寂寞,養不成讀書的習慣,一輩子不知所措。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着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着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爲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着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擡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常常爲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爲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裏,被甜水泡着,被金燦燦的錢堆着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麼操心就足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 Z

但擁有着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爲,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爲長輩着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爲了以後,爲了將來,爲了我們到人間的那一天。

《家》讀書心得體會範文1500字 篇17

據說,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曾公開送給女兒兩本書,其中一本就是《殺死一隻知更鳥》。

這確實是一本很適合兒童或少年讀的書籍,同時也非常適合父母讀的書。這本書採用小女孩的視角來講述一些事情的原委,並且在父親和身邊親朋好友的言傳身教中不斷成長。

比如,有一次小女孩的父親邀請了她一位同學來吃飯,這個同學的家是住在一個林子裏,也算是家境貧困,就相當於生活在我們現代大山之中一些人,他們的生活習慣跟我們多少還是有一些差別。

這同學吃飯的方式奇怪,喜歡把一大勺糖漿倒在食物上拌着吃,小女孩就覺得很奇怪,從來沒有看見過人這樣吃飯,於是就問他在做什麼。保姆趕緊打斷她,將女孩帶到廚房說:他是你的客人,就算他要吃桌布,你也不能說什麼。

還有一次,保姆帶小女孩去黑人教堂。那時候黑人和白人教堂還是分開的,雖然《解放黑奴宣言》已經宣佈了好久,但白人對黑人依然還存在非常嚴重的種族歧視。小女孩就是白人,她的保姆是黑人。

到了那之後,她發現保姆在跟其他黑人交流時,口音變了。就好像我的一個朋友,他高中的時候在我們那個地方上學,雖然是隔壁鎮,但口音多少還是有差的,每當他跟我們交流時,說的是我們的口音,當他跟他的老鄉們說話時又切換到自己家鄉的口音。我當時就驚訝這種口音的轉換能力,覺得還是挺厲害的。

小女孩從教堂回來後,就問黑人保姆,“爲什麼你剛剛說話的口音不一樣呢,你用我們白人口音跟他們說不是顯得更厲害嗎?反正他們也聽得懂。”

保姆就回答她,“一個人沒必要把自己懂的東西都展現出來,這不是淑女的做派——再說了,人們不喜歡他們身邊有什麼人比他們懂得多。這會讓他們氣不打一處來。你使用的語言再標準,也改變不了他們。除非他們自己想學,否則一點辦法也沒有。你要麼閉上嘴巴,要麼跟他們說的一樣。”

小女孩就透過這些小事,在身邊人的教導下不斷的學習成長。

當然,殺死一隻知更鳥不是指小女孩殺了一隻鳥。而是本書主題的一個比喻,也算是小女孩小時候經歷裏最大一件事情。

這個比喻是出自她父親口中,是他在教孩子射擊時說的一段話,他說,“你可以射後院的鐵罐子,也可以射別的鳥,但要記住,殺死一隻知更鳥是一種罪惡。因爲知更鳥從不做壞事,只是唱歌愉悅我們,他們不吃人們的花園,不在玉米倉庫裏築巢,他們除了爲我們用心歌唱之外什麼也不做。”

知更鳥同時也代表了本書的一個人物——湯姆.魯濱遜。

湯姆,是一個黑人。他每天都要往返去一個地方幹活,在路上,他要經過一個白人的家。這個白人家也算是窮鬼,家裏的主人是個酒鬼,領完救濟金就馬上拿去喝酒喝掉。也不管他家裏幾個孩子的死活。

這個白人家裏有三四個孩子,其中有個大女兒,雖然只有16歲,但家務活一直都是她承擔。她有時候也會叫黑人湯姆路過時叫他進去幫個忙,比如劈柴、或者搬一些重物等等,雖然第一次說要給湯姆錢,但也是形式一下。後面就會經常的叫湯姆進去幫忙,當做免費體力。

有一次,湯姆踩着凳子在弄東西時,這個白人孩子主動去摸黑人湯姆的大腿,並把她撲倒在地上。

因爲這個孩子,沒去上過學,所以也就從來沒有過朋友,更沒更異性接觸過,湯姆可能就是她接觸最多的一個了,雖然是黑人,但可能在荷爾蒙的驅使下也算黑人也算個男人了。

湯姆被她撲倒後就很緊張害怕,趕緊起來跑開,就在跑開時被這個女孩的酒鬼父親看到了,酒鬼父親就起訴,說是黑人湯姆把他的女兒給了。

本身主人公小女孩的父親是一位律師,就接到了這樣的個活。

那時候是美國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幫黑人打官司相當於與全部白人爲敵,但是小女孩的父親知道湯姆是對的無辜的,就很想幫他。

自從她的父親接到這個案子後,小女孩去學校也經常被她的同學嘲笑欺負,罵她的父親是“同情黑鬼的人”

小女孩很想跟他們打架,但是她父親說過,不要因爲這件事情跟別人打架。

小女孩問父親,“什麼是同情黑鬼的人?”

她父親就回答:“同情黑鬼的人”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稱呼,跟“鼻涕蟲”一樣,這很難解釋清楚——有些愚昧無知的人認爲有人關愛黑人勝過關愛他們,就用這個詞來稱呼。這個詞不知不覺也成了我們一樣普通人的日常用語,用來給人打上卑賤、醜陋的標籤。

而且在這家事情中,她父親還教會了小女孩什麼是勇敢,他說:勇敢就是,在你還沒開始做之前就知道自己註定會輸,但依然義務發過的去做,並且不管發生什麼都堅持到底。一個人很少能贏,但也總會有贏的時候。

《家》讀書心得體會範文1500字 篇18

初次讀《家》是在高二的時候,那時我的感受很深。《家》中有悲有喜,在當時他鼓舞了無數青年反抗封建制度的決心和勇氣,使他們擺脫了封建家庭的束縛,走上了革命道路。在今天,他的火焰依舊在燃燒,我們還可以從中拾取自己的哀歡。

《家》是巴老的代表作,和《春》《秋》合稱爲激流三部曲。“激流”這兩個字頗能表達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社會劇烈和巨大的變革,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首先是個人的覺醒,之後是個人從休慼相關,禍福與共的大家族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面對國家和社會。《家》給予這一從舊到新的變革提供了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故事,深化了五四文學反封建的主題。這一變革到今天已臨末期,但還沒有完全過去。因此這部小說的火焰還沒有熄滅,作爲當代大學生讀它還是很有必要的。

家吸引我的的魅力在於以下幾點:

(一)作者抓住了那個時代變革的焦點,抓住了變革中舊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時用一連串的典型衝突事件,表達了變革激流的澎湃。家是那個激流年代的一首長歌,一首讓人激情燃燒的進行曲。

(二)新文學誕生以來的小說,十部中有九部,在寫作時都懷有一個文學以外的目標,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爲紀念他大哥寫的,他必須放下自己的“目的”,儘量接近現實,因此成爲一部人情味最純,生活味最濃的小說。

(三)巴金一九一五年在《家》的後記最後一行中寫道,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在他一切的作品中滿溢着青春的氣息。《家》尤其濃厚。這種氣息反映一顆單純的心靈,讀他的小說,你毫不感到是在絞汁寫出來的,是唱出來的,是呻吟出來的,是自然的天籲。這不是藝術,這是天賦。如他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四)在《家》裏,我們覺得可愛的人十分可愛,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憫(含有同情的憐憫)。這裏使人記起“哀而不傷,怨而有怒”這兩句話。《家》有這種恰到好處之美。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巴金不是靠客觀冷靜的描寫取勝,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他的小說,人物衆多,頭緒紛繁,卻寫得有條不紊,起伏有道。

《家》中典型人物

1.以高老太爺及克明爲首的封建統治勢力,在封建大廈將傾的時期,他要掙扎,要維持那個所謂圓滿的最有秩序的大家庭,但他又維持不了。高公館內部出現極度的混亂,以克安,克定爲首的子孫坐吃山空,腐朽淫蕩,偷雞摸狗,無惡不作。這批蛆蟲般的寄生動物根本無法也無力接替他的封建家業,他們一方面勾心鬥角爭奪權力,另一方面壓制迫害年輕人,他們剝奪年輕人戀愛的權利,使梅表姐抑鬱而終,瑞鈺悲痛身亡,鳴鳳投湖自盡,婉兒被逼出嫁。所有的這一切都加深了家族內部的矛盾,也引起了覺民覺慧的反抗與離家出走。

2.以覺慧爲代表的具有民主思想的覺醒者反抗者,覺慧是五四運動的積極參與者,他既編輯《黎明週報》進行反軍閥宣傳,又直接參與反對地方督軍的請願。一開始就把矛頭指向封建軍閥政權,他的“叛逆”引起大家庭的恐慌,遇到高老太爺的禁止,這一進步導致他反抗封建家族族權的鬥爭。他違背祖父禁止他參加學生運動的命令,我行我素,支援覺民逃婚,不顧自己三少年的身份,敢於愛一個下等的女傭人鳴鳳。這不僅僅是對祖父的反抗,更是對整個封建禮教,等級觀念的挑戰,最後他毅然離家出走,與封建家庭徹底決裂,表現了他反抗封建的堅決性和徹底性。

3.以梅芬、瑞鈺、鳴鳳爲代表的橫遭摧殘的幾個可愛的女青年。梅芬是大家閨秀,從小與表兄生活在一起,他們情感相投,成了私戀的情人。但是,不自由的婚姻制度無情的摧毀了她的自由戀情。她承着母命,不情願的遠嫁外地,一年不到就守了寡。回母家後,憂愁發病,帶着極端的痛苦死去。瑞鈺在高家是個柔順、溫柔、賢惠的少奶奶,“血光之災”的說法給她帶來痛苦,以致難產而死,是封建迷信毒害了她年輕的生命。鳴鳳是一個可愛的少女,他聰明美麗善良,但地位卑微,處在被打罵被奴役的丫頭地位,這注定了她的全部悲劇命運。他和三少爺覺慧有着深厚的戀情,可是隔着她們的是封建等級那厚厚的牆,她有愛卻得不到愛,無法和覺慧結合。相反,高老太爺卻把她當成禮物送給了六十多歲的馮樂山做小老婆。鳴鳳不堪忍受這種安排,投湖自盡。她們三人都深受封建勢力的迫害和摧殘。單因爲她們的身世經歷各不相同,各人的性格也各不相同。她們都具有女性的善良與溫順,但在鳴鳳的純潔柔順中蘊含着反抗,對於封建勢力對他的慘重打擊,她絕不屈服,縱身投湖,殉與愛情;而在梅芬的溫順善良中,更多的是忍受痛苦,承受不幸,帶有淒涼絕望的情感色彩;瑞鈺的溫順善良,更多的表現在對待覺新和梅的愛情問題上,對待家庭內部矛盾中所具有的自我犧牲品格。

4.塑造最豐滿最成功的形象——覺新。覺新的性格是複雜的,矛盾的。他處在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從小耳濡目染的是光宗耀祖的教育這些使他有着振興家業的精神重擔,封建禮教的長期薰陶使他形成了懦弱順從的性格特徵,失去了自己的意志,失去了青年人應有的朝氣和反抗性格,他奉行作揖主義和不反抗主義,想用自己的痛苦換的暫時的苟安,這種“無反抗”“作揖”的道路將他推向絕望的深淵。但是,覺新生活在中國社會新舊交替的時期,他看到了舊式家庭的腐敗沒落,分崩離心,及自己振興家業的希望破滅的現狀,同時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衝擊和影響,在某些場合,他庇護反抗封建秩序的弟妹們,甚至資助他們逃出家庭。他沒有泯滅是非憎愛的正義感和對新生活的追求,不甘於死心塌地的做垂死階級的殉葬品。他只能在舊的人生道路上苦苦掙扎,走向絕望的深淵。總的來說,覺新具有雙重人格和雙重地位;他既是封建家族制度的犧牲品,又是不自覺的害人者,既是一個軟弱者,又是一個在艱難痛苦中萌生着新的思想的覺醒者,這就是覺新性格的所在,他可恨,但更可悲可憐。他的悲劇表明了一個真理:如果不勇敢的反抗而妥協投降,只能導致自己和新一代的毀滅。

本文連結:https://www.xszwb.com/zh-hant/xdthfanwen/dushu/68e50w.html

Copyright © 2024. 學識中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