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中文吧 > 辦公 > 演講稿 > 發言稿 > 教研活動發言稿十篇
手機版

教研活動發言稿十篇

來源:學識中文吧 閱讀:2.56W 次

教研活動發言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

教研活動發言稿十篇

今天我們來談談我們學校“三四六式”教學環節中的鞏固與檢測這兩個環節,我覺得在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惑比如:

(1)鞏固練習習題設定的質量不高,且形式單一。

(2)鞏固練習難易程度的把握不當,有些過難有些過易。

(3)當堂檢測,給當成了課後作業,也就是當堂檢測的時機把握不好,和當堂檢測的目的及反饋形式不明確。

(4)當堂檢測題不知如何設計。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結合我們平時的教學,利用所給的課例,大家來談談鞏固檢測這兩個環節的教學策略和我們教學時該注意些什麼:(下發課例)

剛纔各年級代表老師的精彩發言相信已給大家留下深刻記憶,在這裏我不再一一贅述,接下來與大家分享我在學習和實踐中過程中的一些認識:

一、鞏固。

1、先來說鞏固,鞏固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就新授課而言,鞏固練習通常安排在一節課的最後十分鐘左右,鞏固的目的應該是本課教學最最核心的知識、方法、原理、技能等。在日常教學中,老師們常常挖空心思蒐集很多的練習素材,把課堂撐得很滿的同時,也讓教學走向了凌亂。因此,有針對性地設計課堂鞏固練習是非常必要的。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練習的有效性。下面我就列舉這種以少勝多的方法:

例如教學三年級下冊《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文,設計這樣的檢測練習:

辨別同音字組詞:釣未允鉤末充

“釣、鉤、未、允”是本課的生字,看似簡單學生卻很難把握,這樣一區別,學生勢必會記得牢些。如果把全部生字都用來組詞,也許還起不到只記記重點的作用。

2、設計要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複習課中,教師應着力於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目標,檢測題的設計要突出綜合性、應用性、靈活性和開放性,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3、設計要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部分,語文課堂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要透過教學活動的設計,傳承文化和文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例:教學《恐龍》一文時,安排讓學生上網查找有關恐龍的資料,蒐集恐龍圖片,還可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各種恐龍的外形特點和活動情況,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

4、設計要有利於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

受小學語文教材的制約,一些優等生的求知慾很強,認知空間還很大。爲了滿足這部分學生的需求,完善他們的認知結構,設計延伸題可以向知識的縱深方向發展。總之,鞏固迫切需要探究的問題,是設計時要與學生的思維產生共鳴,要逐步健全學生的知識體系,並有利於學生的後繼學習。

二、當堂檢測

課堂檢測是語文課堂中檢查學習效果、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學目標實現,學生能力是否提升要靠檢測來了解,高效課堂的實現更離不開及時檢測。當堂測試是促進學生高效學習的法寶,更是保證教學質量的根本。語文學科的學習是學習者在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獲得情感價值體驗的過程,課堂的當堂檢測是爲我們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爲掌握知識和技能,獲得預設的情感價值體驗所做的有針對性的有反覆的操練。

1、檢測概述

檢測包括單一檢測和綜合檢測兩大類,單一檢測是針對一項知識或技能,比如字詞的理解,從不同的角度加以操練,以達到掌握所學內容的目的。而綜合檢測是針對學習目標,採取一定策略組織的問題的組合。比如語段分析及檢測學生對課文中心思想的把握。在理論上,檢測是學習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很好的檢測就沒有高效的學習。所以當堂檢測從整體上看應該是綜合檢測,從局部看根據重難點又需要單一檢測,即當堂訓練一定要有層次,否則將會直接影響到課堂的學習效率,甚至決定一堂課學習的成敗,沒有把握好當堂檢測的層次就會出現“題海戰術”這樣浪費時間和精力的現象,也會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到疲勞從而產生厭學情緒。

2、怎樣檢測

現在的我們班的實際情況是,在學校,很難找到時間來輔導學生,即使有也會加重學生負擔;在校外,家長根本不關注或很少關注、也不會督促學生的`學習;但不少學生又學有困難,他們本該是最應該得到重視並應該進行強化的羣體,由於這部分學生本身自制能力就差,加之又缺少外部約束,使得他們處於一種尷尬的地位,在班級中也經常屬於被遺忘的角落。怎樣處理既要提高質量但又沒有足夠的練習時間做保證這一矛盾問題呢?我想,只有優化課堂檢測,提高課堂檢測效率,做到在教學中儘量瞭解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多關注B、C類學生,發現問題當堂補救。這是說着容易做着難的事,但我們只能儘量去做,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首先,要精選習題內容。要以教材爲核心,精心地、有側重地選擇和設計檢測題。習題設計應做到重點突出。教師應從大量的練習中挑選最主要的東西讓學生檢測,以保證學生高質高效地掌握知識。所以,在習題設計時應注重優化。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練習,給學生提供較爲廣闊的創造空間,激發他們的求異思維。

其次,要注重檢測的形式。(力求形式多樣)

每堂課都要完成基本練習,不拔高,不降低。基本練習是使學生把剛剛獲得的概念、規律,首次應用於實際之中,是對教材內容的直接反映,應設計一些基礎知識的練習,使每個學生較熟練地掌握基本知識。特別是對於那些對學習缺乏信心,沒有承受難題的能力,遇到挫折就停步的學困生來說,使他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但也要照顧到優等生,設計的習題要低起點,多層次,可以分爲必做題、選做題和思考題等多種形式,滿足所有學生的不同層次的需要。

就是要注意及時反饋,檢測的目的就是看學生是否當堂達到了教學目標,老師要做到心中有數。檢測時學生要像考試那樣獨立完成,老師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指導,學生不允許討論。反饋可以是老師批改,也可以是同桌互該或全班對該。作爲老師來說,可以透過檢測反饋回來的資訊,瞭解那些學生已經達到了教學目標,那些學生還需單獨進行輔導。並針對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做出相應的處理。

最後想說,鞏固和當堂檢測這兩個環節要靈活把握,對一些教學知識單一,無需拓展的內容,如:某些說明性的文章。鞏固拓展和當堂檢測這兩個環節如何實施,它還有更廣闊的運用空間。我們大家可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使它爲課堂教學錦上添花。另外,具體方法如下:

1、邊學邊鞏固,適時進行課堂檢測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遺忘曲線揭示的規律,結合小學生記得快忘得也快的記憶特點,積極採用邊學習邊鞏固的方式,不能等到一節課學完以後再去鞏固所學的知識,而應讓二者穿插進行。講完某一知識點之後,給學生很短的時間進行自我鞏固,隨即進行當堂檢測。例如在講《小松鼠找花生》一課時,要求學生會寫“裏”和“果”字。這兩個字的前四筆筆畫相同,但第五筆出現差異,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爲了鞏固學生記憶效果,我在學生獨立練習書寫後,進行了課堂小測驗,給每名學生髮一張空白紙,要求他們寫下這兩個字的筆順。透過這種隨堂檢測的方式,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順利攻克教學難點,既實效又高效。

2、課堂檢測題型在單一檢測中以填空、默寫、聽寫爲主,綜合檢測中以選擇題爲主。

重點內容採用問答題,在知識遷移上甚至採用了一些開放式的問題,並增加了即興口述的環節,比如搶答等形式多樣的檢測方式,讓學生在課堂檢測這一枯燥環節中也能享受到思考的樂趣。同時,也可以“逼迫”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認真的鞏固與複習,同時作爲教師可以利用檢測結果來客觀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也可以激發學生提升進一步努力學習的勇氣,它可以成爲鞏固舊知識學習新知識的中樞環節。

3、合理安排課後作業

課後作業既是鞏固學生課堂上所學知識,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教師反思教學得失的重要手段。因此,合理安排課後作業也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重要手段。教師在安排課後作業時,需要精挑細選,要結合教學重點,選擇有代表性的習題,使學生做到“做一題會一類”,努力實現“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避免機械重複。此外,作業的設計還要恰當地進行分層,根據不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安排有針對性的作業。如,給學習困難的學生單獨畫題,讓他們做基礎的題目;對於優等生則要求他們完成有難度的、具有挑戰性的題。透過這種分層留作業的方式,有效解決“吃不飽”和“吃不了”的問題,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

三、小結

新課程標準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透過各種方法打造高效課堂。課堂教學是師生和諧互動的結果,它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這就需要我們大家不斷反思、不斷總結經驗,既從自身出發,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又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當堂檢測一般包括複習檢測、對新知的針對性檢測、鞏固性檢測、綜合性檢測、拓展性檢測等,它應當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在經過一系列課堂檢測後,學生經歷了一次自我總結、自我檢查,自我拓展的過程,從而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而教師也透過對檢測的分析對學生的課堂掌握情況有了解,使學和教更加有力的結合起來。課堂檢測的作用不能忽視,檢測組織的是否科學、頻率是否合適,形式是否恰當,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有着不可低估的推動作用。總之,打造高效課堂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探索和研究。以上內容是我查閱資料、自己學習的結果、由於個人知識的侷限和欠缺,肯定存在許多問題,希望大家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教研活動發言稿 篇2

9月13日在五中進行了一次學區教研活動,劉會風老師講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敬業與樂業》。

透過這次教研活動,我有了很多收穫。

展示課中,每個學生將自己負責講解的知識點以自己設計的方式展示在黑板上,知識結構清晰,重點突出;講解時過渡自然,表達清晰,這節課中學生們不僅充分地展示了他們的知識水平也充分地展示了他們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思考能力。老師很少講話,只是在適當的時候做一下點撥啓發。當然老師在課前會提出要求,如展示時學生必須脫離課本。可以說這節課中學生各種形式的展示與點評都閃爍着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的智慧。

老師只是在“不啓,不懂,不發”的關鍵時刻出現。這些做法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主體性,真正做到了學爲主體。這些也都有利的培養了學生自覺學習的能力,真正是“我要學。”我想如果我們能長期堅持這種做法,那麼在學生們離開了這所學校後,不管在哪裏學習,他們也都知道自己今後怎樣學習,因爲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學習能力。

用欣賞的眼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熱情是如何調動起來的?是不是有一種精神層面的東西去影響,感染學生呢?這也是我最期望得到答覆的問題。在這裏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從人格上去尊重每一個學生。”雖然簡單,卻正中要害,道出了教育教學的真諦。教師不岐視每一個差生,讓後進生本已自卑的心靈得到安慰。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傾向於學生的參與度。學生得到充分尊重了,學生都有了學習自信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那一切的成功就不在話下了。

教研活動發言稿 篇3

10月20日在三中進行了一次學區教研活動,邱勝宇老師講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這節課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新理念。

課堂教學是實施新課改的主陣地,隨着新課改思想的逐步深入,教師理念的不斷更新,教師對自我角色重新定位,課堂教學變的越來越活躍,形式、花樣翻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體驗。但是,課堂教學特別是非課改年級仍存在着“滿堂灌”的另一種形式“滿堂問”,還存在着學生參與度不夠,實效性差等缺憾。

在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善於創設情景,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衝突,使學生處於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

在課堂教學中要求做到一個轉變——從把問題拋給學生要求學生回答轉向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質疑能力,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也是新課改的要求。

鼓勵學生把問題帶出教室,加強小組合作以及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貴有疑”,問題意識培養的最終目的是在課堂教學中保證學生更加有效的主動參與學習,形成良好的思考、學習品質。

教研活動發言稿 篇4

10月20日在三中進行了一次學區教研活動,邱勝宇老師講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節課的重點體現在對論證過程的分析上。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議論文。本單元所選的四篇議論文,具有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課程標準》中要求“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選擇了特定歷史時期敵方的論調,在以大量事例對敵方錯誤的論調進行無情的鞭撻基礎之上,作者又提出了自己的論點,進而進行了論證,這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語文薰陶的極好文字。^

我們的學生對“自信”二字的理解,只是停留於表面,限於感性,未能深入,不能昇華,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將盡量避免空洞的說教,只充當導演的角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也就是要體現“以學生爲主體,以老師主導”的教學理念,讓他們自己去體會文中所包含的感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議論文從論證方式上看,一般分爲立論和駁論兩種。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一般說來,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批駁論點,即先舉出對方荒謬的論點,然後用正確的道理和確鑿的事實加以批駁,揭示謊言同事實、荒謬與真理之間的矛盾;二是透過批駁論據來駁倒對方的論點,論據是支撐論點的,論據駁倒了,論點也就站不住腳了;三是透過批駁對方的論證來駁倒對方的論點,論述一個問題,論點和論據之間必有內在的邏輯聯繫,否則論點就站不住腳,透過駁論證來駁論點,就是揭穿對方的論據與論點之間無內在邏輯關係,即所持論據證明不了論點,其論點不能由論據推出。

教研活動發言稿 篇5

我是三小的鄭,大家好。

三位老師的課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在她們出的`問題上,可以看到自己準備的公開課中的不足。

比如一小的盧佳麗老師,前面發言的老師們說她因爲準備的特別充分,對自己的授課內容滾瓜爛熟,所以導致語速過快。而想要在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用學生能聽得懂的口語描述時,就會導致過度長的問題。

在自己學校的劉江敏老師準備她的精品課時,我和教研組長張豔文就覺得她的匯入部分雖然精彩,但不免太過冗長。有時候準備一節展示課就是這樣,多不免顯得繁雜,簡單又似乎過於枯燥。

教學中的情感教育一共不用超過兩分鐘,但這也是最終定稿的環節之一。不是每節展示課都有這樣的環節,說明每個老師的側重點不盡相同。教學設計中的所有活動,又都是爲了自己課程的中心和重點服務。

大家濟濟一堂的聽評課,集思廣益地說出自己對課程的理解和教學設計的建議。頭腦風暴出自己的新穎觀點。

比如鄭勤勤老師的課展示holiday的內容,都是一線城市著名風景,有個老師提出潛江風光也值得展示,可以搞一個熱愛家鄉的小拓展。確實是讓側重點不在此處的我耳目一新,提供了好多今後上課的新思路。

而自己學校劉江敏老師的課,我們覺得學生充足的小組活動時間就是一大亮點,只需要將兩個活動進一步修改,突出學習和鞏固中層層遞進的感覺,將“小調查”改成“小報告”活動即可。

教研活動發言稿 篇6

開學的時候,中心校領導已經就上學期成績做過具體分析,我這裏就不過多贅述了。有幾個問題,和大家共勉一下:第一,當我們不能寄希望於制度改變的時候,我們應當做什麼?第二,當我們不能寄希望於家長的時候,我們還能做什麼?第三,當學生們就只是個孩子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做什麼?

下面,我就本學期努力的方向談談我的想法,不足之處,請大家指正:

我要陳述一下自己目前的情況:我是一個亟待解決班級教學質量的語文教師。作爲教師,職業是我生存的要素之一,質量的好壞決定了自己站在這個區域裏能否幸福地仰望天空。

首先,要了解大多數時候,制度代表的是一種規範,一個大的範疇。教學無論如何創新,都擺脫不掉最後的教學評價。因此,研究“考法”是必要的。有句話叫做“天才就是無數次的重複”,所以要在練習鞏固中找“質”。但學生並不是成年人,絕大多數時間不能較好地自覺管理自己,此時,我們是廉價的保姆,看着、守着、時刻提醒着。

第二,如果說尖子生的好習慣是悟出來的,那麼,學困生的好習慣是“逼”出來的。

第三,如今這個社會,“基礎教育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比如主體性教育、生命教育、創新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尊重的教育、多元智能理論等等”——這個社會沒有給我們與時俱進的福利,相反,越來越多的“索取”從社會的各個角度洶涌而來,爲了適應它,我們可以與時俱進地爲自己謀點實實在在的福利,起碼爲了改作業、評試卷的時候多點笑意,少點疲倦,要努力轉變角色,轉變觀念,轉變固有的思維方式。

第四,教育職業要有功利心才能進步,教育學生要有適當的功利心才能點亮學生願意學習的動力。

第五,要適當“懶惰”,教給學生自學的技巧,不代辦一切。

最後,要盡最大的耐心和愛心去因材施教。

教研活動發言稿 篇7

透過參加與黃山實驗小學的校際教研活動,使我對音樂教學有了更好的認識,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有了較大提高。音樂教育作爲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情感體驗等方面,讓學生在音樂實踐活動中感受美、鑑賞美、表現美、創造美。

(一)以趣激情,引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低年級的孩子,他們的有意注意時間較短,天性活潑好動,思維無拘無束,如果採用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注意力不集中,從而降低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唱遊課學習習慣,將會對學生今後的音樂學習幫助很大。以趣激情,讓學生熟悉課堂常規,培養學生好的行爲習慣。

音樂教學的特性就決定了課堂常規的特殊性,從問好到師生介紹都體現出一定的音樂性。如果單純用說教的方法進行,只會讓學生感到單調、枯燥,轉眼就忘。如用兒歌代替指令,學生就會很喜歡並且樂於接受。讓學生在琅琅上口的兒歌誦讀中知道遊戲、行走、坐、站的常規。 例如:上課時學生交頭接耳不會傾聽,我就說:“小蚊子嗡嗡叫,不愛學習愛講話,人人都不喜歡它。”律動教學結束後,老師說“一二三”——學生答“快到位”邊說邊迅速安靜回到自己的座位。朗朗上口的兒歌既富有節奏感,又善意地提醒學生必須遵循的課堂常規。

(二)、積極調動學生情感參與音樂活動。

小學生模仿能力強,喜歡遊戲,作爲一名音樂老師,我們應該大膽地放開學生的手腳,引導他們把音樂轉化成自己情感化的想像世界,用簡潔的肢體語言去體會音樂的內涵。因爲肢體語言是情感的表現。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則可以用肢體語言帶動學生的情緒變化讓其更深刻地體會音樂中所表達的情感與情緒。同時,要加強師生合作,強化體驗。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活動,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之中,才能進行情感體驗。這個活動是指新授的教學活動,包括教師的主導作用及學生的主體地位。要開放課堂教學,促進空間及時間上的靈活性、學生思維活動的活躍性、組織形式的多樣性,爲學生創造一個寬鬆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動手、動心中進行體驗,學會創新,充分調動好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要突出音樂學科特點進行音樂課堂常規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建立課堂教學常規,目的是使學生能養成良好的上課習慣。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爲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老師有計劃,嚴格落實,持之以恆,才能形成。

1、培養學生認真聆聽音樂的習慣。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 “聽”是學習音樂的基礎,音樂教學中的任何活動都要在“聽”的基礎上進行。因此,音樂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學會聽音樂的方法,養成認真聆聽音樂的好習慣。如:音樂一開始要靜靜的聽,完整的聽,隨着參與聽賞的深入,教師要引導學生去尋找“爲什麼?”讓學生懂得音樂像文學作品中的文字,也有它自己的一套傳情達意的手段。

2、運用激勵評價,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

在教學中要特別注重給學生表演、表現的機會:唱得好,唱得壞是一回事;敢不敢唱又是一回事。對於一些害羞、性格內向的同學在課堂上不敢唱,不願唱的情形,經常採用“同伴互助”的方式,允許他可以找班裏的朋友和他一起唱,逐步幫他們找到自信和勇氣,在音樂課堂中培養學生敢於當衆歌唱的習慣是培養學生的一種自信心、一種做人的勇氣、一種對生活的樂觀態度。

總之,隨着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音樂教師也面臨着許多困難和挑戰,這就要求我們音樂教師不斷的思考、探索和創新,課堂上言傳身教給學生一個良好的學習行爲習慣。要上好一堂音樂課是不容易的,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學習、實踐與探索,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我們的課堂一定會變得色彩斑斕、妙趣橫生!

教研活動發言稿 篇8

我教學研討從一下七個方面談:

一、充實自己的備課。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靈活處理教材,訓練到位。

a、教師設計把訓練點要精到有效。

上課中對文章的處理,摒棄面面俱到均衡的使用力量,要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要突出訓練的重點,抓準幾個值得訓練的點進行重點訓練如:抓住典型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反覆讀,體會作者用筆(寫作)的精到之處,品味某些詞語的重要作用。不搞蜻蜓點水,讀,要讀到位,說,要說到點上;寫,學生要真的有所收穫。爲達到目的教師要精心設計。

b、對思想情感的理解,要密切結合現實,不拘泥於答案。引導對重點句子有不同的理解,鼓勵、提倡、引導,學生的創新思維

如《落花生》這課的價值觀有兩點a、要做虛心的低調的人,對社會有貢獻。b、不要做只講表面上漂亮而對社會沒有用的人。以第一點爲例,文中用花生和桃子、蘋果進行對比。

這裏我就有很大的疑問

(1)低調就好嗎?過分強調虛心低調怎麼形成自信。外人說中國人在講話前用“不成熟,我說得未必正確”是虛僞,不想好不正確你說他幹什麼!(2)桃子、石榴、蘋果、大棗等把果實高高掛在枝頭,就有錯誤嗎?

第一、他們的營養加之和人對他們的關注度一點也不亞於花生;

第二、張揚有什麼不對?國家講究弘揚正氣、人張揚個性展示自我有什麼錯誤?且不說歌星影星,就是大學生站工作沒有高於他人的亮點誰要?(漂亮氣質好自信知識豐富善解人意專業知識強有什麼本事向用人單位端什麼)

大到國家領導人小到各類的明星那個是低調?那個又不是成功的受人尊敬的人士,學生的理想長大成爲這樣的人,怎麼還否定他們?

在這個問題上,傳統文化就有兩個截然不同的觀點

仁讓爲先當仁不讓

像這樣的問題在教學中遇到很多。

(以上的問題教師心裏硬明確,假如有學生提出來,可以適當溼透自己的觀點)

我舉這個例子要說明兩點一、教師絕對不能過分相信和依賴教參,要比教參和學生想得多想得深想得廣。二、知識聯繫實際思維活躍,要靠教師多動腦子長期不斷的培養。培養學生首先老師要學會去想大膽去想,敢於質疑,一件事情的結果不可能只有一個“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教師什麼都用現成的,對書面的東西的認識只停留在表面,教師和學生在分析問題上不會有進步很難培養出求異,大膽質疑的作風。

所以,每個學生對每個問題教師提倡和培養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要與時代與時俱進。(舉例)

80後大學生挑戰名牌大學教授否認白毛女的事。

二、除了詞句的練習以外,更要加大學生在背讀上的知識積累。

作家巴金生前在談自己的創作體會時,說,我有今天得意於從小學到中學背誦上百本的書。樹人中學搞得中華經典文化背誦取得很傲的效果。它它會終生受益。

同時我認爲小學考試很大程度考的就是“積累”

背誦不但但只在語文,小學的各科都要重視。如各年級口算速算。定律法則規律性的東西。又如常見小數和分數只講的互算(0。5 0。3 0。1 0。625 0。125 0。25等)

小學的學習和檢測很大程度考的就是學生知識的積累。在語文教學背誦更爲重要。背誦什麼?課本要求背的,課文中的精彩的環境描寫、人文刻畫、經典的議論、教師根據書本已有的名言、格言、文故事、古詩、現代時進行的擴充。

有什麼好處1、培養了背誦能力,到中學不愁背

1、聰明的學生能從中學到很多知識,促進其他能力的全面提高如道理,如把背過的好詞好句用到語言表達和寫作中(別指望馬上見效)3、增強學習信心。4、經典的作文寫可以背(很實用)

背誦需要佔時間,我們要合理安排時間,先少背,逐漸增大量,循序漸進,記憶差的同學要減少量。什麼時候學生背的不憷頭,證明教師對學生背誦的訓練已初見成效,學生肯定進步。

三、談練習冊的使用

現在我們手頭上的練習資料較多,再加上課堂作業等,怎樣有效所謂使用這些資料也是我們需要研究的。在發給學生做資料之前,教師把資料的內容認真研究——重複的可以不做,設計的不合理的可以不做。有的題有做的價值,但是有難度,(如閱讀和拓展題,數學裏的難題。)在做之前教師又不要加以指導,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聯繫的最佳效果。有的題還可以安排要求會做的學生做,不會的就可以放棄。

再有就是做題實際問題,無論語文數學,可以安排一些題,在授課過程中完成,使學習、講授和練習相互作用,效果更好一些。

四、教師要把教材上的內容,上實學全,端正觀念先說課上實——引起對學習習慣、語言交際、和作文的重視

1、先說上實

不迴避難點,課難上,成功上,不成功也要上,

比如語文的每個單元都設計“語言交際”有的還有“交流平臺”主要訓練學生的思考和語言表達能力。可能有的老師認爲,考試也不出這方面的題,練不練不重要。這種認識不對。爲什們呢?小學生的語文水平的體現是聽、說、讀、寫的綜合水平。語言表達水平高的學生思維有條理有深度,他的文表達水平相應就高,他在課上思維就活躍,整個語文素質就高。所以建議口語交際課一定要上。

也許語言交際課上的不成功,沒關係,慢慢找經驗。再有,在課前教師給予學生適當的鋪墊。比如:提供一些文章讀,或從網上找些相關的資料、教師先講一個引導、教師列提綱,每次過堅持訓練,時間長了效果就顯現出來。

作文指導課作文講評課都要上,一次不成功下次,積累經驗下次在上,動鋸肯定有末兒。

2、再說把知識學全面

以五年級第五單元爲例,這是一個綜合性學習。我看了整個單元兩遍,感覺重點就是“積累”活動建議裏有三條(見77頁倒數2、3、4自然段)讀給大家聽。

課本中有7個謎;6個歇後語,一個笑話,還有倉頡造的故事,還有書聖的故事,歐柳顏趙(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趙孟頫)爲了讓學生更多的瞭解關於漢子的相關知識,我從網上找了10個謎、10個歇後語,15個文笑話、15個對聯、學生除了背書上的、再老師選的五組內容裏各選5個背下來,學生的背誦熱情很高,如——月對肖說,姐,在那整的頭型真酷!女兒問媽媽:皇帝自稱寡人那皇后叫什麼?媽媽說傻孩子,皇后當然叫寡婦了。去年一滴相思淚,今年芳流到嘴邊等。

在單元中沒有一副對聯,考試是讓學生寫對聯,這是超“綱“嗎?我認爲不是超綱,書中讓你去搜集對聯、文故事、體。換一個角度來理解,一個五年級的學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應該瞭解一些是應該的。

五、強化學習習慣的養成。

好習慣:認真完成作業、書寫整齊、坐姿端正、講衛生、積極思考回答、主動讀書

習慣是在反覆不斷強化中形成的(好習慣和壞習慣的形成是一樣)

張家港。參觀人說,那邊的廁所不咱這面的臥室過乾淨,從90年代到如今始終是全國衛生城市。開始大力宣傳,對於亂扔垃圾重罰

抗美援朝司機,膝蓋骨被師傅打裂。掛上檔還踩着離合。老頭說那一次一輩子記住了,我問你恨師傅嗎,他說不恨。師傅在陸軍裏挑出來自己,一個月時間,開車在崎嶇路上,炸彈炸得坑坑窪窪,上面飛機轟炸,還有當兵的掙路,一不小心掉下山去車毀人亡。

習慣的形成分以下四個步驟:

(長期)提倡,督促、表揚,及時糾正

舉例如周老師培養讀書,一學期,我有經過一個學期的強化,有了明顯的效果。全班大多數學生有了讀書習慣。田敬堯劉琪孫寶雲等課下做在屋裏看書。袁守望歷史的書讀得多,郭敬明韓寒的作品讀的不少,回答問題觀點獨到。王傑霞孫文雨把讀過的文章的寫作方法用在作文上,寫出的作文觀點深刻,結構讀到,很講究遣詞造句。學生具備了自學的熱情和方法,教師教起來得心應手。從反饋回來的資訊,這些同學在中學的文科都比較出色,說明他們已經掌握了自學的本領

1、好的習慣教師常講、說明好習慣的好處,告訴學生該怎樣做,這樣做的好處

2、對不好的習慣及時糾正、如寫眼睛與桌子太近歪着身子坐着,做數學只求開,不管正確率,上課不專心(及時提醒,教師設計問題難易度,教師營造的課堂氣氛)寫作業丟答話標點,讀書聲音小,上課手裏玩東西等等。

3、鼓勵做得好得同學,教師不能吝嗇表揚。

4、長期培養,一貫要求。

六、最後在說一下網絡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使用網絡輔助教學,目前教師存在兩種情況1、教師非常熟悉網絡,但是,嫌麻煩,不用。2、對網絡上查找知識還生疏,有點憷頭

(想想聽別人公開課上對計算機的使用,如果你能利用率也這麼高就行了)教學過程中遇到難題教師要到上網去查找,更可以在上面學習,有些問題的設計也可以利用計算機完成。要想到他的快捷強大的功能,充分利用。

用宋——朱熹>結束我的發言: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活水在哪裏?生活處處皆學問,精神追求和物質享受同樣重要,要做工作的強者,做生活的有心人!

謝謝大家!

教研活動發言稿 篇9

“以人育人,共同發展”的教育理念是XX年我校教代會討論確立的,並被寫入學校發展規劃和工作計劃,成爲今天北京四中辦學思想的核心內容。“以人育人,共同發展”具體可以概括和表現爲“以行爲影響行爲,以品德培養品德,以能力提高能力,以理想樹立理想,以情操陶冶情操,以境界提升境界,以人格塑造人格”。“以人育人,共同發展”的教育理念體現了教育的客觀規律和教師工作的職業特徵,也體現了四中對教育的理解。“以人育人”不僅是指教師育學生,還包括學生育教師、前人育後人,即用四中校友和他們留下的精神文化來培育在校的學生。有了家長、學生與教師的相互支援與促進,“共同發展”則是“以人育人”的必然結果。因此,這裏所說的發展,不僅包括學生的發展,還包括教師的發展,學校的發展,家長的發展,並在我們獲得發展的過程中努力爲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教育需要教師的智慧。但是教師的智慧從何而來?書本中的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的知識固然重要,但我相信今天的同行們都會認爲,僅僅照搬書本的知識和別人的經驗,沒有親身的實踐和對實踐的深刻思考,就不可能產生智慧。

我們的展示活動試圖對教師智慧以及智慧如何產生的問題作一個初步探討,我們用三部分內容來模擬和展現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過程。

首先,學生喜歡什麼樣的老師?我們認爲,教師的智慧首先表現爲教師的魅力,教師失去了魅力,教師的智慧就無從談起。古人說,親其師,信其道,如果教師的智慧可以用教育的效果來衡量的話,那麼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爲對學生的感染力。從認識過程來看,學生了解教師也是一個由表及裏,由膚淺到深刻的過程。教師的感染力首先來自於他在學生面前的外在表象,如儀表、舉止、談吐,進而是教師的文化修養、教學方法、師生關係、教師的情感以及對工作和生活的態度等等。大家也許要問,四中和諧的師生關係是怎樣形成的?社會上不少人可能不太瞭解四中教師的工作。前不久,我閱讀了化學組教師劉銀寫的全班學生的家訪記錄,從中我們不僅瞭解了學生,也知曉了這位年輕母親的假期生活;在初中我曾看到過許多本這樣的家訪記錄,它記錄了四中教師爲了解學生而奔波的足跡;年級組長田軍也是一位年輕的父親,他幾年來堅持每週利用下班後進行家訪。面對一個散居在幾十平方公里的擁擠都市中的學生羣體,教師家訪所付出的辛勤是可想而知的。在通訊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四中教師爲什麼還要堅持進行家訪?我想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更加全面地瞭解學生,縮短師生之間

的情感距離,這是使教育取得實效的基矗還有語文教師黃春,他謝絕了大量的校外授課和家教邀請,全身心地指導學生社團和編輯社刊的工作;還有語文教師寒露,他犧牲了大量業餘時間編寫話劇劇本,我想他一定是全國不多的能編寫專業話劇劇本的中學教師之一;還有化學實驗員時新華,她也很可能是唯一參與教材編寫工作的中學實驗員,這基於她多年來對化學實驗的潛心研究和不斷的探索創新;還有李京燕等一批科技教師,他們幾乎每個雙休日都帶領學生從事科研實踐活動,用自己對科學執著追求的精神深深地影響着學生;還有多年如一日學生每天都能看到的手領小學生橫過馬路的教師武丕顯,他當之無愧地被學生推選爲感動四中人物,等等。教師的人格是最大的教育力量。儘管這些看似是表象的東西,但卻是四中教師人格自然而真實的流露,這些是“以人育人”最鮮活的教材。

從更深的層次講,教師的魅力來自於教師的智慧。但是,沒有對教育的正確理解,教育者的智慧就無從談起。所以在第二部分,我們用幾個故事來具體說明四中教師如何處理教育實踐中的問題的,並利用這些故事來說明四中教師對教育的理解,確切的講,是對教育價值的追求。這是教師智慧的核心。我們常說,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實現這種境界的教育,需要教師抓住契機,創設情境,有的放矢,正確引導,這就是教育的智慧。在準備這部分內容時,我想起了許多體現教師智慧的故事:數學組教師程國紅引導學生透過交流和討論,自己去認識和解決學習價值的問題,使得全體學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英語組教師閻婕使學生在溝通中學會共事,學會合作,學會相互欣賞,學會相互支援。我所知道的這樣的故事在四中還有很多很多,這些故事的普遍性說明了在這所學校已經形成了一種羣體性的工作行爲。儘管今天在四中還有着一些說教式的教育,但是越來越多的教師已經能夠運用平等、尊重、啓發和守望的方式來引發和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這些無不透射着四中教師智慧的閃光,無不體現着四中教師對教育規律的高超的把握和運用,無不給人以深刻的思考。我時常爲教師們這些堪稱藝術的教育作品感到驚歎,但遺憾的是,這些不可能全部在今天以這樣的形式向大家呈現。

談到羣體的行爲,我們就不能不觸及到一個更深層次的話題,這就是學校的文化。一所學校的文化,就是一所學校的師生在價值觀認同的基礎上所形成的羣體行爲。在四中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流傳着許多發人深省的教育故事。這是四中文化的寶貴財富。這些故事被一代代四中人傳誦和模仿,以至於形成了一種經驗,一種原則,一種傳統,一種理念,一種精神,這就是四中的學校文化。從這一點上講,今天所講的故事以及這些故事中所體現的經驗、原則和理念,也將是我們留給後人的財富。正是從四中文化這片沃土上,產生了四中教師的智慧。從上述的幾個故事,大家也許已經體會出四中教師的價值追求,這就是培養學生善良的人性、科學的理性、健全的人格、嚴謹的態度和崇高的精神。我們認爲這纔是教育的真諦。前不久,我從電視中看到一所醫院的急診醫生將一位冠心病患者誤診爲喉嚨發炎而延誤治療致病人死亡的事件,我爲這位醫生的冷漠和草率感到震驚。這使我想起了四中XX屆的畢業生惠尚懿,也就是當年接待國際奧委會評估團團長韋爾布魯根的那個女孩。她畢業後考進了協和醫科大學,據說在醫院實習時,她對每一位病人都極爲負責,無微不至,每份病例記錄都達到4000字以上。我想她這種職業精神一定不是憑空生成的,你也許可以從四中教師如何去繞制線圈的故事中找到這種精神的痕跡,從四中教師爲家訪而在擁擠的街道上奔波的情景中找到這種精神的痕跡,從四中大力倡導的以“敬業、愛崗、愛生”爲核心的“北京四中職業精神”中找到這種痕跡。四中提出的“以人育人”的教育理念,實際上是將教育描述成一個十分簡單的過程,其實教育本來就應當是簡單而質樸的,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你希望把學生培養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那麼你就首先要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因爲受教育者身上所體現的獲得性品質一定會來自教育者。就在幾天前,退休多年但仍默默無聞爲四中工作的老教師陳穎對我說,非洲紫羅蘭是非常名貴的花種,世界上共有35種,我們透過組織培養已經成功繁殖了20多種。繁殖的技術很簡單,成本也很低,建議讓學生去教會一些殘疾人,並提供一些材料,使他們能獲得生存的能力。聽到這番話,我心裏異常感動。這就是四中教師的內心世界,正是這樣的教師的行爲和信念才形成了四中的文化。當你真正體會到了這些之後,也許就不會再對丁藝莎、李賽、王倞、惠尚懿他們所表現出的大氣、善良以及嚴謹負責的精神感到驚奇了。

今天的教育還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怎樣的管理才能使教師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智慧的教師也同樣需要管理,管理智慧的教師需要智慧的管理,而智慧的管理需要管理的智慧。這其實是一個看似複雜但卻是十分簡單的邏輯。透過今天的展示活動,大家一定會認爲四中的環境是寬鬆的。的確,四中的文化環境是寬鬆的,我們努力爲每一位教師的成長和成功搭建平臺,使他們從工作中享受到快樂與幸福。我們的管理理念是努力使每一個四中教職工成爲學習型的四中人,發展型的四中人,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四中人,幸福的四中人。而幸福的四人中就表現爲他能夠享受工作,取得成功,贏得尊敬,獲得發展,衣食無憂。在要求每個教師都能達到較高的職業操守的前提下,四中沒有規定教師必須給學生留多少作業,沒有規定每月必須安排多少次練習或測驗,沒有規定教師必須坐班,也沒有要求同學科同年級的教師必須採用同樣的教法使用同樣的素材或例題。四中鼓勵教師在教學上積極探索,百花齊放,形成風格,各具特色,這些都體現了四中環境寬鬆的一面。但另一方面我們卻採用強迫的方式要求教師必須深入思考教育,理解教育,強迫每個教師必須撰寫《我的教學觀》,要求教師必須承擔課題研究,必須完成學術論文,等等。四中也不能容忍價值觀不同的教師,正所謂“同道不同術”,“道”就是一個教師對教育價值的理解與追求,“術”就是具體的教育方法。我們提倡“敬業、愛崗、愛生”的北京四中職業精神,就不能容忍不敬業、不愛崗、不愛生的行爲;我們提倡尊重學生,就不能容忍損傷學生人格的行爲;我們提倡全面關心學生的成長,就不能容忍只抓考試分數而不顧其他的行爲;我們要培養學生做一個真誠的人,就不能容忍教師有任何欺騙的行爲,等等。在這方面,四中又顯得很不寬鬆,很不人性,很不講情理,似乎很不“以人爲本”。

多年來的教育實踐使我們認識到,教師的智慧深深的植根於學生文化的土壤之中。因此,精心培育學校的文化,就成爲學校管理者的首要任務。學校文化的培育,在於倡導,在於挖掘,在於提煉,在於傳承。如果用操作性的語言來描述,學校文化就是一所學校用自己的語言來詮釋教育的價值。自己的語言就是自己的教育實踐,自己的教育故事。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在創造和書寫歷史,但我們今天所作的事情能不能成爲學校的文化,關鍵是看我們今天的故事有沒有精神的內涵,有沒有傳承的價值。我總想,30年後或50年後,我們的後輩子孫也許不會記得今年有哪些學生考進了哪些學校,但他們會記得今天發生在學校中的那些閃耀着教師智慧之光故事。這些故事是學校文化的載體。在一所學校裏發生的教育故事,就是一所學校獨有的教育語言。這纔是學校特色或差異的本質。一所學校的教育故事所詮釋的是一所學校的教育者對教育價值的理解與追求。剛纔的畫面中有四中學生在奧運紀念石前講述申奧故事的場景,這塊奧運紀念石以及它背後的故事,就是四中人勇於承擔國家責任的崇高精神的象徵,它會形成強大的精神的場,使得每一個從它旁邊經過並瞭解它的人都受到感染和激勵。

最後,我想用我校教師安迎的一段話作爲結束:每個四中的教師都有許多讓學生在考試中得高分的技巧,但這不是四中教育的唯一追求。我們首先培養的是人,因爲他們的道德、他們的善良、他們的人格,都會深深影響着未來的社會和世界。

教研活動發言稿 篇10

尊敬的領導、老師們:

在按板、振太六年級教研聯誼座談會上,我謹就自己對六年級語文的教學作幾點簡單介紹。

簡單說來,開口說話爲“語”,動筆寫下是“文”。語文重在體現語言文字的工具性、人文性和文學性。作爲語文教學,須圍繞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啓迪學生心智爲上策,才能讓學生的頭腦指揮得了自己的行動,這是搞好六年級語文教學的前提。

1、拼音。包括聲母、韻母、字母及聲調。如,教學生識記bpdq時,我是以實物教具教學生(出示用一根細鐵絲彎成的`形狀交流),作爲小學生,他們是喜歡而效果是好的。又在記憶字母表的順序時,可教學生用歌訣記憶“A——B……”(唱出交流),即便唱音不夠準確,但只要能夠記住,何樂不爲呢?而在書寫格式的指導上,可以教學生用直尺比一比,哪些佔四線格的中間,哪些佔一二格,哪些佔二三格,J的小寫是唯一頂天立地佔三格。

2、漢字。在小學規定學會的2500個漢字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每一個漢字獨具特色靈動形象,如“武”——武士不帶刀,“聰”——眼、耳、口、心多種感覺器官參與學習,纔會“聰明”起來。

3、詞。是最小的語言單位,莎士比亞、魯迅都是用詞高手。“按板、振太聯誼教研的明天,教學質量將會芝麻開花——節節高!”

4、句子。靈活運用各種句式,難道不是精彩人生的一種表現嗎?學生最爲難以轉換的句式示例——張三對李四說:“你得回家啦。”改爲轉述句——張三讓李四回家。重在意思的轉述,而不是生搬硬套“一去(雙引號),二改(冒號改爲逗號,三變(人稱代詞)。”

5、段。在淡化分段的新課程標準下,重在引導學生把寫出的段意與劃分的段落對應起來。如,殺年豬,砍火腿,可連上豬蹄,也可以把豬蹄另外砍下。

6、篇。作爲六年級語文的教學,重在“篇”的教學,即重在引導讀懂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讀懂文章的主題思想。如,《魯濱孫漂流記》重在引導學生讀出“外國名篇名著”,《跨越百年的美麗》重在引導學生讀懂“科學精神”。習作則與之相反,重在引導學生能圍繞習作主題,精挑細選出能表達具體內容的材料。

在複習中,我是以課本爲中心,以資料爲紅線,以師生的合作爲動力,去打牢小學語文這一基石。作爲語文教師,應該豐富自身素養,把每一節語文課上好,上出語文味,爲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竭盡心力。我經常對老師們說“如果我上了一節語文課後,看到學生愁眉苦臉的,那我就會覺得自己所上的那節語文課是失敗的。”

按板鎮老大哥的到來,給我鄉語文帶來了一泓春風,架起了一道奇麗的彩虹之橋。我,我們一定珍藏這綠色的方向,以此汩汩涌起的教育教學力量去追求更高、更遠的教育明天!謝謝!

本文連結:https://www.xszwb.com/zh-hant/yjgfanwen/fayan/6z3elz.html

Copyright © 2024. 學識中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