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中文吧 > 其他 > 導遊詞 > 陝西導遊詞 >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精選15篇)
手機版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精選15篇)

來源:學識中文吧 閲讀:8.89K 次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 篇1

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是7—10世紀絲綢之路東方起點都城的宮城遺址,位於亞洲東部關中盆地、唐長安城遺址北部,是絲綢之路鼎盛時期東方起點城市唐長安城的代表性遺存,見證了東方農耕文明發展鼎盛時期帝國的文明水平及其禮制文化特徵,見證了唐之路鼎盛的重要推動。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精選15篇)

大明宮遺址是1961年國務院首批公佈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際古遺址理事會確定的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遺址保護工程,是絲綢之路整體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西安城市建設、大遺址保護和改善民生的重點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園”,使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成為帶動西安率先發展、均衡發展、科學發展的城市增長極,成為西安未來城市發展的生態基礎、最重要的人文象徵,併成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撐,進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大明宮遺址主要體現了幾個方面的價值:第一,歷史價值;第二,藝術價值,第三,學術價值。

第一,大明宮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唐朝是中國古代史上非常輝煌的一段歷史時期,是我們中國人引以驕傲的一段歷史時期,決定唐朝興盛衰落的關鍵就是在大明宮。因為唐大明宮是唐朝三個宮城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宮城。唐朝的21個皇帝包括武則天在內,有17個皇帝是在唐大明宮居住、主持朝政的。所以,可以説唐大明宮是唐朝全國的一個政治中心、權力中心。所以説唐大明宮遺址是唐朝歷史的一個象徵。

第二,具有重要的建築藝術價值。唐代的大明宮是中國少有的保存完整的一個宮城遺址,它從這方面來説,可以代表唐朝的歷史,作為體現唐朝的一個最高層次的一段歷史的文化,所以可以説大明宮是唐朝歷史的象徵。唐大明宮非常輝煌,佔地面積3.5平方千米,它的範圍也相當於故宮的4.5倍,所以它的規模非常宏大。另外,大明宮有很多宮殿的建築羣落,包括含元殿、麟德殿,這些遺址的發掘體現了唐朝特有的一個建築特點,比如説宏大、高大,另外有對稱的閣樓,這些在中國歷史上體現了那一階段當中的一個輝煌的建築,代表了唐朝最高的建築水平。大明宮在中國建築史上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對東亞地區,包括朝鮮半島及日本的工程建築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比如明清的故宮,都受到了唐大明宮的影響。它不但對唐以後的宮城建築具有影響,而且對於同時代的朝鮮半島和日本的宮城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比如説對日本的平城宮都具有很重要的影響。

第三,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考古研究的對象,用實物遺址體現中國的歷史,唐大明宮遺址是中國考古的一個重要對象。比如説研究中國古代宮城制度的發展、演變,唐大明宮遺址是中國的一個實例,大明宮遺址不光繼承了秦漢和魏晉時期的宮城特點,而且進行發展,體現了它的很多特點,這些特點又對後續的宮城具有重要的影響。所以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宮城的演變史、發展史具有很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 篇2

外公逛完鳥市意猶未盡,又提出要帶我去大明宮轉轉。我不禁感歎到,外爺真是個懂得放鬆自己的人呀!

我們二人一行到了大明宮遺址公園,看見那氣派地格局,我張大了嘴巴。一座高大宏偉的宮殿,那門有兩個獅頭環扣,典型的古代房屋結構。它分為兩層,第一層只有一扇門。第二層有一個門洞,旁邊兩個小門。我腦中浮現出一番景象:一位皇帝坐在龍椅上,伏案苦思,他正在想大臣們的奏摺有無道理。到了夜裏,他命人點起燈,繼續捧起奏摺一本本閲讀審批,他很認真,時而皺眉搖頭,時而露出會心的微笑。我不禁想到,要是近代清朝皇帝也像他這樣盡職盡責,國道就不會衰落到割地求和的地步吧!我正在沉思,外爺叫了我一聲,又把我從幻想中拽了回來。又帶我向前走去。

我們來到一片模擬戰場上,那兒有很多的杏黃旗,每一面都上書一個大大的古體字“令”。杏黃旗下放着戰鼓,一副準備打仗的樣子,可在一片戰場上,卻缺少了最重要的東西,戰場的靈魂——士兵。我的腦海中儼然出現另一副景象:士兵們在戰場上奮力廝殺,百姓帶着妻兒老小四散逃亡,不少人在路上餓死、渴死或還沒來得及逃走的時候被亂箭射死,馬路兩旁屍體不計其數、橫屍遍野。可如果皇帝治國有方,顯現出得該是另一番景象,田地生機勃勃、人民安居樂業、孩童嬉戲玩耍的和諧局面。

繼續往前走,我又看到王孫公子們地腐敗,在模擬模型中,一位嬪妃在居所由36條走廊連接其有28間廂房(還只是客房)16間居室(給自己住),而一位王爺的院落更是大得離譜呀,是嬪妃居所面積的兩三倍左右。我知道,他們如此豪華的院落,都是搜刮民膏民脂得來的。我可以想象當時人民水深火熱的生活(不,水深火熱還不足以形容)。看着這些院落,我心中不禁想到有一首詩來形容: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王孫公子把扇搖。

再往前走,我看見幾匹駿馬上騎着幾個宮女,她們手中亮舉着球杆,姿勢統一。外爺告訴我這叫馬球,是在馬上以球杆打球的運動。外爺懂得還挺多。

走過馬球模型,我們就走出了大明宮,看着晌午熱辣辣的太陽灸烤着大地,我不知道古代的人民是怎樣生活的……

假如我可以穿越,我一定要做個好皇帝,精兵簡政、勤政愛民、國富民強,給老百姓創造一個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 篇3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大明宮的殘桓斷壁,被夕陽灑落斑駁的影子。風吹得夕陽彷彿在流動,流動中隱隱約約閃現出幾個搖曳的身影。時光的河流中,我始終處在下游,在渡口,抬起頭遙望在上游的唐朝。我不可能遊向上遊,也不可能回到過去,我的的確確是在這片廢墟前的,但我卻隱約可見牡丹花吹響季節的夜曲,飛過的鴻雁在演奏歷史的哀鳴。我閉上眼想感受時光河流中的上游。

啊!我聽到了!被記載在史書上的畫面,被人一直所向往的畫面,隨着牡丹花的開放與枯萎,隨着季節的歌聲,一遍一遍反覆展現。這卻更讓我覺得,時間之外,還有時間,生活之外,還有生活。

曾讓人以為消逝的唐朝,躲進了時間的深處,卻又隨着白雲的歌聲,在人心中留下淡淡的痕跡,就像夜間的露珠,在花朵上留下淡淡的濕潤,就不復存在了,或者説已經在時間之外了。如果説沒有時光的落差,或許我真的可以,站在大明宮前,傾聽着夕陽,偶爾從他的包裹中,散落出唐朝的聲音,古老與現代,宮殿與廢墟,是千年歷史的見證,是古人暢想的未來,是今人懷念的過去,是千年之前與千年之後的人們共同緬懷時光流逝的憂傷。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 篇4

20xx年x月x日上午,我們在中心領導的帶領下,興致勃勃來到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參觀學習。感受至深的就是大明宮的宏偉氣勢,僅核心區域就佔地3.5平方公里,相當於現今北京故宮的4.5倍。原宮牆周長為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門,已探明的殿台樓亭等遺址有40餘處。也是唐長安城規模最大的一處宮殿區。在導遊的引領下,我們參觀了大明宮微縮景觀和具有獨特東方古建築韻味的丹鳳門、重玄門、玄武門等宮門宮牆,瞭解了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麟德殿、御道、太液池等宮殿建築的歷史概況,觀看了名叫“大明宮傳奇” 的IMAX3D電影。

首先了解到唐大明宮遺址位於西安市北郊龍首原上,坐北朝南,居高臨下,氣勢宏偉。是唐代長安城三大宮(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之一。大明宮是唐朝最輝煌壯麗的建築羣,是東方園林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被譽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 大明宮遺址是盛唐文化的代表,是中華文明的驕傲,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大遺址保護總體規劃重點項目,不僅是“絲綢之路”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龍頭,還是世界最大的遺址文化公園。

唐代的大明宮,被稱為“中國宮殿建築的峯巔之作”。它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 (634年),名永安宮,是李世民為太上皇李淵修建的夏宮,後改名大明宮。大明宮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為中心組成;北部的內廷中心為太液池。唐代歷朝皇帝多在此聽政,是二百餘年間唐代的政令中樞所在。大明宮也是歷代規模最大、建設最完備、皇帝朝寢時間最長的宮城,是國家統治中心和象徵,是唐代建築文化和宮室制度的典型代表。

我們參觀了大明宮微縮景觀。該景觀是按照1:15的比例所設計的,全面展示了唐代大明宮的規制格局。每座城樓,每座宮殿,小巧玲瓏,清晰可見。大家邊看邊拍照,彷彿把我們帶到了1300多年前的唐朝……

丹鳳門屬宮城正門,丹鳳門地位之尊、等格之高、規模之大,均居都城門闕之首。我們眼前看到的丹鳳門遺址高達32米,是由建築大師張錦秋承擔設計的,外觀採用仿唐門闕建築的形式,外觀包括城基台及五門道、城牆與馬道的結構;登樓通道分為三段式,先經35米長的慢道登上城牆,再經一坡道登上城墩台,最後經階道登上城樓。

含元殿系大明宮正殿,主要是重大慶典和朝會的舉行宮殿,含元殿是當時唐長安城內最宏偉的建築,殿前東西兩側有翔鸞、棲鳳二閣和通往平地的龍尾道,在台基東西兩旁各有一條廊道遺蹟,分別伸向東邊的翔鸞和西邊的棲鳳二閣,體現了"九天閶閭開宮殿"的磅礴氣勢。

大明宮北部的中心為太液池,周圍有三清殿等多處建築基址分佈,太液池為中心而佈局的,是宮廷的皇家園林景區。整個太液池有東池和西池兩部分,西池為主池,面積約有14萬平方米,池水有2~3米深。太液池中有三座島嶼,即蓬萊三島。

太液池西面有朝廷宴會和接見外國使節的麟德殿,麟德殿大約建於唐高宗麟德年間,故以“麟德”命名,其位臵在大明宮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有前、中、後毗連的三殿,周圍繞以迴廊,規模十分宏偉,是皇帝召見貴族親信、接見外國使臣和舉行盛大宴會的地方。

太液池西邊還有三清殿、大福殿、拾翠殿等,東邊有太和殿、清忠殿等,北面有紫藍殿、玄武殿、承香殿等;最北邊是玄武門、凌霄門和銀漢門的遺址。

以前來過大明宮,這次來看變化很大,隨後,我們步入了現代化的電影放映大廳,觀看了名叫“大明宮傳奇” 的IMAX3D電影,放映的是大唐時一位公主下嫁康國王子的故事。該故事展現了當年大明宮的輝煌氣勢,也彰顯了當年大唐盛世的風貌,讓人無比震撼。更使人感受到盛唐的輝煌、博大,加深了對歷史文化的認識,作為陝西西安人,感到非常自豪。唐代是中外史書上最華麗的篇章,長安城是全世界第一個人口超百萬的大都市,光外國人就有5萬,非常開放。但現在對盛唐的感覺,因為歷史久遠而有點抽象。

大明宮是西安市遺址保護和城市發展和諧共生的最新實踐,這對改善市民生活意義重大。大雁塔北廣場、大唐芙蓉園、唐城牆遺址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一個個實踐遍佈西安城區,以濃郁的文化特色、鮮明的人文內涵和現代化的園林佈局結構。

進一步豐富西安的城市內涵,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環境,最主要的是,讓外邊人重新認識西安,成為一張嶄新的城市名片。這和《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中,將西安打造成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相契合,加快了人文、活力、和諧西安的建設步伐。是一項民心工程,對於改善西安“道北”地區羣眾的生活水平,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等各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 篇5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位於西安市太華南路,大明宮遺址公園是舉世聞名的唐長安城“三大內”(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中最為輝煌壯麗的建築羣,地處長安城北部的龍首原上,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平面略呈梯形,佔地面積約3.2平方公里。原宮牆周長為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門,已探明的殿台樓亭等遺址有40餘處。大明宮南部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為中心組成;北部的內廷中心為太液池。

發展定位

以大明宮遺址保護改造和展示盛唐文化為特色,建設集文化、旅遊、商貿、居住、休閒服務為一體的、具有國際水準的城市新區。

總體思路

以文化大策劃和超前規劃為先導,以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建設為帶動,以組織大型城市運營商參與土地一級開發為主導,以“整體拆遷、整體建設”為保障,以改善區域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品質為宗旨,努力建設人文、活力、和諧西安的示範新區,探索大遺址帶動城市發展的新模式,開闢大遺址保護和利用的新路徑,積累城市整體拆遷與開發建設的新經驗。

建設目標

建設具有世界意義的文物保護示範工程;建設世界一流的國家遺址公園;改善人居環境,創造規劃和建設的國際典範;實現歷史與現代、經濟與社會、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的和諧共融,協調發展;促進文化、旅遊產業大發展;實現區域科學發展、加快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

規劃格局

將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成為未來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園”,使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成為帶動西安率先發展、均衡發展、科學發展的城市增長極,成為西安未來城市發展的生態基礎、最重要的人文象徵,併成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撐,進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在空間形態上形式“一心兩翼三圈六區”的基本格局:

一心: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兩翼:以火車站北廣場為軸心,沿隴海線形成東西兩大城市改造板塊;

三圈:形成未央路、太華路、北二環三個商業圈;

六區:規劃建設文化旅遊區、商貿服務區、商務核心區、改造示範區、中央居住區、集中安置區等六個功能區。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 篇6

尊敬的各位領導,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唐大明宮遺址公園:

唐朝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唐長安城擁有三處大型宮城,即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其中的大明宮,因為規模最大、制度完備、被看作是大唐帝國的統治中心和國家象徵。

大明宮的佈局非常講究,它嚴格按照中軸線對稱法配置建築,從南至北依次為: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太液池、玄武門、重玄門等重要建築,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丹鳳門遺址。

丹鳳門是大明宮的正南門,共有五個門道,上面建有高大的門樓。丹是紅色,代表熱烈、興旺,而鳳是中國神話傳説中的神鳥,曾被歷史上很多部族甚至王朝用作圖騰。丹鳳合起來就是紅色的鳳凰,代表的是大吉大利、大祥大瑞。

丹鳳門為古代城門中最高等級五門道制的傑出代表,丹鳳門的五個門道,每個門道寬8.5米,五個門道總計達51米多,比現在天安門的門道都要寬。丹鳳門門闕墩台總長74.5米,南北寬33米,它的建築規格之高、規模之大,都創下中國古代皇宮的宮門之最。

丹鳳門是一個交通通道,皇帝由正中的門洞進出;其它官員只能由兩側的門洞通行,右進左出,直到今天,我們的交通規則還是沿用這種“靠右前行”的辦法。

丹鳳門不僅僅是交通通道,更是唐代最高統治者與民眾溝通的最佳場所。每逢頒佈赦令、登基大典、重大宴會、獻俘等活動時,皇帝會出現在門樓上,供萬民瞻仰。每逢皇帝宣赦時,丹鳳門前一側就立一根高杆,上面懸一隻金雞,另一側放一面大鼓,待皇帝登樓,被赦免的囚犯在鼓聲中引至門前。

赦令宣讀完畢後當場釋放,唐人楊巨源有詩道:“丹鳳樓前歌九奏,金雞杆下鼓千聲”,説的就是宣赦;此外,唐玄宗還曾兩次在丹鳳門門樓上舉行宴會,招待突厥首領和使節。丹鳳門在唐代的作用,就類似於今天的北京天安門,或者説,丹鳳門就是唐代的天安門。

請大家隨着我進入丹鳳門,注意腳下的台階,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丹鳳門遺址博物館。它是20xx年進行的考古發掘,外側的宏偉建築,是根據復原研究和模擬設計而構築的保護性展廳。它將真正的遺址罩在大廳內。為了達到既保護遺址又不影響參觀視線的目的,博物館由三層框架結構組成,其建築結構距離遺址的邊沿約為60釐米,博物館外牆的色彩全部選用淡土黃色,為的就是要使這座建築既能體現唐代皇宮正門的形制、尺度、建築特色和宏偉端莊的風格氣派,又有別於其它仿古建築。

今天,它作為唐文化的代表,帶我們領略了一個統一大國的政治權威。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 篇7

入秋後的第一個星期天,爸爸帶着我和堂妹去西安大明宮遺址公園玩,我們倆心裏特別高興。

早晨,騎着爸爸給我剛買來的自行車,帶着堂妹,跟着騎電動車的爸爸,來到了公園。在公園一處的橋凳上,趁着天氣涼爽,我拿着早已準備好的紙和筆,聆聽爸爸對我作文寫作的指導。在我寫作沒詞時,爸爸建議我觀察大明宮遺址公園的丹鳳門,看看能不能從這裏挖掘到什麼新鮮的東西。

丹鳳門遺址位於今西安市火車站之北,自強東路東段和二馬路之間。歷史上的丹鳳門始建於唐高宗龍朔二年,是大明宮的正門,由五個門洞組成,門上建有巍峨高大的丹鳳樓。

北與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遙相呼應,構成了大明宮的中軸線,是唐朝皇帝出入宮城的主要通道。其規格在大明宮諸門中最高,同時也是唐代皇帝二百多年間舉行登基、改元、宣佈大赦等大典的重要場所,是大唐王朝的國家象徵,有“盛唐第一門”之稱。丹鳳門是大明宮的正南門。東西長75米、南北寬33米,由門道、隔牆和墩台3種夯土結構渾然組成。墩台上插着一面面古代的戰旗,隨着秋風擺動,顯得丹鳳門更加雄偉壯觀。

門樓四周被一塊一塊的白色米石圍繞,將丹鳳門點綴得更加美麗。圍着丹鳳門走完一圈後,我們來到了公園遊客服務中心,遊客服務中心門前一羣老奶奶隨着音樂的節拍在做着晨操鍛鍊身體。我們走着走着,不小心到了公園的一片石榴園前,被一棵棵石榴樹上紅紅的石榴所吸引。我站在一棵石榴樹下,彎腰撿起手一個掉在地上挺光滑的生病石榴,放到鼻前,聞了一下,雖然是棵掉落在地上的石榴,但石榴的清香感仍然存在。

在公園的沙灘邊,我們被一股花的香味深深地吸引,遠遠望去,一朵朵喇叭花露着小小尖角,在露水的灌溉下,顯得晶瑩剔透。正當我們遊玩興趣正濃時,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我們在戀戀不捨的秋雨中遺憾地早早結束了大明宮遺址公園的秋遊活動。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 篇8

壺口瀑布,號稱“黃河奇觀”的中國第二大瀑布。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從上游滾滾而來的黃河,看上去並不想承受洶湧之類的讚美,巨大的傳送帶一般的平緩運行,淹人轟隆隆的壺口處鳴響裏,幾乎是無聲無息,只有在視覺中,水移動得讓人眼暈。但水的力量在壺口充分地體現出來,400米寬的河面,突然漏斗一樣被束成不足50米的一柱,形成特大馬蹄狀瀑布,徑直地砸向30米深的石槽中,真是“天下黃河一壺收”了。

壺口瀑布,位於宜川縣城東48公里的大峽谷中,河西屬陝西省宜川縣壺口鄉境,河東與山西省吉縣相接。它是黃河上唯一的黃色大瀑布,以壺口瀑布為中心的風景區,集黃河峽谷、黃土高原、古塬村寨為一體,展現了黃河流域壯美的自然景觀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積澱。1988年被確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20xx年,晉升為國家地質公園。

壺口之名,得來已久。《禹貢》曰:“蓋河漩渦,如一壺然”,壺口即因此而得名。《古今圖書集成》謂:“山西崖之腳,盡受黃河之水,傾瀉奔放,自上而下, 勢如投壺。”傳説壺口是大禹鑿石導水處,故《水經注》載:“禹治水,壺口始。”

壺口瀑布是一個移動的瀑布。據《尚書·禹貢》記載,約在公元前770年,壺口緊連着孟門,隨着歲月的流逝,到820xx年成節的《元和郡縣誌》記載:壺口距孟門1000步(合1660米),而現在的壺口卻在孟門上游的3000米處,時隔2700多年,石槽向上推移了3000多米壺口在瀑布的沖刷與侵蝕下,每年大約以70釐米的速度向上遊移動,壺口瀑布在移動的過程中,就在這砂石河牀上衝開了一條深約60米,寬約30~40米的龍槽,所以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寫道:“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

壺口瀑布落差約30米,寬度最大時可達幹餘米,最大瀑面3萬平方米。滾滾洪流,到這裏急速收斂,注人深潭,聲似雷鳴,數公里外都可以聽到;水波急濺,激起百丈水柱,形成騰騰霧氣,真有驚濤拍岸、濁浪排空、倒卷半天煙雲之勢!每當夏秋之季,彩虹貫于晴空,分外秀麗。其聲、其勢、其景,可以用“壯、秀、奇”來概括,使人不能不為之陶醉。

壺口瀑布的寬度和高度都不算大,值得人們驚訝的是其流量卻相當可觀。在冬季枯水期,流量最少時僅150~300立方米/秒,這時河面冰封,細流涓涓,給人以俊美之感;4月初,一且冰河解凍,流量驟增至l000立方米/秒以上,最高時達8000立方米/秒,這時,巨流夾着大量冰塊衝擊而下,如獅吼虎嘯,驚天動地;到夏季,流量增至l000~20xx立方米/秒之間,這肘,由於下游水位下降,落差加大,巨瀑破空而下,激起的水柱像箭一樣直射蒼彎,剎那間,一支支水柱又化作細小的水珠,遂又形成迷濛的白霧,偶又顯七色彩虹;金秋雨季,千溪萬壑之水匯聚,河水流量劇增到3000立方米/秒以上,全部瀑布連成一片,這時洪波怒號,激流翻騰,聲如奔雷,景象極為壯觀。

由於自然生態的原因,黃河水色黃濁,與周圍高原峽谷的環境色彩構成和諧的自然美。黃河岸線曲折,河面形態開合多變,枯水期、常水期和豐水期水量不同,又形成不同的空間感受。黃河穿行於秦晉峽谷之中,被兩側陡崖石岸所束縛,激發出迥異中原河道的壯麗景色,那“不放黃河走,層層鎖石門,架空崩雪浪,奪濫戰乾坤”的豪邁氣勢,給人以人定勝天的強烈感受。

黃河壺口瀑布以其特有的侵蝕型、潛伏式瀑布罕見於世界瀑布景觀之林,公園內地質遺蹟類型齊全,遺蹟清晰,規模宏大,具有很強的典型性、科學性和觀賞性。在這裏,河谷地貌有:壺口瀑布、槽谷(秦晉峽谷、十里龍槽)、河心島(孟門離堆山)、渦穴、水蝕凹痕、側蝕洞穴、陡壁跌水、漏斗;差異沖蝕現象、河蝕地貌有:懸谷、支流谷底沖溝、潛蝕線溝;重力侵蝕地貌有:滑坡、崩塌、瀉溜、方山地貌等。其他類型的地層剖面、蟲跡化石、植物化石、節理、龜裂紋、侵蝕台地、沉積構造等地質遺蹟更是稀有。因此,20xx年,壺口瀑布正式進入國家地質公園的行列。

壺口風景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神奇壯麗,變幻多姿,可以概括為“壺口十大景”。

第一景叫天河懸流:黃河水在壺口跌宕而下,落差達40米,形成橫崖千尺,懸水奔流,山飛海立,風雨迷離,驚天動地的河瀑奇觀。

第二景叫冰瀑銀川:冬季,冰封雪凍,瀑布掛滿冰凌,銀裝素裹,別有情趣,春季,黃河解凍,冰凌崩落,冰塊小者如牛,大者如屋,聲若山崩地裂,異常壯觀。

第三景叫黃河驚雷:宜川民諺道:“一里壺口十里雷”,滔天洪水傾注一壺,萬鈞之力激 起撼天驚雷,數裏之外即可聽勁隆隆吼聲。藝術家們則稱之“黃河在怒吼”、“黃河在咆哮”,如果把壺口瀑布喻為黃河的心臟,那麼這濤聲便是它的心音。

第四景叫彩虹飛渡:每逢日出時分,壺口上空便有彩虹飛架,五彩斑瀾,彷彿仙橋。古人詩詠“水底有神掀石浪,岸旁無雨掛長虹”。

第五景叫壺底生煙:飛瀑直下,激起團團水霧,如同壺底生出的黃色煙霧。古詩云:“收來一壺水,放出半天雲。”

第六景叫十里龍槽:傳説大禹治水時,曾有神龍相助,劈出一道石槽,疏導洪水,就形成了今日的“十里龍槽”。由於瀑布水流巨大的沖刷力,在堅固的巖上衝出一道狹長石溝,日久天長竟達5公里。

第七景叫卧鎮狂流:從秦晉交界的黃河大橋朝下望,河水衝出的龍槽豁然開闊,水面漸寬處,一塊巨礁屹立河心,俯視如門,側看如舟,仰視如山,其實是黃河中的一個小島。它雄踞中流,劃開河水,那就是傳説中“山石為禹所鑿”的孟門山。相傳大禹治水時,先在這裏鑿開了第一個阻擋洪水的“龍口”暗洞,就叫它孟門。那孟門巨石之上,至今赫然鏽有金明郡守所寫的“卧鎮狂流”四個一米見方的硃紅大字。如到河水下落時,這四個字便能露出水面,供遊人觀賞。民間傳説其為神石,水漲石長,終不能滅,頗具靈性。

第八景叫孟門夜月:傳説古代有位州官奉調人京,那時陸路尚不發達,他只好乘船沿黃河而下。船到孟門山下,天已黃昏,就靠岸停泊。晚上,他登上孟門山,觀賞這黃河小島上的夜景,只見明月高懸,映入河中,虛虛實實,分外好看。他在山上踏月觀景,情趣盎然,便吟出“山隨波影動,月照浪花浮”的詩句。回船人睡後,又夢見了明月入舟。次日早起幕僚為他圓夢,其中有一人説:“孟門乃龍門之上口,夢月入舟為鯉魚躍龍門之吉兆。”後來,這位州官果然應驗升遷。據説,巨石上的四個大字,就是由他親筆書寫,命人刻上去的。因此,民間還把這個孟門山叫做夢夢山。

第九景叫石窩寶鏡:在壺口兩邊石岸上,分佈無數個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石窩。石窩是由河水長期衝擊石岸,盤旋琢磨河牀凹處而成,所以多呈圓形,由此可見自然的造化之力。民間相傳,這些石窩乃當年大禹治水時留下的馬蹄蹤,故又稱“石臼仙蹤”。其實這些石窩水窪並非人工所鑿,而是經洪水激流數千年來衝擊石塊盤旋磨蝕而成,因此,每個坑從坑沿滑到壁都光滑無比,而且每個石窩裏都有一個圓形石頭。明代有人做詩讚曰:“河底有天涵兔影,山間無物掩蟾光。因其孟門開寶鏡,嫣娥向晚理殘粧。”

第十景叫旱地行船:是壺口地區獨有的航運方式,晉陝峽谷航運不便,到壺口卸下貨物,空船上岸,陸上行舟數裏,過壺口後,船再人水載貨,下行到禹門口連貨帶船一起賣掉,船工由陸路返回上游。

面對這洶湧奔騰的壺口瀑布和多種奇特幻景,大家一定會對偉大的黃河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讚歎,增添一股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抗日戰爭時期,革命詩人光未然,音樂家洗星海,就是在這黃河壯麗情景的激勵下,譜寫出鼓舞人民鬥志的《黃河大合唱》。新中國建立後,不少文藝工作者將它攝人電影、電視鏡頭,搬上銀幕,藉以反映中華民族的偉大形象和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

站在壺口瀑布的邊上,有一種衝動也油然而生。您看,濁黃而巨大的水浪衝天而起,升騰出不散的白色霧雲,兩岸是水雕出的溝壑,一律的深褐色石板,重重疊疊似講述一個久遠的驚悸。從瀑頂向下層層跌下濁黃的河水,如捲動的綢緞,緞面上的鏤刻是高速艦艇在鮮花盛開的花海中行進時,背後捲起的花的漣漪。那是雄渾的造型,展現出非凡的壯美。在這樣的水面前,人類的目光像面對無垠的大海,是永遠不會滿足的,我們就只管無數次地在岸邊徘徊。誰也不知過了多久,我們的衣服都變得濕漉漉了。是水霧不倦地、濕潤地留在人們的臉上、身上,而飛落壺口的河水卻一興鑽進窄而深的“十里龍槽”,在重疊的石壁裏,竟幾乎成了一條暗湧。我們的那麼寬闊、奔騰的黃河,就這樣急匆匆地走遠了。

近年來,延安市委、市政府為了滿足國內外遊客的需求,投巨資改善了壺口的旅遊基礎設施,增設了孟門山大禹治水塑像、八角望龍亭、黃河轉九曲、夜觀壺口等遊覽項目,最近又在籌建直升機遊覽項目。重建了道路,並對道旁進行了綠化,梨園、蘋果園比比皆是,新修了三星級標準的觀瀑舫大酒店。住在寬敞明亮的房間,聽着瀑布的濤聲,品着黃河大鯉魚,喝着甘泉美酒,再來吼一段陝北信天游,簡直使人有如臨仙境的感受。

壺口瀑布以其深廣的哲理內涵,吸引着炎黃子孫。人們視其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昂揚奮發的精神象徵,稱之為“民族魂”,不少健兒在此搏擊洪流,揚我國威,創造了一 個個中華之最:

1987年9月,黃河漂流探險隊員壬來安乘坐由40個汽車輪胎纏結成的密封艙,順瀑布而下,揭開了人類在壺口體育探險的序幕,人稱“黃河第一漂”。其後,天津勇士張志強在黃河大橋跳懸索,人稱“中華第一跳”。

1996年8月,河南馮九山橫跨壺口走鋼纜,創下高空走鋼纜最長的世界吉尼斯紀錄,被譽為“華夏第一走”。

1997年6月1日,為迎接 香港迴歸,“亞洲第一飛人” 柯受良駕車飛越壺口,創下世界跨度最大的飛車世界紀錄,被稱為“世界第一飛”,現場的中保財產保險有限公司的冠名巨幅廣告被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大全,同時創造了另一項新的世界之最。

1999年6月20日,山西吉縣青年農民朱朝輝騎摩托車飛越壺口,又創下了新的奇蹟。

這些奇蹟的創造,和壺口瀑布的驚世氣魄相得益彰,是對養育我們的母親河的最好的回報。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今天由我帶領大家到西安臨潼出土的秦兵馬俑參觀。

秦兵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是上是絕無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擬軍陣的排列,生動的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

現在已發掘出三個俑坑,每個俑坑中都有兵馬俑,共八千多個。一號坑最多,兵馬俑近六千多個。

現在一號坑上已蓋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廳。請大家向前看,這就是我所説的拱形大廳。大家請隨我來到大廳上。請往下看,這些兵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齊,排成了一個巨大的長方形軍陣。

大家現在看到的兵馬俑似乎“一摸一樣”,但是,如果仔細端詳,就會發現它們神態各異。下面我就來介紹幾種兵馬俑:

這是將軍俑,他身材魁梧,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一看就是久經沙場;這是武士俑,他們身高有1.8米,體格健壯,手持兵器,整裝待發;武士俑一旁就是騎兵俑,騎兵傭上身穿短甲,下身穿着緊口褲,右手持韁繩,左手持弓箭,好像隨時準備上馬衝殺。

下面,大家自己遊玩,我提幾點要求:1、大家不要在兵馬俑上亂寫亂畫。2、果皮紙屑不要亂丟。3、小朋友不要騎在陶馬上。

祝大家旅遊愉快!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 篇10

各位貴賓:

大家好,歡迎大家到華山旅遊!

我是西安神奇旅行社的導遊林蕊,大家我小林就可以,有幸成為大家的導遊,我非常高興,俗話説十年修的同船渡,百年修的共枕眠,估計已經修了50年我們才能同遊華山,希望在小林的帶領下,華山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回憶!

首先我要講一下注意事項:

第一點:我們今天要參觀的華山是以險峻著稱天下,一定要注意安全。最主要是記住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不要翻閲護攔,不要到懸崖邊等危險的地方去遊覽或者照相。不要刻意的追求攝影家的效果。帶小孩子的遊客,一定要把孩子看好。

第二點:大家要注意集合時間,地點,以免耽擱行程。記住我的電話,隨時保持聯繫。華山的除了黃埔峪旅遊進山公路30分鐘沒有信號外,基本都有信號,有的地方信號好點,有的要差點的。

現在我給大家説説華山的概況。華山是秦嶺山脈的一部分,形成於距今7億年前,俗稱“西嶽”。漢武帝把地處五個方位的山封為神山,華山地處西方,故名“西嶽”。古代還為這5大名山對應了中國古代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華山在西方,屬金,華山的形狀剛好象是一個金元寶,到了華山北峯我讓大家在金庸華山論劍的地方和華山這個元寶合影。

華山得名北魏地理學家儷道元《水經注》裏所説是因為遠而望之,有若花狀,古代花和華通用,故名華山!

1996年華山的纜車的通車,結束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歷史,我們今天就是乘坐纜車登山。我們先要換乘華山進山專線車進山,我們現在車子行駛的是黃埔峪旅遊專線公路,大家有沒有看過電影《智取華山》這就是當年的尋找嚮導之路,從檢票處到華山索道的黃埔峪旅遊公路全長7。66公里,花費20xx萬人民幣。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名醫黃盧子曾經在這裏隱居修煉。黃盧子能喚黃龍潭中黃龍上天耕雲播雨,解除百姓之苦。給人看病,千里之外,只要告訴他病人姓名,就可以開出藥方解除病痛。

現在我們大家乘坐纜車上山,纜車是新加坡三特公司投資8000萬人民幣,採用的奧地利的設備,全長1525米,落差760米。一個纜車掛兜可以乘坐6個人。

現在我們上了纜車就到華山的北峯,纜車下面的那條路就是智取華山路,現在是一條便道。1949年華山解放了,胡宗南保安6旅的旅長韓子佩帶領縣鄉民團400多人佔山為王,我們解放軍從正面根本打不上去,繞道後山,奇襲成功,根據這一事件拍的電影就叫做《奇襲華山》,後來周總理看了,説這件事情充分的表現瞭解放軍的智勇雙全,後來就改名《智取華山》。

我們現在可不要走平坦的路上北峯智取華山紀念亭,我們走智取華山路,也就是那邊的步行路一部分,我要看看大家有沒有恐高症,可不可以上華山的蒼龍嶺等的線路,他和其他路的坡度差不多,但是要短的多,你的身體如果適合爬山那我就讓你去,連這裏都征服不了,那上了北峯拍張照片我就要勸你下山了。

上山要走直線,感受華山的險,俗話説上山容易下山難,下山要走之字型的路,安全容易掌握身體平衡。

到了北峯我們先穿過北峯飯店,可不要太着急,北峯飯店有張華山的地圖,我要給大家講講,一會上山的時候可能就走散了,我們要先熟悉一下地形才能夠征服華山呀!

這裏就是看地圖的位置,大家先不要着急,先不要看地圖,兩個屋檐之間看華山的東峯象一個禿頭的老鷹,那裏是觀日出的最佳地點,一早擠滿了遊人,又稱朝陽峯。旁邊的哪個就是西峯,直直的,好象刀削的一樣,在智取華山的電影裏,是敵軍指揮部。也是神話傳説《寶蓮燈》的發生地。

現在我們大家轉身過來看這個地圖,看看華山頂部,是不是象個元寶。兩邊的突起就是東西二峯,中間突起就是華山的最高峯南峯,是傳説中的武林高手比武論劍的地方,還有華山第一險長空棧道。

我們所處的位置就是北峯,經過擦耳巖,天梯御道就到了蒼龍嶺,過了蒼龍嶺就是五雲峯金鎖關。金鎖關就是上面的四個峯東。西。南。中峯的必經之路。到了那裏你可以決定去看任何一個峯,也可以順道把四個峯都逛完。

我們是從黃埔峪進上來的,另外一條路叫做自古華山一條路。大家跟我再上幾個台階就可以看見自古華山一條路了。

大家現在往下面看,下面的羊腸小路就是從前上華山的畢竟之路了,從山腳走到北峯,大概要三四個小時呢!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 篇11

大家好我叫高瑞鑫,大家就叫我高導吧!是導遊得到可不是搗亂的搗,很榮幸與大家見面!接下來就有我來向大家介紹黃河壺口瀑布!

黃河壺口瀑布位於吉縣城西45公里,距臨汾市165公里處的晉陝峽谷黃河河牀中,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因其氣勢雄渾而享譽中外。

壺口瀑布,是由於黃河流至壺口一帶,兩岸蒼山夾峙,把黃河水約束在狹窄的黃河峽谷中,河水聚攏,收束為一股,奔騰呼嘯,躍入深潭,濺起浪濤翻滾,形似巨壺內黃水沸騰。巨大的浪濤,在形成的落差注入谷底後,激起一團團水霧煙雲,景色分外奇麗。站在河邊觀瀑,遊人莫不唱起“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這威武雄壯的歌聲。

壺口瀑布的寬度隨季節變化而變化。通常情況是,寬度在30米左右,汛期可擴展到50米上下,瀑布落差在20-30米之間。

瀑布下方,在連接山西、陝西的七郎窩大橋,瀑布與大橋相映,形成一道誘人景觀。近年來,壺口瀑布已成為中華壯士“飛黃”的聖地,繼柯受良駕汽車飛黃成功後,朱朝暉又成功地駕駛摩托車在這裏飛越黃河。

關於壺口瀑布,民間有眾多傳説。其中流傳最廣的,是禹鑿孟門。相傳堯舜時期,黃河水流到壺口,因受孟門山堵阻,平陽一帶常遭嚴重水災。堯派鯀治水未成,禹去治水。禹仔細瞭解了壺口至龍門的地形,決定採取疏通河道的方法來治理洪水。孟門山在龍門之北,治水便從孟門山開始。

現在可以自由活動,請大家注意安全,現在又我想大家介紹幾項安全事項1、不要跨過警戒線!2、參觀遊覽請注意安全,小心突漲水或凌汛。3、請您在計劃的安全區域內參觀遊覽,聽從安全人員的指揮。一個小時後就在這裏集合,希望大家旅途愉快!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 篇12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牆。明西安城牆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機後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同時,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

城牆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城市的傳統防禦設施。我們在距今6020xx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於城牆的設施。待到人們發明築牆技術後,城牆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史冊記載:“築城以衞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這大約是在距今約4520xx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牆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並於第二年在龍首塬北麓修建了大興城。大興城規模龐大,結構嚴密。除環繞城市的外郭城城牆外,城內環繞宮城和皇城也築有城牆,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後,將隋代的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唐長安城基本上沿襲了大興城的規模和佈局,只是對大興城進行了擴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温挾持唐昭宗逃往洛陽,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出于軍事防守需要,放棄外郭城和宮城,把長安城縮小到皇城之內,以皇城城牆作為長安城的城牆,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長安城規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陝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從此開始了明在西安的統治,也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築城牆的序幕。由於西安在歷史的政治、軍事地位極高,所以,明王朝在對全國廣築城牆的過程中,對西安城牆的修築更為重視。朱元璋任命長興侯耿柄文和都指揮使璞英主持修築。從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歷時8年,西安城牆的修築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牆修築得高大堅固,西、南兩面城牆基本上和唐長安城皇城的範圍相同。東、北兩面城牆分別向外擴移了三分之一。這座城牆的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南城牆長4256米,北城牆長4262米,西城牆長2706米,東城牆長2886米,周長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牆採用黃土夯打而成。在城牆牆基和牆頂還分別有一層厚80釐米和45釐米的三合土層。這種三合土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獼猴桃汁拌合而成。乾燥之後,堅硬如石,用鎬都刨不動。

西安城牆自明代初年建成後,歷代屢有修葺。明穆宗隆慶年間,也就是公元1568年,陝西都指揮使張祉為原來的城牆內外包砌了青磚。清乾隆年間,也就是公元1781年,陝西巡府畢沅對城牆進行了大規模補修。沿舊城牆先圍基石後灌腳,再用黃土逐層夯打,至頂部鋪砌青磚,並對整個城牆外壁加厚磚面。城牆內每隔40—60米,用青磚砌築水槽一道,排除城牆頂面雨水,對西安城牆的長期保護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來,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並建成了環城公園,使這座古建築重新煥發了昔日風采。

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牆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繞西安城牆的護城河寬20米,深7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吊橋的橋頭兩側有鐵環,貫以粗大的鐵索與麻繩,系在閘樓上,用滑輪控制升降。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生戰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鬥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禦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採用了券拱式城門。明代以前,城門沿襲磚門的過樑式結構。從軍事角度看,這種城門的最大弱點是經不起火攻。因此,城門上往往眼設置水池,以防敵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門失火,殃及魚池”的成語。券拱式城門的出現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色青磚結構不僅使得城門更加堅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禦火攻。

在古代,雙方作戰,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時,城門卻又攔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幾個人扛着粗重的木樁前來撞門,要花費好長時間才能將城門撞開,而有時也可能撞不開。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釐米的木板製成,一扇城門須用木材2.8立方米,重達3.19噸。門扇上下橫匝着9道寬15釐米,厚23釐米的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四稜攢頂的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密集的釘羣,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有的城門還在門扇後的城門洞內,設置了拒馬樁、陷馬坑、鐵蒺藜等,進一步阻擋敵人進攻。

為了提高城門防禦的保險係數,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也叫“闕樓”、“樵樓”。象徵門闕,兼用來打更。閘樓三面有城牆與主城牆相連,形成一個半月形的立體空間,叫“羊馬城”。敵人即使攻入閘樓城門,也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户,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牆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甕城內可屯兵。無論敵人進入第一甕城還是第二甕城,箭樓均可發揮攻擊作用。正樓在最裏,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題建築。城樓距地面高約32米,長43.2米,三重飛檐,四角高翹,迴廊環繞,莊重穩健,是主將鎮守指揮的所在。城牆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於城牆主體之外,寬20米,長12米的敵台,俗稱“馬面”。整個城牆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築叫敵樓,兩個敵台之間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個立體交叉射擊區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遠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殺傷射程。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佈局便於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説:“有城無台,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衞人,台又所以衞城也。”敵樓供士兵避風雨和儲備物資。城牆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牆”,整個城牆共有5984個矮雉。垛牆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牆稱為“女兒牆”,牆高1米,沒有垛口,它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牆下。在西安城牆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如果你繞城一週,就會發現,城牆的四個角唯獨西南角是圓形的,其它三個角是直角,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個角是保持了元代長安城蒙古式風格的轉角圓狀。明城牆在隋、唐、元代城牆遺址基礎上改建而成,範圍和唐長安城皇城範圍基本相同。

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同向城頭的馬道。緩上沒有台階,便於戰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馬道11處。登城馬道底部道口的門是朱漆的,俗稱“大紅門”。戰爭期間,這裏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為防敵人奸細混入城牆守衞部隊中,登城馬道戒備嚴密,平時不允許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許閒雜人等靠近逗留。等到軍中禁夜炮響後,鐵門便緊鎖了。

西安城牆除明代在東、西、南、北有四個門:長樂門、安定門、永寧門、安遠門外,隨着歲月的變遷,城門也發生種種變化。現在我們除了可以看到這四個門,還可以看到:勿幕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中山門、尚德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

明西安城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以悠久的歷史,偉岸的雄姿,神祕的色彩吸引了八方遊客。好了,西安城牆就參觀到這裏,我們將繼續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謝謝大家!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築。鍾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它的誕生至少有3020xx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祭禮、朝儀、娛神中的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八世紀開始用於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築城牆,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需要在城市中心修築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是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禦系統在明代發展到頂峯。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建築就是鐘樓。鐘樓位於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佔地11260平方米,建築面積是1378平方米。它建於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於西大街的迎祥觀,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當時迎祥觀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鐘樓在建成220xx年後,隨着城市中心的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於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曆20xx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在陝西巡撫龔懋賢的主持下,將鐘樓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據鐘樓的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質結構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攢尖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每邊長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基座四面正中各有一個高和寬都是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邊長22米,高26米,四面五開間,外面以迴廊環繞,裏面為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裏,陳列着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傢俱,四面門上佈滿浮雕畫,風格厚朴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着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達5米,裏面是木心,外貼銅皮,銅皮上再箔敷一層黃金,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着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鍾邊鑄有八卦圖案。這口鐘建造以明成化年間,也就是公元1465年—1487年間。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現在這口鐘收藏於西安碑林。據説,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但景雲鍾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對於景雲鐘不響的原因,有人認為它是“歷世久遠,神武有靈”,不願被熱挪動;也有人説,鍾置於室內正好像是“待甕以呼”,當時應該移到樓外。但無論如何,這給鐘樓的歷史又添上一層神祕的色彩。

為了將景雲鍾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雲鍾運到了鐘樓上。據説“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鐘樓內西牆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鐘樓歌》是當年修建鐘樓的陝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讚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這些木刻浮雕故事,給鐘樓增添了不少歷史趣味。建國後,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築又煥發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鼓樓位於鐘樓的西北角。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於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比鐘樓要早四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鼓樓佔地1999平方米,建築面積1804平方米。樓體呈長方形,總高33米,基座高8米。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築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每塊匾重約3噸。南邊的匾額是:“文武盛地”,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北面的匾額為“聲聞於天”,是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迴廊。在鼓樓的三樓有14根紅色顯柱,24根隱柱交叉立。裏面掛有3只大宮燈,12盞中宮燈,16盞小宮燈。天花板上油漆彩繪雲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1953年,國家撥款對鼓樓進行了大修,設立了文管所,精心保護,使鼓樓更加秀麗巍峨。現在,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裏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 篇13

“陝北是個好地方!”毛澤東的名言令陝北聲名遠揚。陝北之北的榆林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是一方神祕的聖土。其獨特的自然環境、悠久的歷史淵源、眾多的著名人物、深厚的人文底藴、淳樸的風俗民情、豐富的旅遊資源和罕見的能源寶藏,集中凸顯了榆林驕人的特點,展現了榆林無限的魅力!

榆林獨特的自然環境。榆林市地處陝西北端,位於東經107ο28"—111ο15",北緯36ο57"—39ο34"之間,氣候屬暖温帶和温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温10℃,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榆林市 榆陽、神木、府谷、定邊、靖邊、橫山、米脂、綏德、子洲、佳縣、吳堡、清澗1區11縣,總人口350多萬,面積43578平方公里,位於毛烏素沙漠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長城橫跨東西,黃河縱貫南北,地域廣闊,平均海拔1000至1500米。榆溪河、無定河兩岸水田連片,堪稱“塞上江南”;長城沿線有防護林帶,牛羊成羣;紅鹼淖和諸多沙湖魚肥水美,景色迷人;黃河岸邊廣植棗樹,盛產雜糧。

榆林悠久的歷史淵源。著名的“河套人”就是以靖邊小橋畔和橫山石馬土瓜 等地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而命名的。舊石器時代,榆林魚河堡和橫山油房頭一帶就有了人類活動。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五千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址遍佈無定河兩岸和黃河邊。據《水經注》載,帝源水即當今榆溪河,學者稱榆林是黃帝部族的重要發祥地。公元前241年,秦在此設置上郡,修築長城。公元420xx年匈奴首領赫連勃勃在統萬城建立大夏政權。北宋時期這裏是中原與西夏和契丹族角逐的焦點地帶。質言之,從遠古時期起,在這方神聖的土地上就有漢民族與少數民族共同生息繁衍着,並且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長劇。榆林城1986年已被國務院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榆林眾多的著名人物。歷史上秦朝扶蘇和蒙恬,漢朝李廣,唐朝尉遲敬德、郭子儀,宋代范仲淹、楊家將、折家將,明朝餘子俊等名將都曾鎮守於此。本市先後湧現出大夏國建立者赫連勃勃,西夏王朝建立者李繼遷,北宋楊家將楊繼業、南宋抗金將領韓世忠,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張獻忠、王嘉胤等一批有重要影響的英雄人物。榆林是革命老區,民-主革命時期為中國革命做出重大貢獻。1920xx年在綏德師範建立了陝北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組織,1920xx年發動的清澗起義是西北地區向反動派打響的第一槍。1935年中央紅軍到陝北後成為抗日戰爭總後方。毛澤東等轉戰陝北期間在我市8個縣30多個村莊戰鬥生活一年多。革命戰爭年代,榆林湧現出李子洲、高崗、劉瀾濤、馬文瑞、張達志、閻揆要、郭洪濤、賈拓夫等一批重要的職業革命家。

榆林深厚的人文底藴。從最近榆林毛烏素沙漠腹地和吳堡後寨子峁等處的龍山早期文化遺存、秦直道、秦天象台、長城、漢墓出土的大批畫像石和壁畫,唐宋以後修鑿的寺廟、石窟和摩崖石刻等,都彰顯着古代深厚的人文氣息。唐杜甫詩《塞蘆子》、韋莊詩《綏州》是詠榆林山川抒發情懷的佳作。宋代范仲淹鎮守延綏時寫下《漁家傲?麟州秋詞》。科學家沈括駐守綏德時寫就名作《夢溪筆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給石油命名的人。康熙帝巡榆林寫有《出塞》詩。毛澤東在清澗寫下千古絕唱《沁園春?雪》。《大公報》主筆張季鸞發表大量時評。李健侯著作《永昌演義》。柳青創作《種穀記》、《銅牆鐵壁》。路遙寫作《人生》、《平凡的世界》。還有人民歌手李有源的《東方紅》,以及民間的信天游、榆林小曲、清澗道情、白雲山道教音樂、秧歌、嗩吶、道情、剪紙、石雕、泥塑等,都承載着榆深厚的人文底藴。

榆林淳樸的風俗民情。榆林是中原文化和遊牧文化的結合處,千百年來這裏是民族鬥爭與民族融合的前沿,從而形成獨特的風俗民情,至今古老的習俗還有殘存。榆林民勤耕牧,俗尚鬼神,眷戀故土,不肯遠徙,安於故習,不善經商。一般都忠厚善良,勤勞儉樸,待人誠懇,好客守信,平素極能吃苦,也極能忍耐,堅韌不拔,敢於鬥爭,一旦奮起,堅強果敢。北部六縣區受草原文明影響畜牧業發達,羣眾住柳笆庵子、磚瓦房,喜吃肉食、飲白酒,許多人穿皮衣,好動。南部六縣以黃河文明為主,以農耕為主,羣眾住窯洞、食雜糧、穿布衣,戀故土,不喜外出。榆林人重婚喪禮儀,對傳統節日也頗重視。羣眾信仰呈多元化,無固定儀式,農村文娛活動少,所以羣眾好趕廟會,好看戲、聽説書,也藉機探親訪友、買賣貨物和談情説愛。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 篇14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法門寺文化景區。該景區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城北10千米處的法門鎮,東距西安市110千米,西距寶雞市90千米,始建於東漢末年恆靈年間,至今約有1720xx年曆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20xx年法門寺文化景區建成並對外開放,景區佔地866666平方米,由山門廣場、佛光大道、法門寺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眾多雕塑組成。20xx年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佛光大道。此大道長1230米,寬108米。有深刻寓意:1代表這裏供奉着世界上唯一的釋迦牟尼指骨舍利,2代表新舊兩座寶塔,3代表佛法僧三寶的設計規劃,而0就是指萬物一切所有的眾生。而108指的是法師手持的念珠就是108顆,每拔去一顆佛珠就代表看破放下一種煩惱。佛光大道分為主道和輔道。主道上陳列的是十尊菩薩和經幢。兩邊黃色柱狀體的就是佛教的聖物經幢,佛經經常刻於其上,象徵着佛法的智慧能夠降服一切煩惱。

各位朋友,請看佛光大道東側,那就是法門寺寺院。寺院面積約3萬平方米。始建於東漢末年恆靈年間,距今約有1720xx年曆史。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隋文帝時改稱“成實道場”,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公元620xx年)敕建並改名“法門寺”,被譽為皇家寺廟。1981年8月24日,寶塔半邊倒塌。1986年政府決定重建,1987年2月底重修寶塔。地宮內出土的2499件大唐國寶重器,簇擁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間!這些稀世珍寶,在中國社會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術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各位朋友,請看這就是合十舍利塔,它莊嚴肅穆,氣勢恢宏,供奉着世界唯一的釋迦牟尼指骨舍利。合十舍利塔的造型,為雙手合十,雙手合十表示了佛教的儀式特點、基本理念和人類追求和平的基本意願。合十舍利塔共六層,分地面及地宮部分。地宮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較古法門寺的神祕地宮大了100多倍,可容納20xx多人在其中活動。地宮內,南面供奉着四大天王、彌勒佛、韋馱菩薩,東西兩面供奉着千手觀音和地藏菩薩。地宮中心,供奉着釋迦牟尼佛化身佛,它的兩邊,侍立着阿難尊者、迦葉尊者。釋迦牟尼佛化身佛身前,有一個舍利寶函,佛祖的真身舍利就存放在這個寶函之中。每逢重大佛教節日,寶函才升起展示,供人瞻仰聖物。站在合十舍利塔上54米處,可以俯視整個文化景區,它分為佛、法、僧三區,融天、地、人為一體,匯眾生萬物於法門。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法門寺博物館。此館以20世紀中國最重大的唐代佛塔地宮考古發現為建館機緣,以世界僅存的真身佛指舍利及罕見的大唐王朝宮廷奉納文物作為博物館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的基礎,是國內首座以大唐宮廷珍寶和佛教藝術為館藏特色的博物館,國寶級文物數量和等級以上文物數量佔館藏文物的比例,在國內博物館中獨佔鰲頭。已成為西北獨具特色的大唐文化和佛教文化旅遊目的地。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法門寺唐代地宮。地宮發現於1987年,出土了唐朝數位皇帝供奉的大唐絕世珍寶2499件。其中,國寶級文物40件,一級以上文物148件,二級以上文物25件,三級文物62件。這些珍貴文物的發現,不僅為研究唐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多種學科提供了實物證據,而且對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地宮出土的佛祖真身舍利和大唐寶藏創造了十項世界之最。

第一最:法門寺佛指舍利,是世界上有文獻記載和碑文證實的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聖物。

第二最:法門寺地宮,是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

地宮。

第三最:地宮文物陳列方式,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唐代密宗之金胎合曼曼荼羅遺規。

第四最:地宮27000多枚錢幣中,13枚玳瑁開元通寶是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絕無僅有的玳瑁幣。

第五最:地宮出土的整套宮廷茶具,是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等級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宮廷茶具。

第六最:地宮中出土的雙輪十二環大錫杖,長1.96米,是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體形最大、等級最高、製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

第七最:地宮中發現的13件宮廷祕色瓷,是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並有碑文證實的祕色瓷器。

第八最:地宮中發現的700多件絲織品,幾乎囊括了唐代所有的絲綢品類和絲織工藝,是唐代絲綢考古的空前大發現。

第九最:盛裝第四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寶函,是世界上發現的製作最精美、層數最多、等級最尚的舍利寶函。

第十最:安奉第三枚佛祖真身舍利的鎦金銀寶函,上面鎦刻金剛界四十五尊造像曼陀羅,是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密宗曼陀羅壇場。

介紹陝西大明宮遺址的導遊詞 篇15

千百年來,人們不斷在巖石上雕亥4着佛像和菩薩遣像,時至今日,每日還有人丁丁東東地鑿着石頭。大家請看,千佛崖前面育無數瑪尼堆,這是朝拜者們留下的石頭堆。藥王山地處拉薩的充轉經道上,每日來這裏的朝拜者眾多,瑪尼堆也特別高大。藏曆四月薩嘎達瓦節時,轉經路上整日人潮淮滾,千佛崖前也是人山人海。

本文鏈接:https://www.xszwb.com/zh-hk/dycfanwen/dycfanwenci/1pm351.html

Copyright © 2024. 學識中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