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中文吧 > 其他 > 導遊詞 > 陝西導遊詞 > 最新的陝西照金香山導遊詞範文(精選17篇)
手機版

最新的陝西照金香山導遊詞範文(精選17篇)

來源:學識中文吧 閲讀:2.67W 次

最新的陝西照金香山導遊詞範文 篇1

香山風景區位於銅川市耀州區西北45公里處的柳林鄉姚峪村附近,主要由三座依次排列、東西相連的石峯組成,形狀猶如一座筆架,故又名“三石山”。山上古柏葱綠,基本上保持着原始次生自然狀態。香山景區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其佛教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據史料記載..

最新的陝西照金香山導遊詞範文(精選17篇)

香山風景區位於銅川市耀州區西北45公里處的柳林鄉姚峪村附近,主要由三座依次排列、東西相連的石峯組成,形狀猶如一座筆架,故又名“三石山”。山上古柏葱綠,基本上保持着原始次生自然狀態。

香山景區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其佛教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據史料記載,景區內的大香山寺是陝西省三大寺院之一,亦是我國着名的八大佛教聖地之一,始建於前秦,至南北朝與隋唐成為佛教聖地。香山是禪、教、律、密、淨五宗同修的觀音真身道場。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清末,慈禧太后病癒後特賜“宣慈昭佑”匾額於香山寺。後經幾代高僧大德弘法修茸,大香山寺香火隆盛,歷百代興衰沉浮。

公元984--987年,耀州曾敕修香山奇峯洞,建聖果院。至明萬曆年間,有信徒又購得山場捐與院中。到清朝威豐和光緒年間,寺院又經歷了兩次大的修葺,並正式命名為“香山寺”,三百山也因此改名為香山。當時院內和尚已達百多餘名,有田數萬畝,形成了“磐聲蕩山峪,香煙繞山林”的鼎盛場面。1920xx年,香山寺院遭火焚燬。新中國成立後曾有幾次修整,現仍為全國各地,特別是南方的信徒朝聖之地。甚至就連東亞及東南亞一帶的香客也慕名前來,絡繹不絕。現景區內分佈着白雀寺、唐王洞、永善堂、龍泉寺和梳粧枱等眾多遺蹟。

香山之所以久負盛名,就是因為這裏是妙善公主歸隱修行,並最終在此應化為千手千眼菩薩,弘法度生的第一個道場,與浙江普陀山齊名。因此,儘管全國有多處山巒(峯)都冠名為香山,但這裏仍被佛院眾生視為香山之首。

相傳在今銅川11市耀縣的稠桑墓助村,住着一位前燕宗室封王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長女妙音、次女妙慈、幼女妙善,妙善品貌俱佳,聰慧過人,心地善良,生有佛性。三個女兒成年後,妙莊壬要她們郡招婿,長、次二女皆順其旨,唯妙善拂逆其意,父王甚怒,竭盡手段,豈知她拒不從命,並執意出家修行。妙莊王指着村前積雪覆蓋的山嶺説:“要我允許你出家不難,除非日月倒流,隆冬如春!”説來也怪,翌日,嶺上冰雪融化,山花遍野。妙莊王無話可説,口是心非地勉強應允妙善出家。妙善匆勿啟程,路經南嶺,見山花盛開,喜不目勝,便來了一朵小花插在鬃間,後人叫此嶺為插花嶺。妙善經十餘日奔波來到四川遂寧白雀寺,削髮為尼。妙莊王探知妙善已出家,立即遣人到白雀寺,威逼妙善回家速速完婚。妙善對來人説:“請你回去票告父王,我既出家,塵緣己了,也絕不踏進王府一步!”妙莊王聽罷,氣得七竅生煙,豈肯善罷甘休,又派家丁奔往四川,火燒白雀寺,千餘僧眾葬身火海,整個寺院變成一片瓦礫。妙善雖然安然無恙,但見寺毀僧亡無處立足,就拿定主意,返回大香山。經長途跋涉,終於迸人大香山境內。這一日,行至今柳林黑虎溝,忽然竄出一隻黑虎,蹲在路中間,其時身後又傳來追兵的吶喊聲,妙善心想寧可喂虎,也不讓追兵抓回去。她一狠心,奮不顧身地向前闖去,誰知那老虎卻乖乖讓道,放她過去,仍舊蹲在那裏,虎視眈眈,追兵見狀,急忙後退轉劈逃跑。妙善腳不停步,匆匆趕路,很快就到了田家咀與尖溝村交界的三隻窯,忽覺身體輕飄,懸空離地,茫然四顧,不由一驚,只見路邊一裸歪腳古柳樹上,盤垂着一條花斑巨蟒,閃動着火苗一樣的信舌,準備把她一口吞掉。正當生命攸關之際,又是那隻黑虎猛撲過來,伏在她身邊,她一下子跨上虎背,以裙掩面,衝了過去。妙善被黑虎馱到了九營寨,站在山頂縱目眺望,見對面三峯聳翠,景色秀麗,正是修行悟道的好地方。此時,她聯想到自己兒次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深感冥冥之中有佛祖佑護和接化她,便起身下山,繼續趕路。走了一陣,想到自已一路奔波,定是蓬頭垢面,就稍事梳粧打扮一番,而後涉水渡過三水河,住進大香山中峯崎峯洞,苦修九載,坐化成佛。現在的梳粧枱即由此得名。

有一年,妙莊王頑疾瀕死,妙善就幻形為老僧上門化緣,告訴妙莊王,他的病非至親之手眼,否則無藥可治。妙莊王治病心切,要取長女、次女的手眼,都被拒絕。他又去求老僧,老僧説:“香山菩薩度化眾生,只要求她,便可得到。”妙莊王即派人去崎峯洞求菩薩,妙善便斷剃其手眼,交給來人,回府後製成藥丸。妙莊王服用後大病痊癒。他親臨大香山崎峯洞還願,發現菩薩果無手眼,深感愧疚,下令能工巧匠為妙善塑一尊“全手全眼觀音菩薩”,可工匠聽成了“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也就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形象了。

我們面前的村莊是姚峪村。在這裏,香山美景可以盡收眼底。白雀寺位於姚峪村的西面。寺中供有香山菩薩妙善泥塑像一尊,寺內牆上則繪有妙善應化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動人故事。寺院始建年代不詳,唯一有所記載的只有一通鑲嵌於檐前土牆中的功德碑。

我們現在已來到了香山前山腳下。抬頭仰望,前面三峯突起,峯間殿宇矗立,此處即為蒼龍嶺。蒼龍嶺上原有一永善堂。據説也為信徒捐款修繕。它規模宏大,富麗堂皇。可惜其建築也已不存,只剩下遺蹟來讓我們遊人揣測其過去的香火鼎盛。

請跟我繼續前行。沿石級而上,過靈官廟上行不久,我們即可抵達中峯崖間正洞----奇峯洞,亦名“真身洞”,傳為妙善公主坐化處。洞內原供奉有千手千眼菩薩木刻像,舊像現已不存。請再往西看,在洞壁之處供奉有一泥塑菩薩“肉身”坐像。像後有一小洞,深不可測。我們出得洞來,面對我們的是三間佛殿----聖果院。如不仔細觀看,就會感覺此處佛殿並無異樣。但若細心端詳,我們就會發現,三間佛殿殿頂全部以鐵瓦覆蓋。原來奇峯洞上懸崖為沙礫巖石,由鵝卵石組成。時常有卵石落下,將殿上瓦片擊碎。公元1851-1861年,當地3名居士倡議募化資金百萬,在此建立了這3間鐵瓦佛殿,被世人稱做三千鐵瓦殿。鐵瓦殿上曾懸掛“宣慈昭佑”巨匝。此匝為1862年慈禧太后在病後“以答菩薩宏恩”而親筆題賜。

我們現在進入聖果院參觀。鐵佛院內供奉的佛像就是1994年才開光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菩薩端坐殿中,高達丈餘,11面48臂千手千眼觀音佛光普照。塑像面容華貴脱俗,表情仁和安詳,充滿愛憐地注視着我們芸芸眾生及這個大千世界。鐵瓦佛殿西側則為供年高資深僧人居住的準提院。昔時,院中曾有一玉脂圓潤的玉箋,傳曾為妙善菩薩之父妙莊王所用。後來,僧人將玉箋改刻為焚文準提咒,此院也因此得名。可惜,20世紀30年代,玉箋被院內一惡僧盜走,至今下落不明。

在此我們還可遙望西峯。西峯在三峯之中最高,也最為險峻。峯上有廟宇一座。因香火不旺,廟宇現已破敗。再看東峯,原有廟宇,也因年久失修,只剩下了遺址。

現在我們下山去參觀龍泉寺。龍泉寺位於香山東峯以北的樊家溝,為明時左龍麓創建,對面有小路可直通西峯。龍泉寺四周翠峯環衞。寺後峭壁如削。距地約16米處,有石洞天成。前秦時,洞頂因風化原因,石崩瀑瀉,晝夜不停,宛如數條飛龍自天而降,其下集水成潭,不斷流湧。該寺以此而得名“龍泉寺”。進人洞中,此處可見一方水池,水清見底。旁邊尚有一通殘碑,碑文大半已缺失,故內容不詳。水池正北為一佛堂。佛堂正中供奉佛像,東西山牆則分別彩繪煉丹羅漢、光頭便裝唐僧和牽馬悟空的壁畫,內容多為“唐僧取經”故事。

龍泉寺向西不遠便是“三清閣”。所謂三清就是道教尊奉的三位神仙,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既為他們的總稱,也是他們居住的天界。我們現在看到的“三清閣”壇上安坐的就是道教的這三位尊神。香山為佛教名山,上佛剎遍佈。而此處道觀也有立錐之地。異域佛學與本土道教同地並存,共安相生,實乃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很好見證。

我們再往前走不遠,就來到了唐王洞。洞內寬闊出奇,可容千人,內有數間房屋。據推測,中間三間可能為佛堂,供奉五方佛及兩位脅侍菩薩。佛堂東西山牆上繪有壁畫及對聯,分別為彌勒佛及達摩東渡圖,對聯則殘缺不全難以辨認。西邊一間,內有壇基和光圈,似曾供養三世佛。據説,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避暑,故名“唐王洞”。洞上兩邊可見清晰斑痕,勢若蚊龍戲珠。根據其色,當地百姓分別將它們喚做“青龍”和“白龍”。二龍相交之處,口吐細泉,其音輕靈,其味甘甜。泉水滴落,匯聚成潭,水潭因此取名為“天漿聖漱”。冬季,泉水結冰成柱,玲嚨晶瑩,如鍾乳垂懸。九龍寨位於龍王洞上不遠處。因上有九泉而得名。唐太宗避暑之時,曾有9個兵營駐紮於此。晉時,姚襄也曾屯兵此處。

最新的陝西照金香山導遊詞範文 篇2

香山風景區位於銅川市耀州區西北45公里處的柳林鄉姚峪村附近,主要由三座依次排列、東西相連的石峯組成,形狀猶如一座筆架,故又名“三石山”。山上古柏葱綠,基本上保持着原始次生自然狀態。

香山景區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其佛教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據史料記載,景區內的大香山寺是陝西省三大寺院之一,亦是我國著名的八大佛教聖地之一,始建於前秦,至南北朝與隋唐成為佛教聖地。香山是禪、教、律、密、淨五宗同修的觀音真身道場。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清末,慈禧太后病癒後特賜“宣慈昭佑”匾額於香山寺。後經幾代高僧大德弘法修茸,大香山寺香火隆盛,歷百代興衰沉浮。

公元984--987年,耀州曾敕修香山奇峯洞,建聖果院。至明萬曆年間,有信徒又購得山場捐與院中。到清朝威豐和光緒年間,寺院又經歷了兩次大的修葺,並正式命名為“香山寺”,三百山也因此改名為香山。當時院內和尚已達百多餘名,有田數萬畝,形成了“磐聲蕩山峪,香煙繞山林”的鼎盛場面。1920xx年,香山寺院遭火焚燬。新中國成立後曾有幾次修整,現仍為全國各地,特別是南方的信徒朝聖之地。甚至就連東亞及東南亞一帶的香客也慕名前來,絡繹不絕。現景區內分佈着白雀寺、唐王洞、永善堂、龍泉寺和梳粧枱等眾多遺蹟。

香山之所以久負盛名,就是因為這裏是妙善公主歸隱修行,並最終在此應化為千手千眼菩薩,弘法度生的第一個道場,與浙江普陀山齊名。因此,儘管全國有多處山巒(峯)都冠名為香山,但這裏仍被佛院眾生視為香山之首。

相傳在今銅川11市耀縣的稠桑墓助村,住着一位前燕宗室封王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長女妙音、次女妙慈、幼女妙善,妙善品貌俱佳,聰慧過人,心地善良,生有佛性。三個女兒成年後,妙莊壬要她們郡招婿,長、次二女皆順其旨,唯妙善拂逆其意,父王甚怒,竭盡手段,豈知她拒不從命,並執意出家修行。妙莊王指着村前積雪覆蓋的山嶺説:“要我允許你出家不難,除非日月倒流,隆冬如春!”説來也怪,翌日,嶺上冰雪融化,山花遍野。妙莊王無話可説,口是心非地勉強應允妙善出家。妙善匆勿啟程,路經南嶺,見山花盛開,喜不目勝,便來了一朵小花插在鬃間,後人叫此嶺為插花嶺。妙善經十餘日奔波來到四川遂寧白雀寺,削髮為尼。妙莊王探知妙善已出家,立即遣人到白雀寺,威逼妙善回家速速完婚。妙善對來人説:“請你回去票告父王,我既出家,塵緣己了,也絕不踏進王府一步!”妙莊王聽罷,氣得七竅生煙,豈肯善罷甘休,又派家丁奔往四川,火燒白雀寺,千餘僧眾葬身火海,整個寺院變成一片瓦礫。妙善雖然安然無恙,但見寺毀僧亡無處立足,就拿定主意,返回大香山。經長途跋涉,終於迸人大香山境內。這一日,行至今柳林黑虎溝,忽然竄出一隻黑虎,蹲在路中間,其時身後又傳來追兵的吶喊聲,妙善心想寧可喂虎,也不讓追兵抓回去。她一狠心,奮不顧身地向前闖去,誰知那老虎卻乖乖讓道,放她過去,仍舊蹲在那裏,虎視眈眈,追兵見狀,急忙後退轉劈逃跑。妙善腳不停步,匆匆趕路,很快就到了田家咀與尖溝村交界的三隻窯,忽覺身體輕飄,懸空離地,茫然四顧,不由一驚,只見路邊一裸歪腳古柳樹上,盤垂着一條花斑巨蟒,閃動着火苗一樣的信舌,準備把她一口吞掉。正當生命攸關之際,又是那隻黑虎猛撲過來,伏在她身邊,她一下子跨上虎背,以裙掩面,衝了過去。妙善被黑虎馱到了九營寨,站在山頂縱目眺望,見對面三峯聳翠,景色秀麗,正是修行悟道的好地方。此時,她聯想到自己兒次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深感冥冥之中有佛祖佑護和接化她,便起身下山,繼續趕路。走了一陣,想到自已一路奔波,定是蓬頭垢面,就稍事梳粧打扮一番,而後涉水渡過三水河,住進大香山中峯崎峯洞,苦修九載,坐化成佛。現在的梳粧枱即由此得名。

有一年,妙莊王頑疾瀕死,妙善就幻形為老僧上門化緣,告訴妙莊王,他的病非至親之手眼,否則無藥可治。妙莊王治病心切,要取長女、次女的手眼,都被拒絕。他又去求老僧,老僧説:“香山菩薩度化眾生,只要求她,便可得到。”妙莊王即派人去崎峯洞求菩薩,妙善便斷剃其手眼,交給來人,回府後製成藥丸。妙莊王服用後大病痊癒。他親臨大香山崎峯洞還願,發現菩薩果無手眼,深感愧疚,下令能工巧匠為妙善塑一尊“全手全眼觀音菩薩”,可工匠聽成了“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也就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形象了。

我們面前的村莊是姚峪村。在這裏,香山美景可以盡收眼底。白雀寺位於姚峪村的西面。寺中供有香山菩薩妙善泥塑像一尊,寺內牆上則繪有妙善應化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動人故事。寺院始建年代不詳,唯一有所記載的只有一通鑲嵌於檐前土牆中的功德碑。

我們現在已來到了香山前山腳下。抬頭仰望,前面三峯突起,峯間殿宇矗立,此處即為蒼龍嶺。蒼龍嶺上原有一永善堂。據説也為信徒捐款修繕。它規模宏大,富麗堂皇。可惜其建築也已不存,只剩下遺蹟來讓我們遊人揣測其過去的香火鼎盛。

請跟我繼續前行。沿石級而上,過靈官廟上行不久,我們即可抵達中峯崖間正洞----奇峯洞,亦名“真身洞”,傳為妙善公主坐化處。洞內原供奉有千手千眼菩薩木刻像,舊像現已不存。請再往西看,在洞壁之處供奉有一泥塑菩薩“肉身”坐像。像後有一小洞,深不可測。我們出得洞來,面對我們的是三間佛殿----聖果院。如不仔細觀看,就會感覺此處佛殿並無異樣。但若細心端詳,我們就會發現,三間佛殿殿頂全部以鐵瓦覆蓋。原來奇峯洞上懸崖為沙礫巖石,由鵝卵石組成。時常有卵石落下,將殿上瓦片擊碎。公元1851-1861年,當地3名居士倡議募化資金百萬,在此建立了這3間鐵瓦佛殿,被世人稱做三千鐵瓦殿。鐵瓦殿上曾懸掛“宣慈昭佑”巨匝。此匝為1862年慈禧太后在病後“以答菩薩宏恩”而親筆題賜。

我們現在進入聖果院參觀。鐵佛院內供奉的佛像就是1994年才開光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菩薩端坐殿中,高達丈餘,11面48臂千手千眼觀音佛光普照。塑像面容華貴脱俗,表情仁和安詳,充滿愛憐地注視着我們芸芸眾生及這個大千世界。鐵瓦佛殿西側則為供年高資深僧人居住的準提院。昔時,院中曾有一玉脂圓潤的玉箋,傳曾為妙善菩薩之父妙莊王所用。後來,僧人將玉箋改刻為焚文準提咒,此院也因此得名。可惜,20世紀30年代,玉箋被院內一惡僧盜走,至今下落不明。

在此我們還可遙望西峯。西峯在三峯之中最高,也最為險峻。峯上有廟宇一座。因香火不旺,廟宇現已破敗。再看東峯,原有廟宇,也因年久失修,只剩下了遺址。

現在我們下山去參觀龍泉寺。龍泉寺位於香山東峯以北的樊家溝,為明時左龍麓創建,對面有小路可直通西峯。龍泉寺四周翠峯環衞。寺後峭壁如削。距地約16米處,有石洞天成。前秦時,洞頂因風化原因,石崩瀑瀉,晝夜不停,宛如數條飛龍自天而降,其下集水成潭,不斷流湧。該寺以此而得名“龍泉寺”。進人洞中,此處可見一方水池,水清見底。旁邊尚有一通殘碑,碑文大半已缺失,故內容不詳。水池正北為一佛堂。佛堂正中供奉佛像,東西山牆則分別彩繪煉丹羅漢、光頭便裝唐僧和牽馬悟空的壁畫,內容多為“唐僧取經”故事。

龍泉寺向西不遠便是“三清閣”。所謂三清就是道教尊奉的三位神仙,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既為他們的總稱,也是他們居住的天界。我們現在看到的“三清閣”壇上安坐的就是道教的這三位尊神。香山為佛教名山,上佛剎遍佈。而此處道觀也有立錐之地。異域佛學與本土道教同地並存,共安相生,實乃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很好見證。

我們再往前走不遠,就來到了唐王洞。洞內寬闊出奇,可容千人,內有數間房屋。據推測,中間三間可能為佛堂,供奉五方佛及兩位脅侍菩薩。佛堂東西山牆上繪有壁畫及對聯,分別為彌勒佛及達摩東渡圖,對聯則殘缺不全難以辨認。西邊一間,內有壇基和光圈,似曾供養三世佛。據説,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避暑,故名“唐王洞”。洞上兩邊可見清晰斑痕,勢若蚊龍戲珠。根據其色,當地百姓分別將它們喚做“青龍”和“白龍”。二龍相交之處,口吐細泉,其音輕靈,其味甘甜。泉水滴落,匯聚成潭,水潭因此取名為“天漿聖漱”。冬季,泉水結冰成柱,玲嚨晶瑩,如鍾乳垂懸。九龍寨位於龍王洞上不遠處。因上有九泉而得名。唐太宗避暑之時,曾有9個兵營駐紮於此。晉時,姚襄也曾屯兵此處。

香山西南約7.5公里處有一地名叫天河堡(照金和廟灣一帶)。後秦之時,姚萇曾長朔屯兵天河堡,擁兵自立,稱“大單于”、“萬年秦王”,並在這一帶建立過臨時都城。至今這裏還有秦王殿、莊王墓、為王樓等遺址。而離此地幾公里之遙的照金,則為當年劉志丹和謝子長領導的陝甘寧邊區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在那裏我們可緬懷革命先烈的事蹟,進行一次紅之旅。

最新的陝西照金香山導遊詞範文 篇3

小雁塔建於唐景豬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於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建於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義淨曾居此譯經。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兒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後,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後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這座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層,現餘十三層,高43.38米,共15級,現存13級,其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檐,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相。門框上佈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媚上的天人供養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塔底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圖像,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於唐景豬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裏,經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餘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陝西地震,據民間傳説,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餘,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過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敍: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後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複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相關典故:

雁塔晨鐘:薦福寺的鐘樓懸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鑄造的大鐵鐘,高3.5米,口徑2.5米,周長7.6米,重10噸。它原是武功崇教禪院故物,後來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間,有農婦在河畔搗衣,忽然聽見石中發出金屬聲響。人們掘開石頭,重新發現這口巨鍾,於是移入西安薦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鐘,聲聞數十里,鐘聲嘹亮,塔影秀麗,雁塔晨鐘”遂成關中八景”之一。清代詩人朱集義題詩寫道:噌弘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蹟總蒼茫。”這就是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鐘”的生動寫照。

義淨法師:如同慈恩寺與玄奘關係密切一樣,薦福寺則使人想起唐代另一位高僧義淨。義淨也曾遊學印度多年,不過,他由海路自廣州離開中國。公元671年,義淨隻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國,先到印尼蘇門答臘,後轉抵印度,也在佛學中心那爛陀寺留學20xx年,又遊學印度各地,經歷30餘國,於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回到祖國,帶回梵文經典400餘部。義淨回到長安後,在薦福寺主持怫經譯場,共譯經56部,230卷,是玄奘之後在佛經翻譯上取得成就最大者。他還將途經海道諸國和所聞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況,撰成《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最新的陝西照金香山導遊詞範文 篇4

香山公園位於北京西北郊西山東麓,東南距市中心28公里。最高點為香爐峯,海拔557米,俗稱“鬼見愁”。

香山山頂有巨石兩塊,叫乳峯石。其形酷似“香爐”,周圍又常有云霧瀰漫,如裊裊升空的香煙,香山由此得名。 香山景色秀麗,名勝遍佈,風光旖旎,極富自然野趣。秋來黃櫨換裝,漫山紅遍,如火如荼,此即“香山紅葉”,是燕京八景之一。香山冬天的景色也很迷人,每當冬雪初晴,一片銀粧素裹,分外妖嬈,舊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就指這裏。

香山寺,在香山公園內蟾蜍峯北。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建,金世宗賜名大永安寺,為香山諸寺之首,“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後遭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焚燬,僅存石階,石坊柱、石屏等遺蹟,唯有寺內的“聽法鬆”依然屹立。 香爐峯,俗稱鬼見愁。在香山公園西部。此峯高峻陡削,攀登不易,在峯頂可飽覽香山全景。近年已建有纜車索道,牽引登山。 雙清別墅在香山公園內香山寺下。這裏原有兩股清泉,相傳金章宗時稱夢感泉。清乾隆在泉旁石崖上題刻“雙清”二字。

1920xx年熊希齡在此修建別墅,並以此為名。別墅淡雅幽靜,山水樹石順其自然。清泉大聚一池,池邊有亭,亭後有屋,屋旁有竹,竹影扶疏,秀麗非凡。在此春日賞花,酷夏避暑,秋觀紅葉,寒冬踏雪,四季景色綺麗,稱為香山“園中園”。 眼鏡湖,在香山公園北門內。兩泓平靜的湖水由一座白石拱橋相聯,形似眼鏡,故此得名。湖的北側山石疊嶂,峯巒崛起。一洞之上,流泉直下,恰似珠簾垂掛的水簾洞。山花芳草在溝壑石縫和小溪池水旁爭奇鬥豔,古柏蒼松、老槐垂柳交匯成一片清蔭。 見心齋在香山公園北門內西側,毗鄰眼鏡湖。建於明嘉靖年間,幾經修葺,是座頗具江南風味的庭院。

香山庭院中心是一平圓形水池,清洌的泉水從石雕的龍口中注入,夏來新荷婷立,金魚嬉戲。池東、南、北三面迴廊環抱,內有一小亭伸入池中。池西有軒榭三間,即見心齋。齋後山石嶙峋,松柏交翠。整個庭院清靜幽雅,使人留連忘返。當年乾隆帝曾在此讀書和賜宴臣僚。

最新的陝西照金香山導遊詞範文 篇5

香山公園位於北京西北郊小西山山脈東麓,距城20公里,佔地160公頃,是一座著名的具有皇家園林特色的大型山林公園.香山公園始建於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1956年開闢為人民公園,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建設,現已成為中外聞名的北京十大公園之一.

香山公園文物古蹟豐富珍貴,亭台樓閣似星辰散佈山林之間.這裏有燕京八景之一“西山晴雪”; 這裏有集明清兩代建築風格的寺院“碧雲寺”;這裏有國內僅存的木質貼金“五百羅漢堂”;這裏有迎接六世班禪的行宮“宗鏡大昭之廟”;這裏有頗具江南特色的古雅庭院“見心齋”.

這裏有世紀偉人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進駐北平最早居住和辦公的地方,雙清別墅;這裏有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靈柩暫厝地--碧雲寺金剛寶座塔. 香山公園地勢崛峻,峯巒疊翠,泉沛林茂.主峯香爐峯(俗稱鬼見愁)海拔557米.公園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鳥啼蟲鳴,松鼠嬉鬧於溝壑林間.這裏春日繁花似錦、夏時涼爽宜人、冬來銀粧素裹.尤其是深秋時節,10萬株黃櫨如火如荼,氣勢磅礴,曾被評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

香山公園旅遊服務設施齊全.遊,可乘大型吊椅式遊覽索道(全長1400米,落差431米),西山美景、北京城廓盡收眼底.吃,松林餐廳環境優美,昆蟲野菜、泉水煮飯,別具風味.住,香山別墅功能齊全,是觀光旅遊、洽談會議、度假休閒的理想場所.住在這裏,悠閒散步即可到達中國科學院植物園、北京植物園、卧佛寺.

最新的陝西照金香山導遊詞範文 篇6

西安碑林創建於公元1087年,是收藏 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列有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誌共一千多塊。這裏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內容豐富,它既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彙集了古代的文獻典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我國文化發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人所稱的石經,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書寫的>和公元837年刻成的>。

碑林第一陳列室前是專為陳列>修蓋的碑亭。>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於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書寫的。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編篡,專門講孝道的。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為孝經作的序。

玄宗為孝經寫序的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後面是孝經原文。小字是玄宗為孝經作的註釋。底座由3層石台組成,上刻有生動的線刻畫,有蔓草、獅子花等,是唐中期比較有代表性的。上面是浮雕捲雲瑞獸。此碑由4塊石頭組成,底下有石台,因而稱“石台孝經”。

最新的陝西照金香山導遊詞範文 篇7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北京香山公園參觀遊覽。我是大家的景點講解員李春林, 大家可以叫我小李或李導。今天大家在香山的遊覽就由我全程為大家服務。在此,希望大家 在領略香山的爛漫楓葉以及古典園林文化之美的同時也給大家帶來一份愉快的的心情和美 好的回憶。

下面就讓我們開始我們今天的遊覽。 香山在北京市西北郊的西山東麓,這裏層巒疊嶂,海拔 577 米,滿山是黃櫨樹,霜後呈深紫 紅色。陳毅詩“西山紅葉好,霜重色愈濃” ,即指黃櫨樹葉。霜降時節,香山方圓數萬畝坡 地上紅豔似火,遠觀以為它是一片片花瓣,近看才辨清是一片片橢圓的樹葉。香山觀賞紅葉 絕佳處在森玉笏峯小亭,從亭裏極目遠眺,遠山近坡,鮮紅、粉紅、猩紅、桃紅,層次分明, 似紅霞繚繞,情趣盎然,成為北國著名的秋遊勝地。 香山山頂有巨石兩塊,叫乳峯石。其形酷似“香爐” ,周圍又常有云霧瀰漫,如裊裊升 空的香煙,香山由此得名。香山景色秀麗,名勝遍佈,風光旖旎,極富自然野趣。秋來黃櫨 換裝,漫山紅遍,如火如荼,此即“香山紅葉” ,是燕京八景之一。

香山冬天的景色也很迷 人,每當冬雪初晴,一片銀粧素裹,分外妖嬈,舊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就指這裏。 香山寺,在香山公園內蟾蜍峯北。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 年)建,金世宗賜名大永安寺, 為香山諸寺之首, “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後遭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焚燬,僅存石階,石 坊柱、石屏等遺蹟,唯有寺內的“聽法鬆”依然屹立。

香爐峯,俗稱鬼見愁。在香山公園西 部。此峯高峻陡削,攀登不易,在峯頂可飽覽香山全景。近年已建有纜車索道,牽引登山。 雙清別墅在香山公園內香山寺下。這裏原有兩股清泉,相傳金章宗時稱夢感泉。清乾隆在泉 旁石崖上題刻“雙清”二字。 1917 年熊希齡在此修建別墅,並以此為名。別墅淡雅幽靜,山水樹石順其自然。清泉 大聚一池,池邊有亭,亭後有屋,屋旁有竹,竹影扶疏,秀麗非凡。在此春日賞花,酷夏避 暑,秋觀紅葉,寒冬踏雪,四季景色綺麗,稱為香山“園中園” 。

眼鏡湖,在香山公園北門 內。兩泓平靜的湖水由一座白石拱橋相聯,形似眼鏡,故此得名。湖的北側山石疊嶂,峯巒 崛起。一洞之上,流泉直下,恰似珠簾垂掛的水簾洞。山花芳草在溝壑石縫和小溪池水旁爭 奇鬥豔, 古柏蒼松、 老槐垂柳交匯成一片清蔭。 見心齋在香山公園北門內西側, 毗鄰眼鏡湖。 建於明嘉靖年間,幾經修葺,是座頗具江南風味的庭院。

香山庭院中心是一平圓形水池,清洌的泉水從石雕的龍口中注入,夏來新荷婷立,金魚 嬉戲。池東、南、北三面迴廊環抱,內有一小亭伸入池中。池西有軒榭三間,即見心齋。齋 後山石嶙峋,松柏交翠。整個庭院清靜幽雅,使人留連忘返。當年乾隆帝曾在此讀書和賜宴 臣僚。

香山公園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早在 1186 年就出現了人文景觀。香山寺曾為京西寺 廟之冠。 香山四季美景不斷。如果把北京西郊比作北京現代化大都市的"後花園"。那麼,歷史悠 久的香山公園便以"春天山花爛漫,夏日清爽宜人,深秋紅葉飄丹,冬林銀粧素裹"的自然景觀, 成為北京西郊的綠谷"氧吧"。公園內樹木繁多,森林覆蓋率達 96%,僅古樹名木就有 5800 餘 株,佔北京城區的四分之一,公園具有獨特的"山川、名泉、古樹、紅葉"資源。香山紅葉馳 名中外,1986 年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成為首都秋季最靚麗的一道景觀,每到深秋 時節,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齊聚香山,共賞秋色。

時間過得真快,今天我們的遊覽已經接近尾聲了。相信大家一定領路到丹楓爛漫錦粧成,要 與春花鬥眼明的紅葉美景。看着這如火的香山,小李有些不捨,不會忘記各位在楓林的歡聲

笑語,不會忘記大家遊覽是的興致勃勃,更不會忘記各位親人們對小李工作的大力支持,在 此小李真心的對大家説一聲謝謝, 祝願以後的每一天都能想今天一樣快樂, 像這滿山紅葉一 樣如火如荼!期待我們下一次再見!

最新的陝西照金香山導遊詞範文 篇8

洛陽香山寺始建於北魏熙平元年(520xx年),盛唐時期居於“龍門十寺”之首。女皇武則天曾在此留下“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白居易晚年居於此,自號“香山居士”。

香山寺距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其文化內涵深厚,位於伊河東岸,與西山石窟隔河相望,與東山石窟、白園並肩而立。香山寺始建於公元520xx年,在盛唐時期規模居於“龍門十寺”之首。在歷史上香山寺經歷4次大規模維修。1936年,為慶祝蔣介石五十壽辰,在寺肉建造了後來被稱為“蔣宋別墅”的二層小樓。20xx年前後對香山寺進行了第5次大修。新香山寺借鑑唐代風格,對蔣宋樓、乾隆御碑亭、衣缽塔等歷史文物進行修繕,並在原址上新建了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整修了天王殿、羅漢殿、步遊道等。

香山寺位於龍門東山,與龍門石窟隔伊河相望,始建於北魏熙平元年(516),於唐天授元年(690)重修,並正式命名為“香山寺”。那時候武則天常常親駕遊幸,並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

喜愛香山寺的還有大詩人白居易。唐大和六年(832),他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到了晚年,白居易更是常任於此,自稱“香山居士”。“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白居易對香山寺的喜愛躍然紙上。

最新的陝西照金香山導遊詞範文 篇9

各位遊客大家好,接下來,我們將前往香山公園景區。首先,請允許簡要地介紹一下景區的概況。香山公園位於海淀區,北京市西郊,是國家AAAA級景區,北京市精品公園,20xx年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1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景區佔地180餘公頃,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藴豐富、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園林。

香山公園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早在1186年就出現了人文景觀。香山寺曾為京西寺廟之冠。

在遼代,這裏是私人宅邸。當時有個中丞名阿勒彌者,見這裏山青水秀,遂建宅舍。金世宗完顏雍大定二十六年(1186),始在此山建大永安寺,亦叫甘露寺,即現在香山寺之前身。金章宗時,又在此建會景樓和祭星台建築,從此皇家苑囿的規模初步形成。清乾隆十年(1745),動用了大批人力、物力、財力,對香山進行了大規模建設,形成了盛清時期京西“三山五園”之一,即"靜宜園"。此時園內景物非凡,建築多樣,各式的亭台樓閣、廊軒館榭、牌坊、廟宇等分佈在山巒坡坎之上,掩映在茂林綠蔭之中。

香山四季美景不斷。如果把北京西郊比作北京現代化大都市的"後花園"。那麼,歷史悠久的香山公園便以"春天山花爛漫,夏日清爽宜人,深秋紅葉飄丹,冬林銀粧素裹"的自然景觀,成為北京西郊的綠谷"氧吧"。公園內樹木繁多,森林覆蓋率達96%,僅古樹名木就有5800餘株,佔北京城區的四分之一,公園具有獨特的"山川、名泉、古樹、紅葉"資源。香山紅葉馳名中外,1986年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成為首都秋季最靚麗的一道景觀,每到深秋時節,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齊聚香山,共賞秋色。

也許各位會問,香山問什麼叫做香山呢?大家不妨猜猜看。

(可能是五花八門的答案,也可能,是有人知道的)

其實,香山的得名原因有三種説法,其一是:香山海拔557米,最高峯頂有一塊巨大的乳峯石,形狀像香爐,晨昏之際,雲霧繚繞,遠遠望去,猶如爐中香煙裊裊上升,故名香爐山,簡稱香山。

圓靈應現殿兩側各設罩子門一座。殿後高台之上,是“眼界寬”廠廳一座三間。正間外檐向東掛“眼界寬”匾一面,粉油藍字,乾隆寶。眼界寬南北接出遊廊,又似環爬山廊,曲折而上,與“青霞寄逸”樓相連。

青霞寄逸為兩層歇山頂,上下各三間的樓一座。下層前檐向東掛“青霞寄逸”匾一面,青地金字,乾隆寶。第二層,樓外檐向東掛“鷲峯雲湧”匾一面,青地金字,乾隆寶。 ]j*2PSJG

青霞寄逸樓下,靠壁建有“水月空明”殿一座三間。正殿外檐向東掛“水月空明”匾一面,綠地藍字,乾隆寶。

水月空明殿前建有“詹卜香林”六方亭式樓一座三間。第一層,亭外前檐向東掛“詹卜香林”匾一面,粉油藍字,乾隆寶。第二層,亭外前檐向東掛“無住法.輪”匾一面,粉油藍字,乾隆寶。第三層,內隔斷上掛“能仁妙覺”匾對一分,乾隆寶。亭外前檐向東掛“光明蓮界”匾一面,粉油藍字,乾隆寶。

雙清泉

雙清泉位於古老的香山寺腳下,為香山南山之水。根據《天府廣記》記載:“丹砂井在香山下,相傳為葛稚川丹井。二井,一泉水上湧,一泉水橫流,味及甘甜。”乾隆皇帝在香山靜宜園休息時,品嚐泉水,覺得清涼甘甜,連聲叫好,賜名為“雙清”,御筆題名命人刻在石壁上。雙清泉從雙清下流知樂濠、過瓔珞巖、流入帶水屏山(靜翠湖),流入園外。

佳日亭

佳日亭是香山公園內結構最複雜的仿唐式亭台建築,它位於位於眼鏡湖南側,最初是拍攝電視劇《唐明皇》的時候搭建的一個道具,因其與周圍景緻極為協調,許多遊人在此爭先合影留念,而後改建為“佳日亭”。

見心齋

見心齋位於公園內北門內西側,是園中之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頗具江南特色的園林庭院,清嘉慶年間續建。傳説是皇帝鑑證大臣是否對他忠心的地方,故名見心齋。院內半圓形水池三面環以圍廊彩畫,正殿見心齋正對知魚亭,齋後為正凝堂,魚池內1000多尾紅鯽錦鯉暢遊,使這別緻的小院充滿了生機。

昭廟

宗鏡大昭之廟,又稱“昭廟”,始建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七月。它是為迎接班禪六世來京向乾隆皇帝祝賀七十大大壽而建的,故世稱之為班禪行宮。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十九日,宗鏡大昭之廟開光。六世班禪額爾德尼於乾隆四十五年九月二十日來到香山靜宜園,在其行宮內遊覽休息。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初三日,班禪額爾德尼由於身染痘症,系毒火太盛,於戌時圓寂於西黃寺內。

雙清別墅

香山雙清別墅位於香山公園南麓的半山腰,環境幽雅,以其蒼翠的竹林、遮天蔽日的銀杏、挺拔的松柏、古樸的建築引人前往。然而真正使這個地方聞名天下的並不是她的秀麗風光,而是因為這裏曾是毛主席住過的地方,曾是中共中央的指揮中心,曾發生過扭轉中國命運決定中國前途的大事。 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勝利閉幕後,以農村包圍城市為戰略思想的毛澤東,實現了他的夙願,提出要大踏步地前進,到北平去!毛澤東主席風趣地説:“走啦,咱們這是進京趕考!”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從西柏坡遷入香山雙清。在雙清別墅,毛澤東主席指揮了渡江戰役,在這裏籌備了新政協,籌建了新中國,在這裏寫下了《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等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1994年,雙清別墅被命名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這裏有毛澤東當年生活工作過的原狀陳列;有毛澤東與愛子親切交談的地方----六角紅亭。有記錄一代偉人的《毛澤東在雙清活動展覽》……。《毛澤東在雙清活動展覽》由《從西柏坡到北平香山》、《毛澤東在雙清》、《領袖生活在香山》三部分組成,集中反映了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軍事才能,反映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艱苦奮鬥的革.命歷程。

雙清別墅是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校外課堂,是企事業單位、學校組織過主題黨日、團日、隊日活動的好場所。香山公園也充分利用這一資源,通過“我為雙清站一崗”、“愛北京,愛博物館”徵文等形式開展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公園在雙清別墅設立了有關毛澤東的圖書和紀念品專櫃,增加播放“毛澤東在雙清”專題片和相關史料宣傳片。

碧雲寺

碧雲寺創建於1331年,至今已有近720xx年的歷史,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碧雲寺原為元代開國元勛耶律楚材舍宅修建,原名碧雲庵,據説當初在修建時,正值碧空如洗,白雲出岫,可謂“碧色淨如雲”,於是命名。後經明清兩代多次修繕擴建才形成今天的規模,並於明正德年間改名為“碧雲寺”。1920xx年,孫中山先生在京病逝,靈柩在碧雲寺停放,直到1920xx年才移至南京的中山陵,為了永久緬懷一代偉人,寺內設有孫中山紀念堂和孫中山先生衣冠冢。

碧雲寺整組建築以排列在中軸線上的六進院落為主體,南北各配一組院落,層層殿堂依山勢迭起,由山門至金剛寶座塔,高度相差100餘米,總體佈局採用迥旋串連引人入勝的建造形式,每進院落各具特色,給人以層出不窮之感,院內香氣瀰漫,鐘磬聲悠,幡幢微蕩。

據史料記載,1748年,乾隆皇帝對碧雲寺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在保存原有寺院的基礎上,修建了金剛寶座塔、羅漢堂和水泉院,由於原有建築無較大變動,因此碧雲寺建築和文物基本保留了明代風格。乾隆皇帝曾經在遊歷碧雲寺時題寫了“西山佛寺累百,惟碧雲以宏麗著稱……”的詩句(摘自《乾隆御製碧雲寺碑文》),由此可知,碧雲寺在京西寺廟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孫中山紀念堂

孫中山紀念堂座落在香山碧雲寺內,自1977年10月1日正式對遊人開放以來,成千上萬的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前來瞻仰參觀,是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紀念堂內正中安放着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暨全國各地中山學校敬獻的中山先生漢白玉全身塑像,左右牆壁上鑲嵌着用漢白玉雕刻的孫中山先生所寫的《致蘇聯遺書》,正廳西北隅陳列着1920xx年3月30日蘇聯人民送來的玻璃蓋鋼棺,堂內還陳列着孫中山先生的遺墨、遺著。

正廳兩側的中山先生紀念堂展覽室集中反映了孫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為人們更好地瞭解中山先生的生平、生活暨革.命業績提供了珍貴、豐富的教材。第一展室內容分為六個部分:求學立志、致力革.命、推翻帝制、創建民國、討袁護法、偉大轉折。概括了中山先生為了追求真理,振興中華,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推翻了大清王朝,結束了封建帝制,開創了中國乃至亞洲民主共和的新紀元,將中國革.命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第二展室分五個部分:抱病北上、病逝北京、暫厝香山、移靈南下、緬懷偉人。介紹了中山先生為了國家的和平統一,毅然抱病北上,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

偉大的愛國者和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深受世界炎黃子孫崇敬和愛戴,黨的xx大稱頌他是“中國百年鉅變的第一位偉人。”毛澤東曾説:“他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孫中山先生為了祖國的和平和統一,四處奔走,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癌魔纏身,不顧自己的安危,累死在北京、暫厝香山的過程就是集中的體現。1920xx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電邀孫中山先生北上共謀國是。為了國家能和平統一,中山先生發表了《北上宣言》,召開國民會議重申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廢除不平等條約。11月13日,中山先生毅然抱病由廣州北上。由於長途勞累,他的肝病發作,到達北京時,病情急劇惡化已是生命垂危。臨終之前,他立下了《國事》、《家事》、《致蘇聯政府》三個遺囑;彌留之際,他仍支撐精神掙扎着留下“和平…… 奮鬥……救中國 ”的遺言。

1920xx年3月12日上午9時10分,孫中山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19日中山先生的靈櫬停放在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社會各界隆重公祭後,於4月2日靈櫬移至香山碧雲寺金剛寶座塔石券門內暫厝。1920xx年5月,南京中山陵落成。5月22日,宋慶齡及親屬、醫、衞,在這裏為中山先生斂服,復大斂於待奉移之銅棺,將更換出的中山先生的衣帽,放回原斂之楠木棺中,封入金剛寶座塔石塔內。在碧雲寺普明妙覺殿(現紀念堂)設靈堂,舉行了莊重的靈櫬奉移典禮。5月26日移靈南下,6月1日,中山先生的遺體於南京中山陵奉安禮成。為紀念中山先生遺體暫厝之地,時“國民政府”在普明妙覺殿立“紀念堂”,在金剛寶座塔石券門石塔立“衣冠冢”。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重修碧雲寺後覆命名為“孫中山紀念堂”(宋慶齡題寫)和“孫中山先生衣冠冢”,以為後人瞻仰。

為人類社會進步作出貢獻的人永遠會活在人們的心中;而一切逆歷史潮流的人都沒有好下場,正如中山先生題詞的那樣“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我們希望祖國早日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慰籍中山先生的赤膽忠心!

卓錫泉

碧雲寺卓錫泉是香山北源之水。卓錫泉在明代就很有名了。《長安客話》載:“水自寺後,石巖出,噴薄入小渠,人以卓錫明之。”卓錫泉得名傳説是一得道高僧,口渴至極,用帶錫制小環的禪杖,一卓(卓即點擊的意思)底下的石頭,石頭間湧出清泉,故名。有詩“跟深連地脈,溜曲繞珠寺”真切地描述了泉水折流寺院的情景。卓錫泉水點綴了“天水一色”,流入“能仁寂照”金魚池,出碧雲寺至眼鏡湖西坡上,小部分流如眼鏡湖,主流到見心齋,經昭廟方河,繞土山到勤政殿遺址後到月牙河,流入園外。

最新的陝西照金香山導遊詞範文 篇10

各位遊客們大家好,首先感謝您選擇天聖旅行團的北京香山一日遊,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穆,希望大家今天會十分開心哦。好啦,説了這麼多,時間也在慢慢地過去,一眨眼間已經到達了香山公園。

接下來,請大家跟我走,讓我們一起開始這次“香山一日遊之旅”。現在我們來到了香山公園東門,有兩條道路供遊客們行走,左邊的一條是上山的道路,右邊則是看景區的道路,由於這次的旅遊不包括登山,那麼我們就走右邊的道路咯。首先直走,就是香山飯店,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香山飯店吧,那麼我就不多説了。香山飯店的前面就是松林餐廳,一會我們要在這裏共進午餐。繼續往前走是聞名天下的雙清別墅,大家跟我往裏走,注意!這裏毛澤東爺爺的牀是一頭高一頭低的,有趣吧!

香山的景點多得是,現在就是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了,我跟大家説幾點注意事項:1、請不要隨地扔垃圾,吐痰。2、乘坐纜車時請注意安全3、請不要到危險的地方去,謝謝。祝大家玩得愉快

在座的各位好!我是貝兒旅行社的導遊員,我叫selina,大家可以叫我小s,在這八天中,我將陪伴大家共同走過北京各個旅遊景點。也希望未成年人聽了我的講解,能增加更多知識。

最新的陝西照金香山導遊詞範文 篇11

香山雄踞于山東萊蕪西北部的大王莊鎮境內,是山東香山國際旅遊度假區的自然風景區之一,是萊蕪市第一高山,和東嶽泰山一脈相承,傲立於魯中地區的連綿羣山之中,主峯918.7米,因山中盛產香草得名。

作為自然風景區,松樹、槐樹等植被密佈山間。香山擁有玉皇極頂、香山行宮、蝴蝶泉、一線天、十八盤、香山紅葉、香山黃葉、唐朝板栗園、槐香園、萬畝林海草原、巖石地質公園等景點,更有以天上人家景點九天大峽谷為代表的九大水系等景點。香山作為萊蕪名山、神山之一,以其悠久的歷史、旖旎的風光、獨特的風姿和氣絕雲天的雄偉,受到世人的矚目。

香山日出 清晨來到香山之巔極目遠眺,半睡半醒的泰萊平原,萬物甜甜的沉靜在雲海晨曦裏,一陣清風吹來攪動數片白雲,就好像慈祥的香山老母清晨給孩子裹裹被子。此時一縷紅霞豔抹在雲海之間,那就是太陽升起的地方。雲海有些抖動,太陽一顫一顫的升起來,天宇間萬紫千紅。香山日出以她那獨特的魅力向人們宣佈:來吧!來香山看日出!

香山雲海 剛看過香山日出的人們,還沒走出那如夢如幻的太虛,又一幅雲海奇觀令你震撼,叫你神魂顛倒。有人要問:那雲海奇觀怎麼個好法?有詩為證。

萊時無影去蕪蹤,飄飄渺渺滄海中。

疑是蓬萊三仙島,朝霞半退現半城。

朝霞雲海半退半留時萊城初露,時隱時現,如海市蜃樓般奇幻,如蓬萊仙境般婀娜,令人歎為觀止,萊蕪是否因此而得名呢?

香山紅葉 香山紅葉紅的嬌豔,紅的鬼魅,相信你看到後,永遠都無法忘記那透明的香山紅葉。

香山大佛 在香山兩界山朝聖台,憑欄北望,又有三峯相連,一尊睡佛頭朝西腳朝東,連綿數裏仰天而眠,慈祥聖潔,睡態可掬,躬膝探足,雙足沐浴在龍尾湖中。自然界鬼斧神工,令人歎為觀止。

香山石林 香山石林位於下石屋山莊對面,上有二龜獻寶,下有小橋流水,人稱小蓬萊。遠眺石林各有其象,如百官上朝躬身面聖,尊尊朝向主峯俯首,姿態萬千,栩栩如生。

陽溪觀梅 從宅科村東沿溪而上,通過萬慄園,一直到嶺上山口的一段山溪,西邊多有淨沙,沙內有一種小生物,體小如瓜子,身形如土元,長着牛頭牛角,是味名貴中藥,是補腎靈丹壯陽之寶,叫做陽牛。據史書記載有陽牛的溪澗為陽溪,在國內甚少。宅科陽溪更神奇的地方是沿溪兩側盛開珍珠梅,珍珠梅雖是名貴之花,然而在陽溪兩側滿山都是,仲春開放,漫溪兩側潔白如雪,尤為壯觀,由此陽溪觀梅就成了一道香山勝景。

香山之象 人們都知道桂林灕江之畔的香山,成為桂林一絕,而香山龍尾湖畔的青山綠水中有一景觀,人稱小桂林,也有一象,栩栩如生,憨態可掬。據説此象寓意是成功之象,太平景象,遊人到此萬象更新,前途無量。

小蓬萊 小蓬萊在石林山下,兩溪相匯之處,這裏植被清奇,仙石參差妙趣橫生,過往行人無不駐足觀賞,置身其間大有超凡脱俗之感,炎炎夏日來此小憩頓覺清涼,暑氣全無,再來一杯山泉水那叫一個爽!

萬慄仙園 香山的栗子樹千姿百態,有的樹齡在百年千年以上,據説這栗子樹多是古時候的老奶奶所栽,那時交通不便,遠道而來的人們可以摘慄充飢。現下成了香山一景,來的人觀慄林心情舒暢,此為來也有慄(利),去時摘點栗子帶回家與家人同享,這叫去也有慄(利)。

兩界山 下石屋南山就是兩界山,隨山道蜿蜒而止,來到山的東側有一片開闊地,相當平坦,開闊地東沿有個高台,叫朝聖台。朝聖台上有觀仙閣,站在觀仙閣內憑欄南望,山色清秀氣象萬千。憑欄北望香山大佛頭朝西腳朝東,一攬無餘。

香山聖柳 香山有一種柳樹,干支鮮紅,樹幹層層有節如竹,被稱為竹柳。這種樹祖居呼倫貝爾草原,可以抵擋風沙。20xx年,香山六君子之一的"永德君子張維建"千里迢迢移來此樹,植入香山。

九溪觀魚 香山共有九溪十八澗,最秀麗的莫過於由龍尾湖蜿蜒而入、上下石屋間的一段溪水。這段溪水清澈透明,沿溪兩側緣樹花蔭小橋流水,置身其間像在世外桃源。溪中生產高山魚類,多的令人目不暇接,夜晚拿手電筒在溪邊一照就有許多螃蟹龍蝦迎光而來,這些都是山澗之珍世上美味啊。

極頂攬月 來到香山之巔憑高西望,東嶽泰山近在眼前,同時還可以鳥瞰香山五嶺。

古樹風貌 當你來到香山腹地的小村莊,你一定被那樸素的民風,原汁原味的原始風貌所吸引。他們每家種着幾畝山地,吃的是無污染純綠色的五穀。綠樹紅屋小橋流水,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清閒幽靜與世無爭。

柿柿紅火 深秋季節來到香山,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滿山的柿子,它果葉俱紅,乾枝古樸蒼勁。遠眺柿林,漫山紅遍,令人想起"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古詩。來到樹下石桌石凳,約一二好友,來一二山菜,喝一二杯山葡萄酒,説一二山間趣聞,吃一二鮮紅柿子,那真是紅紅火火,柿柿如意了。

看過"

最新的陝西照金香山導遊詞範文 篇12

大香山景區位於陝西銅川照金,是以展現佛教勝地、佛事活動為主的景區,現有同善堂、奇峯洞、大悲殿、鐘鼓樓、墓塔林、雲巖寺遺址、朝陽洞、靈官樓及永善堂、日光廟、月亮廟、黑虎廟、白雀寺遺址(瑤玉革命舊址)。天華堡有莊王墳、秦王殿、魏王樓遺址;自然景點有九龍柏、蒼龍嶺、蝴蝶谷,共有景點、景物21個。

其中大香山寺位於大香山上。大香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肉身"妙善公主修身成佛之地,是觀音菩薩"肉身"供奉之地,素有"北香山,南普陀"之譽。香山寺始建於符秦,興盛於姚秦,隋唐時尤為興盛,迄今1600餘年而興盛不衰,是國內著名的佛都聖地,被譽為全國八小佛教名山之一。宋雍熙年間敕建聖果院於中峯,清嘉慶二十三年重修禪院,始稱"香山寺",此後山以寺名。大香山寺每年農曆三月初五至十五、十月初五至十五兩次古廟會宗教活動各歷時十天,香客、遊人如織,絡繹不絕,咸陽、西安、渭南以及江浙港澳地區的信徒接踵而來,歷千年而不衰。

最新的陝西照金香山導遊詞範文 篇13

香山風景區位於銅川市耀州區西北45公里處的柳林鄉姚峪村附近,主要由三座依次排列、東西相連的石峯組成,形狀猶如一座筆架,故又名“三石山”。山上古柏葱綠,基本上保持着原始次生自然狀態。香山景區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其佛教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據史料記載..

香山風景區位於銅川市耀州區西北45公里處的柳林鄉姚峪村附近,主要由三座依次排列、東西相連的石峯組成,形狀猶如一座筆架,故又名“三石山”。山上古柏葱綠,基本上保持着原始次生自然狀態。

香山景區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其佛教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據史料記載,景區內的大香山寺是陝西省三大寺院之一,亦是我國着名的八大佛教聖地之一,始建於前秦,至南北朝與隋唐成為佛教聖地。香山是禪、教、律、密、淨五宗同修的觀音真身道場。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清末,慈禧太后病癒後特賜“宣慈昭佑”匾額於香山寺。後經幾代高僧大德弘法修茸,大香山寺香火隆盛,歷百代興衰沉浮。

公元984--987年,耀州曾敕修香山奇峯洞,建聖果院。至明萬曆年間,有信徒又購得山場捐與院中。到清朝威豐和光緒年間,寺院又經歷了兩次大的修葺,並正式命名為“香山寺”,三百山也因此改名為香山。當時院內和尚已達百多餘名,有田數萬畝,形成了“磐聲蕩山峪,香煙繞山林”的鼎盛場面。1920xx年,香山寺院遭火焚燬。新中國成立後曾有幾次修整,現仍為全國各地,特別是南方的信徒朝聖之地。甚至就連東亞及東南亞一帶的香客也慕名前來,絡繹不絕。現景區內分佈着白雀寺、唐王洞、永善堂、龍泉寺和梳粧枱等眾多遺蹟。

香山之所以久負盛名,就是因為這裏是妙善公主歸隱修行,並最終在此應化為千手千眼菩薩,弘法度生的第一個道場,與浙江普陀山齊名。因此,儘管全國有多處山巒(峯)都冠名為香山,但這裏仍被佛院眾生視為香山之首。

相傳在今銅川11市耀縣的稠桑墓助村,住着一位前燕宗室封王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長女妙音、次女妙慈、幼女妙善,妙善品貌俱佳,聰慧過人,心地善良,生有佛性。三個女兒成年後,妙莊壬要她們郡招婿,長、次二女皆順其旨,唯妙善拂逆其意,父王甚怒,竭盡手段,豈知她拒不從命,並執意出家修行。妙莊王指着村前積雪覆蓋的山嶺説:“要我允許你出家不難,除非日月倒流,隆冬如春!”説來也怪,翌日,嶺上冰雪融化,山花遍野。妙莊王無話可説,口是心非地勉強應允妙善出家。妙善匆勿啟程,路經南嶺,見山花盛開,喜不目勝,便來了一朵小花插在鬃間,後人叫此嶺為插花嶺。妙善經十餘日奔波來到四川遂寧白雀寺,削髮為尼。妙莊王探知妙善已出家,立即遣人到白雀寺,威逼妙善回家速速完婚。妙善對來人説:“請你回去票告父王,我既出家,塵緣己了,也絕不踏進王府一步!”妙莊王聽罷,氣得七竅生煙,豈肯善罷甘休,又派家丁奔往四川,火燒白雀寺,千餘僧眾葬身火海,整個寺院變成一片瓦礫。妙善雖然安然無恙,但見寺毀僧亡無處立足,就拿定主意,返回大香山。經長途跋涉,終於迸人大香山境內。這一日,行至今柳林黑虎溝,忽然竄出一隻黑虎,蹲在路中間,其時身後又傳來追兵的吶喊聲,妙善心想寧可喂虎,也不讓追兵抓回去。她一狠心,奮不顧身地向前闖去,誰知那老虎卻乖乖讓道,放她過去,仍舊蹲在那裏,虎視眈眈,追兵見狀,急忙後退轉劈逃跑。妙善腳不停步,匆匆趕路,很快就到了田家咀與尖溝村交界的三隻窯,忽覺身體輕飄,懸空離地,茫然四顧,不由一驚,只見路邊一裸歪腳古柳樹上,盤垂着一條花斑巨蟒,閃動着火苗一樣的信舌,準備把她一口吞掉。正當生命攸關之際,又是那隻黑虎猛撲過來,伏在她身邊,她一下子跨上虎背,以裙掩面,衝了過去。妙善被黑虎馱到了九營寨,站在山頂縱目眺望,見對面三峯聳翠,景色秀麗,正是修行悟道的好地方。此時,她聯想到自己兒次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深感冥冥之中有佛祖佑護和接化她,便起身下山,繼續趕路。走了一陣,想到自已一路奔波,定是蓬頭垢面,就稍事梳粧打扮一番,而後涉水渡過三水河,住進大香山中峯崎峯洞,苦修九載,坐化成佛。現在的梳粧枱即由此得名。

有一年,妙莊王頑疾瀕死,妙善就幻形為老僧上門化緣,告訴妙莊王,他的病非至親之手眼,否則無藥可治。妙莊王治病心切,要取長女、次女的手眼,都被拒絕。他又去求老僧,老僧説:“香山菩薩度化眾生,只要求她,便可得到。”妙莊王即派人去崎峯洞求菩薩,妙善便斷剃其手眼,交給來人,回府後製成藥丸。妙莊王服用後大病痊癒。他親臨大香山崎峯洞還願,發現菩薩果無手眼,深感愧疚,下令能工巧匠為妙善塑一尊“全手全眼觀音菩薩”,可工匠聽成了“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也就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形象了。

我們面前的村莊是姚峪村。在這裏,香山美景可以盡收眼底。白雀寺位於姚峪村的西面。寺中供有香山菩薩妙善泥塑像一尊,寺內牆上則繪有妙善應化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動人故事。寺院始建年代不詳,唯一有所記載的只有一通鑲嵌於檐前土牆中的功德碑。

我們現在已來到了香山前山腳下。抬頭仰望,前面三峯突起,峯間殿宇矗立,此處即為蒼龍嶺。蒼龍嶺上原有一永善堂。據説也為信徒捐款修繕。它規模宏大,富麗堂皇。可惜其建築也已不存,只剩下遺蹟來讓我們遊人揣測其過去的香火鼎盛。

請跟我繼續前行。沿石級而上,過靈官廟上行不久,我們即可抵達中峯崖間正洞----奇峯洞,亦名“真身洞”,傳為妙善公主坐化處。洞內原供奉有千手千眼菩薩木刻像,舊像現已不存。請再往西看,在洞壁之處供奉有一泥塑菩薩“肉身”坐像。像後有一小洞,深不可測。我們出得洞來,面對我們的是三間佛殿----聖果院。如不仔細觀看,就會感覺此處佛殿並無異樣。但若細心端詳,我們就會發現,三間佛殿殿頂全部以鐵瓦覆蓋。原來奇峯洞上懸崖為沙礫巖石,由鵝卵石組成。時常有卵石落下,將殿上瓦片擊碎。公元1851-1861年,當地3名居士倡議募化資金百萬,在此建立了這3間鐵瓦佛殿,被世人稱做三千鐵瓦殿。鐵瓦殿上曾懸掛“宣慈昭佑”巨匝。此匝為1862年慈禧太后在病後“以答菩薩宏恩”而親筆題賜。

我們現在進入聖果院參觀。鐵佛院內供奉的佛像就是1994年才開光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菩薩端坐殿中,高達丈餘,11面48臂千手千眼觀音佛光普照。塑像面容華貴脱俗,表情仁和安詳,充滿愛憐地注視着我們芸芸眾生及這個大千世界。鐵瓦佛殿西側則為供年高資深僧人居住的準提院。昔時,院中曾有一玉脂圓潤的玉箋,傳曾為妙善菩薩之父妙莊王所用。後來,僧人將玉箋改刻為焚文準提咒,此院也因此得名。可惜,20世紀30年代,玉箋被院內一惡僧盜走,至今下落不明。

在此我們還可遙望西峯。西峯在三峯之中最高,也最為險峻。峯上有廟宇一座。因香火不旺,廟宇現已破敗。再看東峯,原有廟宇,也因年久失修,只剩下了遺址。

現在我們下山去參觀龍泉寺。龍泉寺位於香山東峯以北的樊家溝,為明時左龍麓創建,對面有小路可直通西峯。龍泉寺四周翠峯環衞。寺後峭壁如削。距地約16米處,有石洞天成。前秦時,洞頂因風化原因,石崩瀑瀉,晝夜不停,宛如數條飛龍自天而降,其下集水成潭,不斷流湧。該寺以此而得名“龍泉寺”。進人洞中,此處可見一方水池,水清見底。旁邊尚有一通殘碑,碑文大半已缺失,故內容不詳。水池正北為一佛堂。佛堂正中供奉佛像,東西山牆則分別彩繪煉丹羅漢、光頭便裝唐僧和牽馬悟空的壁畫,內容多為“唐僧取經”故事。

龍泉寺向西不遠便是“三清閣”。所謂三清就是道教尊奉的三位神仙,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既為他們的總稱,也是他們居住的天界。我們現在看到的“三清閣”壇上安坐的就是道教的這三位尊神。香山為佛教名山,上佛剎遍佈。而此處道觀也有立錐之地。異域佛學與本土道教同地並存,共安相生,實乃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很好見證。

我們再往前走不遠,就來到了唐王洞。洞內寬闊出奇,可容千人,內有數間房屋。據推測,中間三間可能為佛堂,供奉五方佛及兩位脅侍菩薩。佛堂東西山牆上繪有壁畫及對聯,分別為彌勒佛及達摩東渡圖,對聯則殘缺不全難以辨認。西邊一間,內有壇基和光圈,似曾供養三世佛。據説,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避暑,故名“唐王洞”。洞上兩邊可見清晰斑痕,勢若蚊龍戲珠。根據其色,當地百姓分別將它們喚做“青龍”和“白龍”。二龍相交之處,口吐細泉,其音輕靈,其味甘甜。泉水滴落,匯聚成潭,水潭因此取名為“天漿聖漱”。冬季,泉水結冰成柱,玲嚨晶瑩,如鍾乳垂懸。九龍寨位於龍王洞上不遠處。因上有九泉而得名。唐太宗避暑之時,曾有9個兵營駐紮於此。晉時,姚襄也曾屯兵此處。

最新的陝西照金香山導遊詞範文 篇14

香山景區位於大王莊鎮西部,景區內山勢蜿蜒曲折,大氣磅礴,植被茂密,物種豐富,森林覆蓋率高,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高,自然資源獨特,原始生態環境優良。

該區旅遊形象定位為“生態文化風景區”,主要功能為旅遊休閒觀光、旅遊度假、生態觀光、科普探險等。共分為7個小景區,分別為香水湖景區、七郎峪景區、黑峪景區、香山景區、道溝景區、上石屋景區和朱家峪景區。

到萊蕪香山遊玩,如同其它風景名勝古蹟,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景色各有魅力,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欣賞到山水如畫的美。所以出發前對萊蕪香山景區概況要有所瞭解,如果是跟隨旅遊團出遊,帶隊導遊會給遊客講解萊蕪香山的人文地理;如果是自助遊一定要參考萊蕪香山必去景點推薦。最後,和親友結伴出行照相機必不可少,用照片記錄下萊蕪香山 旅途中愉悦的心情。

最新的陝西照金香山導遊詞範文 篇15

洛陽香山寺始建於北魏熙平元年(516年),盛唐時期居於“龍門十寺”之首。女皇武則天曾在此留下“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白居易晚年居於此,自號“香山居士”。

香山寺距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其文化內涵深厚,位於伊河東岸,與西山石窟隔河相望,與東山石窟、白園並肩而立。香山寺始建於公元516年,在盛唐時期規模居於“龍門十寺”之首。在歷史上香山寺經歷4次大規模維修。1936年,為慶祝蔣介石五十壽辰,在寺肉建造了後來被稱為“蔣宋別墅”的二層小樓。20__年前後對香山寺進行了第5次大修。新香山寺借鑑唐代風格,對蔣宋樓、乾隆御碑亭、衣缽塔等歷史文物進行修繕,並在原址上新建了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整修了天王殿、羅漢殿、步遊道等。

香山寺位於龍門東山,與龍門石窟隔伊河相望,始建於北魏熙平元年(516),於唐天授元年(690)重修,並正式命名為“香山寺”。那時候武則天常常親駕遊幸,並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

喜愛香山寺的還有大詩人白居易。唐大和六年(832),他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到了晚年,白居易更是常任於此,自稱“香山居士”。“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白居易對香山寺的喜愛躍然紙上。

最新的陝西照金香山導遊詞範文 篇16

鵲橋仙.登大香山

層巒疊嶂,萬山紅遍,鬱郁香山盡染。莫道秋闌索蕭寒,霜紅蓋過春菲豔。

時光易逝,風光無限,節物自佔戀念。順應天意樂陶陶,閒來野陌慵冉冉。

大香山景區位於陝西銅川照金,是以展現佛教勝地、佛事活動為主的景區,現有同善堂、奇峯洞、大悲殿、鐘鼓樓、墓塔林、雲巖寺遺址、朝陽洞、靈官樓及永善堂、日光廟、月亮廟、黑虎廟、白雀寺遺址(瑤玉革命舊址)。天華堡有莊王墳、秦王殿、魏王樓遺址;自然景點有九龍柏、蒼龍嶺、蝴蝶谷,共有景點、景物21個。

其中大香山寺位於大香山上。大香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肉身"妙善公主修身成佛之地,是觀音菩薩"肉身"供奉之地,素有"北香山,南普陀"之譽。香山寺始建於符秦,興盛於姚秦,隋唐時尤為興盛,迄今1600餘年而興盛不衰,是國內著名的佛都聖地,被譽為全國八小佛教名山之一。宋雍熙年間敕建聖果院於中峯,清嘉慶二十三年重修禪院,始稱"香山寺",此後山以寺名。大香山寺每年農曆三月初五至十五、十月初五至十五兩次古廟會宗教活動各歷時十天,香客、遊人如織,絡繹不絕,咸陽、西安、渭南以及江浙港澳地區的信徒接踵而來,歷千年而不衰。

最新的陝西照金香山導遊詞範文 篇17

香山寺位於龍門東山山腰,其建築古樸渾厚,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該寺始建於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後),樑王武三思奏請武則天予以重修,正式命名為“香山寺”。當時的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凌霄,石像七龕,浮圖八角”。

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白居易將給密友元稹撰寫墓誌銘的潤筆費,捐修香山寺,並撰寫了《修香山寺記》。名人名山名寺,相得益彰,使寺名大振。白居易還把自己在洛陽12年所寫的八百首詩,編為十卷,取名《白氏洛中集》,放在香山寺藏經堂內。

白居易曾常住寺內,自號“香山居士”,和胡果、吉皎、鄭據、劉真、盧負、張渾、李元爽、僧如滿等結為“香山九老公”。唐會昌六年(公元846年0,白居易病逝舊居履道里,家人遵囑將其葬於香山寺北和滿師塔之側。

本文鏈接:https://www.xszwb.com/zh-mo/dycfanwen/dycfanwenci/7k7p5n.html

Copyright © 2024. 學識中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