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中文吧 > 辦公 > 講話稿 > 鄉鎮街道講話稿 > 我的鄉村我的夢範文五篇集合
手機版

我的鄉村我的夢範文五篇集合

來源:學識中文吧 閲讀:2.87W 次

沒有汽車的橋上安靜極了,橋下江水滔滔,遊船往來,月光照在水面,灑下一片銀輝。對面繁華的街道上載來時隱時現的越劇聲。月亮是那麼亮,使五彩的霓虹都黯然失色。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鄉鎮街道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鄉村我的夢範文五篇集合

【鄉鎮街道範文】一

一直以來,我都想在教書之外,找一塊安靜的地方,詩意的棲居。黃龍觀,就是這個名字讓我心裏突然一亮,此後,我便開始與這個小山村零距離的親密接觸。

黃龍觀,帶給人最多的印象應該是,一座靈動的山或者峯,山頂上有一座古典的建築,春有祥雲繚繞,秋有霞光籠罩,山峯的四周充滿一種毓秀之氣。正是,這就是黃龍觀。但是,我所棲居的地方,除了浸透道教氣韻的靈山之外,還有更隆重的稱謂:村。

它叫黃龍觀村。村以道觀為名,道就給這個古老的山村注入了神祕的文化底藴。聽起來就叫人嚮往。

山村。偏遠。農户不是太多,很分散的居住,面積可不小,七溝八嶺,十九平方公里土地。

它就是一種狀態,有點混沌,有點慵懶,有點沉穩,有點漫不經心,沉重一點講還有點窮。黎明的時候,一隻雄雞唱出第一聲,這一片山裏的雄雞都開始叫了。接着你就可以看到農户的炊煙從四處的山窪裏升起,和着山村中的霧靄升騰到高空,在陽光的照射下,組成紫色的祥雲。接着,地裏就有了人的身影,有了牛的叫聲,曲曲彎彎疙疙瘩瘩的山路上就有了行人。就是這樣一個山村,穿過它的時候,我竟用了大半天時間,還是直線距離,從山腳到山頂,走得我口乾舌燥、四肢乏力、精疲力竭。

如果不是輕身經歷,有誰會相信,在這樣一個貧瘠偏僻的山村,會有一個個功能齊全的現代化新型農村社區拔地而起?會有那麼豪氣的樓房?會有那麼漂亮的廣場?黃龍觀人用自己勤勞的雙手重鑄了自己,改寫了歷史,創造了奇蹟。

是奇蹟,但不是神話,因為它的確已是客觀存在。

我坐車去,一直到高大壯麗的村委會大樓前。因為是進山,公路是盤旋而上,通過寫着“中國民俗文化村”紅色大字的大門,就如同在城市寬敞的街道行走。

我想借住農家,最好是屋後有青山,山前有竹園,有一條山溪抑或是一泓小泉,竹籬茅舍,土牆青瓦,房前屋後種着青菜、果樹,到處都是野花野草,一隻貓、一條狗、一羣雞,陪伴着我的書聲。

如今的黃龍觀村已經走出了農耕時代,農户都住進了小區的樓房,農民成了村企業的職工,家屬都叫社區居民。

白天,我悠閒地在村莊裏行走,現代化的氣息撲鼻而來。感慨農村的鉅變,在城市裏享受到的東西,不擔心在這裏沒有。夜晚,黃龍觀村進入沉醉的夢鄉。而我卻一直醒着。夜風很温柔地吹過樹間,鳥兒偶爾亮出一兩聲,蛐蛐蟋蟀們卻不停地悠悠地鳴叫。山中的那種靜,令人陶醉。月從東嶺西落的時候,太陽就從觀尖魚貫而起。早晨的空氣就是城裏人叫着氧的那種東西,我在這裏可以盡情地享用。新的一天開始,我站在山頭仰天長嘯,吐故納新,渾身都輕鬆。沒有喧囂,沒有煩躁,沒有祈求,沒有競奪,城裏的那些讓人煩惱的東西,這裏都沒有,真的。

我突然感覺到一種城鄉的逆差。 農村的美,更有個性。

充滿詩意的山村,我們應該在這樣的地方住下來。

【鄉鎮街道範文】二

進入巴河東岸的唐家衝村,眼前豁然開朗,天地儼然,日月洞開,彷彿真的進入一處世外桃源。這裏田疇平展,成塊成片連在一起,大有平原風光。田野裏綠油油的秧苗更像織毯一樣,向前鋪展着,把人們的目光吸向無盡的天邊,把心靈引向寧靜,悠然。

遠處的山嵐渾圓稚樸,葱綠褪卻炎炎夏日的燥熱。循着村口的“夢桃源農家生活體驗館”的牌子,進入一個“綠樹村邊合,青山廓外斜”的小村莊,一塊塊田野從眼前閃過,碧玉般安靜。一口口魚塘倒映着天光雲影,思緒隨清風共徘徊。

現代化小樓房林立,整齊而端莊,掩映在綠樹翠竹叢中,給人迴歸温暖的呼喚,安居在泥土之上的暖巢,有一種與城市鋼筋水泥建築不同的安適,温馨。植物們給這些樓房繡上綠色花邊,生命蓬蓬勃勃。一架一架的瓜藤爬上牆坡,那詩行栽種得韻律工整,音調悠長。叢叢芍藥牡丹栽種路旁,花蝴蝶引領我們來到一幢高大的樓房前。

“夢桃源農家生活體驗館”名副其實。大紅的橫幅寫着“博藝棋友會、陽春琴友會、翰馨詩友會、銀勾書友會”,四會畫龍點睛,琴棋書畫雅韻悠揚。一室一雅韻一蘭香。一樓門前二胡聲悠揚喜悦,民間老藝人正襟危坐,姿態端詳。二樓會客室茶香瓜果馨,熱氣喧譁,遊人或品茶,或上網,或翻閲壁架上書籍。愛好棋藝者,很快搶佔了棋盤。喜歡翰墨的,紛紛試硯揮毫,筆走龍蛇。陽台有亭曰放翁亭,圓石桌石凳置於涼亭之下,竹影清風篩幾縷陽光於几上,詩意似晴空白鶴,引頸向上。

桃源一般美麗的人居環境,千年歷史深厚的人文景觀,這一切不能不讓人遐想,處在繁華世界之下的愜意鄉居生活,最易激發人純樸自然的閃光思想。年初,唐家衝村黨支部書記鄧俊國萌生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建一個“農家生活體驗館”,吸引城裏人到這裏觀光旅遊,體驗農家生活,品嚐地道的農家綠色食品,為村民開闢就業門路,增加旅遊經濟收入。如今,體驗館內設有餐廳、農家遊戲室、農家觀藝娛樂室、農民手工藝品展銷室、農產品加工手工體驗室(用手磨磨麥等)。放歸自然,遊牧身心,還有室外體驗活動:大型的垂釣場,野外放牧場(讓遊客自喂放牧牛、羊),栽種採摘體驗基地,路邊山野菜展示攤點等等。

聽着民間藝人諧趣生動的鼓書,欣賞縣文藝家們送上的書法、美術作品,還有縣作協贈送的書籍,更聆聽了鄉黨委書記和鄉幹部們熱情鼓動的講話,讓我們前來觀賞學習的遊人大開眼界,心意飛騰。

品着正宗的土雞、野菜,口角噙香;詩書洗心,琴聲繞耳,不由得悠然一夢,如入桃源深處,醉而忘歸。

中華民族自古為詩書禮儀之邦,崇尚自然,敬畏天地,詩書傳世,琴棋養心,禪道為人。起源於農耕社會的采薇之曲,《詩經》、《國風》,都記載了詩歌書畫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勞動過程中產生的力量和身體的韻律,並由之帶來內心的省察,都有詩文、歌舞、圖畫、經誦等形式流傳。看似農家生活,實則是立於禮儀之邦的根基,有着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和文化土壤。今天,在物質達到一定富裕之時,讓生命又回覆最初的純樸,觸摸,讓身心昇華純淨,高潔,無疑是最接近地氣的滋養。

現代經濟日益發展,物質生活走向富足,追求精神境界的寧靜和諧,返璞歸真,崇尚自然,也提到人們日常生活上來。夢桃源,不正是山水桃源之景深處的夢境,竟如此真實地回覆到我們的生活,豈不叫人驚喜而嚮往。

桃源夢,夢桃源,願家鄉處處夢桃源。

【鄉鎮街道範文】三

春節剛過,我應龍居鎮文化站的邀請到牛家村進行了傳統文化的挖掘。很早就聽説牛家大鼓的威名,尤其是“九龍翻身”是一絕,可從來沒見過。這次我們就是採訪牛家大鼓的傳人牛漢臣。

牛漢臣老人整80歲,住一個不大的院落,屋內陳設非常簡單。牛漢臣老人穿着比較樸素,可很乾淨。老人除去腳略微不便外,一切看上去都還好,尤其是思維比較敏捷,説話思路清晰。當聽説我們是為牛家大鼓而來立馬來了精神,話語多了起來,“牛家大鼓起源於明朝洪武年間,就是從山西移民到這裏,那時只是為了餬口,後經幾代人創新改良,成了當時的一絕‘九龍翻身’。‘九龍翻身’以其鼓點複雜,花樣繁多而著稱。牛家大鼓在很久以前就聲名遠播,十里八村有個喜慶事都少不了牛家大鼓。到了五六十年代牛家大鼓更是遠近聞名。那時過節各村都把拿手的本事拿出來,不是比賽勝似比賽。尤其是春節期間更是熱鬧。過了正月初五,各村之間就相互串村表演,只要一聽到鼓聲鑼聲嗩吶聲,村裏的幹部就準備好瓜子糖果到村邊的打麥場。串村表演就在那裏,有跑旱船的、踩高蹺的、打鼓的、玩老虎、舞龍的等,都是各村最拿手的,生怕表演不好落下壞名聲。牛家大鼓在當時是最出名的,只要大鼓一敲,十里八村都聽得到,打起‘九龍翻身’來叫好聲一片……”“唉!”老人歎了口氣:“隨着老百姓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會‘九龍翻身’的就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了,我真怕一閉眼牛家大鼓在我手裏毀了啊!”牛漢臣老人眼裏滿含熱淚,我們心情也很沉重。

文化站的主任説:“我們這次就是為保護牛家大鼓專門而來,現在村裏還有會打的嗎?”牛漢臣老人連説“有,原先村裏的老書記就會,我也會,還有兩個會的。”

牛漢臣老人叫來了人,請出了大鼓。大鼓大半個人高,上面的紅漆有些已經脱落,顯示年份久遠。他們幾個人把外套一脱一招一式打了起來。鼓點時而緩,如泉水叮咚;時而急,如狂風暴雨;鼓聲時而大,猶如排山倒海;時而小,恰似和風細雨。鼓點是那麼清脆,那麼幹淨利落,似大珠小珠落玉盤。鼓槌在老人們手裏上下翻飛。我們真正見識了什麼是“九龍翻身”。這些老人彷彿到了年輕時,一招一式是那麼認真,那麼賣力。不一會就圍滿了人,不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叫好聲此起彼伏。

告別牛漢臣老人已是午後,我們都不覺得餓,心情很沉重。車內很沉悶,沒一個人説話。最後,文化站主任一臉嚴肅地説:“我們回去把老人打的鼓錄成視頻,然後譜成鼓譜,選人成立打鼓隊,請這些老人進行指導,我們不能把祖先留下的東西毀在我們手裏,要把它發揚光大!村裏人的文化生活還很缺乏啊!”

我知道文化站又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了。聽他們説最近已經搶救性挖掘了短穗花鼓、鬥虎、跑旱船等民間文化,我對他們充滿了敬佩之情,如果沒有他們的辛勤勞動不知道我們祖先留下的財富還會消失多少。

願牛家大鼓興盛起來,願農村的文化生活豐富起來!

【鄉鎮街道範文】四

因為父親在村裏工作的緣故,我去過堯治河兩次,每次都給我不同的感受。美麗的晚霞映紅了湖北省保康縣堯治河村的龍門廣場。家住龍門口居民小區的大媽,腳穿潔白的運動鞋,正與一羣爹爹婆婆、大姑娘小夥子們,在霞光晚照的舞池裏翩翩起舞。

做個堯治河村民是幸福的。這裏生活富足,家家户户住上了鄉村別墅,七成家庭買了小車。業餘生活是充實的,隔三岔五,就有一些文化培訓和文藝演出、文體娛樂活動。“文化興企”、“文化富民”、“文化強村”,正成為堯治河村重要發展標誌。

品牌形象,靠企業和文明鄉村文化來提升

20xx年,堯治河村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2億元,繳納税費2.5億元,村級固定資產達到19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富起來的堯治河,今後的發展必須靠文化來提升。村裏邀請中央黨校、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的知名專家學者到村裏調研,藉助他們制定出村《文化建設五年發展規劃》、《建設文化強村意見》。村黨委明確將文化發展納入到全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文化事業預算經費逐年增加。僅20xx年,村裏用於羣眾文化活動支出就高達300萬元。

幸福生活,靠豐富多彩的文化來裝點

文化發展必須與經濟發展比翼齊飛。村黨委立足村裏實際,利用“湖北500強村”的經濟優勢和村黨委書記孫開林xx大黨代表、全國勞動模範等政治品牌,先後融資近1.5億元打造“堯治河文化”。一時間,堯帝神峽、白堯石景點、民俗博物館、磷礦博物館等文化工程相繼開工;《堯治河村志》、《堯治河村歌》相繼出爐,讓世人刮目相看。去年,村歌《金山銀水堯治河》一炮走紅,成為“全國十佳村歌”,引起強烈反響。

幾乎每個週末,堯治河的村民都要選擇屬於自己的文化生活。“週末劇場”、“篝火晚會”、“戲聚星期六”……讓這個往日寂靜的山村變得魅力無窮,紅紅火火。

“年有計劃、季有重點、月有活動,長年不斷”成為該村開展文化活動的特色。每季度一次的有獎徵文、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活動,營造了“以讀書促學習,以學習促成長,以成長作貢獻”的學習氛圍,村民自發成立的電腦、書法、攝影、圍棋等興趣學習小組,成為文化生活的主力,在每年一屆的龍門廣場文化節上成為最活躍的羣體。

村裏,文化娛樂設施逐步完善,籃球場、職工活動室,乒乓球案、桌球案、棋牌桌、閲覽桌、音響設施等一應俱全,村民、職工在業餘時間裏“娛樂有場所,學習有去處,閲讀有圖書,觀看有電視,收聽有廣播”。就連工作在礦井裏的礦工也有專門的文化娛樂室,他們工作之餘不用出洞也能讀書喝茶聽音樂。

“十星級文明户”評選活動,將文化涵蓋其中,極大地豐富“文明村”創建內涵。該村已連續兩屆被中央文明委評選為“全國文明村鎮”,16家村辦企業被襄陽市和保康縣評為“文明單位”。

發展實力,靠親人文化吸引外來人員落户

“你看,你看,《人民日報》刊登xx屆三中全會的重要户籍改革政策,決定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村黨政辦公室打字員李玉玲獲知這一信息後,連忙向外來務工人員宣講落户有關信息。

這6年,村裏共接受了50家外來户。”37歲的李愛斌是15公里外的白果村人。20xx年春,他和妻子來這裏打工,一干就是20xx年。

“小李是村裏有名的能工巧匠,由他親手建造的別墅就有30多幢。”堯治河村委會副主任楊佔傑説,為了鼓勵像李愛斌這樣對堯治河村有貢獻的建設者。村裏出台政策:對連續在村裏工作20xx年以上的外來務工者,接受為堯治河村民,享受與本村村民相同的福利待遇。

李愛斌掰着手指頭,對我們説:這裏看病全報銷;上學費用全免;免費享受280平方米的農家別墅……還有一個人一年六七萬元的收入。“能成為堯治河人是我們的福分。”同是新村民的宋海洲動情地説。他是孝感市雲夢縣人,妻子劉琴是十堰市房縣人。20xx年前,他們來堯治河村打工,在這裏相愛成家。一直盼望着能早日成為堯治河村村民。今年,宋海洲夫婦終於如願以償。

“共有24個務工者寫了申請,我們將逐步滿足他們的心願。”楊佔傑介紹,去年村裏實現總產值22億元,上繳税收2.2億元。可以説,沒有這些外來建設者,就沒有今天的堯治河村.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中流擊水,奮楫者先。在文化建設浪潮中先行一步的堯治河村,正以文化軟實力助力經濟發展,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鄉鎮街道範文】五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仲秋清晨,我搭上一輛開往浙北名剎福嚴寺方向的城鄉公交車前去採訪。車子在開闊的田野公路上平穩地快速前進,窗外的景色十分迷人,閃過大片翠綠繁茂的桑園,便看見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稻田。汽車開了幾分鐘後,進入眼簾的是一大塊無邊無際潔白的菊花地,一陣陣清新濃郁的香氣不時地從窗外吹進,頓時感到頭腦清醒,心情舒暢。

下車後,我沿着一條機耕路來到一座村莊,村裏一座座嶄新的造型各異的三層樓住房顯得高大氣派,門前停着十多輛小汽車,好像自己迷了路似的來到了一個大城市的別墅區。頓時,我的腦海裏回想起了自己下放時住過的平房,那時候只要天一下雨屋面就漏水,地上要放二三隻大大小小的面盆來接漏。村裏的人家住的大多是“一直落”的平房,房間和豬羊柵相臨,室內陰暗潮濕而且不通風。看到眼前的新農村景象,心裏真的感慨萬千。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農業生產是實行“以糧為綱”的政策,原來的蔬菜地、菊花地全部改為水田,種植雙季水稻。這些地改成田後,被叫做“蕩田”。蕩田土質堅硬,插秧時種得手指頭髮痛。蕩田裏的稻苗由於缺少肥料和水分,長勢不好,產量很低。如今,這些蕩田又重新種上了蔬菜和菊花。在村邊的蔬菜地上搭起了一個個高大的塑料大棚,一年四季蔬菜不斷,村民們都説蔬菜大棚的經濟效益挺好。在那些大片平整的蕩田上,現在又重新種上了本地有名的特產——杭白菊。這時我已經走到村口,看見那裏豎着一塊大木牌,上面寫着“田野菊海景區”六個紅漆大字,頓時眼前一亮,原來我要去採訪的目的地就在眼前。進入景區,放眼一看全都是白茫茫的美麗清香的菊花地,我想這裏被稱之為“菊海”,應該是當之無愧的。

在“田野菊海”裏,我看見有幾十位身材健美臉色紅潤,不時傳出銀鈴般笑聲,全身穿着藍底白花紋藍印花布服裝的農家女,正在那繁花似錦的菊花叢中,進行採摘菊花的現場表演。只見姑娘們身背小竹簍,雙手像小雞啄米似的飛快地採着菊花。在她們周圍還圍着不少遊客,他們手裏全都提着小竹籃,跟着姑娘們一起採菊花。在這裏,人們可以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給予的陽光、空氣和美景。久住城鎮的人能到鄉下來走走看看,放鬆放鬆心情,那該是一件多麼開心快樂的事情啊。這時,周圍菊花的香味引得我不由自主地彎下腰,採摘身邊那幾朵初開的菊花。聞一聞那剛採下的菊花,真的叫香氣撲鼻,那是因為含苞欲放的花朵,才是香味最濃的花的緣故。

從“田野菊海”出來,我走進了附近的一家菊花加工廠的大門。在我的印象中,原來村裏的農民加工菊花的方法比較古老,就是將採摘來的新鮮菊花,先放在一隻只面盆大小的竹籠內,然後拿到柴灶上去燒開水來蒸。經過蒸煮過的菊花,再放在各家各户的大門口用蘆葦編織的山籬上晾曬。等到菊花曬乾後,便形成一個個薄薄的菊花餅的形狀,這時收起來後就可以拿到供銷社去出售了。當地農民不喜歡泡菊花茶喝,菊農們好像從來就沒有那種喝菊花茶的習慣。我進入車間後,聞到了濃烈的菊花香味,在嶄新寬敞的菊花加工廠房裏,成堆的鮮菊、盒裝的成品幹菊、自動烘乾機等各種物品都擺設得十分整齊有序。車間裏身穿潔白工作服的工人,正在緊張地工作着。這裏是採用最先進的蒸氣機械來加工菊花的,經加工後的成品能夠保持杭白菊原有的色香味。據車間負責人介紹,這裏生產的胎菊品質最好。胎菊是採用即將開放的花的蓓蕾加工而成的,其香味特別清香醇厚。近年來,廠裏將菊花進行深加工,添加參須、枸杞、紅棗等滋補食品後,可以製成菊寶茶,產品經廣州、香港遠銷到世界各地。在菊花加工廠門口我碰到了一位當年下放那個大隊的中年農民,那人是個啞巴。他見到我時心情十分激動,笑容滿面地緊緊拉住我的手。一會兒,他用筆在紙上寫字,告訴我他如今已經娶了老婆,還有一個小女孩。最近,他乘飛機去外地接小桑苗,賺了一萬多塊錢。我真的從內心感到高興,翹起大拇指向他表示祝賀。

從菊花加工廠出來,聽見“咚咚咚咚”鑼鼓聲響,我便尋着聲音走去。一路上,我看見環境優美的村辦敬老院,整潔明亮的村衞生所,童趣盎然的村幼兒園,這些設施真的可以與小鎮上的規模比一高低。近了,我發現這鑼鼓聲,原來是從村裏的文化示範户家中傳出的。這裏有幾個身穿筆挺西裝,腳穿黑色光亮皮鞋的中青年農民正在排練節目。他們告訴我,排練節目一般都安排在晚上,今天白天彩排的節目,是準備去市裏參加全市菊花獎文藝匯演,要爭取拿到名次。我看見他們這裏的樂器很講究,有傳統的鑼鼓、二胡、笛子,還有銅號、小提琴、剎克斯和整套音響設備。如今的農民大多穿上了西裝皮鞋,姑娘們穿得更是時髦漂亮,好像是田間的花蝴蝶似的十分招人喜歡。一會兒,隨着鑼鼓響起,排練又一次開始了,在歡快熱烈的音樂聲中,正在排練的農民個個挺起胸膛,邊做動作邊齊聲高唱《今天是個好日子》:

今天是個好日子,心想的事兒都能成。明天又是好日子,千金的光陰不能等。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趕上了盛世咱享太平。

本文鏈接:https://www.xszwb.com/zh-mo/jhgfanwen/xiangzhen/27m70r.html

Copyright © 2024. 學識中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