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中文吧 > 辦公 > 書信 > 檢討書 >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精選19篇)
手機版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精選19篇)

來源:學識中文吧 閲讀:2.35W 次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1

今天上了《井岡山》,總的印象是:還行。從評課的角度來講,這堂課如下幾方面應該稱得上是優點了吧。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精選19篇)

一、教學流程基本清晰。

開課播放井岡山優美的風景圖,旨在讓學生對井岡山有一個整體的印象,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為文中描述井岡山景色的學習打下基礎。

簡單學習第一自然段,體會作者一路趕往井岡山時的急切心情,把握井岡山給作者留下的總體印象:崇山峻嶺、涓涓清泉。

重點學習第二、三、四自然段,領略井岡山美麗的風光。通過朗讀和背誦積累優美的句子,通過想象和品味感悟井岡山的美。

學習第五自然段,弄清作者在黃洋界哨口看到和聯想到的。

朗讀第六自然段,回顧全文,突破難點:為什麼説井岡山是“英雄的山,美麗的山”?

二、基礎知識訓練紮實。

在學生初讀課文讀通讀順的基礎上出示文中的四字詞語,指導學生讀正確,並結合課文談理解,做到詞不離句,詞不離文。

紮紮實實地背誦文中優美的句子和段落,給足學生時間去朗讀、品味、背誦。

學習作者寫遊記的方法:先寫所遊地方的整體印象,再寫所看到的美麗景色,然後寫由景色聯想到的人或事,最後再次抒發自己的感受。

三、多媒體的使用為課堂錦上添花。

課始的一組井岡山風景圖將學生很快地帶進了這片美麗而英雄的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炮台、紀念碑和青竹扁擔的圖片拉近了學生和歷史的距離,為更好地理解文本起到了輔助作用。

《十送紅軍》歌曲的播放,《巍巍井岡山,天下第一山》補充資料的展示,讓學生對英雄的山有了更深地理解。

本節課也出現了很多不足的地方,最大的不足就是我對教案不熟。

上課伊始我用一組井岡山美麗的風景圖將學生們的視線抓住,從孩子們嘖嘖的讚歎聲中,我聽得出他們已經感受到了井岡山的美。遺憾的是,當圖片播完後,本應趁熱打鐵讓學生們説説心裏的感受,用“井岡山,你---------,我--------!”的句式來讚美井岡山美麗的風光,而我卻直接進入了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把這個環節忘到九霄雲外了,學生因此喪失了一次表達心中的感受的機會,也丟了一次説話訓練的機會。每一部分學習完後的總結過渡語記得不清,所以,課堂有時顯得不太流暢,效果打了折扣。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2

週四上午,我有幸在永華南路小學執教了《井岡山》一課,課雖然已結束,但我的心裏並沒有輕鬆的感覺,反而有一種深深的失落。反思自己的課堂,反思自己的教學,原因何在?

最初接到要上《井岡山》一課的消息,感覺就倆字“發怵”,這篇課文是一篇寫景散文,具有情景交融的特點。作者用生動的筆墨描繪了革命根據地----井岡山的美麗、雄奇,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革命歷史的敬仰,對英雄人物的崇敬和讚美之情。可課文內容離學生實際生活太遠了,學生對相關的歷史又知之甚少。如何在40分鐘的時間裏進行有效地指導,讓學生既感受井岡山的美,有感受她的雄奇,我開始了深深的思索。

一、理清文章脈絡,抓中心句展開教學。

文章的中心句,井岡山英雄的山,美麗的山。是這篇課文的“抓手”也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句子,課堂伊始,我先讓學生回憶井岡山留給你怎樣的印象?能用文中的句子概括嗎?抓住中心句“井岡山英雄的山,美麗的山”進行下一步的教學。

二、抓重點段落,體會井岡山是美麗的山。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描寫井岡山景色的重點段落,黃洋界的山山勢巍峨、峯巒峻拔,是一種險峻的美。雲海變幻莫測,神奇,有一種奇幻的美。峽谷的植物鬱鬱葱葱,是一種富有生命力的美。谷底的溪澗有一種動態的美。

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我抓住“舉目遠眺”這個詞,因為這個詞體現了作者的觀察順序。理解“舉目遠眺”的意思,並向學生滲透理解詞語的方法。(根據每個字的意思聯繫起來理解詞語意思)。雲海部分,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想像,感受雲海的美景。第四自然段“逶迤前行”一詞,讓學生查字典理解詞義,並讓學生想在文中指什麼,還有哪句話體現出了溪澗的形態,讓學生感受溪澗形態美。之後對三、四自然段進行整合,讓學生想像並指導學生朗讀。

三、 感受井岡山是英雄的山。

這部分是文章的難點,離學生實際生活太遠,我採取讓學生讀課後信息窗,交流資料,教師講述當時歷史背景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井岡山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為理解英雄的山做好鋪墊。在學生讀文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在黃洋界看到( ),聯想到( )。對文中提到的“軍民齊心協力擊潰敵軍的故事”我採用播放錄像的形式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並通過三次引讀讓學生領會井岡山是英雄的山。

其實《井岡山》一課我在本校已經試講過,美麗的山這部分效果還可以。當時在處理第五自然段是並沒有加入交流資料,師介紹當時背景,井岡山為什麼是革命的搖籃這個環節。只是進行朗讀指導,播放錄像,學生的理解比較乾癟,井岡山的雄奇並沒有烙進他們的心裏。這一環節是後來又補充的,自己感覺這樣處理更為貼切一些。

今天的課堂,我覺得很失敗,整節課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孩子們好像並沒有進入狀態,我也很着急,不停的牽、引,整體思路雖然順下來了,但效果卻不好。反思今天的課堂,我覺得問題出在:教師的引導不到位,比如雲海部分的處理,設想的挺好,分三個層次指導朗讀1.生談談感受,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雲海的景象2.師抓住驚濤拍岸、徐徐飄飛等重點詞句指導朗讀3.欣賞雲海圖片,激情再讀。沒想到學生説不出來,儘管我一再引導、範讀,還是不行,其實想想我的教學太理想化了,學生説不出來的地方恰恰是難點。如果當時換一種處理方法,比如學生説不上來,可以看看雲海的圖片,進行視覺上的刺激,這樣再談感受可能更深刻些,自然讀起課文來也就有滋有味了,教學課件的運用也就不會流於形式,而真正的為教學服務了。還有就是課堂隨機應變的能力比較差,缺少教學機智,評價性的語言不到位,不能更好激發學生的情感。所以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並沒有產生共鳴。

上一節好課確實很難,今天的課雖然並不成功,但給我的收穫卻很大:教學預設僅僅是預設,課堂上實際操作絕不能只是把教案演完,而應該心中有學生,課堂上學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語文教學的路還很長,我一定會在反思中前行!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3

從整體課堂效果看,學生演唱的表現力不錯,聲音的控制和協調能力較強,也比較熟練了。抒情和活躍兩種演唱情緒也能明顯地對比出來。但從整節課的分量和時間分配看,有些欠妥。主要原因是複習鞏固階段一開始就離琴唱,導致暴露出了過多的毛病,給我心裏一個暗示:歌曲還沒學會,於是有意識地加重糾錯分量。其實鋼琴一彈,學生馬上跟上來了,不必花太多精力去教唱。因為:

一、從此節課的進程看,離琴唱勢必會影響教學重點的把握,本課時的重點應是處理歌曲,而實際上這節課重點似乎還是糾錯,雖然也及時插入了力度、演唱情緒的把握等等,但分量不夠,學生真正操練的時間不足。

二、從音樂審美角度看,每一次的表現應儘量讓學生有成就感,得到審美的體驗,而不是故意讓他們“出洋相”,特意暴露缺點。完全可以通過欣賞範唱、跟琴唱喚起他們心中已有的音樂經驗,節約複習鞏固時間,把精力放在歌曲處理排練上。

三、離琴唱一般在學會歌曲後,檢驗音準節奏及表現力時可用,或者進行無伴奏合唱時才採用的。此節課此處採用顯然都不合以上條件。半個月前學唱的歌曲,普普通通的自然班,效果顯而易見,真有故意讓他們“出洋相”之嫌。

因此,此處離琴唱的確欠妥當。但是這樣設計,符合本人常態課的風格,我會經常在課堂上搞一些小測試、小研究。像這次,心裏實在很好奇:半個月前學唱的歌曲,到底會在學生心裏留下多少痕跡,會唱成什麼樣呢?結果正如我所料,儘管當時教得比較紮實,但時間老人的威力不可低估,遺忘是學習的勁敵啊。一首再好聽再喜歡的歌曲,沒有經常唱唱,也只會留下支離破碎的痕跡。所以平時經常上一些複習課,舉行班級音樂會十分重要。音樂是不怕重複的,它是情感藝術,每一次唱的感覺都會不一樣。

綜上所述,從這節課的設計初衷看,此處離琴唱並不合適,加大了糾錯的分量,影響教學重點的準確把握,課堂的完整性受影響。從教學研究和滿足我的好奇心方面看,讓他們亂一下也好,況且對他們也無大礙。還能給他們一個感覺:知識技能是很容易遺忘的,只有常温習才能掌握得紮實。( 勵志天下 i123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4

《長相思》是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是一首膾炙人口、情深意長的著名詩詞。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風雪一更愁。納蘭性德在隨扈東巡、去往山海關途中,寫下了這首思鄉之曲,成就千古名篇。納蘭性德是通過寫景和敍事兩個方面來傾訴自己的心聲的。他在途中遭遇風雪,輾轉難眠。途經一道道山,一條條河,休息時連思念家鄉的夢也被嘈雜的聲音破壞得支離破碎。他抬頭望月,想起家鄉那安寧、祥和的生活,不禁淚花閃閃。

為了更好地體會作者此時的心情,我讓學生想象作者家鄉温馨和諧的畫面。在音樂聲中,我深情誦讀這首詞,學生閉起眼睛,構思着一幅幅別緻幸福的場面。

有的説:“我看見了納蘭性德的家鄉鳥語花香,他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聊天,説笑,好不熱鬧。小孩們在巷口玩耍嬉戲,姑娘們坐在門口繡花;放學歸來的孩童放下書包,放起了風箏,有的還把花做成花環戴在了頭上,家鄉一片生氣勃勃。”

有的説:“我看見了晚上月光皎潔,羣星閃爍,作者的親人坐在窗前欣賞着明月,不遠處時時傳來鳥兒唧唧的叫聲,花兒合上那美麗的花瓣,似乎也與作者的親人一樣,靜靜地期待納蘭性德與他們團聚。

我見學生熱情高漲,繼而讓他們在小組內交流,從而更加明確納蘭性德投軍從戎,征戰疆場的心聲。作者為了壯志和理想,忍受着思鄉之苦,飽受着思想的孤獨和寂寞,着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長相思。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長相思。舍小家顧大家,赤子之心全都化作——長相思。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5

《憫農》是唐朝詩人李紳所作, 全詩共四句,語言樸實無華,描述了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農民們還在禾地裏鋤草,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中。可有誰知道人們碗裏的每一粒飯都飽含着農民的辛勤勞動呢!道出了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表達作者熱愛勞動人民及珍惜勞動成果的情感。這首詩告訴了人們糧食來之不易,要珍惜糧食。

這首詩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讓學生認識生字,讀通、讀順、背誦詩歌外,還要達到教育的目的,要讓孩子認識到“浪費可恥,節約光榮”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讓他們同情辛勤勞動的農民,對浪費糧食的行為表示憤慨。

我在教學《憫農》一課時,針對課文內容運用掛圖引導學生説了兩次話。一開始我出示掛圖(農民正在烈日下給禾苗鋤草,汗水直往下滴),我問:“看到這個畫面,你有什麼想説的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起了手,這一提問給了孩子很大的思維空間,讓他們有話可説,既創設了情境,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又讓他們得到了初步的情感體驗,為學習詩文做下了鋪墊。

第二次是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的。我説:“同學們對古詩的意思也理解了,請你們再看這張圖,如果你們面對着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你們有什麼想對別人或者對自己説的嗎?”因為有了前面的情感體驗,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發言:我想對自己説要愛惜糧食;我想對同學説吃飯時不要掉飯粒;我想對爸爸媽媽説,如果浪費了糧食,農民伯伯的辛苦就白費了……

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詩和樂一直是緊緊相伴的。古代的詩是可以吟唱的,而古代的樂也總是帶有許多詩意和想象。因為古詩短小孩子們從小就聽熟或背熟了,教師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她們能在自己熟悉的歌詞中獲得更多的體驗。同時,結合古詩句的特徵、語氣、語調,培養兒童對節奏的表現和創造能力。( 勵志天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6

本課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探究式學習,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但是還存在一定不足在:

1、我利用欣賞《誰是最可愛的人》朗誦片段導入本課,學生們聽的比較認真,但當我問到這段朗誦節選自那篇文章時大部分學生答不出來,他們沒有學過這篇文章,課前我瞭解學生情況不夠。

2、我分為五個篇章去講述這一課,分為決策篇、出征篇、勝利篇、現實篇和英雄篇五個篇章。

講述決策篇時設置的問題應結合課本再仔細推敲,提高設問的藝術性。

講述出征篇時我播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時的影片片段,沒有向學生充分説明這是後來拍攝的影片與當時狀況是不一樣的,脱離了歷史。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7

孔繁森是90年代的模範人物,他的事蹟對於二年級的孩子孩子來説比較遙遠,要想從孔繁森撫養孤兒,獻血為其交學費這一故事中體會他的無私與偉大,關心藏族人民、為民族團結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感知其優秀,我覺得難度較大。文章末尾詩歌的渲染在感知上學生更覺得有高度。但我相信學生內在的潛力是無窮的,等待着去開發,學生的智慧火花是靈動的,等待着去點燃。我用什麼去開發、點燃呢?當然是文本這個媒介。本節課上我着力讓學生體驗文本角色,近距離親近文本,不僅要知其表面意義,更要領悟出深層次的內藴,從而很自然地襯托出人物的精神,並對文中難點——歌詞的感悟能有了突破。個人感覺本節課的教學還是成功的,學生在課堂上學得有滋有味,深入淺出,高潮迭起。幾點感悟和大家分享:

一、 解讀教材的深入淺出。

1、讀厚教材。

於永正曾説過:“課文鑽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隨之有了”。這是一篇非常短小的教材,只是擇取了孔繁森的一個典型事例來表現其高大形象,怎樣把教材讀厚,豐滿人物的內涵呢?課前,我閲讀了大量關於孔繁森的資料對本課進行反覆還原解讀,他的其他很多事例讓人感動,最後一個自然段藏民們深情唱的歌詞中的“光明”一詞,也就深刻起來,讓我出現了靈感。如在教學難點文中的歌詞時,我先以“小朋友們,你們讀懂了什麼?”這一問題為引子,多元化地讀出“深情”的不同內涵,(感激、熱愛、自豪、團結等)。再適時地補充資料讓學生更全面地走進孔繁森,對孔的優秀品質有更深的感受,激發情感進一步昇華。接着問:聽了這些故事後,你認為孔繁森為西藏帶來了什麼?(學生回答為:富裕、愛心、無私、奉獻等,理解得非常深刻,到位。)師:是呀,這些美好的東西帶給了藏胞們無限的希望,讓他們看到了“光明”,所以他們唱到(生深情地讀)。這一環節,對全文的難點進行了有效地突破。文字力透紙背,帶給學生的是強烈心靈衝擊。

2、讀薄教材,抓精要。

把教材讀厚了只是我的感悟,如何讓學生感受得到呢,我又嘗試用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方法引導孩子抓住課文精要之處,把教材讀薄,提高課堂效率,激活學生思維。(1)把這篇課文讀成兩個詞“優秀”“感動”。如以“哪些詞語讓你感動”貫穿全文,抓關鍵,由表及裏引導學生品位朗讀。(2)對教材進行重組。在品讀全文的基礎上再導出第一小節的“優秀”。此時的“優秀”,在學生眼裏是有着深刻的內涵的,是有着學生的情感,教者的情感作為支撐的“有情物”,學生朗讀地釋放自然更加精彩,學生在一筆一畫地跟着我寫優秀這個詞語的時候,心裏裝着的是敬佩和感動。(3)抓關鍵詞,品味閲讀,抓住“懇求”“深夜”“悄悄地”“親生兒女”等品讀出人物的精神實質,這樣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較易接受,學生品讀得也較為精彩。

二、語文教學要樸實紮實。

這節語文課我想充分體現這一點。語文教學的真諦是高屋建瓴,但又樸樸實實,可以模仿,可以借鑑,沒有故弄玄虛,不要花枝招展,有的只是對文本的個性感悟,有的只是引領學生徜徉在語言文字之中,去品味,去咀嚼,我想借助的僅僅是圖片和文字而已。如課堂上我以關鍵詞“親生兒女”為契入口,引導聯繫生活實際回味體驗,填補課文空白,發揮想象,活化感動,由己及他,由表及裏深入體會孔繁森的優秀精神品質。再如課堂上我結合語境,多角度地思考“悄悄地”,形成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對人物有全面地瞭解。在理解“再三懇求”時採用換位閲讀的方式,把自己假設為文中的孔繁森,站在他的角度去想去説,我只是自然地引導,這樣學生離文本最近,最容易讀懂。就是在這樣的訓練中,我想讓課堂成為學生施展才華的舞台,為學生的登台亮相提供了一個個平台,學生的精彩來源於課前精心設計的訓練,也想讓課堂因紮實的訓練而精彩。

三、着力體現“語文味”。

本節課着力抓好語言文字的訓練,引導學生讀好課文,積累語言,因為我知道將語文的工具性夯實了,語文的人文性就跑不了了,語文的人文性是依附在語言文字背後的。多讀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前提;多讀也是教師教好語文的保證。在教學重點句子“像親生兒女一樣撫養”“再三懇求獻血”以及歌詞時學生一次比一次讀得入情入境,動人心絃,感人肺腑。在反覆地讀中對句子的體會越來越深入,同時也讀出了不同的理解。教材是有生命的。我們的語文課,除了知識點的認識,更需要激情,需要感染,需要情感的共鳴,需要“語文味”。我必須是一個感情豐富並學會“煽情”的人,還需要能夠準確抓住教材的情感點和學生的情感點,瞭解教材的同時瞭解學生,並在二者之間架設一座橋樑,使學生在激盪的情感中,受到感染、薰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象和頓悟,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從開始以“地圖“導入到一個個過渡語和評價語以及描述性語言的設計我都注意激起學生的情,讓學生真正做到“情動而辭發”。

此外在這節課上我還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在課堂教學資源中,教材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對教材的一部分——課文插圖,我也進行了有效地利用。如在教學中我問學生:成為孤兒的孩子,他們會過怎樣的生活?可是你們看?(出示插圖)仔細觀察他們的表情,看到了什麼?這樣有效利用插圖資源,反襯突出了人物的高貴品質。在過渡到第三小節的教學時,同樣藉助插圖的內容導出:孩子們盡情享受着孔繁森的愛和關懷,一天天快樂健康的成長起來了,他們從不會想到,為了幫助他們上學交學費,他竟然去(獻血)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有利於學生情感的激化。思維的啟迪。

當然,這節課也有感覺不到的地方,如有些地方的處理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説是不是過於深入,要求是不是拔得過高了,還請專家評委們給予指正,謝謝!

我們呼喚有活力的課堂,我想這不僅需要學生有“定力”,更需要老師有“定力”,“寧靜以致遠”我需要的守住一顆平常心,在活力課堂的追求中走好每一步。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8

長期以來,古詩教學採用的是串講法。這是傳統的講解古詩的方法,即先解詩題,然後釋詞,最後講解詩句的意思。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師講解、學生傾聽,教師講完,課就上完的過程,形成了“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不要説學生不感興趣,教師自己也覺得枯燥煩膩,更別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也嘗試着讓學生對學古詩感興趣,並且感受到了其中的樂趣。現以教《贈汪倫》為例,説説我的做法:

一、 複習導入,鞏固舊知

在一堂新課的開始,用學生所熟悉的知識進行導入,可以消除學生的陌生感,使學生在舊知的基礎上很自然地進入新知識的學習,讓新舊知識連貫起來,使知識系統化。《贈汪倫》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學生已經學過好多李白的詩了。因此,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説説已經學過的詩,在學生舉例的基礎上歸納如下:“李白的詩語言流暢,想象豐富,取材十分廣泛:有表達思鄉情懷的《靜夜思》,有讚美錦繡山河的《望廬山瀑布》,這些作品都是李白深入生活實際創作而成的。”在複習的基礎上加以歸納,不僅使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了回顧,還使學生懂得了寫作的取材廣泛必須源於生活。

二、 故事引路,激發興趣

學生大都愛聽故事,在課堂教學中選擇與學習內容有關的故事,既能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又為後面的學習作了鋪墊。於是,緊接着複習,我設置了這樣的過渡語:“由於李白才華橫溢,性格豪爽,喜歡親近大自然,安徽涇縣桃花潭的汪倫便誠邀李白去做客。”接着,我便有聲有色地講起《李白“受騙”桃花潭》的故事。當講到“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與“桃花者,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並無萬家酒店”這些內容時,我一方面模仿古人的語氣“子乎者也”了一番,另一方面又用解説者的語言旁白了一下。學生在哈哈大笑之餘,不禁被汪倫的巧妙機智所吸引。到後來,他們自然而然地想知道李白怎樣寫詩答謝汪倫。

三、 自學詩句,理解詩意

俗話説:“教是為了不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的學習主要依靠學生自己來完成。《贈汪倫》這首詩本身較淺顯,詩意較明朗,現在有講故事時的旁白作範例,學生理解詩句意思更是如魚得水。因而,當我出示教學掛圖,讓他們説説哪一個是李白,哪一個是汪倫並説明理由時,學生擺出了“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這一句。當我要求他們説出詩句意思時,許多學生躍躍欲試。有的學生還在領會“忽聞”的基礎上添上了這樣一段話:我循聲望去,原來是我的好朋友汪倫來送我了,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趁勢引導學生説:“別具一格的邀請,與眾不同的送別,深深感動了李白。因此,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學生不約而同地朗讀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在理解了“不及”的意思後,詩句大意也就迎刃而解了。在領會了詩句所採用的修辭手法以後,學生自然而然地對比選用了“即使……也……”的關聯詞語連接詩句意思。

四、 誦讀感悟,體會感情

藉助故事引路與學生的自學理解,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句難度已經不大。因此,我便佈置學生結合詩句回憶故事,模仿當時李白吟詩的語氣誦讀,讓他們在誦讀中反覆感悟。接着,我便引導學生對兩句詩進行比較,説説在寫法上有何不同,共同的目的又是什麼?學生髮現敍事是為抒情作準備的,如果沒有敍事中的“忽聞”而受感動,就不會有抒情中的“不及”進行對比。最後他們都能抓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來體會,領會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 拓展練習,一舉兩得

一般説來,學一首詩能學到體會到詩句表達的感情時,就可以劃上一個句號了。但那只是就一首詩一堂課而言,學生的能力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為了讓學生對詩意有更深的理解,也想訓練一下學生的想象力,我便設計了改寫《贈汪倫》的作業練習。我提醒學生想象李白是在怎樣的情況下離開桃花潭的,學生很快聯繫到詩中的“忽聞”。有的説是李白離開時,沒有讓汪倫知道,是想避免常人離別的傷感;有的説不告而別未免失禮,李白曾留書一封告訴汪倫,汪倫見後就來送行。雖然學生的想象可能與事實完全不同,我也無從考證,但我認為比較合理。至少,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思考。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9

在本次教學過程中,我一開始就讓學生對文章整體進行回憶和概括,並出示梅花鹿和金絲猴形象的卡片,複習導入的設計直接明瞭。再者,學習課文時,我採用起因——過程——結局的故事結構逐段分析課文、朗讀課文來展開教學,學生學習主動,思維活躍。在學習課文時,孩子們都能積極參與、踴躍發言表達自己對課文理解的觀點。本文的重點段是第2段,但梅花鹿和金絲猴的想法也是個重點,不能忽視,只有理解到他們開始都覺得自己本領大以至後來都失敗了,從而體會心情的落差,才能讀出他們後來的得意揚揚和失落,甚至讀出最後不好意思地笑了。本課中我採用了以讀析文、以讀代答,用朗讀的方式來學習課文。如:大象伯伯幾次的提問;梅花鹿和金絲猴的回答等。重點句、段就多讀自悟,其他部分就以教師引讀的方法帶過。每一個環節結束,都或多或少有一點總結。結尾重點抓課文的理解、想象、拓展延伸,並引導學生積累詞彙,滲透德育教育。我設 計了一個思考環節,讓同桌表演梅花鹿和金絲猴認識到錯誤以後會説些什麼,同時也表現了同學之間的合作,意識到合作就在我們身邊。本堂課結合了聽、説、讀、寫的能力,培養了孩子各方面的發展。

上完這一課,本人通過反思,也看到了這一課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講解第1段時,學生只能理解到梅花鹿跑得快,金絲猴會爬樹是他們的本領,並不能更深入地理解到這些是他們的優點,是由於朗讀不夠,所以理解不夠深入到位。而且第1段並不是重點段,講解過多,重點不突出。

2、在指導“得意揚揚”和“垂頭喪氣”時,學生朗讀不到位。朗讀方式較少,其實在試講過程中,我採用的朗讀形式還比較多,由於學生理解不到位,導致了我的慌亂,從而漏掉了小組讀、比賽讀。

3、在第4段中,理解“為什麼笑了”又沒有到位,結合圖片才能正確地理解。

4、在讓學生扮演梅花鹿、金絲猴和大象伯伯進行表演時,我的小結也沒有重點突出合作的重要性。

5、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儘量利用一切機會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可是感覺也沒有到位。

6、本課堂我的評價和表揚力度還不夠,自己的激情也不夠,再加上已是第四節課,可能學生的注意力已經不太集中了,導致本課氣氛不活躍,學生回答問題聲音不夠洪亮,讀書沒有激情。

7、教學速度過快,主要原因也是重點段不深入,是本課最大的敗筆之處。

以上是我對這堂課的一些簡單看法和評價,如果還存在其它的問題,希望各位前輩能給予指正,我一定努力改進自己,在工作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10

課文以歡快的筆調寫了泉水從石縫流出到匯入大海的一路見聞,知道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點表現了泉水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奉獻的幸福感。本文在寫作特色上,語言流暢,富有音樂感。文中一些優美的詞語使描寫的事物更具體,形象,生動。

《泉水》這一課的教學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中以讀為本,更多地給予學生多種形式的讀書實踐,引導學生讀中合作探究,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讀中積累、讀中運用。讓學生在潛心品讀中體驗快樂之情。並且隨時調整,以學生能接受為標準。教學時讓每個學生讀後都有感悟,而所感悟又不盡相同,則在讀中感悟詞語,在品賞中積累詞語,在想象中激活思維,在理解中積澱情感。豐富了泉水樂於奉獻的美麗代表形象,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如、鼓勵學生在説話寫話時如何做到用詞準確?課文在寫泉水中特點時,同樣是寫泉水的流淌,先後用了“流進”“流過”“穿過”四個詞語,不但注意了變化,而且用詞準確。(這裏本人將文本知識點“準確運用動詞”結合學生説話、寫話的啟發示引導。怎樣能在使用中提高準確用詞的能力。)

1、平時多讀書,讀報、多留心別人怎樣準確用詞,還可以多記些詞語,到時候回憶起來使 2、平時説話,回答問題時,從自己積累的詞語中選用一些新詞來用。多用不僅可以在使用中學習準確用詞,還可以加強記憶。 3、使用詞語時要多動腦筋,在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語中選用最準確。

二、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十分重要,作為老師不可放過每一位學生。採用不同方式幫助,指導、引導學生把課文讀通,讀好。關注讀通課文這一環節等於關注學生的知識缺陷與理解的錯位,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在這重要的環節,本人非常重視。這篇課文很美,內容淺顯、描繪的畫面卻很美,讀起來富有音樂韻律的美感。在引導讀的時候,聲音要輕快些,讓我們的心跟着那清泉流淌,心中不斷地澤像清泉那樣無私奉獻,幫助別人的渴望。泉水的幾次説話要用輕鬆,自豪的語氣來讀。為了讀中求樂,“引讀、分角色讀、合作讀、配樂聽讀”是本人在本課中引導朗讀的一個特色,學生很快樂。

三、寫字教學是二年級教學重點。在觀察與評價中共享寫字情趣,師生互評、生生互相評、並重點授之寫字的方法。(老師的範寫尤其重要,讓學生親臨老師書寫的快樂,或許真能直到“身教重於言教 ”老師運筆方式與情感流露,使學生有渴望試寫的感覺,其實寫好字是一種語文修養。

四、想象拓展環節,發揮文本的示範作用,給學生自由發揮,想象的空間,訓練思維的獨創性,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泉水的奉獻精神。(這首兒歌是泉水流經大海的過程:泉水——小溪——江河——海洋。先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的基礎上,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讀問句時,要用驚奇、上揚的語調來讀,讀答句時,要用歡快、自豪的語氣來讀。小組合作,表演、能背更好。)

上完本課,我認為本人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是不錯的,但這僅僅是從作業情況來擬定的自己的教學效果。多數學生能完成該掌握的學習目標。字、詞、句的認讀與書寫,能感悟到以擬人的手法的美感。能進入色以歡快甜美的感覺讀出泉水的四次説話。不足的是對文中有些詞語理解不是很明白。如“天然水塔”(意思“天然”指不是人工製作的,而整個意思指的是泉眼,即文中説的流出泉水的石縫。)

總之,“一路奉獻、一路幸福、一路快樂”在生活中去嘗試。“語文”不是要老師教會某一課,是要老師激發學生怎樣去喜歡語文。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11

《贈汪倫》一課的教學,我力求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引導學生“用心”讀書,將自己的情感思維方式,內心體驗帶入學習過程中,無拘無束地釋放自己的情感,釋放自己的人生,釋放自己的靈性和悟性。

一、運用故事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

古詩離現在年代久遠,對於現代的小學生來説,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體會詩歌藴藏的情感更難。因此,創設情景,奠定情感基調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本課前,我通過網絡這個特點去查閲了有關這首詩的背景資料,在課前給學生介紹。課一開始,我就問學生你們知道李白嗎?又知道汪倫和他是什麼關係嗎?然後,老師説老師從網上知道了李白和汪倫能成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接着講述“十里桃花,萬家酒店”的古詩,學生聽得興趣盎然。通過資源共享,使學生對李白與汪倫有進一步的瞭解,併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自主探究

本節課把教學的基本順序由講授式教學的“先講後學”變成了“先學後講”。通過自學、交流,學生個體和集體的學習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鍛鍊。如:要求學生藉助課文註釋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詩的內容。經過自學探究,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慾望和表現力,體現了教為學服務的思想,對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紮紮實實,層層推進

“自主探究—自讀感悟—悟情昇華。”體現了以理解為基礎,以讀促理解,以理解促朗讀能力提高的理念。讀的訓練層次清楚,形式各樣,在讀中有所感悟,在交流中昇華體驗,達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目標。

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疑乃思之源”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便化被動為主動,使學生主體地位悄然增強。由“忽聞”而引發的問題:李白與汪倫感情如此深厚,李白要走了,汪倫為什麼沒去送行呢?這個高質量的問題如巨石入江一下子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漣漪,老師的拋磚引玉打破了課堂的沉寂,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才有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妙語連珠。

本節課也有很多遺憾,如:學生感情朗讀時,如多給大家參與評價的機會,學生的思維會更活躍,理解會更深刻。另外還應更多地關注學困生,學生的整體感悟、表達等能力會得到更有效的發展。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堅持把時間更多地留給學生,把講的機會更多地留給學生,把評價的自由還給學生,儘可能讓學生全身投入,全心投入,全情投入。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12

我在講這節課之前,深入鑽研教材,在年級組進行了多次研究,並參考了眾多的教學思路,根據我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教學計劃,把教學重點放在課文的第四自然段,理解曹衝想出的辦法,感受曹衝是個聰明、愛動腦筋的孩子。

曹衝稱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趕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畫一條線。再把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等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稱一稱船上的石頭。石頭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在教學這部分時,結合我們班學生的思維水平,我是這麼做的:

首先,幫助學生弄明白曹衝的辦法是什麼,他是怎麼稱出大象的重量的,理清文章脈絡。我先提出問題説説曹衝説的稱象的辦法可以分為哪幾步?引導學生帶着問題仔細讀課文。然後點撥學生説説曹衝在稱象時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接着做什麼、最後做什麼,使學生更清楚地理解曹衝稱象一步步的過程。

接着,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練習説曹衝稱象的過程。剛開始學生不敢説、不會説,在我不斷地鼓勵下,才有幾個學生舉手回答,但是表達不如人意。於是我出示flash課件,讓學生邊看課件邊練習説,在理解課文內容、重難點的同時,鍛鍊了學生複述、口頭表達的能力。在練習讓學生用上表示先後順序的詞語“先、接着、然後、最後”有序表達曹衝稱象的過程時,出現了困難,耽誤了一點時間,課前我預設做的不充分,對學生情況不瞭解。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13

《畫家鄉》一文以五個孩子畫自己的家鄉為內容,向小朋友們展示了我們祖國清新美麗的山水。課文圖文並茂,情景交融,可以説是一幅極具人文色彩,適合欣賞、領悟的風景畫。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的孩子要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激發閲讀興趣在低年級教學中是重要目標之一。因此,每一堂的新授課上,閲讀始終是教學重點。本堂課。我結合課文插圖,合理利用課件向,孩子們展示祖國各地的秀麗風光,把學習課文變為去遊覽,讓孩子們去祖國各地遊覽、觀賞的同時掌握語文文字,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讓學習課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次有趣的旅遊。學生在愉快的讀書活動中走進了文本,感知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又激發了學生對學習課文的興趣。

課文學好了,我們還得教給孩子們遷移運用。如何學會畫自己的家鄉?我給孩子們展示了我們瑞安市的圖片,街道,高樓大廈,瑞安廣場,體育館等,引導孩子們模仿“京京的家鄉”來説説。於是,有了下面的這段説話訓練:

我的家鄉在瑞安。我畫的瑞安廣場那麼美,那麼大。寬寬的街道,高高的樓房,還有一座體育館。那個正在瑞安外灘快樂地玩耍的小女孩(小男孩),就是我。

既讓“……那麼……那麼……”關聯詞得到了實際的運用,又讓“寬寬的”“高高的”這些詞語給孩子得到了積累。

本想根據課文的2-6自然段段式相似的特點,給孩子來個先習得方法,再來個舉一反三的,可是有時候對於一年級的孩子想讓他們自主學習,真的只是美好的幻想,孩子們不知道如何自主,自己又總是不自覺得又將孩子們攥在了自己的手心,慢慢教,慢慢學,要耐心啊,語文老師!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14

第11課《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君權神授”下的英國,介紹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第二部分:查理一世命喪斷 頭台,介紹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第三部分:《權利法案》的頒佈,介紹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鞏固和革命的歷史意義。本課重點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 和歷史意義,難點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曲折性和不徹底性。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利用什麼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歷史概念或認清歷史問題的實質,是 本課需要解決的問題。課後我對這一課的總結和反思如下。

一、創設情境,設計問題,突破重點。

關於革命爆發的原因,通過創設情境(利用圖片、文字材料等資料),選出兩名學生,進行情景模擬,各自陳述所代表的階級和階層的主張和要求,使問題深入淺出,便於學生對該問題的理解。關於革命的歷史意義,通過問題教學來探討革命對國內、國際的影響。

二、拓展提升,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為 了幫助學生突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長期性、曲折性和不徹底性這一難點,我引導學生設計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的梯形圖,學生很容易看出在革命的各個階段是 由不同勢力掌管着國家政權,也就能夠分析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並由此得出啟示:任何一種先進的制度要取代落後的制度都要經歷長期、艱鉅、反覆的鬥 爭,進而引申到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要不怕困難,要具備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

三、充分運用地圖,提高學生對歷史問題的理解。

結合《內戰形勢》示意圖,請學生觀察思考:從圖中找出哪些地區支持議會,哪些地區支持國王?誰佔優勢?有何優勢?結合前面的講述並挖掘地圖隱含的信息,學生有了一些創造性的回答:面積的大小、人心向背、蘇格蘭人民起義對王軍的制約等。

四、本課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如講革命爆發的原因時,議會與國王的關係學生不易理解,需要補充資料講清楚。重要人物克倫威爾的分析,只是簡單羅列其事實,再進行簡要評價,枯燥乏味,沒有血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空間太少。沒有講練結合等。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15

我把課堂導入的環節和調動學生的興趣緊緊結合在一起,在課堂的初始階段創設輕鬆的學習情境。因為“興趣”是最好的學習驅動器,學生有了學習積極性,就會產生了探究的慾望,就能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你看過馬戲嗎?向大家介紹一下。”馬戲是小朋友所感興趣的,因此學生也比較喜歡學習。

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在課堂上,我就儘量多地創設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發言。

在朗讀上,我通過多種方式進行了朗讀指導,如:範讀、領讀和引讀等,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16

今年我帶九年級語文,我的觀點是以素質教育為根本,結合應試教育的方法策略,大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並提高應試技巧,應該是目前初三語文教學的最佳結合點。

(一)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是根本:

語文素養的提高雖然有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但只要找準切入點,也並非高不可攀。教育部基礎司組織編寫的《語文課程標準解讀》認為"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為語文素養的三方面內容。因此歸結起來就兩個字:積累。

廣泛的閲讀能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因此,"積累"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關鍵點。如何快速積累?課堂教學之外,我們是這樣做的:

1、抄寫、背誦。每星期佈置三篇的抄寫作業,分別是美文欣賞,名言警句,古詩詞。既可以練字,同時也是潛移默化,擴大課外積累,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模仿大家作品,自主寫作。對於語文尖子生,還要求他們從抄寫的文章中自選題材寫一篇同題作文,教師面批面改;同時在抄寫的基礎上全面落實背誦,課內外名篇佳句全不放過,因為"背誦是一種最野蠻的手段,也是一個文明的辦法"(黎錦熙)。

2、注重課堂教學的人文性和學科拓展,全面提高45分鐘效率。教材既要講得精,又要滲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學習內容上,引導學生關注科學、人文、自然和社會、人生及歷史、現實、未來等科學文化、道德藝術各個領域。可大膽嘗試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如:在學習《論格物知致精神》一文時,就讓學生討論和研究中西方教育的差異。使學生思想的火花在課堂上盡情的燃燒。

3、作文積累。增加作文的訓練量。每星期一次作文。教師全批全改,並保證在一週內反饋給學生,以幫助學生形成樂寫的習慣。堅持每天寫日記,每週寫美文點評,每學期自編自寫兩到三本書.。

通過以上方法,全方位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語文能力的薰陶和強化,使學生在聽、説、讀、寫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為中考打下堅實的基礎。當然,這些工作抓得越早越好.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通過實踐,效果是明顯的。

(二)提高學生應試能力是關鍵:

時間不等人,語文素養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何進行有針對性的備考是提高學生成績的關鍵。但單純的題海戰術又會陷入惡性循環。因此,應針對中考具體情況,設計多種訓練方案,提高學生應試能力。

1、每星期的課外閲讀訓練。讓學生觀其文而行其道,在欣賞美文中提高解題技巧。教師的講解是應有針對性,並總結歷年中考課外閲讀的考點規律,使學生心中有數。

2、讓學生經常接觸中考題型。如果等到中考前讓學生訓練綜合試卷和模擬考題已為時過晚。因此,從上學期就開始發放往年各省市的中考試卷讓學生訓練。以免學生怯場,便於學生的應試。

3、注重自主性和開放性。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設計、自主探究語文資源開展實踐活動。

4、課文複習考點化。課文複習有邏輯性的分為各個考點,指導學生系統的掌握課內知識。

綜上所述,九年級語文教學和複習,應着眼以下幾點:

1、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2、注重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應明確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才是語文學習的根本。即使在最為緊張的總複習階段,也不能因為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而忽視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

3、有針對性的短期效益訓練,可以彌補語文學習和複習上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4、反饋應該及時迅速。

5、以閲讀和寫作為中心組織教學,以關注思考人生為學習的外延。防止一味陷入呆板僵硬的考試教學。

最後,要讓同學們關注社會、人生,用自己的心靈和敏感的筆觸時刻接受來自生活、來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時刻與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溝通,時刻聆聽來自人類歷史最深遠最悠揚的文化語言,並讓自己和它們融為一體,才是真正的語文,才是終身的語文,也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17

高中語文新教材幾經變動,文本有刪有增,而《祝福》卻始終是保留篇目之一,自然有它獨到的魅力,那麼,如何讓“老”教材煥發新意,也就成為我着力思考的問題。

在《祝福》的講授過程中,除了讓自己的教學理念體現“生本位”這一課改標誌性的理念外,還強化了教學過程的多元性、思維過程的多維性,引導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尤其是注意做到把這一創設點延續到了課外,即讓學生以“阿毛”的身份寫一篇反映“母親”不幸遭遇的文章。這樣安排的目的,既能讓學生清晰地、完整地把握小説的情節、明確小説的倒敍手法,還可以鍛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更能讓學生通過角色的置換,進一步調動他們參與閲讀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審美熱情。也許阿毛的存活,會降低文本悲劇性的感染力,但卻能給學生寬廣的空間去想象“母親”——祥林嫂命運的悲慘,同情有如“祥林嫂”般的底層勞動婦女生存的艱難,進而讓他們學着把視角放到自己周圍乃至社會中的弱者身上,獲得較為真實的生活體驗,學會關懷,懂得珍惜。

之所以這樣設計,還源於目前一些學生日益缺失的情感現狀。

比如,在講《包身工》時,讀到包身工們“在離開別人頭部不到一尺的馬桶上很響地小便”;“他們會半裸體地起來開門,拎着褲子爭奪馬桶,將身體稍稍背轉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換衣服”時,有些學生往往會無所顧忌地大笑(個別學生還會竊笑),因為他們覺得笑的理所當然,把課文的悲劇氣氛全給毀了。誠然,由於時空的距離,學生對這段生活的瞭解可能只是止於歷史教材般意義的理解,缺少直覺得生活感受,對此不能一下子走進教材,不能與教者的意圖產生共鳴,也有可理解之處,但不管怎樣,這是一種缺失,一種被割裂了的、被刺痛的缺失。

面對這種情景,教者不可能無動於衷,但憤怒的指責毫無用處,而能奏效的,也許只能是理性的情感疏導。所以,對於此類文章,從教者一定要在關注學生特點和時代特色的基礎上,思索如何施教,如何導學,能讓學生悄然動容,心神慢慢凝重;能使每一種敍述都成為一種沉甸甸的語言,直接觸及他們的心靈,引起他們靈魂的顫動,這應不失為一種哀婉、悽切、厚重的審美指向,這也是我們理應要達到的審美效果。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18

我有幸參加了學校第七屆青年教師賽教課,這一次參賽的課文是《誰的本領大》。

這是一篇很有趣的寓言故事,教學時重點要注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通過學習課文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本領,要正確認識自己、看待他們。怎樣指導學生朗讀,並明白課文中藴含的道理呢?我採用了“想一想”、“説一説”、“讀一讀”、“演一演”的方法。

“想一想”:每次比賽前,讓學生想想風和太陽有什麼心理活動,這實際上為學生感情朗讀作鋪墊。比如,在風和太陽第一次比本領時,為了體會它們的驕傲、自信,我設計了這樣的句式:要比這個,那可是我的________,我只要_____________,這小孩還不________________。通過訓練,幫助孩子準確地把握情感,這樣再指導學生朗讀時就不用花大力氣了,也就自然地水到渠成了。

“説一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參與、實踐。在語文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中積極主動“説”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一種方式。我在課堂上努力營造一個和諧的暢所欲言的熱烈氛圍,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提高學生“説話”的積極性。在一開課的時候,把課文的主要內容變為填空題,在學生自由朗讀的基礎上,通過完成練習,理解課文。結束課時,在學生懂得道理的基礎上,進行拓展訓練,讓學生演演兩次比賽結束之後,太陽和風先生會説些什麼,使文章的中心得到昇華。

“讀一讀”:本站教學就應該書聲琅琅,情趣濃濃。教師應帶領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在指導學生朗讀對話時,注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評價,尤其是教師鼓勵性的評議,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演一演”:讓學生通過表演,理解“裹緊”、“脱下”,把一些抽象的東西直觀地展現出來。

今天在教學時,也出現了一些不足的地方。

1、指導學生朗讀倉促了些。雖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讀書的地方挺多的,如快速讀、自由讀、男女生互讀、加上表情和動作讀,但是教師指導的力度還不夠,讓學生評讀也是少之又少,有點像走過場。再加上對於今天上課的學生不是很熟悉,沒有能照顧到高、中、低這三檔孩子。因為我覺得不同的學生,朗讀目標的定位是不同的,是有層次的。只有讓每一個孩子有所得,並在自己原有基礎上獲得充分發展,才能使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斷地超越現狀,以達到朗讀能力的提高。

2、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練、風趣。俗話説:書到用時方恨少。我覺得自己是“話到用時方恨少”。課堂上的語言,有時不夠精煉、風趣。

感謝這次青賽課,讓我正視到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和其他老師的差距,也確定了自己今後努力的方向。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我希望今後我的語文教學能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温馨、和諧的人文環境,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孩子們人生成長的維生素;我希望我的語文教學能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我希望我的語文教學能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我還希望我的語文教學能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並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19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及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隻探頭出穴的幼龜被朝鶇咬啄時,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把幼龜抱到大海。接着,成羣的幼龜得到錯誤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幼龜,但仍然感到十分震驚和悔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

成功之處:

上課開始,我讓學生通讀課文,然後找出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麼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為主線感悟情與理的衝突,小綠龜的命運牽動着“我和同伴”及“嚮導”的心,也清晰的展現出各自思想感情的變化。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時,我採取了聯繫上下文、換位思考和抓重點詞等多種方法,來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體會人物的情感:“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進而發展到震驚與後悔;“嚮導”由心平氣和進而發展到發出十分難過的悲歎。以達到對自然之道不僅要認識,而且要遵循的這種想法。

本文鏈接:https://www.xszwb.com/zh-mo/sxfanwen/jiantao/1ve6p3.html

Copyright © 2024. 學識中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