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中文吧 > 辦公 > 書信 > 檢討書 > 數學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精選21篇)
手機版

數學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精選21篇)

來源:學識中文吧 閲讀:1.77W 次

數學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1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小學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下面,我談談在教學8和9的組成時自己的幾點體會。

數學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精選21篇)

一、創設情景,在活潑氣氛中引發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而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節課,我根據教學內容,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個性特點,大膽地創造、使用教材,從孩子熟悉的“分家”這一生活情景出發引入課題,吸引了學生的注意,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積極狀態中,激發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自學互學,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快樂

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課堂上學生唱“主角”,教師只是一個“配角”,我採用"當小老師"的形式,“闖關大比拼”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時,我讓學生上台展示,把蘋果寶寶分家。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分家"中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加深了對數的認識。

三、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教學中我時刻激勵孩子們,學生紀律好、回答問題好等都可以得到一個拼過寶寶,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四、練習形式的多樣化

學生的思維是靈活的,關鍵是老師怎麼調動。本課教學我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練習,讓學生“活”起來,師生一起進行闖關,感覺數學的樂趣和無窮魅力。例如:教8和9的組成時,在講完後,我請9個同學上台,每人發一個數字,教師説組成8的兩人是好朋友,學生就兩人手牽手的成為了好朋友,也可以組成9的兩人是好朋友,這樣不僅讓學生很快掌握8、9的組成,還可以進行思想教育,同學之間互相團結、友愛。

數學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2

今天我上了《8、9的組成》這一課,40分鐘的課堂教學,面對學生收穫成功的笑容,回顧從研讀教材到教學設計,再到課堂實踐,讓我對今天的教學有了更深的感悟。“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一個地球”,備課就是為了給學生找出一個學習的支點,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地提升。課前精心的備課,我們的數學課堂才會時時有亮點,處處有新意,並且將這種亮點變為了高效,學生就會輕鬆得到一份厚重知識。通過這節課,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1、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

本節課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年齡特點,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開展看一看、説一説、遊戲、擺一擺、填一填、猜一猜等生動有趣的活動,注重學生主動參與,讓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思考,在數學活動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把思維過程“融”於情景中,學生就會對數學活動產生直接、強烈的興趣,而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源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會成為負擔,而會成為一種執着的追求;有了興趣,學生才會去積極探索,才能積極地提出問題,才能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變苦為樂。要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就要讓數學教學充滿魅力,就要求我們組織富有成效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創設積極思維的情景,這樣能使教學過程對學生始終有一種吸引力,這樣的課堂也才生動又味。從學生們在課堂上興趣盎然、積極投入的表現看出,他們是這麼喜歡這樣的課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創設教學情景也是激勵、喚醒、鼓舞的一種藝術。為此我在課一開始就設計了“只要小朋友能學會8和9的組成,歌星小企鵝就會為大家唱一首動聽的歌曲!“這樣一個有趣、又具有挑戰性的情景,(並將這一情景貫穿着節課的始終)緊緊“拴住學生的心,調動了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

3、通過比賽進行探究。

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直接獲取經驗知識的最好的途徑,它可以啟發學生積極 參與思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與探索慾望。在教學這一節課時,我讓學生拿出8根小棒,把8 根小棒分成兩份,要求6人一組合作進行,小組長按號進行,找一找一共有幾種分法,看一看哪一組完成的最棒。通過操作、合作交流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進步之處:敢於放手讓學生進行操作。以前我在上課時總是怕學生太亂而不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只是找一個或兩個學生到前邊來進行操作示範。這樣做的效果只是鍛鍊了好學生,而大多數的學生沒有動手的體驗,所以理解的知識不紮實,有些同學雖然死記硬背下來但對學習漸漸也失去了興趣。所以我在這節課中,放手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動手,這樣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體驗,所以記憶的知識就會比較紮實,學生的興趣也有所提高。

三、存在問題: 

1、在學生擺小棒之前,我雖然有一定的示範但學生自己擺和説的過程中還是顯得比較亂。這就説明我們在平時的常態課教學中對學生動手和動腦相結合的訓練少,學生接觸的少,自然就説不上來。

2、在處理個人説和集體交流説的順序上存在問題,應先讓每個學生有一個自己獨自思考的過程,在指名學生回答訂正,而在這節課中我是先指名説再自己説説,這樣處理後效果就大打折扣了,致使好學生或個別人有練習的機會,而大多數學生只是學別人説,自己沒有思考。

3、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還要進一步培養,如聽講、説話,尤其在其他學生回答問題,認真去聽,去思考,回答問題説完整話,聲音洪亮。

四、改進措施:

1、仔細鑽研教材、教法,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多向同年級的老師請教,盡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反覆推敲練習題。

2、課前做好分析工作,找好每節課的重難點和訓練點。做到有效地落實教學內容。

3、培養學生的能力從平時的點點滴滴入手。

4、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深入研究,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

數學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3

原以為有了幾年教學經歷了,上教研課不會緊張的,可是隨着上課鈴響起,我還是心怦怦直跳。也許是我太在乎了。

為了上好《8和9的組成》,我做了精心的準備。在課堂教學中,我由富有兒童情趣的故事情境引入新知識,還設計了生動、活潑的競猜教學環節,不斷地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和慾望,不斷地使學生得到鼓勵,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培養學生積極學習的情感。課堂40分鐘完成了課時計劃的任務,學生也一直堅持到了最後。相對於試教的效果,好多了。

即使自我感覺良好,問題還是存在一些。例如:留給學生進行思考、探究、交流的時間太少。為了追求課堂的完整性,怕沒有充足的時間做習題,學生擺小棒探究9的組成都非常倉促,另一方面的原因更是擔心駕馭不好課堂,怕學生沉於玩小棒不再跟着一起思考;作為數學教師,語言不夠精煉,也擔心自己表達的意思學生不能馬上接受,喜歡重複;課堂設計的內容就是8和9的組成,顯得單調,容量太小。

就當自己覺得可以稍微鬆懈一下的時候,我們數學組的其他3個老師擠出時間為我的課進行了講評,我的心又懸了起來。現實終究是要面對的,我也虛心的記下了她們提出的一些寶貴意見

1.我們從數字3開始,3的組成就是利用擺小棒找出來的。再到4、5、6、7的組成,也無非是利用分圓片或者小花。現在已經到了8和9的組成,學生完全可以根據組成的規律,脱離實物找出8和9的組成。問題在就於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就忽視了數學建模的滲透,沒有把教學提升到這個層面上來。也就是授之以魚而沒有授之以漁;

2.遊戲環節的設計要考慮充分,不能顧此失彼。我在遊戲環節中為學生準備的是他們喜歡吃的糖果,固然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不便於學生觀察。在新課引入階段,我扮演小兔子猜測盒子裏還剩下糖果的個數,沒有讓學生一探究竟地檢驗盒子的糖果的個數。這些都是我個人的想當然;

3.準備的練習缺乏層次,也就説明了我對學生的學情瞭解不夠。

事實雖不容樂觀,但是我並不氣餒。如果沒有這樣機會,我就發現不了自身存在的問題,我也聽不到其他老師的指教。我的學習歷程中有這麼多樂於助人同事的幫助,我的明天會更好。

數學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4

小學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特別是一年級的孩子活潑和好動,喜歡做遊戲,因此在教學中我計了一些遊戲活動:找朋友、歌謠、搶答等等。通過遊戲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學習氣氛,讓知識的學習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進行。

我是分三個層次進行教學的,一是檢查複習:利用找朋友的遊戲練習學過的加減法,使用口算條練習,全員參與,體現了面向全體,又極大的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第二個層次是授新知:這部分教學又分成三部分,先是看圖説圖意,再説出四個算式,初步感知10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然後是看算式直接計算結果,讓學生們説一説你是怎樣想的,在肯定了學生們説出的各種方法後,指出想數的組成的方法快而且好;最後通過口算條鞏固計算方法。第三個層次是利用各種形式考查學生們的學習效果,先是找朋友相加得10,再是做書上的練習10的減法,最後搶卡片的遊戲,培養競爭意識。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

今後,改進措施:

1,加強備課環節。認真研讀教材教參,多向同組教師請教,正確把握知識的重難點。使教學環節更加合理。

2,課上認真關注學生的反應,隨時調整教案,使其更加適應學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講易懂。

3,更多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

我們常説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法寶,如何在課堂上真正用上這個工具,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問題。我們要根據兒童自身的特點,激發學生快樂學習,創造地學習,就要採取多樣的教學形式。

數學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5

《方程的意義》這是一塊嶄新的知識點,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但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數學教學過程,首先應該是一個讓學生獲得豐富情感體驗的過程。要讓學生樂學、好學,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下面就結合我所執教的<<方程的意義>>這節課,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回顧我的教學,我認為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設置情景引導,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執教《方程的意義》一課時通過天平的演示: 認識天平,同學們説天平的作用、用法。在這個環節要充分發揮低視的動手能力,但要注意對學困生的引導,在這個方面應該給學困生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天平,起碼讓他們對天平建立起一個初步的認識。

二、合作交流,總結概括

通過對天平的觀察得出等式的概念,接着應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通過比較等式與方程,以及不等式與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不應該替學生很快的説出答案,在將出方程的概念後,應該讓學生通過變式訓練明白不僅X可以表示未知數,其他的字母都可表示未知數。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當一個導遊的角色,站在知識的岔路口,啟發誘導學生髮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將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放到小組中,採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決,逐步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向縱深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意識。

三、迴歸生活,體會方程

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後,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並在最後引入生活實例,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為以後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來看,他們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大多數學生知道等式並能舉例,向學生提供表示天平左右兩邊平衡的問題情境,大部分學生運用算術方法列式。但是,學生已有的解決數學問題的算術法解題思路對列方程會造成一定的干擾。對於利用天平解決實際問題較感興趣,但是,要求學生把看到的生活情境轉化成用數學語言、用關係時表示時可能存在困難,對於從各種具體情境中尋找發現等量關係並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則表現出需要老師引導和同伴互助,需要將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

數學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6

認識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考慮到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習除法會感到困難,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以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整個教學過程要努力使學生參與到學習中,讓學生親自去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所以在在新課伊始,教師就揭示“除法”,瞭解學生對除法的掌握程度,當然學生也從不同的角度去描述了他們心中的“除法”,這樣就激活了學生最近的認知區域,從而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更瞭解了學生的知識起點。

二年級的學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實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從而體會除法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把一些物體“按每幾個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幾份”,都可以用除法計算,再介紹除號、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本課上完後,雖然學生能正確地列出算式,但有相當部分的學生不理解其含義。因而在練習的過程中,要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並提出問題,再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多次給學生積級的情感支持,讓學生體驗到掌握一種新方法的快樂。

但是,每一節課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必需長期進行的。

數學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7

初二學期教學工作已經結束,回顧半年的數學教學,是一種辛勞,更多的是一種遺憾,也許我們的數學教學是一種的遺憾教學。本學其我所教的

班級成績下滑比較明顯,我仔細尋找了一下原因。

一、教材的不足和問題大大的增強了我們教師的工作量,減少了我們的效率

本教材不太適合中下學生的,它的知識點的循環上升,散亂的,本意是好的,但對學生的基礎要求太高,如因式分解一章中,學生對因式分解理解不好,教材對學生的要求低而考試的要求有較高,所以就出現了偏差。本教材強調自主探索,強調突出個性,強調學習活動,與同伴進行合作與交流、能熱情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之中,是課堂舞台的主角,但我們教師有這個能力放開?一節課只有40分鐘,時間是有限的,雖然條件很好,我的課件很好,但我還是儘量少用,我們的中下生是不適合完全放開。本教材的許多重要的知識點內容和時間不夠,因式分解2個課時,平行四邊形的第一節平行四邊形5節課,這些都是課時安排不合理,學生剛有初步認識,我們就講完了。因式分解,這種好像簡單的,實際上是學生學的最差的,也是最難的,4節課肯定是不能能解決問題的。

二、我們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把握和認識能力瞭解的不夠,制約了我們的教學

我們數學科組一直盡力於出針對“中下”生的一課一練,但是我們的題目常常太難,不是我們沒有用心,而是我們高估了我們的學生,我們這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同時對學生的把握分析不到位。

三、對教材的再創新和了解學生是我們的努力方向

我們必須創造性的使用我們的教材,合理的整合各類資源。不斷的反思和積累失敗,它是一種財富,是將來的基石。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於講授知識,而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就學習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悦,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因此,教學設計要促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

對於自己的不足,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努力改正。具體要求:要做到課前備好課,上課時精神要飽滿,對學生要多花時間,尤其是成績差一點的,要多幫助他們,爭取使整個班級的學生成績有所提高。更重要的一點是要多向其他老師請教,多聽課,從中吸取經驗,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也要求對學生作到:

一.做好課堂簡要摘記。二.指導學生掌握反思的方法。三.從課後學習情況的反思及作業情況的自我反思中加強反思能力的培養。四.幫助學生提高反思效果。

數學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8

有人曾説“課堂教學總是一門帶着遺憾的藝術”,作為一名教師,我對此也頗有感慨。面對新的理念,新的結構,新的形式,新的體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否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主導作用,直接影響和制約着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以下我就談談在本節課中教師的主導作用。

一、設疑導思 探索公式--------引導者

教師的主導作用首先體現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因為教師是課堂心理環境的直接創造者,教師“導入”的情境、語言、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其探索知識的慾望。由於我校學生的基礎都不是很好,所以本課採用學生剛學過的“多項式乘法法則”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其端正學習態度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學習的整個過程中。

二、激活主題 理解公式--------促進者

教師的主導作用還應體現在積極進行學法研究,加強學法指導。本節課中,先用圖形的面積來對公式作出直觀的理解,再用口訣來概括公式,使學生對公式的理解更加形象生動;最後通過例題讓學生按公式對號入座,進一步理解公式中的a和b既可以表示數也可以表示字母,既可以表示單項式也可以表示多項式。採用由直觀到抽象,由抽象到形象,由形象到具體,層層遞進,由淺入深,深入淺出的辦法,使學生對完全平方公式有一個充分理解的過程。

三、組織交流 應用公式--------調控者

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知識基礎和自身的思維方式不同,將導致不同的學習結果,即使是思維反映很靈敏的學生,在有些時刻也會遇到一些思維障礙。本節課在學生練習過程中,要仔細觀察學生探索活動的情緒表現,從學生的言語、表情、眼神、手勢和體態等方面觀察他們的內心活動,分析他們的思維狀態和概念水平,捕捉各種思維現象,隨時調整教學過程,讓學生自己去反思、糾錯,而教師則在關鍵時刻引導或者作出恰當的點撥。教師的主導作用還應體現在及時發現學生思維發展中出現的錯誤後有針對地指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探究。尤其是對(&mdash;2a&mdash;5)2的應用可以看成〔(&mdash;2a)+(&mdash;5)〕2對應(a+b)2,也可以看成〔(&mdash;2a)&mdash;5〕2對應(a&mdash;b)2;更可以看成〔&mdash;(2a +5)〕2=(2a+5)2;而對於(a+b+c)2的應用,可以用多項式乘法法則(a+b+c)(a+b+c),也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看成〔(a+b)+c〕2,也可以看成〔a+(b+c)〕2,不管是什麼形式,最後結果是一樣的。這樣通過變式練習,從而使學生多角度、全方面地對完全平方公式進行充分認識,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和b可以表示單項式也可以表示多項式,完全平方公式可以看成一個公式也可以看成兩個公式,增加學生對完全平方公式應用的靈活性,要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明晰結論 深化公式--------提高者

教師主導作用應是畫龍點睛作用。觀察思考、表達是伴隨探究過程不可或缺的因素。本節課中,通過糾錯練習,對四道題的正確答案進行比較分析得出總結:如果a、b的符號相同,乘積的2倍的符號用“+”;如果a、b的符號相反,乘積的2倍的符號用“&mdash;”。使學生對公式的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思維從複合階段前進到明晰階段。通過對公式的缺項選擇填空練習,使學生對完全平方公式的認識進一步昇華。

數學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9

我們常有這樣的困惑:不僅是講了,而且是講了多遍,可是學生的解題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聽見學生這樣的埋怨:鞏固題做了千萬遍,數學成績卻遲遲得不到提高!這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了。誠然,出現上述情況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題教學值得反思,數學的例題是知識由產生到應用的關鍵一步,即所謂”拋磚引玉”,然而很多時候只是例題繼例題,解後並沒有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因而學生的學習也就停留在例題表層,出現上述情況也就不奇怪了。”學而不思則罔”,”罔”即迷惑而沒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例題教學為什麼要進行解後反思了。事實上,解後反思是一個知識小結、方法提煉的過程;是一個吸取教訓、逐步提高的過程;是一個收穫希望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上講,例題教學的解後反思應該成為例題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文擬從以下三個方面作些探究。

一、在解題的方法規律處反思

例題千萬道,解後拋九霄”難以達到提高解題能力、發展思維的目的。善於作解題後的反思、方法的歸類、規律的小結和技巧的揣摩,再進一步作一題多變,一題多問,一題多解,挖掘例題的深度和廣度,擴大例題的輻射面,無疑對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通過例題的層層變式,學生對三邊關係定理的認識又深了一步,有利於培養學生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例題解法多變的教學則有利於幫助學生形成思維定勢,而又打破思維定勢;有利於培養思維的變通性和靈活性。

二,在學生易錯處反思

學生的知識背景、思維方式、情感體驗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達方式可能又不準確,這就難免有”錯”。例題教學若能從此切入,進行解後反思,則往往能找到”病根”,進而對症下藥,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為整個的解題過程並非僅僅只是一個知識運用、技能訓練的過程,而是一個伴隨着交往、創造、追求和喜、怒、哀、樂的綜合過程,是學生整個內心世界的參與。其間他既品嚐了失敗的苦澀,又收穫了”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他可能是獨立思考所得,也有可能是通過合作協同解決,既體現了個人努力的價值,又無不折射出集體智慧的光芒。在此處引導學生進行解後反思,有利於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學習動機;有利於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習的熱情,變被動學習為自主探究學習;還有利於鍛鍊學生的學習毅力和意志品格。同時,在此過程中,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均能得到很好的培養。

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就指出:反思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和動力。總之,解後的反思方法、規律得到了及時的小結歸納;解後的反思使我們撥開迷濛,看清”廬山真面目”而逐漸成熟起來;在反思中學會了獨立思考,在反思中學會了傾聽,學會了交流、合作,學會了分享,體驗了學習的樂趣,交往的快慰。

數學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10

本節課我結合教材創設“分餅”的情景活動分成兩個成次進行展開教學。通過兩個活動讓學生理解“真分數”“假分數”和“帶分數”的意義,在這基礎上要求學生對這分數能正確讀寫,瞭解假分數、帶分數的關係。這節課我先以豬八戒分餅這一故事引入,並提出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一齊參與學習的整個過程。在整個教學中我都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和與小組討論來解決問題。兩個實踐活動中,學生都能夠積極地參與,課堂氛圍都比較強。在小組彙報階段,大家積極發言。“金星組”還彙報了兩種和書上不一樣的辦法:一個是徒弟三人孝順師傅,每人把一塊餅的1/4敬給師傅,那麼唐僧得到3個1/4是3/4,徒弟每人剩下3/4,四人分得的餅相同。(可惜,當時時間太緊,我應該引導學生分析弄明1個3/4與3個1/4是相同的,只是單位1不同,一個是把1個餅平均分成4份,拿其中的3份;一個是把3個餅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4,即單位1不同,一個單位1為一個餅,一個單位1為3個餅。)另一個是:先把三張餅平均12份,每人拿9份,就是9/12,這點為以後的約分打下了基礎。反思這一節課,小組活動開展得很成功,得益於課前的結構化預習,平時的培養,和本節課的安排,孩子們勇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創意與個性,小組活動動而不鬧秩序井然,這是與上幾節公開課相比最大的進步。但是,由於彙報交流的時間拉得過長,沖淡了練習的時間,使得安排的訓練題沒能完成。今後還要在時間安排上多動腦,把有限的課堂時間用在刀刃上。

數學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11

數學課程標準中關於公式的教學目標是:會推導公式(a+b)(a-b)=a2-b2,瞭解公式的幾何背景,並能簡單計算。教材在安排兩數和乘以兩數差公式時,先根據多項式乘法法則對公式進行推導,再通過求一個幾何圖形的面積引出公式,最後安排兩道例題。

教學中,我基本按教材順序進行教學,大多數同學也都掌握了公式的特點,會有公式進行計算,但從學生作業反饋的情況來看,效果並不好。事後通過個別輔導等,方才使學生會用平方差公式進行計算。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三個環節未處理好:

一是直接引出圖形,未能注重情景的創設。如果先出示一組計算題:如:(a+b)(a-b),(a+3b)(a-3b),(0.5x-3y)(0.5x+3y),限定時間讓學生用多項式乘法法則進行計算,然後啟發學生觀察這組計算題的特點,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平方差公式,再通過拼圖驗證公式的正確性。那麼,學生就能明白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了平方差公式。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考慮,此舉效果可能更好。

二是在公式得出後,我急於代替學生説出公式的結構特點,而不是讓學生自己獨立説出,此舉不利於加深學生對公式結構的掌握,在後來的學習中也就難以靈活運用。同時也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是例題的選取缺乏遇見性。雖然學生會用平方差公式求(a+b)(a-b),(a+3b)(a-3b),(0.5x-3y)(0.5x+3y),但對於一些變式題,學生則感到難以下手,比如(b+a)(-b+a),(3b+a)(a-3b),(-0.5x-3y)(0.5x+3y),(a+b-c)(a-b+c),(0.5x-3y)2(0.5x+3y)2等。如果在進行例題教學時,我除了能注重發揮傳統教學的長處,還能適當進行一題多變的訓練,那麼學生遇到上述習題,或許會不覺得那麼難了。

數學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12

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知識是在三、四年級整數乘法和小數的基本認識的基礎上的一個延伸。我在教學中本以為學生會輕而易舉的掌握知識,但是教學下來學生做題的狀況卻令我出乎意料。總結起來學生出現問題的狀況大致有兩種:

1、方法上的錯誤:不會對位;計算過程出錯。小數乘法的對位與小數加減法的對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對齊。學生在計算過程中花樣百出的現象較多,如在豎式計算過程中小數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積還得去點上小數點,兩次積相加又要去對齊小數點等。

2、計算上的失誤:做題馬虎、不仔細。看成整數乘法算好後,忘加小數點;或小數點打錯位置;或直接寫出得數(如2.15×2.1的豎式下直接寫出4.515,無計算的過程),做完豎式,不寫橫式的得數等。

應對這種嚴峻的狀況,使我不得不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並對此深刻的進行了反思:

一、教師主導性太強在學生做題中出現錯誤時,我總是急於給同學分析做錯的狀況,而沒有讓同學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讓他們先想想小數乘法的法則,然後再跟錯題比較一下,這時候有的同學可能自己找出錯題的原因,這樣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題時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或者還能夠把學生所有的錯題的形式集合在一齊,讓學生自己“會診”,找出錯因。

二、新授前相關複習不夠到位對於學生的學習起點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學生的基礎掌握不好的狀況下,就就應先為學生作好鋪墊,提前讓學生作好整數乘法和小數初步認識的複習,而不就應急於按教學計劃開課。如果在開始教學新知識時就把好計算關,給學生夯實基礎的話,就不致於出現正確率較低的現象。

三、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口算潛力《新課程標準》指出: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算的基礎,也是計算潛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多加強口算題的訓練,以提高計算正確率。

四、忽視小數乘法和小數加減法計算的根本區別。小數加減法和小數的乘法最根本的區別就是小數點的位置狀況,在開課之前我沒能作出預料,但是在學生的做題中,我卻發現了好多同學在學完小數乘法的末位對齊後,加減法就忘記了小數點對齊。

我想如果我能在課前作好充分的預設,在課上作好強調,學生的出錯率也會降低。經過此教學,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為我在下一部分的教學提了一個醒,使我越來越認識到:沒有精心的備課,就沒有高效的課堂。沒有了反思,就沒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遠成不了具有自己鮮明個性的教師。

數學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13

在數學教學中,我始終堅持以教師的引領為主線,以學生的探究為核心,以發展學生的思維為目的,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為契機,讓學生在做數學中學數學,在學數學中用數學,在用數學中愛數學。

我的整個教學活動中都體現了趣味性:因為二年級的孩子對單純的學知識不是很感興趣,所以我把故事貫穿整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知識,這也體現了“在快樂中學數學,學快樂的數學”這一教學理念。這樣的設計勢必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學到新知。

數學“體驗”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數學活動中主動參與,親身經歷,獲得對數學事實和經驗的理性認識和情感體驗。它讓學生以認知主體的身份親自參加豐富生動的活動,完完全全地參與學習過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從而在體驗和創造中學會數學。

一、聯繫實際,讓學生體驗生活化數學

教育學意義上的“體驗”既是一種活動過程,也是活動的結果。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法則、算理都能通過追根尋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所以教學中應儘量優化以“生活”為背景的教學內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經驗、生活情景作為重要資源,引進和提供給學生去理解去體驗。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從感性的實物入手,抽象出角的圖形,揭示出角的特徵,再讓學生在身邊的事物中尋找角,做出角,最後自主探索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引導學生逐步深化對角的認識。

二、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知識生成過程

通過實踐操作,開放學生“全腦”,引導他們眼、手、腦、口等多種感官參與,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動態生成,有助於學生理解概念。 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節課我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各個教學環節中。在引導學生體驗的基礎。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通過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説一説,畫一畫,學生活潑愉快地親自參與、親自體驗到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讓學生在觀察中分析、在動手中思考。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索新知的過程。品嚐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隨之增強了。

三、迴歸生活,讓學生體驗知識應用過程

要使學生在活動中和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發展數學。要通過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運用數學思維、方法,進一步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應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數學回歸生活,並獲得學有所用的積極情感體驗。

在《角的認識》這一課中,如果剪去兩個角,會得到幾個角呢?”這一體驗過程的引導,把空白留給了學生,讓他們的思維有更大的空間,使不同的思維方式開展大比拼。這一過程中,不僅是學生的數感、空間觀等的培養都通過體驗得以實現;而且正確的思維方式在劇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錘鍊。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這種“體驗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中,調用各種感官去體驗、感受;注重實踐,多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才能填補學生經驗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生活中的數學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種心理體驗,會使學生對知識產生更為濃厚的興趣,也讓學生更加樂於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逐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審視實際問題,去構想社會現實,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的巨大應用價值和無窮力量。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從“學數學”發展到”做數學”再提升到“用數學”。

數學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14

有關8和9的加減法的安排是由一幅圖表示兩個算式過渡到一幅圖寫出四個算式。重點應放在“一圖四式”,且要注意教材中的安排意圖。慢慢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看圖説話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首先是複習前段時間的口算題,可以採取遊戲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拍掌、猜數等各種形式。在新授時用藍貓引入,直接出示主題圖,然後要求學生説出是怎樣想的,顯得有些脱節,使學生不知道怎樣回答。應注意提問的有效性,引導學生按老師設計的教學程序進行。在動手擺圖片過程中,應注意擺的過程,擺的思路,應讓學生在思維中操作,在操作中思維。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多采取不同的形式的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做到並不是為了傳授知識而教,而是傳授思想和方法。

為了使學生掌握8和9的加減法,使學生感知加減法之間的相互聯繫,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讓學生在經歷合作交流與想象的過程中產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特別是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指導學生從小養成善於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並用準確、簡潔的數學語言進行表述的良好習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儘量多的鍛鍊機會。通過前面加減法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一些加減法計算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教師應適時指導,幫助學生積累一些好的思考方法。鼓勵學生不用藉助學具,直接看着算式寫得數。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計算的熟練程度。

數學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15

《合併同類項》是我加入周利寧名師工作室的第一節彙報課,雖然課前也做了不少的準備工作,但由於對高估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在課堂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很多的不足,特別是經過指導老師鄒秋菊的點評之後,有待改進的地方還很多。

1 、學生練習的量大,時間太緊,來不及深化與拓展,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充分發散。提出的問題,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

2 、選擇一個例題,進行規範的、完整的板書,給予學生書寫規範性的示範與指導。同時,在解題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小錯誤,即在解答開始時,應首先寫“解”,教師發現後,沒能及時給予指出與糾正。

3 、時間處理方面還存在欠缺,複習引入部分花的時間太多,使整個課堂顯得前鬆後緊。

4 、 教學設計過於平淡,沒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同時,整節課學生都顯得很緊張,無法放開手腳。

5、 板書設計很重要,這能體現教師的講課內容的重點,難點。而我的板書在這方面需要改進。

6、 同類項的概念要讓學生着重理解到會靈活運用。

7、 探究過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過程。這時老師應該特別注意學生的反應。

8、 不僅內容要傳授準確,而且要強調學生做題的規範性,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9、 在學生學習活動環節,老師應關注學生探究化簡方法是否能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是否能説出化簡方法的理論依據,學生對同類項定義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對合並同類項法則的總結情況。

10、結合學校特點,發揮優勢,數學科課堂教學模式還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學特色。

11、在授課前要想辦法,用生動有趣的圖案和實物來代替抽象的理論知識,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用精彩的問題設置吸引學生,用數學實驗和遊戲吸引學生,用生動有趣的語言、事例吸引學生。

總之,應用新教材,如何引導學生去學成為關鍵。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有所改進,充分考慮學生的好奇心和榮譽感,鼓勵學生多討論多參與,讓學生有機會講述自己的見解,我們要有“度”的進行課堂管理。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打好學習基礎的同時,又培養了自身的能力,發展了自身的特長。

數學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16

一、深入學生,選擇素材,創設情境。

對一個學科而言,學生的興趣、愛好是最重要的。常言道:處處留心皆學問。課餘,我特別關注學生喜歡玩什麼,怎麼玩,並從中得到啟發,將學生玩的素材巧妙、合理地運用到數學教學中,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親近、親切感。如在學習長方形的周長這節課時,當我把長方形卡通畫片呈現給學生,他們的“情”即刻“熱”起來:“好漂亮的畫片!”接着,我將畫片平移至右,顯現長方形畫片陰影框架圖。實物畫片與框架圖形成鮮明的對比,既為今天理解長方形的周長奠定基礎,又為以後學習面積埋下伏筆。同時,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是豐富多彩的,絕對不只是簡簡單單的計算、公式、法則的問題。多彩的畫片,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急於想玩一玩、拼一拼、算一算

二、學玩結合,探索創造,發展能力。

在讓學生自主探索、研究長方形的周長時,學生一邊列出算式,一邊用圖形(小棒或線段)展示解題思路,驗證了計算方法的合理性,親身體驗,構建數學模型,經歷了最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的薰陶。老師發給每位同學一份畫片,滿足了他們“給我一張吧”的願望;“你能用這些畫片拼成新的長方形嗎?”激起了學生原本就有的好奇心、求知慾和創造性,因此他們在拼圖遊戲中能大膽構思、創造,相同的拼法,不同的解法;或不同的拼法,相同的解法。特別是學生在將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畫片連拼成長方形時,由2張畫片、3張畫片、4張畫片的連拼,聯想到10張、100張畫片連拼成長方形時,由2張畫片、3張畫片、4張畫片的連拼,聯想到10張、100張畫片連拼後,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按這一規律推導出若干張正方形畫片連拼成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是遊戲,改善了學生的學習狀態,是遊戲,使學生的學習建立在主體、積極的、有自信的、主動探索的、集體合作的基礎上,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他們的思維在此間產生了質的飛躍,創新能力逐步提升,讓我驚喜、讓我感歎!

數學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17

這是一節抽象的概念課--“倍的認識”,整個過程教師花時不多,但學生學得充實快樂。也許正是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了學生的心理特徵。

一、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課堂教學中學習材料的提供途徑應該是多樣的,可以是教師提供,也可以是學生提供,學習材料應該是豐富的,便於學生進行探索與研究。教師首先要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內在意義。教師應本着“源於教材高於教材”的理念,以教材所提供的為藍本進行合理的設計改進。因此,我以美麗的大森林為背景,設計了更生動更符合二年級孩子心理特徵的情境。在碧綠碧綠的草地上先出示兩種動物(2只猴子,6只小鴨子),在原有知識(比多,比少)的基礎上,引入一個新的概念—“倍”的認識。在學生體驗的過程中,教師順其自然,出示了4只青蛙,8條小魚,12只小鳥……,引導學生在情景中探索,在操作中感知,可以説學生對“倍”的理解已經比較透徹了。

二、關注師生間的平等對話

教師不僅是組織者和引導者,而且是學生年長的夥伴和真誠的朋友。好的數學老師應該善於營造一種生動的數學情景,一種平等的對話情景。課堂教學就是在這樣的情景中所進行的“對話”,教師和學生不僅僅通過語言進行討論或交流,更主要的是進行平等的心靈溝通。在對話的過程中,學生作為一個個具有獨立完整的精神個體展現在教師面前。這種狀態下的課堂教學過程,對師生雙方來説都是一種“共享”。

本節課的教師時而充當“聽眾”,時而充當“長者”,引導學生去傾聽、交流、探索。用“誰聽明白了,請你用學具擺一擺,把我的意思講給大家聽”“不要説出答案,用學具擺一擺,悄悄把想法告訴給我。”給學生設置障礙,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給學生最有實效的評價…同時,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思維動向,在預設中生成,在生成中變化。新課標要求課堂給學生適度的開放,但也給教師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動作用,尊重個體的價值取向,遵循教學規律,這些將永遠是課堂教學進入用心境界的先決條件。

當然,本課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如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應加強,需要自身不斷的努力提高。新的課程改革給教師一個全新的舞台,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斷的探索實踐,我們才能走得更遠

數學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18

《認識人民幣》是本學期的教學內容。人民幣是我國法定的貨幣,在人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幼兒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家長單獨讓孩子上超市購物的機會很少,對人民幣只是初步的認識。這節課的教學就是為了讓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掌握的對100以內數的認識,進一步認識人民幣,使幼兒在簡單的活動中感知人民幣的面值和人民幣的功能。為了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在這節課的開始時。我以遊戲的形式,引入課題“認識人民幣”同時也滲透一種德育思想在其中,合理利用零花錢,教育幼兒養成節約的品質。第二環節是讓幼兒簡單瞭解人民幣的發展歷史。第三個環節是讓幼兒認識人民幣的面值。為了完成這一環節,我課前讓幼兒準備了樣幣,所以我就讓幼兒拿出樣幣逐一進行辨認,並讓有疑問的幼兒請教同桌。反饋提問幼兒:“你是怎麼知道這些人民幣的面值?”通過幼兒的回答總結出方法。再讓幼兒對手中的樣幣進行分類。最後一個環節是這節課的難點——換錢。

在這次活動,本以為課會很好上的,但是上了之後,我感到很難,完成得還不是很順利。這讓我思考了許久,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在這次活動的時候,我採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對於1元的人民幣比較熟悉,但對於面值大的人民幣,孩子們接觸的太少了,有些孩子認識時出現了混亂,尤其是2元與2角辨認不清楚。當然我也準備了真的人民幣。可效果不是很好,因為人民幣太小,太少,不能讓所有的幼兒都看的很仔細。

2、在人民幣兑換這個環節上,我是通過讓他們利用自己的學具換出老師所説的多少人民幣或是怎樣拿這些錢,得出1元=10角。但是在這個環節上,幼兒的學具又小又多,十分的雜亂,使得整個課堂的紀律有些難以控制。

3、部分幼兒對於買東西的題型缺乏生活經驗,甚至有的小朋友對於“營業員應找回多少元?”、“購物者應該付多少元”、“至少需要帶幾張錢”等等理解困難,所以課後我補充一個“小賣部”這樣的環節,讓幼兒親身體驗一下如何正確有效的使用人民幣,同時掌握人民幣的兑換。

數學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19

“倒數”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乘法、分數加減法、分數乘法的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理解倒數的意義和會求一個數的倒數是學生學習分數除法的前提。學生必須學好這部分知識,才能更好地掌握後面的分數除法的計算和應用題。

在備課中我把重點定為“倒數的意義”。難點就是“倒數的求法”。 “倒數的意義”屬於概念的教學,我認為,只有讓學生關注基礎知識本身,讓學生在深入剖析“倒數的意義”的過程中,學會數學思考,體會解決問題所帶來的成功體驗,才能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需要。“倒數的求法”中求一個小數或帶分數的倒數學生可能有些困難。

這節課的反思主要體現在:

1、學生參與面廣。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每個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的探究過程,使學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發現。好生積極性高漲,雖説有一些差生不知從何入手想,但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經過組內一對一的幫助,很快理解別的同學的想法,增加學習的積極性。

2、學生探究能力得到發展。

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大膽提出猜想。教學中的結論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發現,學生的思路有些出乎老師的意外,有些怪異、又有道理,多好的思維方式,可見老師不必包辦太多。放手讓學生大膽的去探究,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拓展,探究能力得到發展。

3、教師起組織、引導作用。

課堂上學生唱“主角”老師只是一個“配角”,把時間和空間都留給學生進行思考、探究、交流,關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思維等方面,也許有的同學一時想不出,但畢竟他在參與。

4、學生髮展性領域得到拓展。

這節課學生花在探究上的時間較多,老師授課的時間很少。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長,學生聽課的時間短。但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不僅自己推導出結論,而且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這個結論,所以對學生的探究能力以及綜合應用知識方面都得到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老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去巡視會發現,發言的機會往往被好生搶去,個別學困生在探究過程中,發言機會較少。在探究過程中要更好地發揮好生的作用:培養好生不僅自己會學,還要幫助身邊的同學,讓每個同學在有限的時間裏,都有所提高。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學生的發展性領域得到拓展,而知識訓練所用的時間相對較少,所以,練習的形式、內容,老師都必須精心、合理的設計,以保證做到“事半功倍”。

數學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20

這節課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1、在讓學生畫一個角的餘角後,學生被誤導為一個只有兩個餘角,而我沒有做深入的解釋:一個角的餘角其實有無數個如果最後再強調一下哪兩個叫互餘,那效果會更好。

2、缺少對學生回答的一種判斷、強化、比較、組合。對課堂中學生所產生的一些資源捕捉能力不夠。

3、教師問題的提出不清楚,影響學生的思維。主要表現在教師把的太牢,問題提得太小,太細,使學生的思維空間變的很小,學生思維空間小了,思維的差異性呈現不夠,資源生成也變得很少。其中也表現出我的數學語言的準確性還不夠。教師是憑藉語言傳遞信息來進行教學活動的,所以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提高信息載體——語言的功率。提高數學教師自身的語言修養,使用標準的數學語言就顯得尤為重要。

數學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21

複習開始前,我問“同學們,老師今天把你們剛認識的新朋友帶來了,你們猜,他是誰?”就在學生們的猜測下,我拿出了課前藏好的圓柱。我繼續發問“你們認識它嗎,是怎樣認識的?你們還想知道它的什麼?”由此展開圓柱的表面展開圖。複習引入——提出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導出圓柱的表面積的意義。

二、探究新知,闖關激發學習興趣。

本課教學,以闖關的形式將課程分為三部分,以闖關成功獎勵一節活動課為誘餌,激發學習興趣。第一關是側面積的計算,探究新知時,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明確圓柱側面沿高打開是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柱的底面周長,寬相當於圓柱的高。由此導出圓柱的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在學生學會計算圓柱的側面積以後,設疑:你會計算這圓柱的表面積嗎?(第二關開始)學生在充分練習鋪墊的基礎上,合理自然地就計算出了圓柱的表面積。在練習表面積的實際應用時,又很自然地進行了“進一法”的教學。第三關是練習階段,以生活中的圓柱物體為例求出所需要的材料,要求學生説出要計算哪幾個面,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應用於生活。

三、把握重、難點,合理利用教材。

“圓柱表面積”這節課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以及用“進一法”取近似值。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題,但在教學中,我將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作為教學難點來突破,將表面積的計算作為重點來教學,將用“進一法”取似值作為一個知識點。在突破側面積的計算方法這個難點時,精心設疑:圓柱的側面是個曲面,怎樣計算它的面積呢?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圓柱形紙筒進行實際操作,最後探究出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在學生學會計算圓柱的底面積和側面積以後,設疑:你會計算這圓柱的表面積嗎?學生在充分練習鋪墊的基礎上,合理自然地就計算出了圓柱的表面積。在練習表面積的實際應用時又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四、教學方法,直觀演示和實踐操作相結合。

在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摸一摸,自己觀察、發現,形成圓柱表面積的表象。認識到圓柱的表面積等於圓柱的側面積和兩個底面面積之和。教學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觀察、操作推導出側面積的計算方法。俗話説:聽過了就忘記了,做過了就記住了。學生親身實踐了,一定記憶深刻。這樣充分利用了學生現有的學具和準備的圓柱體實物,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觀察,推導出了圓柱的表面積和側面積的計算公式,並運用公式正確計算圓柱的表面積,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及掌握。

當然,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實踐操作展示得不夠。在動手探索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時,大部分學生聯繫上節課的經驗説出看法,而沒有實際操作,我也沒有讓他們展示推導的過程,加深印象,只是讓他們説一説,導致一部分學困生只能聽聽而已。

二、學生對圓周長和麪積的計算不夠熟練,所以,在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時顯得費時費力;小組合作的初衷也是好的,但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達到預期的要求。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應該多吸取教訓,彌補自己的不足,用更好的教學方法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

本文鏈接:https://www.xszwb.com/zh-mo/sxfanwen/jiantao/4911k0.html

Copyright © 2024. 學識中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