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中文吧 > 辦公 > 書信 > 檢討書 > 高中政治課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7篇)
手機版

高中政治課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7篇)

來源:學識中文吧 閲讀:5.04K 次

高中政治課教學反思案例 篇1

先進的教學理念要通過先進的教學方式、方法體現出來,而教學理念轉變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學方式轉變中進行,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新課程改革中,在丘廣輝主持人的領導下,教研組秉承“立足教研,服務教研”的理念,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實踐活動,為一線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教學實踐提供了示範、交流、研究的平台,同時也讓我們青年教師樹立了先進的教育理念,不斷改革高中教學方式、方法。下面我就對高中政治教學反思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高中政治課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7篇)

傳統的高中政治課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滿四十分鐘,不留給學生充分的主動學習和消化時間,這種教學方式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從而失去學習政治的興趣。其實,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實質上具有“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重知識灌輸,輕養成教育;重羣體教育,輕個體教育;重課堂教育,輕社會實踐;重學校教育,輕社會教育”等諸多特徵。因此,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必須改革高中政治課教學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課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就必須徹底打破封閉、單項、機械、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所以,我認為,高中政治教師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一、把握時代脈搏 使政治課永遠充滿濃郁的時代氣息

政治課是一門時代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脱離時代的政治課除了一味的説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氣的一潭死水。多年的嘗試 我認為時事政治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化”時政知識於政治課的基本觀點和原理之中,把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

如20__年安徽劣質奶粉坑害兒童事件的曝光,我國海爾集團被世界品牌實驗室評為“世界具有影響力的100品牌之一”,可引入必修一《經濟生活》的教學中説明有關的理論觀點,同樣必修二《政治生活》的有關例子也可隨手拈得,鬧得沸沸揚揚的聯合國改革,我國進行的轟轟烈烈的黨的先進性教育,只要我們有心,具有時代性的例子比比皆是。與此同時 還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觀察、聯繫、分析、説明實際問題的能力 輕鬆愉快地形成對書本知識的綜合、遷移、拓寬和加深 從而達到我們預期的教學目的和要求。使“理論聯繫實際”的樸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裝飾 而真正成為我們行動的指南。

二、以學生為主體 實施開放式教學

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因其呆板、僵滯而早已明日黃花。必須不斷地探索並採用符合中學生實際的教學方式,強調師生共同活動克服教師為中心的傾向,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致,變封閉型教學為開放型教學,從而使雙方真正領略愉快教學的美學價值。在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組織學生開展了一系列活動並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辯論賽。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原理分析實際的能力,辯證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讓學生在辯論中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觀點。

(二)專題討論。活動的目的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基本原理分析實踐中的重大問題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觀察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結合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熱點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共同探討,發表自己的看法。老師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經濟、哲學、政治、文化的基本原理分析。師生雙方通過平等探討、暢所欲言、溝通思想,從而就某一問題達成正確認識,澄清模糊認識 糾正錯誤認識。如在學因果聯繫的時候,我組織學生開展了“克隆技術將會把人類帶往何處”,讓學生在對克隆技術利弊的分析中,潛移默化的樹立了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和把握因果聯繫,提高活動的預見性,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三)組織學生制定理財方案。活動目的:讓學生運用高一經濟生活所學的股票、債券、儲蓄等知識,結合家庭經濟收入或個人零用錢制定一個理財方案,培養學生運用經濟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學們回家後和家長商量如何把家裏的經濟收入進行最有效的投資,每一種投資方式的有缺點是什麼。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而且許多家長改變了對政治課的傳統看法,一直認為這些活動非常好。

(四)開闢“時事論壇”,高一高二每堂課5分鐘。通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基本原理分析實踐中的重大問題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觀察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由學生自己準備和主持,要求運用所學經濟學、哲學原理分析同學們關注的社會熱點現象如:中美關係、中日關係、中東和平進程、三農問題、經濟結構調整、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就業觀等。

三、質疑導思激活思維

思想政治課教材中有許多看似淺顯明白的道理,學生未真正領會。教師可以用恰當的“問題”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使他們於“無疑”處生“疑難”,產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維向新的廣度和深度發展。當然 教師的“問題”要提得準確,有一定的難度,又能使學生感興趣。例如講到《政治生活》中“我國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時,提出“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是否允許信教”的問題;當講到《經濟生活》中“我國經濟建設遇到資金困難的問題”時,引出“能否靠多發行人民幣來解決”的疑問。讓學生在分析中有分歧,而教師則進行引導,從而讓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

四、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

多媒體能把文字、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信息等眾多信息集於一體,能在視覺、聽覺上產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因此在教學中還要結合新課程的要求,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採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比如,除常規方法外,還要求教師儘快掌握體現時代性特徵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並運於教學過程之中。而這一點在政治課教學中體現更為明顯、要求更為迫切。通過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或者是照片、圖片、掛圖等生動、形象且直觀的教學手段,或者通過師生的講述,把學生帶入某種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學生有如身臨其境。通過這種情感渲染和傳達,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對知識的詮釋和理解,免去了生澀與呆板,也達到使學生學會對知識活學活用的目的。如,學習“公司的經營”這一內容時,先用多媒體展示海爾集團的經營狀況,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興趣和思維,引導學生質疑、探究、發現,達到對學生有效地實施教學的目的。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師要不斷進步,就要不斷反思、反省。我們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發現問題,不斷改進,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作為一名青年政治教師,需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而學校所創立的丘廣輝名師工作室,充分發揮了名師教學示範和輻射作用,讓我們青年教師多聽骨幹教師的示範課、專題講座、通過教學研討等形式,促進我們的專業成長,更讓我們在教學中有了更深的反思,從而不斷探索,力爭使自己的教學上升到一個新的台階。

高中政治課教學反思案例 篇2

高中新課程已經開始實施,各教學第一線都被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貫徹、落實新課標,要體現新課程的新要求。高中教師該如何把高中新課程實施好?在新課標的指導下,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中略有反想:

一、課怎麼上?

高中新課程思想政治學科教學如何實施?課程怎麼上?課時要如何安排是我們最最關注的。舊教材《經濟常識》分上下兩冊,供高一年一學年教學使用,而今壓縮成必修模塊1《經濟生活》一冊,需在一學期教完,而每週課時仍為2節。新教材雖經壓縮但知識點沒減反而有增,故普遍反映:“內容多而課時少,教不完。”

出於習慣,剛開始我們以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表達的“粗線條”為由,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對體現課程改革新理念的課程標準的學習和研究上,很少甚至不直接接觸課程標準,在教學中把新教材上已經刪除的或已經降低難度要求的舊教材上的理論內容又重新放入新教材的教學中,以致走進了內容多而課時少的矛盾的“怪圈”。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和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思考後,我們終於發現:事實上新課程教學只有以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為根據、為根本要求,才能恰當地控制教學總量,準確定位教學難度。於是我們仔細研究課程標準中以學生為行為主體表達的“內容目標”,是如何從過程性和結果性兩種意義上表達、呈現具體的學習目標的;並藉助課程標準中以教師為行為主體的“提示與建議”,把握有關內容教學的側重、難易、詳略的要求,恰當處理好教材上看似比較多的教學內容。

如,關於“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有關教學內容。課程標準規定的“內容目標”是“解析‘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這是要求學生通過理解和分析這一原則本身有關的知識內容,能夠審視堅持這一原則的價值意義;課程標準提供的“提示與建議”是:“模仿:為一家公司設計合理的分配方案。”這是建議教學中由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模仿分配方案的設計過程,能夠運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這一理論知識,提高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教材內容涉及到:概念6個:①效率②公平③效率優先④兼顧公平⑤初次分配⑥再分配;原理觀點2個:①效率與公平的關係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內容的呈現形式是:探究活動4個,輔助文1則,綜合探究(講究效率,維護公平)1課。建議教學使用2個課時。

把握教材上的這一內容,進行教學時,如果不以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內容目標為根據――把教學內容限定為重點要求學生學習“什麼是效率優先和兼顧公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國的現行分配製度)為什麼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如何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這三個主要問題上,並以此處理教材,整合教學內容,展開學生的探究活動,而是將教材上的所有內容按部就班地講授完,全部剖析透、深、清,甚至再補充分析新教材雖涉及到但並沒有給出具體解釋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兩個概念的具體內容,恐怕很難按照新課程的教學要求在2個學時內完成教學任務的。

再以“國家收入的分配”的教學為例。舊課標和舊教材在講授這個內容時涉及“國民收入的分配用於積累和消費兩個部分,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係,財政的概念,預算的概念,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包括的方面,財政收支平衡的概念,增加財政收入,財政的巨大作用”等三框內容,需要3課時,也必然要求學生記憶大量的概念和原理。

同樣講授“國家收入的分配”,新課標規定的內容目標是要求學生“評議一個由政府財政承擔的工程項目,説明政府的財政支出對大眾生活、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作用”。根據課標的這一規定,新教材把有關教學內容縮為了兩框內容“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財政的巨大作用”。教學時就要注意控制這個內容的教學總量和學習要求:減少學時,只需2課時;減少內容,學生只要重點掌握“什麼是財政,財政收入的來源、財政支出的內容及其對大眾生活、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作用”就可以了。至於教材上的預算、決算、財政收支平衡、財政赤字概念等,並不需要詳細分析,不要求學生深刻理解,只要知道會用就行了。教學的側重點在於給學生時間和機會再現一個由政府財政承擔的工程項目的事實,並引導學生通過對這一事實中所體現的財政支出的具體內容和具體作用的評議――歸納提升,理解相應理論知識;學以致用,説明政府的財政支出對大眾生活、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二、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

基於新的教學理念,課程專家建議把課堂交給學生,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哄哄的討論看似熱烈但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説有創新;老師講得少正好又可以掩蓋部分老師知識儲備的不足和課堂準備的不充分。結果是,學生從課堂上獲得的知識,反而不如以前:以前雖然不怎麼精彩,但好歹沒有什麼錯,把老師講的背下來,也不失為一種收穫。而現在課堂上誰説的是對的呢?

學習氣氛空前活躍,主要發言者仍然只是部分活躍分子,而一部分沉默內向者仍然少有表達自己的機會。一節課發言的人次可能會有幾十次,但發言的學生的面並不廣。課改讓部分學生更多的自我表現,這樣他們自然也可能更努力地去學習,思考問題,以使自己表現更佳,贏得老師更多的青睞和同學更多的掌聲;而另一啊分學生在課堂上大多數時間是在看別人的“表演”,自己也就不用準備,不想思考。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在課堂上的收穫反不如以前。這樣下去就隱伏着一種危險:學生中能力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走向兩極分化,課程改革面向全體學生的目標可能就會落空。

因此我認為教和學都無定法,該探究時就探究,該傳統時就傳統,關鍵在於實效性,這是不是符合新課程的要求?

三、學生的學習如何評價

評價高中學生通過學習是否達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要求,對學生評價就必須包括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情感、學習方式,具體有以下五個方面。

1.知識掌握。主要評價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識記和理解。基礎知識包括課程標準所要求的,高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觀點、基本原理、基本政策、基本事實。基本技能,包括基於原理的一些基本方法,以及觀察分析問題、正確表達問題的一些基本技術。

2.能力發展。主要包括觀察問題、認識問題的基本思想方法,運用知識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對社會現象進行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參與社會生活、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等等。這是伴隨着相應的活動展開,根據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和思維水平,進行動態的、綜合的、有側重的評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是指向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評價,主要評價學生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的態度,對當前社會現象和問題所表達的關切、所持有的觀點。評價主要依據學生在課程實施中參與各類活動的行為表現,既要堅持正確的價值標準,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表現,關注學生情感和態度變化的趨勢。

4.學習情感。主要觀察評價學生在思想政治課學習過程中的興趣和熱情,能否積極參與本課程的各種學習活動,積極參與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認真完成相應的作業練習等學習任務。

5.學習方式。主要評價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如能否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能否積極主動地與同伴合作交流,能否及時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總結反思,能否善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等等。

對學生的學業的考核評價是一個難點,要真的體現出上述的五點要求靠一張考卷是沒有辦法實現的,對於修習過程的評價如何做到公正、客觀這都需要我們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來探索,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門拿出一個既符合我們學科實際,又可操作的好的評價方法。

四、對自己教學的幾點反思

1、教育觀念的轉變勢在必行:新課程最最關鍵的是觀念問題。即教師的觀念轉變。正如陳至立所言:課改成也教師敗也教師。

幾年前,初中課改就提過教育觀念轉變的話題,有多少教師完成了這個轉變?是一個教師眼前的個人得失重要還是一個民族未來的前途、發展更重要?為什麼我們不能捨棄一些急功近利的東西,站得高些,將視野放得更遠些。如果我們做到了,也就意味着我們的觀念真正轉變了。至於,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誰在課堂上更重要,什麼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都是狹義的觀念。最本質的東西變不了,其他的就是變也只是一種淺層次的轉變。

2、教師素質的提升:可以説任何課改都是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生對新課程的接受、反映幾乎來自教師的誘導。

老師對新課程的理解、適應、駕馭水平,直接關係着學生的反映程度。因此,我們冷靜地思考發現,教師素質(這裏的素質應該是綜合的,當然最直接地可能還是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智慧吧)關係着教育教學的成敗。不誇張地説,高素質的教師無論課改還是非常課改對他們來説都“輕車熟路”。

3、教學中幾對關係的適度處理:

1、知識廣度與濃度的關係處理:教師對課標與考綱的解讀要準確,對新教材的內容要進行適應的重組與補充。

2、學生的參與度與教學的進度關係:是以學生為中心還是以活動為中心?

3、課堂的生活度與社會的延伸度關係:教師要處理好社會實踐的空間與時間的限度關係。

4、教學資源與學生接受程度的關係:教學資源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感受與學生的心靈,要能引起學生的共鳴,這樣的教學資源才是有效的。

高中政治課教學反思案例 篇3

傳統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存在着諸多的弊端,特別是課堂教學中學生興趣不高,主動參與意識不強的問題一直困擾着我們政治教師,而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新標準的試行為我們解決這一弊端提供了機遇。可當我們冷靜、仔細地觀察作為培養人的主陣地之一的高中政治課教學時,發現存在着如下兩種情形:一是在各類公開課、優質課、評比課中存在着以追求吸引和滿足學生感官刺激為目標的教學傾向,還美其名曰為“新課程理念的課堂教學”。二是在日常教學課堂中存在着以各類考試分數為目標的教學追求,瀰漫着一心提高考試技能的濃厚氣氛。這些值得提醒廣大一線教師。

一、“吹氣球式”課堂教學

在許多常規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教師大多數時候只採用講授為主的單一形式傳授知識和解題技能,學生得到的是暫時性的知識擴充和解題技能的提升,等到考試過後大部分還給了教師。我們稱之為“吹氣球式”課堂教學,即學生如同“氣球”,在學習期間,教師不斷地對着“氣球”吹氣,吹到一定程度後,放手讓其衝出去,即參加各類考試;不論衝得遠還是近——考上或考不上,衝完後,氣球中的氣也就泄完了,學生腦中仍空空如也。這是完全背離新課程理念的。

這些教師一般採用這樣的講解策略:首先檢查學生過去已經學習過的內容,然後呈現新的內容,並使用大量的時間予以講解;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練習,以鞏固新的學習內容;最後佈置較多的作業來強化訓練,提升學習效果。

我們都知道,在不同的課型下存在着因採取不同教學策略而產生不同教學效果,但就此就認為策略和效果之間存在着機械的一一對應關係,則是一種簡單化思維。一位優秀的教師面對日益豐富、充滿靈性的課堂教育教學實踐,必須在課堂教學策略上樹立“棄佳求適”觀念。換句話説,教師在實際教學時面對眾多的教學策略,任何時候、任何情況都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而應該針對不同教學內容,依據教學設施、自身及學生特點加以分析、選擇,經過長期的實踐與思考而形成適合自己的教學策略。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操作時,筆者以為堅持以下做法很有必要:1.教學策略要與教師的教學風格相對應。不同風格的教師形成不同的教學風格,對同一教學目標也會採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只有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策略才會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既讓教師自身得到成長,也使學生得到發展,以杜絕“東施效顰”的不良現象。2.教學策略要與學生的學習方式相匹配。這裏的相匹配主要指教師所採用的教學策略對學生來説不很熟悉,帶有一定的不適應性和挑戰性。這樣做在一定程度上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戰勝不適應性和挑戰性以顯示自己能力的渴望,滿足自己的成功欲,從而得到發展。3.教學策略要與學生的天性相符合。人的天性一般而論主要涉及人的行為方式、思維習慣、語言交流及價值觀等。不同的教學策略所提供的環境會對學生上述天性的發揮產生不同的影響,既可能使學生原有的天性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也有可能使良好天性潛能受到壓制甚至被扼殺。所以不論是發現策略還是講解策略,對不同的學生和教師而言,都存在着合理性,只要應用得當都能成為最佳的教學策略,不必強硬搭配。

我們經常看到教師採用如下課堂教學程序:教師先拋出帶有爭議或有新意的問題引發學生好奇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等活動;在討論期間教師關注學生的具體反應,適時通過提問來了解學生是否達到要求;最後設置情境,為學生將新學到的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提供機會。很明顯,上述課堂教學活動反映出教師的課堂教學以發現教學策略為主,這不失為一種合理的構想。

二、“洋葱式”課堂教學

在各類公開課、比賽課中,我們經常看到很多教師採用非常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刺激學生的思維,極力營造熱鬧的教學氛圍,以此增加課堂教學的生動性,進而爭取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但更多時候,我們卻發現實際教學效果和主觀期望並不一致,學生得到的可能多為頭腦中的快樂體驗。我們把他稱之為“洋葱式”課堂教學,即如果我們將教師的教學形式一層一層剝去,始終不會出現有價值的“內核”。換句話説,只見各種形式的輪流上場表演,不見真實的教育教學內容,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主張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有利於學生迅速進入課堂教學的主體角色,但如果營造氛圍只是一味地迎合學生的興趣,課堂教學就會形成放任自流,一盤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因此,我們在營造氛圍時要牢記自己“組織者”的身份,我們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確定合適的教法,結合學生特點對課堂教學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組織,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形象,及時發現“散漫”的苗頭並加以制止。因此,氛圍的營造要堅持適度原則,我們應該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卻不能把自己等同於學生,這樣才能課堂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重要的是老師們能夠腳踏實地地不斷進行教學實踐和創新嘗試。有些老師認為教科書厚、教學內容太多,而課標規定的課時太少,實際上這有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就是在教教材的理念作用下老師仍逐頁逐句照搬教科書,加上一開始試用高中政治新課程教科書時,擔心高考,不少老師“舊鞋”之外套“新鞋”。我們高中政治教師要更新觀念,轉變思想,勇於做政治教學改革的實踐者,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學會解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不斷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效果,促進教與學的和諧發展。

高中政治課教學反思案例 篇4

高中新課程已經開始實施,各教學第一線都被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貫徹、落實新課標,要體現新課程的新要求。高中教師該如何把高中新課程實施好?在新課標的指導下,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中略有反想:

一、課怎麼上?

高中新課程思想政治學科教學如何實施?課程怎麼上?課時要如何安排是我們最最關注的。舊教材《經濟常識》分上下兩冊,供高一年一學年教學使用,而今壓縮成必修模塊1《經濟生活》一冊,需在一學期教完,而每週課時仍為2節。新教材雖經壓縮但知識點沒減反而有增,故普遍反映:“內容多而課時少,教不完。”

出於習慣,剛開始我們以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表達的“粗線條”為由,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對體現課程改革新理念的課程標準的學習和研究上,很少甚至不直接接觸課程標準,在教學中把新教材上已經刪除的或已經降低難度要求的舊教材上的理論內容又重新放入新教材的教學中,以致走進了內容多而課時少的矛盾的“怪圈”。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和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思考後,我們終於發現:事實上新課程教學只有以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為根據、為根本要求,才能恰當地控制教學總量,準確定位教學難度。於是我們仔細研究課程標準中以學生為行為主體表達的“內容目標”,是如何從過程性和結果性兩種意義上表達、呈現具體的學習目標的;並藉助課程標準中以教師為行為主體的“提示與建議”,把握有關內容教學的側重、難易、詳略的要求,恰當處理好教材上看似比較多的教學內容。

如,關於“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有關教學內容。課程標準規定的“內容目標”是“解析‘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這是要求學生通過理解和分析這一原則本身有關的知識內容,能夠審視堅持這一原則的價值意義;課程標準提供的“提示與建議”是:“模仿:為一家公司設計合理的分配方案。”這是建議教學中由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模仿分配方案的設計過程,能夠運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這一理論知識,提高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教材內容涉及到:概念6個:①效率②公平③效率優先④兼顧公平⑤初次分配⑥再分配;原理觀點2個:①效率與公平的關係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內容的呈現形式是:探究活動4個,輔助文1則,綜合探究(講究效率,維護公平)1課。建議教學使用2個課時。

把握教材上的這一內容,進行教學時,如果不以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內容目標為根據――把教學內容限定為重點要求學生學習“什麼是效率優先和兼顧公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國的現行分配製度)為什麼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如何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這三個主要問題上,並以此處理教材,整合教學內容,展開學生的探究活動,而是將教材上的所有內容按部就班地講授完,全部剖析透、深、清,甚至再補充分析新教材雖涉及到但並沒有給出具體解釋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兩個概念的具體內容,恐怕很難按照新課程的教學要求在2個學時內完成教學任務的。

再以“國家收入的分配”的教學為例。舊課標和舊教材在講授這個內容時涉及“國民收入的分配用於積累和消費兩個部分,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係,財政的概念,預算的概念,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包括的方面,財政收支平衡的概念,增加財政收入,財政的巨大作用”等三框內容,需要3課時,也必然要求學生記憶大量的概念和原理。

同樣講授“國家收入的分配”,新課標規定的內容目標是要求學生“評議一個由政府財政承擔的工程項目,説明政府的財政支出對大眾生活、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作用”。根據課標的這一規定,新教材把有關教學內容縮為了兩框內容“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財政的巨大作用”。教學時就要注意控制這個內容的教學總量和學習要求:減少學時,只需2課時;減少內容,學生只要重點掌握“什麼是財政,財政收入的來源、財政支出的內容及其對大眾生活、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作用”就可以了。至於教材上的預算、決算、財政收支平衡、財政赤字概念等,並不需要詳細分析,不要求學生深刻理解,只要知道會用就行了。教學的側重點在於給學生時間和機會再現一個由政府財政承擔的工程項目的事實,並引導學生通過對這一事實中所體現的財政支出的具體內容和具體作用的評議――歸納提升,理解相應理論知識;學以致用,説明政府的財政支出對大眾生活、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二、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

基於新的教學理念,課程專家建議把課堂交給學生,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哄哄的討論看似熱烈但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説有創新;老師講得少正好又可以掩蓋部分老師知識儲備的不足和課堂準備的不充分。結果是,學生從課堂上獲得的知識,反而不如以前:以前雖然不怎麼精彩,但好歹沒有什麼錯,把老師講的背下來,也不失為一種收穫。而現在課堂上誰説的是對的呢?

學習氣氛空前活躍,主要發言者仍然只是部分活躍分子,而一部分沉默內向者仍然少有表達自己的機會。一節課發言的人次可能會有幾十次,但發言的學生的面並不廣。課改讓部分學生更多的自我表現,這樣他們自然也可能更努力地去學習,思考問題,以使自己表現更佳,贏得老師更多的青睞和同學更多的掌聲;而另一啊分學生在課堂上大多數時間是在看別人的“表演”,自己也就不用準備,不想思考。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在課堂上的收穫反不如以前。這樣下去就隱伏着一種危險:學生中能力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走向兩極分化,課程改革面向全體學生的目標可能就會落空。

因此我認為教和學都無定法,該探究時就探究,該傳統時就傳統,關鍵在於實效性,這是不是符合新課程的要求?

三、學生的學習如何評價

評價高中學生通過學習是否達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要求,對學生評價就必須包括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情感、學習方式,具體有以下五個方面。

1.知識掌握。主要評價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識記和理解。基礎知識包括課程標準所要求的,高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觀點、基本原理、基本政策、基本事實。基本技能,包括基於原理的一些基本方法,以及觀察分析問題、正確表達問題的一些基本技術。

2.能力發展。主要包括觀察問題、認識問題的基本思想方法,運用知識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對社會現象進行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參與社會生活、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等等。這是伴隨着相應的活動展開,根據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和思維水平,進行動態的、綜合的、有側重的評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是指向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評價,主要評價學生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的態度,對當前社會現象和問題所表達的關切、所持有的觀點。評價主要依據學生在課程實施中參與各類活動的行為表現,既要堅持正確的價值標準,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表現,關注學生情感和態度變化的趨勢。

4.學習情感。主要觀察評價學生在思想政治課學習過程中的興趣和熱情,能否積極參與本課程的各種學習活動,積極參與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認真完成相應的作業練習等學習任務。

5.學習方式。主要評價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如能否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能否積極主動地與同伴合作交流,能否及時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總結反思,能否善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等等。

對學生的學業的考核評價是一個難點,要真的體現出上述的五點要求靠一張考卷是沒有辦法實現的,對於修習過程的評價如何做到公正、客觀這都需要我們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來探索,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門拿出一個既符合我們學科實際,又可操作的好的評價方法。

四、對自己教學的幾點反思

1、教育觀念的轉變勢在必行:新課程最最關鍵的是觀念問題。即教師的觀念轉變。正如陳至立所言:課改成也教師敗也教師。

幾年前,初中課改就提過教育觀念轉變的話題,有多少教師完成了這個轉變?是一個教師眼前的個人得失重要還是一個民族未來的前途、發展更重要?為什麼我們不能捨棄一些急功近利的東西,站得高些,將視野放得更遠些。如果我們做到了,也就意味着我們的觀念真正轉變了。至於,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誰在課堂上更重要,什麼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都是狹義的觀念。最本質的東西變不了,其他的就是變也只是一種淺層次的轉變。

2、教師素質的提升:可以説任何課改都是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生對新課程的接受、反映幾乎來自教師的誘導。

老師對新課程的理解、適應、駕馭水平,直接關係着學生的反映程度。因此,我們冷靜地思考發現,教師素質(這裏的素質應該是綜合的,當然最直接地可能還是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智慧吧)關係着教育教學的成敗。不誇張地説,高素質的教師無論課改還是非常課改對他們來説都“輕車熟路”。

3、教學中幾對關係的適度處理:

1、知識廣度與濃度的關係處理:教師對課標與考綱的解讀要準確,對新教材的內容要進行適應的重組與補充。

2、學生的參與度與教學的進度關係:是以學生為中心還是以活動為中心?

3、課堂的生活度與社會的延伸度關係:教師要處理好社會實踐的空間與時間的限度關係。

4、教學資源與學生接受程度的關係:教學資源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感受與學生的心靈,要能引起學生的共鳴,這樣的教學資源才是有效的。

高中政治課教學反思案例 篇5

1、反思教育理念。有人認為: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的不足,而是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先進與否。因為有什麼樣的教育教學理念就會有什麼樣的教學行為。如果一個教師的教學理念落後,而工作熱情又很高,那麼對學生的傷害往往就越大,正是“好心辦成了壞事”。因此,當學生不喜歡上政治課時,教師首先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是否落後於時代的需要。傳統理念認為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其絕對權威地位不能受到半點挑戰,學生的一切活動均需圍繞教師這個"圓心"作等距離運動,不能越雷池半步,因而學生的創造性、自主性完全被抹殺。學生只是被看作是一個接受知識的“容器”,是教師在“現代化工廠”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產品”,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因而,教師的教學行為不受到學生的歡迎也就不難理解了。因此,作為一名當代的政治教師,特別是在新一輪課改正在進行的前提下,必須轉變觀念。堅持以人為本,樹立“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新理念,把學生看成是有血有肉、有獨特個性的、有巨大發展潛能的人。這樣才會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寬容學生出現的一些錯誤,才能在教學過程中自覺地調動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真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轉變理念,善待學生,少一點批評與指責,多一點讚揚與欣賞,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都能找到自我價值實現的途徑。本人前幾年雖然沒有擔任班主任工作,但每年都有畢業的學生來校看望。原因就是本人在教學過程中,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岐視“差生”,相反對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卻能給予更多的關愛,主動和他們進行溝通。

2、反思教學方法與技巧。好的教學方法與技巧能對學生產生一種吸引力,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做到“潤物細無聲”。而教師的“填鴨式”教育,雖然也能使學生了解,但效果就有明顯區別。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技巧進行反思。教學方法和技巧的運用,關鍵是看教師運用的是否得當,即是否符合教學目標、學生的思維和年齡特徵以及教師自身的實際情況等,尤其要看是否貫徹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它不在於一堂課問多問少、講多講少、練多練少,而在於問、講、練的過程中是否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和內在的動力,否則就難免不陷入形式主義。正如陶行知先生説:“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這就需要教師有恰當的教學方法和高超的技巧來啟發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例如本人在上《貨幣的職能》一課時,首先讓學生討論貨幣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其次讓學生總結;最後本人小結引入課題。那一節課,學生思維活躍,課後學生反應良好,本人也教得輕鬆。因此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技巧時,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和自己的教學特長、學生的實際特點相結合,要根據教學內容適時地進行調整,才能達到理想的結果。

高中政治課教學反思案例 篇6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高中思想政治本身內容的“枯燥”,尤其針對政治學科在會考中遇到的學生不喜歡學的“尷尬”情況,就決定了在政治會考的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的重要性。

根據我在政治課教學上的摸索,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我逐漸摸索出了,在教學中,如果充分利用本地鄉土資源,就能積極調動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教學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如果在政治課教學中的廣泛運用鄉土材料,學生就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而且還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

一、巧用鄉土材料,激發學生興趣在政治課教學中的作用

第一、優化課堂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在政治教學中,新課的導入是每節課的先導。成功的新課的導入是一堂好課的前提。新課導入得好,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如何引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動機,明確學習目的和建立知識間的聯繫,順利完成課堂教學,就必須注重導入這一重要的環節。利用鄉土資源導入新課,能從與學生聯繫密切的生活經驗、已有的知識、能力、志趣、品德的實際出發,這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關鍵所在。

第二、創設問題情境,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創設問題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刻意創設一種情境把學生帶入預備的包含一定情感的意境中,讓學生心靈深處受到強烈的震憾而產生共鳴,從而與教師所要傳授的知識遙相呼應.為此。在新課程下,創設問題情境要求教師問由境生,問隨境異。在這方面,我主要採用適時應用鄉土課程資源引入課題,激起學生的興趣,產生迫切追尋問題,學習課文內容,探索問題答案的心理。運用鄉土材料能使學生有親近感,從而產生認同感。只有讓學生主動參與,經過學生的探究和內心的體驗,才會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識。因此,在化解教學重點、難點過程中,恰當地運用鄉土材料,不斷引導學生運用科學分析方法深入認識事物,發現事物內在的聯繫,優化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可起到加深理解和鞏固的作用。例如,在學習“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時,我們用了一個梨、一個蘋果、一串香蕉,演繹了一個“買水果”的小品故事,學生在笑聲中,明白了梨、蘋果、香蕉與水果是個性與共性的關係,梨、蘋果、香蕉這些個體無論怎樣特殊,都具有“水果”的共性,而作為共性的“水果”,也離不開“梨”、“蘋果”、“香蕉”等個體。這些鄉土實物的運用,不僅加深了學生印象,便於學生理解抽象的哲學道理,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親近自然、熱愛鄉土的樸素感情。在學習高一“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要向管理要效益”時,我們準備了一個瓶子、一些大小不一的石頭、一些細沙、一杯水。先用石頭填充瓶子,不能再用石子填充時,還可用沙子填充,不能用沙子了,還可再倒水,不能再倒水時,還可以再充進其他氣體……看似“滿”了不能再裝的容器,其容量的潛力原來如此驚人。形象的演示使學生明白:要提高管理效率,就要充分挖掘每位員工的潛力,讓石頭、砂子、水、空氣都發揮最大的效用,這也有利於同學們形成“潛能無限”的觀念,樹立自信自強的人格。

第三、理論聯繫實際,優化學習方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而在於教學生學。”《普通高中政治課程標準(教育部制訂)》也明確要求,政治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政治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有一組研究數據顯示不同方式對學習掌握知識的不同效果:講課5%,閲讀10%,視聽20%,演示30%,小組討論50%,實際操作75%,教會學生立即應用所學知識90%。這組數據表明,學生聽課及閲讀的效率是極其低下的,而討論、實踐和應用有利於理解和鞏固知識,鍛鍊能力,需要突出實踐應用。這就需要轉變學習方式,強調自主學習,可以借鑑研究性學習的思想和方式。通過對政治課教學與探究性學習的有效整合有助於改變“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我們要根據政治課教學的內容來選擇探究的課題,讓學生自主地開展探究活動。

總之,鄉土材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材料,它能切實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原則,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有效地優化學習方式,激活學生思維,對於課堂教學來説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踐證明: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引入鄉土資源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走出教材、走入生活;走出校園、迴歸自然,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政治課教學獲得新的活力、生命力。政治課教學也最終會走入學生的心中。

高中政治課教學反思案例 篇7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高中思想政治本身資料的“枯燥”,尤其針對政治學科在會考中遇到的學生不喜歡學的“尷尬”狀況,就決定了在政治會考的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的

重要性。

根據本人在政治課教學上的摸索,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我逐漸摸索出了,在教學中,如果充分利用本地鄉土資源,就能用心調動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教學收到十分好的效果。如果在政治課教學中的廣泛運用鄉土材料,學生就能用心地參與到教學中,而且還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

一、巧用鄉土材料,激發學生興趣在政治課教學中的作用

第一、優化課堂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在政治教學中,新課的導入是每節課的先導。成功的新課的導入是一堂好課的前提。新課導入得好,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如何引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動機,明確學習目的和建立知識間的聯繫,順利完成課堂教學,就務必注重導入這一重要的環節。利用鄉土資源導入新課,能從與學生聯繫密切的生活經驗、已有的知識、潛力、志趣、品德的實際出發,這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用心性、主動性的關鍵所在。

由於鄉土材料就發生在學生身邊,這樣學生就覺得有話可説,有事可做,尤其在蒐集事先佈置的材料的時候,他(她)們更是有一中主人公的感覺。例如,在講經濟生活《企業與勞動者》這一問題時,學生都事先進行了調查,並在課上進行了相互交流,而且以學生調查的素材導入新課。如:“我們瞭解到了查幹湖旅遊業的發展,有效地帶動縣域經濟的發展,成為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到20__年末,累計接待中外遊客12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經濟收入3億多元,到20__年,查幹湖旅遊度假區迎來了幾年來的最多遊客,僅‘五一’黃金週第一天,來區遊客就到達32000多人,是去年同期的10倍,當天景區旅遊綜合經濟收入就到達1000多萬元。那麼旅遊業是屬於哪一個產業呢?它對拉動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有何影響呢?我們這天就來學習有關知識。”透過這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用鄉土材料導入新課,能夠貼近學生的生活,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創設問題情境,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創設問題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刻意創設一種情境把學生帶入預備的包含必須情感的意境中,讓學生心靈深處受到強烈的震憾而產生共鳴,從而與教師所要傳授的知識遙相呼應.為此。在新課程下,創設問題情境要求教師問由境生,問隨境異。在這方面,我主要採用適時應用鄉土課程資源引入課題,激起學生的興趣,產生迫切追尋問題,學習課文資料,探索問題答案的心理。運用鄉土材料能使學生有親近感,從而產生認同感。只有讓學生主動參與,經過學生的探究和內心的體驗,才會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識。因此,在化解教學重點、難點過程中,恰當地運用鄉土材料,不斷引導學生運用科學分析方法深入認識事物,發現事物內在的聯繫,優化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可起到加深理解和鞏固的作用。例如,在學習“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時,我們用了一個梨、一個蘋果、一串香蕉,演繹了一個“買水果”的小品故事,學生在笑聲中,明白了梨、蘋果、香蕉與水果是個性與共性的關係,梨、蘋果、香蕉這些個體無論怎樣特殊,都具有“水果”的共性,而作為共性的“水果”,也離不開“梨”、“蘋果”、“香蕉”等個體。這些鄉土實物的運用,不僅僅加深了學生印象,便於學生理解抽象的哲學道理,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親近自然、熱愛鄉土的

樸素感情。在學習高一“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要向管理要效益”時,我們準備了一個瓶子、一些大小不一的石頭、一些細沙、一杯水。先用石頭填充瓶子,不能再用石子填充時,還可用沙子填充,不能用沙子了,還可再倒水,不能再倒水時,還能夠再充進其他氣體……看似“滿”了不能再裝的容器,其容量的潛力原先如此驚人。形象的演示使學生明白:要提高管理效率,就要充分挖掘每位員工的潛力,讓石頭、砂子、水、空氣都發揮最大的效用,這也有利於同學們構成“潛能無限”的觀念,樹立自信自強的人格。

第三、理論聯繫實際,優化學習方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先生的職責不在於教,而在於教學生學。”《普通高中政治課程標準(教育部制訂)》也明確要求,政治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用心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政治問題的潛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潛力。”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有一組研究數據顯示不同方式對學習掌握知識的不同效果:講課5%,閲讀10%,視聽20%,演示30%,小組討論50%,實際操作75%,教會學生立即應用所學知識90%。這組數據證明,學生聽課及閲讀的效率是極其低下的,而討論、實踐和應用有利於理解和鞏固知識,鍛鍊潛力,需要突出實踐應用。這就需要轉變學習方式,強調自主學習,能夠借鑑研究性學習的思想和方式。透過對政治課教學與探究性學習的有效整合有助於改變“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我們要根據政治課教學的資料來選取探究的課題,讓學生自主地開展探究活動。例如,在講公司制的時候,我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學生分別實地參觀了松原市的幾個中省直企業,例如吉林不二蛋白有限公司、中

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前郭煉油廠、吉林石油集團有限公司。透過這種方式,不僅僅加深了對教材知識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和創新的精神,同時也透過這種有好處的調查研究,加深了學生對家鄉的認識,有利於進一步增強他們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總之,鄉土材料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材料,它能切實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原則,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有效地優化學習方式,激活學生思維,對於課堂教學來説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政治課教學反思案例 篇8

本學期本人擔任高三465、463兩個班的政治教學工作。高三教學顯得尤為緊張,轉瞬間一學期又過去了,認真回顧教學工作,聯繫自己的教學實際,我時常在反思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成績?現就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反饋如下,希望能對於改進自己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水平,進一步提高以後的教學質量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一、常要思考的幾個問題

1.如何讓政治複習課真正“活”起來?

高三以複習課為主,大容量、大密度;如果老師不停的講,學生被動地接受;到頭來是老師講得很多,很累,口乾舌躁,學生卻是聽得很困,很煩,昏昏欲睡,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不可否認,到了高三以後,複習的時間緊、任務重,老師急於把儘可能多的知識都傳授給學生,但不能僅僅因為這個原因而一味的苦教,不顧及學生的感受;不顧及學生的接受程度;不顧及學生的學習實際。在今後的課堂裏我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針對我班學生普遍基礎較差這一實際情況,如果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了,課堂效果也就會大幅度的提高。

2.如何恰當地處理好課本與複習資料的關係?

我們政治學選的資料是《步步高大一輪複習》,有知識點有聯繫,如何用好複習資料,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益;如何處理好課本與複習資料的關係;這是高三複習課過程中要解決的一個基礎性問題。針對我班實際情況在第一輪複習時,要緊扣課本,以基礎訓練為主,查找知識上存在的漏洞和缺陷;然後針對學生作練習時暴露出的問題,再有目的選編練習題、例題進行精講精練,從而消除學生知識上的盲點,對知識上的薄弱環節進行鞏固和加深。

3.如何很好的把握教學難度?

複習過程中,最難把握的就是教學的難度問題。對我班的實際情況教學上如何應對?我認為必須抓好基礎,難度過高,過大的題目不要涉及太多。主要是要規範學生的解題步驟,培養學生的政治思維品質。抓好“雙基”不放鬆是前提和基礎;其次,在牢固掌握知識的前提下,適當的保持一些難度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在上課時選取適當難度的例題或課餘佈置一些有難度的題目,會給學生一定的新鮮感和有利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增強好勝感,從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個性品質。

4.如何有效的進行試卷講評?

這一學期我們組織了單元考、週考、月考等考試,高三離不開試卷講評。如何才能使試卷講評起到它應有的效果呢?長期以來,總是老師講,學生聽,結果是學生聽的提不起精神,教師講的津津有味,最後的效果還是不如人意。我認為我們應該大膽的放手,把試卷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思考,去講解,教師只要做學生的指導者,點撥者就可以了。

二、常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1.勤充電,強素質。

“打鐵先要自身硬”,要上一堂精彩的高三政治複習課,我感覺對教師的素質有較高的要求。教師的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專業知識要紮實、要更新,業務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在這裏,我特別要重視第一種素質。所以,為了提高自身的素質,我必須每天堅持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隨着深化改革的發展,政治理論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作為政治教師不能滿足於原有的知識,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使自己的認識適應發展的需要。

2.講方法,提效率。

高三複習方法非常重要,我注意把握好以下方面:一是明確目標。具體做法是:在授課前,我首先向學生出示覆習提綱。其次針對提綱,從考綱要求的識記、理解、運用和綜合四個方面作簡要説明。這樣,學生在聽課時,就能做到心中有數,知道聽什麼,記什麼,哪些應該瞭解,哪些應該重點掌握;二是講準重點。在教學中,我突出重點,抓住關鍵,集中精力和時間講準重點,解決主要矛盾,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不分主次或主次顛倒。三是講透難點。在教學中,我努力去發現學生學習中的難點,攻克難點,能夠把知識點深入淺出地講出來,直到他們心神領會;四是講明疑點。講明疑點貴在分析清楚疑因,明確了疑因,疑點便迎刃而解。在講解中,可採取“設疑、質疑、釋疑”的程序和方法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五是講活熱點。我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運用課本知識去解釋、分析這些問題,使課本知識與熱點問題有機結合;六是規律知識。由於每節課涉及到的'知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聯繫、縱橫交錯的我注意將知識重新組合、歸納,使之形成網絡系統,並將這些規律性的東西交給學生。

3.閲試卷,常溝通。

我校定期都會以小考的形式讓學生獨立完成一套試卷,然後收上來批改,我會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告訴他(她)要注意的問題;回答得好的或是有進步的,我會加以鼓勵。我覺得這樣做效果很好,學生把我對他(她)的這種指導當作是一種濃濃的愛,心裏很是感激,一般上次犯過的錯誤下次都會牢記在心不會再犯,學生分析問題的思路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有條理,我能明顯看到學生的進步,心裏很有成就感。同時,我和學生的關係也融洽很多。

4.重時政,勤反思。

作為一名政治教師,除了要鑽研教材,學習理論外,還要增強對重大時政的敏感性,並養成及時反饋和及時積累的習慣。在複習中我堅持以人為本,主動研究學生的思想和心理,要把學生的需求當作一個市場,研究其需求信息,根據這種需求設計課堂教學,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高中政治課教學反思案例 篇9

中學政治教學課堂不僅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陣地,更是新課程改革發展的重要環節之一,這就要求政治教師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上有重大變革。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富有個性地學習,對於學生來説,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儲知識,而是學會探究,以便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因此,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是中學政治教師實現新課程改革任務的必由之路。在教學實踐中,必須徹底打破封閉、單項、機械、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參與到教學互動中來。

第一,要結合政治新教材的內容,有針對性地分析現實社會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於將當今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時政熱點與書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論知識生動、形象地相結合起來。如,學習“價格變動的影響”這一框教學內容時,通過分析汽車價格變動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引導學生認識到要作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面對不斷下降的汽車價格,必須採取必要的措施;而對於家庭來説,隨着汽車價格的不斷下降,購買汽車也納入了生活消費的內容。這樣,學生才會對政治課感興趣,接受所學的政治理論觀點,從而加深對政治理論知識的理解。

第二,在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特別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設法讓他們動起來。比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談自己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讓大家一起討論研究問題之所在,並從課本中尋找解決的辦法。例如,作為當代中學生,在金錢面前應當作出怎樣的選擇?學生中存在很多看法,教師可採取自主學習、綜合探究等活動,一方面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充分反映學生對金錢的思想狀況;另一方面要發揮教師的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作用,在注重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鼓勵學生自主進行價值判斷的同時,為學生提供鮮明的基本價值標準,引導學生沿着正確的方向學習。

第三,政治教師還要結合新課程的要求,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採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比如,除常規方法外,還要求教師儘快掌握體現時代性特徵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並運於教學過程之中。而這一點在政治課教學中體現更為明顯、要求更為迫切。通過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或者是照片、圖片、掛圖等生動、形象且直觀的教學手段,或者通過師生的講述,把學生帶入某種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學生有如身臨其境。通過這種情感渲染和傳達,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對知識的詮釋和理解,免去了生澀與呆板,也達到使學生學會對知識活學活用的目的。如,學習“公司的經營”這一內容時,先用多媒體展示海爾集團的經營狀況,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興趣和思維,引導學生質疑、探究、發現,達到對學生有效地實施教學的目的。

第四,新課改的政治教學必須將羣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結合起來,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內容和事例的設置很強調體現學生的個性差異性,這就要要求在政治教學中要針對不同生活經歷、性格氣質、興趣愛好的學生,進行多側面、多樣化的個別教育,以此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政治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通過羣體教育個人,給學生以温暖和信心,使集體成員間互相激勵,促進個人的進步。在學習“消費”內容時,我以轎車消費為例進行教學,家庭經濟狀況不同的學生對這個例子的反映明顯不同,此時,我就及時引導他們瞭解影響家庭消費的因素、怎樣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等知識。

作為高中政治教師,尤其是高一年級使用着新教材的政治教師,要適應新課改的要求,除了要轉變政治課的教學方法,還需要在政治教學中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新課程改革對教學的定義有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新課程改革把教學的實質定義為交往、互動。教學過程的交往、互動,意味着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真正把教學看作是師生共渡的生命歷程,共創的美好體驗,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高中政治課教學反思案例 篇10

透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狀況,反饋出這樣這樣幾點信息:一是由於剛剛開始哲學的學習,一部分同學不能很好的把握哲學學習的特點和規律,學習用心性不高;二是答題是出現的問題,哲學題主要是對哲學原理的考查,但是很多同學遇到任何一個題目都不加分析地答出所有的哲學原理,答題變成了原理的簡單堆砌;還有一些學生審題不準確,往往答非所問;三是原理、方法論對應不起來條理不清,思路混亂;四是把所學唯物論和認識論混為一談。反映到一點就是不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因此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本學期的教學要求,對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得出如下幾點反思:

一、夯實基礎知識,構建知識體系

隨着新課程的改革,高中政治的考試更注重於對潛力的考查,但潛力的發展依靠於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積累。那麼,要鞏固紮實的基礎知識,就需要個性注重構建知識體系和網絡,從宏觀上駕馭知識,否則,知識點就會零亂不堪。

課堂教學首先應從微觀知識、重點知識着手,在此基礎上,更要注重宏觀知識體系網絡的構建,要求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這樣運用起來就能夠得心應手。

學生學習過程中,要善於把課本的知識變“薄”,也要善於把課本的知識變“厚”,來構建知識體系。把課本的知識變“薄”,關鍵是把握主幹基礎知識,重視對基礎知識的整理和重組,即打破教材原有知識編排體系,將知識要點化,將相關知識串聯起來,構建自己的學科知識體系。

二、關注時政熱點、拓寬學生知識面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只有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於實踐,很好地去解釋和分析問題,才會產生更強的求知慾望,才會表現出學習的用心性。高中政治試題不迴避社會熱點,往往是迎着熱點考,幾乎每一道題都是以熱點為載體設題,要求學生運用重要知識來分析重大社會熱點問題。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國際國內的重大時事,用所學的知識對其進行分析,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拓寬學生知識面,激發學習興趣。

三、認真審題,把握規範化答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學生所學的知識務必要透過書面化的答題表現出來,因此對學生審題以及答題規範化的培養至關重要。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加強訓練:

第一、要認真審題,要確保答題的大方向不能錯,審題時逐字逐句看清楚,提取一切有效信息,挖掘一切隱含條件,排除干擾信息和迷惑條件,並完成以下思維要點:

(1)辨明試題的指向,明確試題的設問點,問什麼,答什麼,避免答非所問。

(2)分析命題者的意圖,明確試題所要考查的知識範圍。

(3)排除思維定勢的影響,越是似曾相識的題目,越要留意,不能簡單地用已做過的類似題目的思維去解答。

第二、在保證答題大方向正確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答題的準確性、科學性、完整性和簡潔性。具體方法技巧如下:

(1)找出設問的限定詞,縮小包圍圈,提高答題的準確性。例如,題目涉及哲學知識時,首先要確定題目考查的是哪個知識板塊,然後再思考屬於該知識板塊內的哪一方面的資料,哪個知識點。若考查的是唯物論的資料,則應思考物質與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意識的能動作用等知識點;同理,若考查的是辯證法的資料,則應思考其為矛盾、發展、聯繫知識等。

(2)要用政治專業術語答題,提高用詞的科學性、規範性,儘量使用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原理答。答題語言不能過於隨意,想當然。由於經濟問題、政治問題規律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多樣性和特殊性,因此,對這些現象進行概括分析時,常用“一般狀況下”“多數是”和“絕大多數”等詞語來描述,而不能一言概之。

(3)梳理答題要點,提高敍述的簡潔性。這樣既能夠證明對問題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顯得有條理,也有利於閲卷者儘快發現答案的採分點。個性需要注意的是:對正確性沒有把握的資料儘量不要寫,以免影響原本正確的那部分資料的得分。

當然,有些問題不是一天兩天能解決的,個性是學生剛剛開始哲學常識的學習,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但是儘早地找出問題的所在,有的放矢,在教學中不斷地去想辦法解決問題,對於增強教學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高中政治課教學反思案例 篇11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高中思想政治本身內容的“枯燥”,尤其針對政治學科在會考中遇到的學生不喜歡學的“尷尬”情況,就決定了在政治會考的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的重要性。

根據我在政治課教學上的摸索,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我逐漸摸索出了,在教學中,如果充分利用本地鄉土資源,就能積極調動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教學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如果在政治課教學中的廣泛運用鄉土材料,學生就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而且還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

一、巧用鄉土材料,激發學生興趣在政治課教學中的作用

第一、優化課堂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在政治教學中,新課的導入是每節課的先導。成功的新課的導入是一堂好課的前提。新課導入得好,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如何引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動機,明確學習目的和建立知識間的聯繫,順利完成課堂教學,就必須注重導入這一重要的環節。利用鄉土資源導入新課,能從與學生聯繫密切的生活經驗、已有的知識、能力、志趣、品德的實際出發,這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關鍵所在。

第二、創設問題情境,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創設問題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刻意創設一種情境把學生帶入預備的包含一定情感的意境中,讓學生心靈深處受到強烈的震憾而產生共鳴,從而與教師所要傳授的知識遙相呼應.為此。在新課程下,創設問題情境要求教師問由境生,問隨境異。在這方面,我主要採用適時應用鄉土課程資源引入課題,激起學生的興趣,產生迫切追尋問題,學習課文內容,探索問題答案的心理。運用鄉土材料能使學生有親近感,從而產生認同感。只有讓學生主動參與,經過學生的探究和內心的體驗,才會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識。因此,在化解教學重點、難點過程中,恰當地運用鄉土材料,不斷引導學生運用科學分析方法深入認識事物,發現事物內在的聯繫,優化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可起到加深理解和鞏固的作用。例如,在學習“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時,我們用了一個梨、一個蘋果、一串香蕉,演繹了一個“買水果”的小品故事,學生在笑聲中,明白了梨、蘋果、香蕉與水果是個性與共性的關係,梨、蘋果、香蕉這些個體無論怎樣特殊,都具有“水果”的共性,而作為共性的“水果”,也離不開“梨”、“蘋果”、“香蕉”等個體。這些鄉土實物的運用,不僅加深了學生印象,便於學生理解抽象的哲學道理,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親近自然、熱愛鄉土的樸素感情。在學習高一“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要向管理要效益”時,我們準備了一個瓶子、一些大小不一的石頭、一些細沙、一杯水。先用石頭填充瓶子,不能再用石子填充時,還可用沙子填充,不能用沙子了,還可再倒水,不能再倒水時,還可以再充進其他氣體……看似“滿”了不能再裝的容器,其容量的潛力原來如此驚人。形象的演示使學生明白:要提高管理效率,就要充分挖掘每位員工的潛力,讓石頭、砂子、水、空氣都發揮最大的效用,這也有利於同學們形成“潛能無限”的觀念,樹立自信自強的人格。

第三、理論聯繫實際,優化學習方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而在於教學生學。”《普通高中政治課程標準(教育部制訂)》也明確要求,政治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政治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有一組研究數據顯示不同方式對學習掌握知識的不同效果:講課5%,閲讀10%,視聽20%,演示30%,小組討論50%,實際操作75%,教會學生立即應用所學知識90%。這組數據表明,學生聽課及閲讀的效率是極其低下的,而討論、實踐和應用有利於理解和鞏固知識,鍛鍊能力,需要突出實踐應用。這就需要轉變學習方式,強調自主學習,可以借鑑研究性學習的思想和方式。通過對政治課教學與探究性學習的有效整合有助於改變“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我們要根據政治課教學的內容來選擇探究的課題,讓學生自主地開展探究活動。

總之,鄉土材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材料,它能切實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原則,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有效地優化學習方式,激活學生思維,對於課堂教學來説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踐證明: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引入鄉土資源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走出教材、走入生活;走出校園、迴歸自然,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政治課教學獲得新的活力、生命力。政治課教學也最終會走入學生的心中。

高中政治課教學反思案例 篇12

一、反思:

1、夯實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潛力是教學的重點,潛力的立意要以知識點為前提。在以後的教學中要進一步落實雙基。

2、加強訓練:適當的訓練是鞏固和理解知識的準備途徑。學生在主觀題中失分較多。原因就在於平時的訓練不認真,導致審題不清,角度不明,技巧不熟,表達不暢。

3、轉變觀念:很多同學都認為政治課只需在考試前臨時抱佛腳,記記背背就行了。這種觀念是不對的,任何學科知識都需要平時的積累,理解和鞏固。要轉變其他任課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觀念,取得他們的支持,轉變學生的觀念,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二、改善措施:

1、加強與學生溝通,建築師生交流平台,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上的疑難問題。

2、加強學法指導:

①指導筆記。很多學生從初中上來,還不習慣高中的教學方式,不懂得如何記課堂筆記。要讓他們轉變教師講、學生聽的方法。主動提取教師上課的有關信息,重點記錄,得到整理。

②指導記憶。政治課需要必須的知識點記憶為基礎,務必讓學生適當背誦,注重理解性的記憶,一般知識點與重難點分開記憶。

③指導答題:選取題就是教學生如何理解題形,抓住中心,找準關鍵詞,學會靈活運用排除法,遞向法,因果法等解題方法。主觀題就教學生:1、審材料,抓中心;2、審題題,抓關鍵;3、牢設問,抓角度;4、找課本,採點子;5、找背景、尋主語;6、找聯繫,列題綱。最後組織語言,準確答題。

高中政治課教學反思案例 篇13

傳統的高中政治課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滿四十分鐘,不留給學生充分的主動學習和消化時間,這種教學方式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學生被動理解、死記硬背,從而失去學習政治的興趣。其實,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實質上具有“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重知識灌輸,輕養成教育;重羣體教育,輕個體教育;重課堂教育,輕社會實踐;重學校教育,輕社會教育”等諸多特徵。因此,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務必改革高中政治課教學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課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就務必徹底打破封閉、單項、機械、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所以,我認為,高中政治教師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一、把握時代脈搏使政治課永遠充滿濃郁的時代氣息

政治課是一門時代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脱離時代的政治課除了一味的説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氣的一潭死水。多年的嘗試我認為時事政治教育能夠水乳交融地“化”時政知識於政治課的基本觀點和原理之中,把兩者有機地統一齊來。

如20xx年安徽劣質奶粉坑害兒童事件的曝光,我國海爾集團被世界品牌實驗室評為“世界具有影響力的100品牌之一”,可引入必修一《經濟生活》的教學中説明有關的理論觀點,同樣必修二《政治生活》的有關例子也可隨手拈得,鬧得沸沸揚揚的聯合國改革,我國進行的轟轟烈烈的黨的先進性教育,只要我們有心,具有時代性的例子比比皆是。與此同時還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觀察、聯繫、分析、説明實際問題的潛力簡單愉快地構成對書本知識的綜合、遷移、拓寬和加深從而到達我們預期的教學目的和要求。使“理論聯繫實際”的樸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裝飾而真正成為我們行動的指南。

二、以學生為主體實施開放式教學

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因其呆板、僵滯而早已明日黃花。務必不斷地探索並採用貼閤中學生實際的教學方式,強調師生共同活動克服教師為中心的傾向,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致,變封閉型教學為開放型教學,從而使雙方真正領略愉快教學的美學價值。在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用心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組織學生開展了一系列活動並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辯論賽。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原理分析實際的潛力,辯證思維潛力表達潛力,團隊合作精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讓學生在辯論中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觀點。

(二)專題討論。活動的目的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透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基本原理分析實踐中的重大問題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觀察和分析實際問題的潛力、表達潛力,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結合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熱點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共同探討,發表自己的看法。老師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經濟、哲學、政治、文化的基本原理分析。師生雙方透過平等探討、暢所欲言、溝通思想,從而就某一問題達成正確認識,澄清模糊認識糾正錯誤認識。如在學因果聯繫的時候,我組織學生開展了“克隆技術將會把人類帶往何處”,讓學生在對克隆技術利弊的分析中,潛移默化的樹立了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和把握因果聯繫,提高活動的預見性,從而到達教學目的。

(三)組織學生制定理財方案。活動目的:讓學生運用高一經濟生活所學的股票、債券、儲蓄等知識,結合家庭經濟收入或個人零用錢制定一個理財方案,培養學生運用經濟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潛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用心性。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學們回家後和家長商量如何把家裏的經濟收入進行最有效的投資,每一種投資方式的有缺點是什麼。不僅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用心性而且許多家長改變了對政治課的傳統看法,一向認為這些活動十分好。

(四)開闢“時事論壇”,高一高二每堂課5分鐘。透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基本原理分析實踐中的重大問題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觀察和分析實際問題的潛力、表達潛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由學生自己準備和主持,要求運用所學經濟學、哲學原理分析同學們關注的社會熱點現象如:中美關係、中日關係、中東和平進程、三農問題、經濟結構調整、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就業觀等。

三、質疑導思激活思維

思想政治課教材中有許多看似淺顯明白的道理,學生未真正領會。教師能夠用恰當的“問題”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使他們於“無疑”處生“疑難”,產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維向新的廣度和深度發展。當然教師的“問題”要提得準確,有必須的難度,又能使學生感興趣。例如講到《政治生活》中“我國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時,提出“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是否允許信教”的問題;當講到《經濟生活》中“我國經濟建設遇到資金困難的問題”時,引出“能否靠多發行人民幣來解決”的疑問。讓學生在分析中有分歧,而教師則進行引導,從而讓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

四、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

多媒體能把文字、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信息等眾多信息集於一體,能在視覺、聽覺上產生必須的刺激,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從而構成學習動機。因此在教學中還要結合新課程的要求,針對不同的教學資料和教學任務採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比如,除常規方法外,還要求教師儘快掌握體現時代性特徵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並運於教學過程之中。而這一點在政治課教學中體現更為明顯、要求更為迫切。透過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或者是照片、圖片、掛圖等生動、形象且直觀的教學手段,或者透過師生的講述,把學生帶入某種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學生有如身臨其境。透過這種情感渲染和傳達,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對知識的詮釋和理解,免去了生澀與呆板,也到達使學生學會對知識活學活用的目的。如,學習“公司的經營”這一資料時,先用多媒體展示海爾集團的經營狀況,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興趣和思維,引導學生質疑、探究、發現,到達對學生有效地實施教學的目的。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師要不斷進步,就要不斷反思、反省。我們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發現問題,不斷改善,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潛力,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作為一名青年政治教師,需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而學校所創立的丘廣輝名師工作室,充分發揮了名師教學示範和輻射作用,讓我們青年教師多聽骨幹教師的示範課、專題講座、透過教學研討等形式,促進我們的專業成長,更讓我們在教學中有了更深的反思,從而不斷探索,力爭使自己的教學上升到一個新的台階。

高中政治課教學反思案例 篇14

先進的教學理念要透過先進的教學方式、方法體現出來,而教學理念轉變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學方式轉變中進行,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理念不轉變,方式、方法轉變就沒有了方向,沒有了基礎;方式、方法不轉變,理念轉變就失去了歸宿,失去了落腳點。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務必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不斷改革高中教學方式、方法。下面就高中政治教學反思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傳統的高中政治課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滿四十分鐘,不留給學生充分的主動學習和消化時間,這種教學方式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學生被動理解、死記硬背,從而失去學習政治的興趣。其實,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實質上具有“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重知識灌輸,輕養成教育;重羣體教育,輕個體教育;重課堂教育,輕社會實踐;重學校教育,輕社會教育”等諸多特徵。因此,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務必改革高中政治課教學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課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就務必徹底打破封閉、單項、機械、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所以,我認為,高中政治教師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第一,要結合政治教材的資料,有針對性地分析現實社會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種政治、經濟、哲學、文化現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於將當今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時政熱點與書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論知識生動、形象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對政治課產生濃厚的興趣,真實地感受到政治理論離自己的生活並不遙遠,從而理解所學的政治理論觀點,加深對政治理論知識的理解。

第二,在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個性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設法讓他們動起來。比如,在高一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能夠鼓勵學生在課堂談自己在經濟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並從課本中尋找解決的辦法。例如,在經濟生活中我們的學生會遇到人民幣與外匯的兑換問題,甚至會涉及到外匯的兑換比率的問題,這在高一政治新教材中就能幫忙學生找到答案。

第三,政治教師還要結合新課程的要求,針對不同的教學資料和教學任務採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比如,除常規的講授方法外,我們還能夠運用圖畫圖表演示、幻燈、錄音、錄像等直觀感知的教學法,把多媒體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充分利用到政治教學中去。此外,還能夠根據教學資料,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比如辯論、討論、社會調查等。

第四,新課改的政治教學務必將羣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結合起來,高中政治新教材的資料和事例的設置很強調體現學生的個性差異性,這就要求在政治教學中要針對不同生活經歷、性格氣質、興趣愛好的學生,進行多側面、多樣化的個別教育,以此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政治的用心性、主動性。同時,透過羣體教育個人,給學生以温暖和信心,使羣眾成員間互相激勵,促進個人的進步。

另外,作為高中政治教師,要適應新課改的要求,轉變政治課的教學方法,還需要在政治教學中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其實,這是現代師生關係的核心要求,是一向以來我們所倡導的,同時也是新課程改革教學方式、方法轉變的重要條件和客觀要求。但過去,我們對教學的理解是“教師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發展潛力、陶冶品德的過程”。這些對教學的定義都是從教師的角度去説的,教師是知識的佔有者: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要求學生照辦,教師出題、學生考。教師永遠佔據主導地位、是主動的,學生永遠是從屬地位、是被動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不可能也不需要師生的平等,教師就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具備民主思想,這也是導致政治教學方式上“灌輸式”的重要原因。而此刻,新課程改革對教學的定義有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新課程改革把教學的實質定義為交往、互動,這種觀念的轉變,必然要求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學過程的交往、互動,意味着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

與觀念,真正把教學看作是師生共渡的生命歷程,共創的完美體驗,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着平等對話。而如果我們政治教師在教學中沒有民主、平等思想的話,是不可能實現這種轉變的。

總之,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告誡後人如果要不斷進步,就要不斷反思、反省,教師亦是如此。我們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發現問題,不斷改善,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潛力,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高中政治課教學反思案例 篇15

教學反思強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的考察,着眼於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及其行為之依據的回顧、診斷、自我調控,以達到對不良的教學理念、方法和策略的改善和優化,不斷加深對學生學習規律的認識與理解,以提高自身的教學效能和素養的過程。現在,反思已逐漸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能促進教師個人專業化發展,提高理論與實踐水平,推動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本人作為一名政治教師,通過對自己教學實踐的反思,不斷探索有關教學的理念、方法、目的以及教學心態等方面的問題,將教師的“會教”與學生的“會學”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變學生的“苦學”為“樂學”,使學生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均衡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專業化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感性經驗而不進行理性思考,那麼他原有的教育理念及不當的教學行為就很難改變,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教學工作的20次重複;如果不從經驗中進行教學反思,吸取經驗教訓,或許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無法使自己成為一個研究型的教師。由此可見,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由之路。

高中政治課教學反思案例 篇16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特別是在我執教多年之後,對這句話的領悟更加透徹。因為教師在於:①智慧②寬容③良知④創造性、適應性⑤與時俱進,不斷採擷人類文化的精英,用科學的智慧,構建自己的教育理念⑥無私奉獻性。

20__年的高考已成為歷史,回顧這一年的高三教學工作,頗有一些感慨,現進行總結,以促進今後的工作:

一、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積極主動地學習,把學習看成自身的需要,將有利於學生課堂注意力的集中,有利於激發思維活動,有利於學習成績的提高。

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首先要樹立良好的師表形象,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要使學生“信其道”,必先“親其師”主動接近他們,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特別是學習上後進生,我總是非常耐心,心平氣和給他們答疑,主動關心他們。我感到他們比優等生往往有着更強的自尊心,他們渴望成功和平等,渴望得到老師的關心和幫助。當他們的渴望在不斷得到滿足的同時,學習的積極性也不斷提高,學習的熱情也不斷高漲,學習的成績也不斷進步。

其次,要有強烈的團隊合作意識。高考時文科綜合是政史地三科合一卷來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此我們政史地三科教師經常在一起備課、研究。我們堅信:“人心齊,泰山移”,我們心連心,團結一致的作風深深地打動了學生,感染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精心組織教學,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高三複習內容多,時間寶貴,為了提高複習的實效,我認真研讀了20__年文科《考試説明》。《考試説明》着重強調了要考查學生對各學科知識的整體把握,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突出學科知識結構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內容;更多考查的是學科內的綜合,跨學科內的綜合所佔比例較小;強調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強調學以致用,理論聯繫實際;突出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的考查,倡導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我在教學中以《考試説明》為方向,以思維訓練為中心,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我自己的水平,合理安排好複習的進程,始終嘗試以科學的方法來指導學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着重做好如下兩點:

(一)、狠抓基礎知識,為創新思維提供源泉

我從《考試説明》中領悟到,高考歸根結蒂是要考查學生運用基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一方面我幫助學生建立一個系統的知識結構,把複習的內容放到學生的認知鏈中,讓學生在整體上把握。另一方面我特別注重知識鏈上的每個節點,即每個知識點的掌握。為了使學生能生動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點,我經常創設不同的情景,讓學生來應用。我也鼓勵學生自己創設新情景來交流,使用這些知識點。另外我還根據遺忘規律,採用各種方法,不斷再現這些知識點,使學生牢固掌握它們。從而避免了“巧婦難為無米之餐”的局面。

(二)、精選習題,變做題為説題

《考試説明》中指出高考要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了達到《考試説明》的要求,我在選擇例題時非常注意訓練的針對性。為了更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為了訓練思維的完整性和發散性,我把傳統的做習題變為説習題。開始同學們主要是説解題思路,後來讓同學們説出題意圖,再後來讓同學們創設新題,由我挑選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題來讓同學來説。通過説題,使同學們思維的敏捷性大大提高,同時也提高了同學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在説題過程中,同學們相互啟發,既激活了思維,又促進了智力的互補,而且常會出現新的思維火花(創新意識)。

三經驗與不足:

1、重視時政的同時有點輕視了學科基礎知識,特別是最後階段的複習,沒有很好的迴歸教材。

2、強調綜合性、多角度的同時忽視了知識本身的點化、細化和深化。

3、注重新背景的同時忽視了傳統老題目的訓練。

4、最後階段的模擬訓練有數量但缺乏高質量和高效益,有點貪大求多。

四教學建議:

1、時政應重在平時積累,而不是臨考前花大量時間去應付。

2、單科考試學科知識要求較高,教學中教材知識要點化、細化和深化。

3、在紮實抓好新課教學和第一輪複習的基礎上,在最後階段的複習一定要捨得用相當的。時間、精力迴歸教材,教師要切實負起檢查、督促學生理解和記憶基本知識的職責。

4、訓練必不可少,但一定要精選、精練、精講,要讓學生真正成為練習的主人,這樣才會出效益。

高中政治課教學反思案例 篇17

站在高一年級的盡頭回望,在新環境下,我的政治課教學經歷了從很不適應到有所適應的過程,使我對教學有了新的認識。

一、學科素質幾近空白-----教學須從ABC起始

學生的基礎是教學依據之一。初中學生升高中,政治學科不是中考科目,初中的政治課,對基礎知識不作要求,政治學科的知識儲備,運用政治學科知識分析認識事物的能力,政治學科的思維,學習政治學科的方法,等等無從談起。進入高中,政治學科知識陡然以艱深難懂而又對學習者素質有較高要求的現實出現在面前時,學生無論如何也不能適應,政治課教學處於艱難境地。

政治課教學只能小步走,低台階,課時授課內容要少,教學運行進一步退半步,下一節課將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變換方式予以再學習,直至掌握。教學從最簡單的ABC開始,教給學生聽、説、讀、寫,這就是A。所謂B,就是手把手地教給學生讀題,做答案。C就是通過具體知識的學習,引領學生學習政治學科的學習方法、學習技巧。

教學中萬不可操之過急。要取得學校的支持,多給一些課時,用以緩解教學任務與教學時間的尖鋭矛盾,沒有時間保證是不能把整體素質這隻木桶上的短木塊加長的。

二、“兩懶”的學習行為-----教學要富有引力

政治課學習,需要積極動腦,勤於動手。可我們的學生對淺顯的知識,清澈見底的問題,還願意學習、思考,知識深一點,問題拐一點彎就“知難而退”,腦懶。學習中學生不願記筆記,不願做用文字表達的文字題,只願做寫字母打對號的選擇題,手懶。學生這種淺嘗輒止、不求甚解與長於看而短於寫,樂於淺想而苦於文字表達的“兩懶”的學習狀態,嚴重製約政治學科乃至整體素質的提高,是政治課教學中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政治課學習的過程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理應洋溢着幸福,充滿着成功,要讓學生懂得這種幸福與成功往往離不開痛苦與失敗。政治教師要用自己的智慧引導學生理解幸福、把握幸福、創造幸福、享受幸福;把學生推離失敗,引向成功。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創造機會讓學生以主人的身份去獲取自己能獲取的知識,適時讓其展示所獲成果,併發自內心的給予鼓勵,讓學生享受到幸福與成功。問題設置要小台階、多台階,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沿着思維的台階登上光輝的“頂點”,使學生領略到“無限風光”,從而享受到幸福與成功。解決手懶問題也可照此辦理。

三、“不動”“被動”的學習情態------教學要着力於激動生命

政治課學習抑或是任何一種學習都是學習主體生命的律動。政治課堂上常有這樣的現象:老師在組織學習,趴着的,説閒話的,看課外書的,漫不經心的,生命在這裏斷檔,雖然在老師用肢體、眼神或語言提醒制止下,表面終止了這些現象,誰又能説清其思想是否轉到學上來了呢?缺乏熱情,沒有主動,思維遊離於學習之外的學習是沒有也不可能有效果,儘管造成這種狀況有諸多原因。

面對這種境況,政治課教學要在教育的本質上找註解,要激動學生的生命,努力使學生的事,學生自己想做,願做,樂做,逐步使學生的興趣濃厚起來,學習的習慣好起來,自覺主動性強起來,以致形成穩定的後勁很足的學習能力。我們不能改革教材,但我們可以變換教學方式,引激動生命的元素進課堂,使教學變成一道靚麗的風景,從而吸引學生參與其中,使得生命壯麗成長。例如,將知識競賽引進課堂,將生動有趣的藴含哲理地情景及事例納入教學,等等,都能使學生樂此不疲,筆者就曾享受過這種教學幸福。

如果説面前的政治課教學是一座山,我只是在爬山的路上邁出了一步,我將努力攀登,不斷創造新高度。

本文鏈接:https://www.xszwb.com/zh-mo/sxfanwen/jiantao/gn62yy.html

Copyright © 2024. 學識中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