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中文吧 > 專題 > 熱點專題 > 經濟全球化的極化效應與世界格局的和平轉移
手機版

經濟全球化的極化效應與世界格局的和平轉移

來源:學識中文吧 閲讀:2.71W 次

摘要:經濟全球化對世界格局的發展具有既導向多極化,又導向單極化的雙重效應,但主導作用是推動世界格局的多極化。從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前期,是世界格局從兩極走向多極的過渡時期。在漫長的過渡時期中,擺在人們面前的嚴峻任務是保證世界格局的和平轉移。格局和平轉移的熱和平方式應綜合考慮國力、制度和認同三大因素在格局轉移中的作用。西方大國的國力競爭主要表現為權力競爭。過於專注權力競爭,衝突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就增大。如果把注意力引向制度競爭與認同競爭,就會大大削弱大國對國力競爭的過度關注,即使不會消除也會大大減少對立大國間的威脅意識

經濟全球化的極化效應與世界格局的和平轉移

經濟全球化是世紀變遷的顯著特點,它是冷戰後世界格局發展演變和最終形成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經濟全球化是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與重組,是生產、投資、金融、貿易在全球範圍內的大規模流動,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融為統一的、相互依存的經濟體系的過程,它已經成為21世紀不可逆轉的歷史洪流。它主要表現為世界經濟內在聯繫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動的包容性。由它釋放出來的巨大的世界生產力動能,是推動世界鉅變的根本動力。這一歷史進程對世界格局的發展具有既導向多極化、又導向單極化的雙重效應,但主導作用是推動世界格局的多極化。

經濟全球化既藴含巨大的風險,更提供歷史性機遇,從而引發新一輪史無前例的空前激烈的競賽,其核心是工業文明向信息文明的過渡。在這場競賽中,必定有一批國家善於抓住發展機遇,採取正確的戰略,調整經濟結構,充分地趨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取得經濟與科技的快速發展,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增強綜合國力。發達國家可能如此,發展中國家也可能逐步趕上,在大國中會出現此起彼落的情況,但不太可能出現“一國獨醒,眾國皆醉”的狀況。由於經濟全球化大大加強了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由於大國之間的競爭已經不是在相互孤立的狀態下,而是在全球化過程中展開,所以大國實力發生相應序列位移的可能性與幅度都較以前增大,一些國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相對下降,另一些國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影響與作用相對上升。這樣,作為全球核心結構的世界格局就會發生力量對比的重大調整。相對上升大國分享相對下降大國原先的影響力,不斷創造出新的、多元的力量空間,造成國際關係和大國地位的不平衡轉換。正是這種不平衡發展促進了世界大國的多元化,而世界大國多元化正是世界格局多極化的基礎。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中,美、歐、日三足鼎立之勢業已形成,歐、美、亞三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也正在逐步取代戰後美國經濟獨霸世界的時代。在21世紀前期,中國在規模上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世界經濟領域的這種多極化趨勢,仍然是以經濟為基礎、經濟與政治相輔相成和密切聯繫的。

經濟全球化呈現統一的趨勢,而多極化展示分散的趨勢,兩者似乎是逆向而行、互相矛盾的。實際上,已有學者指出[1],經濟全球化時代是極與極之間逐漸趨向高度依存的時代。過去的極相互割裂,呈絕對性,今天和未來的極是相對的,都是相互依存的世界經濟的一部分,簡言之,它們之間的相互依存性是絕對的。

極與極間關係的這種變化是十分深刻的。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各大國都把發展經濟作為基本戰略,參與綜合國力的世界性競爭。由於相互依存日益深化,它們的發展,只能依賴於利益協調,不能靠長久地損害別國的利益求得自身的發展。此外,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社會特別是大國都面臨着大規模金融風暴、全球環境破壞、大量移民跨國流動、跨國經濟犯罪、國際債務、對跨國公司進行有效監管與約束等全球性問題,沒有一個大國甚至超級大國能夠獨立解決這些問題。惟一的出路是全球範圍內的廣泛合作,其中主要大國間的合作更是至關重要的。全球形勢會迫使它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共同致力於建立某種國際協調與控制機制,這使美國難以有效地推行其單極獨霸的戰略。換言之,在越來越相互依存的世界裏,全球價值分配中政治範圍的擴大,以及大國的相互連接、協調與合作的強化過程,已經日益明顯。這也增大了美國尋求同其他大國合作的客觀推動力。經濟全球化需要世界格局多極化來為它掃清前進道路上的障礙。

全球化以其不可阻擋之勢向21世紀挺進,自然引起人們深刻的思考。人們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它所帶來的雙重效應,即除了具有促進世界格局多極化的作用之外,還可能被超級大國用來建立單極格局或單極主導下的多極格局。

1999年2月26日克林頓的舊金山演講強調要以全球化作為美國外交戰略的立足點。4月7日他又強調全球化在21世紀給美國外交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在美國看來,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的全球化為它推行全球戰略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以國際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使世界經濟活動的空間距離迅速消失,充分的經濟信息是市場經濟活動取得顯著成效的關鍵因素之一。美國清醒認識到這一點,率先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制定“數字地球”發展戰略,在上述活動領域搶佔高地,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它的優勢地位,並且以優先發展信息產業,注重產品的研製與開發,高踞於世界產業結構和國際分工的頂端。美國力圖憑藉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全球性技術形成經濟、軍事、政治與文化力量,主導全球化進程,鎖定大國力量對比,在國際舞台上大大拓展按照自己意志自由選擇的空間,使世界格局朝着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

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美國握有某種主導權或主動權,對現在的國際經濟組織及其規則有掌控權。這使美國收益匪淺。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而跨國公司的巨頭主要集中在美國。因此,克林頓認為全球化趨勢會使美國更加繁榮。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實際上是世界經濟融為統一的、相互依存的經濟體系的過程,美國刻意利用這一進程把西方政治模式推向全球,即通過其佔優勢的全球性經濟活動及其影響力,傳播甚至強行推行其理念、價值觀和政治制度。布熱津斯基就説過:“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加上外部世界通過把中國進一步納入國際體系而施加的變革壓力,也許能導致中國體制的逐漸民主化。”[2-P279]

總之,美國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維護自己的經濟霸權,進而推進政治霸權、軍事霸權、文化霸權和信息霸權,營造有利於美國的國際戰略環境,構築單極(至少是美國單極霸權治下的多極)格局。世界格局的兩種走向何去何從,決定於主要世界大國的戰略取向和他們在各種較量中形成的全球核心層次的力量對比結構。

冷戰結束後,人們對世界格局進行了近十年的觀察,得出了各自的結論。有人認為,兩極格局解體後,取而代之的是美國的單極格局,多極化只是善良人們的一廂情願,科索沃的炸彈徹底埋葬了多極化的幻想。有人認為,現在是以一超多強為特徵的多極格局,它將長期存在。有人認為,“一超多強”是走向多極化的過渡性格局。筆者的看法是,現在處於從兩極格局走向多極格局的過渡時期,還沒有形成穩定的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指的是世界主要國家、國家集團之間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聯繫、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國際核心結構和戰略態勢,它建立在利益和力量對比的基礎之上。由於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力量對比總是處於變動之中。當量變達到臨界點時,世界格局賴以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結構狀態就會遭到破壞,格局勢必發生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組,直至形成新的格局。[3-P24-P25]

按照歷史經驗,一個世界格局的終結,就意味着另一個世界格局的誕生,如維也納格局取的。戰爭在摧毀舊格局的同時,迅速建立起新格局,因為新格局是戰爭結果的展示,是武力對戰勝國與戰敗國關係及利益的斷然分割。然而,這並非是世界格局發展的普遍規律,目前正在進行中的世界格局的轉換,與戰爭沒有必然的聯繫,而是以和平的方式實現的,即以兩極格局中的一個超級大國自行解體為啟端的。

蘇聯作為一個超級大國的解體和消失導致兩極格局瓦解之後,全球中心結構就進入“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組”的階段。萌發於兩極格局時期的多極化因素加速發展,世界主要國家(集團)抓住這一歷史性時機以及經濟全球化提供的廣闊的發展舞台,制定戰略,調整相互關係,努力營造有利於自身的世界格局。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和平方式和戰爭方式的根本區別在於,它不是用武力實現世界格局的“瞬間”更替和突變,它是一種漸進或緩進的方式,避免了戰爭災難,卻大大延長了世界格局轉換的時間。由於這一轉換是漸進的,不確定、不可測因素很多,規律性現象時隱時現,一切均難以迅速把握。世界大國需要足夠的時間,對世界形勢的重大轉折及走向作出判斷,進行戰略與政策的重大調整。它們的結構調整與改革正處於重大的整合期,它們的戰略取向和相互關係遠未基本定位,它們的力量變化與發展空間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不確定性,一切處於迅速變動之中,尚不能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因此,從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前期,大體上是世界格局從兩極走向多極的過渡時期。代威斯特伐利亞格局,凡爾賽格局先是代替維也納格局,後又讓位於美蘇兩極格局。回顧世界格局演變史,大規模戰爭成為世界格局轉換的重要標誌,上述世界格局的轉換就是通過拿破崙戰爭和兩次世界大戰完成

人們往往把處於變動之中的某一特定歷史時刻的力量對比狀態,混同於世界格局所應具有的穩定的結構。實際上,格局的轉換都需要時間,只是長短不同而已。何況這次世界格局的大變動是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發生的,其涉及面之廣,變化之深刻,影響之久遠,是歷史上任何一次變遷所望塵莫及的。因此,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相對來説需要較長的轉換時間。

在這一漫長的過渡時期中,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嚴峻任務是保證世界格局的和平轉移。核心問題是在何種條件下,通過何種路徑和機制確保向多極格局過渡的和平實現。核威懾下的格局轉換具有冷和平的起點,僅僅有這一點是非常不夠的。格局和平轉移的熱和平方式是目前學者們十分關注的。

熱和平轉移方式,即我們通常所講的和平方式,應綜合考慮國力、制度和認同三大因素在影響格局轉移中的作用。格局轉移是國力競爭、制度競爭、認同競爭的綜合競爭的過程。

綜合國力競爭是最古老的競爭,也是基礎性的競爭,這種競爭決定了全球層次上的結構。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西方大國的國力競爭主要表現為權力競爭、霸權爭奪,沒有對權力的追求就沒有對權力結構的爭奪,也就無所謂格局轉移過程中的戰爭與和平問題了。如果過於專注於這種權力競爭,衝突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就很大。應當使這種惡性競爭迴歸到正常競爭,即相互攀比、相互爭勝、相互追趕、相互超越,抑制其轉化為衝突與戰爭的可能性。從目前的綜合國力競爭態勢來看,一方面競爭正在加速向經濟與高科技轉移。全方位的經濟、高科技競爭日趨激烈,建立以高科技為龍頭、經濟力為基礎、政治與外交為保障、軍事力為後盾、政府為核心的綜合國力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大國綜合國力發展有趨於均衡化的發展趨勢。一般來説,國力競爭重點的轉移,以及大國國力的均衡化,有利於格局的和平轉換。此外,中國作為一個迅速興起的大國,也打破了大國興衰的歷史規律,她並不扮演以追逐霸權為目標的挑戰國的角色,而是以和平手段推動世界格局的多極化。

如果我們很明智地把注意力引向制度競爭與認同競爭,那麼這兩種競爭和磨合會大大削弱大國對國力競爭的過度關注,它們即使不會消除也會大大減少對立大國間的威脅意識。換言之,制度和認同在軟化安全競爭方面舉足輕重。因此,解釋世界格局和平過渡問題,就必須研究在何種條件下對立大國能夠相互間建立起一種符合客觀實際的形象、共識與信任,從而有利於共築彼此間可以接受的世界秩序與制度的問題。

制度競爭與認同競爭主要通過三條路徑導致世界格局和平轉移。

第一,對立大國經過長期的戰略剋制和相互調整,最終將對方視為具有良好形象的國家,這個互構過程的主要目的是雙方不再把對方視為威脅。因此,國家特徵的觀念轉化與認同,是世界格局和平轉移的中心環節。促使兩者形成相互間的良好形象的辦法有三個方面:一是存在着全局或局部的多種共同外部威脅;二是從戰略高度出發,不斷開發出越來越多的共同利益;三是求同存異,對歧見進行開誠佈公的機制性磋商,剋制、大度和不強加於人,這大大有助於建立起一種相互信任的良好形象。

第二,大國尤其是對立大國成功地就國際新秩序基本達成一致,使之與新的多極化的國際形勢相適應。這對於世界格局的和平轉移極為重要。和平轉移不僅僅取決於出現一個穩定的國際新秩序,更取決於這個秩序形成與維持的民主方式。如果秩序是一方強加於人的,它就不能長久。真正的和平轉移須是各方合作和滿意的結果,而不是相互威懾和威脅的結果。最關鍵的是美國明智地承認其霸權的終結將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客觀事實,與其他大國就多極化達成共識,放棄對國際空間的壟斷,代之以共享,並就國際秩序和安全管理的規則制定取得一致:如在何種情勢下、通過何種途徑進行國際干預特別是使用武力是合理且合法的;國際金融、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如何規範等。

第三,必須使達成的世界秩序合法化。合法性也是世界格局真正和平轉移與否的重要因素。秩序來自對行為規範和治理制度達成的一致。合法性能強化全球範圍內對世界秩序的認同,因而也就能使這些規範和制度建立起牢固的基礎,更加富有持久的生命力。

本文鏈接:https://www.xszwb.com/zh-mo/ztfanwen/redian/75rn5p.html

Copyright © 2024. 學識中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