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中文吧 > 其他 > 導遊詞 > 甘肅導遊詞 > 關於甘肅導遊詞(通用15篇)
手機版

關於甘肅導遊詞(通用15篇)

來源:學識中文吧 閱讀:1.18W 次

關於甘肅導遊詞 篇1

張掖馬蹄寺風景名勝區,地處甘肅省肅南裕固民族自治縣境內,距張掖市60公里的臨松山下。山頂一石窟內留有深深的馬蹄印跡,史載系天馬神蹟,馬蹄寺由此而得名。

關於甘肅導遊詞(通用15篇)

被譽為人間仙境的馬蹄寺風景名勝區集石窟藝術、宗教文化、民族風情、自然風光為一體,豎家AAAA級旅遊區、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森林公園。

馬蹄寺石窟群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群開鑿於十六國北涼時期,距今約1600多年的歷史,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上、中、下觀音洞和金塔寺七處組成,分佈在100多平方公里的區域內。金塔寺、千佛洞等石窟內一些早期的形制、造像與壁畫都保留著古拙挺拔和淳厚朴實的特點和風格。

馬蹄寺是歷史上河西走廊的佛教聖地之一,早期崇信漢傳佛教,元代以後藏傳佛教在此興盛,藏語為“卓瑪讓象”,意為菩薩自然出現的地方。漢傳和藏傳佛教同時並存,是馬蹄寺的一大特點。

形似觀音菩薩蓮花寶座的蓮花仙峰腳下,五彩繽紛的民族帳篷,似朵朵爛漫的山花爭奇鬥豔。飽蘸裕固民族、藏族、蒙古族民族盛情的風俗接待服務,為遊客提供草原特有的風味食品、帳篷旅館和民族歌舞,會使您親身體驗到少數民族的獨特的風情習俗。

關於甘肅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甘肅,我是你們本次甘肅之行的導遊員李歡,現在就由我帶大家去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

相信大家也都聽說過許多外國旅遊者對莫高窟的評價:“看到了敦煌莫高窟就等於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畫廊”,“它是世界上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

敦煌莫高窟與洛陽的龍門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時刻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以它建立年代之久、建築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美,儲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顯現,被稱為“東方盧浮宮”。“千”這個數字在這裡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為這裡有很多的佛教塑像和壁畫洞窟,所以俗稱“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的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說,莫高窟開鑿於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說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有記載,唐代沙洲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裡”之名,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說在梵文裡“莫高”之音是解脫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敦煌莫高窟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峰,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佈崖面。每個洞窟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蓮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1961年我過國務院確定氣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莫高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舉世無雙的人類瑰寶。

首先我們去參觀有名的藏經洞。這個洞窟位於弟16號洞窟通道的北側,編號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時期河南都僧統共訌的“影窟”,有碑文記載這一事實。說到藏經洞大家就會想到王道士。是他發現了藏經洞,但也是由於他的無知導致了藏經洞大部分文物損壞、丟失。1920_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籙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藏九百多年的藏經洞。這些珍貴無比的文物終於重見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敗加之王圓籙的愚昧,使這些珍貴文物遭到了帝國主義分子肆無忌憚的掠奪和盜竊。1920_年沙皇俄國的奧勃魯切夫來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為誘餌騙取了一些文物;1907英國人斯坦因僅用樹十塊馬蹄銀劫取了約一萬多卷,同時還有佛教繡品和佛畫五百多幅,現藏於大英博物館;1920_年法國人伯希和盜走文物六千多卷,現藏於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1920_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盜走約九百多卷。直到1920_年清政府才將被劫餘的文物運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圖書館。在運輸途中以及運到北京後不少文物被偷、損壞、遺失,是中國考古史上一次難以估量的損失。藏經洞發現的這些文書,涉及到許多學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資料,經過國內外學者幾十年的研究,開拓出一門全新熱門的學科————敦煌學。

當時王道士把經卷賣給斯坦因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在長達七年的時間裡,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但是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二是為了完成他的巨集願,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三是唐玄奘溝通了他們的思想。斯坦因這個探索家追求事業的精神感動了他。因此他雖則思想極為冒矛盾,既不願意外國人將這些文物帶走,但是在無奈的情況下也只好讓步。

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於全世界是,當朝命官這才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但是他們不是考慮如何的保護它,而是千方百計的竊為己有。因此一時間偷竊成風,敦煌卷子流失嚴重。這是敦煌卷子自發現以後最大的劫難。真所謂是“敦煌千古事,苦樂誰人知!”

那麼,藏經洞是什麼時候為何被密封的呢?

一說是11世紀初,西夏侵入敦煌是為了保護經典而藏;一說是不用但又不能丟切的神經聖典收集存放;再一說是為了防止伊斯蘭教徒破話而藏。後來收藏了這些經典的僧侶逃的逃了,還俗的還俗了,死的死了,直到20世紀初發現這個洞窟為止,再沒有人知道這件事。

參觀了藏經洞,瞭解了它的掠奪史,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敦煌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壁畫藝術。通過壁畫直接或間接的反映了我過各民族各階層的勞動生活、社會活動、風俗習慣、衣冠服飾、音樂舞蹈等。它不僅是一部生動的敦煌畫史,也是一部豐富的文化史。在莫高窟壁畫的佛經故事中,也有許多動人的畫面,如“九色鹿”的故事,就是歌頌正義譴責邪惡的。壁畫以連環畫的方式生動的表達了這一故事。

談到壁畫藝術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飛天。飛天是佛教中稱為香音之神,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唐代飛天更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她既不像希臘插翅的天使,也不像古代印度騰雲駕霧的天女。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飛天是民族藝術的一個絢麗形象。提起敦煌人們就會想到神奇的飛天。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石窟、雲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所無法比擬的。其規模之巨集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藝術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牆壁上的圖書館”。

那麼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誰繪成了堪稱世界藝術瑰寶的敦煌壁畫?

研究人員認為敦煌畫師的來源主要有四種。首先是來自西域的民間畫師。這是因為敦煌壁畫的早期作品風格和新疆同期的很多佛教石窟壁畫風格非常接近;第二是中央政府的高階官吏獲罪流放敦煌時攜帶的私人畫師;第三是高薪聘請的中原繪畫高手;第四是來自五代時期官辦敦煌畫院的畫師。

欣賞了美麗而神奇的壁畫藝術,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莫高窟的彩塑。彩塑是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釐米(善業泥菩薩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17窟唐代河西都僧統的肖像塑好玩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我國最早的高僧寫實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莫高窟的建築藝術主要指洞窟的形制。洞窟本身就是具有立體空間的建築。前期的洞窟以中心塔柱式為主。所謂中心塔柱式即開鑿是在洞窟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四面開龕,龕內塑像;中期開鑿的洞窟相對較大,中心塔柱式被廟堂式即浮鬥頂窟式代替,多數是在洞窟正面牆壁上開較大的龕,塑造多身塑像。窟頂為覆鬥式,天井彩繪精美的圖案;後期開鑿的洞窟都比較大,縱深二三十米,稱殿堂窟。洞窟中央設有佛壇,佛壇上面塑造多身較大的塑像。此外還有禪窟、大佛窟和涅盤窟。從洞窟建築形式的轉變和多樣化,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們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融化、吸收使它成為了本民族的東西。另外,莫高窟還儲存著宋代窟簷五座,以及散步其周圍造型獨特的舍利塔十幾座,加上壁畫,中彩繪的亭、臺、樓、閣、殿、寺院、城池、居民、茅巷、野店等等,構成了莫高窟無比豐富的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一部敦煌建築史。

那麼,敦煌莫高窟歷經千餘年來為何能完整的儲存下來呢?

其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死自然條件,莫高窟地處內陸沙漠,氣候非常乾燥,乾燥的氣候給儲存莫高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其次,古代人開鑿洞窟是為了供奉神、佛和作為祭祀祖先的家廟。祖先開鑿,子孫繼承,加之又有僧侶維持香火不斷,後代又予以維修、重繪;再次莫高窟遠離城市,交通不便,歷史上也沒有發生過災難性的戰爭等重大破壞。所以能較好的儲存下來。

短暫的莫高窟之旅就要結束了,很高興能和大家相聚在這裡,謝謝大家的觀賞。

關於甘肅導遊詞 篇3

慶陽是一塊神奇的高天厚土。慶陽地處祖國大西北、陝甘寧三省的交會處,全市總土地面積27119平方公里,總人口256萬,轄環縣、華池、慶城、鎮原、寧縣、正寧、合水七縣和西峰區。地勢南低北高,海拔在885米與2082米之間。山、川、塬兼有,溝、峁、樑相間,高原風貌雄渾獨特。全境有10萬畝以上大塬12條,面積382萬畝。董志原平疇沃野,一望無垠,有13627畝,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土層最厚、儲存最完整的黃土原面,堪稱“天下黃土第一原”。子午嶺的400多萬畝次生林,為中國黃土高原上面積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養林,有“天然水庫”之稱。國道211、省道202兩條主幹線縱貫南北。國道309、省道303線橫穿東西,構成“兩縱兩橫”公路主骨架。供電、通訊和廣播電視三大網路覆蓋全境。

慶陽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遠在20萬年以前,人類就在這裡繁衍生息。7千多年前就有了早期農耕。據《史記》記載,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此曾與中醫鼻祖岐伯論醫,有《黃帝內經》行世,“岐黃故里”由此得名。周先祖不曾率族人“奔戎狄(今慶陽)之間”,與其子鞠陶、孫公劉等“教民稼穡”,“務耕種,行地宜”,開啟了先周農耕文化之先河,史稱“周道之興自此始”。巍巍周祖陵矗立於慶城東山之巔,殿宇巍峨。位於西峰區溫泉鄉的老公殿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華夏公劉第一廟”。

慶陽有璀璨的古代遺珍瑰寶。世界矚目的“環江翼龍”和“黃河古象”化石,均發掘於境內馬蓮河流域。標誌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肇始的華夏第一塊舊石器出土於華池縣趙家岔。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齊家文化遺址和歷代古建築、石刻、墓葬及古生物化石點有近千處之多。戰國秦長城橫跨鎮原、環縣、華池三縣。古代的“高速公路”秦直道沿子午嶺穿越正寧、寧縣、合水、華池四縣。開鑿於北魏時期的北石窟寺為甘肅四大石窟之一。慶陽曆代名人輩出,各領風騷。東漢思想家王符的《潛夫論》、西晉學者傅玄的《傅子》和明代文學家李夢陽的《空同集》,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具有重要影響,是先賢們留給後世的不朽的精神遺產。

慶陽是甘肅惟一的革命老區。1920_年在寧縣建立了甘肅第一個農村黨組織,1931年建立了甘肅第一支革命武裝——南樑游擊隊,1934年建立了西北第一個陝甘邊區蘇維埃政權——南樑政府。陝甘邊是我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從未丟失過的一塊儲存最完整的革命根據地。後與陝北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組成西北革命根據地,為北上抗日的紅軍和黨中央提供了落腳點。這片熱土,養育了革命,也造就了一大批革命幹部,原隴東地委書記馬文瑞、專員馬錫五、華池縣長李培福皆為時代楷模。毛澤東曾分別為他們題詞:“密切聯絡群眾”、“一刻也離不開群眾”、“面向群眾”。現存的“南樑政府”舊址、河連灣陝甘寧省府舊址、山城堡戰役遺址,是國家、省、市分別確定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在血與火的鬥爭中鑄就的老區精神,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給慶陽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慶陽民俗文化獨樹一幟。刺繡、剪紙、皮影、道情和民歌堪稱慶陽“五絕”。慶陽民歌享譽“黃土歌魂”,唱遍全國的《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繡金匾》、《軍民大生產》三首革命歌曲,是慶陽人孫萬福、汪庭有等農民歌手的佳作。評劇精品、電影《劉巧兒》講述的就是華池縣農民封芝琴爭取婚姻自主的真實故事。在隴東道情的基礎上孕育誕生的隴劇,是甘肅惟一的新劇種。慶陽剪紙巧奪天工,以香包為代表的民間刺繡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已蜚聲海內外。目前,慶陽已獲得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的中國香包刺繡之鄉、徒手秧歌之鄉、民間剪紙之鄉、窯洞民居之鄉、五蝠皮鼓——慶陽一絕,環縣——道情皮影之鄉、溫泉鄉公劉廟——華夏公劉第一廟、周祖農耕文化之鄉、荷花舞之鄉、中國民俗文化及民間工藝美術調研基地、中國民俗藝術教研基地等11大命名。20_年,在中央電視臺和央視國際網路共同組織的西部名城評選活動中,我市從170多座參評城市中脫穎而出,被評為最具藝術氣質的西部名城。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還命名慶陽市賀梅英等48名民間藝人為中國民間藝術大師;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慶陽市馬秀珍等63名民間藝人為甘肅省民間藝術家;慶陽市民間工藝美術協會命名170人為慶陽市工藝美術大師。

慶陽有著豐富的資源。境內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土層深厚,資源富集。慶陽屬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氣溫7℃-10℃,年日照2250小時-2600小時,無霜期140天-180天。年均降雨480毫米-660毫米。慶陽是甘肅的石油天然氣化工基地、長慶油田的主產區,石油資源儲量28.47億噸,20_年原油產量為186萬噸;西峰油田已探明三級地質儲量4億多噸,開發前景廣闊。慶陽煤炭藏覆蓋全市,全省1428億噸預測儲量中,慶陽佔1342億噸,是全省預測儲量的94%。千米以淺資源量達84億噸,具備億萬噸級大煤田建設條件。慶陽素有“隴東糧倉”之美譽,盛產小麥、玉米、油料、蕎麥、小米、燕麥、黃豆等特色小雜糧久負盛名,備受推崇。慶陽是甘肅優質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地處全國蘋果生產最佳緯度區。已被農業部列入西北黃土高原蘋果優生帶,紅富士蘋果、曹杏、黃柑桃、九龍、金棗和早勝牛、環縣灘羊、隴東黑山羊、羊毛絨等大宗優質農牧產品享譽國內外。慶陽還是全國最大的杏製品加工基地,全國規模最大的白瓜籽仁加工出口基地,全國品質最優、發展面積最大的黃花菜基地,國家特產經濟開發中心確定的全國特產白瓜籽、黃花菜示範基地。慶陽還是中醫藥之鄉,產有甘草、黃芪、麻黃、穿地龍、柴胡等300多種中草藥。慶陽工業以石化、食品、建材、醫藥為主,骨幹企業有長慶油田採油二廠、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慶陽石化分公司、甘肅通達果汁有限公司、彭陽春酒業有限公司、九連山水泥廠、西峰製藥廠等。

關於甘肅導遊詞 篇4

慶陽市位於甘肅省東部,俗稱“隴東”。東接陝西省,北接陝西和寧夏,西與寧夏相連,南臨平涼市和陝西。轄慶城縣、華池縣、環縣、合水縣、正寧縣、鎮原縣、寧縣和西峰區,總面積約2.7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44萬,有漢、回、蒙、滿等20個民族,其中漢族佔98%以上,少數民族主要是回族。全市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東部黃土丘陵區,中南部為

黃土高原溝壑。慶陽市屬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較短,夏少酷暑,秋季多雨。

慶陽—名系沿用古“慶陽府”名稱,最早取決於宋代政和年間,後設環慶路,又設“慶陽軍”節度,慶陽之名,方見於史冊,沿用至今。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曾任”環慶路經略撫緣邊招討使”與其子駐防慶陽,駐城練兵,保境安民。慶陽市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早在20萬年前這一帶就有人類生存。五六千年前,先民就在此農耕,養殖,製陶。據《史記》記載皇帝軒轅氏再這一帶和醫祖歧伯合著《內經》。夏代,周祖不出失官率部族赴此,駐城拓荒,安邦定居,今慶陽縣城據傳就是建於此時的“不出城”故有“周舊邦”之稱。慶陽市也是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俗稱:“隴東老區”。

慶陽市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地區。是有名的烤煙生產基地,作物以半乾旱的小麥、玉米等為主。

關於甘肅導遊詞 篇5

懸壁長城古稱斷壁長城,位於嘉峪關關城以北、石關坪口北側的黑山東坡,是肅州西長城的北端。石關峽口是古代通往西域的一處隘口,素以天險著稱。這段長城因城牆自山上陡跌而下,在山脊上如長城倒掛,鐵壁懸空,向下伸展封鎖了石關峽口而得名。懸壁長城又被人們稱為"西部八達嶺"。

懸壁長城原長1.5公里,始建於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完成於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建長城所用的材料是就地取的石片和黃土,分層壘砌而成,叫做石片夾沙牆。現存這段長城長750米,從戈壁蜿蜒伸向陡峭險竣的黑山山腰,險峻處如攀絕壁。

(玉門關歷史導遊詞 ·蘭州導遊詞 ·伏羲廟導遊詞 ·嘉峪關關城導遊詞)

懸壁長城曾於1987年重修,並在牆頭增築垛牆和宇牆,首尾各添一墩臺,為便於遊人攀登,還在首墩和山坡上修築了臺階式墁首。

關於甘肅導遊詞 篇6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這次敦煌莫高窟一日遊的導遊,我叫殷佳怡。希望能在我的介紹下,讓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敦煌莫高窟給你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大石窟還有:龍門石窟、雲岡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但是這些石窟都不能和敦煌莫高窟比美,因為敦煌莫高窟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呢!它位於敦煌市東南部,距城約25公里,洞若觀火窟開在鳴沙山東的斷崖上。是中國最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也是佛教藝術中心。 它的歷史也很悠久,它修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北朝、隋朝、唐朝、五代、西夏和元朝這幾個朝代都修建過。

現在,大家就跟我到敦煌莫高窟中去看看吧!

你們看,這就是敦煌莫高窟西南方向的一個洞窟:西千佛洞,你們猜這個洞有多長嗎?一定不知道吧,其實這個洞有2。5公里長呢!這些泥巴彩塑在這個洞裡有34個呢,但是整個莫高窟的彩塑就有2415個呢!

各種各樣的石窟大小不一,最大的第16窟達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才高不到一英尺。莫高窟壁畫繪於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內容非常的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的故事、佛教史蹟、經變、神怪、供養和裝飾圖案等七類題材,此外還有很多生活方面的畫作。好了,說了那麼多,我們就去參觀下一個景觀吧!

大家看到了嗎?這個建築是一個九層的遮簷,也叫“北大像”,正立於崖窟中段,與崖頂等高,巍峨壯觀。其間有彌勒佛坐像,高36米,由石胎泥塑而成,是除了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之外的第三大佛哦!

好了,下面請大家自由活動。在活動之前,我還是那句老話:請大家保護環境,珍惜莫高窟的每一寸土地。她不僅是遊覽名勝地 ,還是我們中國的驕傲,讓我們共同祝願:擁有無限魅力、栩栩如生的莫高窟,永遠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燦爛輝煌的一頁…… 歡迎有機會再到這裡來玩。

關於甘肅導遊詞 篇7

鳴沙山又稱神沙山、沙角山。它位於甘肅省敦煌城南7公里處,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東西綿延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高達數十米。

整個山體由紅、黃、綠、黑、白米粒狀沙粒堆積而成, 狂風起時,沙山會發出巨大的響聲,輕風吹拂時,又似管絃絲竹,因而得名為鳴沙山。鳴沙山有二個奇特之處:人若從山頂下滑,腳下的沙子會嗚嗚作響;白天人們爬沙山留下的腳印,第二天竟會痕跡全無。

對於鳴沙山的鳴響之謎,古人難以理解,只好用傳說故事來解釋。如今進入科學發達的現代,人們對此謎進行科學的探究和推測,對於鳴沙山的鳴響之謎主要有三種解釋:

一為靜電發聲。鳴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風力的推動下向下流瀉,含有石英晶體的沙粒互相摩擦產生靜電。靜電放電即發出聲響,響聲彙集,聲大如雷。

二為摩擦發聲。天氣炎熱時,沙粒特別乾燥而且溫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發出爆裂聲,眾聲匯合一起便轟轟隆隆地鳴響。

三為共鳴放大。沙山群峰之間形成了壑谷,是天然的共鳴箱。流沙下瀉時發出的摩擦聲或放電聲引起共振,經過天然共鳴箱的共鳴,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的迴響聲。

鳴沙山現在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遊客在這裡可以赤足爬山、滑沙、騎駱駝登沙丘,也可以滑板滑沙、跳牽引傘、滑翔傘,進行沙浴、沙療,情趣盎然。

關於甘肅導遊詞 篇8

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南有祁連山,北有馬鬃山,東、西兩面為戈壁沙漠,平均海拔1138米,形成了南北高,中間低,自西向東北傾斜的盆地平原地勢,全市總面積3.12萬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僅佔總面積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圍,故有“戈壁綠洲”之稱。 敦煌地處內陸,明顯的特點是氣候乾燥,晝夜溫差大,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日照時間長,四季分明。由於乾旱少雨,全年平均降雨量39.3毫米,蒸發量卻高達2486毫米,所以具有明顯的沙漠氣候特徵,屬典型的大陸乾旱性氣候。

綠洲由黨河滋補,發源於祁連山中北流的黨河,全長390公里,流域面積1.68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3.28億立方米,是敦煌重要的水利命脈,境內除黨河外,地面水還有西水溝、東水溝、南湖泉水區,泉水總溢位量為3.14立方米/秒,年徑流量9902.3萬立方米。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已經成為敦煌人民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的主要來源。 全市總人口1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46萬人。總人口中漢族佔絕大多數,回族、蒙古、藏、維吾爾、苗、滿、土、土家、哈薩克、東鄉、裕固等10個少數民族僅佔1.06%。市轄2鎮10鄉,79個村民委員會,381個村民小組。沙州鎮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西7公里處的七裡鎮是一座新型的建築非常漂亮的石油城,現為青海石油管理局局機關駐地,常住人口有3萬多。

全市總耕地面積26.56萬畝,全部是水澆地。由於土質肥沃,灌溉條件好,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棉花、胡麻、瓜類、蔬菜等。綠洲內有果園面積43318畝,主要果樹品種有蘋果、梨、桃、杏、棗、葡萄等,每年可生產各種水果20xx多公斤。

關於甘肅導遊詞 篇9

白塔山位於蘭州市黃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勢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這裡是軍事要衝,山下有氣勢雄偉的金城關、玉迭關、王保保城;山上有層層峰巒,其中“白塔層巒”為蘭州八景之一。

站在黃河南岸,舉目北望,黃河鐵橋,白塔山公圓建築群,白塔寺渾然一體,盡收眼底,有“河橋遠眺”之稱。穿過黃河鐵橋,白塔山一,二,三臺建築群,迎面聳立,飛簷紅柱,參差綠樹叢中,這是自一_八年建圓時在坍塌的古建築廢墟上重建的,總建築面積八千餘平方米。這個建築群把對稱的石階、石壁、亭臺、迴廊連貫一起,上下通達,層次分明,結構嚴整,是我國古代建築中別具風格的建築形式。如重疊交錯的重簷四角亭、對立式的二臺碑廈、磚木結構的三臺大廳等,所有建築物都配飾磚雕、木雕和彩畫。

三臺建築群的迎面是白塔主峰,山勢陡峭,古代建築有“風林香嫋”牌坊、羅漢殿、三宮殿等。

山頂的古建築物有三星殿、迎旭客閣,憑欄遠眺日出,放眼黃河,氣象萬千。

白塔寺,始建於元代,據記載,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對大元帝國疆域統一過程中,曾致書西藏擁有實權的薩噶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稱黃教)。當時薩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肅蘭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蘭州修塔紀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現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為鎮守甘肅內監劉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_年)巡撫綽奇補救增新,擴大寺址。寺名為慈恩寺。寺內白塔身為七級八面,上有綠頂,下築圓基,高約十七米。塔的外層通抹白灰,刷白漿,故俗稱白塔。塔建成後,幾經強烈地震,仍屹立未動,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藝術上的智慧與才能。

白塔寺原有“鎮山三寶“: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象皮鼓傳為一印度僧人云遊白塔時所贈,現在這裡僅有仿製品;青銅鐘為清康熙年間鑄造,重為153.5公斤,現存寺內;枝繁葉貌的紫荊樹系後人過載。北端山頭有牡丹亭,亭內有一碑,據說原碑在湖南衡陽市北的趄嶁山上,字形怪異難辨,後人附會為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_年),何玫摹刻於嶽麓書院。蘭州此碑,系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寬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蔥鬱,朝陽山、馬頭山、冠雲山、環翠山峰巒層疊。濃蔭深處,有休息亭,供遊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這裡山高林密,是登山遠眺,避暑納涼的好地方。

關於甘肅導遊詞 篇10

天梯山石窟也稱大佛寺,位於城南50公里處的中路鄉燈山村,創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1620xx年曆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雲霄,山有石階,拾級而上,道路崎嶇,形如懸梯,故稱天梯山。

北魏、隋、唐、西夏期間均有擴建,至明、清時期已成為喇嘛教寺院。由於天梯山石窟地質結構鬆軟,在歷次地震中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僅1920xx年涼州大地震,就震毀洞窟10餘處。1959年9月,因修建黃羊水庫,窟址處水庫淹沒區,部分造像、壁畫搬遷至甘肅省博物館,北魏、隋唐時期的藏文經卷、絹畫等由敦煌文物研究所儲存。

現在天梯山石窟僅存3層,大小洞窟17處。最大的洞窟殘高30米,寬19米,深6米。窟內有釋迦牟尼造像1尊,高15米,寬10米,大佛左右兩旁有文殊、普賢菩薩,廣目、多聞天王和迦葉、阿難等6尊造像,造形生動,神態威嚴,形象各異。

窟內南北兩壁上繪有大幅壁畫。南壁為雲紋青龍,中部為大象梅花鹿,大象背部馱有熠熠發光的經卷,下部是猛虎和樹木花卉。北壁上部繪有青龍,中部繪有白馬、墨虎、菩提樹,馬背上經卷閃閃發光,下部繪有牡丹花卉。整個壁畫筆觸清新,色澤豔麗,氣勢磅礴,形象逼真。

天梯山石窟是我國早期石窟的代表。石窟建成後,世人仿此陸續開鑿了金塔寺、馬蹄寺、文殊山、榆林窟等。20xx年,天梯山石窟被公佈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景區內建有天梯山莊和石窟文物陳列館。

關於甘肅導遊詞 篇11

水車歷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於明朝,是蘭州市古代黃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蘭州水車,又叫“天車”、“翻車”、“灌車”、“老虎車”,園內由雙輪水車、圍堰、水磨坊服務室和遊樂區組成,立於黃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轉動;枯水季則以圍堰分流聚水,通過堰間小渠,河水自流助推。當水流自然衝動車輪葉板時,推動水車轉動,水斗便舀滿河水,等轉至頂空後再傾入木槽,源源不斷,流入園地,以利灌溉。水車園再現了水車這種古老的水利機械,可以使中外遊人一睹為快。

蘭州水車園位於市內南濱河路西段,東鄰“黃河鐵橋”,西鄰“黃河母親”“綠色希望”雕塑,北望白塔山公園,南近白雲觀,是濱河路旅遊線上的重要一景。

百里黃河風情線上最具蘭州地方特色的景點之一,建成於1994年,由蘭州市旅遊局建造,白銀市特級木工高啟榮製作。

蘭州水車,又稱天車,翻車,也稱老虎車。明代以前,蘭州居民生活用水靠五泉山蒙泉、惠泉及紅泥溝泉水,用於灌溉的水源很少。明嘉靖五年(1523)蘭州人段續考中進士後,曾宦遊南方數省,對湖廣地區木製的筒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派人繪成圖樣,儲存在身邊,晚年回故里後致力於水車的仿造,經過反覆多次試驗,終於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獲得成功,最早架設在現廣武門外的黃河北岸,後又在今鎮原路北口架設了三輪水車,以灌溉附近六百畝菜畦果園,“水車園”這個地名即由此而來。段續的水車成功後,黃河兩岸的農民爭相仿製,至清末時蘭州已有水車157輪(據1891年統計)。到解放前後,上至青海貴德,下至寧夏中衛的黃河岸邊共有水車350多輪。1952年,蘭州有水車252輪,黃河兩岸更是水車林立,總提灌面積達10萬畝。當時蘭州市的水車之多是號稱“水車之城”的敘利亞哈馬市水車最多時候的8倍,成了當時世界上真正的“水車之都”。

關於甘肅導遊詞 篇12

中川牡丹園,始建於1997年,地處蘭州中川機場附近,佔地面積約20xx畝,以甘肅特有紫斑牡丹的培育和研發為主,集觀賞、生產、科研為一體。

該生態旅遊博覽園有牡丹品種500多個,芍藥品種200多個,以甘肅紫斑牡丹為主,彙集了全國各地以及日本等國家的幾乎所有牡丹品種,已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牡丹博覽園。

蘭州中川牡丹園是目前國內單體最大的牡丹園,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地牡丹園,也是集紫斑牡丹科研、生產、觀賞基地。經過近二十年的打造,蘭州中川牡丹園已成為國內外享有名氣的牡丹園。

春有花、夏有蔭、秋有紅葉的園林景觀,層次清晰、錯落有致。蘭州中川牡丹園根據現有的山、坡、臺地等地貌特徵結合牡丹四季變化特點,分別建立了百年長壽園、鴻運園、佳麗園、富貴園、國際園等10個園中園。配以相應的門、亭、廊、庭、石、雕塑、水池和遊路等具有西部傳統文化的園林景緻,形成風格迥異、各具特色、寓意豐富的牡丹文化觀賞區。園內林木茂盛,花草叢生,綠色滿園。

關於甘肅導遊詞 篇13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甘肅,我是你們本次甘肅之行的導遊員李歡,現在就由我帶大家去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

相信大家也都聽說過許多外國旅遊者對莫高窟的評價:“看到了敦煌莫高窟就等於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畫廊”,“它是世界上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

敦煌莫高窟與洛陽的龍門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時刻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以它建立年代之久、建築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美,儲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顯現,被稱為“東方盧浮宮”。“千”這個數字在這裡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為這裡有很多的佛教塑像和壁畫洞窟,所以俗稱“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的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說,莫高窟開鑿於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說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有記載,唐代沙洲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裡”之名,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說在梵文裡“莫高”之音是解脫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敦煌莫高窟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峰,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佈崖面。每個洞窟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蓮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1961年我過國務院確定氣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莫高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舉世無雙的人類瑰寶。

首先我們去參觀有名的藏經洞。這個洞窟位於弟16號洞窟通道的北側,編號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時期河南都僧統共訌的“影窟”,有碑文記載這一事實。說到藏經洞大家就會想到王道士。是他發現了藏經洞,但也是由於他的無知導致了藏經洞大部分文物損壞、丟失。1920xx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籙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藏九百多年的藏經洞。這些珍貴無比的文物終於重見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敗加之王圓籙的愚昧,使這些珍貴文物遭到了帝國主義分子肆無忌憚的掠奪和盜竊。1920xx年沙皇俄國的奧勃魯切夫來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為誘餌騙取了一些文物;1907英國人斯坦因僅用樹十塊馬蹄銀劫取了約一萬多卷,同時還有佛教繡品和佛畫五百多幅,現藏於大英博物館;1920xx年法國人伯希和盜走文物六千多卷,現藏於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1920xx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盜走約九百多卷。直到1920xx年清政府才將被劫餘的文物運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圖書館。在運輸途中以及運到北京後不少文物被偷、損壞、遺失,是中國考古史上一次難以估量的損失。藏經洞發現的這些文書,涉及到許多學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資料,經過國內外學者幾十年的研究,開拓出一門全新熱門的學科————敦煌學。

當時王道士把經卷賣給斯坦因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在長達七年的時間裡,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但是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二是為了完成他的巨集願,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三是唐玄奘溝通了他們的思想。斯坦因這個探索家追求事業的精神感動了他。因此他雖則思想極為冒矛盾,既不願意外國人將這些文物帶走,但是在無奈的情況下也只好讓步。

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於全世界是,當朝命官這才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但是他們不是考慮如何的保護它,而是千方百計的竊為己有。因此一時間偷竊成風,敦煌卷子流失嚴重。這是敦煌卷子自發現以後最大的劫難。真所謂是“敦煌千古事,苦樂誰人知!”

那麼,藏經洞是什麼時候為何被密封的呢?

一說是11世紀初,西夏侵入敦煌是為了保護經典而藏;一說是不用但又不能丟切的神經聖典收集存放;再一說是為了防止伊斯蘭教徒破話而藏。後來收藏了這些經典的僧侶逃的逃了,還俗的還俗了,死的死了,直到20世紀初發現這個洞窟為止,再沒有人知道這件事。

參觀了藏經洞,瞭解了它的掠奪史,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敦煌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壁畫藝術。通過壁畫直接或間接的反映了我過各民族各階層的勞動生活、社會活動、風俗習慣、衣冠服飾、音樂舞蹈等。它不僅是一部生動的敦煌畫史,也是一部豐富的文化史。在莫高窟壁畫的佛經故事中,也有許多動人的畫面,如“九色鹿”的故事,就是歌頌正義譴責邪惡的。壁畫以連環畫的方式生動的表達了這一故事。

談到壁畫藝術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飛天。飛天是佛教中稱為香音之神,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唐代飛天更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她既不像希臘插翅的天使,也不像古代印度騰雲駕霧的天女。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飛天是民族藝術的一個絢麗形象。提起敦煌人們就會想到神奇的飛天。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石窟、雲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所無法比擬的。其規模之巨集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藝術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牆壁上的圖書館”。

那麼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誰繪成了堪稱世界藝術瑰寶的敦煌壁畫?

研究人員認為敦煌畫師的來源主要有四種。首先是來自西域的民間畫師。這是因為敦煌壁畫的早期作品風格和新疆同期的很多佛教石窟壁畫風格非常接近;第二是中央政府的高階官吏獲罪流放敦煌時攜帶的私人畫師;第三是高薪聘請的中原繪畫高手;第四是來自五代時期官辦敦煌畫院的畫師。

欣賞了美麗而神奇的壁畫藝術,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莫高窟的彩塑。彩塑是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釐米(善業泥菩薩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17窟唐代河西都僧統的肖像塑好玩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我國最早的高僧寫實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莫高窟的建築藝術主要指洞窟的形制。洞窟本身就是具有立體空間的建築。前期的洞窟以中心塔柱式為主。所謂中心塔柱式即開鑿是在洞窟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四面開龕,龕內塑像;中期開鑿的洞窟相對較大,中心塔柱式被廟堂式即浮鬥頂窟式代替,多數是在洞窟正面牆壁上開較大的龕,塑造多身塑像。窟頂為覆鬥式,天井彩繪精美的圖案;後期開鑿的洞窟都比較大,縱深二三十米,稱殿堂窟。洞窟中央設有佛壇,佛壇上面塑造多身較大的塑像。此外還有禪窟、大佛窟和涅盤窟。從洞窟建築形式的轉變和多樣化,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們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融化、吸收使它成為了本民族的東西。另外,莫高窟還儲存著宋代窟簷五座,以及散步其周圍造型獨特的舍利塔十幾座,加上壁畫,中彩繪的亭、臺、樓、閣、殿、寺院、城池、居民、茅巷、野店等等,構成了莫高窟無比豐富的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一部敦煌建築史。

那麼,敦煌莫高窟歷經千餘年來為何能完整的儲存下來呢?

其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死自然條件,莫高窟地處內陸沙漠,氣候非常乾燥,乾燥的氣候給儲存莫高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其次,古代人開鑿洞窟是為了供奉神、佛和作為祭祀祖先的家廟。祖先開鑿,子孫繼承,加之又有僧侶維持香火不斷,後代又予以維修、重繪;再次莫高窟遠離城市,交通不便,歷史上也沒有發生過災難性的戰爭等重大破壞。所以能較好的儲存下來。

短暫的莫高窟之旅就要結束了,很高興能和大家相聚在這裡,謝謝大家的觀賞。

關於甘肅導遊詞 篇14

甘肅省位於祖國西部,地處黃河上游,地域遼闊。介於北緯32°1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東接陝西,南鄰四川,西連青海、新疆,北靠內蒙、寧夏並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甘肅地貌複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錯分佈。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狹長,東西長1655公里,南北寬530公里。甘肅是個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脈有祁連山、烏鞘嶺、六盤山等。

甘肅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古文化發祥地之一。華夏始祖伏羲氏曾誕生於此,並造文字、創曆法、開創了人類文明之先河。三千多年前,涇、渭河谷地出現的原始農業成為黃河流域燦爛農業文明的開端。甘肅曾是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經和成吉思汗南征北戰、驪可·波羅探險遊歷的經由之地。古老的絲綢之路在甘肅境內蜿蜒1600餘公里,沿途撒滿了璀璨的文化教育珍寶。甘肅是古代東西方聯絡的紐帶,記載著中外友好往來、發展人類文明的不朽歷史,吸引著愈多的文人學者和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甘肅省設蘭州、嘉峪關、金昌、白銀、天水、武威、張掖、酒泉、平涼、慶陽、定西、隴南地區、臨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蘭州是甘肅省省會,是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資訊中心之一,是以石油工業為主,有色冶金、機電、輕紡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甘肅,在解放五十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翻天覆地得變化,工農業生產,各項事業蓬勃發展。20xx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16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151.4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90.3元。全省文化,教育,體育,衛生,和科學研究事業有著較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

甘肅人口分佈極不均勻,20xx年末全省總人口為2592.5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34.01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3.16‰;全年死亡人口16.67萬人,人口死亡率為6.45‰;甘肅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全省現有54個少數民族成份,少數民族總人口219.9萬,佔全省總人口的8.7%。世居甘肅的少數民族有回、藏、東鄉、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薩克、滿族等16個少數民族。其中,東鄉族、裕固族、保安族為甘肅的獨有民族。

甘肅旅遊資源以絲路文化、遠古始祖文化、黃河文化、三國文化、長城文化、政治文化為代表,文物古蹟有石窟寺廟、長城關隘、塔碑樓閣、古城遺址、歷史文物等多種型別。甘肅自然風光獨具特色,不僅有迷人的青山秀水、高山草原、大漠戈壁,更有雄渾的黃土高坡、丹霞奇觀、冰川雪山。漢、藏、回、裕固、保安、東鄉等十多個民族風情濃郁,魅力獨具。甘肅之旅,可以漫遊絲綢古道,重返歷史長河。

關於甘肅導遊詞 篇15

甘肅,古屬雍州,地處黃河上游,它東接陝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內蒙、寧夏,是古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

它像一塊瑰麗的寶玉,鑲嵌在中國中部的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上,東西蜿蜒1600多公里,縱橫45.3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4.72%。

甘肅,是取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由於西夏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定過隴右道,故又簡稱為隴。

甘肅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為群山峻嶺所環抱。北有六盤山、合黎山和龍首山;東為岷山、秦嶺和子午嶺;西接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南壤青泥嶺。境內地勢起伏、山嶺連綿、江河奔流,地形相當複雜。這裡有直插雲天的皚皚雪峰、有一望無垠的遼闊草原、有莽莽漠漠的戈壁瀚海、有鬱鬱蔥蔥的次生森林、有神奇碧綠的湖泊佳泉、有江南風韻的自然風光,也有西北特有的名花瑞果。

甘肅風景甘肅東南部的天水市和隴南地區,是歷史悠久、山川錦繡、物產豐富、氣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稱。

唐玄奘在天水的傳說,使佛公嬌、萬紫山、滲金寺等地,成為民俗旅遊的主要景點。

和天水、隴南相臨的甘南、臨夏兩自 治州,是藏、回、東鄉、保 安、撒拉等少數民族的集聚地,有獨具一格的民情和風俗,境內的拉卜楞寺,不但有著精美絕倫的建築,而且每年7次規模較大的法會和眾多的節慶,使拉卜楞寺的宗教民俗活動空前豐富多采。古樸典雅的臨夏清真寺,是穆斯林民眾們的聚禮之地,這裡的宗教民俗活動,獨特隆重,令人歎為觀止。

甘肅東部的慶陽、平涼地區,是具有悠久革命歷史的老區。境內除有眾多的革命遺蹟外,黃帝登臨、廣成子修煉得道的道家聖地崆峒山,西王母設宴招待周穆王的王母宮山以及公劉廟、菩薩山等廟會,都成為民間文化的傳播陣地和民間經濟的交易場所。特別是嗩吶、剪紙、社火、戲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河西走廊是甘肅著名的糧倉,也是昔日鐵馬金戈的古戰場和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又叫馬踏飛燕)就出土於此(武威)。聞名於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肅南裕固族風情、肅北蒙古族風情、阿克塞風俗、天祝藏區風情、雷臺奇觀、古酒泉傳奇、嘉峪關傳說、玉門關和古陽關、橋灣人皮鼓、民間筵悅、駱駝隊等奇風異俗在這裡熠熠生輝。

甘肅是一個發展潛力和困難都比較突出、優勢和劣勢都比較明顯的省份。經過建國以來的開發建設,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機械電子等為主的工業體系,成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得到一定改善,糧食實現了省內供需總量基本平衡,基本形成了草畜、馬鈴薯、水果、蔬菜等戰略性主導產業,制種、中藥材、啤酒原料等區域性優勢產業,以及食用百合、球根花卉、黃花菜、花椒、油橄欖等一批地方性特色產業和產品。教育、科技事業有了長足發展,現有普通高校34所,中央所屬的科研機構22個。文化事業不斷進步,舞劇《絲路花雨》、《大夢敦煌》飲譽全球,《讀者》雜誌成為全國發行量最大的期刊。

20xx年,省委、省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支援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增長較快、物價趨穩、效益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全省完成生產總值5020億元,增長12.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200億元,增長40%;大口徑財政收入933.6億元,增長25.3%;地方財政收入450.4億元,增長27.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988.7元,增長13.6%;農民人均純收入3909.4元,增長14.2%。

當前,甘肅正處在負重爬坡期。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和中央支援四省藏區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政策措施力度加大,特別是為甘肅量身定製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支援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甘肅省迴圈經濟總體規劃》等政策機遇,使甘肅面臨著難得的政策疊加期和黃金髮展期,步入了奮力趕超、轉型跨越的歷史階段。20xx年,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省委提出了穩中求進、好中求快的總基調,繼續堅持發展抓專案、改革抓創新、和諧抓民生、保證抓黨建和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特色優勢產業培育、人力資源開發的“四抓三支撐”總體工作思路以及“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區域發展戰略,緊緊圍繞科學發展、轉型跨越、民族團結、富民興隴的目標,更加註重開發開放,更加註重轉型轉移,更加註重創新創業,更加註重民族民生,更加註重安全安定,全力做好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諧的各項工作,推動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社會穩定和諧發展、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20xx年1月3日,甘肅省林業部門表示,甘肅兩處有大熊貓分佈的省級保護區,通過專家評審後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此舉將有利於野生大熊貓棲息地的連片保護。

本文連結:https://www.xszwb.com/zh-tw/dycfanwen/gansu/m49k63.html

Copyright © 2024. 學識中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絡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