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中文吧 > 辦公 > 書信 > 檢討書 > 藏北草原的教學反思(精選13篇)
手機版

藏北草原的教學反思(精選13篇)

來源:學識中文吧 閱讀:2.33K 次

藏北草原的教學反思 篇1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學過很多寫景的文章,但對於草原卻很陌生,去過草原的學生很少,草原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距離,這對於引導學生走進文字,感受草原之美有一定難度,為了引領學生走近草原,真切感受草原景和人的特點,課前我準備了大量資料、多媒體課件、配套音樂等學習資源,開課前進行資料介紹,讓學生對藏北草原有了一些瞭解,激發了他們對草原的嚮往,迫不及待地想走近文字。俗語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讓課堂變得“有聲”,“有色”。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樂在其中。首先,通過複習匯入、質疑,將學生的注意力、思路引入文字,如飢似渴地研讀文章,感受作者筆下的草原景和人的特點,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獲得知識。受到情感的薰陶,如在引導學生感受草原的景美、人美時,也就是課文的重點、難點時,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直觀感受。通過“抓住重點詞句”體會的學習方法,展開討論與交流,從“綠綠的草地,雪白的羊群,輕輕的歌聲,五顏六色的花朵,飄香的酥油茶”等詞句感受草原的美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時以讀促悟,以讀悟情,在讀中發展語言,入情入境,釋放情感,品味語言文字的優美。二是在學習印象深刻的豐收節的兩個場景中引導學生感受草原人的好客、勇敢,教學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通過“獻哈達、看畫面、表演讀”加深對豐收節的印象。激發學生對草原的熱愛之情,整節課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開發者。

藏北草原的教學反思(精選13篇)

引領學生“在文章中走個來回中”,這是著名教育家張志公先生在談語文教學時提出的觀點,學習本課等於引領學生神遊了一番草原,在快樂中探究著,體驗著,幸福著,快樂著。

藏北草原的教學反思 篇2

《藏北草原》一課運用了“總-分-總”的寫作方法。開篇運用一段描寫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對藏北草原的熱愛之情。接著作者從藏北草原的自然景色寫到草原人勤勞好客,美麗善良。最後作者再次以深情筆觸抒發自己對藏北草原的熱愛之情。

文章的結構清晰,作者的感情線索十分明朗,而且感情一次比一次強烈。教學這一課,我在學生認真完成導學案的基礎上,添加了一點個人的設計:即把這一課與《黃河源》讓學生在寫作方法上比較異同。先知先覺的孩子沉思片刻馬上舉起了小手:“老師,這兩課作者都是一邊描寫,一邊抒情。”“不同之處在於《黃河源》在描寫中穿插了作者的聯想,而《藏北草原》沒有。”“《黃河源》是按作者的觀察順序寫的,《藏北草原》是作者抓住草原的特點分類來寫的……”孩子們自己發現,自己歸納。很快地瞭解了寫景文章的寫作方法。這為本單元的習作“美麗的校園”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藏北草原的教學反思 篇3

《藏北草原》是鄂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以“江山如畫”為話題,安排了三篇課文,要求學生體會字裡行間的情感,感受祖國山河的美麗。《藏北草原》是一篇文辭優美的文章,作者從景和人兩方面具體描寫草原,向我們展現了藏北草原的美麗以及草原人的熱情好客、美麗善良,激發學生對草原的熱愛之情。

構建高效課堂,致力於高效課堂模式的推廣和應用,應是名師工作室全體學員的不懈追求,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以快樂為根本,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的課堂即是目標。所以,要以致力於學生能力的培養為根本,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以自主、合作、探究為本質,通過課堂教學手段,真正讓學生體驗到生命的狂歡,成長的幸福,變苦學為樂學、肯學、會學、學會,教學本節課時,我在劉老師的指導下設計教學,力求打造出精品課。

藏北草原的教學反思 篇4

學生找到這些關鍵詞語後,應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這些詞語的意義和作用。我讓學生思考:“‘雲’、‘月’是‘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卻以為是恰到好處呢?”“蟬聲與蛙聲很熱鬧,為什麼作者說‘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逐步明確這實際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歷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作者不滿黑暗現實,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時又看不清前進方向,心情苦悶彷徨,思想矛盾複雜,於苦悶中想求得一時的解脫,因此踏上了求靜之路,來到了日日曾走過的荷塘。欣賞著月下荷塘的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寧靜,但現實的陰霾在心頭揮之不去,總有一股淡淡的憂愁蘊含其中。學生再進一步可以理解本文將客觀描述與主觀感受融為一體的寫作特點。

不同詞語的運用,所表達的效果也不一樣,沒有比較,就沒有發現,就難有深的體會。引導學生比較不同詞語的優劣,品味其中的奧妙,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必然大增。

《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時這樣寫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我讓同學們比較“瀉”字與“照”的區別。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品味,一個“瀉”字,變靜為動,增強了月光的流動感,同時與“流水”相照應,而“照”就缺少這樣的表達效果。

又如“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換作“漂”或“升”呢?同學們思考後明確,“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與“薄薄”相照應。“漂”和“升”就難以體現青霧的輕盈之美、自由之態。

教學的目的在於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教會學生自己掌握品味語言方法。實踐證明,語文教學抓住了“品味”這個鼻子,完全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因為教材中所選課文大都是語言精品,引導學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藏北草原的教學反思 篇5

本文是我國著名的編劇、導演、作家吳祖光先生與著名評劇演員新鳳霞的女兒──吳霜女士(即文中的“霜霜”)發表在《收穫》雜誌1991年第3期上的一篇回憶錄。文章以“我”的口吻,娓娓敘述了“我”在“藝術和生活”舞臺上成長的故事,讀後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

本課語言風趣而又充滿童稚,描寫細緻而又生動,要體現的是艱辛,而筆下卻處處流露著樂觀。

在教學本課時,我感到需要學生課前收集關於評劇藝術方面的資料,為理解課文做準備。教學時教師要著眼於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引導學生感悟戲劇表演藝術給人的神奇魅力,要讓學生通過充分朗讀和畫找語句來感知課文,並通過朗讀或形象描述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

藏北草原的教學反思 篇6

這是一篇能夠引起學生思考而有所悟的童話故事。春天,小鹿栽了一叢玫瑰,他常常去鬆土澆水,玫瑰花長得很好,漸漸地花骨朵兒已經長出來了。這時,小鹿卻跌傷了腳不能走動而沒見到他喜愛的玫瑰花,就在小鹿兄弟倆感到惋惜的時候,黃鶯和微風過來告訴他們,玫瑰花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小鹿不再難過了。這篇故事語言美,情節曲折,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內容貼近學生生活,但理解“為什麼說小鹿的玫瑰沒有白栽”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一課的重點、難點也就是理解小鹿的玫瑰花為什麼沒有白栽,體會栽花種草的價值,認識到為別人創造幸福,自己從中也能得到快樂。

教學中要突破這個重難點,應該從小鹿的弟弟說的兩句話:“這玫瑰你白載了,一朵花都沒有看著。”“看來你的玫瑰沒有白栽!”一開始是“白栽”到後來又說“沒有白載”,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其實這一個問題就引出了整篇課文的重點,從而也突破了難點。所以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在學生朗讀課文上,先是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然後指導學生默讀課文,用橫線畫出鹿弟弟的話,讀讀這兩句話,想想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嗎?有的學生就說:“我覺得奇怪,鹿弟弟為什麼開始說玫瑰白栽了,可後面又說玫瑰沒有白栽?”我引導學生抓住小鹿精心種花的句子,邊讀邊體會小鹿對玫瑰的喜愛之情;再抓住小鹿動作的句子指導感情朗讀,體會感悟小鹿失望和惋惜的心情。接著,小組分角色朗讀後面課文,重點是讀好黃鶯、微風的對話。我先和學生合作進行分角色朗讀,後讓學生再分角色表演讀,通過扮演角色的朗讀、表演,大家再次反思課文內容就會自然而然體會到“小鹿的玫瑰沒有白栽”的道理,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感悟出“小鹿種玫瑰雖沒看到花開而給他人帶來了幸福和快樂,當別人有了幸福和快樂,自己也深感高興”這一文章的含意,進而讓學生輕鬆愉快地解決了本文的重點問題,達到了學習目的。抓住學生思維正活躍之時,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還有哪些動物欣賞到了小鹿的玫瑰花?學生一下子嘰嘰喳喳說開了,小燕子、花蝴蝶、勤勞的蜜蜂、小兔……通過說話練習,體會小鹿的玫瑰花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受到了情感的薰陶。

這篇課文的教學更讓我堅信了這一點,那就是“簡簡單單教語文”,讓學生多讀吧,從讀中感悟,從讀中理解。

藏北草原的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的時間把握的正好,學生掌握的程度也還可以,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不足之處:課堂上,我的狀態不太佳,學生也不是很活躍,基本上都是幾個人在回答問題。平時班上的課堂氣氛挺活躍的,但是這節課不知是怎麼回事,連學習很好的孩子上黑板上演板都錯了,可能是孩子們有些膽怯吧。還有就是自己評價語言太單一了,以後要在這方面多下功夫。爭取讓自己的課堂更生動完美。

藏北草原的教學反思 篇8

學生是學習和創造的主體,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有賴於教師創設相應的探究情境。首先,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誘發問題的過程,而且問題應來自於學生自己。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向教材,走向自然,走向社會,走向網路。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創造性發展的過程。富有創意的課堂教學應該讓學生始終處於疑問的狀態中,處於求知若渴的狀態中。其次,課堂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上述教例中教師以讀書質疑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生始終處在饒有興趣的自主探究的狀態中。長此以往,學生的探究精神將得到有效的培養,並將最終發展成為他們的創造性人格。

以往的課堂教學教師教得一本正經,學生學得一本正經,課堂生活沉悶,缺乏生機情趣,缺乏創新的火花。課堂教學應最大限度的接近日常生活。課堂教學方式應最大限度的接近日常生活方式。葉瀾教授《新基礎教育理論》中提出:課堂教學本身是師生生命活動的一部分,這是活生生的生命活動,而不是遊離在生活以外的認識活動。學生喜歡玩,喜歡遊戲,喜歡錶演,這是他們的主要生活方式。教例1中教師巧借文字資源創設了生活化的口語交際的表演情境,為學生提供了自由主動的學習空間,保證了學生活動的“面”和“量”。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自主興致勃勃地去感受、去體驗、去自主建構、自由快樂表達、創造。

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中實現了學生、教師、教材、作者的多維對話,學生個性化語言能力的發展,師生情感的交流是那麼自然,那麼和諧。整個教學程序洋溢著濃濃的人情味和生活的氣息。

藏北草原的教學反思 篇9

《長江之歌》是系列片《話說長江》的主題曲的歌詞。所以我在學習這首歌詞之前,先播放了《話說長江》的第一集,讓同學們對長江的基本情況有所瞭解,然後匯入新課。播放《話說長江》之後,找同學來複述自己觀看過程中記住的東西,因為看得都很認真,所以長江的位置、起源、長度、經過的省份,都基本上能說出來。接下來我給同學們範讀課文,讓同學們初步感知詩歌的內容。聽過之後,找同學來試讀,樑蘭方同學讀得很流暢,但感情不是太飽滿。我指出這是因為對詩歌內容不理解的原因。自然引出第三個教學環節:理解詩歌內容。這一部分,我放給同學們自學,讓他們結合手中的資料,找出兩節中反覆的部分,理解反覆的作用,並畫出自己最欣賞的詩句,在課本上作批註。同學們互相交流,大家對詩中的比喻擬人句都能準確把握意思。

在大家自學的基礎上,我引導同學們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詩歌共分為兩部分,請概括兩部分的主要內容。

(2)、詩歌中有“我們讚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這句詩,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長江“是無窮的源泉”?

通過討論,同學們加深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在此基礎上,總結詩歌的主題:通過對長江的歌頌和讚美,表現了人們對祖國母親的依戀和熱愛。

這樣,再進行朗讀指導就顯得水到渠成,學生很快就能把握好詩歌氣勢磅礴、熱情豪放、舒展寬廣的誦讀基調。同學們自由讀、集體讀,然後指名讀。在這樣反覆朗讀之後,這首詩已經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最後再播放歌曲《長江之歌》讓學生感受長江之美。

這節課,學生讀得比較充分,不足是賞析的深度不夠,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停留在表層。這跟我的引導是分不開的,我也只是對詩歌有了初步的理解,並沒有深入地去鑽研這首詩的內涵。所以只能從字面上對學生提出要求,學生的賞析當然也只能達到表層的程度。反思這節課,我覺得每一節課前的充分備課都是必不可少的,來不得半點懶惰。尤其是要在平時有豐富而深厚的本體知識的積累,這樣課堂上才能遊刃有餘,得心應手地把學生引向深處。

藏北草原的教學反思 篇10

這節課是六年級上冊《能量》的第一課,本課將“重演”科學史上著名的發現電磁現象的過程,讓學生“發現”通電導線能使小磁針偏轉,從而認識電可以產生磁,增強學生學習活動的探究性、趣味性。本課有兩個活動,第一,指導學生做科學家奧斯特做過的實驗——通電導線使指南針偏轉,經歷對新現象進行分析、解釋的思維過程;第二,做通電線圈使指南針偏轉的實驗——用線圈代替直導線做電生磁實驗,為理解電磁鐵原理打下基礎也為研究玩具小電動機埋下伏筆。本節課的科學概念是:電流可以產生磁性。通過三個班級的教學,這節課我也有幾點反思:

第一:根據本課的重難點修改了教學時教材的順序。教材是這樣安排的:先運用通電導線和指南針來模擬科學家奧斯特的實驗,然後再運用短路電路和指南針繼續來做實驗觀察現象,再通過這兩個實驗來總結髮現,最後做通電線圈和指南針的實驗。在第一、二次教學時我遵循了教材的安排順序,但是在做最後一個通電線圈實驗的時候,總是顯的過渡很愣,孩子們不知道為什麼要製作一個通電線圈,因此這裡孩子們顯的有一些茫然。基與此,在後幾次的教學中,我修改了教材的順序,先做通電導線的實驗,然後就總結髮現。而把短路電路實驗與通電線圈實驗放在平行的位置上,因為這兩種都是讓導線磁性變更強、實驗效果更強的方法,當然其實他們也有一個小層次,就是通電線圈的磁性要比短路電路的磁性更強。這樣教學以後,我發現教學目的更明確了,教學的效果也更好了。

第二:“實驗材料的充分準備是上好一節科學課的基礎”這節課讓我更加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這節課的實驗材料很多,例如有電池盒、電池、開關、導線等,如果那一個小電路出現了故障燈泡不亮,那麼這個小組的實驗就會必然失敗,所以材料的準備才是上好一節科學課的可靠基礎。

第三:課堂上對細節的處理我還是不到位。

片段一 問:你認為是什麼原因使指標發生了偏轉呢?一個孩子猶豫但洪亮的回答:電流。我非常的高興,但是我說:你評什麼認為是電流呢?由於我的鹵莽行為與強硬態度,這個孩子害怕了,就再也說不出原因了。這時我好後悔,我想這時我應該耐心的鼓勵和引導這個孩子,說:“你可真勇敢,而且想的也非常有道理,你能說說你為什麼會這麼想?”我想這時正是我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的時候,但是我卻錯過了這次機會,而機會卻不會再來。

片段二 問:根據這個奇怪的現象你想提出什麼問題嗎?學生回答:我想知道電難道能夠讓磁鐵轉動嗎?這個孩子提出的問題多麼好啊,但是當時我卻由於緊張不知道怎麼和學生交流好,因此我選擇了按照我事先備的教案走,即沒有回答這個孩子的問題,也沒有引深這個問題,而是不做任何回答的問了我想問的問題:你認為是什麼原因使指標發生了偏轉呢?課後我反覆思考這個孩子的問題,我才發現這個孩子提的問題真好,其實孩子提出的問題,就是我想問的問題,只不過問的形式不一樣而已,我可以順著這個孩子的問題。我想我可以這樣引導:“這個同學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電難道能夠讓磁鐵轉動嗎’那就讓我們一起來思考這個問題。”“誰能說出你自己的看法嗎?能說說為什麼嗎?”我想如果這樣處理這個孩子提出的問題的話,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而且也能夠可以達到本課的教學目的。我想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就是這樣在課堂的點滴中一點一點的培養出來的。

這節課總體來看教學層次設計的比較合理,結構比較清晰,也非常好的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但是對於課堂中的細節處理確是有很大的遺憾,相信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把握課堂中的細節問題。

藏北草原的教學反思 篇11

《買文具》一課是學生在三年級學過“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這一基礎上學習的“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

本課教學中我首先通過“買文具”的具體情境,從學生熟悉的現實題材中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並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這不僅充分利用了學生原有知識、經驗這一寶貴的學習資源,而且表明了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然後將問題集中到用“豎式計算”,突出本節課的知識重點,掌握基本的筆算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先估商,再計算,將對估算意識的培養滲透在每個環節中;最後通過適當的練習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筆算技能。

一節課下來自認為很完美,認為學生已有了一定的認識,應該很好接受。結果在練習中發現錯誤百出:1、商的位置不對,尤其是商是兩位數的。2、當商是兩位數時,寫上十位上商後不知道跟除數相乘,直接寫一個跟被除數一樣的數。比如:“100除以10” ,應該讓學生學會從高位算起,前一位不夠除,就看前兩位,然後再進行計算。也就是十位上商1與除數相乘應得10,而有些同學直接寫出商10,與除數相乘得100。3、做“140除以20”這樣的題時,應是個位上7與20相乘得出140,而有的同學寫商的位置不對,把商寫在十位上,再把7與除數相乘得14,個位上的商又補上0。

藏北草原的教學反思 篇12

"課堂是活的。好的語文課堂,要不斷生成豐富的資源;好的語文老師,要能敏銳地捕捉這些資源並因勢利導,隨機滲透地把這些資源轉化為新的教學資源,從而使課堂煥發活力"。在教學完《小小竹排畫中游》一文後,我對如何開發和合理利用教學資源,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1,學生是無窮無盡,生生不息的資源:

一堂語文課,一位老師和幾十個學生組成了一個寶貴的資源庫,且不說教師方面,因為教師本身就是傾盡全力傳授知識。大多數人往往沒有意識到,學生——作為教育物件,也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幾十個學生的既有經驗,智慧,知識,學習的內在潛力,都可以為教學所用,而且有越用越多,越用越豐富的奇妙功效。"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教師完全可以把學生作為資源,以學定教,課堂上宜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隨時對教案進行調整。可改變教學思路,變換實踐形式。

這節課正是一個原本沒有預設的問題——"人能走進畫中嗎",引出了一幕"無法預約的精彩"。課前,我對課文的處理思路和課堂中的並不太一樣,是孩子的這個疑問才讓我意識到,要讓孩子感受到如詩如畫的江南美景,就要帶他們走入畫中。潛意識中,教案就跟著學生的學習思路前進。我感到這節課中,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研究者,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啟用,課堂呈現的是一種民主,和諧安全的氣氛,不知不覺中,孩子就走進了畫中。

2,音像,圖片是化靜為動,點石成金資源:

兒童是用形象,色彩和聲音來思維的,"正因為有一條鮮明的物件,畫面,知覺,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斷地流進兒童的心田,所以兒童的記憶才那麼敏銳和牢固"(蘇霍姆林斯基語)。本節課為了讓海島的孩子感知陌生的"竹排",我動用了許多直觀資源:如生動的課文插圖,真實的竹排照片(幸好去過楠溪江),學生通過直觀,多側面地認識了竹排,對它產生了嚮往,甚至體會到坐在上面的感受。這些都是文字分析無法達到的功效。為了讓詩歌中簡練的語言"小竹排,順水流,鳥兒唱,魚兒遊,兩岸樹木密,禾苗綠油油"在兒童心中"活"起來,我引入課文錄音,藉助了聯想,學生內心的表象終於被啟用,興奮地喊"我看到了"。

這些課程資源可以讓孩子興趣盎然,熱情投入地學習語文,難怪特級教師李吉林老師在回顧情境教育探索歷程後說:"兒童的思維若是魚,我們要為他造海;兒童的思維若似鳥,我們應為他開天"。"開天和造海",不正是努力開掘語文課程資源的過程嗎?

藏北草原的教學反思 篇13

綜合實踐活動課作為一種活動類的綜合課程,是這次課程改革中的新型產物,它與其它各學科課程領域有著本質區別,它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和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是學科課程與知識類綜合課程的一種補充形態。

要教好每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我們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學生髮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除了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外,還應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與學生相互探索,相互研究,老師不能要求太高,要給學生髮表意見的機會,老師不要面面俱到,要讓學生去探索,老師適時點撥和啟發。只有這樣,學生對知識才能牢固的掌握。

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學生之間要多加交流與合作,只有這樣,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得到提高。

最後對課題重點、難點,老師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既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教師要巧妙的利用生活中生成的資源,增設教學環節,創造性的組織實施課堂教學,適當利用多媒體課件,使課堂充滿活力,教師要親自參與活動,這樣使得師生的活動直接融入學生的學習經歷中,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鳴,得到了情感的體驗,態度和價值觀的薰陶,使得教學活動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從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本文連結:https://www.xszwb.com/zh-tw/sxfanwen/jiantao/0365p2.html

Copyright © 2024. 學識中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絡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