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中文吧 > 辦公 > 書信 > 檢討書 > 牧場上的家音樂教學反思(通用22篇)
手機版

牧場上的家音樂教學反思(通用22篇)

來源:學識中文吧 閱讀:2.18W 次

牧場上的家音樂教學反思 篇1

《牧場上的家》是一首旋律優美,感情豐富的美國鄉村兒童歌曲。它給學生們勾勒出一副在美麗的牧場上,美國少年兒童自由自在生活的畫面。本節課以聆聽音樂為主,感受美國鄉村音樂的歌(樂)曲的風格。上課伊始讓學生聆聽綠箭口香糖廣告主題歌曲,感受美國鄉村音樂的風格,學生馬上進入了情境,投入狀態。在學習弱起小節的演唱及附點四分音樂的演唱中,我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採用了遊戲法——闖關遊戲,激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樂,化難為簡的解決了難點。在歌曲感情處理的時候,我讓學生觀看圖片,感受美國朋友熱愛家鄉,愉快的情緒,並讓學生用歌聲和表情來體現美國朋友的心情,學生馬上就掌握了對家鄉熱愛的情緒。為了讓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美國鄉村音樂的曲式風格,在這節課上我結合教學內容以聆聽為主題,在聆聽的基礎上感受,在感受基礎上表現,在表現的基礎上升華。學生在聆聽的時候感受歌曲的節奏、速度、情感、演奏樂器、總結鄉村音樂的特點。最後讓學生再次演唱《牧場上的家》。

牧場上的家音樂教學反思(通用22篇)

在這裡,課堂教學從單純的師唱生學的模仿、記憶階段的灌輸式已經走向了以聆聽、感受為主的探索的過程。學生在我的引導下也能積極地參與創編活動,歌頌自己家鄉。愉快地學習,我和學生成了課程的創造者與開發者,成了最終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機結合體。

在本節課中,我能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實踐,力求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最大限度的還給學生,讓學生把體驗感受音樂貫穿與於學習的始終。通過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團結協作的能力。但是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也有些不足之處,比如學生合作討論的時間不夠多,學生對歌曲的總體感受不夠深刻。在今後中的教學中我會將教學工作做得更細,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音樂的王國中去盡享學習和創造的無限快樂。

牧場上的家音樂教學反思 篇2

《牧場上的這家》是一首旋律優美,感情豐富的美國鄉村兒童歌曲。它給學生們勾勒出一副在美麗的牧場上,美國少年兒童自由自在生活的畫面。本節課以聆聽音樂為主,感受美國鄉村音樂的歌(樂)曲的風格。在教學過程中有些學生老是把握不住歌曲的節奏點,長長把樂句推前或是滯後,於是我在上了一個班級之後就對教學順序做了些細微的改變。先讓學生在聆聽的時候就跟著音樂做律動,用不同的三拍子動作表現,學生既感到新鮮,多聽幾遍音樂也不覺的厭煩,又能很快找到節奏點,是一舉兩得。為了完全的解決這一問題,我又出了第二招,讓學生進行有節奏的歌詞朗讀。這樣雙管齊下,在演唱的時候果然沒有了節奏的問題,學生唱的很整齊、很動聽。

在今後中的教學中我會將教學工作做得更細緻,多多反思,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音樂的王國中去盡享學習和創造的無限快樂。

牧場上的家音樂教學反思 篇3

《彩色的中國》是一首優美抒情的少年歌曲。詞作者巧妙地使用了少年開啟地圖冊時所產生的聯想這一題材,寥寥幾筆,將祖國的大好河山盡收眼底。曲作者採用了大調式,3/4拍的創作手法賦予歌曲歡快、優美之感,好似孩子們在邊唱邊跳,親切地表達著熱愛祖國河山的幸福情感。

我也是非常喜歡這首歌曲,所以在教學中,我對歌曲所唱的輕、重、緩、急要求的非常嚴格,情感也要求非常到位,從第一樂句聲音的輕柔、到第二、三樂句情緒不斷地投入、音量的逐漸加強,到第四樂句最後的加強為第二部分合唱的情緒做好鋪墊。第二部分合唱部分,我要求學生情緒、情感要完全爆發出來(在音量上稍微控制一些),同時注重輕重緩急的處理。

可能是國中生有點刻意迴避表現,可能是部分男生到了換聲期,也可能是學生的歌唱狀態沒有完全調動起來,總之整個課堂的效果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所以我在隨後的教學課堂中加入了歌唱的基本要求和歌唱的基本姿勢講解和訓練,以及假聲的運用,在隨後的教學中,雖然有些學生沒有做到我的要求,但是大部分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演唱《彩色的中國》。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注重學生音樂課堂行為習慣的培養,讓學生能夠逐漸提升自己的音樂素養。

牧場上的家音樂教學反思 篇4

《媽媽的心》是國小人教版第五冊的歌曲,這是一首充滿童稚、樸實無華的讚美祖國母親的歌。為了讓學生學會關愛媽媽和熱愛祖國,在教學時特別注重與其及時交流,激發他們內心最真摯最濃厚的情感。

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從他們的興趣愛好出發,組織實踐音樂活動,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認知、體驗、探索的能力,同時還注重教材的整合與拓展,擴大學生的視野,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本節課重視音樂的整體性,以聆聽、學唱、表演等貫穿始終,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音樂的情感體驗,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通過聆聽、感悟、表現等活動,使學生真切感受音樂的美與豐富的情感。以下是我的一些教學感悟:

1.情境陶冶: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教學應該從情感體驗開始,並貫徹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教學中,通過音樂欣賞、語言描繪、多媒體展示等創設生動的情境,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個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養。培養學生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學生通過聆聽、學唱、表演等活動,進一步體驗母子情深意濃,使其情感體驗深化。

2.參與和體驗:本課以聆聽歌曲,喚起感恩媽媽的情感。欣賞歌曲(聆聽體驗,激發學習興趣)——學唱歌曲(愛媽媽的情感深入)——表演歌曲(情感的創造)——歌曲處理(由愛媽媽至愛祖國——愛的深化)。課堂上教師和學生能以平等的身份參與教學活動,共同討論歌曲的情緒和演唱形式,並解決休止符和力度記號在歌曲中正確運用的問題。學生積極參與歌曲的表演,並樂於親身體驗教學活動所帶來美的享受。

3.探索與創造: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利用創造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形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其對音樂作品的力度、旋律、速度和情感有感官上的認知,對音樂有足夠的理解和體會,從而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以上是我設計本節課的初衷和試行時的些許體驗,當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如:匯入環節時間可以更精簡,演唱形式可以更多樣化,學生的積極性可以調動的更充分等。總之,在今後的教學當中,我會更加與時俱進、因地制宜,深入教材,發掘分析並總結出更好的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之樹更加花繁葉茂。

牧場上的家音樂教學反思 篇5

《二泉映月》一直是我最喜歡的民樂之一。在興奮的時候聽它,總能使自己很快沉靜下來,不至於失去自我;在憂鬱的時候聽它,彷彿樂曲能帶走我的煩惱,讓心靈有了歸屬;在悲傷的時候聽它,更如找到了傾吐的物件,忍不住淚水潸然而下。所以,對於樂曲《二泉映月》我有一種不解的情結,無論何時聽到它,總會駐足凝神,聽上片刻。心中也會疑惑:為什麼阿炳的樂曲能承載這麼多的情感?會有如此豐富的內涵?

伴隨著《二泉映月》婉轉回蕩的樂曲聲,我翻開了蘇教版第十冊課文《二泉映月》。琴聲中,文字裡,我彷彿看到阿炳正坐在月下二泉輕撥琴絃,樂聲如泉水潺潺流出……

起初,琴聲委婉連綿,有如山泉從幽谷中蜿蜒而來,緩緩流淌。這似乎是阿炳在讚歎惠山二泉的優美景色,在懷念對他恩重如山的師父,在思索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

課文的這一語段,不僅很好的詮釋了音樂的初始部分、表達了琴聲的深刻內涵,而且還完美的呼應了課文的前三段內容。阿炳生在惠山腳下,受二泉美景的薰染,江南靈秀的山水給了他不少創作的靈感。然而,阿炳卻再也無法看見。於是,一聲長嘆之中,阿炳陷入了美好的回憶,憶二泉美景、憶師父教誨、憶人生之路。小時的阿炳無法聽知二泉流水中的種種奇妙之音,當他經歷人生坎坷,飽嘗人生辛酸之後,再來到泉水之邊。淙淙的泉水彷彿也已經懂得阿炳的滿腹愁苦,流出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

隨著旋律的升騰跌宕,步步高昂,樂曲進入了高潮。它以勢不可擋的力量,表達出對命運的抗爭,抒發了對美好未來的無限嚮往。

社會是不公的,命運是不幸的,然而阿炳更是倔強的。他用琴聲表達出內心的悲惻,控訴著萬惡的社會,又在錚錚樂音中強烈地展示著自己的不屈服,“生活的窮困和疾病的折磨,泯滅不了阿炳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光明的嚮往”,他執著地用音樂追求著心中的光明與幸福的生活。

樂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迴響,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盪。

舒緩——起伏,恬靜——激盪,這兩組看似對立的詞語,卻更深一層地表現了樂曲的豐富內涵。就在樂曲的千迴百轉之中,我們彷彿走進了阿炳的內心世界,聽阿炳訴說滿腔情懷之後,看他身背胡琴漸漸消失在惠山腳下,樂音卻久久散之不去……

《二泉映月》,樂美、文美,怎樣能使學生感受到如此深邃的意境,感悟到如此豐富的內涵呢?我想,也只有創設一個樂文交融的情境,樂隨文起,文伴樂悟,形成“涵詠”場。讓學生從樂聲中體會文字內涵,感受阿炳訴說的情懷,又從文字品讀中更深地玩味樂聲,領悟阿炳用樂聲與命運抗爭的不屈精神。

牧場上的家音樂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我嘗試由淺入深,通過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髮現、感受春天。整個教學過程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進行,通過聽、動、唱等教學活動,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春天的美,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民主教學是營造綠色教學的生命線。上完課,我就有很多的感觸。最大的感觸是——不能低估學生的能力。孩子都是。聰明的,我們老師往往想民主教學,但又不敢真正做到民主。擔心學生放了收不回,又擔心學生不能勝任民主的學習方式,還擔心自己控制不了民主的教學局面。其實,孩子的潛力是無窮的。例如在探索春天的音響時,讓學生用人聲來模仿大自然的風聲、雨聲、雷電聲、流水聲等等。學生的模模擬實惟妙惟肖、五花八門。因此,越是民主的課堂教學,越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學生也越會表現自己。只有課堂上真正做到民主,學生才會感到心理的安全,才會願意由衷地和你配合。

在音樂新課堂的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要積極創造學生樂於參與合作的情境,努力激發學生想學、願學、樂學和愛學的強烈學習慾望,精心設計教學情景,以情激情,以趣激情,促使學生做好合作的學習準備,避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以上就是我本節課的教學反思。

牧場上的家音樂教學反思 篇7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考慮。學生對語文資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每一個學生對教材的感受各不相同,在教學中我們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在揭示《蒲公英》這則寓言故事的道理時,不是照搬教參上的正確答案灌輸學生,而是在學生充沛閱讀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鼓勵學生敢於提出自身的看法,作出自身的判斷,讓學生談談自身欣賞哪一類的人,適時讓學生“辯一辯”。學生思想碰撞和觀點交鋒的過程,就是他們獨立考慮、獨立判斷的過程,更是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體驗得到了昇華,主體性得到了落實。常此以往,就能達到《語文課程規範》所提倡的“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發明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結尾的小練筆設計,讓學生們想象一下,第二年這些蒲公英種子也有了孩子,蒲公英媽媽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什麼?這樣,既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更協助學生在懂得探索與幻想重要的同時,要正確處置聽從和盲從的關係,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牧場上的家音樂教學反思 篇8

《法國號》這一歌曲短小精練,朗朗上口,歌詞和音調很形象的模仿了法國號,深深的吸引了孩子們。在這一課中我將重點定為:唱出三拍子的強弱弱規律。並唱出歌曲斷與連的特點。

首先我請生為歌曲拍出它的強弱,大部分的孩子都能準確的拍出強弱弱的規律。為了讓他們更好的掌握強弱拍,我引導他們用多種形式去拍弱拍,如:拍腿、拍肩、拍肚子等。學生掌握的非常好,興致也很高。但在這裡我忽略了一點,沒有恰到好處的去引導他們讓他們帶上表情去拍手。

其次,在讀歌詞的環節,帶入強弱朗讀歌詞,帶入難點:“那就是我的法國號”。提出來單獨的讀出來請生聽我將哪2個字讀的長些。通過聽他們很快就發現了“我”、“法”字拖的長些。當他們找出來後我再請全班同學一起來讀一讀,讓孩子們重視到這個地方的節奏應該是怎樣的。這樣他們很快就將這個難點攻破了。

在學唱歌曲的時候我用了多種演唱形式,男生唱,女生唱,合唱。本課的另一個難點是唱出歌曲斷和連的感覺,在這裡我用了示範、對比等方法請生聽、看。感受歌曲斷和連的感覺,再請生單獨起來唱,然後再請全班同學一起來唱這句,通過多種方式的引導孩子們很快就將這首歌曲唱好了。

在學會歌曲後我又讓孩子們根據這首歌進行歌表演,和加進打擊樂為歌曲伴奏等多種方式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歌曲。

為了學會這首歌曲我將歌曲的速度放慢了很多,但本身音樂節奏的速度很快,我引導生在學會唱會後就加快速度。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非常重要,也不是一日之功。對學生的培養是長期的。只有平時做好了一點一滴才能將它在公開課上很好的展現。

牧場上的家音樂教學反思 篇9

《噢!蘇珊娜》是一首美國鄉村歌曲,情緒比較歡快,活潑,這也是我選擇這首歌曲上公開課的原因之一。下面我就對我備課以及課後做一個反思。

第一,剛拿到教師公開課的時間表的時候,我發現我的課被安排在了十二月二十五日,這一天剛好是聖誕節,我就開始想“怎樣才能把課與聖誕節聯絡在一起”。後來我選擇了《蘇珊娜》這一課,歌曲的情緒非常歡快,學生必定喜歡,而蘇珊娜是一個美國小姑娘的名字,因此,我聯想到由蘇珊娜這個人物貫穿整個課堂,由蘇珊娜帶領大家去參加神祕的“聖誕舞會”,這樣不僅與聖誕節聯絡在一起,而且學生也會喜歡。

第二,《蘇珊娜》這一課講述了蘇珊娜長途跋涉的尋找自己的朋友,其中“找朋友”是一個關鍵詞,我立刻聯想到了學生在幼兒園學過的歌曲《找朋友》,之後我用找朋友的遊戲做一個情景匯入:一位同學拉著蘇珊娜(娃娃)的手並且要介紹給自己的好朋友,依此類推。這個遊戲正好可以點題《蘇珊娜》,又可以點到歌曲中找朋友的內容,學生也比較喜歡,效果還不錯,但是遊戲的時間過長,使匯入有點拖沓,我想可以減少幾個同學參與遊戲,這樣時間會安排的更合理。

第三,由於這首歌曲是英文翻譯過來的,歌詞特別的拗口,裡面還有兩處美國的地名“阿拉巴馬”“路易斯安那州”,學生先有節奏讀歌詞的話相對來說比較困難,所以我排除了先讀歌詞。還有一處難點就是弱起小節,弱起小節又稱不完整小節,這個難點要解釋起來比較複雜,學生也未必能聽得懂,還有一處重點就是跑跳步和邀請舞的學習,怎樣才能把這些串在一起呢?我想了又想,可以用闖關的方式,用蘇珊娜貫穿這一課,用找朋友的遊戲匯入,然後蘇珊娜要帶大家去參加聖誕舞會,但是大門需要學生完成三個任務才能開啟,第一關:考驗同學們的耳朵,聽音樂說出情緒,第二關,考驗眼睛與歌喉,由於歌詞比較難,我先從旋律開始學起,讓學生找不同的旋律並且學唱譜子,然後我用了一個“拼一拼”的遊戲,讓同學們把歌曲的譜子拼了出來,並用“啦”唱出來,之後再讀歌詞,學生就學得很快了。而弱起小節,我運用了在每一句後面拍兩下手的方法,讓學生感受歌曲的開頭是怎樣從前奏過渡到歌曲的。這一點學生完成的並不太好,拍的有一點亂,我應該講得慢一點,把方法再說的準確些就更好了。最後的一關是舞蹈的展示,我加入了男女不同邀請舞的動作,學生學得很快,氣氛也很活躍。最後在大家學完歌曲,“大門”開啟後,我用了幾張好看的圖片吸引著學生的目光,之外還有一個簡短的自編歌詞,學生也完成的比較好,整體來說流程比較順暢。

整堂課下來學生學習氣氛還是比較活躍的,但是不足的地方還有很多,歌詞還需要給學生說得再細緻一點,匯入時間過長,而且總結性的語言不夠準確,在以後的時間裡還要多聽其他老師的課,與其他老師多交流,才能累積自己的教學經驗。

牧場上的家音樂教學反思 篇10

《小螺號》是一首曲調歡快、甜美的兒童歌曲,抒發少年兒童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心情,歌曲為2/4拍,二段體結構。第一段由緊湊的節奏和明快跳躍的旋律,形象地表達了螺號聲聲以及海邊兒童期盼阿爸快快回時的急切心情;第二段將節奏拓展,尾音拉長,給人以舒展優美之感。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引導學生用歡快甜美的歌聲演唱歌曲《小螺號》,抒發少年兒童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心情。教學重難點是感受和表現歌曲歡快活潑的情趣。

對於這首歌曲,其實我自己也非常喜歡,聽著歡快而悠揚的歌聲我彷彿感覺到自己又回到了年幼的孩提時代,彷彿也面對著大海感受它的博大。所以在情感態度上我已經有了很大的投入,也很想讓如此動聽的音樂走進孩子們的心靈深處。

但是農村的孩子很大部分沒有親眼見過大海,所以課堂上,我用圖片和聲音匯入,讓他們先去感受大海的寬闊與美麗,再引導孩子進入本課內容,為了使課堂更加的生動,從設問引入到情景設定,帶領孩子來到海邊,感受大自然的變幻與神奇,培養學生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另外, 我用恰當的比喻把課堂中的裝飾音引入到了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模仿上滑音與波 音的聲音,並運用肢體語言形象的表現出來。這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輕鬆中學習、快樂中理解、玩中掌握、形象中模擬、模擬中感知、認知,並達到了我預期制定的目標。

而對於在第二部分曲調中長音的時值是三拍半這個學生不是很能唱到位的難題時,我想到了用指揮劃拍這個辦法,這樣既控制了三拍半的時值又具有樂感。學生在節奏感得到鍛鍊的同時也將歌曲表現得更為生動。本課的學習也在這個環節達到了高潮。孩子們甜美的歌聲,唱出小海螺回到溫暖的家,從而使他們富有愛的童心得到昇華。

但在此課教學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我在通過引導學生聆聽時,沒有做到讓學生靜下來,專心的來欣賞音樂表現力,學生很自然的隨著音樂哼唱出來。我則盲目的認為這麼多學生都會唱,那在我的教學中不是很容易了嗎?但事情往往是因為平時教學要求的不夠嚴禁,而導致學生不會欣賞就無法正確學習歌曲中暴露出來的難點問題。這是我多年教學中的一盞紅燈,我要把這盞紅燈儘快的消失在我曾失誤的教學中,讓學生從會欣賞簡單的歌曲開始,慢慢的去欣賞著名的音樂作品等等。在歌曲教學中沒能及時抓住難點:咬字、吐字及對學生備的不深、不透。總之,不足之處一籮筐。我要以此為借鑑,在教學中不斷摸索、不斷探究。

縱觀整堂課我覺得還是比較具有親和力的,也適合學生的年齡段,我為學生創設了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孩子們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悅。同時,我也注重了學生的發展,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讓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我想,只要老師對課堂投入了情感注入了心血,那我們的學生肯定會熱愛堂課並喜歡音樂!

牧場上的家音樂教學反思 篇11

一、“遊戲”帶領學生趣味學習音樂。

遊戲在兒童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爾基曾經認為:遊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在教低年級兒童學習音樂時,把音樂學習的過程變成一個個好玩的遊戲,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集中注意力,增強學習趣味,活躍課堂氣氛,本堂課我設計了“讀名字”、“轉圓圈”、“呱呱琴”等音樂遊戲,讓學生在活動中邊玩邊學。

二、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

音樂新課標所體現的一個核心的理念就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主動的參與,自由的探索,從而更好地體驗、理解音樂,如今教師就是一個設計者的角色,儘量地把音樂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個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音樂活動。通過各個活動的參與,學生會覺得許多知識和答案是他們自己探尋、體驗得來的,而不是老師直接告訴得到的,這樣他們更有種滿足感。

三、點燃了創造的火花

新課標指出:中國小音樂課程中的音樂創造,目的在於通過音樂,開發和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所以我們教師要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質,其實在我設計的音樂活動中,很多地方都提供了學生的創造空間:比如,探索音的長短,儘量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不同地敲擊方法,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讓學生探索碰鈴發出短音。

牧場上的家音樂教學反思 篇12

《大海啊,故鄉》是一首3/4拍的抒情歌曲。屬於五年級下學期的教學內容。歌曲的音域跨度為九度。教學重點為附點、切分節奏。音樂元素樸實無華,難點是對祖國、大海、故鄉的眷戀之情的表達。

教學中我不僅關注了愛母親——愛故鄉——愛祖國,這條愛的主線。更關注了附點、切分節奏元素的演唱技法。用樂曲內在的元素精準的表現歌曲情緒,教學特色是以情感為主線,貫穿全課的始終。整個教學通過“創設情景——聽海”,“激發情感——唱海”,“表達情感——演海”,“昇華情感——團圓”四個版塊的連結,使課堂教學逐級推進,層次分明,縱深發展。根據學情的進展,任強老師不不時的點燃學生的感情之花,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學生對藝術美的感受與表現,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突顯了“提升了教學品質,推進高校課堂”的教研主題。

關注音樂元素,關注音樂自身的律動和強弱規律為樸實的歌曲插上了愛的翅膀。但單純的技術練習會使學生感到枯燥,所以在教學中我用了幾朵浪花來表現切分節奏、附點節奏的強弱規律,形象的浪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牧場上的家音樂教學反思 篇13

《粉刷匠》這首歌曲唱起來琅琅上口,幽默風趣。雖然是首老歌,但卻深受孩子喜愛。從音樂本身來說,八分和四分組合的節奏型也正是中班幼兒需要掌握的。孩子對於粉刷工具他們卻接觸不多,“粉刷匠”的稱呼聽來也是那麼陌生。

1.匯入環節反思

本課的匯入,我思考到中班幼兒身心特點和發展規律,設計了豐富的資料,強調幼兒參與,重在激發和培養他們的音樂興趣。首先,讓他們回想在日常生活中的看到的油漆工人的工作,然後在《粉刷匠》音樂聲中,讓幼兒動手模仿日常生活中的油漆工人的工作,手拿刷子,以粉刷匠的模樣出現,並以範唱歌曲來自我介紹,這讓孩子們覺得新奇搞笑,也為後面的歌曲實踐活動創設了情境。引出音樂課資料《粉刷匠》,以激發孩子的學習用心性;同時為本課的創編和表演歌曲做好鋪墊。這一環節的效果還不錯。

2.熟悉歌詞

聽,是感知音樂和熟悉歌詞的前提條件,也是音樂藝術時間重要的過程。我認為在學習新歌曲時,務必設計“聽”的環節,分層次、有目的的讓幼兒聽,讓幼兒充分地感受音樂的美和歌詞的字句,能加強幼兒對歌詞的記憶,還能夠培養良好的傾聽習慣。因此,我讓他們聽先聽我清唱,再朗讀歌詞最後跟著鋼琴伴奏表演。以發展到邊唱邊創編動作。伴隨著音樂,師生開心地唱著、跳著。

透過《粉刷匠》這首活潑歡快的歌曲來將孩子已有的陌生而又熟悉的零碎生活經驗整合起來。讓孩子們在學會歌曲的基礎上扮演粉刷工人,透過動作表述更加的加深孩子們對歌詞的理解。在教中學,在學中教,只有不斷地反思、總結、修改,才會不斷地進步。

牧場上的家音樂教學反思 篇14

一、“樂器演奏”帶領學生趣味學習音樂。

我利用學校樂隊有學生吹法國號的優勢,在本節課中,我把法國號帶入課堂,介紹有關法國號的知識,讓學生觸控法國號,尤其是班裡同學現場演奏的時候,課堂氣氛立即活躍起來,很多同學升起學法國號的念頭,達到了教學效果。

二、“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

今天的音樂課,讓學生一起走四三拍的舞步,一起探索音源,讓每一個學生儘量參與到活動中來,而且參與的很精彩,參與的很融洽。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我們每一個孩子從音樂中感受到了合作的愉快。

三、點燃了創造的火花

新課標指出:中國小音樂課程中的音樂創造,目的在於通過音樂,開發和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所以我們教師要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質。其實在我設計的音樂活動中,很多地方都提供了學生的創造空間:比如,探索音的長短,儘量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不同地敲擊方法,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讓學生探索碰鈴發出短音,讓雙響筒發出長音。又如,創編歌詞:當學生能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後,我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小小音樂家,改編原來的歌詞,自信、大膽地向大家介紹自己心愛的樂器。“創造中體驗”帶給學生無窮的樂趣,也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創作成功帶來的喜悅。

四、拓展延伸,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

本節課的尾聲,我讓學生聽辨音色,猜猜是何種樂器,讓學生查閱西洋樂器這個大家族還有哪些成員,引導學生積累音樂文化的廣闊天地,這也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新型教育觀念。

在音樂教學中,我們的音樂教師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

牧場上的家音樂教學反思 篇15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讓人感動的文章,生動記錄了阿炳熱愛音樂,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於同命運抗爭的故事,音樂記載了他苦難坎坷的一生。雖然課前有幾個學生就對我說:“老師,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但是對於缺乏生活經驗的學生,他們很難深刻領悟文章的中心,很難體會音樂要傳達的情感。然而學生的話給了我壓力,在學生的眼睛裡,文章是如此的美,萬一我上的讓他們感覺不到美怎麼辦呀?

一、藉助音樂,理解課文。

我在課堂中多次用了音樂,想借此烘托氣氛,讓學生儘快進入文字,我的設計是這樣的:用音樂渲染激情,上課前,我先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讓優美悽苦的樂聲把學生的深思凝聚起來,帶入一個優美的意境中,接著引入課題:這段旋律你們熟悉嗎?叫什麼名字?引入課題並板書,接著讓學生質疑:你最想了解什麼?隨著學生一個又一個問題的提出,就讓他們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課文朗讀,乙級讓學生將自己最喜歡讀的段落多讀幾遍,為第二課時做好準備。

第二課時,我是用重組的方式(這也是借鑑了其他老師的方式),以文章的4、5自然段作為中心,這似乎似乎是阿炳在讚歎惠山二泉的優美景色,這句帶到了文章的第一小節,隨即讓學生積累描寫環境優美的詞語;在懷念對他恩重如山的師父,帶到了文章的第二自然段,體會師父對“我”的重要性,在思索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隨機學習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想象阿炳失明後的生活是如何的,讓學生在想象中感受阿炳對音樂的熱愛,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也用到了音樂,讓學生學習第五自然段的時候,我自己配樂朗讀了讓學生找描寫泉聲的句子,以及這泉聲告訴人們什麼?在知道朗讀後的齊讀,我也用了音樂做背景,課後自己還吁了一口氣,感覺很順利。

二、感悟音樂,激情導讀。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讀此文,我便被文中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空靈意境所吸引,更被蘊藏宇文中但又淋漓盡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當我聆聽完那舉世聞名的二胡獨奏《二泉映月》後,內心更是震撼!這是一篇適合朗讀,而且需要通過朗讀來感悟的課文。我該怎樣來指導學生朗讀呢?

1、先以音樂匯入,在優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幫助學生奠定感情基調——對曲子創作者的敬佩。然後給予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課文。學生在敬佩與好奇的情感驅使下,必然會興趣盎然地開始自己的朗讀。

2、放課文朗讀磁帶,用優美的朗讀引領學生,激起他們朗讀的慾望,讓他們主動參與朗讀。

3、用小組比賽的方式,點燃他們朗讀的激情,讓他們不但要參與而且要努力,展現他們最好的朗讀水平。

4、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更易把握課文情感,理清文字所要表達的思想,幫助學生進行情感朗讀。

三、拓展理解,學說結合。

第二課時,我播放《二泉映月》,讓學生聆聽,說感受,但學生較為困難。然後再引導學生抓住第四自然段的重點句“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體會阿炳為何會產生這樣的情感。通過練習上文,“失去師父,患眼疾雙目失明,操著胡琴 ,賣藝度日。”我再次創設情境,進行了這樣的想象說話練習:A、冬天,大雪紛飛,寒風刺骨,阿炳怎樣賣藝?B、夏天,驕陽似火,烈日炎炎,阿炳又是怎樣賣藝的呢?C、一天,阿炳發燒生病了,為了度日,他又是怎樣賣藝的呢?使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更深刻地體會阿炳的坎坷經歷,再次為阿炳的不幸而感到傷心難過。當阿炳在無人傾訴的情況下,把情思寄託於音樂表達時,我再次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的視訊,一曲而終,學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當悅耳動聽的音樂鈴在耳邊盪漾開去的時候,我與我的學生都在心底鬆了一口氣,終於,《二泉映月》欣賞“完”了,也欣賞“懂”了!面對著一張張因收穫而快樂的臉龐,注視著一雙雙因興奮而清涼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為本”這個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課程改革最關鍵的是改變過去教師“滿堂灌”的現象,聚焦於學生的探究、發現、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隻注重知識的傳授,而要使學生在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獲得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下課鈴又一次奏響,我卻依然沉浸在《二泉映月》美妙的旋律中,沉浸在學生創造的美妙課堂中。原來,學生完全可以成為課堂的主人,原來他們可以更美的!那麼我又有何理由去埋沒他們的“美”,為何不信任地挖掘他們更多的“美”,為何不微笑著欣賞他們更多的“美”呢?

牧場上的家音樂教學反思 篇16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讓人感動的文章,文章生動地記錄了阿炳熱愛音樂,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於同命運抗爭的故事,音樂記載了他苦難坎坷的一生。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聽一段二胡曲——《二泉映月》,將學生帶入《二泉映月》那優美的旋律中,然後讓學生初讀課文,感受文章所述內容,從而讓學生帶著對學習這篇的憧憬進入精讀課文的學習中。

本課教學重難點是體會樂曲旋律變化及樂曲豐富的內涵。教學中,我讓學生先感受“心”,因為有了心,才能領略內涵,才能聽懂音樂。再讓學生讀文,劃出描寫景色的句子,在讀中想象。找句子也要用心,用心讀了,才能用心找出相應描寫二泉映月這一處景色的句子。所以,學生能用心找到這些,我及時表揚鼓勵,肯定這種做法,同時也示意其他學生學習這種做法,才能學好本課。

找到句子之後讓學生通過讀了解阿炳遭受了怎樣的坎坷,體會“坎坷”時,我抓住重點句讓學生讀文體會,創設情境,進一步體會,在反覆地品讀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讀,從而能深入瞭解阿炳不平靜的內心世界,為理解《二泉映月》這首樂曲作好鋪墊。再進一步體會阿炳,還是通過讀表現出阿炳的心聲。孩子們充滿智慧的體驗,閃耀著一顆顆亮晶晶的“童心”。

最後昇華感情,欣賞阿炳從心中流淌出來的世界名曲。在樂曲的感染之下,學生又一次投入地談體會,那抑揚頓挫的語調飽含著對樂曲的欣賞,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著對阿炳的崇敬。開始,我播放樂曲的柔和的一段,幫助學生理解無錫二泉的美麗風光,緩緩流淌,彷彿流進了我們的心田。然後,播放樂曲的高潮部分,幫助學生理解阿炳的坎坷經歷,體會阿炳對命運的抗爭,引起學生的共鳴。我又播放樂曲的結尾部分,讓學生體會到阿炳用全身心在創作樂曲,他已經深深地久久地沉醉在藝術情懷中了。

整節課,學生都是在音樂的氛圍中,不僅享受了阿炳的藝術作品,更是學習到了阿炳熱愛生活,敢於同命運抗爭的精神。課文幫助學生理解音樂,感染學生的情感。

通過學習,學生收穫很多,他們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讀、感悟,進入了阿炳的內心世界。從阿炳二胡曲那優美的旋律中,讀出了阿炳對家鄉的熱愛,對音樂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同命運的抗爭,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激起學生對阿炳的同情。另外課外資料的蒐集與閱讀也加深了學生對阿炳的瞭解。

牧場上的家音樂教學反思 篇17

聽,是感知與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也是音樂藝術實踐的重要過程。我在課堂教學中,引出新授資料《粉刷匠》。設計拓展聆聽歌曲《我有一雙萬能的手》,讓學生帶著問題和任務(讓學生即興律動創編這雙萬能的手在生活中所做的事情,並用手模仿表演出來)去感受音樂,體會生活處處離不開勞動,引出新授資料《粉刷匠》。

在學唱並表演歌曲《粉刷匠》環節中,我沒有讓學生直接跟唱歌曲,而是先透過故事匯入,目的是讓學生對歌曲資料有進一步理解。為感受粉刷匠熱愛勞動,不怕髒,不怕累的優良品質打好基礎。然後透過這個故事引出《粉刷匠》歌詞,並要求學生邊打節拍邊朗誦,讓學生在熟記歌詞的基礎上熟悉歌曲旋律特點。在誦讀完歌詞後,我問道:“最後一句‘哎呀,我的小鼻子變呀變了樣,還能夠是什麼地方變了樣’?”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小眼睛、小耳朵、小嘴巴、小臉蛋、新衣服、黑頭髮等等”,透過對歌詞最後一句的改編,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創造力。

在教唱歌曲環節中,我採用聽唱法教法,透過默唱、輕聲唱、放聲唱、有感情唱等方法,引導學生唱出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和。透過引導學生大膽創編動作並表演,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創造力、合作力和用心參與的潛力,營造出了良好的課堂氛圍。

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本課的一個亮點。我設計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誇誇粉刷匠的教學環節,透過學生對粉刷匠愛勞動,不怕髒,不怕累的優良品質的讚美;用歌聲來表揚他,讚美他;齊唱歌曲,邊唱邊表演等形式,讓音樂教學與品德教育相結合,使課堂教學得到昇華,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牧場上的家音樂教學反思 篇18

由於《小螺號》這首是孩子非常熟悉的,幾乎90%的孩子一聽便會唱,所以我所選擇的內容是《小螺號》第二課時,以運用音樂符號為主的一節唱歌課。由力度記號作為切入點。

重點是讓孩子們通過對力度記號作用的瞭解,學會將力度記號運用到音樂當中,並且從中感受力度記號所賦予音樂的表現力。因此,確定了兩個教學目標、四個教學環節。1、通過感受、運用力度記號讓學生了解音樂符號所賦予音樂的表現力並試著用音樂符號來表現歌曲。這個目標的實現我是用模仿海聲;遊戲:漲潮、落潮讓學生來感受力度記號的表現力,讓學生討論如何將力度記號用到歌曲中,是為了讓學生了解音樂符號所賦予音樂的表現力,在音樂中起的作用。2、通過想象大海的表情、模仿大海的聲音、聆聽《海》《大海風暴》和表演《小螺號》,讓學生感受不同的力度對音樂形象、情緒、情感的作用;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變幻與神奇,培養學生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牧場上的家音樂教學反思 篇19

一、 感受和欣賞音樂:本課的匯入我利用了聲頻和視訊作為引導,希望同學們感受感自然,引發學習興趣。學習歌曲之前,主要也是採用了聽學法的方式,先讓同學們欣賞音樂,聽音樂、說感受,對於三年級同學基本可以聽出歌曲的旋律,節奏,速度,情緒,拍子等。

二、表現:在學習過程中,為了讓同學們表現自己,也多處運用了讓同學模仿或老師提問的方式,不管同學們回答是否準確,都先給予肯定,但是還是隻有個別同學能夠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達不到整體效果,在這方面還是需要各位經驗豐富的老師給予指點。

三、 創造:三年級學生對創造的要求是能夠運用人聲、樂器聲模仿自然界或生活界的聲音,在本課中,我運用了讓同學模仿自然界聲音作為體現,這一環節同學們還是比較喜歡參與的,也基本能達到預想的效果。

四、音樂與相關文化:對三年級孩子其中有這樣一點要求,要求同學們用合適的音樂作為背景,為兒歌或者詩朗誦配樂,對於我校的孩子,目前對於這一點整處於引導期,大部分孩子不能獨立完成,所以在本課中,我為他們找了固定的古詩以及古詩詞歌曲,讓他們先欣賞感受,相信當他們能夠欣賞和說出感受後,不久變會自己為詩詞配背景音樂,當然這一點還在學習體驗當中。

牧場上的家音樂教學反思 篇20

打擊樂教學是幼兒園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對聲音具有一種天生的敏感性,打擊樂就很適合幼兒這種與生俱來的本能。但在幼兒園的課程安排中,幼兒接觸樂器的機會很有限,大多數時間都是徒手拍奏,教師也缺乏開展打擊樂活動的經驗。所以,當我開展大班打擊樂活動的時候還是出現了不少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注意教的定位,教師應扮演多種角色。

在活動開展過程中,由於我急於將演奏技巧教給幼兒,讓幼兒能按圖譜演奏,活動顯得比較急躁,沒有給幼兒嘗試有創造地為歌曲選擇和搭配節奏型。活動中缺乏讓幼兒自主探索圖譜的過程,幼兒主導地位還顯得較薄弱。在幼兒的主動學習中,教師決不是簡單的管理者、指揮者或裁決者,更不是機械的灌輸者或傳授者,而應是多元的角色:如良好師幼互動環境的創設者,互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兒童發展的支持者、促進者、指導者,幼兒遊戲的合作者。教師只有對自己的角色進行如此定位,幼兒的主動學習才有機會形成。

二、注意教的價值,引導幼兒充分傾聽,感受音樂。

幼兒園開展節奏樂活動,旨在培養幼兒演奏打擊樂的興趣,掌握一些基本的演奏方法,發展幼兒聽辨節奏和樂器音色的能力,提高幼兒與群體合作的協調能力。並在打擊樂活動中,發展幼兒的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在活動中獲得一種歡快、成功的體驗。因此,開展打擊樂活動,不能將音樂丟掉,應給幼兒充分的機會來傾聽、感受音樂,引導幼兒走進音樂。在《大中國》這首樂曲的編配過程中,先讓幼兒反覆地傾聽,感知音樂,在完全掌握了樂曲結構的基礎上,引導幼兒自己創編圖譜。在感受每個樂段的音樂風格後,引導幼兒自己配上合適的樂器。

三、注意教的藝術,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

打擊樂活動是培養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活動。教師在教的過程中要講究教的藝術,通過動作、語言、神態等方式讓孩子深切地感受到情感氛圍。在本次活動中,我在示範用身體動作打節奏時有些動作不夠到位,樂器的使用方法也存在問題、圖譜製作的不夠精美和工整。在以後的活動中,我應該進一步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規範指揮動作,注意用眼神、表情、體態進行提示,設計活動時應注意細節,考慮地更加周全一些。

對於打擊樂活動,在於我們平時的積累,我們應為幼兒創設一種藝術氣氛,讓幼兒以濃厚的興趣去參與,去表現。幼兒樂器的正確使用常規、演奏時手眼耳的協調、對音樂的感受能力等都需要我們在日常活動中進行進一步培養,讓幼兒在每一次打擊樂活動中都能夠充分地表現他們的真摯、自然的情感和積極的情緒,感受音樂的美好。

牧場上的家音樂教學反思 篇21

一、本課教學思路設計:

1、以趣激情匯入。

通過欣賞色彩圖片、欣賞散文詩激發孩子學習熱情,用承上啟下的過渡語揭示課題,喚起孩子們對音樂歌曲學習的渴望。

2、聽賞的環節循序漸進,挖掘細節,注重能力。

初聽感受情緒,復聽熟悉歌詞,再聽解決知識點,找相似樂句的環節為本課的難點之一,由於學生識譜能力有限,先用琴彈奏然後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自己先在歌曲中找答案,然後利用多媒體圖片和手畫旋律線形式,給學生初步的旋律上行、下行感受,孩子易於接受。運用多媒體給學生整體 的歌曲感受,調動積極性。通過讀詞、唱詞,更深層次的體會旋律的優美與強烈的愛國情感激發,讓學生討論並說一說對中國臺灣的瞭解,使孩子們的情感進一步昇華,教師的範唱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寓教於樂,師生律動表現歌曲,孩子們完全陶醉在美妙的音樂中。

3、拓展環節形式豐富,整節音樂課堂推向高潮。

全體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用不同的形式表達著對祖國母親的熱愛之情,個別學生的上臺表演,再加上與其他孩子的互動配合,教師適時的評價與鼓勵,完全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的尾聲加入了環保的倡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生成孩子優良的環保品德,號召力更強。最後學生全體起立激情的演唱《彩色的中國》意猶未盡。

一、 課堂過程的得與失:

1、我認為相信學生就是相信自己。

學生喜歡這樣的課,收穫知識的同時師生共同收穫了快樂。課堂的方式改變,不再是教師教學生,而是一種平等的學習方式,也是一種綜合性的體驗創作學習,相信許多學生在活動中得到了鍛鍊,課堂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並獲得了相關的品質啟發。

2、學生快樂就是我的快樂

課堂中追求的不再是教師授課的完美,教師更看重學生感受的體驗,我把學生感受放在第一位,音樂課成為學生真正喜歡的課,學生快樂就是我的快樂。

3.不足:課堂上教師更擔心學生表現不活躍、不大膽、不會完美,有時還會情不自禁的幫學生一把,然而從一節課下來,這些擔心恰好相反,而這些擔心甚至會阻礙著學生的想象及創作和表現,相信學生反而做得更好。

牧場上的家音樂教學反思 篇22

在實際的音樂教學過程顯示:現在的學生熱衷於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對教材中的歌曲卻不屑一顧;他們可以如數家珍似的報出一長溜的、連音樂老師恐怕還未所聞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對音樂課上老師反覆教唱、竭盡所能講解的歌(樂)曲卻模糊不清,甚至毫無印象……這裡固然能找到許多原因,講出一大串非我們音樂教師所能的理由,但從一個教育者應有的工作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來反思我們的教育,憑心而論,我們的課堂教學本身存在的許多問題恐怕也是一個不容低估的重要因素。

一、課堂音樂教學中的“音樂”含量過低

音樂課類似文學課,語言文字解說的多,提及音樂語言、挖掘藝術情感的少。在我所聽到的音樂課裡,這種情況不在少數,尤其是欣賞課。有些老師的課,他們講得多,要學生用心聆聽的少;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傾其所有,非講個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給學生去思考、去領悟、用音樂去激發想象的少;用語言表達的多,用情感體驗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師的教學中,語言多,音樂少,全然沒有了音樂的我,也沒有了“音樂作品是要悟的”這個道理了。這樣的結果只會是,學生的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淺薄,最終是對音樂課沒了熱情。我們坦言,講文學我們比不過語文老師(就普通而言),講解數理也非我們所長,為何不發揮我們音樂教師的優勢呢?

音樂課即唱歌課,但僅僅唱會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們在課堂的相當一部分時間裡(課的後半部分)唱歌卻是“老太婆唸經,有口無心”。既不用心,何來之味、又何來之情,更何從談感!音樂課裡的歌不好聽、不夠味,那當然會到課外去找。找他們處認為好聽、夠味的歌來唱,還工工整整地把它們抄在精心挑選的小本本里,裝在兜裡,並引以為豪。

音樂課即技能課,枯燥乏味、機械訓練的多,興趣激發、情感抒發的少。我們的一些教師片面地理解了技能,過於偏重技能,使得我們的中學音樂課成了音樂基本功訓練課,把音樂當作機械的技能去訓練,把中學生當作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訓練。這樣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許在一段時間裡,一部分學生會有一些效果,但卻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絕大部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甚至磨滅。實際上這樣的音樂學習與課堂教學,從根本扭曲了音樂作為人類情感藝術、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棄了“國民音樂教育”的初衷,是與音樂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馳的。

二、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師”定位失衡

音樂課以教師為中心的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少。在我們的音樂課裡,很多教師不是笑臉相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幾乎站在講臺上不挪窩、指手劃腳,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已備的教案、時間表灌之。學生回答問題順我者表揚、逆我者斥之並不少見……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平等的教與受的關係,從未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從來只把學生當成知識的接受器,教師絕對是主宰而非主導,學生是完全被動的。這樣的音樂課學生哪來的情、哪來的興趣?也就無從說“我喜歡音樂課”了。

教師做夠做足“教”字這篇文章的多,創設良好環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體驗的功夫不足。我聽過少的音樂課,也看過很多老師的教案,總髮現我們的教師在構思一堂課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學全過程,他們經常在考慮的是我該怎樣做、怎樣教,很少考慮學生怎樣來學、怎樣來體驗。一些教案連教師說的每一句話都有了,惟獨沒有“這時學生該幹什麼、此時學生會出現什麼”。他們只想課堂40分鐘我該怎樣安排,卻沒想到作為“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過程”。音樂學習本身是一個複雜多樣的變體,神經質的資訊輸入不是單一的,應該包括聽覺、視覺、運動覺全方位的。而這種資訊的輸入,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學習者的主動參與、積極體驗,那“學”的過程、“學”的結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師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的多,聆聽學生心聲、把握學生心智、願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師的疾話對的”、“我是老師,學生應該聽老師的話”,恐怕是我們很多老師常有的心態和所說的話。因此,許多教師挖好一個個的陷阱讓學生一個個往裡跳的事總是很樂意去做的。比如說:“對不對?“對”“好聽不好聽?”等等。儘管老師自己都覺得多餘,有時還顯得底氣不足,但總是樂此不疲。

三、課堂教學的觀念落後,方法陳舊、手段及模式單一,教學設施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

一邊是“奧爾夫”、“柯達伊”、……等教學法鋪天蓋地而來,令我們目不暇接,大有我是誰的忙碌驚呼四起之勢;而另一邊卻為音樂與素質教育有什麼聯絡、音樂教育如何滲透德育、中國小音樂教學到底該用什麼譜等“重大問題”爭論休。這令第一線的音樂教師們無所適從,還大有望不到窮盡之態。

一邊是高保真立體聲音響、鋼琴、家庭音樂教育;而另一邊是簡易的手提錄音機加劣質的教學磁帶。

一邊是歌廳、音樂會、mtv盡情享受;而另一邊還在我唱一句你跟一句,先認譜再唱歌,剩餘時間聽錄音。

如此強烈的對比、反差,再加上管理水平與意識,家長們的“務實”,社會對音樂教育的偏見,還有新聞媒體的導向,足以能把我們的課堂音樂教學擠進可有可無、被人遺忘的角落。

本文連結:https://www.xszwb.com/zh-tw/sxfanwen/jiantao/e1wz81.html

Copyright © 2024. 學識中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絡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