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中文吧 > 辦公 > 書信 > 檢討書 > 百數表教學反思(通用24篇)
手機版

百數表教學反思(通用24篇)

來源:學識中文吧 閱讀:2.88W 次

百數表教學反思 篇1

“百數表”的教學是在學生學過讀數、寫數之後。教材的編排意圖是通過填寫100以內的數目表,使學生對100以內數的順序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瞭解每個數在數目表中的位置、與相鄰數的關係,對100以內的數的大小有比較清楚的瞭解。同時,通過對此表的觀察,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排列,從中可以發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這樣不但發展學生的思維,而且開闊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我的設計思路是“兩觀察”、 “兩應用”。

百數表教學反思(通用24篇)

“兩觀察”的第一次觀察是完整的百數表,讓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百數表(見附頁)去觀察。讓他們快速發現百數表的橫行、豎行、斜行的排列都是有規律的。從中學會清楚地表達自己所發現的規律,以此來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的能力。第二次觀察是百數表的橫行數、列數百數表中書的關係。從而達到使學生對數的位置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

“兩利用”是在“兩觀察”這後進行的。一是利用百數表找數活動。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達到一個共同的目的,知道數在百數表中的位置。因為學生對數字間的相互聯絡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因此教學中學生只要利用學會的方法對重排的數字進行推理論證,就能形成結論,從而突破本課的難點。本課還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這一環節採取階梯式的辦法,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掌握方法,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掌握本課重點。

百數表教學反思 篇2

當學生對“百數表”有了初步的體驗後,我並沒有就此畫上句號,而是把它作為新的起點,向著更高的目標前進。因為規律的發現不是最終的目標,它的價值在於應用規律去解決實際問題。為此,我利用“百數表”做進一步的研究。把其中的大部分數去掉,形成了一張只有第一行和第十列的數而其他皆為空格的“百數表”。然後引導學生思考:“根據這些數及剛才發現的規律,你能不能把25、58、97這3個數填在相應的空格里?”

面對這麼多空蕩蕩的小格,要把這3個數填在相應的位置上,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孩子們開始安靜下來,大家都在認真的思考著。突然,有一位學生胸有成竹地走到圖前,拿起25這張數字卡片,把它貼在了第3行、第5個的位置,並且向大家解釋說:“這一行除了30這個數,其餘的數都是二十幾的數,而這一列個位上的數都是5,所以我把25放在這個小格里了。”多麼有條理的分析和判斷呀。在不知不覺中,他已經把25這個數看成了二維空間的一個點。其他同學也立刻茅塞頓開,很快把58和97找到了自己的“家”。

百數表教學反思 篇3

“百數表”是蘇教版國小數學教材一年級下冊第11頁的內容。在學生初步認識兩位數後,教材及時對兩位數進行整理,並以“百數表”的形式呈現百以內的各個數。為了讓學生通過觀察“百數表”發現數與數之間的聯絡,進一步理解百以內數的含義,我在教學時,分了三個層次進行。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順序、有積極思維參與的比較持久的感知活動,是一種“思維的知覺”。教學時,我先給學生出示一張完整的“百數表”,讓他們認真觀察這100個數,根據這些數的排列順序,看看在它們身上都能發現哪些“小祕密”。孩子們的思維非常活躍,有的橫著觀察;有的豎著觀察;還有的斜著觀察。找出了很多有趣的規律。

沒想到,這樣一張看似簡單、枯燥的“百數表”,在孩子們的眼中竟然能夠發現這麼多的“小祕密”,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師給他們提供了充足的活動空間和時間,讓他們在一個寬鬆、和諧的氛圍下,大膽想象,積極思維。

百數表教學反思 篇4

《百數表》是一年級小朋友形象認識100以內數極其簡單的運算規律的很好的教學工具,雖然是簡單的一個百數表可是裡面藏了許多知識,如單數,雙數,五個五個數,十個十個數等等,所以相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個思維性較強的知識點,因此在本單元中是一個重點還是一個難點。

對於有些小孩子,在剛入學的時候就會從1數到100,所以對於補充百數表和讀百數表的興趣特別大,可是當孩子真正要掌握百數表中的一些規律,卻還是會遇到一些問題的,尤其當這些數的規律又是比較抽象的內容,所以就要尋找一些孩子能夠接受的方法和手段來進行教學。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又離不開數學知識,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在數學中能夠找到問題解決的模型,作為老師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在生活問題和數學知識之間架設連線的橋樑,在備課的過程中,我有意識地找尋和百數表的規律有關聯的生活問題,結果發現“十進位制”的記數方法決定了百數表以10個數為一行的排列規律,上下數之間的差距為10。在找規律的時候,引導孩子發現最後一豎排都是整十數,橫行中十位上的數相同,個位上的數逐漸增大並且相鄰兩個數相差1;而豎行個位上的數相同,十位上的數逐漸增大並且相鄰兩個數相差1;學生還發現上下兩個數相差10,還運用特殊表格讓學生根據規律填數。這些抽象的規律要讓孩子很好地掌握,在學習時應該就是這些孩子“自己的數學”,是最“貼近”他們的數學,也是他們最想知道和探究的,同時也是應該孩子自己探究所得到的規律,這樣才能牢而深刻的掌握,所以我在教學時通過一張百數表的課件,把各種規律用不同的顏色表示,讓孩子通過我不經意的引導自己發現。對於這類思維性較強的課,與其是讓學生艱難地表述思維過程,大部分學生努力地學習著別人的思維,還不如讓這一抽象的思維過程外顯為一種行動化的具體表達,如:讓學生在猜數的遊戲活動中自覺地利用規律,自主地探索適合自己的方法。這樣,也許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更快樂地學習。

學習數學本應是個充滿智慧挑戰的過程,從發現問題的迷惘--黑板上那些亂七八糟的數,到初見有趣現象的驚詫--數的上下前後是有規律的,經歷探究過程的刺激--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填寫百數表,最後到享受探索成功的喜悅--清晰理解各種規律。只要讓學生體會到這蘊意豐富的每一環節,才能使學生真正的體會到數學的樂趣。

百數表教學反思 篇5

本課是讓學生通過填寫百數表,進一步體會100以內數的排列順序,以及100以內數的大小。在課堂上我採用直接匯入,出示百數表,激發了學生填寫百數表的慾望與興趣,孩子們都能積極的進行填寫,並能仔細觀察、發現一定的規律。但在“想一想、填一填”環節,有部分孩子不能正確的找到規律並進行填寫,可見孩子們有的只是能把100以內的數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排序,對於其中的這一小部分不能很好的去探索,在課堂上只是讓孩子們獨立的探索,選取部分孩子進行講解,沒有讓孩子與孩子只講張看交流,導致了有部分學生沒有及時的發現其規律。由於前面填寫、說發現為了讓孩子們多說,給了很多得時間與空間,導致練習沒有進行,需要第二課時的練習課。

本節課是在孩子們做完課本上練習題的基礎上,進行習題的講解,孩子們已經經過了自己的獨立思考,獨立做題,在課堂上,我每道題都讓孩子上講臺當小老師,通過投影先展示,在講講自己做題的方法與思考。2、3、4小題進行的很順利,但第一小題塗一塗,孩子們出現了不同的情況,若白板能用,讓孩子們現場塗一塗,我想這樣的效果會更好。

百數表教學反思 篇6

對學習素材感興趣,產生主動學習的願望,是學生主動探索的重要前提。百數表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因為之前有了百數圖,教師又告訴大家百數表裡藏著很多的小祕密,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孩子想尋找祕密的好奇心,這些看似單調的數字寶寶,會藏著哪些小祕密呢……這時候的百數表在孩子的眼裡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東西,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誘發了學生參與的意識,使學生想探究。所以孩子們的彙報就很精彩,可以橫著看,豎著看,斜著看,跳著看,思維一下子就活躍了,課堂就更富有生趣。

在學生了解了百數表排列的規律後,出現了不同層次的練習,第一層次直接在百數表裡找缺少的數字,這時候的百數表裡除了缺少的數,其他的數是其全的;第二層次缺少了大部分的數,只給了與要找的數有關聯的;第三層次只標出了百數表的行與列,直接要求孩子們找數;每一個層次的練習,既有孩子們的獨立練習,也有小組的共同努力。探究的過程,必定是一種親身的經歷,就象在解題時,我往往採用先讓孩子在得不到任何提醒的狀態下解題,也許錯誤率很高,但是在經歷錯誤以後,他們就會想尋找正確的方法,尋找就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失敗的體驗為獲取成功奠定了基礎。

此外,還要讓學生會探究。例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先把剛開始在百數表裡圈好的數,為他們找一找在百數表裡的位置,孩子們很快找到了,接著老師請小朋友觀察,行、列數之間有什麼小祕密,孩子們通過討論、比較發現,行數減一就是數的十位,列就是個位。但是就幾個數而言,是否百數表裡所有的數都有這個規律呢?這個結論僅僅是猜想,正確與否必須通過研究、探索,進行科學驗證。首先得讓孩子有自己的思考:我要驗證什麼?我可以怎樣來驗證?只有讓孩子經歷那種屬於自我的探究與發現過程,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他們的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與能力。接著大家一起找了幾個數,發現都有這樣的規律,這時老師出了這樣一題第三行第十列,是哪一個數?有的孩子脫口而出:20。這個答案有孩子提出不同意見:是30。如何驗證。有孩子提議直接看百數表。果然是30。為什麼前面找到的規律不適用了呢?難道找錯了。後來大家一起找了列是10的數,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第十列的數都是整十數,所以得出結論,不是找錯了,而是百數表裡的規律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第一列到第九列之間的數,還有就是第十列的整十數。

至於此,所有的探究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當孩子回顧探究過程,尋找自己的發現,欣賞自己的成果時,臉上都露出了甜甜的笑容,在自主探索後的成功滿足感,體現了愉快學習的理念,同時使學生學會解決問題,養成自主解決問題的習慣,感受到了自主探究的樂趣。

百數表教學反思 篇7

等式的性質(關於乘除的),是在學生掌握了等式的性質(關於加減的)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本節課教學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探索、驗證,從而獲得新知,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的機會,使他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培養學生自我探究和實踐能力。

一、猜想入手 ,激發學習興趣

猜想是學生感知事物作出初步的未經證實的判斷,它是學生獲取知識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因此,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這時學生就會躍躍欲試,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學生一旦做出某種猜測,他就會把自己的思維與所學的知識連在一起,就會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於是就會主動參與,關心知識的進展,從而達到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

二、操作驗證, 培養探索能力

在探究等式的性質(關於乘除的)時,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首先讓學生把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然後思考討論: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引導學生髮現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然後再讓學生把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0”,結果怎麼樣?通過兩次實踐活動,學生親自參與了等式的性質發現過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鍊和提高。

三、發散思維, 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在學生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時,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以說

促思,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對學生的五花八門的想法不急於評價,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說一說,議一議,互相交流,達成共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理一理,歸納出等式的性質(關於乘除的)。通過“擺寫想說”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發散,在活動中發展,學得主動、紮實,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求異思維、創造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也有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例如:讓學生運用“猜想——驗證”的方法探索規律,感悟等式的性質,這樣的學習方式,學困生更像一個旁觀者,教師該怎麼辦?

百數表教學反思 篇8

本課,我自認為是成功的。課前我多例講了關於周恩來的故事,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我邊講邊出示關於周恩來各種屬性的名言。比如:讀書名言、報國名言等。出示時提示了這些名言在哪種場合中引用,還特意設計了語言環境,這樣就無形的潤於了名人的榜樣形象。引經具典,使課前語言逐步達到高潮,可以說,學生的激情早已激發,在學生渴求新知的情景之下,板書課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讓學生反覆一字一字地重讀,可以說從讀課題起就已經把學生引進了主人公的情感,那種愛國熱情油然而生。接下來我出示了,人物背景,圖片等資料。因為本課是渲染的一種人生志向的課目,應該讓學生了解一些歷史背景,我們今天為什麼又如此幸福,沒有這些偉人的博大胸懷,能成就今天的幸福嗎?在這個環節,我範讀了課文,然後領讀,學生齊讀,並反覆齊讀三遍以上,學生一遍比一遍讀的好,應該說,在讀的過程中,學生就已經與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

接下來,我出示了討論題“你為什麼而讀書?”教室裡馬上陷入了一種沉思,這種沉思是孩子們的情感浸透的表現,整整5分鐘的安靜,教室裡又是一陣熱鬧場景,有的說,我讀書是為了報答父母,有的說,我讀書是為了奶奶的撫養之恩,也有的說,讀書是為了自己像老師一樣當個好老師……我藉機,讓學生掏出本兒寫一寫讀書後的體會,也可以 “為理想而讀書”為題……給足學生時間寫,在評講學生作文時,並拓展文字內涵,周的歷史背景中的例子。比如:周恩來的口才蜚聲海內外,他應變機敏、言辭犀利、柔中帶剛,就連他的談判對手在震懾畏葸之後,也情不自禁地露出讚歎之色……

一次,一個美國記者在在採訪周恩來時,見周桌上放著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於是,他就以一種譏諷的口吻說:“請問閣下,你們堂堂中國,怎麼還有美國的鋼筆呢?”周淡淡一笑說:“這支派克鋼筆啊,真是說來話長了。這是一個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他將其作為禮物送給了我。我覺得無功不受祿,就推辭。可是朋友非要我留下做個紀念。我覺得也很有意義,於是就把貴國的這支派克鋼筆收下了。”作為一個外交家,周成功地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同時也維護了自身的尊嚴。他的機智、幽默、不卑不亢,不僅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同進也贏得了對手的敬佩和尊重。(過渡)之所以他的偉大能夠得到萬眾矚目,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從小就有博大的胸懷……(這裡,我還適當講解了周被認為是那個時期最具魅力的男人之一,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個美男子……這一切與他成為共和國的領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相依相存的。)

這下有一男孩兒說:“老師,我也會講周的故事。有一次,一個外國記者問周,為什麼中國人把人走的路稱為‘馬路’?”周笑了笑,說:“這個呀,那是因為我們走的是馬列主義道路,所以簡稱‘馬路’”。可以說,學生通過我的課前準備,已經對周後來成就的偉大是必然的。我讓學生再次去讀課文,讀後,用一名言或是詞句為開筆去學著分析人物的成長過程。這個過程,雖然已經超過了年段目標,但針對我班學生,還真不個難事。有的學生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因為周從小心裡就裝著國家和民族,這與後來成就偉大的事業是分不開的。還有一個孩子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因為周有這樣的人生追求,所以他才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了國家重要領導人之一。學生的體會,我由此欣慰,如果這是本課的成功教學的話,那我有如下反思:

一 名人歷史背景較為重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多麼崇高的志向,在這個充滿競爭的年代,我們的孩子都是溫室裡的花朵,他們不知道今天的幸福到底歷經了多少磨難,多少艱辛,才走到了今天。因此,學習本課應該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充分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有了對當時的歷史背景的潤於,學生就容易瞭解少年周恩來為什麼會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由於帝國主義的強佔稱霸,血型的中國人不得不起來反抗。本文通過周恩來少年時代目睹了中國人在租界裡受洋人欺凌卻元處說理的事情,感悟到“中華不振”從而產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抱負。應該說,本課從課題上就強烈地震撼著孩子們的心靈,一種無形的偉人榜樣的力量推動了故事的高潮,多麼遠大的理想啊!逐步昇華到課文主題,使學生有一種努力奮進的決心,對學習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祖國的繁榮需要金錢,更需要努力拼搏的精神。這個環節,我安排了學生讀書後的交流體會。“我為什麼而讀書”學生表現還是不錯的。

二 反饋歷史背景。在與學生共同討論的過程中,我逐步把學生引進文字,對當時落後的中國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出示文中重要段落,讓學生反覆讀,直到讀出感覺,讀出內心的激越。文章本身就是字裡行間,給我們的資訊是“帝國主義的無恥行徑,中國腐敗落後的國情,讓中國的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根據本課的學習目標,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老師的引導有機結合起來,把知識點通過各種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

三 閱讀悟妙筆。本文在寫作上,最大的特點就是用“襯托的寫法去突出主題。”只要認真讀課文,我償不難發現本文三次用了襯托的寫法。第一處,是周恩來剛到瀋陽看到租界的繁華,熱鬧與別處大不相同,襯托出別處的蕭條澄清,破爛不堪的景象。這裡是生活上的對比,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第二處,是在租界裡,中國婦女有冤無處訴,外國人為所欲為,橫行霸道,而中國巡警不但不伸張正義,還訓斥婦女,從這一幅描寫中可以看出中國人與洋人處於不同的政治地位,所以周恩來悟出了要想拯救貧苦人民,必須先使國家強大起來這一真理!第三處襯托是在談到讀書的目的,別的同學都滿足自己的需要而讀書,而周恩來一心想為中華的崛起而讀書,這一襯托更突出了周恩來的胸懷博大,志向遠大。以上三處襯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使文章更吸引讀者。這個環節,我讓學生反覆分句讀,從讀中悟“一反一正”,在文章中這樣的著筆就是為了襯托當事人物的精神品質。一篇好文章一定要做到“有骨血,有柔情,有剛毅等妙筆的運用。”作為語文老師,在適當的環節超一超教學目標,在語文科目中應該不算是“越界”。

四 實踐運用。如何在寫作中用襯托的寫法去突出主題呢?學生對使用“對比”的手法還是較為熟悉的,為了突出某物、某人的獨有特點,總會用類事物加以反寫對比,以達到一種寫作的效果。例如,寫某人助人為樂的品質,可以寫他身邊的人對別人漠不關心來加以襯托,這樣就能突出習作中主人公助人為樂的品質,達到突出主題的目的,為了突破這一重點,我安排了習作,寫一人物,用具體的事例突出某人的品質。在點評學生習作時,作了總結,要用襯托的寫法突出主題:首先要明確想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然後,要選準襯托物可以從正面襯托,也可以從反面襯托。

總之,學習語文不僅僅是為了學文識字,語文是一門左右縫源的科目,它是學好各門功課的基礎,要學好語文就得廣泛積累,每篇課文都是學生成長中的榜樣……

百數表教學反思 篇9

昨天我上了一節公開課,講的是《燈祭》,說實話這節課講的不理想,不像以前做公開課下來,感覺輕鬆舒暢,有一種酣暢淋漓之感。這節上下來總有一種失落感,好像心裡堵著一塊石頭,總是沉甸甸的,難以釋懷。我對本課進行簡要反思:

①引領學生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語文訓練,如在我提燈過年聽別人誇我的的能有多好時生髮揮想象別人怎麼誇體會女兒對父親的摯愛,以及父親死後我家過年與別人家過年不同情景一段,讓學生感悟對比手法,在父女對話一段讓學生理解重點詞語,在豐厚的情感、豐富的內涵中使語言訓練立體化,實現了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結合。

②文字是一種符號,往往在文字背後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內容,包含著多處“空白”令人遐想。像作者點燃玻璃燈,周圍的夜色顫動了一下,此時作者的思緒肯定也隨之顫動,我適時抓住這一空白點進行拓展:此時你就是作者,你此時的心情怎樣?你會對逝去的父親說些什麼?個體面向父親告白,是個性化的,也是再現課文具體內容的,這樣很自然地就把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理解與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既引導學生更深地感悟了文字,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百數表教學反思 篇10

《果園機器人》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略讀課文。主要是一篇體現電腦神奇的文章,介紹了果園機器人的特點,內容簡單,比較有趣。因為課文內容比較簡單易懂,因此我也不打算多花大力氣去講解這篇課文。

我先讓孩子們自己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然後就是檢查他們的預習情況;接著讓學生再讀讀課文,說說果園機器人怎麼樣?哪些地方有趣?找出文中的句子讀一讀。其實學生尋找的過程,就是把課文重點的句子,精彩的句子梳理了一遍。對於長文,略讀課文,我覺得要克服面面俱到的通病,要學會對教學內容進行大膽取捨,善於突出重點,對於重點的孩子們沒有提到的,這時我們可以發揮主導作用了,引領孩子們去理解。這樣使孩子們真正學到了知識,解決了孩子們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也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教學時,我超越文字,只用了二十分鐘讓他們自瀆課文,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其餘時間則放在拓展上,首先是讓他們說說看見這個果園機器人,你是不是覺得他還有什麼缺點或需要改進的地方。現在,請你們說說自己的想法。此時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馬上紛紛發表觀點:有人說機器人靠吃蘋果充電太浪費了。如果是我設計,我就讓他們吃樹葉,吃草;還有人說可以利用太陽能來發電……總之,學生的想法讓機器人有了更大的改進。第二個拓展則是與口語交際相結合,讓學生大膽想象,說說自己想發明什麼樣的機器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爭著發言,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本節課,雖然對本文理解花的時間不多,但我覺得通過這兩個有效的拓展,學生更加懂得了科技的發達,懂得了這是個科技社會。我們只有從小努力學習,掌握知識、本領、將來才能適應這個社會的需要,才能成為有用的人。

百數表教學反思 篇11

學生圍繞“醜小鴨為什麼會發出快樂的呼喊?他懷著怎樣的心情?”兩個問題,自己的發現和理解與同學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學生將不斷的深入體會醜小鴨所經歷的種.種不幸,而教師就在其中起點撥作用,引導學生更深透的領會文章的內涵,進而產生對醜小鴨以前不幸遭遇的同情,在感情上與醜小鴨發生強烈的共鳴,為下一步的昇華感情、明理導行埋下感情的伏筆。

課文學習完了,學生對醜小鴨的境遇已經具有了深深的同情,也為醜小鴨變成了美麗的白天鵝感到高興。這時,我順勢提問:“學了課文,你有什麼收穫?”學生就能很自然地說出要像醜小鴨那樣遇到困難不灰心,勇敢面對困難,這樣才有好的結果。我又進一步引導學生要把課文的精神融進學習領域:“是啊,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難,也應該像醜小鴨一樣樹立信心,戰勝困難,頑強生活。願這種精神能激勵我們在知識的海洋裡乘風破浪、勇往直前!”至此,課文學習與德育滲透已圓滿結束,課雖結,情猶存 ……

不過,本課的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些許的遺憾,在把握課堂機制上,課堂每一環節再緊湊方面尚需努力。

百數表教學反思 篇12

《一個星期有幾天》一課是義務教育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三冊教學內容,是有關七的乘法口訣的教學。上完這節課後,我有以下體會:

比較理想的方面:

1、 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備課時我覺得如果直接用書上的主題圖來引入課題,可能會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所以我就用學生在這之前的一道 考試題來引入新課。這張考試卷一直還沒給學生看過,所以他們非常感興趣,注意力全集中上來了。題目是:小明一天寫3個大字,一個星期寫幾個大字?把錯誤答 案:3×5=15(個)展示給學生看過後,讓學生髮現問題。原來一個星期是7天,不是5天。再把正確的答案:3×7=21(個)展示給學生,從而引入本節 課的教學內容:“一個星期有幾天”。

2、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因為在這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2-6的乘法口訣,所以我就放手讓 學生自己編制口訣。叫一個學生上黑板板演的同時,展示幾份學生編制的口訣,讓學生髮現一些容易出現錯誤的地方,再一齊看黑板上的板演,共同發現一些規律。 再通過讀口訣,背口訣,對口令,開火車遊戲等環節,,讓學生充分地感知和記憶,效果不錯。

3、做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時,我很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簡潔、明瞭而清晰,是我教學語言的特點。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我始終要求自己做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而不是包辦者。

有待改進的方面:

1、 要做好課堂中的人文關懷,要儘可能地讓每一個孩子體驗成功而不是失敗。在學生自己編制完七的乘法口訣後,我展示了幾份孩子的口訣。可這幾份口訣全都是書寫 不太好的,並且是有些錯誤的。因為我想用這幾份口訣來做反面教育。所以我當時的點評只有不足,沒有肯定。課下我思考,我的這種教學手段會不會損傷這幾個孩 子的自尊心呀?說不定他們就因為這次出洋相而不喜歡上數學課了呢。所以,我覺得課堂中的人文關懷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努力做好的方面。

2、 要充分考慮課堂的時間結構,把學生喜歡的教學環節展示給他們。這節課的最後我還設計有一個撲克牌的遊戲,因為時間沒有把握好,所以就沒有開展了。而這個撲 克牌的遊戲是我的乘法口訣教學中孩子們非常喜歡玩的遊戲之一,孩子聽說沒時間玩了,都發出了“唉”的遺憾之聲。當時我就想,如果我在備課和教學過程會考慮 到這個問題,哪怕改變一下教學設計,都應該讓孩子們玩一玩,這同樣是對乘法口訣的鞏固呀。

3、要有一顆童心,要把自己和孩子們融在一起, 這樣的課堂會更讓孩子喜歡。一下課,一個學生就跑到講臺來問我:“老師,你一天大約喝了幾杯水呀?”我說五杯,然後他就幫我算出我一個星期喝了五七三十五 杯水。當時我就恍然大悟:為什麼我不在課堂上直接讓所有的孩子們來幫我算算呢,這樣,每一個孩子又都有了一次七的乘法口訣的練習,而且我和孩子們之間的距 離不是又縮短的更近了嗎?

要上出一節好的數學課,真的不容易,我也信奉這句話:功在課前,利在課中。我也是努力這樣做的。

百數表教學反思 篇13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經典課文,從我們上中學時到現在,無論教材如何變化,這篇文章卻為所有編寫者青睞。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本文是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戀歌,充滿著濃濃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惆悵。對這篇文章的主題有很多的解讀,諸如“批判”,“揭露”,“不滿”等此類字眼幾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隨處可見。在本文中,作者詳盡生動的回憶了自己童年時代的生活。在我的“樂園”裡,有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有神奇驚險的傳說,有雪地裡捕鳥的樂趣;即使在三味書屋裡,面對嚴厲的老師,我同樣能找到樂趣,新奇的追問,園內嬉戲,課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樣的天真,那樣的美好。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題,我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設計了“各抒己見”這一環節。預設的問題是:“有人認為,百草園是樂園,三味書屋是苦屋,你贊同這種觀點嗎?為什麼?”要求學生速讀課文,為自己的觀點尋找依據。課堂上本環節是學生參與人數最多,積極性最高的一個環節。有的說三味書屋是苦屋,理由是學習內容枯燥無味;有的說三味書屋不是苦屋,因為作者也寫了一些趣事,如尋蟬蛻、折臘梅枝……經過學生的探究,再由教師點撥,提煉出這樣一個觀點:三味書屋中既有苦也有樂,應該說是一個“苦中有樂”的書屋。再聯絡文章的第一部分,文章的主題自然得以凸現,課後“研討與練習一”中的問題迎刃而解。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識到課堂上問題的提出很關鍵。老師提出的問題必須具有有效性,必須能撥動學生的心絃,必須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這樣學生才樂於回答,急於回答。問題必須提到點子上,課文的難點才能得以突破。

當然,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如其它環節的設計不太合理,導致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學生讀課文的方式有些單一……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摸索,力求達到課堂教學最優化。

百數表教學反思 篇14

《音樂課程標準》中表述: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是音樂教育中最基本的理念。要理解音樂作品的思想內容,就要把握住它的情感性和形象性,而要把握住音樂中的情緒和形象,則必須通過學生自己的音樂實踐來感受和體驗才能獲得。這個過程就是音樂審美體驗的過程。

因此,整課以濃濃的師生情貫穿始終,注重以情動人、以情促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一個領路人。我在教學中努力追求人性化、個性化的音樂教學,儘可能地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更熟練更富有設計創編演唱形式時,讓學生以自主設計——自主編排——闡述意圖——展示的形式進行。結果,有的學生能用領唱、合唱的形式,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他們還能設計出輪唱、領唱加齊唱的演唱形式,真是五花八門,讓我驚喜連連。學生就是在這樣寬鬆、自由、愉悅的學習氛圍中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思維能力得到了拓展,創編能力得到了提高。

百數表教學反思 篇15

教學這一課時,我充分利用了書上的表音表形圖,幫助學生認識了zcs的音和形,然後讓學生結合表音表形圖,說說兒歌:像個2字zzz,仙人掌刺ccc,絲瓜鬚子sss,在這樣的直觀形象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很快認識了zcs,記住了他們的形狀。但是在小組開火車讀的過程中,我感覺到好幾位小朋友發出的zcs的音不是很標準,他們的舌尖沒有抵住下齒背,有一位小朋友的門牙壞了,還總是漏氣,發出的z和c的讀音幾乎沒什麼兩樣,呵呵,怎麼辦?我不由得想起了南通教育部落格上“花信風”網友給我的留言,要注意學生的口型,我想嘗試一下,於是,我讓孩子們用石頭尖舔舔自己下邊那排牙齒背,並做示範給他們看,然後,讓他們聽我發zcs的音,聽完了,再自己試試看,然後開火車再讀,感覺這一次好多了!嘿嘿,學習了!但是,就那位漏氣的小毛頭,他的發音到傍晚他媽媽來接他時,還是沒發標準,看來只有等到牙齒長出來了再跟他“較勁”了。

在學習整體認讀音節時,有部分先行者早就學會了,我趁機讓他們當小老師領讀,看他們樂顛顛的,很想展示一番,也省得我多費口舌,“該出手時再出手”吧。齊讀沒問題,可是開火車讀的時候,吳鑫傑小朋友不知怎麼搞的,就是讀成z-i-zi,我告訴他:這是整體認讀音節,螞蟻站在後面當啞巴,發不出聲音,就直接讀zi,聽懂了,再讀,讀對了,可一會兒抽讀,又錯了!天哪。課後,我找來他,問他怎麼老是這樣讀呢?他說了,是他家裡就這麼教他的,呵呵,問題出在這裡!看來,這是“先入為主”了,今天晚上,讓他當一回小老師,教教他的“大學生”吧,或許能改正過來。

百數表教學反思 篇16

本節內容是教學畫垂線,我先讓學生隨意畫一條直線,經過直線上任意點畫一條或多條垂線,他們畫出了不同方位直線的不同側的垂線,初步體會用作圖工具三角尺畫出的垂線比較規範;然後由課件演示過直線上的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的畫法,同步介紹作圖步驟,然後放手讓學生畫過直線外的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通過學生的動口交流、動手操作、合作學習,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人到垂線畫法的探索過程中去,有利於學生操作技能的形成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此次的教學中我做了靈活的處理。

一、注重合作學習和練習形式多樣化。

在教學中我儘可能地讓學生多一些合作學習,練習形式也努力做到多樣化。如學生在學習過直線上一點和過直線外一點畫垂線時,允許同桌兩個人可以互相看、互相說、互相指導。在學生學會畫垂線後,可以引導學生在對方的本子上畫一條直線,在直線上、直線外點一點,讓其練習做垂線。做完之後,量給同桌看,讓同桌明白是怎樣操作的及是否正確,讓自己的操作過程也更熟練。這樣安排,目的是有意識的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合作、分享精神。

二、重視操作的規範性。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無論是教師的示範畫圖,還是學生動手操作,我都要求規範操作,歸納如下:一放(把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和直線放在一起),二推(推到規定的點的位置),三畫(畫出所給直線的垂線),四標(最後標上直角的符號)。

三、靈活運用彩色粉筆。直線上一點和直線外一點用彩色粉筆作點綴,讓學生看得很清晰。

四、練習時增加了判斷、檢驗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等內容,讓學生體會垂線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學以致用的習慣。 ( 勵志天下 )

通過本課的教學,是我更深刻地認識到,讓學生動手操作,經歷只是形成過程的重要性。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百數表教學反思 篇17

《我們成功了》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二年級語文上冊第三組課文中的一篇課 文,本組教材是圍繞“愛祖國”這個專題編寫的。通過對本組課文的學習提升孩子們的愛國 情感及民族自豪感。這篇課文主要描寫了20__年7月13日,北京申奧勝出後,歷史的瞬間成了歡樂的永恆,中國人終於圓了一個世紀的奧運夢。作家肖復興也難以抑制心中的喜悅及激動,寫了這篇《嚮往奧運》,全文表達作者申奧成功後的興奮與激動,也表現了作為一箇中國人的驕傲與自豪。

這篇文章語言曉暢,情感真摯,耐人尋味,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陶冶情操和愛國教育的好教材。所以我在上這節課時所定的研究主題是"如何進行低年級閱讀教學",主要是想通過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但在上這節課的過程中感覺到,我這堂課的設計存在和多問題,總感覺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根本沒有進入文字中。課下我也進行了反思,通過老師們的評課,我知道了問題所在,首先我把這節課閱讀教學的目標拔得太高,所以設計了很多問題,試圖把學生引導我的思路上來,沒有給學生留夠自主學習和體會閱讀的時間,使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這一目標沒有達到。這次的研討課,每節課都訂了研討的主題,我的這節課主要是研究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但是可得一開始我把大量的時間放在了生字的複習上,致使後面的教學時間有些不夠。我們現在的教學提倡課堂的高效性,我的這節課有些環節出現了無效,所以我覺得這是一節失敗的課。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多考慮,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在課堂生高效、快樂的學習。

有一位教育家說過:給學生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麗的舞蹈。課堂是什麼?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舞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們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的舞臺。

為了打造好這個平臺,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充分相信學生,使學生樂學、會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都知道,如果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滿足的話,就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所以在課堂上,我努力創設輕鬆、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孩子們的思維在無拘無束中發展、飛越、撞擊。

2.“以讀為本,以學定教”,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全面實現教學目標,重視三維目標的整合。既教書,又育人。如:在閱讀教學中,我把讀放在首位,讓學生把課文從讀正確--流利--有感情。並使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們的快樂、喜悅和自豪的心情,從而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3.“生活處處皆語文”,我努力實現“大語文”的教學觀,注意課內的積累和課外的引伸拓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感悟語言的同時,把學生的目光牽引到課外。讓他們學會關注社會,關注國家大事。因此,課前我們談到了剛閉幕不久的雅典奧運會,課後我又建議學生去收集有關奧運會和有關北京的資料,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和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百數表教學反思 篇18

一.教學目標的制定還是較為貼切的,但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插敘的運用沒有涉及,確實是設計的一大敗筆。文章篇幅如此之長,隨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記敘,時而記眼前之事,時而憶從前往事,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而不零亂,都要歸功於插敘的運用。目標“感悟成長的艱難”,實現程度不夠,“艱難”沒有深品,流於淺表,不能水到渠成,效果不佳。嚴父的“果”不僅是英子上學不再遲到,還是國小畢業典禮上光榮地代表全體同學領畢業證書並致謝詞,更是日後成為一位知名作家……文字的解讀無止境。

二.活動環節自我感覺還算流暢,活動之間缺少必要的氣氛渲染,顯得很“生硬”,不自然。角色錄音音量小,該重敲的沒重敲。問題設計指向很大,不夠明確。“英子學做的事中,給她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呢?”接下來,“ 為什麼你印象最深?”如此問法,部分學生不知道從何下手,去思考,去解決問題。那麼學生回答的問題就會脫離預設,令老師招架不住,防不勝防。

三.師生互動缺乏活力、亦缺乏深層次的隨機生成。蜻蜓點水,便戛然而止。“爸爸是嚴厲的,你能理解嗎?”在學生談的時候還可以追問“你的爸爸有過類似的做法嗎?”這樣讓學生能夠聯絡實際來理解、感受,大膽的邁一步,效果會更好。按部就班地進行活動,語文課堂便失去該有的活力。學生牽著老師的鼻子走,失去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許多關鍵詞、關鍵句的理解還只停留在表面,如對爸爸的嚴厲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起!”“掄”等的品讀,學生與老師答記者問式的就過去了,老師不能有效及時予以追問評價,當然,深層次的東西更無法挖掘。

百數表教學反思 篇19

在音樂教學中,應為孩子們創設良好的環境與氣氛,寓教於樂,同時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以充分調動孩子參與音樂活動的積極性,讓孩子自然地感受美,自由地模仿和學習,甚至以遊戲貫穿整個音樂活動,讓孩子輕鬆地學會。

小班幼兒的思維正處於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過度的時期,他們情感外露,不穩定,帶有很大的情緒性。他們學習的特點是隻關心活動的過程,不關心活動結果,因此,教學活動應更注意遊戲化、情景化,強調讓幼兒在愉快、輕鬆、自由的遊戲中自娛自樂、玩中學、玩中獲發展。

《小小雞》是一首外國歌曲創編而來的一首幼兒歌曲,小班幼兒思維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在動作模仿和遊戲情景中學習。因此,我選擇的音樂將情景性和趣味性放在首位,節奏鮮明,形象性強的音樂引起幼兒活動的願望,另外,活動設計小小雞到草地上玩和允許自己喜歡的小小雞,在唱唱玩玩中,反覆感受音樂的旋律和歌詞。從看小雞,做小雞,一直到唱小雞的整個過程中,幼兒自然地產生了愛小小雞、愛雞媽媽的情感。幼兒始終保持活潑,愉快的積極情緒,真正做到玩中學,學中樂。

活動中,我出示課件中的小雞,放了音樂,請幼兒聽節奏、做動作。其次我引導幼兒聽音樂學做小小雞,讓幼兒通過動作來感受小小雞。這一環節中,幼兒對歌曲的旋律把握的還是比較好的。在隨後的活動中,我表演了小小雞,帶領幼兒邊唱邊去草地覓食。孩子們在欣賞我的動作時,情緒十分高漲。紛紛跟著音樂和我的動作自己躍躍欲試的進行動作的學做(例如小包、戴小帽等動作體驗)。在遊戲中,我表演雞媽媽找小雞,這個環節是引導幼兒初步感知遊戲規則,對遊戲規則而言,幼兒十分有興趣。

通過本次遊戲,我總結出:第一、運用情景遊戲法,讓孩子置身於小雞的遊戲中,通過扮演自己喜歡的小小雞,感知音樂的歡快樂感。第二、大膽運用說唱互動法,讓孩子反覆感受音樂的旋律和歌詞,從看小雞、做小雞,一直到唱小雞的整個過程中,幼兒自然地產生了愛小小雞、愛雞媽媽的情感,幼兒始終保持活潑、愉快的積極情緒。運用了這兩個方法激發了幼兒與老師相互的交流,多數孩子敢於用肢體語言表達表現,適合孩子與成人互動交流。

百數表教學反思 篇20

由於時代久遠,作者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獨特感受,不易為現代青少年所理解,教學上有一定難度。但這又是一篇文情並茂的優美散文,其語言精妙傳神,是學生品味語言好教材。筆者把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放在“品味語言,掌握方法上”,“拈精摘要”,大膽取捨,主要抓住描繪“荷塘月色”的的三幅圖景,教會學生掌握品味語言方法。

1、誦讀精彩文段:

誦讀是品味語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級教師洪鎮濤先生說:“……採用朗讀的辦法,讓學生比較、推敲、品味語言使用的妙處,形成語感。”學生通過對精彩文段的反覆誦讀,可以感受語言的豐富性,領會語言表達的規律性,從而增強對語言的規範的敏感性和鑑別能力。“文章不是無情物”,通過表情朗讀,學生從朗讀的語調、音色和形象生動的詞彙中,領會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學習《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我主要採用多種朗讀方法,誦讀描繪“荷塘月色”的部分。除齊讀外,或讓學生先聽錄音,體會範讀的速度,聲調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學生自己試讀;或讓學生自讀,便於自己體味、揣摩;或由一人範讀,其他同學聆聽,然後共同評論其優劣。

百數表教學反思 篇21

一、多鼓勵學生,學會欣賞學生

一切為了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每一位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而且還要學會去讚賞學生。在課堂上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這就要求教師耐心加以指導,例如在課堂中我強調開啟寫字板之後要先選擇輸入法,說了好幾次,可還有的學生沒有先選擇輸入方式,導致打出來的都是英文字母,在這個時候我仍然保持平靜態度,溫和的告訴學生。我想他們並不是沒有認真聽我說的要求,只是對於電腦操作還不熟練,總是忘記一些操作步驟,我還適時的告訴學生們,電腦操作就是考驗誰最熟練,相信同學們只要肯下功夫,每個人都有可能變成電腦高手。在這節課上,我儘量營造民主、和諧的氣氛,這樣不但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精心處理教材,分層次教學

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有時顯得比較浮躁、缺乏耐心。在整整一節課的時間內,總要求他們安安靜靜、規規矩矩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做是很困難的。那麼,如何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值得我思考的。我認為首先要研究教材,精選內容,對容易的知識點的講解可粗略一些,讓學生自學也未嘗不可;對難度較大的內容要想辦法化難為易,教師加強隨堂指導,使學生聽明白,做正確。其次,要讓學生多動手。學生對動手操作非常感興趣。如果整一堂課只講理論不讓他們動手,他們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因此要合理安排時間,讓學生多動手,這樣才能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在上機內容的選擇上,也要注意難易結合,有時候採用同樣的練習,基礎好的學生由於認為太簡單在操作的時候就粗心大意,而基礎差的學生有時又認為太難做不出來,這樣“一刀切”常常效果不佳。這時候佈置不同的任務,就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要求所有學生都要完成基本任務,另外佈置較高層次的額外任務,讓基礎好的學生去完成,這樣既節省老師的教學時間,也給學生更多的練習機會和知識技能。

三、教學方法多樣化,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單一的教學方法,在短時間內可能效果不錯,但長期下來,學生便會慢慢地失去興趣。資訊科技課一般採用“任務驅動”模式教學,開始先由教師確定學習任務,然後教師講解、演示。這節課的不足之處就是沒能讓學生上臺操作。沒有給孩子們展示的機會。讓孩子上臺面向全體同學操作不僅能鍛練自己的水平,而且也提供了一個讓學生和學生交流的平臺。這是我在今後教學中值得思考的,多找一些方式全方位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熱情的投入學習中來。另外,還可以提出典型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討論,然後由小組派代表上臺來講解和演示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加強團隊合作精神和實踐經驗。

百數表教學反思 篇22

《竊讀記》教學反思:這篇文章的語言樸實無華,生動感人。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朗讀,採用各種各樣的讀來引導學生繪聲繪色地朗讀課文。用悟讀、賞讀、品讀等形式引導學生讀出作者與書相逢的驚喜、匆忙竊讀的快樂與懼怕、雨天讀書的開心、與書相別的留戀與滿足。同在朗讀的過程中,讓學生找出動作和心理描述的語句,在讀中就學生體會到作者對讀書的渴望。透過讀這些語句,學生也積累了一些好詞好句,品味出這樣寫的好處。

另外,在引導學生在讀懂課文時,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對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仔細揣摩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這句話的深刻含義,並受到啟發。課後,我還組織學生開展了“我與書”交朋友的讀書活動。學生做了一些讀書名言的書籤、寫了一些讀書的體會等活動。學完課文後,學生讀書的興趣也濃,在課前五分鐘的時間裡,學生都爭著介紹自己昨晚看過的書籍。

百數表教學反思 篇23

4月2日,我在某校講授了一節縣級公開課,下面是我的備課過程、課堂實錄與課後反思

一、備課過程

3月28日(星期一)下午,通過申請,說課比賽(讀書是我的一種生活習慣,因此我的說課較其他教師可能多少多了點新意,這恰恰助長了我的驕傲,潛意識中我形成了講課也是表現自己的錯誤認識,這可以說是此次賽課不理想的伏筆。另外說課時我的聲音較低,像是在自言自語。這個缺點,八年級四班的同學們也在課前給了我善意的提示,真應該謝謝他們。)我成為我們學校二位參賽選手之一。晚上,我知道了比賽課題《我的叔叔于勒》,然後開始讀書。

3月29日(星期三),我開始讀手頭上能蒐集到的有關《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所有資料(這些資料有孫紹振老師,有李鎮西老師的,有餘映潮老師的,還有各種學科雜誌上的,以及教學參考書) 整整一天,還沒有讀完。(其實,我這是在浪費時間,說課需要蒐集資料,而講課則需要了解學生,資訊有實踐經驗的同行。不知不覺中,這又強化了我的錯誤!當時,我最應該做的是把文字讀上幾遍,並初步確定課時目標,而且這一切應在半天內完成。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我可以去闖;別人做過的事情,我則應該去學,因為只有謙虛才能使人進步!)

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晚上10點多。

3月30日(星期四)上午,我有兩節課。直到下午第一節課,我才初步制定出第一份導學案。第二節課時,我還在讀“專家”。第三節,我在十四班試講,因為是試講,自己的心理上就放鬆了許多,也沒有引起我的重視。學生僅在中午自己讀了讀課本;導學案是在課前發給學生的。講課過程中,學生對“菲利普夫婦”的評價大多延著“貪婪、自私、冷酷、勢利”,也就是“錢”的角度去評價。在課上我對學生的結論感到好笑,卻好沒有仔細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以及這種現象存在的價值,反而覺得學生“被金錢所迷惑”,我暗暗嘲笑他們的“愚”。(此時,我研究的不應該是學生為什麼有這些“鄙陋”的想法,更不應該“嘲笑他們的“愚”,而應該分析“怎樣在學生認知的基礎,通過語文味的分析,加上我的介入主,使他們的認知有所提高”。至於提高的方向,可能有很多,但從我們國家價值導向(人本)和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來看,這個方向,應該是人性方面。“人性”是個很好的解讀文字的角度,當我們用人性的標尺去衡量分析文學作品時,我會覺得很舒服。其實,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的探索那些生命中本性的東西。)這使我又一次失去了修正航向的機會,繼續滑向悲劇的深淵。

晚上,我睡得更晚,可惜的是我仍然在研究“專家”的解讀。

4月1日(星期四)上午,我的導學案終於出爐,但沒有很好的去做它的預設,直到我正式上課時,導學案很是一片空白。現在想來真是後怕。

早晨,值班時聽過課的數學老師說,“上課的學校有多媒體”,下午,我開始做課件,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4月2日早晨5:30。(用課件上課是另一種思維,我用瞭如此多的時間來做課件,其實是在重構自己的上課思路,這又使我離“好課”的目標越來越遠。)

4月2日,上午7:35我到了高青四中(有點晚,他們7:20上早讀)。上課前,我問同學們有什麼建議,“老師,聲音再高一些,我採納了。”第一節課,我在八三教室,繼續備課,繼續從自己的角度去設計課堂,此時,我應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思考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可惜,我沒有那樣做。(此時,我尚有改正自己的時間與機會。)

這時,嶽老師正在上課,課題與我的課題一樣。我為什麼不去聽聽她的課呢?她的課一向是過渡自然,環環相扣,一氣呵成,且教師有激情,學生活躍。如果聽一聽她的課,我也許會對自己的教學設計做一些改變。這是我失去的又一次寶貴的機會,非常可惜!

二、教學思路

我的思路是從於勒的稱呼入手,引出信,由信的真假,去分析“菲利普夫婦”為什麼知道信是假的卻又不敢不願承認的心理;接下來,再分析“菲利普夫婦”的性格,重點在“衣冠整齊”與“鄭重其事”以及“高貴與拮据”的矛盾,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認識的目的;最後,指出“菲利普夫婦”一家的夢想都是建立在於勒給他的那封虛無縹緲的信上。從而得出他們的可悲、可憐與可理解。

三、教學過程與反思

課堂的開始與我設計的基本吻合,學生只是在分析信的真假時,有些不得要點,但總算進展順利了。接下來,按照設計,我們應該分析人物的性格,當然是“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然而,學生的回答卻使我亂了方寸,因為他們的答案不是我想要的。這時我有兩種選擇,一是繼續按我的思路走下去;二是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隨機應變。(這是整節課的分水嶺)潛意識中,我選擇了前者,至此,我失去了最後一次改正的機會。我為什麼會選擇前者呢?當時我的腦海中,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以我的課,來闡釋孫紹振的“錯位說”。現在想來,我做了一件極其錯誤的選擇,雖然這個選擇,我當時還沒有意識到。我為什麼沒有意識到呢?歸根結底是我對一節課的標準是什麼還不清楚。現在,我把這個結論寫出來:一節好課的標準,應是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在短短的40分鐘內有所收穫,而且這種期望不能太高,只比學生的認知提高一點點就可以了。這種提高包括知識方面的,能力方面的或情感方面的,一節課只抓住一點就夠了。比如,這節課的目標定位在提高學生的情感認識方面,讓他們明白,拮据的“菲利普夫婦”追求金錢是一種非常條件下的正常要求罷了。而我的目標卻定位在“學習一種分析小說的方法-----錯位”,這個目標是大學生學習的目標,不是中學生學習本文的目標。目標定位的錯位是自己對課堂本性認識的不到位,以及自己平時眼中沒有學生、沒有養成關注學生的習慣有直接的關聯。

現在,我不得不重新樹立自己對好課的標準,那就讓學生在你所主導/掌控的40分鐘內,能感到生命的快樂,沒有白白的浪費生命中的這40分鐘。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我應該是學生的“僕人”,我應該為他們服務,而不是視學生為我才情展示的道具。這個認識比是不是有語文味還具有根本性。一位教師當明白了這一點時,他才能有資格上出有學科特色的語文課。我認為自己的課有語文味,但誰是課堂的主人,一節課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卻不明白,或者說,是假明白,表面明白,實際卻不想做,進而不會做。如果,我因勢利導,當學生的見解與我的預設大相庭徑的時候,我順著學生的認識,稍稍點撥,加入我的介入,然後再有所提高,那將是一堂好課。我有上好課的能力,卻沒有上好課所必需的人本意識。結果是,我上了一節文字解讀最透徹的和教學設計最差的語文課。

由此,來反觀一位教師的任何一節課,都是他人生智慧的一次折射:做事情目標純一些。我是一名教師,教課的目標就是讓學生有點收穫;(有點收穫是經濟的,是可能達到的;有所收穫是籠統的,是不經過思考的,是不知道教學目標的,是貪婪的)。作為一名班主任,目標就是給學生一個安全的保障,一個好的品德;做為一名學校的中層幹部,做事的目標就按時創造性的完成自己份內的工作;做為一個人,目標就應該人性一些,並最大限度的人性一些。

無論那一個角色,角色的本身就是目的!

百數表教學反思 篇24

北京是一座聞名中外的古都,又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是全國人民嚮往的地方。二年級上冊第10課《北京》用簡潔、淺顯、優美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北京的風貌,表達了對首都北京的讚美之情和熱愛之情。課文采用總——分——總的寫法,選擇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三處事物:—是北京天安門和天安門廣場,這是北京的象徵;二是街道和立交橋,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來的建設成就;三是北京的名勝古蹟和公園,表現了北京古今結合的特點。根據的教材的特點,我是如下完成這一課的教學的:

一、創設情境,整堂課讓學生置身於遊覽觀光的氛圍中,激發閱讀的興趣。

開始上課,我就對孩子們說:“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遊覽風景優美的北京,現在我們出發吧。”然後在輕鬆愉快的音樂聲中,我們觀看北京風光片,孩子們如同身臨其境,一下子就對學習這篇課文產生很大的興趣。我們一會兒遊覽景物,一會兒又回到優美的文字中,在詩情畫意中完成了這一課的學習。因為圖文並茂,孩子們的感情被激發起來,朗讀也特別有激情。最後孩子們還充當了一回小導遊,其實就是背誦課文。可是,孩子們一點也不感到枯燥,一個個饒有興趣,幹勁十足的。就連說 話練習,也是情境中的一個環節,那就是我們旅行結束了,回到了長沙,大家說說長沙的美。總之,這堂課孩子們都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不知不覺地就下課了。

二、抓中心句,從整體入手,緊扣中心詞“美麗”展開教學。

課文開頭結尾都讚美了北京的美麗,她到底是怎樣的美呢?這是我這一節課圍繞的中心。每欣賞一個段落,我都會讓他們到文字中去尋找,哪些詞語可以讓你感受到天安門的美,道路的美,全城的美。而找到這些詞語之後,我會讓他們再一次直觀地從圖片中感悟到,這些詞語所描述的景象,如:鮮花盛開,綠樹成蔭、川流不息等等,這樣既能真切地感受到語言文字描述的美麗場景,還能理解詞語表達的意思,一舉兩得。

三、採取各種方式理解詞語,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

“莊嚴”一次從字面上解釋就是莊重嚴肅。但是這樣解釋,孩子們還是不理解呀。所以,我讓他們回顧升旗儀式、入隊儀式時他們的表現,理解“莊嚴”的意境。“矗立”一詞的理解,我是引導他們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形狀,明白高高地立著,就是“矗立”。還有不少的四字詞語,也是通過觀看圖片,理解詞語表達的意境。

四、擴充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

課文的第四小節介紹了北京的全稱風貌,可是都只是點到為止,並沒有詳細闡述。所以,我準備了一些圖片,讓他們對北京的名勝古蹟、公園、高樓大廈有了些許瞭解,學生看後都發出陣陣驚歎,從內心覺得北京太美了,所以,在朗讀的時候也發出了由衷的讚歎。

可是,這節課還是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說話練習,老師還需要對學生的說話做具體的指導,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學生的說話練習才會更有成效。

本文連結:https://www.xszwb.com/zh-tw/sxfanwen/jiantao/rek3gn.html

Copyright © 2024. 學識中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絡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