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中文吧 > 辦公 > 書信 > 檢討書 >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精選18篇)
手機版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精選18篇)

來源:學識中文吧 閱讀:1.35W 次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 篇1

這篇課文位於本冊第五單元,本單元的主題是:“別人有困難,我們應該熱情幫助,新世紀的小主人就應該友好相處,團結合作。” 課文以李麗借綠鉛筆為線索,記敘了一件發生在兩位小同學之間的事。課文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使學生產生心理共鳴,讀後自然受到助人為樂的思想教育,讓同學們明白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愛、互相幫助的道理。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精選18篇)

“李麗為什麼沒有接林園園的綠鉛筆”是課文教學的重點;“林園園看見李麗畫藍樹葉為什麼臉紅了”是學生理解的難點。

根據《大綱》要求和本組訓練重點,我在教學時著重體現如下思想:1.詞句訓練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讓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來理解詞句。2.注重朗讀訓練與指導。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的標點符號讀出停頓和語氣,還要根據不同人物選擇不同的語氣、語速,能分角色朗讀課文。3.緊扣課文思考題,理解課文重點。教育學生從小就以助人為樂為美德。

互相幫助,不應成為一句口號。在別人需要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這是每個人的一種責任,一種行為習慣。但要能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這是《藍色的樹葉》這篇課文給我們的啟示。本課中的林園園,捨不得把自己的綠鉛筆借給同學,說明她在幫助別人方面做得不夠好。教學時既要讓學生看到林園園的不足,又要讓學生相信林園園會成為一個助人為樂的好孩子。課文中的事與學生生活十分貼近,學生學習起來會很感興趣,輕鬆易懂。所以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聯絡生活進行反思,豐富內心感受。在讀和理解的基礎上,我提出問題:林園園看見李麗畫了藍樹葉,為什麼臉紅了?並著重指導李麗和林園園的幾次對話,通過反覆朗讀使學生走進林園園的內心世界,林園園最終已經認識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對的,同學有困難應當熱情幫助。她因為羞愧而臉紅,從而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課後我進行了拓展練習,“我想對林園園說……”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心裡話,進行說話訓練。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 篇2

《藍色的樹葉》是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李麗向林園園借綠鉛筆,可林園園捨不得借給她,找了很多借口,最後李麗就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文章的旨意在於讓學生明白: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應該熱情相助。教學時既要讓學生看到林園園的不足,又要讓學生相信林園園以後會成為一個助人為樂的好學生。但是,在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要圍繞文章的旨意,否則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課。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時,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因此,我精心設計了新課的匯入。課開始,我出示最常見的綠色的樹葉,並讓學生說說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回答:金黃的、紅色的等,就是沒有藍色的,此時我板書課題。在揭題後,我問學生,讀完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問嗎?學生自然就問了“樹葉怎麼會是藍色的呢?”於是我們就帶著這個疑問,開始了這篇課文的學習。

通過對課文的朗讀,學生從中找到了答案:原來是林園園不願意把自己的綠鉛筆借給李麗,李麗只好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課文結尾寫著:李麗拿起自己的藍鉛筆,用心地畫著一片片樹葉。林園園看著這些藍樹葉,不由得臉紅了。當同學們讀到這兒時,我問:“林園園為什麼臉紅了?”有的學生回答:“因為她覺得自己太小氣了。”有的說:“她覺得沒有把綠鉛筆借給李麗,有點不好意思。” ……我又問:“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林園園還會這樣做嗎?你從哪裡看出來?”這個問題設計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相信林園園能知錯就改,不要把她當成批判的物件。“如果是你,你願意把綠鉛筆借給李麗嗎?”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角色互換:當我遇上困難沒人來幫助我的時候,那是怎樣的一種感受。使他們深刻地體會到:他人有困難時主動伸出援助之手是多少的重要,並使之成為一種習慣。“那你們想對林園園說些什麼呢?”這一說話訓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本課教學,識字環節較紮實,通過多種形式反覆朗讀,如:小老師領讀、指名讀、同桌互讀、齊讀等,學生掌握較好。但也存在了許多不足之處:

1、匯入新課時,老師問:“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說見過黃色的、紅色的樹葉,此時還應引導學生聯絡季節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春天有綠色的樹葉,秋天有黃色的樹葉……語文課,就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

2、整節課之中,讓學生自由讀文過多,要在讀書的形式方面多變化。低年級的孩子,不太適合這種集體的自由讀文,教師也不便於掌握學生的讀書情況。

3、在指導學生讀好對話時,教師的引導要進一步細化。在幾名學生讀書感情不到位的情況下,教師要分析其原因。“小聲地說”“吞吞吐吐”“我怕你”“只好”等詞,是訓練低年級的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的好的機會,可先讓學生議一議,然後再讀。通過分角色讀或者教師範讀,就很容易讀出味來。

4、注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學生讀書時拖音、低著頭讀書、不認真聽別人發言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改掉。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 篇3

這是一首活潑歡快的歌曲,講述的是好娃娃尊敬關心爺爺奶奶的事情。幼兒在熟悉歌詞的基礎上體會情感,表現歌曲的氣氛,願意學學歌中的好娃娃,在家中做個關心老人的好孩子是活動的重點。

歌曲的意境可以通過具體的音樂形象來表現,同時恰當地根據歌曲的內容創設生動具體的情景,使幼兒通過想象、聯想來理解歌曲,可使教學活動情趣盎然,生動活潑。在教歌曲《好娃娃》時,我創設了情境化教育環境,選擇五名幼兒扮演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小孫子,這種教育環境優雅而舒適,充滿了童趣。音樂響起,頭髮花白的“爺爺”走了上來(拄著拐仗),“小孫子”急忙為“爺爺”搬凳子。(“爺爺”為“小孫子”翹起了大拇指)大家齊拍手說:“我為爺爺搬凳坐呀,爺爺笑哈哈!”“奶奶”走了上來,步履蹣跚,嘴巴一張一合(沒牙),“小孫子”急忙給“奶奶”端了一杯茶。大家齊拍手:“我為奶奶端杯茶呀,爺爺笑哈哈!”(“奶奶”摸摸“小孫子”的頭)這一情境既反映了歌曲的內容,又十分貼近幼兒的生活。接著頭髮花白的“奶奶”走下臺來,。這時大部分幼兒很有興趣,迅速理解了這首歌的內容。當“爸爸”“媽媽”親切地誇獎“你尊敬老人有禮貌是個好娃娃”時,歌曲《好娃娃》就充滿了感情色彩,“尊老愛幼”得到了自然的表現。

雖然對小班孩子來說情境表演會顯得比較困難,動作、情感不會很到位,但孩子通過自己稚嫩的表演,真正領會了“尊敬老人有禮貌”的“光榮”,孩子身臨其境才能“心”臨其境,增強幼兒的主動參與意識,自然地將自己角色化,與角色融在一起。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 篇4

《孫權勸學》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一百餘字,但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呼之欲出,在敘事方面,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緊接著就寫出結果,而不寫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如何長進的。在人物描寫方面,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有情味。

教學中,我採用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學習,促使學生養成自主讀書的學習習慣,學生藉助註釋和詞句理解基本內容,教師只激發,點撥。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在讀的訓練中,我以讀思結合的閱讀原則:初讀──速讀──競讀──研讀──背誦,自學效果很好,大部分學生能當堂背誦全文,提高了學生文言閱讀能力。

同時,我還注重文言文拓展訓練,因為課堂學習畢竟閱讀的範圍小,我有針對性地開展了文言文的拓展訓練《指鹿為馬》、,《哀溺》等閱讀練習,使閱讀過程中的諸多收穫得以鞏固與積累。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 篇5

《我選我》這篇課文的內容比較簡單,而且非常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開課時學生就根據課題提出了“我”指的是誰?他選自己幹什麼?為什麼選自己?結果怎麼樣?這樣一系列的問題,思路非常清晰,理解起來也並不是很困難。所以我決定在講這篇課文時,重點放在創設一種選舉的情境,讓學生在那種具體情境中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感悟人物說話時的語氣。

我和同學們商量,如果我們大家就是文中的那些人,這次選舉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場面呢?同學們認真讀書後,我們便開始了表演。首先我扮演文中的林老師,來了一段獨#from 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我選我》教學反思來自本站 end#白:“同學們我們班的勞動委員李小青,前幾天轉到別的學校上學去了,現在我們要補選一名勞動委員。”我的話剛說完,教室裡頓時鴉雀無聲,有不少同學託著腮若有所思,也有人在掃視班裡所有的同學,看來多數同學理解了課文內容。我抓住機會表揚了同學們,並且讓他們說一說為什麼這樣表演。有的人說:“ 教室裡靜悄悄的就是非常安靜,一點聲音也沒有。”有的說:“選勞動委員是班裡的大事,大家都在認真思考,到底選誰合適。”那接下來讀:“選誰呢?教室裡靜悄悄的,大家都在想。”讀出思考的語氣,既輕又要慢,也就水到渠成了。突然,有幾個同學站起來了,說:“我選我。”我就扮演林老師說到:“王寧,說說吧,你為什麼選自己?”幾個同學你一言我一語,說得頭頭是道。有的說:“我要學習李小青熱愛勞動關係集體的優點。”有的說:“我相信自己能當好勞動委員,為大家服務,給班級爭光。”說到這裡,教室裡真的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於是我抓住機會,問:“同學們你們為什麼要鼓掌?”有的同學手都沒舉就嚷嚷開了“我們相信王寧能當好勞動委員。”“王寧我真佩服你!”回過頭來再讀王寧的話,自然而然地就能讀出那份自信,那種堅(狐假虎威》教學反思)定的語氣。

就這樣,整篇課文就在選舉的情境中很容易就被體會的很好,所以再講這樣的課文時還是要努力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這樣才能使他們更好的把握人物的語言和內心世界。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 篇6

這是一節以計算為主的課堂,目標是讓學生體會分數連乘的方法,能快速正確的計算分數連乘運算;藉助已有知識,體會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課堂是按照這樣的幾個環節設計的:

一為複習鋪墊,為新課做準備;二為提出和課本同步的嘗試題;三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課本;四學生嘗試練習,檢查自學效果;五學生討論交流嘗試練習,說說為什麼這麼做;六教師評講、引導總結歸納;七為課堂反饋練習提高。

整節課,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能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主動學習探索新知。

課前備課,雖不是挖空心思,但也費盡腦力了。課本78和79兩頁知識點較多,有連乘、連除、乘除計算,還有分數混合運算應用。為了便於學生自主嘗試學習,我認真研讀教材,翻閱人教版相應的課題,仔細研讀教學用書和他人教學案例,翻閱自己的以前所做的筆記,最後把課本濃縮的知識一一挖掘出來,讓課堂目標變得單一明瞭。

課堂回顧:

一、在自學環節,總是擔心學生自己學不會,花了較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學課本78頁的內容。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信心有點動搖。還好,堅持了原來的想法。回顧以前的課堂和這節課,發現一個問題:學生不善於向同學或老師提問題。比如“這個是怎麼計算的”、“這步計算,表示什麼意思”。 學生在碰到不理解問題的時候,不敢甚至不會求助。這除了師生關係影響外,更多是“提問”這個學習習慣的培養上沒有做好。如何讓學生學會求助,這是一個要嘗試解決的問題。

二、這一個關於學生討論交流引發的問題。習題做完後,學生的一個鮮明舉動是高舉小手並“老師,是這樣做的嗎?”。在你的課堂中,請留意這一點。當然,學生完成練習後,問老師是很好的一件事——能把想法告訴老師,從而得到肯定——這是一種被動的肯定。我們能不能針對這個“被動”再做些動作呢?比如先讓學生自己去尋找來自其他人的肯定。這種肯定就先來自他的同學、好朋友、好夥伴,而不僅僅是他的老師。這就需要有時間有空間讓學生去討論交流。

我是這樣處理的:當學生完成練習之後,就可以自由下座位,找自己想找的同學討論交流解題方法和過程,最後統一答案。當然,整個課堂需要學生做到令行禁止,不然課堂紀律會比較亂。和學生約法三章,當聽到老師說回座位等停止討論的資訊時,沒有馬上按要求做的,下次將不能在課堂上離開座位。學生也是願意接受的。如果學生直接來找老師交流答案,當然你可以建議他先和其他同學討論交流,統一答案後再回來和老師交流。

上面有些是本節課的額外語。今天的課堂,只看到那麼一兩個人敢離開座位,說明學生還是很守紀律卻又比較膽小的。總想:公開課也讓學生大膽離開座位討論,而不是僅僅侷限於同桌或前後四人。

三、本節課的連乘計算脫離了情境題,為了計算而計算,沒有讓學生結合例題說一說每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雖然學生學會了連乘計算,但沒有聯絡實際問題解說,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課堂教學機智不足,缺少有效調整。在絕大多數學生熟練掌握連乘計算之後,還是按著教案上課,不能根據實際情況跳開教案上課,導致後面的練習趨於簡單,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更好的發展。

五、教學語言趨於平淡,教學環節處理不夠有趣、不夠活。針對這點,覺得我們是否應該多看一些綜藝節目等節目,向主持人好好學習呢?因為我們也是整節課的“主持人”。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 篇7

1、課前,我已佈置學生複習3B等教材上的業餘愛好類單詞,並通過作業紙讓學生預習本課所需要的新單詞。

2、教學中,以舊引新,用學過的興趣愛好引出生詞,並由生詞引出片語,再由片語引出句子,同時讓學生提前感知單詞hobby。

3、新授collect stamps時,用多媒體呈現部分集郵冊和部分類別郵票的放大圖,使新片語collect stamps直觀易懂,使學生對集郵產生好奇心,對新片語正真“願讀”,“想讀”,“讀來興趣盎然”,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輕鬆和愉快。

4、歌曲“Hobbies”的學唱,既活躍了氣氛,又巧記了單詞。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 篇8

《楊修之死》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看上去比較簡單。但是通過認真研究課文,我發現它很值得一教。有助於訓練學生的複述、概括、分析、寫作等能力。本次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基本上實現了自己的預定教學目標。現將收穫總結如下:

一、可繼續發揚的優點:

1、教學設計要勇於打破常規。

《楊修之死》是白話小說。一般情況下,我們會按照小說的三要素,即環境、人物、情節的格式來教學。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竭力避免這種傳統教學思路。而是選擇本文的焦點問題,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楊修的死因,來大做文章。將古往今來學者們的觀點引入,讓學生分小組展開討論,激發學生的思維。這樣既打破常規按部就班分析小說情節、人物形象的做法,又增添了課堂的學術氣息,拓展了課堂教學內容,更最重要的是訓練學生思維,學會如何根據文字分析問題,學會提取有效資訊,尋找依據,支撐自己的觀點。在互相切磋中,掌握本文的重點,學習小說的方法。

2、情境教學

複述課文主要情節,既是對學生轉換角度複述能力的考察,也是創設情境。在討論的過程中,我也含蓄地運用了這個教學方法。這就是部分聽課老師所說的演義法。情境教學能夠把學生帶入課文意境中去,在滲透情感體驗的同時,激發其思維。情境為教與學都增添了趣味性,使教學內容變得通俗易懂。

3、精心設計導語

好的開頭等於成功一半。教學導語要能夠給學生新鮮感,引起他們學習的慾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本次教學我從生活案例入手,增強課文時代感的同時,引起他們思考楊修之死。從一開始就將學生的注意力緊緊抓住,在以下的環節中層層推進,挖掘課文的深度。

二、今後教學需要改進的地方

1、認真研究學生

認真研究教法的同時,更要深入全面地研究學習物件。制定的目標,設定的導引問題難度要適當。對學情要做到心中有數。

2、提高設問技巧

提問是一種藝術。要根據不同能力、性格的學生要隨機應變設定不同的提問方法。對於高難度的問題,要設定臺階,引導學生一步步攀登到制高點。不同教學環節間,過渡處需要巧妙設計,自然轉換。

3、控制教學節奏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把握每一個教學環節的時間,注意教學節奏要做到張弛有度。好的教學課堂如同聽藝術家演奏一曲優美動聽的音樂。

4、加強板書訓練

美麗實用的板書會為教學錦上添花。本次教學板書有些凌亂。既不美觀,又不利於學生掌握教學內容。教師應該以身作則,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有利於導引學生。

總之,這次教學實踐暴露了許多問題,收穫多多,為我以後教學指引了奮鬥目標。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 篇9

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國中數學教學中通過課題學習,學生將經歷探索、討論、交流、應用數學知識解釋有關問題的過程,從中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發展自己數學思維能力,獲得一些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經驗和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探究數學學習的興趣,體驗學習的成功。

在八年級的數學(上)中的《實數》中,我們遇到了《立方根》的教學任務。本章前兩節的內容“平方根”“立方根”在內容安排上也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因此在教學中利用類比方法,讓學生通過類比舊知識學習新知識。教學中突出立方根與平方根的對比,分析它們之間的聯絡與區別,這樣新舊知識聯絡起來,既有利於複習鞏固平方根,又有利於立方根的學習與掌握。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發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感受了立方運算與開立方運算的互逆性,並學會了從立方根與立方是互逆運算中尋找解題資訊途徑。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是以人教版教材和課程標準為依據,在教學方法上突出體現了“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建立模型-----解決問題”的思路,在實際教學中採用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

在匯入新課時,創設了一個學生生活實際中常常見到的問題,“要製作一種容積為 的正方體形狀的包裝箱,這種包裝箱的邊長應該是多少?”讓學生從實際問題情境中感受立方根的計算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體會學習立方根的必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著設計問題1:算一算一些數的立方。在此處鋪設了一個臺階,再設定了一個學生容易解決的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從開立方運算向立方運算的思路引導,讓學生對立方運算與開立方運算這間的互逆關係有初步的認識,為進一步探究新知作好準備。

在教學中安排了問題2:討論數的立方根的特徵,讓學生計算正數、0、負數的立方根,尋找它們各自的特點,通過學生交流討論活動,歸納得出“正數的立方根是正數,0的立方根是0,負數的立方根是負數”的結論,這樣就讓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經歷了一個由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教學中注意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間,在探究活動的過程中以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問題3的環節中,設計了一個填空題:你能求出下列各式的值並用“ ”或“ ”填空嗎?因為 _____, ____, 所以 __

因為 _____, _____, 所以

由以上運算,你能得出什麼規律?讓學生探討了一個數的立方根與它的相反數的立方根的關係,由此可以將求負數的立方根的問題轉化為求正數的立方根的問題,讓學生體會轉化的思想,並用式子表示出來,即 ,對學生印象是深刻的。

通過《立方根》的教學,本人對概念課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已被生動活潑的自主學習、交流合作數學活動所取代。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說、敢做、敢爭論,充滿著求知慾和表現欲。交流讓學生分享快樂和共享資源,從生活出發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 篇10

解方程是數學領域裡一塊兒重要內容,在實際生活中,學會了列方程解決問題之後,很多不易用算術方法解答的習題,卻能列方程很容易地解答出來,這足以說明列方程解決問題比算術法解決問題有非常明顯的優越性。

今年我教的是四年級,所用教材是青島版五四制教材,第一單元就出現瞭解方程的內容,這部分教材我已經教學了四遍了,按理說這第五次教學這部分內容應該是易如反掌、揮灑自如,可是面對新教材的設計,我這個五年不教學高年級的老師卻有了很大困惑----本教材的教學設計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而出乎我預料的則是借用天平演示使學生感悟“等式”,知道“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都乘或除以同一個非零的數,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律,從而使學生進一步從真正意義上理解方程的意義,並學會運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在以前幾輪教材中,學習解方程之前都是先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然後利用: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被減數=減數+差;減數=被減數-差;被除數=商×除數;除數=被除數÷商等關係式來求出方程的解,就連我自己小時候學習的解方程也都是根據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求方程的解的。

開始我有些懷疑,以為只有青島版五四制這個版本的教材利用了等式的性質教學的,於是急切的開啟電腦找到各種版本的電子教材翻看這部分內容,卻發現各種版本的教材設計思路是一樣的,都是先學習等式的基本性質,接著再運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為了徹底弄明白教材的編寫意圖,我又找到了這幾個版本的教材所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翻看,新教材編寫者大致都是這樣解釋的:長期以來,國小教學簡易方程時,方程變形的依據總是加減、乘除運算之間的關係,這實際上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到了中學又要另起爐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或方程的同解原理來教學解方程。國小的思路及其演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對中學代數起步教學的負遷移就越明顯。因此,現在根據《標準》的要求,從國小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並以此為基礎匯出解方程的方法。這就較為徹底地避免了同一內容兩種思路、兩種算理解釋的現象,有利於加強中國小數學教學的銜接。看了這些內容,我才從思想上認可了這種設計思路,原來是為了使國小教學解方程和中學教學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

理解了教材的設計意圖,我開始強迫自己扭轉老的教學思路。結果學生因為是初次接觸,課堂上學習的竟是那樣的有滋有味。但在後面的教學中,我漸漸發現採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給學生帶來的竟然是區域性的銜接,而存在區域性的銜接對學生會更困難。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雖然有所下降,卻把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的方法單一化了。教材有意避開了形如a—X=b a÷x=b等型別的題目,不教學此類方程的求解方法,因為這類題目如果採用等式的性質來解非常麻煩。很顯然採用等式的性質這種方法教學國小階段的解方程目前存在著很大的侷限性。

但在教學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時,我們又不能避免學生在列方程時,依然出現形如a-x=b和a÷x=b的方程,特別是我們不能刻意地給學生強調不能列出X在後面做減數或做除數的方程,如果這樣強調,學生心中會存在很大的疑惑,當學生列出這樣的方程時,我們更頭痛於學生求解能力的侷限性。

鑑於以上原因,課堂上我採用了新老教學思路結合使用的方法,先從教材中的新思路運用等式的基本性質教會孩子解較簡單的方程,以便於日後國中學習時順利接軌,同時對於國中學習“移項”也能順利接收。但是面對現在四年級孩子的思維及接受能力,我再利用老教材的教學思路 “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教給孩子解方程,至少這樣能讓我的學生會解各種型別的方程,特別是有利於孩子們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他們不會再被“以乘代除”、“以加代減”的思路困擾著列方程,並且列出來還能順利解這個方程。

我個人以為,這樣用新舊方法結合著教學,既能讓學生為以後的學習做好銜接,形成綠色的通道,同時又體現解決同一問題方法、思路的多樣性。通過學生的課堂作業,我發現教學效果出奇的好。

通過解方程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我感到不論你的教齡有多長,你對同一教學內容教學了有幾遍,每次教學都需要教師靜下心來好好的研究教材教法,這樣才能用最適合學生未來發展的方法去教學生。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 篇11

《秋遊》是蘇教版二年級語文教材的第一課,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記敘文。全文生動的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秋遊的情景,表達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的歡樂心情。 經過一個單元的識字教學後,終於可以進行課文閱讀教學了!《秋遊》這篇課文的內容對於農村的孩子們來說可謂是“小菜一碟”了。

本文句式整齊,富有節奏。第二、三、四自然段句式,簡約靈動,富有節律,是朗讀的好文章。

因此,本課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語言文字,讓學生展開思維,多次練習說話。但說話練習也要分層次,“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雖是本課要求重點訓練的句式,但學生已經掌握,所以我並不重點訓練。

在設計時我緊緊抓住了“農田裡,稻子黃了,高粱紅,棉花白了。”這段話讓學生想象,進行句式訓練“稻子黃了,像( )。……”層層深入,學生思維活躍,到最後形成“農田裡,稻子黃了,像( ) ,高粱紅了,像( ) ,棉花白了,像 ( )。”這樣一段話。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 篇12

本課時教學效果良好,學生大多數都能快速、準確回答每一個知識點後面的問題,還有一些學生能上臺準確指出三級階梯分界線上的山脈。主要是因為做到了如下幾方面:

(一)知識系統性、邏輯性強,環環相扣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我是這樣組織的:相關基礎知識(地形、地勢的概念,三類地形圖、五種地形)——我國地勢總特徵——各級階梯概況(界線、主要地形區、主要地形型別)。對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我也設定環環相扣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直至得出結論。

(二)圍繞重要知識點多角度強化講解

例如:“我國地勢總特徵”的學習,從四個角度分析:1、分層設色地形圖的閱讀;2、示意圖的判斷; 3、地形剖面圖的驗證;4、對應的選擇題練習。通過四次強化,學生在課堂上就對我國的地勢總特徵掌握牢固了。

(三)講究教學技巧,激發學生興趣

1、由近及遠

例如:本課匯入,我以鎮江的地形地勢為材料背景,用語文題目的形式讓學生思考回答,從而讓學生悟出了地勢、地形的概念區別。

2、化難為易

例如,“地形剖面圖”的閱讀,我首先利用多媒體介紹了剖面圖的繪製,其次教學生在分層設色圖上繪製32°緯線,然後讓學生對照分層設色圖填上剖面圖中括號裡的地理事物名稱,並判讀海拔高度,最後才得出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佈這一結論。

又如:“我國各級階梯的主要地形型別”的學習,我先讓學生分階梯找出這一階梯的主要地形區,再讓學 生歸納主要地形型別;在找主要地形區時,又利用標字母的方式讓學生一一對應著找。這樣,學生就很快找出來了,也就很容易歸納出各級階梯的主要地形型別。

3、細化知識點

例如:“我國地勢總特徵”的學習,我細化為2點: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佈;又如:“我國各級階梯的概況”的學習,我細化為3個知識點:界線(位於階梯分界線的主要山脈名稱)、平均海拔、主要地形型別和地形區。

(四)注重學生參與,指導到位

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思考,我採用了“學案”的授課方式。在啟發引導的過程中,學生一邊思考,一邊動筆寫下答案,便於形成連貫的思維,得出結論。採用“學案”,也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

得到的啟示

教學要目標明確,思路清晰,緊扣重點,落實知識點,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和探究問題的興趣。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 篇13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說是一個全新的嘗試,各個環節注重了對分數意義的體驗,並在體驗中隨時注意總結。

1、聯絡生活實際,感受數學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課伊始,在輕鬆的聊天環境中,引入分數,勾起學生的分數的認識。在接下來的一系列舉例中,始終都在強調“在生活中”可以把什麼平均分,“在生活中”還可以把什麼看做單位“1”。通過學生熟悉的事物,將抽象的分數具體化。

2、創設自主學習環境,促進有效學習。

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一些物體可以看做單位“1”進行平均分得到分數後,創設環境讓學生自己通過手中的事物進行平均分,從中得到分數。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經歷了猜測、試驗、推理、證明等環節,讓學生在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中主動和富有個性的學習。對於數學知識的最終結論,不僅僅停留在知道了,而是讓學生親手操作,在具體的試驗中,真正做到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3、以學生已有認知水平為基礎。

《課標》中指出:教師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因此本節課從傳統的書本知識向學生的生活數學開放,把學生的個體知識,直接經驗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知識,並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努力探索新知,讓預設的教學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開放的納入到學生的直接體驗中。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一些不足值得改進,自己在課堂上對時間的掌控能力還有待提高,以至於不能很好的整體把握課堂教學節奏,顯得前鬆後緊。還有在學生進行彙報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沒能順利的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而是教師替為代之。從以上看出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還很匱乏,需要不斷地鍛鍊,提高。

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課堂教學的藝術貫穿於課堂教學全過程,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講究教學藝術。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的努力學習,鑽研,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創設一種和諧的課堂教學結構,從而真正的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快樂帶給學生。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 篇14

這篇課文的內容與孩子的生活相距太遠,課文旨在讓孩子體會到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如何拉近文字與孩子的距離,讓孩子真正走進王二小,是在設計教案時我第一個想到的問題。所以課的一開始我選擇了電影《少年英雄王二小》的片尾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我想此刻他們的內心受到了觸動,我想沒有什麼比這種更直觀的方式了吧。之後的匯入課文,到對課文的學習,學生融入了情境,看圖說話時學

生有很多話要說。在兩個課時之後,我特地抽出中午的時間讓孩子觀看影片《少年英雄王二小》,為了讓孩子更理解那個時代。但由於影片的形式又是採用時空交叉的形式(有王二小的時代,又有扮演王二小角色的小演員的生活),讓孩子有點混亂,特別是當孩子很有感觸的時候,突然又換到了另一個時空,讓孩子的體驗一下子蕩然無存了。當孩子看到王二小跋山涉水尋找八路軍,摔倒了又爬了起來,餓了吃冰融化的水時,教室裡異常安靜,孩子們的眼睛緊緊地盯著電影的畫面,影片的時間又比較長,很多孩子漸漸出現不耐煩的現象,當看到鄉親們被機槍掃射的場面時,學生都笑了起來,他們似乎不能理解王二小的時代,不能理解國仇家恨的意義。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 篇15

《花的勇氣》是一篇略讀課文,選自馮冀才的散文《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課文生動描寫了作者在維也納尋花的經過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感受,從只見綠地不見花的失望,見到花兒藏身於草下時的吃驚,到離開前仍不見花兒冒出來時的遺憾,再到看見花的原野時的驚奇,最後被花兒的氣魄所震撼。作者在愛花----尋花---盼花----看花的過程中,被小小的花兒傲風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閃現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義就是勇氣。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含義深刻的詞句的意思,教學的難點是理清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理解變化的原因。因此我在教學此課時,首先按照閱讀提示的要求讓學生初讀課文,說一說作者在維也納經歷了一件什麼事?(這篇課文細緻而又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在維也納尋花的經過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感受:從只見綠地不見花時的失望,見到花兒藏身於草下時的吃驚,到離開前仍不見花兒冒出來時的遺憾,再到看見花的原野時的驚奇,最後被花兒的氣魄所震撼。進而閃現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氣。)然後畫出表現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聯絡上下文想一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並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失望  沒有花的綠地是寂寞的

遺憾  花藏在草下

驚奇  冷風冷雨中冒出來

震撼  花的勇氣

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理清情感線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細讀課文,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抓住重點詞句反覆品味。這篇課文的語言準確生動,耐人尋味,如“沒有花的綠地是寂寞的”“我用手扒開草一看,原來青草下邊藏著滿滿一層小花”“我想它們剛冒出來時肯定很壯觀”“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此刻那些花兒一下子全冒了出來,頓時改天換地,整個世界鋪滿了全新的色彩。”等,教學時,我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詞句進行品讀賞析,與學生進行交流探討,感受本文語言之美,領會作者用詞造句的精妙。教學時應以讀為主 ,特別要注重朗讀的指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失望──吃驚──遺憾──驚奇──震撼。

通過反覆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就是勇氣。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 篇16

幾年前教科所饒晚霞老師中肯地警告過我:“你對課堂的時間分佈概念不強,入課慢。”沒想到幾年之後,我又再次犯了同樣的毛病。第一板塊,學生基本能理解並運用這些詞語。但該板塊教學,我足足耗去了十五分鐘,佔去了後面板塊的教學時間,造成了整個教學的失敗。

感受瀑布變化前的雄奇部分,學生抓住開課時朗讀的四字詞語以及具體的數字,談瀑布給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品讀比較到位,朗讀還算勉強為之。但是,因第一板塊耗去了太多時間,品讀變化後的句子時,已經臨近下課,我只得匆匆帶過。

第三板塊的補白練習,如果成功,應該是課的一個亮點,但因時間關係,也只有作為課後作業來完成了。

2、在資訊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因學校條件受震,一直沒有重修,無法使用多媒體,也是本文教學一大遺憾。誠然,語文教學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但像這類課文如果採用多媒體,通過強烈的畫面對比,引發強烈的衝突,激盪思維,讓人深深震撼,進而為教學的成功做一定的鋪墊。而今天的教學僅僅靠學生朗讀想象畫面,以及教師的情境創設,無法讓學生直觀感受瀑布變化前的雄偉壯觀和變化後的形容枯槁。沒有強烈視覺衝突,學生感受自然不太深刻。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 篇17

這是一篇議論性的散文,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說並不很好理解,好在課文思路清晰,教學中我根據作者的寫作思路,設計了以下一些相關的問題:

1、為什麼說人類宣稱征服自然是不自量力的想法?

2、從哪幾方面理解人類的智慧在大自然面前並不值得驕傲?

3、怎樣理解大自然的智慧是無與倫比的?

4、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的關係是怎樣的?

5、課文最後得出了什麼結論?為什麼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6、找出文中的反問句,舉一例說說它的作用。

正是基於以上的一些問題,使學生在讀課文時有了方向,在朗讀一遍之後,又讓學生迅速瀏覽進行勾劃,學生的閱讀效率有了明顯的提高。當然在學生讀課文之前有必要先把問題作以簡單的說明。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 篇18

優秀文章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值得品味的,教材的文章更是如此,而作為語言文字的教育者,我們首先做的應該是深刻挖掘教材,只有自己理解,才能傳授與學生。我一直思考為什麼我對於孩子課堂的生成總是無法應付自如,其實症結就在於自己對於教材理解不透徹、不深刻、不全面。 要做到深刻挖掘教材,教師也應該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在《北京老人》這課中,我便忽略了一些本可以深挖的內容,例如:文章中的兩件事是如何勾連一起的?我僅停留在“通過過渡句連線”的層面上。經過老師的點撥,其實可以在過渡句上做一些文章,我們學過了幾種型別的過渡句,能不能將他們列舉出來作比較?進而體會各種過渡的異同?比同強化,比異拓展,這是一個多好的為學生總結過渡句、理解過渡句的好機會。然而我卻沒有注意到,沒有深挖這個內容。

學生已經升入高年級,也應該具備了自己學習的能力,因此今後的學習中我應多重視學生的課前預習工作,可以留預習作業,讓學生在家提前解決不理解的詞語,試著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等,學生課前有了一定的思考,自然會為課堂省出不少時間,使課堂教學更高效。

本文連結:https://www.xszwb.com/zh-tw/sxfanwen/jiantao/vyg1kz.html

Copyright © 2024. 學識中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絡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