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中文吧 > 辦公 > 書信 > 檢討書 > 地圖上的發現教學反思(精選21篇)
手機版

地圖上的發現教學反思(精選21篇)

來源:學識中文吧 閱讀:8.27K 次

地圖上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

《地圖上的發現》這篇課文,敘述的是德國物理學家魏格納首創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教學重點是瞭解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的過程,即魏格納是怎樣發現大陸漂移的。難點是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課文所涉及的地理知識對學生來說還比較陌生,因此在課前,我先帶孩子們觀察了世界地圖,讓學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再去讀課文讓學生在瞭解了魏格納的奇妙想法之後,再借助地圖觀察是不是跟作者說的一樣,是那樣驚人的吻合。

地圖上的發現教學反思(精選21篇)

而對於魏格納精神的探索一直滲透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介紹魏格納相關探索的經歷,不動聲色地在學生激起崇敬之情,最後圍繞“為什麼魏格納從一張普普通通的世界地圖中能得出一個重大的地理髮現”這一問題張開交流,讓學生認識到認真觀察,思考,執著追求是魏格納獲得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同時鼓勵學生查閱有關“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其他資料,激發學生繼續探索科學的興趣和願望。

地圖上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2

這篇的重點是瞭解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的過程,難點是理解課文中有關的地理知識。此課文我發現學生對文中出現的地理名稱及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理解如不結合實物很難清楚。於是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得采取了以下幾點做法:

1、出示世界地圖在教學中讓學生在一邊讀課文一邊看圖的過程中讀懂課文內容,並最終理解魏格納的假想。

2、學生的預習、自讀是關鍵。教學前佈置學生的預習作業要有針對性,如:在地圖上找一找巴西與幾內亞灣的位置。像魏格納一樣在世界地圖上用手指畫一畫大陸海岸線。說說你對魏格納假想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閱讀中提出不懂的問題並展開討論。學生在質疑與討論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最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簡要地複述故事,並能把讀後的感受與同學進行交流。

3、讓學生圍繞“魏格納的重大發現靠的是什麼”進行交流,使學生體會到:認真思考,反覆論證,是魏格納獲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幾個因素。還鼓勵學生繼續查閱有關大陸漂移學說的其他資料,以激發學生繼續探索科學的興趣和願望。

地圖上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3

《地圖上的發現》一課重在讓學生自主學習,自讀感悟。

本文重點是瞭解魏格納發現、考證、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過程,難點是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本節課,我通過自讀、質疑、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合作探討、觀察地圖等各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以及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進行充分的讀書實踐,品味魏格納的言行,體會魏格納的心情,感受魏格納的品質。

教學中,以“發現”為切入點,圍繞“吻合”、“奇想”、“中龍”進行教學,經歷魏格納“偶然發現”“艱難考證”的閱讀全過程。突破難點時,在課前,我就準備了地球儀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和了解。上課一開始,我通過大螢幕把世界地圖放大在學生面前,讓每個學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激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接著,在引導學生交流讀書所得時,我讓學生從地球儀上找到巴西和幾內亞灣的位置,然後看看巴西大陸突出部分的形狀和幾內亞灣凹進的海岸線形狀,是不是如書上說的那樣驚人的吻合。這樣幾次觀察,學生對於如何推理魏格納提出的假說就自然解決了。這一課上下來,還極大地引發了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祕的濃厚興趣。

另外,一節課的資訊交流畢竟有限,應鼓勵學生課後上網或找一些相關文章讀一讀,可以是大陸漂移說和魏格納的文章,也可以是關於其他發明發現的文章,如牛頓觀察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觀察壺蓋跳動發明了蒸汽機等等,以深化對人物的認識和對“觀察”“發現”的認識,達到擴充套件知識,提高閱讀能力,享受閱讀樂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目的。同時結合本組課文的重點訓練專案:注意周圍事物的變化,養成觀察的好習慣,學會寫觀察日記,引導學生說說初秋時分,校園、田野、江南路旁的綠化帶等方方面面的變化,並把自己說的或聽到的寫下來。以深化對人物的認識和對“觀察”“發現”的認識,達到擴充套件知識,提高閱讀能力,享受閱讀樂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目的。

地圖上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4

本單元的主題是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對祖國的熱愛,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表達。本文是一首詩歌,我在教學中就以朗誦為主要手段設計教學,通過分角色朗讀,表演朗誦,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在朗讀過程中,學生始終興趣高漲,優美的文字深深打動著每一箇中華少年的心,通過朗讀,明顯感覺孩子們為自己是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中華少年》是一首現代朗誦詩。教學中,我主要是採用分組的形式進行朗頌表演,通過朗誦體會詩意、掌握節奏、學習集體朗誦的一些技巧。全班同學均以4人為單位自由分組,進行朗誦,大家訓練十分踴躍,除三人外,其他44位同學都在同學們面前展示了風采。

反覆朗誦後,學生也總結出本文是從中華的地域、文化、民族、風俗、歷史、人物、近代的恥辱、舊中國的災難、新中國的建立、改革開放的變化、我們的決心等方面來寫的,視野非常開闊,文筆遒勁有力。學生在不斷朗誦、不斷交流中,又瞭解了不少中國的知識。

最後一個教學環節照樣是由同學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其中,焦柔同學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詩中說‘讓東方雄獅從噩夢中奮起’,為什麼用‘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呢?”這個問題在我的意料之中,於是問同學們誰能回答,誰知全班竟然只有葛相君同學一人知道“南湖航船”的大約意思,這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地圖上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5

孩子們,今天我們學了打掌掌的歌,玩了打掌掌的遊戲,希望你們可以跟你的夥伴們一起:讀童謠,唱兒歌,一起快樂地——打掌掌。教學反思:《打掌掌》是湘版音樂教材第一冊內容,它是一首四二拍四三拍的遊戲性的歌曲,孩子們可以在遊戲中完成本歌曲的演唱。 首先,我在一開始以《打掌掌》為背景音樂教孩子們玩打掌掌的分解遊戲,讓孩子們對歌曲有個整體的印象。緊接著,引導孩子們隨著節奏念歌曲的唸白部分。我引導孩子們在反覆的遊戲中熟悉變拍子。

在歌曲的學習過程中還強調“LA SOL MI”這三個音的演唱,以逐步來培養孩子們音高的概念。用“MI的小手在哪裡?”“MI的朋友在哪裡?”以及分組呼喚的方式唱長短音練習孩子的音準,效果比較好,孩子也能輕鬆的接受這種遊戲形式。在這次教學實施過程中,我做到了目標明確,做到了通過各種音樂遊戲激發孩子們的音樂學習興趣,也做到了每一個環節都圍繞主題。但在教學環節之間的銜接方面缺乏組織教學經驗,以至於使學生在遊戲中有些走神。從中我認識到,在教學實施過程應重點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為學生量身定造一套合適的學習方法,細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不斷的用激情去感染每一位孩子,讓孩子們成為你優秀的合作伙伴。只有這樣,你的課堂才能充滿生機,才能有無數的思維火花迸發!

地圖上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6

通過教學可以感覺到,整節課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學情。教師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和意識。在朗讀感悟中通過多種方式積累詞語,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樂於學習,樂於參與。

但是從課堂中表現出來一些問題,需要重視。

(1)學生的朗讀中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說有的學生朗讀做到了正確流利,但是感情朗讀還不太到位;有的學生還把握不好用怎樣的語氣來讀;有的學生不能很好的表現自己領悟到的感情,模仿他人的較多,而自己的體會感悟的表現較少等。

(2)學生認真傾聽的能力需要加強。有的學生光顧表現自己而舉手,根本沒聽老師的提問和其他同學的發言,造成站起來什麼都不會,影響了其他同學聽講的情緒。

(3)學生還是缺乏訓練,發言聲音普遍太小,這是一種膽怯的表現,也是一種很不好的說話習慣。

(4)本人自己的調控能力、應變能力都應該繼續加強,過渡語言、評價語言都比較貧乏,缺乏對學生的激勵。以上幾點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強注意,把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地圖上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7

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通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真正理解字義和詩句內容,深刻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我在教學前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情況調查。通過調查,我瞭解到學生對古詩《登鸛雀樓》比較熟悉,有部分學生已經能讀、能背了。但發現學生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不但不認識詩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連字音也讀不準,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詩意及蘊含的道理。同時,我還發現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而且,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

對學生的情況充分了解後,我開始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地教學。我在教學時,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後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後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學生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我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於學生容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後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而且,我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並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使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中,我還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媒體演示、反覆朗讀體會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幫助學生明像入境,讓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影象,在學生腦海裡明晰出現,讓學生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

教學後,我作了認真地反思,覺得這節課除了具有上述優點之外,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評價學生時,原先設計好的恰當的評價語言被一些蒼白無力的評價語言所替代,使學生未能真正體驗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悅感。今後,我會不斷地努力,不斷地鑽研,不斷地改進,把發現的不足作為自己對教學探索的動力。

地圖上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8

《酸的和甜的》是課標實驗教材二年級的一篇閱讀課。它既生動有趣又寓意深刻。剛從課堂上走下來的我仍然充滿了激情和自信。回想起我和學生一起走過的這難忘的四十分鐘,靜靜回味我們的真心交流,品味學習過程中感情的碰撞和思維的火花,我感到了快樂,同時也激動不已。現在,我將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的本課設計中想體現的教學思想:

一、把握生字學習的時機,分散識字

“蒙養之時,識字為先”。低年級的新課程改革也正以此思想推行。死記硬背的識字方式已悄悄退出教學舞臺。新課程改革提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並掌握識字的規律,從而提高自身學習生字的能力。課前交流時,我讓學生猜猜我最喜歡的水果是什麼?接著出示“葡萄”圖片及詞卡。“葡萄”是形聲字,而且考慮到這兩個字不能分開使用,因此,沒有把它們分開進行教學,而是整體認讀、識記。告訴學生上面的草字頭就像高高的葡萄架,下面的部分,就像沉甸甸的葡萄。這樣,學生對生字有了大致的輪廓和印象。“串”是象形字,我引導學生從像什麼的角度去識記,自然而然地就和一串串的事物的樣子聯絡了起來。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了象形字的特點,初步學會象形字的識記方法。在識記“猴”、“狐”、“狸”三個生字時,我先讓學生觀察這三個生字有什麼共同點,並出示甲骨文中“犭”的寫法。像一條蹲坐在地上的小狗,學生自主習得“犭”愛和動物交朋友。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於是,我努力將這一理念體現在識字和閱讀教學中。在學習“轉來轉去”一詞時,我告訴學生“轉”是一個會變魔術的多音字,表示繞圈子的時候讀“zhuàn”,由此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學習中,判斷出“轉”在本課中的正確讀音。並能舉一反三地得出“電風扇會轉”、“大風車會轉”……

在閱讀教學中,我大膽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把難讀的句子劃下來,並鼓勵多讀幾遍,把句子讀準讀好。這樣,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創設情境,感悟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可通過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尊重獨特感受。整個讀書過程為弘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靈性服務。我努力將以上思想運用教學實踐中。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讓學生體驗小狐狸的角色,問問小狐狸在葡萄架下幹什麼,並讓學生演一演小狐狸在葡萄架下轉來轉去動腦筋想辦法的樣子。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悟了詞語的感彩,朗讀時,自然能做到聲情並茂。

地圖上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9

之前總很少找尋得到最貼近於學生的有關於愛的素材。直至前不久喜得樑曉聲的《慈母情深》才得償我願。

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愛,如大災大難突如其來時,有洛杉磯那邊一個滿身血跡、困頓不堪幾近瘋狂的救子英雄,在廢墟瓦礫中徒手連續挖掘6小時、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有在“5.12”這個冰冷的數字背後,一個母親以給自己的孩子餵奶的姿勢保住了孩子的生命,致死如此;有感動中國的、母愛齊天的陳玉蓉,為給兒子移植自己的肝臟,7個月忍飢鬥餓,不惜自己的血肉。這些感天動地的真人軼事真的不勝列舉。然,卻離我們學生身邊相較甚遠,可怕的是這些“偉大”無形當中把孩子們身邊近在咫尺的愛給掩飾的“渺小”了。

這個世上並不缺少愛,缺少的是用心去領悟。教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是一次詮釋“平淡”“質實”的最好講義機會。把這個尋常故事中看似平淡無奇的幾個側面所折射出來的愛的光芒給挖掘出來,讓孩子們好好零距離的去觸覺愛其實正從前方撲鼻而來呢! 環顧左右,興許我們裡只不過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僻壤山村,興許在地圖上也找不到個點兒,又興許這裡紮實普通得只剩下平凡。興許吧!但今天我要說,如果還有春天,我們的腳跟後面,愛一定如影隨形的。

樑曉聲先生筆下的母親就是個鮮活豐滿的例子,母親那直白無飾的話,因辛苦而掬僂的輩,拳拳愛子之心讓愛昭然若揭。 是時如果鼓勵孩子們留心生活。我們會想起當我們生病的時候,是誰立馬放下手中的活陪我們看醫生。當自己過生日時,是誰第一個記起併為之慶賀。當我們因失敗而傷心哭泣時,又是誰在一旁不厭其煩的勸導、安慰、鼓勵。

當……每天每天,我們都被愛環繞著,在舒適的房間、暖烘烘的被子裡,我們還在酣然入睡。殊不知母親在廚房已經忙開了。還不等我們睜開朦朧的睡眼,就經常性的聽到母親的呼喚。父親也早早的“晨曦理荒廢”去了。愛在噴香的飯裡,愛瀰漫在屋子裡,愛溫暖在我們心裡。零零總總的這些,無一處不尋常,無一處不令人尋味,無一處不暖人心房。 生活確實需要發覺,細品。愛,也許只在瞬間,需要用心捕捉。所以我們不該無視我們生活半徑內的每一尺寸愛。

地圖上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0

在資訊科技教學過程中,老師先佈置任務,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自主的參與教學,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必要的社會性品質;有利於建立良好的教學人際關係,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人;可以使課堂充滿活力,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使學生智力得到較好的發展。例如佈置任務:應用FrontPage軟體製作個人網頁,鏈入班級主頁。在大多數學生基本完成任務後,從學生製作的網頁中挑選出有代表性的作品。

由學生自己介紹演示,然後讓學生互相討論,發表意見、看法,實現相互交流、學習的目的。教師在此過程中以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為目的,適當的引導討論方向。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主動研究,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學會創新,並通過師生交流的互動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學習,達到自主構建知識的目的,實現學生主動發展的目標。

地圖上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1

《談生命》是冰心先生早年寫的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其中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文中時有精當的議論,但又不是理性的直說,而是將抽象的“生命”人格化,將生命流程物象化,抒情、論理交融。鑑於學生生活閱歷淺、閱讀理解有限,我在本節課的設計中,著重引導學生感知品讀課文,發現其中的美點,挖掘其中的理趣,理解作者關於生命本質的闡述。

一上課,我就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4點),給學生一個清楚的印象和一個明確的方向,為了達到這幾個目標,我將這一節課的設計分成四個板塊(照應教學目標)。

第一個板塊:引導學生用“整體感知”的方法學習課文,理清層次。活動是這樣的: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最能表現作者對生命感悟和認識的三句話,並以這三句話為依據,把文章劃分為四層。這篇文章在形式上沒有分段,可層次標誌卻很分明,學生只要用心讀,這四句話並不難找。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篩選、提煉、概括資訊的能力,加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第二個板塊:引導學生用“術語點評”的方式來學習課文,探究文章的寫法。活動過程是這樣的:請你嘗試用“術語點評”的方式來學習課文,所說的“術語”,指的是文章的表達技巧,如:表達方式: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等。表現手法:象徵、襯托、對比、想象等。結構手法:照應、過渡、引出下文、總結全文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反覆、反問、設問等。這一學習活動,使學生的思維發散開來,在發現中,點評中深入學習課文,學習散文多種多樣的表達,學習散文語言的精美。

第三個板塊,引導學生理解富於深意的句子,從而理解文章內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培養學生欣賞語言的能力。

第四個板塊:聯想體驗,目的是通過“仿寫”訓練,由課文拓展到現實,讓學生從更深的意義上感悟生命的美好,理解作者關於生命本質的闡釋,從而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這節課也有遺憾之處,由於課前朗讀不夠充分,課堂上朗讀也不夠多,導致學生對課文的生疏,使品讀不夠流暢,不夠充分。如果在閱讀這一環節上處理得好一些,課堂氣氛、學生表現會更好!

地圖上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2

《恐龍》是一篇知識性短文,也是學生接觸的第一篇說明文。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形態以及生活習性,字裡行間流露出對恐龍的喜愛。但是恐龍畢竟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幾千萬年的史前動物,離學生的生活十分遙遠。如果只憑借一張嘴、一支粉筆進行教學,很難使學生充分感知課文,領悟情境,反而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學效果往往不盡人意。究竟怎麼樣才能讓學生能夠從一開始就對恐龍有個大概的印象呢?為此,我鼓勵學生回家和父母一同上網查詢恐龍的相關資料,然後把資料打印出來或者重要的記錄下來,從而使學生初步瞭解一些恐龍的知識。藉助網路資源,查到了關於書中各種恐龍的視訊,並和同組老師製作了《恐龍》的課件。竭力再現史前恐龍生活時代的場景和意境,力圖使學生身臨其境,獲得生動、真實、親切的感受,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過程中我先帶學生學習兩種恐龍,然後給學生髮的設計表格,讓學生按照學習方法自學剩下5種恐龍,上臺彙報。但是效果卻不好

原因如下1、學生第一次學說明文,對說明方法不瞭解,但是我再講了兩種之後,就放手了,學生自學起來很吃力,因此失去了積極性。2、我用了一個固定的表格形式讓他們按此彙報,限制了孩子的思維,然他們失去了自主性。看起來我在放手,但還是讓他們按我的思路來走。3、對抽象的說明方法強調太多,本只要他們瞭解就行,我卻要求他們掌握,結果超出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因此課堂上發言的人很少。4、因為教學環節的問題,讓課堂時間不夠用,課沒有講完。下課後,請有經驗的老師進行評課,讓我找到了解決方法,在教學思路設計上應該有所改變,比如:可以跟著學生的興趣走,問學生你對那個感興趣,讓學生說,抓住幾個指導,剩下的讓他們自己找特點,認識7種恐龍後,統一讓他們找說明方法,一帶而過就行,不用浪費太長時間。這樣相信會節省一部分時間,課堂各環節時間會安排更合理。

經過這一課,讓我又有了更多的認識,更多收穫,也意識到自身經驗的不足之處,希望以後有更多的磨練,在磨練中進步。

地圖上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3

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國中數學教學中通過課題學習,學生將經歷探索、討論、交流、應用數學知識解釋有關問題的過程,從中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發展自己數學思維能力,獲得一些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經驗和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探究數學學習的興趣,體驗學習的成功。

在八年級的數學(上)中的《實數》中,我們遇到了《立方根》的教學任務。本章前兩節的內容“平方根”“立方根”在內容安排上也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因此在教學中利用類比方法,讓學生通過類比舊知識學習新知識。教學中突出立方根與平方根的對比,分析它們之間的聯絡與區別,這樣新舊知識聯絡起來,既有利於複習鞏固平方根,又有利於立方根的學習與掌握。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發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感受了立方運算與開立方運算的互逆性,並學會了從立方根與立方是互逆運算中尋找解題資訊途徑。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是以人教版教材和課程標準為依據,在教學方法上突出體現了“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建立模型-----解決問題”的思路,在實際教學中採用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

在匯入新課時,創設了一個學生生活實際中常常見到的問題,“要製作一種容積為 的正方體形狀的包裝箱,這種包裝箱的邊長應該是多少?”讓學生從實際問題情境中感受立方根的計算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體會學習立方根的必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著設計問題1:算一算一些數的立方。在此處鋪設了一個臺階,再設定了一個學生容易解決的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從開立方運算向立方運算的思路引導,讓學生對立方運算與開立方運算這間的互逆關係有初步的認識,為進一步探究新知作好準備。

在教學中安排了問題2:討論數的立方根的特徵,讓學生計算正數、0、負數的立方根,尋找它們各自的特點,通過學生交流討論活動,歸納得出“正數的立方根是正數,0的立方根是0,負數的立方根是負數”的結論,這樣就讓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經歷了一個由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教學中注意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間,在探究活動的過程中以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問題3的環節中,設計了一個填空題:你能求出下列各式的值並用“ ”或“ ”填空嗎?因為 _____, ____, 所以 __

因為 _____, _____, 所以

由以上運算,你能得出什麼規律?讓學生探討了一個數的立方根與它的相反數的立方根的關係,由此可以將求負數的立方根的問題轉化為求正數的立方根的問題,讓學生體會轉化的思想,並用式子表示出來,即 ,對學生印象是深刻的。

通過《立方根》的教學,本人對概念課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已被生動活潑的自主學習、交流合作數學活動所取代。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說、敢做、敢爭論,充滿著求知慾和表現欲。交流讓學生分享快樂和共享資源,從生活出發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地圖上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4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愛蓮說》一課時,我從講解課題、作者入手,然後一句一句領讀,一字一字翻譯,直到文章中心、寫作方法,所有該講的,一句話也不漏掉,所有該做的課後練習,一道題也不放過。我那時所擔心的,考試時千萬別因為自己沒講到,而使學生不會做。至於對學生,我那時所關心的,是他們上課記不記筆記,下課複習不復習。有時候考完,自己也納悶:這道題明明在課堂上已經講過了,還反覆強調,一定得注意。結果還是錯得一塌糊塗,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當時更多的是責怪學生,並沒有從自身去找原因。後來,我換了一個思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去發現。用這種方法上完課後我才真正明白了教與學的真諦。

上這一課我主要抓住了這兩個環節:

一、學習課文。先由學生自由朗讀,發現不認識的字和拗口難讀的句子提出來。學生提出有兩個字音讀不準:“滌”,“鮮”。當堂有學生予以正讀。一個句子難讀:“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師稍加朗讀,大家就明白了。然後是對照註釋翻譯課文,不懂的先畫下來,待會兒提問。這一步用的時間稍長,學生的提問也較多。但絕大部分問題,學生能自己解決,極少數問題,老師點撥一下即可。翻譯完後,我提了兩個問題:作者寫蓮有哪些特點?為什麼要寫這些特點?對於第二問,我原先以為學生回答不出來。結果,學生不僅正確地回答了出來,而且還聯絡到以前學過的《行道樹》。這不禁使我有些自慚,以前太低估了學生。?

二、評價課文。這裡有兩層含義:課文裡值得學習的地方和對課文有疑問的地方。這是讓學生髮現問題的最關鍵之處。一開始,學生由於習慣了老師的滿堂灌,沒人發言。我就引導大家:你自己認為課文哪裡寫得最好?於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對《愛蓮說》的主旨、結構和寫法,一點一點地全“拼”了出來。老師該講的,學生都講到了;老師沒講的,有些地方學生也講到了。比如以前作為難點分析的,是作者以蓮自況,追求高尚情操,諷刺汙濁世風的觀點。學生在分析的時候,不僅讚揚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還結合社會實際,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汙受賄的醜行,說他們連古代的周敦頤還不如,真該要他們好好讀讀這篇文章。?

這堂課,學生學得輕鬆自如,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不僅把老師該教的知識自己學習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去發現問題,去決定吸取或捨棄。這堂課也使我認識到,只有老師為學生服務,才是教學思想根本的轉變。

地圖上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5

在具體分析詩句理解詩句時候理解不夠透徹,特別是沒有把“藍天飛著潔白的鴿子,大海奏起歡快的樂曲”展開理解。原本是設計“讓孩子想像藍天上的鴿子可能在說些什麼?大海像個音樂家在演奏什麼歌曲?”等問題,並且創設情境:“如果你就是飛翔在藍天上的鴿子,你可能對祖國媽媽說什麼呢?”來深化對詩歌的理解的,但由於對時間的估計不夠準確,擔心時間不夠,所以倉促,我沒有抓住這個契機,進行深化。所以,整個環節並沒有達到我想要的熱烈。於是,我再轉入“田野、楓林”等句子的分析,希望能夠調動學生的興奮點,可惜反而造成教學環節脈絡不清的感覺。

課後,我反思覺得應該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朗讀上。本詩的朗讀教學重在掌握好歡樂、喜慶的基調,用熱烈奔放、激情滿懷的朗讀,表現出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怎麼樣才能讓孩子們有朗讀的興趣,產生朗讀的激情呢?在教學時,除了讓孩子們看生動的影音資料外,老師進行示範朗讀外,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詩朗誦,先讓學生進行練習,達到熟練,流利的程度。在此基礎上進行分工合作,排演朗誦,在朗誦中加上自己喜歡的動作,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朗讀的快樂。

地圖上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6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說。大禹的精神是可貴的,作為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也是極具典型性的,可是,作為二年級的學生,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達的特點,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由於學生缺乏對洪水感知的實際經驗,因此無法體會到百姓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情境創設從一開始就有障礙。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讓老百姓無家可歸”這一課文內容,我讓學生在讀完第一自然段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心情”然後,再輔助以視訊加深、鞏固印象,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的瞭解洪水的可怕與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過程中,教案通過“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檢視水流和地形。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說明大禹為治水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這是全文的關鍵句,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吃盡千辛萬苦、走遍千山萬水、挖通、劈開”等關鍵詞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以及個人談感受等形式,從學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艱苦與不易。

同時,這一教學內容是全文中最為困難的一部分,學生不能理解“千辛萬苦”這個詞語中所包含的深刻含義,從而也就感受不到禹這個人物的個人形象,體會不到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所以,能讓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之下結合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力是最為有效的方法。這一環節的教學,我認為設計還是比較流暢、到位的,我設計了用動畫理解“挖通”“劈開”,讓學生直觀的掌握了這一部分的內容。

禹在治理洪水中發生的感人故事,“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一個。如果從煽情,調動課堂氣氛這一角度來說,這一小節是個很好的切入點,於是,我採用創設“情景對話”這一方式來進行教學。問學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兒子,你想問媽媽什麼呢?”“如果你是大禹,你會怎麼說呢?”利用師生的交流,來對禹的個人形象進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撲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顧大家,是個無私奉獻的人。

反觀自己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還需要不斷努力和改進:

第一,對教材分析還應更加深入地鑽研,這樣才能使教學設計合理有效。沒有深入的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只有對文字反覆鑽研,才能體會文字的精華,從而生髮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第二,應該嚴格遵守“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這一要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能回答的,教師一定不能代為回答,一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教學的主人。教師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要改進的。

第三,規範教師的語言。說話時應該儘量簡煉,評價語應該儘量多元化。

第四,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如何抓住學生的這些語言,將它們與理解文字很好地結合,這也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仔細研究和學習的。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啟示,也為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歷練,希望我能從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地圖上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7

本次教學是我初為班主任的一次大膽的嘗試,在上課前我深入研究教材,教法,並虛心向本學年的教師請教。形成了較合理的教學設計,在練學生這塊還有不到位的地方。 在做第二個遊戲時,如果發動全班一起做就會有更好的練習效果,課後我又練了一次: 師:請楊魯濱同學東邊的同學起立。 (學生開始東張西望、有的很快起立,有的起立後又馬上坐下,教室裡喊聲四起。) 師:在他南邊的同學起立,在他西邊的同學起立,在他北邊的同學起立。 師:在他東南邊的同學請你衝他招招手,在他東北邊的同學請你衝他拍拍手,在他西南邊的同學請你衝他伸伸手,在他西北邊的同學請你衝他拍拍肩。 (學生每次剛開始都是很亂,漸漸調整後就都能做對了。) 師:再來一次!請鄭佳欣同學東邊的同學起立…… (學生再次經歷思考、判斷、調整、修正的過程。) 師:玩了兩次,你發現了什麼數學問題?或者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學生沉默) 師:為什麼同樣是張知行,一會說他在鄭佳欣的東邊,一會又說他在楊魯濱的西邊呢? 生1:我們剛才搞錯了吧? 生2:我知道了!因為張知行在鄭佳欣的右邊,在楊魯濱的左邊。 生3:因為我們每一次的中心不同,第一次是以鄭佳欣為中心,第二次是以楊魯濱為中心,所以我們得到的結果也不同。

因此,我想我要精講、多練上下功夫,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收穫更實用的知識!

地圖上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8

今天下午剛剛上了一節音樂課。

上課鈴聲還沒有響,七班的孩子們就早早做到了自己的位子上,開啟電腦,放好琴,靜靜等候我的到來。首先這是一個很好的感覺,上起課來怎麼能不高興,怎麼能不舒服,思路怎麼能不開闊?

第一個環節,先複習一下學過的兩首歌《青年友誼圓舞曲》《彩色的中國》。節奏沒有問題,重點解決的聲音的問題。坐姿要端正,重心要下沉,表情要自然,感情要充沛,精神要飽滿。最重要是聲音如何出來?還要邊唱邊聽,聽自己的聲音,聽音樂,聽伴奏,聽琴聲,然後再控制自己的聲音。另外,口腔要開啟。我帶著孩子們一個字一個字地說,“爸爸”“媽媽”“鮮花”“喇叭”。還一次次地示範如何用唱歌的狀態去開啟口腔等等。

孩子們很認真,聽得很仔細,做的很認真,唱的很認真,能夠感覺的出來,於是,效果特別的好,孩子們進步特別明顯。順便我叫孩子們學會看老師的指揮手勢,效果奇佳!

我想,注重音樂課,唱歌是一項很普通很平常但是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如何培養孩子們正確的歌唱姿勢,正確的歌唱方法,如何讓孩子們的聲音更美,值得思考,並且值得實踐。

本節課的第二個環節是欣賞法國作曲家瓦爾德退費爾的《溜冰圓舞曲》。首先為孩子們介紹這首樂曲的作者,創作年代以及圓舞曲的相關知識。本樂曲創作於1882年,距今130年,仍舊被世界的人民傳頌,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地圖上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9

廣大教師合學生的資訊科技素養急待提高。要能夠熟練地運用資訊科技進行我們的各科教學,教師首先得具備過硬的計算機操作技能。我本人對計算機操作只是略懂皮毛,所以,我執教的《太陽》一課的網頁課件是由學校的電教老師幫助製作的。

在製作過程中,要將自己的設計意圖清楚明白地表達出來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常常是邊講述邊比畫才能讓製作者明白自己的意思,但由於理解上的偏差,製作出來也還會不盡人意。如此反覆修改,浪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當時,我最大的感慨就是:要是自己能獨立完成這些複雜的網頁課件,那該多好。另外,學生對計算機操作的不熟練也不可避免地給網路課的教學帶來了限制。例如,在本課教學中,我原來設計了這樣的環節:讓學生在學完課文後利用留言板功能相互交流資訊,但由於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技能無法達到這一要求而只好放棄。

我想,要使資訊科技在教學中得以廣泛地應用,就要通過各種途徑對教師和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加以培訓,提高廣大師生的資訊科技素養。

地圖上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20

《打掌掌》是湘教版音樂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三課,教學內容包括音樂遊戲《打掌掌》和音樂知識3、5、6的音高、唱名和手勢。這是一首江西童謠,旋律歡快跳躍。歌曲根據兒童遊戲打掌掌描繪了花兒朵朵的優美意境。歌曲為2/4拍3/4拍混合拍一段體結構更增添了音樂遊戲的樂趣。

這堂課,我從感受入手,在各種律動和遊戲中逐層遞進感受音樂、熟悉音樂,將音樂通過聽覺和身勢律動內化到身體和腦海當中,在這樣的基礎上再去學習歌曲,非常自然舒暢,水到渠成,孩子們也不覺得為難,就好比建一棟框架結構的房子,框架搭好了,我們再去填充、細化和精緻當中的每一個細節。

以往的教學,我們常會先把一些難點,一些“零件”提出來,折騰一下、練習一下,逐一掃除了難點,再來整體的學習歌曲。就好比去搭建一個磚瓦結構的房子,得一磚一瓦的往上砌,紮紮實實,有好的效果,但是孩子們往往覺得不夠好玩,有太多的束縛。

《打掌掌》這堂音樂課,是從玩中開始,在玩中結束,沒有逐句的教唱,而是在過程當中自然而然的聽會了玩兒會了歌曲。

走在歌曲的恆拍裡,讓孩子們跟隨自己的感受,在音樂的世界裡,自如地歌唱,快樂地打掌掌。

地圖上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21

宋人好發議論,無論是吃飯喝茶,還是穿衣戴帽,亦或是遊山玩水,應該是特別是遊山玩水,總要考據本源,探究其理,因為他們尚理,所以很多的宋朝詩文當中無不透露一種理性的思考和智慧的閃光。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之所以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篇,不是在於他的遊記過程之暢快、風景描述之精彩,而是在於這篇遊記中透過記遊而引發王安石深入的思考:對人生處事的感悟,以及對治學嚴謹的心得。讀來真如和智者對話,啟人心智。

“記”是古代散文的一種體裁,產生於六朝時期,至宋時期,內容充實拓展,形式鞏固嚴謹。“記”可敘事、寫景、狀物,亦可抒發情懷抱負,闡述某些觀點。比如敘事的有《桃花源記》,寫景狀物的有《小石潭記》,既寫景又抒發情懷,闡述觀點的有《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等等,而《遊褒禪山記》就屬後者,符合宋人考據闡議之性。

《遊褒禪山記》全篇一共五段,結構清晰,重點突出。第一和第二自然段屬於第一部分,是記遊部分,第三四自然段是文章第二部分,是議論部分,第五六段是第三部分,補敘同遊朋友及寫作時間。本節課是第一課時,教授第一二自然段,我的教學設想是這樣的:首先是導語引入,介紹“記”的文體、作者及寫作背景,然後第一段採用串講法,由教師逐字逐句的講解重點的字、詞以及特殊句式,在講解過程中教給學生閱讀陌生文言語段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然後第二段給十分鐘時間,由學生結合課下注釋以及原有的文言知識的積累,自己去試著理解和翻譯,或是同桌合作學習,然後找學生提問,說出自己學習後的困惑和不解之處,最後教師解答。

設想總是美好的,而現實又是另一種景象。本節課上完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總結反思:一是課堂當中時間的安排分配,除去課前演講、匯入部分,時間已無多,再加之教師課堂的拓展,更有學生自學的時間又耗費不少,所以課堂略顯倉促,本想自學完讓學生提問,結果由於時間不夠,乾脆每人一句直接翻譯啦;二是在文言文的教學中,誦讀是必不可少的,那麼如何讀,讀多久,也是個問題;三是一節課上完,學生掌握多少,真正掌握了沒有,也就是所謂的課堂效率問題。針對以上幾個方面,在評課討論時,給出幾點建議和意見,針對第一個問題,學生自學可以放在課下,作為一種作業的形式來完成,以此來了解學生的學情,於是想到前些日子中央一臺播放的《劉伯承》中,有這樣一句話“戰爭中,時間、地點、任務、敵情、我情是謂‘五行’,‘五行’不明,必輸不贏”。我想課堂亦是無硝煙的戰爭,只有“五行”全明,這樣的課堂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重難點突出,課堂時間也就有適當節約,課堂容量亦可加大;針對第二個問題,明確讀是必須的,可以在講前讀,講後作為總結亦可再讀一次,視情況而定;針對第三個課堂效率的問題,本節課重點的字詞句,可以在課堂上設定一到兩個檢測題,當堂檢測,檢查效果。

當然,有好的建議,關鍵還要看課堂具體的操作,不足之處在以後的教學中,儘量去彌補,使之更加完善。最後想到,文言文的教學還涉及一個“文”與“言”的關係,如何處理這二者關係,也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難點,以後多向其他老師聽課學習。

本文連結:https://www.xszwb.com/zh-tw/sxfanwen/jiantao/ye0p8w.html

Copyright © 2024. 學識中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絡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