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中文吧 > 辦公 > 書信 > 檢討書 > 一面反思總結(精選22篇)
手機版

一面反思總結(精選22篇)

來源:學識中文吧 閱讀:1.44W 次

一面反思總結 篇1

《一面》是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此文寫的是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質,抒發作者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教學此課我從兩方面入手使學生體會“一面”內涵。一是魯迅外貌,使學生體會魯迅“瘦”的特點;二是魯迅語言、動作的句子,體會他對青年關心。教學中我按自己預先設計的教學進行,誰知課堂上意外發現學生對“關心青年”體會得不到位,課下我認真進行了反思,發覺課堂上學生的反常表現與我的教學設計有關係。於是便把課堂採用的教學簡案和反思後的教學設計提供給大家,希望能拋磚引玉。

一面反思總結(精選22篇)

課文在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以及“我”的感受時,不惜濃墨重彩,細緻入微。特別是六次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逼真傳神,給人一種“一面”勝似數面之感。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裡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緻,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著魯迅,觀察更細緻,連菸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課文中對魯迅的外貌描寫,讓學生搞清楚為什麼每次的描寫都不一樣,魯迅的外貌能說明什麼,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學生明白魯迅是怎樣一個人

一面反思總結 篇2

《一面》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後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回憶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課文重點展開敘述的。課文對魯迅的外貌描寫,由遠及近,從粗到細,由整體到區域性,緊緊扣住一個字——“瘦”。全文共六次寫“瘦”:一次整體寫,兩次寫手,三次寫臉。

從情節發展上,每到一個轉折處,便出現一次對魯迅先生“瘦”的描寫。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裡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緻,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著魯迅,觀察更細緻,連菸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面反思總結 篇3

課文先寫“我”發現小高探親回島時帶回了一隻裝小昆蟲的紙箱,暈船時他把紙箱緊緊地抱在懷裡接著寫“我”參加戰士們的嘗瓜會,聽到了關於西瓜的不平凡的經歷,看到了戰士們嘗瓜時的喜悅最後寫第二天天亮時,“我”看見一隻小蝴蝶正對著朝陽,扇動著它那對彩色的翅膀讚揚了海島戰士建設海島、熱愛海島的高尚品德圍繞著本單元的主題和表達方法基於略讀課文的特點。

教學時引導學生繼續運用抓關鍵詞句體會情感的方法學生在把課文讀通讀順的基礎上弄清課文的主要內容;發揮連線語的提示功能解決兩個學習任務——一是想想文中的小戰士為什麼把昆蟲帶回寶石島?二是交流讀完課文後的感受在交流中體會海島戰士熱愛海島、紮根海島、建設海島的高尚品德,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教學本文時,我採用層層剝筍的方法,一步一步把學生對課文的學習引向深處。

一面反思總結 篇4

上完《湖心亭看雪》,我回味無窮:短文長教,簡文豐教真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啊!這份美好,誕生於以下“突破”。以“讀”突破。從最開始的全文朗讀到重點句子的品味讀,“讀”是整堂課的主線。在讀中尋找疑問,在讀中解決疑點,在讀中體會心情,在讀中豐滿人物。“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讀”中自有山重水複疑無路,“讀”中自會柳暗花明又一村。讀出了興趣,讀出了韻味兒,讀出了精神,讀出了靈魂。“讀” 是主旋律,“讀”也成了文言課堂最大的亮點。以“用”突破。

第一自然段的成語概括和想象不用說了。第二自然段的解讀方法的設計頗費了一番心思。如何在“讀”的基礎上有所深化,從而推動課堂教學,又掀起學生的第二輪的學習興趣呢?因地制宜應用文言的方法效果不錯。學生用得興高采烈,老師導得輕鬆自如。“讀”中“用”,“用”中“讀”,既“ 讀”又“用”,相得益彰。文言之學習,成了一種有趣的嘗試。這樣的課堂,怎麼可能不風起雲湧呢?感到不滿足的是:學生思維的起點有好些處還開始於老師預先設計好的的“導”,如果能徹底地實現課堂思維從學生始,那樣的課堂才是真正屬於學生的啊!

一面反思總結 篇5

《別說我小》,這節活動的目標有兩點:一、能用普通話較清楚、有表情地朗誦詩歌,併發準“穿、說、桌、少”等翹舌音。二、學習通過圖示記憶詩歌的內容。三、增強做中班小朋友的光榮感,樹立自信心。通過《別說我小》這節幼兒園活動課,孩子們慢慢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長。在家裡從來不做事的“小寶貝”,開始慢慢學會了自己疊衣服、自己吃飯等等。我以小娃娃會做很多的事引出課題,並讓幼兒說說“自己在家會做哪些事”讓幼兒自由說說,滿足了孩子們我要說,我想說的慾望。接著我就藉助課前根據兒歌的內容製作了相關的圖片(爸爸、媽媽、奶奶、我、衣服、小腳、桌子、花燈),在我朗讀兒歌時,按兒歌順序一一出示,這樣幼兒就能很容易的看著圖片把整首兒歌念出來。在活動中帶孩子們集體朗讀,還採用接力朗讀的方式,提高了幼兒朗讀的興趣,幫助幼兒記憶。

可我在活動只重視了幼兒的記憶詩歌內容,卻把仿編忽視了,只是我把孩子們會做的事,編入詩歌中。對於目標二沒有真正實施。應該讓幼兒用“我會____”的句式進行大膽的表述,並根據孩子們說的內容及時的畫出圖示,使幼兒把兒歌中的內容自然的遷移到了自己的現實生活經驗中,也自然地進入了第三大環節中,創編兒歌。這樣孩子們能很快地創編出自己的兒歌,讓他們體會到了創編的快樂和獲得成功的喜悅。下次開展本次活動時,一定要切記目標,圍繞目標來實施活動過程,這樣才能取得活動的有效性。

一面反思總結 篇6

我必須好好反思總結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這一節公開課讓我體會了作為一名國中教師的酸甜苦辣。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語文教學略簡單于其它科目,但經過這一次公開課徹底讓我明白了做一名教師難,做一名語文教師更難,做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更是難上加難。

首先是教案編寫方面的。以前實習的時候,我的指導老師就和我說過,不同的教師對同一篇文章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只要在仔細研讀教材的前提下不要把最主要的東西丟了就行。一篇文章就像是一條小溪,有的教師從中舀一勺“教”給他的學生,有的則有兩勺、三勺。所以說不同的教師能給學生的東西是不一樣的。現在我也明白了寫教案的目的只是讓老師做到心中有數,你並不一定非要按著教案上寫的一步步來教。因為教案是死的,而我們人是活的,真正意義上的教案是可以不分課時的。而教案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關鍵的是在課堂上如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這一點對我們新教師來說是說很難的!

一面反思總結 篇7

《放小鳥》一文,敘述的是我放飛一隻小鳥的事,課文通過描寫“我”養小鳥與放歸小鳥的經過,告訴人們鳥是人類的朋友,我們要愛護小鳥、讓鳥自由飛翔在藍天上。課堂上,我給孩子們創設了一定的生活情景,在一定的情景中讓孩子們自由的發揮想象。特別是課文的第二段,在修改後的教案下,孩子們能充分感悟小鳥和鳥媽媽的叫喚是彼此的思念,是媽媽焦急的心情。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發現有許多不禁人意的地方,如:

學生的朗讀不夠到位。孩子們的朗讀不應該是技巧性的,而是在讀懂課文內容後,充分感悟人物心理,或者充分理解課文含義的基礎上通過讀來抒發感情。

一面反思總結 篇8

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也是牧場之國。荷蘭是一個另人神往的美麗國度,課文作者用華麗優美的語句描述著荷蘭的美麗。學生在學習這類課文往往是讀著很美,但真正要說出美在哪,為什麼覺得美就很難。第一單元的一篇《七月的天山》,同樣是語句非常優美,讀完之後都覺得景色實在是美不勝收,但幾乎沒多少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那種美。

也許對學生來說有難度,所以我在教學《牧場之國》時側重引導學生多讀,從讀中慢慢感受動物們在牧場上自由生活的場景,只要學生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牧場的和諧寧靜,體會綿羊豬群駿馬的悠然自得,那麼這篇略讀課文所要傳遞的感情就已經滲透進學生的腦海之中了。在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結合語句想象畫面,昇華感受。在各種方式的朗讀之後,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歡的部分,說說吸引你的理由,最後將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讀中,反覆讀—悟—讀,最後達到學習目標。

一面反思總結 篇9

文中母親說:“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親。”我問:“你認為文中的母親狠心嗎?”對此,學生持兩種不同的觀點:狠心和不狠心。我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在教室分塊坐好,然後展開辯論。在辯論中,兩種不同的觀點發生激烈的碰撞,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的思維變得異常活躍。這無疑鍛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增強了師生間、學生間的資訊傳遞,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最終,雙方統一了觀點,母親看似狠心的表現實則是一種愛,一種盡責的愛。

學生理解了文中的內容後,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母親是如何愛自己的。然後要求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形式來讚美自己的母親,最後讓學生說說如何用實際行動來回報母親的愛。這樣的設計,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從課內擴充套件到課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更深地理解了母親的愛,明確了今後應如何回報母親的愛。可以說,這個設計既深化了課堂教學內容,又教會學生感恩,即要感謝母親對自己的養育之恩。

一面反思總結 篇10

我的公開課在悅耳的鈴聲中拉上了帷幕,心中那些許的興奮和太多的遺憾簇擁著我走出了教室門。為了這節公開課,我進行了精心的準備,可以說投入了比平時多兩倍甚至幾倍的精力,當然有收穫也有遺憾,也正是這些收穫和遺憾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不過,這堂課還是讓我感到了不滿足。如果在前面的環節上再緊湊些,那麼,片斷練習:一會兒,天空出現了一隻小白兔,,過了幾秒鐘,;很快又來了一位老奶奶,老奶奶的柺杖,又不見了。完全在這節課上可以進行,這樣比下節課進行而更有效果,但遺憾的是我沒能完成它,因為時間已經來不及了。除此之外,“雲”的發音上的口誤也讓我很尷尬。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出現這樣的錯誤是不應該的,對此,我將努力彌補自己的不足,爭取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面反思總結 篇11

一、成功的喜悅

1、激發興趣,自主讀文。

為了能激起學生的自主讀文的興趣,教學伊始,我問學生:這是什麼季節的景色?你想畫什麼?接著,我就和學生一起繪畫了一幅秋天的圖畫。今天我們就一起到秋天裡走一走、看一看。學生興趣盎然。接著讓學生用自已喜歡的讀書方法讀課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讀,也可以找好夥伴商量,還可以和學習小組的同學討論。這樣,通過營造開放寬鬆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讀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學生有了認知的激情,就會自主參與,尋求新知,而不是被動接受灌輸。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再讓學生自主識字:說說自己記住了哪些字,怎樣記住的。然後我學著楊昱婷老師的教學生字的方法,把字剪成桂花、蘋果、梨、楓葉的形狀,讓學生貼到相應的位置上,這樣既增加了學生識字、記字的興趣,又增強了識字、記字的效果。

2、美讀課文,讀中感悟。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教學中,我讓學生自讀感悟,自主地從課文中找出自已想學的內容,多讀多想;自主地討論、交流,自覺地練習運用在精讀課上學會的一些讀書方法探究課文,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自讀自悟,主動發展。例如:讀完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後,我問學生:大自然的地毯怎麼畫?你則呢知道?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畫一畫。然後再出示這一段再讀,問學生讀後有什麼感覺?哪兒最美?學生說:“一抹金黃最美”。“那麼什麼是一抹金黃呢?”學生都不理解,我又適當引導:想一想秋天的草坪是什麼樣子的?有的說:“是黃色的。”有的說:“是一半綠一半黃的。”我及時點撥:“一半綠一半黃的草坪就像是染上了一抹金黃。”學生在自己的發現中完全瞭解了“一抹金黃”的意思,根本不用老師解釋。再如:你還喜歡什麼?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有的學生說喜歡星星。我知道了他不明白課文中的“星星”就是成熟的果子。我就讓他讀一遍:“課文中說星星在什麼地方?”“果林裡。”“果林裡有星星嗎?”“沒有。“那會是什麼?”“那是梨子、蘋果熟了。”學生又在我的引導下明白了文中的“星星”是什麼。

二、不足的惋惜

學習完課文內容後,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我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討論:你喜歡秋天嗎?喜歡秋天裡的什麼?學生興趣盎然,都說喜歡,但卻說不出秋天都有什麼景色。也許現在還沒有真正到秋天,學生以往沒有注意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我覺得今後要注重引導學生養成愛觀察的好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另外學生的評價還顯得不夠到位,如他讀的聲音太小,讀的沒有感情等。今後應培養學生正確評價,評一評成功之處,不足在哪裡,並能說出為什麼。這樣學生在自主評價的過程中會進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提高審美情趣,使紙面上的靜態內容躍出教材,轉化為符合兒童個性特點的動態表演,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一面反思總結 篇12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對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為了在課堂上體現課標精神,我堅持以生為本,以學定教,巧設情境,努力在課堂上體現充分的自主學習,有效的合作學習和適當的探究學習。

課堂上,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開發學生學習資源,注重閱讀個性化感悟,設計自主、合作的閱讀過程。以朗讀為主線,以實踐為活動為輔助,引導學生聯絡教材,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讀讀、想想、說說、議議、演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閱讀實踐,通過朗讀、想象、思考,力求對文字有所感悟。

一、朗讀個性化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用、最重要的手段,要把他用“活”,用“巧”,以達到促使學生理解、積累、發展語言、激發情感的作用。在這課中,朗讀的形式多種多樣:個別讀、齊讀、表演讀,把這些方式有機地融合起來,相互滲透。除此外,我還注重朗讀的評價,尊重學生意見,讀評結合,從而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所蘊含的內容。

二、注重體驗與感悟

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且這篇文章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體驗”一詞前後共出現了15次,運用頻率之高,次數之多,確為罕見,由此足見其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積極為學生提供語文實踐的機會和時空,讓學生在自主參與閱讀實踐活動中,深入課文與閱讀材料形成“對話”,從而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議論紛紛”“叫苦連天”這兩個詞時,我並沒有讓學生以詞解詞,而是注重讓學生先想想:聽了貓頭鷹的命令後你們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接著讓他們在小組裡說一說,讓學生在想、說、議中感悟到這就是“議論紛紛”和“叫苦連天”。顯然,在我們的引導下,學生與文字進行了心靈對話,走入了課文情境,與動物同命運共呼吸,急動物之所急,想動物之所想。最後有感於心、化而言之,實現了自我超越。

一面反思總結 篇13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從老教授的言行與“我”的心理、行動變化兩方面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鼓勵,以及“我”對他的敬佩、感激之情。因此,課堂中,在出示導學提綱的基礎上,讓學生採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展示點評、訓練提升的模式進行學習。

教學結束後,感受頗多。縱觀整節課,我想從得與失這兩方面反思一下:

我認為這節課做得比較好的方面是:

一、學生在自主學習及合作交流的環節中,積極思考,配合默契,討論積極。

二、讀寫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

教學中,抓住重點詞、聯絡上下文及對比等方法的綜合運用,讓學生進行合理想象,及時進行肯定與點撥,讓學生們深入的體會到老教授給予“我”的鼓勵以及“我”對老教授的敬佩。

課堂永遠充滿遺憾。我認為這節課存在的問題是:

一、整節課,儘管採用的是較新的教學模式,但主流仍是師生的對話。我現在追求的課堂是學生與學生的交流、評價(互動),必要的時候,我再出場。要想實現這樣的課堂,有待我和孩子們一起去努力,一起去尋路。

二、朗讀形式較少。學生們雖然能夠理解老教授是一個懂得關心、愛護年輕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我對老教授心存感激,但是對角色的情感把握還不夠大膽,所以朗讀時,放不開,朗讀語氣不夠。有些重點詞句,學生讀出來了,但我未及時創設情境,讓他們再美美的感悟。

三、課堂上的捆綁式評價語太少。我時時告自己,不要吝嗇自己的評價,也不要讓學生吝嗇他對同伴的評價,但實施起來,就出現了問題。

一面反思總結 篇14

一年級的孩子的直觀思維、感性思維佔極大的比重,因為課文的主要事情是寫媽媽和小峰為奶奶晒棉被、晒棉鞋。

因此,“送親情陽光”活動很容易被孩子們狹隘的詮釋為一系列跟“陽光”有關的行動:給長輩晒被子、晒棉衣、晒鞋子……我們老師應關注這一點,引導孩子們從思想上、行動上尋找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體貼長輩、關心長輩,比如給生病的爺爺唱首歌、削個蘋果,給疲倦的爸爸捶捶背、倒杯開水等等。

當然,如果有能夠感悟到“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關心,關心能夠溫暖人們的心靈”,那是更到位的理解,但不宜拔高要求,應生生的灌輸孩子此種認識。

一面反思總結 篇15

怎樣理解本文最後一句“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

我啟發他們道:這是有前提的,我們先一起來看前面的語段所寫“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至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了”。我說這裡運用了“此時無聲更勝有聲”的藝術手法,我們來看句中的倆字“它”和“ 她”分別指代什麼?學生們略一思考就回答道:前一個“它”指安塞腰鼓,後一個“她”指出奇寂靜的世界。我進一步啟發道:你們的回答很正確,我們可以嘗試想象一下曾經喧鬧的腰鼓一旦安靜了,確實會留給觀眾格外寂靜的感覺,但是倘若我們認為“雞啼”是實寫呢?在黃土高原上是有居住在窯洞裡的人們,抗戰時期的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延安就坐落在陝西,那麼傳來一聲意外的“雞啼”也屬正常;但是倘若這是虛寫呢,作用何在!一同學解釋說:人們當時沉浸在激情的迴響中,“雞啼”反襯這份寂靜。

我繼續發問:還有其他理解嗎?另一同學馬上站起來說道:人們沉浸在激情的迴響中,被一聲“雞啼” 喚醒。我問全班同學:大家覺得他們倆的回答怎麼樣?大家一致認為:可以的。我評價道:兩個同學的理解都非常合理。上述例子只是在《安塞腰鼓》的教學過程中閃現的小浪花,其實在兩課時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也讓老師感到震撼的“靈感火花”比比皆是,隨處可以採擷,這不能不說是得益於採用了自讀、自疑、教學相長的思路進行“非預設性” 教學的方式。

因為在嘗試這種教學方式的過程中,老師與學生之間人格完全平等,老師時刻注意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也意識到老師僅僅是個引導者和組織者而已;而教學活動又是在師生、生生之間從語言到知識結構到思想、心靈世界的對話中展開,所以這種學習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且在完全開放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心靈世界完全敞開,思維的火花閃現得更加燦爛;同時授課的教師也可以從中獲得收益。雖然有些教學意外裡超出教學設計,但真知灼見也往往在其中閃光。

一面反思總結 篇16

針對本文敘事性強、含義深刻的特點,我從文字整體出發,通過“我”的作畫態度,同學們的心理轉變,老師的言行動作這三大板塊整合實施。逐步挖掘“實事求是”的內涵,學會老老實實,學會用事實求是的眼光去評價別人,學會實實在在做人做事。

本節課,我根據中年級閱讀要求,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查字典,結合情境體會詞句含義。如我抓住“嚴肅、審視、和顏悅色”等詞和父親、老師的話理解課文內容。

在理解文字的過程中,我深入研究了講解與朗讀的關係。講是死的,朗讀是活的;講解是推評擺開,朗讀是融貫顯現;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

因而在朗讀方面,我側重了多種方式的讀,自讀、練讀、指讀、分角色讀、齊讀等方式進行,讓學生浸染在語言中,逐步進入一種言語情境,撩起他們的悟性與靈性。再通過有滋有味的說,讀體現以讀代講理解課文的目的,從而達到了與文字的互動達意,達到了“與我為文”的境界。

在隨文理解的過程中,我適時引導學生抓住“我的心裡是怎麼想的?”“老師在思考什麼?”和“如果你是嘲笑同學中的人,你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呢?”適當拓展文字,讓學生換位思考,讓學生真切感悟,如身臨其境。通過表情表演對比,異中求同,同中求異,讓學生對文字的領悟躍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通過讀、想、練、評等教學手段,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情感體驗,並引導學生用不同別人的觀察和思考方式感悟文字的精神內涵,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

一面反思總結 篇17

對於一堂整合課程來說,網路製作人員與語文教師的配合是否默契對整堂課起著關鍵的作用。在這次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參與網路製作的人員和課程指導老師和作課教師積極配合,互相幫助,交換意見,順利完成了這次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網路製作和教學錄影任務。

不足:由於課程整合的概念不是很清晰,教學設計還是畏首畏尾,沒有太放開,在學生自主學習方面還有待研究提高。

這種課程剛剛接觸,教師對網路教學比較陌生,使用多媒體廣播教學操作起來顯得不流暢。

希望以後有機會多參與一些這樣的活動。

一面反思總結 篇18

語文教學,引導學生理解一篇篇課文的內容固然重要,但其並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即我們經常所說的“授之以漁”。在進行這篇課文備課的時候,我預先有一個設想,教學時先扶著學生走一程,即由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長廊的長和美,瞭解作者的寫作方法。而在學習萬壽山這部分時,我再放一放手,讓學生分組進行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最後在學習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時,讓學生自學,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又開始的扶著走,到後來的學生之間學著走,到最後的學生個體獨立走,充分體現了教學重在授人以漁,我覺得這是我們教師在教學時,所應該著重體現的。

《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一篇遊覽性的課文,不僅文章內容美,而且在寫法上也很有特點。教學之前,我就設想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充分記憶課文的內容,練習表達。於是,講課時,我根據本文的特點及學生喜歡旅遊的特點,學習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遊這一情境。但是由於時間的原因,沒有使全部學生融入到導遊這個角色中,沒有真正走到文字中去。

一面反思總結 篇19

這篇課文是科學常識性說明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一、圍繞中心句設計思考題,啟發學生閱讀。

由於這篇課文的中心突出,內容較淺顯易懂,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中心句“20世紀是呼風喚雨的世紀。”讓學生從讀、聽、看、說中感受。接著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討論、展開想象:①為什麼說“20世紀是個呼風喚雨的世紀”?從哪些地方看出?②20世紀之前人類的生活又是怎樣?③20世紀之所以與過去截然不同,靠什麼?④你還能推測21世紀人類還將創造出哪些奇蹟?從問題中緊緊抓住中心句,讓學生充分的展開想象,大膽的把他們想象的說出來。讓學生從書本中所介紹的資料去認識20世紀的巨大變化。這樣學生就能夠很快的從課文第4自然段中介紹的科學成就感受20世紀的呼風喚雨。接著我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瞭解作者是用什麼方法向我們介紹的,這樣學生很快就能夠說出是用舉例和對比這兩種方法來介紹的。

二、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訓練朗讀。

語言文字的訓練在語文課上是必須的,因此特別注重學生的朗讀。如:“正是這些發現和發明,使人類的生活大大改觀,其改變的程度超過了人類歷史∕上百萬年的總和。”而學生在讀時,總是讀成“人類歷史上/百萬年的總和”,斷句不準確,朗讀的效果也就不好,理解起來也不工深刻,因此我示範朗讀教給學生正確的斷句方法。再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數梨花開”這句詩,在學生充分了解了科學的巨大成就後來讀,所表達出的感情是不一樣的。還有,為了讓學生弄清“發現和發明”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我引導學生從文中找找看,哪些成就是說“發明”的,哪些是說“發現”?這樣學生同讀書找例子,很快弄清了這兩個詞語的意思並且會用他們所一句話。回顧本節課的教學,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從學文中感受到了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

一面反思總結 篇20

本文注意錘字煉句,有時一個字,就含不盡之意。比如“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一句,一個“燒”字,道出了火燒雲的範圍之大,氣勢之巨集,色彩之豔。文中還用了很多疊音詞,如‘笑盈盈”“紅通通”“金燦燦”“偏偏”以及“跑著跑著”“恍恍惚惚”等,不僅增強了語言的音樂感,而且形象地描繪出火燒雲的色彩、形狀變化及人物的情態。

所以,我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注重學生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火燒雲的紅和“燒著”了整個天空後顏色之“變”:一會兒紅通通,一會兒金燦燦,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白,一會兒葡萄灰、梨黃、茄子紫等等,還有叫不出名的顏色;之後是寫火燒雲形狀之“變”:一匹頭南尾西跪著的馬只兩三秒鐘便大起來了,腿伸開了,脖子也長了,尾巴卻不見了。看的人正在找馬的尾巴,馬又變模糊了,來了一條大狗,後面跟著好幾條小狗,跑著跑著,大狗小狗都不見了。

又來了一頭大獅子,一轉眼就變了,再也找不著了。採取不同方式的讀,加入圖片讓學生欣賞,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對火燒雲乃至自然景觀的喜愛。

一面反思總結 篇21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是一篇略讀課文,它的結構很特別,是由兩封信組成的。學習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了解課文中所提到的成長過程中碰到的問題,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二是學習書信的格式及語言特點。

學習略讀課文,老師要敢於放手,才有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過,為了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我還是提煉出了兩大問題:一、張國強為什麼要寫信給柯巖?二、柯巖是如何分析這一問題的?然後,學生進行充分的閱讀和思考,並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

如果從整篇文章來看,重點應放在第二個問題。但我認為,如果學生不能清楚地認識到:張國強的問題並不是出在別人身上而是出在自己身上,就不能理解第二封信的深意,更不能瞭解柯巖在回信中的那種真誠、委婉、耐心。所以,當學生彙報第一個問題後,我請他們談談從這封信中,他們瞭解到什麼。有的學生說,他了解到張國強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因為他的作文獲了獎;有的學生說,他了解到張國強有點自以為是,因為他有了點成績,就以為別人都嫉妒他;有的學生說張國強看不起人,因為他說別人沒什麼了不起的。至此,其實學生已經化身柯巖,對張國強身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這就為學習第二封信做好了鋪墊。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書信的格式,我讓他們去發現,去歸納書信的幾大要素。同時,佈置了一道作業:張國強收到柯巖的信後,他會怎麼做呢?效果又怎麼呢?展開想象,並以張國強的身份給柯巖回一封信。

本課的不足之處是,由於花了較多的時間在內容的分析上,所以缺乏拓展閱讀,這在略讀課的教學中可以說是比較大的遺憾。

一面反思總結 篇22

這節課結束了,可是留給我下的是深深的思考,現在回過頭來細細地反思課堂,我總結出以下幾點不足,今後應該改正。

一、有些語文基礎知識還缺乏點撥。如:生字詞的再次滲透。

二、情感不到位。也許是因為我們這裡現在春天的特點還不明顯,學生缺乏感受,如果教學時用圖片吸引,讓孩子們有視覺感官印象。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致,我想教學效果會更好。

三、不敢放手。詩歌的第2、3、4、5、6小結是並列關係,教會學生學習2、3小結的學習方法,學生也許自己就會學習4、5、6小節。我應該給孩子們自學和當小老師的機會,這一點我以後在教學中要嘗試。

四、準備的還不夠充分。在教學中我應該設計仿寫環節,可以出示某一處春天的圖片,讓孩子們先說一說,然後再向作者那樣仿寫,把孩子們的思路真正的開啟,這樣會讓孩子們的思維更活躍表現就會更突出。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完成了我預設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說話能力、寫作能力、朗讀能力等都得到了訓練和提高。不足之處,今後加以改正!

本文連結:https://www.xszwb.com/zh-tw/sxfanwen/jiantao/zenwrm.html

Copyright © 2024. 學識中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絡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