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中文吧 > 其他 > 導遊詞 > 江蘇導遊詞 >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通用16篇)
手機版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通用16篇)

來源:學識中文吧 閱讀:2.37W 次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朋友們,現在我們位於莫愁湖,莫愁湖是一座有着1520_年悠久歷史和豐富人文資源的江南古典名園,爲六朝勝蹟,自古有“江南第一名湖”、“金陵第一名勝”、“金陵四十八景之首”等美譽。園內樓、軒、亭、榭錯列有致,堤岸垂柳,海棠相間,湖水盪漾,碧波照人。勝棋樓、鬱金堂、賞河廳、水榭、抱月樓、光華亭、曲徑迴廊等掩映在山石松竹、花木綠蔭之中,一派“欲將西子莫愁比,難向煙波判是非。莫愁湖公園是一座有着1520_年悠久歷史和豐富人文資源的江南古典名園,爲六朝勝蹟。公園現有面積爲58.36公頃,其中水面爲32.36公頃。園內樓、軒、亭、榭錯列有致,堤岸垂柳,水中海棠。勝棋樓、鬱金堂、水榭、抱月樓、曲徑迴廊等掩映在山石松竹、花木綠蔭之中。莫愁湖自古有“江南第一名湖”、“金陵第一名勝”、“金陵四十八景之首”等美譽。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通用16篇)

莫愁湖,六朝時稱橫塘。全園面積54公頃,湖面約33.3公頃。在宋、元時即有盛名,明朝定都南京後更盛極一時。清乾隆年間,在園內建鬱金堂,築湖心亭,遂成“金陵第一名湖”。莫愁湖內湖面寬闊,盛產蓮藕,蓮花十頃更是六代名湖引人入勝之處。遠在明清,莫愁湖就栽植了大量蓮花,每逢炎夏,蓮花盛開,翠蓋紅花,香風陣陣,恍若絕代的凌波仙子,出淤泥而不染。

莫愁湖名字由來的故事:莫愁是河南洛陽人,幼年喪母,與父親相依爲命。她文靜,聰明好學,採桑、養蠶、紡織、刺繡樣樣拿的起來。鄰居家的小孩唸書,她聽着記着,不但識的些字,連詩文也能吟詠幾句,莫愁還和父親學了一手採藥治病的本領。十五歲那年,父親在採藥途中不幸墜崖身亡,莫愁因家境貧寒,只得賣身葬父。當時盧員外在洛陽做生意,見莫愁純樸美麗,很同情她,便幫助莫愁料理了爹爹後事,帶她來到建康,從此,莫愁嫁進盧家,成了員外的兒媳。莫愁婚後和丈夫恩恩愛愛,第二年生下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取名阿候。雖然生活富裕,可莫愁時常想念家鄉,懷念父親,只有幫助窮人治病時才感覺快慰露出笑容。窮人們時常說:我們有了病啊痛啊的,見了莫愁,就什麼憂愁也沒啦!長此以往,莫愁女的名字就傳開了。一日,梁武帝聞報水西門外盧家莊園牡丹花開,便着便服來員外家賞花,只見牡丹花交錯如錦,奪目如霞,梁武帝驚得如癡如醉,遂問員外:此花何人所栽?盧員外跪答:此乃兒媳莫愁所栽。梁武帝不禁怦然心動,當即令傳莫愁見駕。梁武帝見到莫愁如花容貌,不由神魂顛倒。回宮後,寢食難安,終於想出毒計,害死了盧公子,傳旨選莫愁進宮爲妃。莫愁得知,悲憤交加,決心寧爲玉碎,不爲瓦全,投石城湖而死。四周鄉鄰得知,紛紛來到湖邊痛苦拜祭,怎麼也不肯相信這麼好的女子會投湖自盡。有人傳說深夜聽到莫愁的哭泣聲,也有人說看到天上落下一隻小船,載着莫愁悠悠而去……人們深深懷念她,爲了紀念她,將石城湖改名爲莫愁湖。梁武帝聞訊,自感慚愧,於是寫下了《河中水之歌》: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採桑南陌頭,十五嫁爲盧家婦,十六生子字阿候。盧家蘭室桂爲樑,中有鬱金蘇合香,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擎履箱。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早嫁東家王。在她的故居鬱金堂側賞荷廳的蓮花池內,塑起了一尊二米高的漢白玉塑像,爲南京標誌性景點之一。

莫愁湖內湖面寬闊,盛產蓮藕,蓮花十頃更是六代名湖引人入勝之處。莫愁湖公園裏有大量海棠樹,每年春季,海棠花便會盛開,有紅的、有白的、有粉的......因此莫愁湖公園每年也會舉行一年一度的海棠花會。

_年五一起莫愁湖公園從日本引進的大批鳶尾花卉在鳶尾專類園於遊客見面。鳶尾專類園坐落在院內北圩水榭周邊。是國內首家品種最多、栽植規模最大的菖蒲專類園。該園佔地15畝,園中菖蒲遍植,以道路爲界劃分爲黃菖蒲栽植區、燕子花栽植區、溪蓀栽植區、品種栽植區。園內花卉品種豐富、色彩豔麗、花瓣各異、花型多變,形成了美麗的自然景觀。

莫愁湖內有許多美麗的景觀,例如:

華嚴庵位於公園大門正北。公園大門1959年爲松木結構,1964年重建,古典式,混合結構,高7.1米,寬11米,建築面積40平方米,小瓦大屋頂,中門檐高4.5米,寬5米,兩側門檐高3.7米,寬2.8米,4門柱由石鼓支撐,門額“莫愁湖公園”5字系郭沫若先生1964年書題。

勝棋樓位於華嚴庵庭院北首,明洪武年問建,復建於清I司治十年(1871)。明清風格的二層樓房,青磚小瓦,建築面積592。07平方米。在復建後之漫長歲月中,又數度遭洪水與戰爭損壞,至建國時已破敗不堪。建國後政府即着手保護性維修。

鬱金堂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復建,咸豐六年(1856)又毀,十年(1871)曾國藩再築。鬱金堂緊鄰勝棋樓西山牆下,故有稱鬱金堂在勝棋樓下者。原鬱金堂臨水面北,1959年建園時改爲背水面南,後沿窗下改磚砌,鬱金堂共二跨六間,磚木結構,後跨爲券棚式,建築面積162.79平方米。相傳南齊時盧家女莫愁居此。

蘇合廂位於鬱金堂正南,並以四合院相連接,建築面積111.10平方米,磚木結構,1959年改建。四合院內牆上多石刻碑銘。

通水院水院門額由錢鬆喦1981年隸書“到此莫愁”。蘇合廂懸掛陳祖庥1920_年木刻楹聯:“賢王湯沐曠代猶存莫談桑海興亡且安排清簟蹄篆藉一局圍棋賭勝,江表風流於今未泯依舊湖山整理更收拾王代樑畫棟待雙棲燕子歸來”。

待渡亭居光華亭西側,1959年建,古典建築形式,磚木結構,建築面積38.08平方米。設渡湖心亭遊船碼頭。附建走廊面積54.6平方米,混合結構。至老後門沿湖畔有長500米、寬2米道板路。

此外還有水榭,抱月樓,湖心亭,蘭臺宮,陽春亭,竹園六角亭,粵軍烈士墓等著名的景點。現在各位遊客朋友們可以觀覽莫愁湖2個小時,希望各位遊客朋友們可以玩的愉快。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2

大家好!你們來到黃龍。現在由我爲大家介紹黃龍。

黃龍,位於潘縣境內的岷山主峯雪寶頂山下,是國務院公佈的全國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同九寨溝景區一道被列入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黃龍溝長約7公里,景區段4.7公里,寬約1-2公里。景區海拔3145米-3575米之間,縱坡平均降爲8.7%。黃龍景觀的形成與從溝頂端分水嶺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有直接關係。泉水富含碳酸鈣類,它順坡漫流而下,沒有固定的河牀。溪水在順坡而下的過程中,碳酸鈣物質逐漸沉澱,形成了以乳白色和淡黃色爲基調的鈣化景觀。上段和下段因坡地較平緩,碳酸鈣流泉遇阻沉積而形成層層疊疊如玉石砌成的池子,地質學上稱爲泉化臺。黃龍溝的中段是一條約1.5公里長的坡狀乳黃色鈣化沉積帶,稱爲“金沙鋪地”。黃龍景觀以雪山和森林拱衛着無數形態各異的鈣化彩池爲主要特色,人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這些彩池的豔麗奇巧,只好尊奉它人“人間瑤池”。

黃龍,過雲人都稱之爲黃龍寺,因爲明朝時駐松潘兵馬使朝覲在溝內修建有改善龍前寺、中寺、後寺3座寺廟。現前寺已蕩然無存,中寺僅剩鳳音殿,後寺也只有1座院落。“黃龍”一名則是根據兩個古老的傳說而來:一是說大禹治水時,有一條黃龍負舟幫助大禹疏通岷江,到了松潘後留在了黃龍溝內。《松潘縣志》記爲:“禹治水至茂州,黃龍負舟助禹治水,自茂州而上,始有岷江……後黃龍修道而去,遺五色山水於世,世人建寺,歲歲朝祀。”另一說是古進修有位黃龍真人在此修道成仙而去。後人爲紀念黃龍真人,在溝內修建黃龍寺。《松潘縣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黃龍寺,明兵馬使馬朝覲所建,亦雪山寺。相傳黃龍真人修道於此,故名。有前中後三寺,殿閣相望,各距五里”。

兩條記載都源於傳說,當然也就沒有必要去探窟誰真誰假。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兒是先有黃龍溝,後有黃龍寺“黃龍”一名肯定與溝內景物有關。所以本導遊還是稱之爲“黃龍”風景名勝區。下面我們開始黃龍遊覽。

黃龍溝口經過的這一條小河就是涪江的源頭。過涪源橋,沿着林間小道進入溝口,迎接遊人的第一組梯級水池,被命爲“迎賓池”。它由100多個以藍色爲基調的彩池組成,池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山間石徑環繞着池子曲折盤旋,把遊人迎進景區,又把遊人送往景區深處。池子周圍古樹參天,羣花爭豔;池子的堤埂如玉石、瑪瑙鑄成,玲瓏剔透。池中清水,湛藍透綠。陽光透過樹隙照在湖面上,變幻着黃、綠、藍各種色調。微風吹過,池中泛起陣陣彩色漣漪,格外清豔動人,這便是人們讚歎不已的“黃龍彩池”的第一處景觀了。

告別迎賓池,踏上用木頭搭成的人行棧疲乏上,但見左前方一鋪碧水從密林中衝出,又從高約10米,寬約60米的崖沿上飛瀉而下,在起伏不定的崖壁上幾經跌宕,形成數十道梯級瀑布。有的如簾瀑高掛,雲蒸霧騰;有的似斷線珍珠,串串滾落。水瀑後面的崖壁,透視出了金黃色爲基調的鈣化結晶面,使瀑布更顯得富麗堂皇。如遇朝陽中落日餘輝的點染,瀑布還會變幻出不同的色彩,似道道彩霞鋪呈在我們眼前。因此人們給它取了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名字“飛瀑流輝”。瀑布頂端的彩池,既是瀑布的水源,又是與瀑布迥然不同的景觀。飛瀑是那樣的輝煌、奔放,彩池則顯得分外寧靜,恬靜。它們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共同組成了一道動靜和諧而完美的風景線。

緩緩地走過“飛瀑流輝”斜坡,徜徉在五顏六色的彩池羣畔,不知不覺到了黃龍溝第二級臺階前。橫亙在遊人面前的是一堵寬約40餘米、高約10米的乳黃色崖壁,崖壁表面厚厚的鈣化層似圍幔、似懸瀑,十分壯美。崖壁表面溪水漫 流,像一層薄薄的輕紗飄飄灑灑地鋪展在崖壁上,跌落在金黃色的池盆裏。巖壁下端有一溶洞,高級約1米,寬約1.5米,洞前簾瀑似串串珍珠懸垂,洞內景物隱約可見。進洞1米處這密密麻麻的鐘乳石擋住了去路,還沒有人去探測此洞到底有多深。據地質學者考證,該洞是古代冰川的一個出水口。因其古老、神祕,於是當地藏民傳說它是古時候仙人們淨身的地方,因取名“洗身洞”。傳說,凡人如想修行得道,必須先赤身進洞淨身,就像漢族地區流行的齋戒前必須沐浴淨身一樣。這“至聖至潔”的洗身洞,由鈣化物質結晶而成,足在洞內讓自然流淌下來的泉水洗滌,可以洗刷掉過去的罪孽和全身的疾病,獲得聖潔的身軀。由於洗身洞富有神祕色彩,當地藏民中又傳說不育婦女進洞洗身後可喜得貴子。此傳說頗富吸引力,因而進去嘗試者還大有人在,不僅有中國人,甚至還有外國人。不過我奉勸各位,身體不壯實者千萬不要輕易進洞去試,因洞內雖然潔淨,但潮溼、陰冷、寒氣逼人,經不起此“考驗”者,不但達不到“淨身”的目的,反而會遭致疾病纏身。

翻越鈣化崖壁,眼前豁然開朗,展現在遊人面前的是偌大一片坡狀鈣化景觀。這就是被人們稱爲“金沙鋪地”的鈣化流。它長約1500米,寬100米左右,據有關專家認定: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同類形態景觀中面積最大,色彩最豐富的一處。坡面的岩溶層凹凸不平,色調以金黃色爲主,間或有乳白色、灰色、暗綠色板塊鑲嵌其中。坡面上盪漾着一層薄薄的清流。由於 水流受坡面鱗狀的鈣化層而形成變幻莫測的銀色漣漪,好似金河瀉玉。零零散散生活在鈣化坡地上的一簇簇水柳、灌木叢,以極其頑強的生命力與強風、勁流抗爭,訴說着景觀的古老歷史。爬上金沙鋪地頂端,俯視整個鈣化坡面,竟是兩側低、中間一溜脊樑且表面呈鱗狀,宛如一條黃色的蛟龍俯臥在坡面。到此,諸位一定已經想到,關於“黃龍”的傳說故事,不正是源於這條坡狀鈣化流嗎!

位於金沙鋪地下半段左側的盆景池,是一組由近100個彩池組成的彩池部落。彩池隨地勢的起伏層層疊置,形態多變。但它們又是堤坎相連、碧水同源;池中有池,池外套池,宛如一串串割不斷。理還亂的多胞治。池畔翠柏挺撥,老幹懸抓;池中灌木雜陳,花草伴生,又像一個個水中盆景。綜景盆池羣落,樹水相映、碧水漣漣,確有詩一般的意境。

位於金沙鋪地上半段左側的一組池羣,有大小彩池80餘個,被名爲“明鏡倒映池”。因爲池羣緊靠溝邊林區,由於水平如鏡,遠山近樹,豔陽明月等世間景物,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倒映池中,任憑遊客賞玩。因爲有這樣特殊的環境,遊人除在池邊盡情欣賞倒影美景外,還常常以水爲鏡,對鏡梳理打扮一番,或用照相機鏡頭把水中景物和自己的尊容拍攝下來,對影成雙,別有一番情趣。

離開明鏡倒映池繼續上行,過“迎仙橋”可見左側又有一組彩色池羣掩映在一片茂密的娑羅樹叢中,因此命名“娑羅映彩池”。這裏所產的娑羅就是杜鵑。彩池邊的杜鵑品種據統計有20餘種之多。由於杜鵑品種不同,花期也盡相同,花形花色各異。所以彩池邊的杜鵑花從春天開到夏天,綿延不斷,有的豔如桃紅,有的素如白絹,妖柔豔美,盡映池中。秋天,經霜的紅葉好似滿天紅霞倒映池中;冬天水竭,如玉的冰花與銀裝素裹的彩池融爲一休,寧靜而淡雅。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3

北固山位於江蘇鎮江,由於北臨長江,形勢險固,故名北固,高55.2米,長約200米。山壁陡峭,形勢險固,南朝梁武帝曾題書”天下第一江山”來贊其形勝。甘露寺,雄居山巔,建於東吳甘露年間,有許多有關三國時代吳國的傳說和遺蹟。遊人至此,不由要以劉備招親的故事爲線索去尋找有關勝蹟和傳說。北固山與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勢,三山鼎立,在控楚負吳方面北固山更顯出雄壯險要。明代郡守爲了抗倭守城,將前峯與中峯鑿斷。

北固山由前峯、中峯和後峯三部分組成,主峯即後峯,是風景最佳處。前峯原爲東吳古宮殿遺址,現已闢爲鎮江烈士陵園;中峯上原有氣象樓,現改爲國畫館;後峯爲北固山主峯,北臨揚子江(長江),三面懸崖,地勢險峻,山上到處都是樹木,名勝古蹟多在其上。素以“天下第一江山”聞名於世。後峯是北固山的主峯,背臨長江,枕於水上,峭壁如削,是風景最佳的地方。登上山頂,東看焦山,西望金山,隔江相望,揚州平山堂清晰可見,確使人感到“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過去曾有一名人作打油詩一首:“長江好似硯池波,提起金焦當墨磨,鐵塔一支堪作筆,青天夠寫幾行多”,以此讚美北固山的壯麗景色。

從北固山中峯南麓登山,過氣象臺,沿山脊北行至清暉亭。亭東有一座鐵塔,此塔系唐衛公李德裕於寶曆元年(825年)所建,故又名衛公塔。原爲石塔,後毀。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改建成九級鐵塔,平面,八角形。明代重修改爲七級,高約13米。後經海嘯、雷擊、戰火等劫難,至1949年僅存塔座兩層。現經修整爲四層,約8米高,塔基及一、二層爲宋代原物,三、四層爲原塔的五、六層,系明代所鑄。現存的塔基及塔身均有精美圖案,造型別致,生動逼真。

自清暉亭往北,在甘露寺東側山坡的牆壁上,嵌有一塊條石,上鐫“天下第一江山”六個大字,相傳爲梁武帝所書。條石對面通往甘露寺的拱門上,鐫有“南徐淨域”題額。東晉時改鎮江爲徐州,故名“南徐”。

穿過拱門,即抵北峯之巔的甘露寺。相傳這裏是劉備招親之處,京劇《龍鳳呈祥》即以此爲背景。其實古甘露寺建於樑代,原在山下,至唐李德裕始改建於山上。寺內有大殿、老君殿、觀音殿和江聲閣等建築,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據說明清時爲其全盛時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過行宮,留有御碑,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古剎之一。傳爲孫、劉並肩賽馬的“溜馬澗”。甘露寺後面的多景樓,是北固山風景的最佳處。此樓二層,面對大江,樓名取自唐李德裕詩句“多景懸窗牖”,爲古代長江三大名樓之一;與黃鶴樓、岳陽樓齊名。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有“關中塔廟之祖”之美譽的法門寺,我們現

在站的這個地方呢就是法門寺文化景區的山門廣場,這裏地處扶風縣城北10公里的法門鎮,東距西安市有120公里,西距寶雞市有96公里。

近幾年啊,陝西政府致力於把法門寺打造成一個名副其實的世界佛都,使法門寺成爲繼兵馬俑之後的:“陝西第二個文化符號”。法門寺文化景區由山門廣場、佛光大道、法門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衆多藝術佛像、園林雕塑等及部分組成,全面的展示佛文化在哲學、政治、藝術等方面的成就,彰顯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法門寺的山門,山門也被稱爲“三門”,大家可以看到這

三個門中間大兩邊小,中間的是空門,兩邊分別是無作門和無相門, 我們一般把出家稱作步入空門,大概由此而來。

法門寺自古就因安置有釋迦摩尼的佛指舍利而著名於世,所以法

門寺也是因舍利而建塔,因塔而成寺。公元前485年,釋迦摩尼滅度,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阿育王統一印度,爲了弘揚佛法,他命人將佛骨分爲八萬四千分,分藏於世界各個地方,並建有八萬四千坐塔,中國有19做佛指舍利塔,法門寺使其中的第五座,距今已經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在北魏建塔使被稱爲阿育王寺,隋朝改名爲成寶寺,唐高祖李淵改名爲法門寺。在唐朝200多年間,先後有8位皇帝7次掘開地宮6迎2送佛指舍利,每次迎送都聲勢浩大,轟動朝野,皇帝頂禮膜拜,等級之高,絕無僅有。在唐代宗時法門寺塔被成爲護國“真身寶塔”,由此可見法門寺在唐朝時期是多麼的繁榮。但是在明清之後,法門寺逐漸衰落。

明龍慶年間,歷經數百年曆史的唐代四級木塔崩塌,後來地方紳士捐資修塔,歷經30年修建了一座8棱13級磚塔,但是在清朝時因地震而傾斜裂縫,1939年,在愛國人士朱子橋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明朝晚期時候的最大規模的修繕。但是1981年塔又崩塌了一半,85年當地政府準備重建,87年在清理塔基時意外的發現了地宮。在沉寂了1120xx年之後,2999件大量大唐國寶重器,簇擁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間,地宮內出土的稀世珍寶,不論在中國社會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術史等各個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下面就讓我們去地宮瞻仰一下佛指舍利。 法門寺地宮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 地宮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有文獻記載和碑文證實的釋迦摩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聖物。佛指舍利有4枚,其中第三枚是靈骨,其餘三枚爲影骨,靈骨即釋迦摩尼的真身佛指,其餘三枚是唐皇帝爲了保護靈骨而命人仿製的。 地宮出土的27000多枚錢幣中,13枚玳瑁開元通寶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絕無僅有的玳瑁幣。地宮出土的13件宮廷祕色瓷,是世界上目前發現最早,並有碑文證實的祕色瓷器,祕色瓷專爲皇室燒製,爲青瓷的一種,由於工藝複雜 配方祕而不宣,被稱爲祕色瓷。 地宮出土的雙輪12環

大錫杖,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體型最大、等級最高、製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那麼我剛纔所說的這些稀世珍寶,有的剛纔大家已經瞻仰,還有的被珍藏在旁邊的法門寺博物館中,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從地宮出來,前面就是法門寺的合十舍利塔了,此塔歷時3年建成,塔高148米,大家可以看到此塔造型如合十的雙手,中間鏤空的部分是不是很像一個唐朝傳統形式的塔呢?那我們剛纔走過的這條寬闊的道路就是佛光大道。佛光大道全長1230米,寬108米麪積約14萬平方米,是一條成佛之道,也是景區的景觀主軸。佛光大道的兩頭連接着可以容納10萬人山門廣場和朝聖廣場。我們將山門比喻爲此岸,也就是現在的世界,佛光大道接引衆生到達彼岸、也就是指合十舍利塔,(佛國)。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法門寺博物館,博物館有4個陳列室組成: 法門寺歷史陳列、法門寺佛教文化陳列、法門寺唐曼陀羅文化陳列和法門寺大唐珍寶陳列。

法門寺歷史陳列管中主要向人們展示了了法門寺建寺歷史由因,以及各個歷史朝代對法門寺進行修建的歷史實物

在法門寺大唐珍寶陳列館中,有國寶級文物44件,一級文物99件,它是陝西88個博物館中國寶級文物比例最大的一個博物館,大家在這裏就可以看到我剛纔提到的祕色瓷,還可以看到唐代絲織品中的珍品:簇金繡,簇金繡就是指用金絲盤結成花朵的問紋飾在固定到絲綢的上面。絲綢一般不易保存,很多都風化了,那麼簇金繡的珍貴之處第一就在於它保存的完好如新,第二就是它的製作工藝了,現在世界上這種金絲在日本有20絲,中國只有70絲,但是在古老的唐朝這種拉絲技術已經達到了6絲。

接下來我們去珍寶閣參觀一下。其中有我剛纔提到的4鼓12環的錫杖之王。所謂錫杖,其實他並不是用錫製成的,而是搖這個錫杖的時候會發出淅淅的響聲,這枚錫杖用2兩金子和58兩銀子製成,在佛教中代表最高法力。

好了 出了珍寶閣,我們此次的法門寺之旅也接近尾聲了,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回憶。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5

大家好!我叫榮,下面我們要去的是九寨溝。

九寨溝到了,現在去看五彩池,五彩池裏一共有五種顏色,所以才叫五彩池,裏面有:黃、綠、藍、青、紫這五種顏色。因爲下面有五色的石頭,所以池水纔是五色的。

現往前走,可以看見有一個古老的大水車,這個水車是利用水力來轉動的,大水車有兩個作用,一個是澆田,一個是磨面。

然後去看熊貓湖,熊貓湖的水清得一下可以看到底,熊貓湖旁有一片竹林,那裏是熊貓生活的地方,熊貓就在這湖裏飲水,所以這片湖才得名爲熊貓湖。

看完熊貓湖就來到了樹正羣海,樹正羣海大小海子19個,逶迤相銜長達5公里,高差100餘米,構成梯狀湖羣。這裏海水湛藍,色澤鮮豔,狀觀。整個羣海,層中套藍的色彩,童話般的天真自然。

現在我們去看聞名的珍珠灘 瀑布。珍珠灘瀑布寬200米,落差最大可達40米,氣勢非凡,雄偉壯觀。瀑布衝進谷底,吼聲如雷。《西遊記》中有一段是在這裏拍的。

好了,我們就看到這裏,希望下次再來遊賞。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6

石空寺又名大佛寺,位於中寧縣西北的石空山南麓,《甘肅新通志稿》載其造於唐代,“寺內造像皆唐制”。西夏、元代重修增制。這裏原有上中下三寺,13個洞窟。

現存最大的洞窟是九間沒樑寺洞,面寬12.5米,進深7.4米,高約25米。洞窟內竟無一根樑柱,俗稱“九間沒樑寺”。

寧夏第一座以清代仿古建築羣爲主體的小型園林――寧園,於1987年國慶節期間落成。

寧園位於銀川市解放東街南側。從西門進園,便進入盆景區。主要區由“興慶殿"、“沁茗"閣、碑、廊及水池組成。“興慶殿"是園中最高大的殿宇。殿內壁畫“西夏風雲"藝術地再現了我國曆史上西夏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及風土人情。“興慶殿"前的方型水池中置漢白玉石雕“哪吒鬧海"。“興慶殿"左側是捲棚式仿古建築“沁茗"閣,右側則是一個四角由重檐亭和一個六角亭連接的曲折碑廊,名“翰墨"。廊壁刻有_、董必武及區內外書法家的作品。東區的北面是一組大型假山,有池塘、藤架、花池、供遊人活動休息。

近幾年,爲了發掘被淹埋的文化藝術寶藏,自治區和中寧縣人民政府對石空寺石窟進行了清理和修理工作,大部分石窟及寺院已整修和重建。

石空寺始建於何時,尚難明確論斷。據明代史料記載,稱其爲“元故寺"。對於石窟的開鑿年代,歷來有唐、西夏、元三種傳說。今天從窟室的形制和風格看,以始鑿於唐代的可能性最大。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7

鴨綠江大橋其實有兩座,相隔不足百米。第一座橋於1920xx年5月動工,1920xx年10月竣工,由當時的日本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建,始爲鐵路橋,十二孔,長944.2米,寬11米,從中方數第四孔爲開閉樑,可旋轉90度,便於往來船隻航行。第二座橋始建於1937年4月,1943年啓用,距第一座橋上游不足百米。1950年11月——1951年2月,經美國飛機多次轟炸,第一座橋毀爲廢橋,只剩下半截,朝鮮一側只留下光禿禿的幾個橋墩。

第二座橋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鴨綠江大橋還在使用中,是聯繫中朝兩國的紐帶。這座橋於一九三七年開工建設,一九四三年交付使用。大橋上行鐵路,下行公路。當時公路橋面鋪設木板,一九七七年換鋪水泥板後就再沒有修過。多年沒有大修過的鴨綠江大橋鋼樑已鏽蝕斑斑,路面破損多達三百餘處,有的橋面板移位、斷裂,致使大橋承重能力減弱。

鴨綠江大橋全長九百四十六點二米,其中中方橋長五百六十九點九米。新聞報道中說,這次大橋橋面大修工程投資二百多萬元人民幣,由瀋陽鐵路局投資,瀋陽鐵路局丹東工務段承建。工程每週四四時至週日二十三時閉關晝夜施工,其餘時間正常通關。這一工程將於今年十月下旬完工。這次修整後,大橋橋面的承重能力將由原來的十噸提升至二十噸。

在大橋維修的時候,週一至週三只允許旅遊和貿易車輛往來,而週四至週日封閉公路路段,鐵路運輸正常不變。

隨着大橋的竣工和朝鮮旅遊的恢復,爲了滿足遊客的需要,丹東市政府和丹東邊檢站報請公安部批准,允許遊客步行上橋進入朝鮮境內。

公安部批覆:允許徒步過橋旅遊,但必須保證遊客人身安全和大橋安全。同時規定:遊客不準在橋上拍照留影,只准並排排隊行走。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8

鳴沙山又稱神沙山、沙角山。它位於甘肅省敦煌城南7公里處,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東西綿延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高達數十米。

整個山體由紅、黃、綠、黑、白米粒狀沙粒堆積而成,狂風起時,沙山會發出巨大的響聲,輕風吹拂時,又似管絃絲竹,因而得名爲鳴沙山。鳴沙山有二個奇特之處:人若從山頂下滑,腳下的沙子會嗚嗚作響;白天人們爬沙山留下的腳印,第二天竟會痕跡全無。

對於鳴沙山的鳴響之謎,古人難以理解,只好用傳說故事來解釋。如今進入科學發達的現代,人們對此謎進行科學的探究和推測,對於鳴沙山的鳴響之謎主要有三種解釋:

一爲靜電發聲。鳴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風力的推動下向下流瀉,含有石英晶體的沙粒互相摩擦產生靜電。靜電放電即發出聲響,響聲彙集,聲大如雷。

二爲摩擦發聲。天氣炎熱時,沙粒特別乾燥而且溫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發出爆裂聲,衆聲匯合一起便轟轟隆隆地鳴響。

三爲共鳴放大。沙山羣峯之間形成了壑谷,是天然的共鳴箱。流沙下瀉時發出的摩擦聲或放電聲引起共振,經過天然共鳴箱的共鳴,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的迴響聲。

鳴沙山現在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遊客在這裏可以赤足爬山、滑沙、騎駱駝登沙丘,也可以滑板滑沙、跳牽引傘、滑翔傘,進行沙浴、沙療,情趣盎然。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9

磁器口始建於宋真宗鹹平年間(公元998年),傳說明朝初年朱允炆被迫削髮爲僧來渝,隱避於寶輪寺,故將原“白巖鎮”改名爲“龍隱鎮”。清朝初年,因盛產和轉運瓷器,而得名磁器口,作爲嘉陵江邊重要的水陸碼頭,那經歷千年不變的濃郁純樸的古風,令其成爲重慶江州古城的縮影和象徵, “白日裏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明燈”,繁盛一時的磁器口,被美譽爲“小重慶”。素有巴渝第一古鎮之稱的磁器口,已有1820xx年,孕育了古鎮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其美食三絕中,首數的便逝鎮麻花。因其選料上乘,手工精製,具有香甜酥脆、入口化渣的特點,深受人們喜愛,其與衆不同的品質,早已備受好評。其中以古鎮陳麻花最有名,早在清朝末年,古鎮陳麻花憑藉其獨特的口味從此在巴渝大地流傳開來;因其選料上乘,採用全手工製作,具有香、酥、脆、爽,久放不綿等特點,深受廣大人民羣衆的喜愛。 [編輯本段]瓷器口文化 磁器口文化底蘊豐厚,巴渝文化、沙磁文化、紅巖文化、宗教文化、各具神采,被譽爲“古鎮三寶”的毛血旺、千張皮、椒鹽花生等特色飲食享譽四方。“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其濃郁的民俗風情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磁器口古鎮 [編輯本段]瓷器口發展 中共沙坪壩區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磁器口古鎮歷史傳統街區的保護開發工作。按照“雲南有麗江、江蘇有周莊、重慶有磁器口”的定位,努力將磁器口打造成世界級旅遊品牌,吸引海內外遊客觀光旅遊。 [編輯本段]瓷器口榮譽 1998年瓷器口被國務院確定爲重慶市重點保護傳統街。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0

說起寒山寺,大家都會想起唐代詩人張繼寫的《楓橋夜泊》詩:“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當年張繼進京考試名落孫山,歸途中夜泊楓橋,寫下的千古絕唱。各位朋友,到蘇州旅遊,寒山寺是人們嚮往的地方,今天我們遊覽的景點就是寒山寺。寒山

寺位於城西楓橋鎮,建於公元508至520_年的樑代天監年間,當時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唐朝時才叫寒山寺。寒山寺並非因山得名,而是因人得名。唐代時,寒山、拾得兩位高僧到此,後人爲紀念寒山,改寺名爲寒山寺。寒山確有其人,是唐朝詩僧,著有《寒山子詩集》留世。寒山寺自唐代以來一直名揚中外,魅力無窮,尋本探源,有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使它家喻戶曉。“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些傳世佳句,起到了文因景傳,景因文名,鐘聲詩韻,名揚百世的效果。該詩不但在我國流傳極廣,而且很早就傳到了一衣帶水的東鄰日本,因此,清代著名學者俞樾在《重修寒山寺記》一文中說過:“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到今天它仍被編人日本學校教科書中。在東南亞、歐美,這些詩句也很受青睞。

第二,佛門弟子一直認爲,曾住持過此寺的唐代和尚寒山、拾得,分別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轉世的高僧,並把他們神化爲我國的和合二仙,成爲人們喜聞樂見的神仙。民間傳說,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裏的一口鐘,飄洋過海到過日本一個名叫薩堤的地方,傳播佛學和中國文化。這個故事曾以連環畫的藝術形式在日本的1989年第4期《中國醫報》雜誌上登載,題爲《寒山寺鐘聲》,更使寒山寺多了個娓娓動聽的中日友好話題。

第三,民間相傳,張繼詩中涉及的鐘,歷經滄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山田寒山先生便四處探尋,欲將此鍾歸還原主,但終無下落,便募捐集資,鑄一對青銅鐘,一送寒山寺,一留日本館山寺。在中日民間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史冊中,寫下了美好的一頁。

第四,寒山寺的鐘聲不但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內涵,還有奇妙的功能,這功能用12個字可以概括二“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菩提,在梵文(即印度古代文字)中意爲“覺悟”“大徹大悟”。所以旅遊者都要親自聆聽寒山寺的鐘聲。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1

大嶼山是香港最大的島嶼,面積相當於兩個香港島。從東涌乘坐巴士前往昂坪,沿途樹木蔥蘢,山嶺起伏,其間的鳳凰山和大東山保持着原始的自然風貌。向南的海岸擁有許多岬角和海灣,大嶼山海岸線漫長曲折,港灣與沙灘、高山與流水、自然景觀和歷史古蹟交相輝映。遊遍全島,恍如完成交錯時光的穿梭之旅。

遊大嶼山西南部,可說是一步一古蹟。從石壁水壩出發,沿引水道向西南走個多小時,便到達狗嶺涌。此地方除被不少郊遊人士列爲最佳露營地點外,豎立?的「嶼南石碑」,更見證了一百年前英國迫中國簽下不平等條約、強租借新界的事件。站在這租借分界線,背後無盡的南中國海、索罟羣島、桂山島、萬山羣島全近在咫尺,遊人在這裏可盡享無限好風光。

再往西走便是香港境內的極西——分流。據悉,這裏是西面珠江三角洲的黃泥水和東面南中國海清澈鹹水的交匯,清水與濁水的分隔,故名分流。彎月形的分流東灣邊緣有座雍正時期的炮臺,當年曾負起鎮守大嶼山至珠江一帶水域的重任。此外,附近的分流村、分流大學和天后廟,儘管皆空置破落,卻又古意盎然,值得參觀。

位於昂平大路的“竹園精舍”不可不去,裏面有一幅中堂蓮花圖。這一朵蓮花並非平常畫家所畫,而是出自慈禧太后御筆,畫上印有慈大後玉璽,是鎮山之寶。相傳早年香港淪陷時期,日軍經過竹園精舍時,連走路都不敢用力,只靜悄悄地走過,更加不敢進入騷擾,慈禧太后御筆蓮花圖由此得以保存。在此參觀,雖則沒有寶蓮寺的香火鼎盛,卻更添禪院的幽雅脫俗。從東涌經沙螺灣、深屈,到大澳寶珠潭,有一段全長約8公里的古道。古道沿海而修,歷來是遠足者最喜歡的路段。沿途還有一些客家排屋,這在大嶼山是很少見到的。

大澳漁村水鄉風情極爲濃郁,是大嶼山最有生活氣息的遊覽勝地。這裏的河道,呈“入”字形伸展。那一撇的末端,就是大澳村的入海口,海就是着名的伶仃洋。傍晚時分,站在渡口的橋上看“伶仃落日”,景色壯美中另有一番滄桑。渡口租一艘遊艇,進入水鄉河道,一路前行,大澳水鄉最有特色的吊腳樓讓人目不暇接……

位於大嶼山昂坪高原上的寶蓮寺是香港規模最大的佛門勝地之一。寶蓮寺創建於1920_年,雖僅70餘年,但因建築規模之大,地形環境之優美,有“南天佛國”之稱,爲香港四大禪林之首。禪寺牌坊正對的木魚峯,有一座新建的世界最大的銅佛像———“天壇大佛”。大佛底座有三層,內一口大鐘,每隔七分鐘敲打一次,供人“解除108種煩惱”。它和寶蓮寺共同組成了聞名遐邇的佛教旅遊大區。

鳳凰山是大嶼山的最高山峯高達九百三十四米,是本港遠足人士的旅遊勝地,旅遊人士每多摸黑登山,觀看日出。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2

避暑山莊,又稱“熱河行宮”、“承德離宮”。它從康熙四十二年(1720xx年)開始動工興建,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最後落成,歷時89年。清代前中期的幾位皇帝幾乎每年都來這裏消夏避暑,處理政務,通常是每年農曆四、五月份來,九、十月份返回北京。避暑山莊實際上已成爲清朝的第二政治中心。整個山莊佔地564萬平方米,山莊可分爲宮殿區和苑景區兩部分,宮殿區由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四組建築組成。苑景區又分爲山區、湖區、平原區三部分。以山區面積最廣,約佔山莊總面積的70%多。山莊集全國園林精華於一園,具有南秀北雄的特點。

清代山莊內共有亭子90座,堤橋29座,碑刻摩崖25處,假山疊石70餘組,殿宇、樓堂、寺廟、亭臺、塔閣等各種建築120餘組,總建築面積達10萬多平方米。康熙皇帝以4個字命名的36景和乾隆皇帝以3個字命名的36景最爲著名,合稱“避暑山莊72景”。康熙皇帝稱讚這裏是“自有山川開北極,天然風景勝西湖。”山莊宮牆長約10公里,因爲它形似長城,承德人親切地稱它爲“小長城”。宮牆外是仿全國各族著名廟宇而修建的皇家寺廟羣,這些寺廟呈半圓形環繞在山莊外圍,形成衆星拱月之勢,象徵着當時全國各民族緊緊圍繞在清王朝統治中心的周圍。隨着歲月的流逝,朝代的變更,避暑山莊也歷盡了滄桑。新中國成立後,山莊纔得到了新生,現在是全國保存得最好、規模最大的皇家園林,是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外馳名的旅遊勝地。

清朝初年,中國藏傳佛教在我國蒙、藏地區(包括青海、新疆)勢力強大,教徒信仰虔誠,佛經教義是蒙、-民的精神支柱。喇嘛教上層人物在政治上有效地控制着地方政權,經濟上匯聚着大量財富,文化上掌握着經堂教院。清政府爲加強對北疆的統治,鞏固國家統一,對邊疆各少數民族實行“懷柔”政策。“懷柔”政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蒙藏民族採取“因其教不易其俗”、“以習俗爲治”的方針。乾隆說“興黃教,即所以安衆蒙古,所繫非小,故不可不保護之”。反映了清統治者以順應少數民族習俗、尊重蒙藏上層人物宗教信仰,來實現密切地方和中央政府的關係,鞏固國家統一爲目的的戰略思想。

避暑山莊自康熙四十七年(1720xx年)駐蹕使用以後,皇帝每年秋獮(秋獮(xiǎn):中國古代在不同的季節打獵有不同的稱呼。在春季稱爲春蒐;在夏季稱爲夏苗;在秋季稱爲秋獮;在冬季稱爲冬狩。)前後均要在此長期停住,消夏避暑,處理軍政要務。由此而來的大批蒙藏等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每年都要到承德謁見皇帝,參加慶典。藉此,清廷便在承德大興土木,建造寺廟,爲前來的上層政教人物提供瞻禮、膜拜等宗教活動場所,功能上同避暑山莊相輔相成,互爲補遺。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3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到泉城濟南來旅遊!在濟南停留期間,由我來接待你們並提供服務,我希望我的講解能使大家在濟南玩得開心,過得愉快。今天我們要去的地方就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的趵突泉。趵突泉公園位於濟南市中心,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近11萬平方米。趵突泉公園是一座以泉水爲主的自然山水公園,爲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譽爲“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又名檻泉,爲濼水之源,至今已有2720_年的歷史,水溫一年四季恆定在攝氏18度左右。趵突泉公園以觀泉、賞魚、品茶、山石、文化爲特色,以小巧玲瓏,步移景異,清潔幽靜、古樸典雅而著稱。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白牆灰瓦、出檐卷山、捲棚式的民族風格的建築就是趵突泉公園的東門。大門正中匾額上“趵突泉”三個貼金大字,是1959年郭沫若同志題寫的。進了大門,首先映入大家眼簾的是一座迎門假山,大家知道爲什麼要迎着大門建假山嗎?這是古代造園的一種手法,叫做障景法,也就是說以山爲主,迎門疊石,似透非透,成爲公園門口處的自然屏障,與山石後的溪流成山環水行之勢,同園中其他景物相分離。這座假山的石塊全部採自於濟南南部山區,石質、色澤、紋理都可以同江蘇無錫的太湖石相媲美。過了晴雨橋,大家再往前走,就看到這塊石姿優美,紋理自然,高4米,重8噸的龜石了。它最初爲元代散曲家張養浩所收藏。張養浩酷愛自然山川,棄官歸隱濟南後,以山猿、野鶴、山石爲友。此龜石有“瘦、皺、漏、透”的特點,在此與它合影,有長壽延年的吉祥之意。

請大家隨同我一起往前走,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是馬跑泉。爲什麼叫馬跑泉呢?據說這泉水是由北宋時期的抗金將領關勝的戰馬刨出來的,故此得名。相傳,關勝是梁山泊農民起義將領,後爲濟南總兵劉豫的部將,驍勇善戰。金兵南侵時,誓死不降,奮勇抗金。在一次激戰中,敗走西城,口渴難忍。他的戰馬仰天長嘶,前蹄奮力刨地,泉水奪地而出,後人爲紀念此泉,稱它爲馬跑泉。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4

周莊地處蘇州崑山市、吳江市、上海的青浦縣三縣市交界之處,東面不遠就是有名的澱山湖,從這裏乘汽車到上海的大觀園只需要十幾分鍾。所以有人說:“周莊是澱山湖畔的一顆明珠。”

周莊,是一個有着九百多年曆史的江南水鄉古鎮,它以悠遠的傳統,淳樸的民風,古老的建築,清澄的河水和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成爲一片極有誘惑力的旅遊勝 地。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說;“周莊不僅是江蘇省的一個寶,而且是國家的一個寶。”中國臺灣經緯雜誌盛讚周莊是“中國第一水鄉”。還有不少人在遊覽了周莊之 後,這樣說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間還有一個周莊。”大家爲周莊保存着如此衆多的明清建築而讚歎,爲“小橋、流水、人家”的精美格局而眩惑,爲處處 可畫、時時有詩的風情而陶醉,覺得周莊是無法重造的美麗水鄉。

(走到貞豐澤國牌坊前〕這裏是石牌樓,巍然矗峙在這新老鎮區的交界處,是古鎮周 莊的象徵,上面鐫刻有“貞豐澤國”四個字,爲著名書法家沈鵬所寫。“貞豐”是指周莊的原名爲貞豐裏,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有一位姓周的迪功郎因信 奉佛教,將兩百畝莊田捐給當地的全福寺作爲廟田,老百姓感其恩德,把貞豐裏改爲周莊。“澤國”是指四周環水的地方。坊柱上的一副對聯,上聯是“貞堅不貳攀 日康莊有道路”,下聯是“豐衣足食向陽桃李自逢時”,意思是說我們周莊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走上了康莊大道,生活越來越富裕了。

大家跨過 石牌樓就進入古鎮區了,請回頭再看,這裏還有一幅對聯:“萬頃碧波水光瀲灩晴方好;百尺臨雲塔影橫斜景亦奇。”這是著名記者馮英子題寫的。橫額上書“唐風 孑遺”。意思是在周莊,古代優秀的民族文化、古風遺韻還能看到一些。這是著名書法家費新我老先生在晚年高齡的時候用左手題寫的,左下角還有他的落款呢!大 家可以仔細辨認一下,是“新我左筆”四個字。這石牌樓和馬路兩旁飛檐翹角、黛瓦粉牆的房屋,以及高高聳立的古塔,構成了一個古建築羣,許多人都喜歡在這裏 留影,回頭大家也可以在這裏留個影。

〔邊走邊導遊〕前面呢,有一座醒目的漢白玉照壁,它是爲紀念古鎮九百週年而建立的。它藝術地勾勒出了周莊悠久的歷史。擡頭看去,拱橋駁岸,風火牆和蠡窗黛瓦,無不給人以濃重的歷史感。

周莊,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有人把它比作“威尼斯”。四條河道交叉形成“井”字型將古鎮分割,形成8條街道,15座各式小橋彩虹般橫跨在“井”字型的河道 上,給周莊增添了風采。鎮上大部分居民住宅都臨港背河。過街騎樓、臨河水閣、水牆門、長駁岸、河埠廊坊、穿竹石欄、水巷幽弄、深宅大院,處處顯露出古樸幽 雅,是中國水鄉古鎮風貌的“活化石”。吳冠中教授遊覽了周莊後說:“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

前面有一座古橋,叫太平橋,建於清代。展現在大家眼前的是一幅動人的江南風情畫,在沈廳的展覽室裏,可以看到日本著名女畫家橋本心泉以它爲主要背景的一幅名爲《周莊的某一天》的油畫。

這一條古街俗稱一步街,因爲它很窄,一步就可以跨過,街道兩旁開店的店主不用走出店門,就可以互相握手或遞東西表示友誼,所以又稱友誼街。上面還有一線天,中間是過街樓、這種建築在大城市裏是很少見的,在周莊卻有許多。

〔在雙橋前停下來〕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雙橋,遊覽周莊雙橋是不能不看的。大家看,這橋面一橫一堅,橋洞一方一圓,樣子很像是古時候人們使用的鑰匙,所以當地 人便稱之爲“鑰匙橋”。這兩座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xx年)。這座石拱橋叫世德橋,橫跨南北市河,長16米、寬3米、跨度5.9米。這座石 樑橋叫永安橋,平架在銀子浜口,長13.3米、寬2.4米、跨度3.5米。雙橋最能體現古鎮的神韻,等一會大家可以在這裏拍照留念。雙橋爲什麼會這麼出名 呢?那是1984年春天,上海著名旅美畫家陳逸飛乘坐小船來到周莊,看到了雙橋,覺得自己彷彿回到了記憶中的童年。於是,就以雙橋爲背景,創作了一幅題名 爲《故鄉的回憶》的油畫。後來這幅油畫連同他的37幅作品一起在以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阿曼德.哈默名字命名的哈默畫廊中展出。這幅畫在當時引起了很大 的轟動,後來,被阿曼德.哈默用高價購藏。同年十一月份,哈默先生在訪問中國的時候,將這幅油畫送給了鄧小平。1985年,這幅畫又經過陳逸飛的加工成爲 當時聯合國首日封的圖案,深受集郵愛好者和各界人士的青睞。經新聞媒體宣傳,周莊古鎮聲名鵲起。陳逸飛的畫使默默無聞的雙橋走向了世界。鑰匙橋不是鑰匙勝過鑰匙,因爲它開啓了周莊與國際交往的友誼之門.

〔過雙橋〕各位遊客,大家看,我們對面的一角,有小橋、流水、人家,這種景色,是我們周 莊建築內涵最豐富的一角。所以啊,不管是雨雪霏霏,還是赤日炎炎,喜歡畫畫的人都會在這裏鋪開畫板,描繪着對岸的一景一物。我國的許多電影導演和演員,都 把周莊作爲最佳的外景地,先後在這裏拍攝了《共和國不會忘記》、《聊齋志異》、《楊乃武與小白菜》、《濟公遊記》、《江南鉅富沈萬三》、《搖啊搖,搖到外 婆橋》等數十部電影和電視劇。著名導演張藝謀說:“在周莊拍片子,很令人滿意。”他追求的就是這種古宅的建築和幽深的水巷組成的文化氛圍,這不是一時一日能製作出來的。

(走到張廳〕現在,我們已經來到張廳,張廳是周莊僅存的少量明代建築之一,爲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廳爲明朝中山王徐達的弟弟徐孟清的後代所建。按理說徐 家建的應叫徐廳,爲什麼叫張廳呢?那是在清朝初年的時候,徐家衰落了,就把這座房子賣給了一戶姓張的人家,才被改名爲張廳。讓我們到張廳的正廳去看看。這 兒是張廳的正廳“玉燕堂”。玉燕堂原名怡順堂,早先門前有兩棵玉蘭樹,春天一到,玉蘭花開放,引來了許多燕子,燕子在屋檐下築巢繁殖後代,被張廳的主人看 見了,認爲燕子和玉蘭樹給張廳帶來了勃勃生機,於是就將怡順堂改爲玉燕堂。張廳的特點是“轎從門前進,船從家中過”。大廳的東側,有一條幽暗深長的備弄, 它的作用好像是現在大賓館裏的員工通道。請隨我進去。

這兒就是“船自家中過”的地方。你們別看它窄窄的,可是它能通向外面的大湖。它有兩個作用。一是張廳是一戶大戶人家,每天要消耗許多吃的、用的、穿的,都 靠小船從這裏運進運出。二是封建社會,時時會打仗,主人萬一遇到什麼不測,就可以坐着小船從這裏逃生。我想各位一定想了解一些我們周莊風俗習慣吧!這兒我 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周莊的“阿婆茶”。“阿婆茶”就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太太吃過午飯後閒在家沒事幹,就帶上自己的小孫孫和一些自家醃製的醬瓜、菜莧等聚到 一塊兒,泡上一杯清淡的茶,一邊品嚐醬瓜什麼的,一邊談天說地。有機會大家也可以去品嚐一下。

〔出張廳,邊走邊講〕各位遊客,自從周莊的旅遊事業發展以後,小商店日益增多,特別是旅遊工藝品店,在這些商店裏,有刺繡、雕刻、編織、字畫、旅遊食品等,繁榮了周莊的旅遊市場,大家等會兒可以選購一些留作紀念。

(走到沈廳〕這裏就是沈廳,爲江南民居之最。沈廳是“七進五門樓”,它的七進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進是第一部分,是迎接客人的地方;第二、三、四進是沈廳的 第二部分,是接待賓客的地方;第五、六、七進是第三部分,是沈家生活起居的地方。總之,這三部分可以用四個字來歸納:“前廳後堂”。好,下面我們進去看看 沈廳。

這就是沈廳的第一進“水牆門”,以前水鄉的主要交通工具都是船,所以這裏是沈家的船碼頭,也是沈廳主人接送賓客的地方。

我們現在走進的沈廳的第二進“牆門樓”,又稱旱牆門。是沈家辦理婚喪大事、張燈結綵的地方,過路的人一看,不必進去,就知道今天沈家又有什麼大事了。這裏有 一塊沈廳的簡介石碑,請大家先看一看吧!石碑旁有一段文字介紹,沈廳又名敬業堂。1995年,被列爲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這裏就是沈廳的第三進了,叫茶廳。是船伕和轎伕喝茶的地方。因爲在那時,船伕和轎伕是不能跟主人一塊兒到裏邊去的。所以啊,這裏的傢俱都很簡陋。

我們已經來到了沈廳的第四進也就是沈廳的正廳鬆茂堂了。我們看這塊匾上的“鬆茂堂”這三個字,是清末狀元張謇寫的。這裏是沈家主人招待貴賓的地方,所以這 裏的傢俱很講究。沈廳一共有三幫建築風格,在這裏我們都能看見。請大家擡頭看,屋樑上精美的雕刻有鳳凰、仙鶴等。特別是這個圖案,你們一定會說這是龍吧, 嘿,這回你們可錯了!龍,那時候就是天子的象徵,沈廳是民居,所以就只能把它稱作爲“蟒”。這種雕刻屬於“蘇幫”藝術。這一進的屋頂有兩層,我們現在看到 的是下面一層,上面還有一個屋頂,這樣的結構,可以起到防寒避暑的作用。我們再來看這個磚雕門樓,這是五個門樓中最宏偉的一個。上面的磚雕有《紅樓夢》、 《西廂記》中的情景。可惜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這些精美的磚雕都被破壞了,專家說已經很難修復,這些磚雕屬於“徽幫”藝術。還有一幫是“紹幫”,那屋頂兩旁 的封火牆就是。鬆茂堂裏邊是沈家生活起居的地方,照以前的規矩我們是不能隨便進去的。今天我們就破一次例,進去參觀一下吧!沈廳是前廳後堂的建築格局,我 們已經來到了後堂,這裏是大堂樓,現在是陳列室。請大家隨便參觀。這就是沈廳的第六進,小堂樓。這尊塑像就是沈萬三。沈萬三是元末明初人,是一個富有傳奇 色彩的人物,號稱江南第一大富豪。關於沈萬三的富有,民間流傳着很多說法。有人說:“沈萬三有一隻聚寶盆,金銀財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也有人說:“沈 萬三左腳是金,右腳是銀,凡是他走過的地方,都能挖到銀子。”還有人說;“沈萬三有點石成金的特殊本領。”這些呀,只不過是傳說罷了。據專家考證:沈萬三 的富有有三個原因。一是靠躬耕起家的,院子裏的這頭牛就表明他是靠種田發財的。二是沈萬三繼承了人家的財產。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一點,沈萬三靠鎮北邊的那一 條急水江和外國人做生意。他把江南一帶的刺繡、絲綢賣給外國人,賺了大錢。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做外貿。沈萬三的富有不僅在我們江南一帶數一數二的,而且 在全國也很有名氣。那時候朱元璋剛做上皇帝。由於連年打仗,沒有多少錢,但是他又想在南京修城牆,怎麼辦呢?有一個大臣提議:“讓富豪來承擔這筆鉅款。” 於是,沈萬三分到了建三分之一城牆的任務。當時沈萬三想借這個機會來討好朱元璋,便很爽快地拿出了許多錢。不久城牆修好了,而且修得很漂亮,沈萬三心裏很 高興,於是他想縞勞一下修城牆的士兵。誰知這件事情被朱元璋知道了,朱元璋本來就很眼紅沈萬三,這麼一來他就找到藉口了。朱元璋把沈萬三抓了起來,說: “你要和我比富,還想收買軍心,要奪我江山,這怎麼了得。”於是就要把沈萬三判死罪。多虧了那些文武百官出面求情,沈萬三才免了一死,被髮配到雲南充軍。 沈萬三的家人,殺頭的殺頭,坐牢的坐牢,家破人亡。他的家產也全部充公了。只有一個小孫子逃了出來,沈家才留下了一條根。我們現在看到的沈廳就是沈萬三的 後代沈本仁在乾隆七年時建造的。這塑像兩旁的對聯,上聯是:甲萬戶起南潯周莊江南聚寶;下聯是:稱三秀居東宅客金陵浜東藏銀。概括了沈萬三的一生。

這後邊是沈家吃飯的地方。我們進去看看。

這裏,就是沈廳的最後一進,第七進。是沈家吃飯的地方。桌子上擺的都是一些家常小菜,這中間的主菜是沈家特有的,叫萬三蹄,它還是我們周莊的特產呢!現在 商店裏可以買到,大家可以買一隻回去閤家品嚐品嚐。人們都說:“萬三蹄肥而不膩,酥而不爛”,真是席上珍品。隔壁是沈家的廚房。看,這個東西曾在《正大綜 藝》節目中登過場。大家也來猜猜,它是派什麼用場的呢!不知道吧!這是擠甘蔗汁用的。這裏還有許多以前用的器具。大家可以隨意看看。

接下來 請到樓上去看看。這裏陳列有老爺房和小姐房。我們來看這隻牀,它叫千功牀,它分三進有三個門簾。有許多精美的雕刻,讓人看上去很複雜,可是整隻牀沒有用一 根釘子。到夏天時,天氣炎熱,可以把那些雕花板拆下來,裏面就通風了。到了冬天,再可以裝上去。那爲什麼叫它千功牀呢?有二種說法:一說上面,許多栩栩如 生的人物,是唐代李世民手下的開國功臣,爲了緬懷那些大臣,就把他們刻在牀上,所以稱千功牀。二說上面的精美圖案,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才刻成,功夫太深, 故稱爲千功牀。其他的陳列物品,請大家隨意看看。

這是沈廳的走馬樓,所謂走馬樓,就是樓道,繞着沈廳兜一圈。大家看,這兒有一塊木板。我們 從這裏望下去,是我們剛纔走過的鬆茂堂。平時,木板都是關着的。封建社會,女的是不能隨便見客人的,所以就設計這麼一個可以開、關的窗,逢到有客人來,女 的就可以掀開一條縫偷偷地看了。古代小姐就是在這裏看自己的未來丈夫的。好,請大家跟我走。這裏呢,就是沈家逢年過節請戲班子唱戲的地方,這兩邊可以坐 人。如果好好裝飾一下的話,那可真是一個很不錯的小舞臺。到了此處,沈廳我們已參觀完了。那麼,沈廳的價值究竟在哪裏呢?對!沈廳的價值就在於它不是官 宅,而是民居。民居能有這麼大的規模,而且保存了二百多年,這在江南一帶是極罕見的。〔出沈廳,到富安橋〕大家請看,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橋叫富安橋。它始建於公元1355 年,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嘉靖年間(1522~1566年)兩次重修,爲單孔拱橋。橋長17.4米,寬3.8米,跨度6.6米。清咸豐五年 (1855年)重修,橋面改成花崗石,東西有級梯,中間爲平面,刻有浮雕圖案,橋身四角有橋樓,臨波拔起,遙遙相對。據說沈萬三的弟弟沈萬四,因不願重蹈 其哥哥與朱元璋作對最終被髮配充軍的覆轍,主動捐錢爲鄉里做好事,曾捐錢修建過富安橋。富安橋的名字,就是表達了他富了以後祈求安康的心願。

〔邊走邊導遊〕各位遊客,這兒還有穿竹石欄,很有特色,所以許多電影導演也都喜歡在這裏拍鏡頭,像電視劇《柳亞子》、《江南鉅富沈萬三》等,一些片斷都是在這兒拍的。

看,這條市河以前是我們周莊的菜市場。水鄉人家,買菜也是在水上進行的。每天早晨,河道上擠滿了小船,船上裝着鮮魚、蔬菜等。小販們一邊搖船,一邊叫賣, 兩岸的居民聽到以後,紛紛到河埠上來買菜,有些住在樓上的人,懶得下來,就直接從樓上放下一隻籃子,籃子裏面放着錢,小販只要把菜放到籃子裏,這樣一筆生 意就成交了。

〔葉楚傖故居門前〕這裏面是國民黨元老葉楚傖的故居。葉楚傖小名小鳳,是著名的南社詩人,曾經擔任過國民黨江蘇省政府祕書長,我們周莊有一段時間曾被改名爲楚傖鎮!

葉楚傖出生貧寒,長大後雖然做了“大官”,可仍然處處注意節約。一次他到老朋友沈仲眉家去,沈仲眉問他吃什麼?他只點了一隻糟燒螺螄頭肉,螺螄在水鄉是極 便宜的,這也是他童年時代家裏最好的菜了,他認爲這菜有鄉土風味,且價廉物美。吃完飯,沈家的女傭王媽給他絞上一把毛巾,他連忙說:“不敢當,不敢當!您 老人家替我絞毛巾,真是過意不去,應該讓我們年輕人給您絞毛巾纔對。”王媽很受感動,她說:“這個‘葉老爺’雖然官做得大,卻沒有一點官架子,真是少有的 好人。”葉楚傖的作品很多,有《楚傖詩存》、《世微堂文集》等。1946年葉楚傖在上海病逝。故居陳列了葉楚傖的生平家世、著作和有關他的照片、回憶文 章。請大家進去參觀一下。

〔全福講寺〕各位遊客,這裏是全福講寺,矗立在南湖園中,殿宇軒昂,飛檐高翹,歡迎四方遊人。相傳宋元佑元年 (1086年),周邊功郎舍宅爲寺,在白蜆湖畔建全福寺。歷代不斷擴建,梵宮重疊,樓閣崢嶸,碧水環繞,香火鼎盛,成爲江南一帶以經懺爲主的名寺。寺內有 一口巨鍾,重三千斤,懸於大雄寶殿左側。每當破曉時分,寺內有和尚撞鐘,鐘聲宏亮,傳到數十里外。人們把它當作報曉的雞啼,聞聲紛紛起牀,下田耕作。久而 久之,“全福曉鍾”成爲周莊人景中的重要一景。

昔日的全福講寺共有五進,主體建築大雄寶殿,殿宇雄偉軒敞。高達三丈徐的如來大佛巍然盤漆而 坐,寬闊的巨佛手掌心中足可臥伏一人,這樣高大的佛身,在江南一帶的各大寺院中絕無僅有。據《周莊鎮志》記載,如來大佛本蘇州虎丘海涌峯雲巖寺世尊像,清 順治五年(1648年),都督楊承祖兵駐白蜆湖邊,迎於寺內,如來大佛的左右,仁立着文殊、普賢佛像,同樣十分高大。兩側的十八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清初,書法家李仙根尋訪全福講寺,見寺院與湖光水色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揮毫寫“水中佛國”四個大字,製成匾額懸于山門之上,給全福講寺增添了光彩。

全福講寺九百年來香火鼎盛,成爲周莊繁榮發展的一個象徵。然而,這座堪與杭州靈隱寺媲美的寺院,卻在50年代初期被迫改作糧庫,寺內所有的佛像、經卷和珍藏不知去向,歷史悠久的古寺毀於一旦,這不能不說是周莊的一大損失。

90年代後,周莊鎮建造南湖園。作爲主體工程的全福講寺,也於1995年3月18日破土動工。經過三百個日夜的緊張施工,移址在南湖的全福講寺,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新建的全福講寺,主要建築包括山門、指歸閣、大雄寶殿和藏經樓等。

山門聳峙在南湖岸邊,門前湖光瀲灩,水埠碼頭平臥碧波,遊人和香客可以乘船進南湖沿石階登岸,別有情趣。進入山門,只見一座五孔石拱橋飛跨在荷花池上,橋上石欄相扶。駐足橋上,可以欣賞荷池中的紅嶂翠蓋,也可以回眸南湖,盡情地觀看旖旎的湖景。

過拱橋,前面就是重檐復宇、氣勢莊嚴的指歸閣。在此登樓,居高臨下,遠近的景色盡收眼底。南湖中養魚的網箱籪欄,以鉛灰色的線條,分割着萬頃波光。寺院內的亭臺樓閣,錯落有致,鐘樓、鼓樓矗立兩側,互爲映襯,使寺院愈加氣象雄偉。

第三進,即是主體建築大雄寶殿。飛檐翹角,雄偉而不失精美。“佛光普照”四個大字在高達18米的屋脊間熠熠閃光。鑲嵌於兩邊的梅、蘭、竹、菊磚雕構圖別 致,精細秀逸。緩步進人殿堂,只見大殿中央供着佛祖釋迦牟尼的銅坐像,高5米重3噸。釋迦牟尼兩側,是騎跨在雄獅上的文殊和騎跨在大象上的普賢。殿後塑有 飄海觀音像,屹立在鰲魚之背,衣袂飄動。大殿兩旁的十八尊羅漢像,也各具神態,栩栩如生。整座大雄寶殿,神光閃耀,祥雲繚繞,置身其間,足以感受到佛教文 化氛圍。

經臺由婉蜒曲折的花廊環抱,經臺中央矗立着三層寶殿,終日香菸繚繞。四周的荷花座石雕欄杆上,鐫刻着吉祥雲紋。經臺下的池水與曲徑花廊下的流水相連,有錦鱗嬉遊,富有詩情畫意。

大雄寶殿後,是三層高的藏經樓。殿堂寬敞,裝飾精美。樓內薈萃諸多佛教文化的精品。藏經樓兩側是大齋堂和方丈室,遙相呼應。

周莊修復全福講寺,借水佈景,巧奪天工,融佛教文化、建築藝術和園林景色於一體,既爲佛教文化愛好者和宗教信仰者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場所,也爲旅遊者提供了一個流連忘返的好去處。

〔出全福講寺〕大家看對面的那座小茶樓就是三毛茶樓,它是爲了紀念中國臺灣女作家三毛而建的。1989年,三毛在煙雨朦朧之中來到了我們周莊,她看到周莊小 橋、流水、人家的迷人風光,不禁感慨地說道:“啊!這不正是我魂牽夢繞的故土嗎?”三毛激動地流下了眼淚。三毛回到中國臺灣後還經常來信,說還要嚐嚐周莊的大 閘蟹,很可惜她再也沒能實現這個願望。周莊人民爲了紀念她,將這座古宅改稱三毛茶樓。茶樓中除了陳列了三毛的照片、手跡、書信外,還陳列了中外大批文人學 者遊訪周莊的照片。

〔邊走邊導遊〕前面就是迷樓了。大家看,這兒有一座古橋,它叫“貞豐橋”。“貞豐橋”這個名字,不用我說大家也都知道,它 是因爲周莊的原名而起的。橋邊的那座小樓就是有名的“迷樓”。迷樓以前是一家小酒樓,叫“德記”酒樓。它怎麼會出名呢?原來清朝末年,有一些進步的文化青 年成立了一個團體,叫《南社》。那時南社成員柳亞子、陳去病、王大覺等人都喜歡在這酒樓裏喝酒吟詩,他們還以酒樓爲題,寫下了許多著名詩篇。後這些詩篇被 編成了《迷樓集》,隨即迷樓的名氣也就傳開了。

那“迷樓”爲什麼被稱爲“迷樓”呢?原來南社成員們在酒樓上飲酒作詩,他們覺得小酒樓的一切都非常迷人,菜很迷人,酒很迷人,周圍的環境也很迷人。因此,他們就風趣地把酒樓稱爲“迷樓”。他們把酒樓叫作“迷樓”還有一個用意,就是轉移反動派的視線。

好,我們就到迷樓裏面去看看。迷樓爲臨河修築的兩層小樓。樓內陳列着南社成員的照片、手跡、著作和書畫作品,以及當代書法家書寫的《迷樓集》中的詩句。二 樓的東側,是一組人物蠟像,展現的正是“小樓暫飲夜傳杯”的情景,可謂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迷樓向遊客開放以後,接待了許多南社成員的後裔,他們熱情地向 迷樓提供圖片資料和實物,還積極參加南社研究,小小的迷樓,引起國內外諸多人士的注目。

〔繼續向前走〕這裏是澄虛道院,又稱“聖堂”,創建於 宋元佑年間(1086~1096年),距今已有九百餘年曆史。明代中葉以後,道院規模日趨宏大。嘉靖年間,當地人玉壁捐資增建了儀門。清康熙二十五年,道 士胡天羽化緣募捐建玉皇閣。五年後,又在閣西建造了文昌閣,清乾隆十六年,道士蔣南記在山門外建造聖帝閣,樓閣面臨普慶橋,形成了前後三進的建築羣,氣宇 軒昂,佔地1500平方米,成爲吳中著名的道院之一。澄虛道院不但保存着豐富的宗教文化遺產,而且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水鄉風光,也使道院的遊人香客流連 忘返。

各位遊客,我的導遊到此結束了。如果有時間,各位可以在古鎮裏隨便走走看看。在這臨別之際,讓我再一次感謝大家的光臨。同時,還請您把周莊的祝福帶給您的家人和朋友。祝大家在周莊旅遊愉快,吉祥如意!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5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丹東市位於東經123°22′至125°42′,北緯39°43′至41°09′,東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新義州市隔江相望,南臨黃海,西界鞍山,西南與大連市毗鄰,北與本溪市接壤。丹東地區東西最大橫距196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60公里,總面積15222平方公里。

丹東位於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屬暖溫帶亞溼潤季風型氣候,年平均雨量多在800-1200毫米之間,是中國北方雨量最多的地區,降水2/3集中於夏季。

年平均氣溫南部在8-9℃,北部6-7℃,受季風影響,季節變化明顯,四季分明,是中國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溼潤的地方。春秋季節是南、北風交替的季節。春季冷空氣開始衰弱北退,暖空氣北進;秋季則反之。

冬季時間最長,夏季次之,春秋過渡季節最短。丹東降水量較多,是東北地區降水量最多區,佔遼寧省降水量的70%,水源充足。年平均降水量爲881.3-1087.5毫米,全年降水量的2/3集中在夏季,其中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是該區暴雨集中期。

丹東地區江河密佈,主要有鴨綠江水系、大洋河水系和沿海水系。全地區2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944條,其中流域面積超過4983平方公里的大江、大河4條,即鴨綠江、渾江、靉河、大洋河。

丹東地區是遼東山地丘陵的一部分,屬長白山脈向西南延伸的支脈或餘脈。地勢由東北向西南逐漸降低。按高度和地形特徵,可劃分爲北部中低山區、南部丘陵區、南緣沿海平原區3類規模較大的地貌單元。其中以山地和丘陵爲主,局部還有階地、盆地、臺地等小型地貌單元。

丹東市屬丘陵地帶,地勢北高南低,山地丘陵佔72.4%,平原谷地面積佔14.6%,水域佔8.7%,其他佔4.3%。自然概貌可概括爲"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莊園";寬甸和鳳城北部地勢最高,平均海拔500米左右,有千米以上山峯14座,最高峯花脖山,海拔1336.1米;鳳城中南部以及東港北部平均海拔300米—500米,丹東市城市區和東港中南部地勢最低,海拔多在20米以上,最低處海拔在2米以下。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6

早上好!歡迎大家來無錫遊覽,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進行太湖精華遊,我感到很高興。太湖,面積2400平方公里,相當於400個杭州西湖那麼大,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位於江蘇,浙江兩省之間周圍有無錫、蘇州、常州、湖州四個城市。2400多年前吳越春秋時,吳王闔閭首開太湖畫舫進行水上旅遊,並首創太湖般菜;唐宋時期,太湖又以盛產太湖石出名。太湖,號稱三萬六千頃,還有72座島嶼山峯點綴其間,組成了一幅山外有山、湖中有湖的天然畫卷。我們首先遊覽的是真山真水的黿頭渚公園。黿頭渚,渚就是突入湖中,三面臨水的半島,因狀如黿頭而得名。相傳明朝的時候,有一個漁夫在湖中遇到風浪,誤入黿頭渚,舍舟登岸,發現這裏茂林修竹,落英繽紛,疑爲世外桃源,不忍離去。後又打柴遇仙,得道出世,爲這裏留下罷拔幾分神祕色彩。黿頭渚向南可望煙波太湖,惡青島海濱浩淼氣概;往北能觀碧波蠡湖,有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在這麼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爲觀賞太湖風月最理想的遊覽勝地。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卻遼闊的無邊風月,以及早中晚、晴陰雨景緻各異的神奇變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着歷代文人墨客,無數中外遊人。

澄瀾堂,建於1931年,是仿照明代宮殿式樣建造的,面闊五間,四周遊廊,寬敞豁達,氣宇不凡。澄瀾堂的“澄”是指湖水平靜清澈,“瀾”是波瀾起伏之意,取名澄瀾堂,是說在這裏可以飽覽太湖多變的天然景色。澄瀾堂位於黿頭渚的高處,居中面湖,視野開闊,遠眺近覽,景色各異。

這裏是甘露寺,甘露寺原在鎮江北固山上,是孫權的母親、劉備的“丈母孃”唸經的地方。因爲東吳起先建都在鎮江,火燒赤壁之後才遷都南京的。三國城內的甘露地建於山坡之上,經二組臺階到達建在7米高的平臺上的甘露寺山門,山門內沿斜坡登上6米高的平臺,可到佛殿。殿內有釋迦牟尼佛像,旁邊是吳國太的經心,吳國太相女婿就在此拍攝。赤壁之戰後,孫、劉曹均勢鼎立。周瑜設下“美人計”,假稱把孫權的妹妹孫尚香許婚劉備,京口招親,然後扣下劉備,逼還荊州。劉備則按諸葛亮之計,設法讓孫權之母吳國太甘露寺相親,弄假成真,並帶着孫夫人一起返回荊州。這就“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本文鏈接:https://www.xszwb.com/zh/dycfanwen/jiangsu/lxv4zo.html

Copyright © 2024. 學識中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