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中文吧 > 工作 > 工作方案 > 活動方案 >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初中教案(精選18篇)
手機版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初中教案(精選18篇)

來源:學識中文吧 閱讀:3.06W 次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初中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初中教案(精選18篇)

1、整體感知,把握小說情節,理清作者思路。

2、品味語言,瞭解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

3、揣摩心聲的深刻含義,聯繫生活實際,探討小說的現實意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聽取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心聲。

二、展示教學目標

三、正音聽讀

捻(niǎn)噗(pū)蜷(quán)簪(zān) 琅琅(láng)發窘(jiǒng)抽噎(yē)恍惚(huǎng hū)抽泣(qì)棱角分明(léng)

四、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各自朗讀課文,準備用簡練的語言複述主要情節。

情節:公開課前 想讀課文

回家路上 偷讀課文

次日放學 聽讀課文

公開課上 終讀課文

2、京京爲什麼渴望朗讀課文?又是在什麼情況下實現了自己的願望的?他能不能讀好課文呢?

當李京京看到講義上印的《凡卡》時他喜歡極了,因爲凡卡使他想起鄉下跟爺爺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兒一塊兒摘桑果、吃桑果的趣事。課後聽了趙小楨軟綿綿、奶聲奶氣地練習,更增強了他公開課上事先佈置好的趙小楨不敢舉手,別人更不敢舉手,只有李京京舉起了手。程老師有點慌亂了,在實在沒有人舉手的情況下,處於無奈,程老師只好叫李京京讀。凡卡的遭遇引起了有着相似經歷和同樣不幸命運的李京京深深的共鳴。他讀得聲情並茂,教室裏一片寂靜,大家都被感動了。

3、課文主要運用了什麼描寫來刻畫李京京?找出這些描寫的句子,並討論這些描寫作用。

心理描寫:

17小節:京京垂下頭。他多麼喜歡這個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幾行字的那麼一小段呢!他準能念好。朗讀課文難道一定要歌唱的嗓子嗎?(表現了他執着、倔強的性格,對朗讀課文的渴望。)

27小節:聲音是不太好聽,有點毛毛刺刺的。可是公開教學課難道是上臺表演嗎?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樹林子裏讀他喜歡的課文嗎?京京心裏難受極了。(表現京京對老師的不滿和難受的心情。)

32小節:不,不是這樣的。京京聽着,在心裏說,不是這樣的。萬卡不是個嬌滴滴的小姑娘,他那時才九歲,一個人孤零零地在城裏當學徒,吃不飽,還要捱打,他傷心極了,盼望爺爺去救他,他在懇求,在哭訴,絕不該有這種撒嬌的腔調。(表現京京對萬卡感同身受的理解,以及他純樸的個性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五、深入探究課文

1、課文題目是《心聲》,是誰的心聲?心聲有什麼深刻的含義?

淺層:執着地要在公開課上朗讀課文。

深層:

⑴ 要求教師能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給予每個人相同的關心。

⑵ 渴望家庭和睦,能生活在一個幸福安寧的環境裏。

2、四人一組討論:這篇小說觸及了當前教育中存在的哪些現象?

⑴ 重視對優秀學生的教育,對李京京這樣有問題的學生,指導和關心不夠,教師在無意識中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打擊了學習的積極性。

⑵ 教師在教學中事先安排、弄虛作假,給學生帶來不公正的感覺,對學生誠信做人帶來負面影響。

⑶ 教師的行爲觀念存在一定的偏差,缺少愛心,平等待人等教師應具有的優秀品質。

3、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小說的主題。

通過寫李京京渴望表達親情的心聲來呼籲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每個學生的真情,批評了教育領域裏追求形式甚至弄虛作假的不良風氣。

六、練習

請用精練的語言講述你學習生涯中親身經歷的一件小事,表達你的心聲。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初中教案 篇2

一、課文悟讀

《畫蛇添足》寫的是某舍人違反常理,受主觀意識支配而硬給蛇添上足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真理越出一步就會變成謬誤,如果做多餘的事,就會徒勞無益,正如茅盾先生所說:“事莫妙於適可而止,過則生災。”這則寓言還包含着對原始圖騰崇拜的批判。楚人以龍爲圖騰,某舍人潛意識受龍的形象支配,故畫蛇添足。而戰國已進入理性覺醒時期,人們認爲把蛇畫成龍的樣子是違背了常理,故予以嘲笑。這則寓言批判了原始思維方式,是人們理性覺醒的飛躍。

寓言的寓體多重性決定了寓意的多樣性。《買櫝還珠》即似雙刃劍,具有雙重諷刺作用。從賣方說,爲了賣出寶珠,把珠盒“包裝”得富麗華美,結果將買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珠盒上而事與願違,這就說明做事應注意目的,不可主次顛倒。從買方說,有眼無珠,被華美的珠盒所眩惑,只重形式,忽略內容,以致取捨不當。可見做任何事情都要分清主次,看清本質。否則,就會成爲人們的笑柄。

《濫竽充數》也有多重寓意,它諷刺了沒有真才實學而最風的溫牀。從齊滑王這一角度進行橫向思維:他改革用人制度,“好一一聽之”,說明要打破傳終原形畢露的人,也提出了“考察人才,任用人才”的大問題。春秋戰國時期,羣雄蜂起,“樂以教化”漸成風氣,人才爭奪日益激烈。從文中兩君主“好音”的場面,可以窺見當時的政治體制:齊宜王好大喜功,講求排場,南郭處士得以尸位素餐,而齊湣王銳意改革,事必躬親,南郭處士無法矇混過關。結合韓非子的好“帝王之術”可知:對人才必須全面考察,逐一考覈,擇優錄用,謹防假冒。

《塞翁失馬》體現了《淮南子·人間》“人間之事,得失之端,存亡之幾”的要旨,塑造了一個“見本而知末,觀指而睹歸”的善術者形象。這位失馬的塞翁,不以衆人之“吊”爲憂,不以衆人之“賀”爲喜,在複雜的現實面前,沉着冷靜,方寸不亂,既看到了“禍福同門,利害相鄰”,也看到了“禍福相轉而相生”,充分地體現了道家“淡泊無爲,蹈虛守靜”的心態。這種禍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轉而相生”的觀點是符合辯證法的。但這種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及相對主義觀點,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是不夠科學的。同時,文末以“丁壯者……死者十九”來反襯塞翁之子以跛獨存,格調也較低。

二、亮點探究

1.《畫蛇添足》中某舍人爲何要給蛇添上足?這則寓盲對你有什麼啓迪?

學習探究:

蛇本來無足,某舍人卻陶醉於先畫完蛇的自得之中,自作聰明,做多餘的事。寓言告訴我們,脫離實際,只能弄巧成拙。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其本身規律,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同時也要把握做事的分寸。2.蛇果然無足嗎?探究學習: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據1982年9月15日《北京晚報》報道,泰國博他倫府高頌縣瑪呂區第一村就發現了一條有兩足的毒蛇。

3.《買櫝還珠》諷刺的對象究竟是誰?

探究學習:

好的寓言往往具有多重寓意,表層寓意是針對具體事件而發的,它是“個別的”;深層寓意反映了某一歷史時期特有的精神現象,反映了某個民族乃至人類共同的思維積澱,它是“一般的”。關於《買櫝還珠》的諷刺對象,歷來見仁見智。從文中主要描寫對象和結尾來看,諷刺對象應是楚人,楚人本想以華麗的匣子來顯示寶珠的貴重,卻因喧賓奪主而事與願違。但看文章要兼及整體,從文中關鍵語句“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即事情的結局)來看,諷刺的對象還可以是鄭人,鄭人雖只寫一句,但他並非陪襯,他只看外表,忽視實用,沒有眼光,舍大取小,他的選擇實際上是對楚人“包裝”行爲的嘲弄。理解了這點,我們便可開掘思維,洞悉寓言的哲學意蘊。

4.聯繫生活實際,《買櫝還珠》給了你什麼啓示?

探究學習:

看問題應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予以審視,並密切聯繫實際,使見解更有針對性和批判性。就楚人而言,可以肯定其精於商道,善於“賣櫝”。生活中,“酒香還怕巷子深”,“好花還靠綠葉扶”,適當“包裝”是一種精明巧妙的經營策略。也可以批評其喧賓奪主,矇騙顧客。一些商家不在商品質量上出力氣,卻熱衷大做廣告;某些政府不在增產增效上下功夫,卻沉迷“形象工程”自然“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就鄭人而言,可以批評其沒有眼光,取捨不當。用人單位只注重對象“豪華”的檔案,消費者只癡迷商品“華麗”的盒子……都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也可以跳出定勢思維,肯定其眼光獨到,大膽取捨,說明一個事物的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人們對它的認識,在一定條件下人們不妨追求商品的藝術價值,滿足於對商品的審美享受。

5.從《濫竽充數》這一寓言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探究學習:

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重要形式,《濫竽充數》則給我們提供了多角度思維的藍本。據文中四個方面的人物活動,我們可相機進行思維發散。從南郭處士這一角度進行順向思維:他不學無術,不懂裝懂,終於原形畢露;進行反向思維:他隻身逃走,具有自知之明;還可運用否定之否定規律再次進行逆向思維:他的逃走是出於被迫無奈,毫無自知之明可言。從齊宣王這一角度進行橫向思維:他好排場,“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實行“大鍋飯”制度,這是滋生各種不正之統的制度,讓真正的人才脫穎而出。從南郭處士周圍的樂工這一角度進行側向思維:樂工與南郭處土相安無事,不敢揭露事情的_說明了不正當的人際關係的危害性。

6.聯繫實際,談談你對《塞翁失馬》的認識。

探究學習:

《塞翁失馬》較好地說明了要用發展的、變化的、一分爲二的眼光看問題的辯證觀點。首先,要有正確的思想方法,禍福可以互相轉化,要學會在禍中看到福,從禍中求得轉移,對各種生活現象,宜積極樂觀,忌消極悲觀;要學會在福中看到禍,加以戒備,做到心存憂患,居安思危。其次,要有成熟的生活態度,禍福的到來具有很多不確定因素,生死、利害、得失等,並不都是可以預測的,因此,應力求考慮周全,處事謹慎,多一些準備,少一點幻想,這樣一旦面臨禍患,就能安之若泰,處變不驚。

三、選題設計

1.蛇·龍及圖騰崇拜。

研究方法:

(1)實地考察法。深入自然,參觀蛇館,瞭解蛇的形狀、種類、特點、作用等。

(2)閱讀書籍法。到圖書館查閱有關蛇、龍及圖騰崇拜方面的書籍。

(3)類比聯想法。由蛇類比似蛇的龍,聯想到古代的圖騰崇拜現象。

參讀書目:

《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詞典》,學宛出版社,1993年出版;

《信仰的座標》,海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

《圖騰文化》,藍天出版社,1998年出版。

2.竽·古代樂器及古典音樂欣賞。

研究方法:

(1)參觀調查法。到博物館參觀、瞭解竽、笙、琴、編鐘等古代樂器的形狀、特性和歷史演變等。

(2)蒐集資料法。閱讀相關書籍,瞭解古代樂器、古典名曲的知識。

(3)鑑賞品味法。聆聽品味《廣陵散》《高山流水》《十面埋伏》等古典音樂。

參讀書目:

《音樂欣賞手冊》,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出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年出版;

《音樂作品導析》,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3.我國古代音樂的歷史、質及作用。

研究方法:

(1)網絡搜索法。上網搜索,瞭解古代音樂的產生、演變等。

(2)問題討論法。分組討論,明確“樂”與“禮”的關係,理解“樂以教化”的作用。

(3)論文撰寫法。結合實例,就音樂的運用與鑑賞撰寫小論文。

參讀書目:

《龍文化》,青島海洋大學出版吐,1991年出版;

《中華文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年出版;

《絲竹九章》,瀋陽出版社,1997年出版。

4.我國古代成語、典故、寓言中的“馬”。

研究方法:

(1)相關鏈接法。圍繞“馬”進行相關鏈接,如九方皋相馬、千金市馬、驥遇伯樂、指鹿爲馬、按圖索驥、老馬識途等。

(2)意義探究法。分析探討,洞悉這些成語、典故、寓言的意義。

(3)聯繫實際法。結合實際,深化對這些成語、典故、寓言的理解。

參讀書目:

《百子全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詩詞典故詞典》,書海出版社,1990年出版;《戰國策》;《淮南子》;《郁離子》;《列子》;《新語》;《藝林伐山》。

四、備教卡片

●卡片①

《畫蛇添足》選自《戰國策·齊策》。戰國時,楚王派大將昭陽領師擊魏而奪得八城,又令昭陽移師伐齊,齊請陳軫勸阻昭陽。陳軫見昭陽,先賀軍功,再談楚的軍功獎賞是“令尹”,又講了這個“畫蛇添足”的故事,並說:“今君相楚而攻魏,破軍殺將是八城,不弱兵,欲攻齊,齊畏公甚,公以爲名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戰無不勝,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後歸,猶爲蛇足也。”意思是,現在你已幫助楚王打敗了魏國,以此撈到的名利已是夠用了。因爲楚不會再設兩個令尹的,所以再打齊國,齊怕你。你以此稱名也足夠用了,官職也加不上什麼,還不知足,性命難保,即使是再加官進爵,也只能歸於後人,這種情形不是同那個本來已畫成了蛇,可是硬去畫足,反而連酒也喝不到的人一樣嗎?昭陽聽了,便班師回國。後歷代詩人常引此寓言。唐韓愈《感春四首》之四:“畫蛇著足無處用,兩翼霜向趨埃塵。”唐偓《安貧》:“謀身拙爲安蛇足,報國危曾捋虎鬚。”宋蘇軾《與葉淳老、侯敦夫、張柬道同相視新河,乘道有詩,次韻二首》之一:“從來自笑畫蛇足,此事何殊食雞肋。”

●卡片②

《買櫝還珠》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楚王問墨家學派的田鳩:墨子學派,多不講究辭令,這是爲什麼?田鳩先說了一個故事:“泰伯嫁其女於公子,令爲之飾裝,從文衣至之媵七十人,至晉,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此可謂善嫁妾而未可謂善嫁女也。”又講了“買櫝還珠”的故事,再謂:“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說,傳先王之道,論聖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辯其辭,則恐人懷其文,應其直,以文害用也。此與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類,故其言多不辯。”後人亦多用其意,元張養浩《讀詩有感自和》其一:“久知好瑟吹竽拙,每笑還珠買櫝非。”清史騏生《馬懷》:“世人憎愛?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初中教案 篇3

課文內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紹我國宋代畫家張擇端創作的畫作《清明上河圖》的說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紹這幅畫作的時候並沒有從繪畫技巧的角度作過多的介紹,而是扣住這幅畫作所描繪的現實內容,將畫作所表現的北宋時期汴梁都城的“繁華”儘量表現出來。這樣的寫作構思,可以幫助非美術專業的一般讀者更好地瞭解《清明上河圖》的主要內容及畫作的深層意義。

第一段介紹這幅畫作的創作背景,從而引出本文要說明的對象。第二段介紹了畫作的作者張擇端及其創作動機,強調了這幅畫作所要表現的是“夢迴繁華”的主題,從而確定了本文介紹畫作內容的重點:“繁華”。第三到五段,是對《清明上河圖》的具體介紹。第三段介紹畫作材質、着色和尺幅,並概括介紹畫作的主要內容;第四段分三層介紹了畫作的主體內容,三層均扣住“繁華”來介紹,語言典雅,富有文氣;第五段總結了《清明上河圖》的藝術特點和社會價值。

全文使用了邏輯順序,對《清明上河圖》的介紹按照“內涵—內容—價值”的思路來展開,着重體現了畫作的主題“夢迴繁華”。

學情分析:

通過第五單元前面兩篇教讀課文的學習,學生對“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徵”“說明方法”“說明語言”“說明順序”這些學習重點已經打下了較好的基礎。自讀課文《蟬》屬於文藝筆調的說明文,又使學生對說明文的多樣性有了一些瞭解,同時學習該類自讀課文課時已經指導了學生藉助旁批和閱讀提示的助讀系統,運用快速閱讀法的自讀策略。不同的是,本課沒有設置旁批,學生正好根據老師提出的任務,將自己的閱讀感受和看法寫成旁批,養成隨手寫批註的習慣。

教學目標:

1.學習使用瀏覽和細讀相結合的閱讀方法,養成圈點勾畫批註的習慣。

2.理清課文思路,弄清說明順序。

3.通過學習說明方法及作用,體會準確而典雅的語言特點。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

1. 指導學生採用瀏覽和細讀相結合的方法,理清課文思路,弄清說明順序。

2. 指導學生細讀課文,結合說明方法的學習體會準確而典雅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體會恰當使用說明方法使說明更準確,以及說明方法對於語言特色的影響。

教學創意:

1.學生自己討論學習目標和方法,確定學習方案。

2.反覆使用瀏覽加細讀的方法,隨時進行勾畫批註。

3.通過說明方法的學習來體會說明語言的特色。

教學流程:

一、欣賞圖畫,選擇畫作局部,口頭說明內容。

(一)教師展示圖畫,介紹經歷。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它是我國繪畫的無價之寶。在它問世以後的800多年裏,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鑑賞家把玩欣賞,也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歷經劫難,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演繹出了許多傳奇故事。這節課就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宋代社會,體會一下《清明上河圖》展現的宋代生活。

(二)學生選擇局部,口頭說明。

現在讓我們來仔細看一下這幅圖上有什麼?選擇一個局部,用自己的話對你看到的景象做出說明。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用圖片將學生引入情境,讓學生試圖用自己的語言說明畫作內容,可以和後面學習本文語言特點的時候作比較,讓學生體會這篇文章語言的特點:準確典雅,條理清楚。)

二、閱讀“提示”,討論學習目標,確定學習方法。

(一)學生瀏覽課文,明確說明對象特徵,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它的主要特徵是什麼?用跳讀法在文中篩選出主要信息。

(二)結合“閱讀提示”和前面三課的學習經驗,分組討論,確定本課學習目標和方法。

明確:1.學習目標:弄清本文說明順序,注意到說明方法的使用,注意作者的遣詞造句即說明語言的特點;2.學習方法:瀏覽全文和細讀課文;抓關鍵語句。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學生用快速瀏覽和勾畫關鍵詞句的方法,對說明對象有了整體把握,隨後教師不必急着進入學習,建議首先引導學生閱讀“閱讀提示”,回憶過去三篇課文的學習,自己來確定學習目標和方法,這樣有利於形成說明文成熟的閱讀策略。)

三、瀏覽課文,明確文章內容,理清說明順序。

(一)學生用瀏覽的方法,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各段主要意思,進而理清說明順序。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2:作者介紹了這幅畫哪些方面的信息?在文中勾畫批註: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

學生勾畫各段中心句及主要意思後將文章分爲三個部分:第一段介紹這幅畫作的創作背景,引出本文說明對象。第二段介紹了作者張擇端及其創作動機,強調了畫作“夢迴繁華”的主題。第三到五段,具體介紹《清明上河圖》的基本情況和主要內容、藝術特點和社會價值。

(二)學生判定全文說明順序,並細讀第四段,判斷局部說明順序。

學生明確:全文采用邏輯順序介紹《清明上河圖》各方面的情況,第四段採用空間順序介紹畫作的主要內容。條理清楚,結構嚴謹。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學生用瀏覽全文和勾畫中心句的方法,對課文內容有了全局印象就能夠理清說明順序。由於第四段說明順序的特殊性,學生對課文重點也有了關注意識,爲下面提出細讀任務作鋪墊。)

四、細讀課文,學習說明方法,品味說明語言。

(一)瀏覽全文,勾連文題,理解本文中心,確定閱讀重點。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3:哪些內容是作者介紹的重點?作者是根據什麼確定說明的重點的?讀題,在文中勾畫批註,找出與題目相呼應的句子。

學生明確:畫面的內容是作者介紹的重點,即第四段。“夢迴繁華”的意思是指這幅畫表現了作者夢迴故土,懷念繁華生活的心情,“繁華”即是這幅畫的內容所表現的主題,也是本文說明畫作的重點和靈魂。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教師繼續提出任務,學生採用瀏覽課文和勾畫關鍵句的方法,理解題目含義,明確課文重點,爲下面的細讀課文做準備。)

(二)細讀課文第四段,辨別說明方法,體會其作用。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4:在書上批註第四段的說明方法及作用。

學生明確:第四段主要用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着力描摹畫面的整體和細節,再現了它所描繪的社會生活,使說明更形象更清楚。

教師點撥:在《中國石拱橋》一文中也接觸到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麼?爲什麼兩文都選擇了摹狀貌這一方法?

學生明確:1.在說明盧溝橋的時候,也用到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通過描摹盧溝橋欄杆上千態萬狀的獅子,說明中國石拱橋“造型優美”的特點。2.恰當使用說明方法纔會使說明更準確更清楚。無論是中國石拱橋造型的優美,還是《清明上河圖》畫面的繁華,用摹狀貌才能使說明更形象清楚,所以說明方法的選擇是由說明對象的特點決定的。3.摹狀貌的方法給說明語言增添了生動性。

(三)瀏覽全文,辨別說明方法,體會其作用。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5:瀏覽全文,在文中勾畫批註,結合例句辨析課文中還用到哪些說明方法?具體有什麼作用?

學生明確:課文還用到了多種說明方法,如列數字使說明穩妥準確,給讀者以明確的印象;引用使說明更有性更可信;打比方使說明更通俗更形象。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判斷說明方法及作用是本單元學習的重點,同時爲體味說明語言的生動性作鋪墊。前面幾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方法,讓學生結合具體句子進行練習不是難事。)

(四)瀏覽全文,細讀第四段,體會本文語言風格的不同,總結語言特色。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6:查看自己在書上關於說明方法的勾畫批註,思考不同

的說明方法使語言呈現出怎樣不同的特色。

學生明確:本文語言既平實準確又生動典雅。例如列數據使說明更準確穩妥,使語言顯得更準確、平實;打比方、引用和摹狀貌增添了語言的生動性,引用更使文章語言有底蘊有文氣。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7:重點品讀第四段,勾畫:哪些詞句讓你體會到了內容的“繁華”和語言的典雅?對照學習課文之前同學們介紹畫面內容的語言體會。

學生明確:1.本文語言具有一般說明文的特點,即準確平實。例如用列數據舉等說明方法使說明更準確具體;2、本文語言也體現了說明語言的多樣性,如生動典雅。這主要體現在摹狀貌和引用、打比方等說明方法使用上。打比方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引用古典文獻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特別是第四段爲了說明畫作內容表現的“繁華”,大量使用四字詞語描摹畫面內容,再現北宋時代的繁榮生活景象,更使得文章的語言生動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氣息。而我們自己的語言一是缺乏條理,二是缺乏文氣。

教師點撥:對於一幅中外聞名的古名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用富有古典文化氣息的語言不僅增強了文章生動性,更是與說明對象相契合。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對學生來說,語言的學習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結合說明方法的學習來體味語言的不同特點,學生學習語言就是由表及裏,既直觀又深刻的。既從表面上結合具體句子看到語言特色的不同,也從內在體會到爲什麼語言會呈現出這種不同,避免學生機械地記憶語言特點,不能學以致用。)

五、課堂小結,佈置閱讀任務,進行課外拓展。

最後和學生一起總結本課所得:

1.本文扣住“繁華”,採用邏輯順序介紹《清明上河圖》的創作背景、作品內涵、整體情況和畫面內容、藝術手法及文化價值。重點在於運用生動形象的摹狀貌的說明方法,以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氣息的說明語言爲我們再現這幅畫所表現的北宋時期空前繁榮的城市生活。

2.使用瀏覽和細讀相結合的方法閱讀類文。通過抓關鍵句來理清文章內容和思路,弄清說明順序;結合具體例句判斷說明方法及作用,同時注意到不同的說明方法帶來語言的不同風格;

3.隨時勾畫批註,養成習慣。特別是要把自己的思考和認識批註在書上相應位置,以供日後檢索,常讀常新。

《清明上河圖》還有很多值得探究之處。建議學生課外閱讀關於《清明上河圖》的更多其它作品,如《<清明上河圖>的故事》《解讀<清明上河圖>》《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圖>》等書,進一步瞭解這幅名畫。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通過小結反覆強化說明文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就是幫助學生形成成熟的說明文閱讀策略。課外閱讀拓展既是對課的內容進行拓展,也可以對課的方法進行檢驗。)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初中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景物描寫

2、瞭解對比手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1、在故鄉,“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着重寫了哪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又以寫誰爲主?

2、作品通過閏土、楊二嫂兩個人物前後的變化,揭示了什麼問題?

二、示標

三、新授:

1、魯迅對“故鄉”景物的描寫共有哪幾次?

⑴“我”回到故鄉時見到的“蕭索的荒村”;——開頭 (現在)

⑵“我”回憶起的“神異的圖畫”;——中間(過去)

⑶“我”“在朦朧中”想象到的圖景。——結尾(未來)

2、蕭索的荒村:(討論)

① 一般地說,冬天的景象如何?“深冬”呢?

②“天氣又陰晦了”的“又”是什麼意思?

③爲什麼寫冷風發出嗚嗚的響聲?

④“蒼黃”的“蒼”照應了前文的哪一個詞?

⑤“深冬”“陰晦”“嗚嗚”“蒼黃”各是寫什麼?這些背景給人一種什麼感覺?

⑥“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一句中,哪兩個詞是說明“蕭索”的?它們各是什麼意思?

⑦“我”爲什麼會產生“悲涼”的心情?

⑧作者要反映的僅僅是“幾個”荒村嗎?

3、神異的圖畫:(討論)

①故鄉近三十年前後有什麼差異?

“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沙地”;

“深冬”、“陰晦”、“冷風”、“蒼黃”、“蕭縈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②“天空”“圓月”“沙地”“西瓜”,“深藍”“金黃”“碧綠”,從所寫景物和色彩看,這幅圖畫給人什麼感覺?

③上一段說“沒有一些活氣”,那麼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歲”“銀圈”“捏”“刺”又給人什麼感覺呢?

④“我”兒時的故鄉只是一個一般的村莊,兒時的閏土也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少年,作者爲什麼要寫得這麼美呢?

4、朦朧中的想象

①作者寫了“蕭索的荒村”、“神異的圖畫”,爲什麼結尾還要寫“朦朧中”的想象?而且基本上是“神異的圖畫”的重複?難道二十多年前的“故鄉”就是美好的天堂?

這是爲了反映“我”對現實的故鄉的不滿,希望能改變現實,有一個光明的世界,也就是文中所說的“希望”。這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進一步深化了小說的主題。

②怎樣實現自己的理想?(體會結句的含義)

有沒有希望,取決於自己的努力。只要努力奮鬥,希望一定能夠實現。

5、齊讀三處有關景物描寫的部分。

6、作品對景物的描寫在寫作上對我們有什麼啓示?

寫景要配合人物,要爲表現主題思想服務,不能爲寫景而寫景。

四、作文片斷訓練:景物描寫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初中教案 篇5

一、研讀第2—5節,理解人物形象、體會作者感情。

第2~5小節分別寫了托爾斯泰哪些特點?

明確:

第2節、面部輪廓 平庸粗鄙

第3節、面容表情 醜陋可憎

第4節、面部特點 毫無特色

第5節、客人來訪 大失所望

你能說說,在讀了這段文字之後,對托爾斯泰的印象嗎?(學生自由發言)

托爾斯泰其貌不揚,作者如實地予以描繪,從這些描述當中,你能體會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嗎?請同學們仔細地品讀課文。

(“因爲他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可以看出作者對托爾斯泰的尊敬、熱愛)

二、研讀課文第6~9小節,進一步理解人物形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聽讀第6~9小節,思考問題:

自主探究:

1、這部分寫的是什麼?(托爾斯泰的眼睛)

2、這雙眼睛有什麼特點?(目光犀利、感情豐富)

3、作者是如何刻畫這一特點的?(比喻和誇張)

請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讀一讀,並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合作探究:

1、結合全文,說一說作者爲何要寫托爾斯泰粗鄙的外貌?

2、你是如何理解作者重點描寫眼睛的用意?

明確:

1、欲揚先抑,突出眼睛的威力,這樣描寫使人物形神皆備,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讚美托爾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托爾斯泰觀察社會、人生、時代的廣闊和深細,以及批判的廣度和深度,同時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三、語言賞析:

輕聲朗讀課文,將自己喜歡的語句打上星號,有疑問的語句打上問號,全班集體交流,教師適當總結。

四、延伸訓練:

仔細觀察自己,用100~150字寫一幅自畫像,只寫頭部,描寫要逼真詳細,獨特處更不能忽略,適當運用比喻和誇張,寫作時不署名,不註明性別,寫好後交給老師,再進行全班交流。

五、總結。

六、佈置作業。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初中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一、整體感知課文。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準確把握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

三、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詳寫與略寫相結合的寫法。

四、領悟這篇回憶性散文的用雙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揚先抑的寫法。

教學重點:作者在敘述所流露的感情和先抑後揚的寫法。

教學難點:如何看待阿長身上的“壞習慣 ”。

課時安排:兩課時。

一 導入

同學們,我們在初一時學過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其中爲百草園增添神祕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還記得嗎?講故事的這位長媽媽是魯迅家裏的一個女工,用魯迅自己的話說:“說的闊氣點,她是我的保姆”,然而就是這麼一位保姆卻多次在魯迅的文章中出現,如上面講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還有《狗,貓,鼠》,還有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阿長與山海經》就是一片專門講長媽媽故事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魯迅從未寫過文章紀念他的母親,卻把這麼多的筆墨給了一個保姆,專門寫了篇文章紀念她,這個長媽媽究竟有什麼魅力呢?在她身上發生了那些故事,讓魯迅無法忘懷呢?讓我們一起走近“阿長的故事”。

二、魯迅及《朝花夕拾》、《山海經》有關知識。

《山海經》是我國古代的地理著作,書中保留了一些流傳廣泛的神話傳說,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

三、閱讀全文,整體感知,概述“阿長的故事”

明確:名字來歷---睡覺擺“大字”--- 元旦吃福橘(許多規矩)----講長毛的故事----買《山海經》

四、爲阿長設計一份“個人簡歷”來認識阿長。

明確: 姓名 阿長

性別 女

職業 保姆

身形 黃胖而矮

年齡 不詳

問題:1、從這份簡歷中你可以完全的認識阿長嗎?

明確:不可以,因爲認識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認識一個人的性格乃至她的內心世界。

2、這份簡歷中還有一個問題,大家發現了嗎?

明確:姓名的來歷,那不是她保姆的姓名。

3、一起讀課文第二段,明確下,魯迅花這麼多筆墨介紹阿長的姓名對於我們認識阿長的性格與精神世界有用嗎?

明確:有,從姓名的來歷中可以看出,她的名字是別人的,別人隨意加在她頭上的,因此可以看出長媽媽社會地位低微,不被尊重。是個可悲的長媽媽。

五、爲了能讓大家更好的認識阿長與魯迅,讓我們一起結合發生在魯迅與長媽媽身上的其它故事去走近阿長,走近魯迅

請同學們找出魯迅對阿長情感態度變化的關鍵詞?

明確:不大佩服(最討厭)----不耐煩------空前的敬意(特別的敬意)---新的敬意。

六 、分析 “怎樣的長媽媽讓魯迅不耐煩,討厭?”

學生髮言,做填空練習 的長媽媽。。。。。”?結合具體的事件來談。

明確:“切切察察”“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着對手或自己的鼻尖”――饒舌多事。

擺“大”字等--------行爲粗魯,不拘小節

教我許多的規矩(元旦吃福橘)---迷信,大煞風景,卻是真誠善良的祝福。教給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於對我的關心愛護。

綜上所述我們認識到的是一個:沒有禮貌,沒有文化,不文明的阿長的形象。

七、分析兩個敬意

1、那又是怎樣的長媽媽讓魯迅兩次產生新的敬意了呢?

明確:擁有偉大神力的長媽媽。

2、這兩個敬意和神力在字典內是一樣的意思,而在文章中變現出的是同樣的情感嗎?

明確:不是。第一個敬意源於長毛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是個荒謬的故事,但長媽媽卻講的一本正經,講到“脫下褲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的話,更是讓人看到長媽媽的無知和淳樸,看出這個長媽媽很迷信,愚昧。也可以看出魯迅在這裏是有反諷的意思。

而第二個敬意源於買山海經,實現了孩子心靈上的渴望。看出長媽媽是一個善良熱心和對孩子關心、愛護的人。魯迅對她的敬意是真的敬意,一種感激之情。

八、總結

(1)長媽媽是個怎樣的人?

明確:身份低微,行爲粗魯,不被尊重,麻木,愚蠢而迷信,饒舌、多事、有許多繁文縟節,但也是一個淳樸,善良關心孩子的勞動婦女。

(2)魯迅以什麼情感來寫這篇文章?

明確:深沉的懷念,“仁厚而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的懷裏永安她的魂靈”

(3)、對比魯迅前後的感情有什麼變化。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明確:

使描寫的人物形象給人意外的驚喜和驚歎,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感、鮮明突出。這種先抑低後揚起的寫法就叫先抑後揚。

文章自始至終就一直在刻畫她對孩子的關心愛護的品質:從她“不許我走動”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曬褲子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道理及後來買《山海經》都充分體現出來。所以她雖然饒舌、多事、有許多令人生煩的規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熱心、樂於助人、關心愛護孩子;有無知可笑、愚昧落後的缺點,但更有着淳樸、善良、仁慈的美德。總觀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後來發生“新的敬意”,到最後發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來刻畫阿長這一封建社會的普通勞動婦女形象,刻畫出了一個淳樸熱情、善良仁慈、關愛小孩的長媽媽形象,抒發了自己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懷念。

九、作業

想象創新

我們假設阿長現在還健在,她讀了魯迅這篇文章,會對魯迅說什麼?請同學們緊扣課文內容與人物性格特徵,放飛想象的翅膀,賦予人物新的時代特色,代長媽媽說些話。

教師舉例:哥兒啊,我雖無名無姓,但經你一寫,現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說我無名無姓,生得黃胖而矮倒也罷了,怎麼連頸上的灸瘡疤也寫進去了呢?說我規矩多、煩瑣、迷信也罷了,那時誰不迷信啊?可是你,怎麼連我睡相不好這種私事都寫進去了呢?特別是給你講長毛故事時,講的將我們擄去後,讓我們脫下褲子站在牆頭,大炮就放不出來,你也照實寫下來了,你不怕人笑話我還怕人笑話呢!

附:板書設計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初中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理清文章結構層次2圍繞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來分析文章過程與方法

1、聯繫社會背景,來領會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的方法。

2、通過私反覆朗讀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賞析課文重點語句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作者棄醫從文的思想原因。

導入新課

1、魯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進入初中以來我們學過了寫魯迅的文章和魯迅先生寫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學生讀有關注釋,要求學生考慮,註釋告訴我們哪幾層意思。(1)交代了文章的出處,選自《朝花夕拾》。說明這個集子的文章都是回憶性的。我們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是這個集子的。 (2)說明了文章的體裁--散文。(3)介紹了文章的寫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寫的對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貫。

學生了解作者及作品學生了解文章體裁介紹時代背景這篇散文記敘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片斷。寫作年代則是在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餘年後的1926年10月12日。魯迅到日本學,本想以學醫來救國救民,可在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時,有一次觀看反映日俄戰爭的影片,片中中國人看日本槍斃給俄國人做偵探的中國人的麻木神情給魯迅以很大的刺激。從此,他棄醫學文,決心用文藝作爲武器進行戰鬥,從而喚起國民的覺醒。魯迅寫此文時,正當“三一八”慘案發生之後,魯迅積極支持愛國學生的正義行動,與反動軍閥以及反動文人進行英勇鬥爭,用戰鬥的文章來抨擊“正人君子”的迫害,抒發自己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歌頌沒有民族偏見、正直、熱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學生了解時代背景指導預習

1 做到藉助課文註釋和詞典對文中字的形、音和詞的含義有清楚明白的瞭解,爲研習課文內容掃清障礙。

2考慮文章是按什麼順序來組織材料的,記敘的線索是什麼,變換了幾個地點,記敘了哪幾件主要事情,表達了作者怎樣情感,讚揚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貴品質,怎樣來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說說各部分的大意。要求學生以較快的速度閱讀全文,教師巡迴輔導,學生自習。(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規定學生閱讀的時間與速度。)

進行研討

1、根據課文的內容和學生提問,補充書中沒有的註釋。 (1)緋(fēi)紅:鮮紅。 (2)宛如:好像。(3)會館:舊時同鄉或同業在京城、省會或大商埠設立的寄寓和機構。 進行研討 (4)遺民:①留下的在國外的人; ②改朝換代後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5)流言:流傳的毫無根據的壞話。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狀。 (8)不遜(xùn):不客氣;無禮貌;驕傲、蠻橫。(9)匿名(nì):不具名或隱藏真名。 (10)疑惑:心裏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遠得不見蹤影;無影無聲。(12)瞥(piē)見: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聲叫好。 (15)決意:拿定主意,。(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學生結合課文理解並掌握補充註釋進行研討

2、(1)文章是按事情發展的時間先後順序來組織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爲線索。(3)變換了三個地點:①“我”在東京;②“我”在仙台;③“我”離開仙台後。(4)與藤野先生相處寫了他四個典型事例,讚揚他認真負責、正直熱情、嚴謹求實的精神。還寫了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抒發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5)段落層次的劃分以“我”活動地點的變換爲標誌。

可分成三個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在東京的見聞及感受以及轉到仙台求學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我”在仙台結識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讚揚先生的崇高品質,以及“我”棄醫學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寫“我”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對我的激勵與鼓舞。

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弄清左邊的這些問題和內容教學後記:學生能聯繫社會背景領會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的方法,能通過私反覆朗讀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能對課文中重點語句進行賞析。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初中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 把握文章內容,瞭解自傳的語體特徵。 2. 學習運用具體事例表現人物品格特點的寫法。 3. 體會母愛的偉大,感受作者對母親無限的懷念之情。

二. 教學重點、難點:

1. 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能說出文章寫了幾件事來刻畫母親,歸納出母親的性格特點。 2.品味具體語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體詞語在文中的作用。

三. 教學安排:2課時。

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1. 從古到今,都有很多關於母親的作品,歌曲詩詞等。讓學生回憶有關母親題材的作品。在我們的身邊,有這樣一位母親,對別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對自己的孩子卻十分嚴厲,有時鞭打孩子時,還不允許孩子哭出聲音來,對這樣的母親,他的孩子會怎樣評價她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胡適的《我的母親》。2. 瞭解胡適及他的母親: 胡 適(1891-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生於上海。幼年在故鄉家塾讀書,1904年隨兄到上海,先後進梅溪學堂、澄衷學堂,1906年考入中國公學。1910年赴美留學,先入康奈爾大學農科,1912年轉文學院,修哲學、文學。 1915年人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系主任是杜威。從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實用主義。

1916年開始與在美同學討淪白話文,最後寫成《文學改良當議》,1917年1月發表於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誌。這是最早全面系統地提倡白話文的論文,在新文化運動初期產生重大影響。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參加《新青年》編輯,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五四運動以後,思想逐漸趨於保守。1928年受聘擔任中國公學校長兼文理學院院長。1931年回北大任文學院長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創辦《獨立評論》。抗戰期間一直擔任駐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到美國,次年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斯德圖書館館長。1958年回中國臺灣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舉行第五次院士會議,爲歡迎新院士舉行的酒會迎新院士舉行的酒會結束時,因猝發心臟病逝世。馮順娣,安徽績溪人,16歲時被許配給胡傳作填房。時胡傳年48歲,前妻曹氏去世十餘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沒有一個家眷實在不方便,胡傳長子長女都比馮順娣大。爲了家人,馮順娣答應嫁到胡家。婚後第二年,來到上海,在胡適三歲的時候,胡傳死在廈門。當時馮順娣只有23歲。

二. 整體把握,感知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 用一句話概括母親的形象特點。 --“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

2. 爲什麼說她又是“嚴父”? 再次插入胡適家庭背景資料介紹。

3. 課文寫了母親哪幾件事?這些事情突出母親的什麼品性?

課文寫了母親這樣幾件事情: A.學習上的督促,叫我早起, “催”去上學; B. 聆聽教誨,我說了不該說的話,她重重責罰我C.如何在除夕之夜對付敗家子大哥的債主,她從不罵一聲,臉上從不露出一點怒色; D.受了兩個嫂子的氣,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時,悲哭一場,以解心中之苦;E.聽了五叔的牢騷話,表現出剛氣,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說,寫了母親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對我的管教;二是作爲當家的後母如何處理家庭的難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對待他人對自己的人格侮辱。通過寫這些事,表現母親以下品性:慈母嚴父,對我諄諄教誨;對我要求嚴格,卻從不拿孩子出氣;氣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活。通過具體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的品格特徵。

4. 根據我們剛纔的閱讀,我們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綱列出來

一. 介紹我的小時侯的情況

二. 回憶我的母親

三. 感謝母親,總結全文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初中教案 篇9

【課文品讀】

《孫權勸學》是一篇極其簡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節的文言短文故事主體只有兩個部分,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文章主要通過對話的方式,表現人物,推進故事對話言簡義豐,生動傳神,富於情味人物寥寥數語,就表現出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心理和性格在情節的安排上,亦別具風格呂蒙學習的起因是“孫權勸學”,學習的過程略去,學習的結果是魯肅與呂蒙“結友而別”通過“論議”“結友”來表現孫權善勸、呂蒙勤學和學有所成直接描寫、側面襯托、留白再塑、繁簡結合等手法的巧妙運用,讓這一篇小短文既充滿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設計意圖】

文章簡短,教材註釋比較豐富,學生理解起來不會有文意上的困難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學價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學魅力,則需要教師在深入解讀後,通過生動的教學形式帶領學生一道走進文本,品析欣賞筆者通過反覆解讀和剖析,挖掘出短文裏藏有的多個“三”,這些“三”包含了文章結構、人物形象、藝術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項內容,於是,以“找尋三”趣學文言故事作爲此設計的總構思

教學創意:趣學文言故事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謂、博士、但、涉獵、吳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等等;

2.賞析寫人記事的美妙手法

教學重點:

賞析寫人記事的美妙手法

教學方法:誦讀、品析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朗讀

要求:讀通讀順讀懂

方法:自由放聲朗讀,自己譯讀,同座譯讀,質疑解難

二、積累

要求:圈出並掌握引發關注並需要積累的詞

方法:自己圈出,落實意義和用法,教師點撥強調

(以自行整理或統一練習的方式積累)

以下詞需要強調:

實詞:謂當塗涉獵見就過

虛詞:以豈但若乃及即更何遂

人稱:卿孤孰

古今異義:博士往事

語氣詞:邪耳乎

成語: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品析

要求:找尋文中獨特的“三”組合並作分析,感受文章寫人記事的美妙手法

方法:教師示例,學生獨立尋找,教師巡視點撥,學生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文中的“三”組合有以下一些內容:

1.三個段落示結構

根據情節把文章分成三個部分,這就是事件的三個階段,即:孫權勸學,呂蒙就學,魯肅贊學這三個段落是:

初……/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

2.三個人物證蒙學

穿插人物介紹:孫權、呂蒙、魯肅

簡析三個人物(孫權、魯肅、蒙母)對呂蒙學習併成功的證明作用

孫權: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勸他讀書,對呂蒙滿是關心與厚望正因爲有孫權的善於勸說,纔有了呂蒙的“就學”及學有所成

魯肅:魯肅“與蒙論議”,一句“非復吳下阿蒙!”從側面反映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魯肅地位高於呂蒙,且學識豐富,由他說出此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非同一般

蒙母:從情節的角度講,文章的最後一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似乎多餘,然而,細細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長了

魯肅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通過他“拜蒙母”,看得出魯肅爲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願與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側面襯托出呂蒙富有學識;更重要的是,這一情節傳達出古代對讀書的另一個角度的理解:一個人因爲讀書而有豐厚的學問,會獲得社會的認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會地位及威望這一情節深化了選文的中心在表現孫權勸學的效果和呂蒙學習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個補筆

3.三句話語見形象

要求:體會文中人物的語氣語調,感受說話人的心理

方法:以讀促析,能通過朗讀體會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簡析:

(1)“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果斷,神態鄭重嚴肅,表現出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深切關心,希望呂蒙能勝大任

(2)“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大有所益”

這一句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但又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尤其是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讀來讓人感動

孫權是善勸的他對呂蒙既嚴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懷愛護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情不自禁地發出讚歎,爲呂蒙的進步感到高興,驚異、讚許之態呼之欲出魯肅是個忠厚長兄,這句話流露出他重視學問、善於欣賞他人、對年輕將領的親切讚美之情

4.三次態度現性格:

(1)蒙辭以軍中多務

用軍務繁重來推脫,這裏折射出呂蒙之前不讀書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長經歷

(2)蒙乃始就學

在孫權的教育和指點之後,呂蒙無可推辭並知錯能改,這是他實現自我轉變的重要一環

(3)“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這是呂蒙對魯肅讚歎的巧妙接應可以看出呂蒙爲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充滿自信我們彷彿能聽到他那坦誠豪爽的笑聲

小結:

呂蒙的三次態度的作用:

(1)讓文氣有起伏;(2)豐滿了人物形象;(3)三次態度就是事件發展的三個階段,也是他成長的三個階段(拒學就學成學);(4)比襯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5.三個留白顯詳略

要求:根據文字展開適當的聯想,揣摩作者這樣安排情節和詳略的意圖

方法:說讀結合、討論交流

簡析:

(1)蒙辭以軍中多務……

會以怎樣的說來“辭”?扣緊文意想象、表達

(2)蒙乃始就學……

爲什麼不寫他如何勤學?

(3)肅遂拜蒙母……

爲什麼要交代這個環節?刪去了會怎樣?魯肅會對蒙母說些什麼呢?

前兩個留白是略寫,而最後一個則是擴充出來的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嗎?

除了以上的“三”,還有一些“三”也不能忽視如:

三個稱呼表親密:

“卿”,是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第一次出現是孫權稱呼呂蒙,表現出孫權對呂蒙真切的關心和殷切的期望,既鄭重,又親切第二次出現是魯肅“與蒙論議”後很吃驚地喊出的,表現出魯肅對呂蒙的認可、讚揚

“大兄”,面對魯肅的吃驚和讚歎,呂蒙巧妙接應“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對話中有同僚間的調侃趣味,更顯兩人志同道合的兄弟般的情誼

三種語氣傳態度

人物語言,尤其是語言中流露出的語氣語調能夠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中“邪”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聯繫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語氣,“罷了”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傳達出孫權對呂蒙的關心、愛護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嘆,可譯爲“啊”此句一出,呂蒙自得、自豪、“書中多閱歷,胸中有溝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誦讀

要求:讀熟、讀美

能夠生動地讀出人物的語氣語調,通過朗讀表現出豐滿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讀成誦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讀;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讀;全班背誦

五、總結

1.文言文章學習的角度:積累詞彙

2.文學作品學習的角度:品析寫人記事的妙法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初中教案 篇10

1教學目標

1、反覆朗讀,在朗讀中整體感知浪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讀欣賞,在欣賞中把握詩文的節奏與美妙的意境。

3、藉助想象,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點。

4、模仿寫作,在仿寫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能力及表達能力。

5、學後提升,在品味中享受愛的真諦以及對祖國的深情厚愛。

2重點難點

1. 指導朗讀,在朗讀中整體感知《浪之歌》詩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 品讀欣賞,促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點。

3.通過模仿寫作,鍛鍊學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達能力。

3教學過程 3.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教學設計

【導入】導入新課

有一位詩人,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稱他“是東方颳起的第一次風暴,席捲了西方,給我們西海岸帶來了鮮花”。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稱爲“東方贈給西方的禮物”。他就是紀伯倫。在他筆下,萬物皆有生命,有靈氣,有個性,它們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構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時,它們又閃爍着理性的光輝,給人以啓迪。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紀伯倫的《組歌》中的第一首-----《浪之歌》,去感受他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導入】檢查預習

給下列加劃線字注音

熾熱( ) 禱詞( ) 執拗( )

俊俏( ) 衷情( ) 饋贈( )

憔悴( ) 真諦( ) 天穹( )

璀璨( ) 鑲嵌( )

翱翔( ) 長吁短嘆( )

千山萬壑( )

【講授】走進作者

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和畫家。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本文選自《淚與笑》。《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詩,這裏選的是其中兩首。另三首是《花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他是一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曾在詩《朦朧中的祖國》中,謳歌畢生苦戀的祖國:“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裏——是我悸動的心臟。”他曾說:“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

【活動】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聽詩朗誦是一種高雅的活動,而聽美好的散文詩更是能讓人陶醉。請同學們閉上眼,美美地聽讀課文一遍,邊聽邊想象其展現的畫面,進入情境,體會文中美好的情韻。並做填空:

————的浪如:一往情深的浪(如:熱情洋溢一往情深無比忠誠多情浪漫溫柔善良癡情纏綿任性)

【練習】朗讀訓練

1、美讀課文

讀詩是一種高雅的情感體驗活動,當我們在想象中進入詩中的意境,體悟到詩中美好的情韻而又能恰當運用朗讀技巧用聲音加以傳達,這時,我們的心靈深處便會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薰陶。

2、按下列步驟,練習朗讀。

一讀:重在整體感知詩中形象,注意語音的飽滿與圓潤。

二讀:重在體味情感。注意語流順暢,注意把握好朗讀的節奏、停頓、快慢等。

三讀:重在進入情境。注意韻腳,注意語氣的輕重抑揚,注意體現散文詩的抒情性。

海浪唱出了怎樣的歌?

1—4節:海岸的情人,唱出難捨難分的熾熱戀歌;

5—7節:人世間的守護神,唱出寬廣博大的情歌。

【活動】討論研析

(1)、詩中的海浪形象是極爲感人的,她對情侶海岸一往情深,愛的熱烈,愛的深沉。從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呢?試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概括。

明確:海浪對情侶海岸一往情深,愛的熱烈,愛的深沉具體體現在:

A、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許下忠誠的誓願;

B、傍晚,她爲愛情唱着祈禱的詩篇。

C、漲潮時,她熱情洋溢,緊緊與情人擁抱;

D、退潮了,她難捨難分,依戀地撲到情人的腳下。

(2)、面對海浪這誠摯熾烈的情愛,海岸是怎樣表現的?

明確:海岸是異常感激的。把海浪緊緊地抱在懷中,親吻她,還容忍她的任性。

(3)、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海岸亦非草木,他亦有情。海岸若有言,他會對浪說些什麼?

(4)、俗話說:“愛屋及烏”,浪愛海岸,也愛與海岸連在一起的礁石。那麼,浪是如何對待礁石的呢?

明確:我與礁石同席對飲,我同它嘻嘻哈哈。

(5)、礁石也愛屋及烏嗎?它又是如何回報浪的?

明確:它竟紋絲不動,它竟面無笑容。

(6)、對於礁石的這種態度,浪是怎樣表現的呢?它退縮了嗎?

明確:對礁石的這種態度,海浪感到傷感,苦惱。她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但是她的戀情並沒有因此而減退,也沒有因此而動搖對愛情的信念,決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這樣消磨歲月。顯示了海浪對愛情的無限忠誠。

(8)、再次聽老師簡介作者經歷,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紀伯倫簡介:紀伯倫雖然出生於黎巴嫩,具有阿拉伯血統,但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美國。他1883年出生,當時爲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所統治,12歲隨母親去美國謀生,在波士頓唐人街過着清貧的生活,15歲被送回故國學習阿拉伯古典文學,同時進修繪畫,18歲因思想激進、創辦呼籲民間疾苦、被認爲帶有叛逆性的刊物《真理》而被驅逐出境,重新返回美國家中。返美后僅一年多的時間,病魔先後奪去了他母親、哥哥、小妹三位親人。他以寫文賣畫爲生,與爲人剪裁縫衣的妹妹一起掙扎在金元帝國的底層。25歲得到貴人相助,爲他申請到赴巴黎深造的獎學金,學習繪畫,並得到羅丹等藝術大師的親授與指點,3年後再次返美,並長期客居紐約,從事文學與繪畫,直到48歲英年早逝。他一生在黎巴嫩待過15年,在法國2年,在美國生活了共31年,他的祖國------處於封建主義、殖民主義統治下的黎巴嫩------給予他的並不是很多。然而,這種因貧窮和統治階級的罪惡而造成的與故土的別離,不僅沒有淡化他對祖國的思戀,冷卻他熾熱的赤子深情。相反,他愛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將海外流離的阿拉伯作家組織起來,共同爲祖國獨立和自由民主而抗爭呼號,還常常在自己的詩作裏,對祖國寄寓深厚的戀情。

明確:對山崖的這種態度,海浪感到傷感,苦惱。她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但是她的戀情並沒有因此而減退,也沒有因此而動搖對愛情的信念,決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這樣消磨歲月。顯示了海浪對愛情的無限忠誠。

這也正是詩人對祖國深厚情愛的反映。在這首散文詩中,作者藉助海浪與海岸這對熱戀形象,曲折表達了她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情感和火熱的衷腸。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初中教案 篇11

一、 學習目標:

1、 熟練的朗讀課文;

2、 理解詩歌所描繪的海上景象(環境描寫的作用)

3、 品味語言,理解海燕的形象,體悟海燕的豪情。

二、 教學重點、難點:

1、 品味語言,理解海燕的形象,體悟海燕的豪情。

三、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1、熟練的朗誦課文(每個小組選一部分能進行表演朗誦);

2、在文中劃出描寫海燕活動環境(景物描寫)的句子並把它抄下來,景物描寫有什麼特點?並想一想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3、找出文中直接描寫海燕的段落。勾畫出文中直接描寫海燕的句子並把它抄下來,認真讀一讀,想一想這些句子有什麼表達作用?抓住修辭手法和重點詞語分析。

直接描寫海燕的段落:

直接描寫海燕的句子:

修辭手法分析:

重點詞語分析:

其他句子分析:

4、認真閱讀課文,完成上面的問題後,寫一寫你對海燕這個形象的理解。(試着用一個詞語概括)

5、你從海燕的身上能學到什麼?如何做新時期的海燕?寫下你的感受。

6、你在預習的過程中有什麼疑問,把它寫下來。

(二)、課堂研習:

1、導入新課。(1分鐘)

(大海,給了它堅硬的翅膀,爲的是博擊狂風巨浪;當鳥兒們都躲避風雨的時候,它卻高聲的呼喚: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這,就是……海燕(引出課題))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說一說“海燕”:假如在海燕之前填上一個修飾語,你會填什麼呢?(6分鐘)

這是 的海燕。

矯健勇猛 心情歡快 鬥志昂揚 無所畏懼 高傲

3、分析品味海燕的形象:

(1)、讀一讀,感受環境:(5分鐘)

①在文中劃出海燕活動的環境(自然環境)的句子。

蒼茫的大海上,狂風捲集着烏雲。7—8節,12-13節

②文中寫的海上景象有什麼變化?寫海燕爲什麼要寫環境?

在暴風雨到來前,周圍的環境怎樣?

蒼茫的大海上,狂風捲集着烏雲。

“蒼茫”描寫大海磅礴的氣勢;“卷集”描寫烏雲翻滾聚攏的情景。說明一場暴風雨正在孕育。

7—8節,環境起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烏雲越來越暗、越來越低。……波浪還在憤怒的飛沫中呼叫,跟狂風爭鳴。

問:這一環境的變化說明了什麼問題?

先用“越……越……”緊縮句,描寫暴風雨逼近情景。烏雲兇暴,加上雷聲轟響,狂風吼嘯的聲音描寫,渲染了黑暗社會環境的氣氛。在這種情景下,波浪“歌唱”“衝向高空”“迎接雷聲”“呼叫”“爭鳴”,寫出了波浪樂觀地與狂風搏鬥,顯示了大海的力量。而“狂風”“不甘心”“惡狠狠”“甩”和“摔”,這些詞語,寫出了它的猖狂反撲。

12-13節,環境起了怎樣的變化?

寫大海與閃電激戰:先寫風“吼叫”雷“轟鳴”,用聲音渲染氣氛,再把烏雲比喻爲“青色的火焰”在“燃燒”,氣氛比前更爲緊張。“閃電”像“一條條的火蛇”,這是新出現的形象,大海抓住它的箭光。“熄滅”在自己的“深淵”裏,再次顯示大海的力量。這場激戰象徵階級鬥爭的激化,大海的勝利象徵了革命必勝。沙皇反動勢力雖氣焰囂張,最終還是葬身於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之中。

[說明:從環境入手,先渲染好氛圍,讓學生明確寫環境對於表現海燕的重要作用。有利於對海燕的把握,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溶入課文]

(2)、品一品“海燕”:(18分鐘)

①身處這樣險惡的環境,海燕的表現又是怎樣的?請同學們找出直接描寫海燕形象的段落或句子,選擇你喜歡的讀一讀;(3分鐘)

1-6自然段;9-11自然段;14-16自然段。

②根據本小組分配的段落,聯繫具體的句子或詞語,想一想對錶現海燕形象有什麼作用?抓住運用的修辭手法和關鍵詞語說說你的理解。(先獨立思考,記下疑問-小組交流-組長總結-推薦發言)(5+10)

A、在烏雲產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表現了海燕勇敢無畏的矯健姿態。

作者爲什麼用黑色的閃電來比喻海燕?又爲什麼用“高傲”來修飾“飛翔”?在回答後告訴學生:這裏的“黑色”不是貶義詞,是寫海燕本身的顏色。用“閃電”既可以寫出海燕的矯健姿態,又可以在烏雲密佈、大海蒼茫的背景上出現一點亮光,使人們在沉悶的空氣中從海燕身上看到光明,看到希望。這裏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說的自以爲了不起,而是褒義詞,有意氣風發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視惡劣環境的英勇氣概。

B、一會兒翅膀碰着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衝向烏雲。

“箭一般地直衝向烏雲”,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它勇敢的鬥爭精神。

“碰”寫出勇敢低飛,觸及海浪;“衝”寫出迅猛高翔,銳不可擋。用擬人的手法,寫海燕鬥志昂揚,渴望暴風雨的到來。然後着重寫“聲音”。正面描寫“叫喊”的勇敢,再從烏雲聽出了“叫喊”的憤怒的力量和勝利的信心,側面烘托這“叫喊”具有震懾敵膽的威力,運用排比句式突出海燕敢於鬥爭的精神。

C、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

作者爲什麼在對三種海鳥作了無情的揭露後,又轉換語氣熱情讚揚海燕?學生回答。明確:這樣寫有兩個作用:一是與開頭呼應,可以讓海鷗、海鴨、企鵝與海燕形成鮮明的對比;另一個是承上啓下,原來大海蒼茫一片,這時已經“泛起白沫”,由於背景的變化,畫面也就變化了,這樣很自然地進入了第二段。(板書:只有……)

D、海燕叫喊着,飛翔着,像黑色的閃電,箭一般地穿過烏雲,翅膀掠起波浪的飛沫。

它飛舞着,像個精靈,——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的精靈,——它在大笑,它又在號叫……它笑那些烏雲,它因爲歡樂而號叫!

“像個精靈,——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的精靈”,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它的勇敢和智慧,有敏銳的洞察力。

賞析:再現前面對海燕的描寫,又用比喻補寫海燕形象。在這裏,作者繪形繪聲地描寫了海燕在海浪與雲空拚搏的背景裏,“叫喊”“大笑”“號叫”,顯示其歡快、豪狀;海燕從“飛翔”到“飛舞”,從“直衝”到“穿過”,從“碰着”到“掠起”更顯出其敏捷、勇猛。

E、這個敏感的精靈,——它從雷聲的震怒裏早就聽出了睏乏,它深信,烏雲是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

海燕,爲什麼如此敏感,如此英勇?學生讀後回答。明確:那時馬克思主義已在俄國人民中廣泛傳播,無產階級革命先驅——海燕在險惡環境中用馬克思主義的望遠鏡觀察鬥爭形勢,已經聽出了“雷聲”的“睏乏”,已經看出“烏雲遮不住太陽”,也就是說,看到歷史的必然規律,是無產階級取代資產階級,沙皇政府必將滅亡,人民必定勝利,因此海燕就在暴風雨迫近時特別歡樂,無比英勇,表現出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作者用了“敏感的精靈”、“早就聽出”、“深信”等詞語來描寫海燕,不僅使我們從外在形象上了解了海燕,而且使我們從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海燕這一形象的高大、可敬。

句中“敏感的精靈”,“從雷聲的震怒裏,早就聽出了睏乏”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顯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說明無產階級革命者的高度的預見性和敏銳的洞察力。“烏雲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運用反覆,語氣肯定,表達了堅定不移的必勝信念。

“烏雲是遮不住太陽的,——是的,遮不住的!”有什麼哲理意義?

明確:表現了海燕對光明的熱切渴望和對勝利的堅定信心。生活就是這樣,陰雲再重,總有散去的時候;困難再大,經過一番努力,總能克服。邪惡永不能戰勝正義,真理終有一日會大放光彩。

F、―――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

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閃電中間,高傲的飛翔;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

用反覆的修辭手法強化海燕作爲報信者的極度興奮之情。

“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寫它對勝利的堅定信念,表現它有預見性。

G、在這革命高潮中,作者怎樣描寫海燕?

學生回答。明確:作者讓我們先聞其聲,後見其形,最後再聞其聲。這裏着重寫了海燕的叫喊,三次出現“暴風雨”,一是說明暴風雨即將來臨,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的姿態號召人民要迎接暴風雨,敢於鬥爭,敢於勝利。二是表明了海燕對暴風雨的渴望。表現了人民對沙皇反動政府的強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沙皇政府。三是加強了文章的氣勢,表明人民羣衆一旦起來以後,其勢如急風暴雨,銳不可當,從而熱情地歌頌了人民的力量(板書:叫喊:三個“暴風雨”)。

歸納:品味語言的方法

l 1、抓住修辭手法;

l (比喻、擬人、反覆等)

l 2、抓住重點詞語。

l (形容詞、動詞等)

小結:海燕是一個什麼形象?

l 海燕是一個勇猛堅強、樂觀自信、富於獻身精神的形象。

(3)、議一議“海燕”:比較風平浪靜中的海燕圖和暴風雨來臨前的海燕圖,你更欣賞哪一種情景中的海燕形象?爲什麼?(5分鐘)

明確:體會越是在險惡的環境中,越能突出海燕勇敢無畏、樂觀、堅定的品格。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初中教案 篇1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在反覆誦讀中增強文言語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脈絡,學習本文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4.感知三峽之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感情。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在反覆誦讀中增強文言語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脈絡,學習本文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脈絡,學習本文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唐代詩人李白有一首詩《早發白帝城》,寫了三峽的風光,請同學們齊聲朗誦。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今天我們走進另一篇文章,來更細緻地領略三峽的景色。

二、介紹三峽:

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遊風景之首。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是長江上最爲奇秀壯麗的畫廊,全長192公里也就是常說的“三大峽”。

瞿塘峽雄踞長江三峽之首,西起白帝城,東至巫山大溪鎮,全長8公里,以其雄偉壯觀而著稱。瞿塘峽鎖全川水的險要氣勢。瞿塘峽在三峽中雖然最短,卻是一幅神奇的自然畫卷和文化藝術走廊。

巫峽自巫山縣城東大寧河起,至巴東縣官渡口止,全長46公里,有大峽之稱,以幽深秀麗稱奇於天下。巫峽兩岸羣峯,以十二峯爲奇,它們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峯最爲纖麗奇俏。“秀峯豈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萬峯”。

西陵峽灘多流急,以“險”出名,以“奇”著稱,“奇”、“險”化爲西陵峽的壯美。整個峽區都是高山、峽谷、險灘、暗礁。峽中有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自古三峽船伕世世代代在此與險灘激流相搏。

三、走近作者

1.請一位同學爲大家朗讀一下關於本文作者及代表作品的介紹。

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時的地理學家,散文作家。他一生好學不倦,博覽羣書,學識淵博,對祖國河山十分熱愛,對地理風物精切鑽研。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經注》。

《水經注》是給《水經》所作的註文。《水經》是記述我國河流水道的一部專著,書中列舉大小水道137條,內容簡略。酈道元作注時大爲擴展,介紹了1252條河流,除記載水道變遷沿革外,還記述了兩岸的山陵城邑、風土人情、珍物異事。《水經注》對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地理有很大參考價值。

2.教師點明《水經》、《水經注》與《水經疏》三者之間的關係。

四、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1.聽範讀,標註生字字音。

2.教師明確讀音。

3.自由朗讀。

4.分組齊讀。

五、再讀課文,理順文章大意。

(一)學習文言文的翻譯方法。

(A)三個標準:“信、達、雅”

“信”,就是譯文要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不增譯。

“達”,就是譯文明白曉暢,符合現代漢語表達要求和習慣,無語病。

“雅”,就是譯文語句規範、得體、生動、優美。

(B)兩個原則:直譯爲主,意譯爲輔

直譯,指譯文要與原文保持對應關係,重要的詞語要相應的落實,要盡力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和相近的表達方式,力求語言風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譯,指着眼於表達原句的意思,在忠於原意的前提下,靈活翻譯原文的詞語,靈活處理原文的句子結構。

兩者的關係是,只有在直譯表達不了原文意旨的情況下,纔在相關部分輔之以意譯。

(C)五個步驟:審、切、連、驗、謄

1、審。分析譯句前後內容,把握譯句大概意思;看清譯句的長短,停頓,標點,語氣;審清譯句的語法現象。可先抄出來,圈注。

2、切。將譯句以詞爲單位逐一切分開來,然後逐字翻譯。

3、連。按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將逐一解釋出來的詞義連綴。

4、驗。將譯好的句子代入語境,看語義、語氣、對象等是否吻合。

5、謄。將草稿紙上的譯句謄寫在答卷上。做到“三清”(卷面清潔、字跡清楚、筆畫清晰)。

(D)具體方法:

1、留

保留法。即文言文中的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諡號、廟號、年號、書名,等等,或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的詞語,不必翻譯。

①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這裏除了“春、謫守”之外,都要保留。

②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黔州那個地方,從未有過驢子,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載了一頭驢子到那裏去。(“驢”、“船”古今的詞義完全相同,翻譯時不能改變它的原意。)

2、刪

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誌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

①戰於長勺,公將鼓之。(《曹劌論戰》)--句中的“之”是個音節助詞,可不譯出來。

②“夫戰,勇氣也。”--“戰鬥,靠的是勇氣”。--“夫”爲發語詞,刪去不譯。(《曹劌論戰》)

③“孔子云:何陋之有?”譯句:“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之”爲賓語前置的標誌,刪去不譯。

3、補

(補充法)文言文中有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譯時要將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補出來,使句意完整,然後再翻譯。

(1)變單音詞爲雙音詞;

(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

①六王畢,四海一。--(統一)

②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相同、一樣)

③祖母劉(氏)(憐)憫臣孤(獨)弱(小),躬親撫養。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那個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裏,帷幕中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紙扇、一塊醒木罷了。(《口技》)

②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五步一座高樓,十步一座亭閣;(《阿房宮賦》)

③“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後省略了謂語“鼓”,翻譯時要補上。(《曹劌論戰》)

4、換

(替換法)將單音詞換成雙音詞,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後的詞,通假字換成本字。換言之,留的留下,刪的刪去,其他的都是“換”的對象了,這是字詞翻譯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即在單音節詞前或後加字,使之成爲包含這個語素的雙音節詞或短語。最常見的是用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調換文言文的單音節詞;有些詞,在古書裏常用,但在現代漢語裏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詞所表達的意思古今說法不一樣,這就要用今天的說法去置換古代的說法。)

1)璧有瑕,請指示王。(《廉頗藺相如列傳》)--和氏璧上有瑕疵,請允許我指出來給大王看。

2)斷其喉,盡其肉,乃去。(《黔之驢》)--咬斷了它的喉嚨,吃盡了它的肉,才離去。(“斷、喉、盡、去”均爲一個字換爲兩個字)

5、調

(調整法)包括:主謂倒裝、定語後置、狀語後置、賓語前置等。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爲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生在我前面的人,他們懂得的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並且拜他爲師。

②求可使報秦之人--尋找可以出使去回覆秦國的人

③還自揚州。(《傷仲永》)(狀語後置)--從揚州回家。

6、變

"變",就是變通。遇到活用詞時,應靈活地譯出該詞的活用意義。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義,直譯會不明確,應用意譯。另外對古文中特殊的語言現象--互文見義、互文見義這些用了繁筆的文句翻譯時要加以還原,用簡筆的形式翻譯。

①波瀾不驚--(湖面)風平浪靜。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爲外物(的好壞),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悅或悲傷。

(二)按照這“六法”,學生細讀課文,藉助註釋、工具書、資料獨立疏通文意。

六、作業

獨立思考,翻譯全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

複習文學常識導入。

二、檢測作業完成情況

1.交流翻譯心得。

2.小組內提出完成作業過程中的難點,合作交流。

3.全班合作互助,翻譯全文。

參考:

在三峽的七百里中,兩岸山連着山,幾乎沒有半點空隙。層層疊疊的山岩峯巒,遮蔽了天空,擋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兩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斷絕了。有時皇帝有詔命必須火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動身,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騎上奔馳的駿馬,駕着長風飛翔,也沒有如此迅速。春冬季節,白色的急流,迴旋着清波;碧綠的深潭,倒映着兩岸山色。極爲陡峭的山峯上,生長着許多姿態奇特的柏樹,大小瀑布,在那裏飛射沖刷,江水清澈,樹木繁盛,羣山峻峭,綠草豐茂,確實很有趣味。每逢雨後初晴或霜天清晨,樹林山澗冷落而蕭索,常有猿猴在高處長聲鳴叫,聲音連續不斷,異常淒厲。迴響在空曠的山谷中,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打魚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三、整體感知,把握脈絡

1.本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全文可以分成幾個層次?每個層次主要寫的是哪種景物?

明確:

三峽的山、水。

兩個。

一層:三峽的山。

二層:三峽的水。

2.第二個大層次又分成哪幾個小層次?

明確:

夏季的三峽。

春冬的三峽。

秋季的三峽。

四、研讀第一層次:三峽的山

1.作者集中寫三峽的山的是哪一段?

明確:第一段

2.寫出了山怎樣的特點?

明確:山高嶺連,峽窄水長

3.作者是如何體現三峽山的特點的?

明確:用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先用“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正面來寫三峽山高嶺連的特點,再從“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面烘托了山勢高大狹窄的特點。

4.本文是爲《水經》作注,應該重點在寫水,可是文章第一段寫山,第二段纔開始寫水,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因爲山勢造就水勢,寫山的特點,爲寫水作了鋪墊(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五、研讀第二層次:三峽的水

研讀:夏季的三峽

1.夏季的水具有什麼特點?

明確:水漲流急,交通阻斷。

2.在寫夏季三峽水是,作者運用哪些方法去體現三峽特點?

明確:

(1)王命急宣--側面體現

(2)乘奔御風,不以疾也--誇張,對比。

六、作業

1.背誦並默寫課文第一段和第二段。

2.蒐集關於三峽的神話傳說。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初中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爲線索安排情節

2、對比手法突出中心

3、準確生動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主題:

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爲線索,着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後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與剝削之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揭示了封建傳統觀念對勞苦大衆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二、寫作特點:

1、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爲線索安排情節。按“我”“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順序,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憶的各種材料組織起來。

2、通過景物描寫爲人物活動提供背景,爲表達中心意思服務。

⑴“我”回到故鄉時見到的“蕭索的荒村”;——開頭 (現在)

⑵“我”回憶起的“神異的圖畫”;——中間(過去)

⑶“我”“在朦朧中”想象到的圖景。——結尾(未來)

3、通過肖像、語言、神情、動作的描寫刻畫鮮明的人物形象。

閏土:政治上受迫害、經濟上受剝削、精神上受毒害的貧苦農民的形象

楊二嫂:既被侮辱、被損害,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市民的形象

“我”: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民主進步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

4、語言準確、生動,富有個性化。

三、課堂練習

(一)填空:

1、《故鄉》體裁是 ,選自 《 》,作者是 ,原名 ,是我國偉大的 家、 家、 家。

2、在故鄉,“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着重寫了 和 兩個人物,運用 的手法突出了他們二十多年前後的變化。

3、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沒有現成模式可循,只有上下齊心,勇於實踐,努力探索,方能成功。用《故鄉》一文中的話來形容就是 。

(二)閱讀“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我也說不出話”

1、選文中的“他”是指 ,“我”是指 。

2、選文分別從 、 、 等三方面對“他”作了描寫。

3、“老爺”這一稱呼寫出了在“他”心目中兩人之間 的變化,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 )

A生活經驗豐富了 B精神變麻木了

C出於禮節的需要 D社會地位懸殊增大了

4、“厚障壁”比喻( )

A外貌的巨大差異。

B經濟狀況的巨大差異。

C久別重逢的陌生感。

D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5、“似乎”一詞能否去掉?爲什麼?

6、“我也說不出話”表達出“我”此時此刻的感情是( )

A無可奈何

B難堪、惱怒

C震驚、悲哀

D興奮、歡喜

三、閱讀“我問問他的景況……可以聽他自己去揀擇。”

1、“臉上雖然刻着許多皺紋”中的“刻”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刻”字扣“全然不動”和“石像”,描繪了閏土麻木的表情。

B“刻”字揭示了閏土內心的苦悶。

C“刻”字是閏土飽經生活磨難的寫照。

D“刻”字表現出閏土自愧不如的呆滯。

2、閏土的性格特點是( )

A辛苦麻木

B呆滯麻木

C勤勞呆板

D怯懦無情

3、填空:

從選文最後一段中找出與以下語句相呼應的詞語。

①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

②總是吃不夠

③不太平

④什麼地方都要錢

4、以上這些內容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四)、閱讀《故鄉》最後三段:

1、第一段中三個“辛苦”的含義各不相同分別是:① ;② ;③ 。

2、第一段中“我們”是指, “他們”是指 ,“別人”是指 。

3、第一段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的意思是: 。

4、第一段中“我們的後輩還是一氣”中“一氣”的意思是 。

5、文中說“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是指什麼樣的生活?

6、第一段中最後一句中的兩個“生活”的詞性分別是 詞、 詞。

7、第二段中“手製的偶像”的含義是( )

A親手用木頭或泥土做成的神像。

B比喻讓下一代過上美好生活的願望。

C比喻沒有壓迫和剝削的美好未來。

D比喻聊以自慰的不切實際的幻想。

8、“朦朧”中再現月下瓜地有什麼作用?

9、“這正如地上的路,……也便成了路。”深刻含義是( )

A地上的路,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有人走,就有路,沒有人就沒有路

B希望的有無如同地上的路,努力去實踐就有希望,不去實踐就沒有希望

C地上的路是一代代人走出來的,後人要沿着前人走過的路繼續走下去。

D路是人走出來的,每個人都要走出一條自己的人生之路。

10、文中“我想:……”這段話表達了魯迅怎樣的思想感情?( )

A對未來道路迷茫的悵惘。 B對見到光明前途的喜悅。

C對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 D對美好前景的熱切向往。

11、“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製的偶像麼?”一句所用的修辭手法有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初中教案 篇14

教學目的:

1、 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詞,理解文中兩個古詩文小段。

2、 靈活運用速讀、默讀、朗讀等閱讀方式閱讀課文。

3、 學習鄧稼先將個人生命奉獻給祖國國防事業的崇高情懷。

教學重點:

用速讀、默讀、朗讀等閱讀方式閱讀課文。

教學難點:

1、 第一部分寫百年屈辱史的用意;

2、 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作比較的好處。

教具準備:

《祖國》錄音帶、小黑板(寫六種方式、《祖國》歌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 激情入景:

二(4)班的同學們給老師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首屆藝術節中,我班榮獲了第一名……這節課,希望同學們有好的表現。

2、 材料分析:

(1)1842年8月,中英代表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其中有這樣一條規定: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2) 1860年,英法聯軍大肆搶劫並燒燬了稱作“萬園之園”的圓明園。

(3) 1954年,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的地位,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

(4) 20__年10月15日,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楊利偉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

學生髮言:中國,有着屈辱的歷史,但如今,它已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祖國能在國際上有着顯赫的地位,是離不開一些爲祖國作出貢獻的人。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位在國防事業上爲祖國作出巨大貢獻的人——鄧稼先。

二、 初步理解課文。

1、 簡要介紹鄧稼先及作者。

華僑、華裔的含義。

2、 朗讀課文,簡要說說各個小標題部分分別講述了有關鄧稼先的什麼內容。

三、 速讀課文,深入內容。

你想提出一個什麼有價值的問題。

集中討論:

舉例:

1、 第一部分,爲什麼要概述中國一百年屈辱的歷史:

既交待了鄧稼先的成長背景,又突出他對民族復興的貢獻。

2、 爲什麼把鄧稼先和奧本海默對照起來寫?

突出了鄧稼先的人格魅力。

3、 文言文的語段的意思是什麼?

4、引用的目的是什麼?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初中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線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和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3.討論什麼是真正的愛國主義,聯繫現實,關心時事。

4.品析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理解反語的運用。

教學重點

1.理思路、找線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和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1.對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的理解及反語的運用。

2.對真正“愛國性”的理解。

3.思考中日關係中當前面臨的問題。

教學設想

1.本文篇幅較長,是用早期白話寫成的,又有很多含義深刻的語句,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要求學生課前要做好預習,要多讀課文。課上時間不可能通讀,只能是有重點地朗讀。

2.爲了增加閱讀量,同時也是爲了更好地理解課文,課前要求學生多讀魯迅的作品,其中魯迅簡歷、《〈吶喊〉自序》、關於藤野先生的資料、魯迅留學時的國內國際背景等爲必讀內容。這也是符合新課標語文學習要向課外延伸的要求的。當然,教師也要多查找和本文有關的資料,並在適當的時機展示,師生共同補充資料,互相討論,體現了師生雙方民主、平等、合作的理念。

3.語文學習的延伸還有一個方向,那就是向生活的延伸。我們今天學習《藤野先生》和十年前應該有很大的不同。十年來中日關係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把“愛國青年”和藤野先生做對比時,在分析那些人的“愛國”性及其思想根源時,很自然地會涉及到日本的國民性問題,很自然地會聯繫到當前日本社會越來越嚴重的右傾化問題,通過學習本文應該引起學生對當前中日困難關係的關注和思考。我們一定要讓學生認識到:什麼纔是真正的愛國主義,如何正確地對待其他民族。要學會和其他國家民族和平友好相處,提高對日本嚴重右傾化的警惕。

4.本課的廣度體現在對課文內容的大量補充及對當前中日關係的關注上;深度體現在對“愛國青年”的“愛國”性的分析上及對“真正的愛國主義”的討論上。

5.我認爲尊師不是本文主題的第一義項。故在本課中只粗略提及。

6.本文知識點衆多,學習時不求面面俱到,但重點是必須完成的,難點是必須要突破的,通過研討學習一定要讓學生情感上有觸動、思想上有收穫、語文能力上有提高。

主要內容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結構、線索。

2.找出“我”和藤野先生交往時的主要事例,並對這些事例進行分析,理解其中體現的藤野先生的品質和作者的愛國精神。

3.分析部分含義深刻的語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魯迅是大家所熟悉的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你知道他最難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師是誰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藤野先生》這篇文章來解開這個疑問。

二、根據預習,提示生字

挾着 芋梗湯 詰責 寒顫顫 畸形 緋紅

(注:以上生字都是課下注釋中所沒有的)

三、學習讀第一自然段

提醒學生注意:爲什麼稱爲“清國留學生”?寫清國留學生時,着重抓住了他們外貌的哪個特徵來寫?

辮子是民族壓迫的象徵,也是封建專制的象徵。爲什麼這麼說?請大家討論。

(中國人原來是不留辮子的,滿清入關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之後中國人的腦後才拖上了一根辮子,所以說辮子是民族壓迫的象徵。另外留辮子也是表示對滿清王朝的忠心,所以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的革命者如孫中山及後來的毛澤東等人都是先剪掉自己的辮子以示和專制政權的決裂)

可是這些清國留學生對辮子的態度如何呢?(他們十分珍視這根辮子……)這裏作者用了一個詞“標緻”,“標緻”的本意是什麼?(漂亮),魯迅真的認爲這樣很漂亮嗎?(討論)那他實際的意思是什麼?(醜陋)──通過這裏的討論使學生理解什麼是“反語”:(就是說反話,字面的意思和實際要表達的意思正好相反)事實上,反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被使用,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嗎?……(同學們很可能會舉出一些很有趣的例子)。

提問:第一段寫清國留學生在幹什麼?(賞櫻花)指讀第二段:他們又在幹什麼?(學跳舞)他們做這些事應不應該呢?爲了更好地討論這個問題,請同學們給補充一些歷史資料:魯迅去日本留學是什麼年代?當時中國是什麼樣的狀況?(魯迅於1902年去日本留學,1904年去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當時正是中國積貧積弱受列強欺侮的時候……腐朽的滿清政府與列強鑑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通過補充資料和討論,使同學們認識到魯迅對這些只知遊樂置國家民族命運於不顧者的鄙視,所以魯迅離開東京到了仙台。

從魯迅和那些“清國留學生”的不同表現中我們能感受到魯迅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正是本文敘事的一條暗線。請大家在下文的學習中注意這一點。

板書:魯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暗線)

四、課文的主體故事就發生在仙台,現在請大家根據地點的變換理清文章的結構,整體感知課文。

師生總結板書:

五、速讀課文,練習一下概括能力,說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幾件事

討論之後在第二部分後板書:1.添改講義;2.糾正解剖圖;3.關心解剖實習;4.想了解中國女人裹腳。

從這幾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麼特點?結合討論幻燈展示藤野先生的照片及魯迅在仙台醫專學習時的課堂筆記(內有藤野先生修改的筆跡)。

板書: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治學嚴謹

六、魯迅爲什麼要到仙台去學醫呢?課前已經讓大家讀了魯迅的《〈吶喊〉自序》,誰能給解釋一下?(請同學們給補充資料)

(從魯迅小時候他父親的病說起……說到魯迅講的關於中醫的過分的話:中醫是有意或無意的騙子……說到他學醫的兩個目的: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從這裏我們能再次感受到魯迅憂國憂民的情懷。

(如時間允許的話,教師也可在這裏給補充資料:日本的維新確是從醫學的引進開始的:一個叫前野良澤的人根據一本來自荷蘭的《解體新書》的指導去解剖屍體,結果讓他感到震驚的是,書中的插圖竟與人體構造分毫不差。從此日本人逐步認識到西方科學的先進,開闢出一條通向近代學術的道路,使日本迅速成爲一個強國)

那麼魯迅後來爲什麼又棄醫從文了呢?下節課我們一起來解開這個疑問。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初中教案 篇16

1.學習文章抓住事物特徵展開想像,達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發戰鬥激情。

2.體會屈原熱愛祖國,抨擊黑暗,熱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運用多種修辭方法,表達思想感情,增強氣勢。

2.品味語言,理解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佇立(zhu4) 睥睨(pi4 ni4) 咆哮(xiao4) 波瀾(lan2)

污穢(hui4) 犀利(xi1)

劈開(pi1) 稽首(qi3) 馳騁(cheng3)虐待(nüe4)

2.解釋下列詞語。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樣子。

污穢:不乾淨。

犀利:(武器、言語等)鋒利;銳利。

播弄:擺佈。

虐待:用殘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靂。

躊躇:猶豫。

鞭撻:鞭打。比喻抨擊。

祈禱:一種宗教儀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願望。

懺悔:認識了過去的錯誤或罪過而感覺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認爲應受到報應的罪惡。

拖泥帶水:比喻說話、寫文章不簡潔或做事不乾脆。

二、導入

利用多媒體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關資料,播放<橘頌》的背景畫面(電影《屈原》插曲),讓學生感受草木颯颯的悲涼氣氛,傾聽屈原在波濤洶涌的流水岸邊的仰天長問,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介紹歷史尉《屈原》寫作的時代背景。

郭沫若歷史劇《屈原》寫於1942年1月。當時是抗日戰爭後期,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中國的半壁河山。1942年1月,時值“皖南事變,,以後,郭沫若在重慶創作了《屈原》,借古諷今,揭露國民黨統治下的黑暗現實。他借屈原的獨自,鞭撻蔣介石的反動統治,抒發了人民的憤恨。

《雷電頌>出現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場。屈原被囚禁在東皇太一廟。他手足帶着刑具,頸上繫着長鏈,散發披肩,獨身徘徊。這時,狂風咆哮,電閃雷鳴。面對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國就要淪亡,聽着風吼、雷鳴,看着閃電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偉大力量,他激憤的心情發展到極點,他的心像火一樣燃燒起來,鑄成了這大氣磅礴,動人心魄的獨自——《雷電頌》。它是屈原鬥爭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現。是全劇高潮中力的一個音符。

三、朗讀課文

課文在形式上並不押韻,但節奏分明,聲調鏗鏘有力,要求學生反覆朗讀,品味文章語言,體會文章氣勢,並談感受。

四、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雷電頌》這段獨白,大致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風、雷、電的期待與歌頌,一是對光明的渴望與追求。

文章按自然力聲威的發展,和屈原的感情脈絡劃分段落層次。

第一層(1~3段),呼喚風暴怒吼,由衷讚美“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

第二層(4~6段),呼喚風、雷、電,表達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強烈願望。

第三層(7~8段),讚頌閃電的光明與火花,並決心與之一起燒燬一切黑暗勢力。

第四層(9—12段),義正辭嚴地詰責“土偶木梗”,表示與污穢、邪惡,勢不兩立。

第五層(13段),表現屈原的堅強意志與必勝的信心。

這是一首結構嚴謹的散文詩。全詩五個層次先分後合,緊密相連,由風,及雷,及電;由詛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頌火進射出光明,再到燒燬一切偶像。環環相扣,步步深入,一氣呵成,使詩人的滿腔怒火和對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現。

五、探究活動 。

提問:課文運用了象徵手法,說說風、雷、電等形象象徵了什麼,再舉例說說課文使用了哪幾種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文中屈原藉助於謳歌偉大的自然威力,抒發了對摧毀黑暗的渴望和對這種偉大正義力量的讚美。

風、雷、電,這些自然界的現象,在詩人心目中,已經成爲一種戰勝黑暗的力量,詩人又把自己的偉大戰鬥精神融入咆哮的風,轟隆隆的雷和閃耀的電之中。風雷電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開”,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勢力進行殊死的搏鬥。因此,屈原對風雷電的歌頌,也是對與黑暗勢力作鬥爭的正義力量的歌頌。

此外。<雷電頌>還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表達感情,增強語勢。獨自中屈原滿懷激情地直接和風雷電對話,直接怒斥偶像神靈,這些擬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達出鮮明的愛憎感情。

反覆、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達感情,使獨自更有氣勢。如,: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發泄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潰壩,洶涌奔騰。

詩中還有不少反問句、設問句,“你,你東君,你是什麼個東君?”“你,你紅着一個面孔,你也害羞嗎?”“哭,哭有什麼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們用來打奴隸的刑具嗎?”等等。這些句子,呼喚指斥,使獨自更增強了戰鬥力。

六、欣賞品味

學生配樂朗讀課文,進一步理解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

七、小結

本文是歷史劇<屈原>中的一個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長篇獨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詩。這篇散文詩,是“生之顫動,靈之喊叫”,波瀾壯闊,氣勢磅礴,撼動人心。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初中教案 篇17

教學目的:

1.掌握生字生詞。

2.學習記敘的順序和結構。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中心意思。

教學設想:

本文篇幅較短,內容並不難懂,但字詞、句式難點很多,語言障礙較大,故教學時重點應放在字詞句的串講上。但字詞句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語言環境,要從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詞的含義。

本文可用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初步解決生字生詞,以熟悉課文爲主;第二課時掌握文章的結構形式和思想內容。教學方法仍以學生的活動爲本,教師只能處在引導、點撥的地位。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朗讀課文熟悉課文。

2.參看註解,理解生字生詞。

3.複述故事大意。

教學過程:

1.知識導入。

(1)學習文言文和學習現代文不同的地方有兩點:一點是由於社會生活的變遷,造成內容的差距、認識的困難;一點是由於語言的演變,造成文字的差異、理解的障礙。這兩點又以語言障礙爲主。

(2)文言文的語言障礙主要在詞和句上,有很多詞和句在意義和用法上都和現代文不同,學習時要特別注意這些不同的詞句。

(3)文言文閱讀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讀。開始時參看註解,會認會讀;然後就要朗讀,讀得琅琅上口、滾瓜爛熟才便於理解。

(4)今天學習課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認識和方法來安排教學活動。

2.關於課文。

這篇課文的有關知識要記住這樣幾點:

①出處。本文節選自《聊齋志異》。

②作者。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人,是我國的文學家。他自幼勤學、聰敏,但一生考場不利,自學成才,在家鄉設館教書,創作了許多鬼怪故事,後來彙編成書,就是《聊齋志異》。

③《聊齋志異》是我國的文學作品,是短篇小說集。作者通過談狐說鬼,諷刺當時社會的黑暗、官場的腐敗、科舉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藝術成就很高,具有現實意義,故事曲折離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很多篇目已改編成電影電視,爲大家所熟悉。

這一部分主要由教師講授。

3.認讀課文。

(1)教師佈置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參看註解,劃出生字生詞;試通文句,弄清內容大意;

小聲默讀一遍。

(2)學生髮問。

除註解以外,文中還有不懂的字詞,要求學生當場發問,教師當堂解決。

4.朗讀課文。

第一遍:要求讀音準確。

第二遍:要求大體順暢。

第三遍:要求讀出語氣。

每一遍,教師均有講評。

5.默讀課文,準備複述。

教師給三五分鐘讓學生再默讀識記,要求能大體複述故事情節。

6.複述課文。

找三個學生複述,每一次複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師要作出講評。

第一次,找中間程度的學生,讓他看着課文複述,實際上是對着課文口頭翻譯,大體譯對即可。

第二次,找中間偏上學生,要求對着課文較爲準確地翻譯。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學生,揹着課文複述,要求不遺漏主要情節。

7.掌握生字詞。

在這三次複述過程中,其他學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義的字詞。教師隨訂正隨理出掌握的主要詞語。

擬挑出常用的、比較容易掌握的單音詞,隨講隨寫黑板,讓學生筆記,以便複習掌握。

常用字詞:

懼:恐懼。 從:跟隨。 故:原來(一樣)。 驅;追趕。 窘:困窘。 恐:恐怕。 顧:看到。 瞑:閉眼。 暴:突然。 斃:殺死。股:大腿。 寐:睡覺。黠:狡猾。

止:有兩講——

上述的生字生詞要入文作出準確解釋,可讓學生當堂翻譯原句,不要只是單個記詞義。

另有兩個詞用的是引申義,書上有註釋,教師可略加提示,學生懂得文中意思即可,不必深究。這兩個詞是:

綴:原意是連結,文中意是緊跟。

弛:原意是放鬆,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論實詞還是虛詞,可不單獨講解,以能理解文意爲準。

佈置作業:

1.按照記敘的順序,看看本文敘述的故事可分成幾個部分,用一個詞(或詞組)給每個部分作出概括。

2.用現代漢語翻譯最後一個自然段。

3.思考練習一。

4.做練習二、三,答案做在書上。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初中教案 篇18

有一位詩人,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稱他“是東方颳起的第一次風暴,席捲了西方,給我們西海岸帶來了鮮花”。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稱爲“東方贈給西方的禮物”。他就是紀伯倫。在他筆下,萬物皆有生命,有靈氣,有個性,它們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構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時,它們又閃爍着理性的光輝,給人以啓迪。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紀伯倫的《組歌》中的第一首-----《浪之歌》,去感受他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導入】檢查預習

給下列加劃線字注音

熾熱( ) 禱詞( ) 執拗( )

俊俏( ) 衷情( ) 饋贈( )

憔悴( ) 真諦( ) 天穹( )

璀璨( ) 鑲嵌( )

翱翔( ) 長吁短嘆( )

千山萬壑( )

【講授】走進作者

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和畫家。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本文選自《淚與笑》。《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詩,這裏選的是其中兩首。另三首是《花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他是一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曾在詩《朦朧中的祖國》中,謳歌畢生苦戀的祖國:“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裏——是我悸動的心臟。”他曾說:“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

【活動】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聽詩朗誦是一種高雅的活動,而聽美好的散文詩更是能讓人陶醉。請同學們閉上眼,美美地聽讀課文一遍,邊聽邊想象其展現的畫面,進入情境,體會文中美好的情韻。並做填空:

————的浪如:一往情深的浪(如:熱情洋溢一往情深無比忠誠多情浪漫溫柔善良癡情纏綿任性)

【練習】朗讀訓練

1、美讀課文

讀詩是一種高雅的情感體驗活動,當我們在想象中進入詩中的意境,體悟到詩中美好的情韻而又能恰當運用朗讀技巧用聲音加以傳達,這時,我們的心靈深處便會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薰陶。

2、按下列步驟,練習朗讀。

一讀:重在整體感知詩中形象,注意語音的飽滿與圓潤。

二讀:重在體味情感。注意語流順暢,注意把握好朗讀的節奏、停頓、快慢等。

三讀:重在進入情境。注意韻腳,注意語氣的輕重抑揚,注意體現散文詩的抒情性。

海浪唱出了怎樣的歌?

1—4節:海岸的情人,唱出難捨難分的熾熱戀歌;

5—7節:人世間的守護神,唱出寬廣博大的情歌。

【活動】討論研析

(1)、詩中的海浪形象是極爲感人的,她對情侶海岸一往情深,愛的熱烈,愛的深沉。從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呢?試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概括。

明確:海浪對情侶海岸一往情深,愛的熱烈,愛的深沉具體體現在:

A、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許下忠誠的誓願;

B、傍晚,她爲愛情唱着祈禱的詩篇。

C、漲潮時,她熱情洋溢,緊緊與情人擁抱;

D、退潮了,她難捨難分,依戀地撲到情人的腳下。

(2)、面對海浪這誠摯熾烈的情愛,海岸是怎樣表現的?

明確:海岸是異常感激的。把海浪緊緊地抱在懷中,親吻她,還容忍她的任性。

(3)、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海岸亦非草木,他亦有情。海岸若有言,他會對浪說些什麼?

(4)、俗話說:“愛屋及烏”,浪愛海岸,也愛與海岸連在一起的礁石。那麼,浪是如何對待礁石的呢?

明確:我與礁石同席對飲,我同它嘻嘻哈哈。

(5)、礁石也愛屋及烏嗎?它又是如何回報浪的?

明確:它竟紋絲不動,它竟面無笑容。

(6)、對於礁石的這種態度,浪是怎樣表現的呢?它退縮了嗎?

明確:對礁石的這種態度,海浪感到傷感,苦惱。她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但是她的戀情並沒有因此而減退,也沒有因此而動搖對愛情的信念,決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這樣消磨歲月。顯示了海浪對愛情的無限忠誠。

(8)、再次聽老師簡介作者經歷,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紀伯倫簡介:紀伯倫雖然出生於黎巴嫩,具有阿拉伯血統,但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美國。他1883年出生,當時爲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所統治,12歲隨母親去美國謀生,在波士頓唐人街過着清貧的生活,15歲被送回故國學習阿拉伯古典文學,同時進修繪畫,18歲因思想激進、創辦呼籲民間疾苦、被認爲帶有叛逆性的刊物《真理》而被驅逐出境,重新返回美國家中。返美后僅一年多的時間,病魔先後奪去了他母親、哥哥、小妹三位親人。他以寫文賣畫爲生,與爲人剪裁縫衣的妹妹一起掙扎在金元帝國的底層。25歲得到貴人相助,爲他申請到赴巴黎深造的獎學金,學習繪畫,並得到羅丹等藝術大師的親授與指點,3年後再次返美,並長期客居紐約,從事文學與繪畫,直到48歲英年早逝。他一生在黎巴嫩待過15年,在法國2年,在美國生活了共31年,他的祖國------處於封建主義、殖民主義統治下的黎巴嫩------給予他的並不是很多。然而,這種因貧窮和統治階級的罪惡而造成的與故土的別離,不僅沒有淡化他對祖國的思戀,冷卻他熾熱的赤子深情。相反,他愛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將海外流離的阿拉伯作家組織起來,共同爲祖國獨立和自由民主而抗爭呼號,還常常在自己的詩作裏,對祖國寄寓深厚的戀情。

明確:對山崖的這種態度,海浪感到傷感,苦惱。她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但是她的戀情並沒有因此而減退,也沒有因此而動搖對愛情的信念,決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這樣消磨歲月。顯示了海浪對愛情的無限忠誠。

這也正是詩人對祖國深厚情愛的反映。在這首散文詩中,作者藉助海浪與海岸這對熱戀形象,曲折表達了她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情感和火熱的衷腸。

【練習】拓展延伸

本文鏈接:https://www.xszwb.com/zh/fangan/hdzjfanwen/22ev82.html

Copyright © 2024. 學識中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