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中文吧 > 辦公 > 講話稿 > 思想宣傳講話稿 > 增強新時代意識思想宣傳(精選12篇)
手機版

增強新時代意識思想宣傳(精選12篇)

來源:學識中文吧 閱讀:2.26W 次

增強新時代意識思想宣傳 篇1

自信是開拓奮進的強大動力,是通往光明的精神支撐。足夠自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才能真正安身立命,堅定走向未來。

增強新時代意識思想宣傳(精選12篇)

中國共產黨人要有“四個自信”。其中,道路自信是對發展方向和未來命運的自信。堅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爲近代歷史反覆證明的客觀真理,是黨領導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也是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富強、中國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證。理論自信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真理性的自信。堅持理論自信就是要堅定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自信,就是要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自信。制度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制度優勢的自信。堅持制度自信就是要相信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巨大優越性,相信社會主義制度能夠推動發展、維護穩定,能夠保障人民羣衆的自由平等權利和人身財產權利。文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的自信。堅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發黨和人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自豪感,在全社會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遍共識和價值認同。

“四個自信”是一個有機統一體,既相對獨立,又相輔相成。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具體表現。作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信仰、信念,文化自信是支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並且滲透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中,如果缺乏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就很難支撐起來。只有堅持文化自信,才能進一步做到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也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

中國共產黨人爲什麼會擁有“四個自信”呢?

首先,先進理論引領“四個自信”。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有“四個自信”,是因爲有馬克思主義這一先進理論的指導。這種先進性表現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對自然社會思維一般規律的科學揭示,是關於人的解放和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不僅如此,中國共產黨人還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創新成果,這就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髮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標誌着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有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中國化成果的指導,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就有無比強大的“四個自信”。

其次,成功實踐證明“四個自信”。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一步步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侮。正是中國共產黨人進行的20xx年浴血奮戰,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新中國成立後,又是中國共產黨人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了中華民族由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最終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90多年波瀾壯闊歷史進程中的這三次偉大飛躍,是中華民族從衰落到崛起的過程,也是中國共產黨人成熟的標誌。這三次偉大飛躍,是中國共產黨人“四個自信”的資本,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四個自信”的源泉。

最後,遠大理想激發“四個自信”。中國共產黨人的近期理想是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期理想分兩個階段,即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遠期理想就是實現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既一以貫之,又切實可行,因而成爲激發“四個自信”的力量源泉。換言之,中國共產黨人的遠大理想激發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和文化的自信,這是因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探索和發展,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擁有強大的內生動力;是因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形成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是無可辯駁的中國當代價值和未來的最大“價值公約數”。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們就有實現遠大理想的無窮力量,就能毫無畏懼地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堅定不移開闢新天地、創造新奇蹟;只要我們堅持實現遠大理想不懈怠、不動搖、不折騰,就會進一步激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與文化的自信。

我們應該怎樣進一步增強“四個自信”?

首先,加強“四個自信”的教育。“四個自信”是黨領導人民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精神動力。然而,當前有些人不夠自信甚至有些自卑,妄自菲薄,崇洋媚外,這是一種非常糟糕的社會心理。要克服這種心理,必須在全社會廣泛開展“四個自信”的教育,推動“四個自信”在全體黨員和全體人民中入心入腦,促使全體黨員和人民羣衆達到“四個自信”的思想自覺,使“四個自信”成爲全社會的共同思想基礎和普遍價值共識,從而堅定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必勝的信心。

其次,夯實“四個自信”的物質基礎。俗話說,巧婦難爲無米之炊。自信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然而這種精神力量必須有物質條件作支撐。因此,要堅持“四個自信”,首要的就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全面貫徹落實“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爲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統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增強綜合國力,不斷夯實“四個自信”的物質基礎。

最後,形成“四個自信”的中國話語。“四個自信”涉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方面面,完全可以形成一套獨特的中國話語體系,只有形成中國自己的話語體系、具有了中國自己的話語權,我們才能在世界上更好發出自己的聲音,“四個自信”纔會更有底氣。

增強新時代意識思想宣傳 篇2

培育理想信念的豐厚沃土

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動的“總開關”“總閘門”,是一個國家、民族和政黨團結奮鬥的精神旗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也是保持黨的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國共產黨在近百年的奮鬥歷程中,無論在革命、建設還是在改革開放年代,之所以有一批又一批共產黨人爲了黨和人民的事業而不懈奮鬥,就在於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靠的就是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爲的就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理想。黨的奮鬥歷史反覆證明,堅定的理想信念,無論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人來說,都是前進的號角、力量的源泉。

“紅船精神”昭示我們,無論是革命、建設還是改革,都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沒有或喪失理想信念,就會迷失奮鬥目標和前進方向,就會像一盤散沙而形不成凝聚力,就會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堅持和發揚“紅船精神”,就必須堅定理想信念,充分發揮“紅船精神”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紅船精神”融入國民教育,貫穿教育全過程各領域,使幹部羣衆潛移默化地受到革命精神傳統的教育和滋養,從而培育人民羣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激發“紅船精神”的時代活力。

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着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整個社會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紅船精神”具有豐富的價值內涵,它所蘊含的崇高理想與堅定信念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明寫照,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組成部分,本身就是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活教材,是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

“紅船精神”昭示我們,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繫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堅持和發揚“紅船精神”,就應當把發揚“紅船精神”和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起來,依託“紅船精神”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加強“紅船精神”的系統性研究,融挖掘、保護、整合、創新、運用爲一體,不斷把以“紅船精神”爲代表的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爲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資源;要開發紅色文化產品,打造紅色文化精品,建設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實現紅色文化資源共建共享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協同推進;要深入挖掘紅色文化中的道德教化資源,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闡發運用,使之成爲涵養主流價值、培育傳統美德的重要源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爲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爲習慣。

踐行以人民爲中心發展理念的力量源泉

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繫,是黨領導人民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在革命戰爭年代這樣,在和平建設年代更是如此。以“紅船精神”爲代表的紅色文化上溯歷史,涵蓋現實,延伸到未來,包含着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崇高精神和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百折不撓、奮發圖強等優秀品格。紅色文化是代表人民羣衆立場、爲人民羣衆服務的文化。

“紅船精神”昭示我們,黨和人民羣衆是魚水關係,要常懷敬畏之心,堅持羣衆路線,一刻也不能脫離羣衆。堅持和發揚“紅船精神”,就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踐行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着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要永葆“爲民、務實、清廉”的政治本色,從羣衆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入手,着力解決好關係羣衆切身利益的問題。要解決好羣衆身邊的不正之風問題,把改進作風成效落實到基層,解決好聯繫服務羣衆的“最後一公里”問題,真正讓羣衆受益,努力取得人民羣衆滿意的實效。歷史告訴我們,誰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誰放在心上。只有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爲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贏得廣大人民衷心擁護,才能構築起衆志成城的銅牆鐵壁。

增強新時代意識思想宣傳 篇3

20xx年11月在福建調研時指出,要圍繞建設特色現代農業,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闢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爲福建“三農”發展描繪新的藍圖、提出新的要求。深入學習在福建對“三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思想,對我們當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黨中央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關於“三農”工作的戰略思想。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反覆強調“三農”工作的戰略地位,高度重視農業的基礎作用,他指出“農業興、百業興;農業衰、百業衰;農業萎縮、全局動搖”(1996年8月20日在全省農辦(農委)主任會議上的講話),“經濟越發展就越要穩定農業、加強農業”(1998年2月10日在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的總結講話)。他十分重視城鄉協調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出“在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必須重視農村城鎮化的同步推進,尤其要重視探索多渠道就業門路,合理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把發展現代農業與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的途徑”(1998年《加快福建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在着力抓好‘五通’‘五改’和綠化的基礎上,要注意通過多種形式培育農民講衛生、學科學、樹新風的文明習慣”(1997年11月27日在全省農村小康建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將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通盤謀劃、同步推進,強調“如果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農民不能增收入、集體不能增實力,這種經濟增長就是無效益的和虛假的”(1998年8月18日在全省農村“雙增”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這些年,福建始終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減弱、推進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鬆勁,“三農”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茶葉、食用菌、水產品等特色產業產值居全國前列,“清新福建·綠色農業”成爲福建亮麗的“名片”,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20xx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99元。

二、關於特色現代農業建設。針對福建人多地少、農業多樣性資源豐富的特點,提出福建要發展特色農業、大農業,搞好農業多種功能開發。他指出“大農業是朝着多功能、開放式、綜合性方向發展的立體農業。它區別於傳統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經營的、單一的、平面的小農業。”(1992年《擺脫貧困》),“要根據市場需要,緊緊依靠科技,調整種養業結構,大力發展名特優新產品和綠色食品,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20xx年2月7日福建省九屆人大四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他指出,“我們發展現代農業,不能沿用西方國家的發展模式”。“要積極探索一條適合國情、省情、縣情,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農民素質,花錢省、多辦事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子”(1998年《加快福建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同時強調要發揮各類市場主體的作用,“發展現代農業僅靠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是發展不起來的,只有充分調動和發揮國有、集體、個體、私營、外資等不同所有制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形成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合力”(1998年《加快福建現代農業發展步伐》),要“兩手抓”,“必須懂得市場,特別是要懂得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產品市場。各級政府和農村基層組織不能只抓生產、不抓市場”(1998年2月10日在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的總結講話)。他始終關注並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20xx年2月在新華社刊發省外餐桌污染的報道上批示,“餐桌污染是一個事關人民羣衆身體健康和生活安全,關係我省農產品能否擴大國內外市場和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的大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隨即在全國率先打響治理餐桌污染的第一槍,在全省開展“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並在20xx年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欄目《整頓市場經濟秩序,我們在行動》節目上,對福建和全國觀衆承諾,“用三年時間在全省23座城市基本消除主要食品的‘餐桌污染’、五年在全省範圍基本實現治理‘餐桌污染’的目標。”這些都爲福建建設特色現代農業指明瞭方向。這些年,福建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特色現代農業,推進品牌農業、生態農業、智慧農業發展,打造7個全產業鏈總產值超千億元的優勢特色產業,目前十大特色農產品產值佔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87%以上,十多年來全省食品安全工作形勢不斷趨好,沒有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三、關於扶貧開發。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寧德工作期間,就對農村扶貧開發工作提出許多新觀點、新理念。他強調“扶貧先扶志”,人窮不能志短,更要振奮精神往前奔,“鍥而不捨”“久久爲功”,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扶貧要找準路子,“要使弱鳥先飛,飛得快,飛得高,必須探討一條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路子”(1992年《擺脫貧困》)。1996年4月,到福建省委工作,在半年時間內先後用50多天時間到9個地(市)42個不同類型的縣(市、區)60多個鄉鎮調研,他在調研報告中指出,“扶貧攻堅與奔小康,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兩個並行不悖、互相促進的任務”“要從制度上研究一套辦法”,“要制定必要的經濟政策措施,支持貧困縣、貧困鄉(包括已摘帽)的經濟開發,以增強貧困縣鄉的自我發展能力”。他高度重視扶貧措施的落實和成效,他強調“貧困縣、貧困鄉要把扶貧攻堅的目標任務落實到貧困村、貧困戶”,“逐村逐戶制定脫貧計劃,一個村一個村、一個戶一個戶地落實下去,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用到貧困村貧困戶的脫貧致富上,真正做到‘真扶貧、扶真貧’”(1996年11月14日在全省農村扶貧開發暨小康建設工作會議上的總結講話),“脫貧致富奔小康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只有腳踏實地、真抓實幹,才能取得經得起歷史與實踐檢驗的成就”(1998年5月5日在全省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工作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他在福建工作期間,親自探索實踐扶貧開發的路子和途徑,解決了“茅草房”和“連家船”問題,組織實施“造福工程”,創新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扶貧開發辦法,福建成爲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扶貧思想的發源地。福建省連續20xx年把“造福工程”列入省委、省政府爲民辦實事項目,到20xx年累計搬遷7000多個自然村,支持建設了3400多個集中安置點。20xx年以來,全省扶貧開發對象從140萬人減少到目前的4000人,到20xx年現行國定、省定扶貧標準貧困人口將如期脫貧,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2201個貧困村將如期摘帽。

四、關於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建設。十分關注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他曾5次到長汀調研,要求長汀“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農業”(1998年元旦爲長汀水土流失治理題詞),“鍥而不捨地抓下去,認真總結經驗,對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起到典型示範作用”(20xx年10月13日在長汀縣調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時的講話)。世紀之交,他提出“生態省”建設戰略構想,20xx年成立了福建省生態建設領導小組,他親自擔任組長。他強調“建設生態省,大力改善生態環境,是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是一項造福當代、惠及後世的宏大工程”(20xx年1月23日福建省九屆人大五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通過以建設生態省爲載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維護生態良性循環,保障生態安全,努力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把美好家園奉獻給人民羣衆,把青山綠水留給子孫後代”(20xx年8月25日在《福建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論證會上的講話)。這些論述和實踐,科學回答了生態環境爲什麼要保護以及怎麼保護等重大戰略問題,包含着尊重自然、謀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觀和發展理念,爲我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明瞭方向。多年來,福建按照繪就的生態省建設藍圖和“要把福建的生態環境保護好,讓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城市美好的環境”(20xx年9月來閩考察時指出)的要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大造林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開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減量化等行動,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全面實施河長制,使福建成爲中央批准的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全省森林覆蓋率達65.95%,居全國首位,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優。

五、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提出,“整治村容村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綜合標誌,也是徹底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的重要途徑,也是農村小康建設成果的直接體現”(1997年11月27日在全省農村小康建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強調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重視規劃和建設,處理好四項關係:高起點規劃與分階段實施的關係,建新、改舊和整治的關係,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的關係,政府引導和發動羣衆的關係(1997年11月27日在全省農村小康建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針對農村建設中集體經濟薄弱的問題,他要求:要大力組織推廣羣衆創造的清產覈資辦實體、依靠積累辦實體、圍繞服務辦實體、立足資源辦實體、股份合作辦實體等行之有效的辦法,壯大集體經濟(1996年《全省農村小康建設調研報告》)。這些論述和實踐,是對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農村建設價值的正確認識,是對城鄉一體化發展、走符合我國實際的新農村建設路子等重大戰略問題的先行探索。多年來,福建大力推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陸續組織實施“年萬里”農村路網工程、農村水利“六千”工程、“農村家園清潔行動”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和項目,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目前,全省實現村村通硬化公路、有安全飲水,3G信號和20M寬帶全覆蓋,87%的鄉鎮建成生活垃圾轉運系統,65%的行政村採取生活垃圾“村收集、鎮中轉、縣處理”的城鄉一體化處理方式,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

六、關於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指出,“縮小沿海和山區發展差距,促進沿海和山區協調發展,是全面實現小康的必然要求”(1998年5月5日在全省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工作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針對福建山區沿海發展不平衡問題,提出“推進山海協作,在發展中努力縮小山區和沿海地區之間差距”(1998年10月29日在中共福建省委六屆九次全會上的講話),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高全省的綜合實力。親力親爲推動山海協作,成立全省山海協作聯席會議制度並擔任召集人,建立全省山海協作對口幫扶制度,並強調“沿海和山區都要樹立全省‘一盤棋’的思想”(1999年4月7日在全省山海協作第一次聯席會議上的講話)。他還要求“山區和沿海地區都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找準經濟發展的着力點和突破點,依靠自身的力量,搶抓發展機遇,加速發展自己”,“形成互幫互補、互促共進的經濟發展新格局”(1998年5月5日在全省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工作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他高度重視東西部合作,1997年4月在寧夏固原考察時指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是一項政治任務,我們要堅決完成”,提出建設閩寧村的設想,建議搞一個試點,打造成具有樣板意義的閩寧協作示範村,“鼓勵我省企業到寧夏等中西部地區投資興業,達到‘東西合作,優勢互補,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目的”(1998年2月10日在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的總結講話)。這些論述,體現了站位全局的“一盤棋”發展思想,對促進地區經濟合理佈局和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具有很強指導意義。多年來,福建持續推進山海協作,每年實施一批山海協作重點項目,累計建成山海協作共建產業園區27個,有力地推動沿海地區產業向山區梯度轉移,山區勞動力向沿海合理配置,實現了山區與沿海協調發展。閩寧協作開展20多年來,兩省區黨委政府按照“聯席推進、結對幫扶、產業帶動、互學互助、社會參與”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機制,統籌推進各項工作,構建了以解決貧困人員溫飽爲重點、以產業協作爲基礎、互惠互利、聯動發展的工作格局,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從單向的扶貧解困,到經濟合作、產業對接、互利共贏的重大轉變,形成的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閩寧模式”,成爲全國東西扶貧協作典範。

七、關於深化農村改革。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1996年8月20日在全省農辦(農委)主任會議上的講話),並強調“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中央關於以家庭承包經營爲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長期穩定的政策”(1998年《加快福建現代農業發展步伐》),針對農業和農村發展中的體制機制問題,他提出“要推行股份合作制,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促進農村分散的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培育和構造各類市場主體”(1996年8月20日在全省農辦(農委)主任會議上的講話),指出“建立國家、集體和農民及其合作組織相結合的服務體系,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一個重點”(1999年1月22日在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他深入開展調研,總結提升南平選派幹部駐村的經驗,強調“開創農業和農村發展新局面,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農村工作機制”,“從農村工作的領導方式、目標任務、運行方式、制度管理等多方面加強建設”(20xx年《福建省南平市向農村選派幹部的調查與思考》)。他高度重視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率先推動開展試點,20xx年6月在龍巖武平縣調研農業農村工作時強調,“林改的方向是對的,關鍵是要腳踏實地向前推進,讓老百姓真正受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他十分關注供銷合作社發展,要求“把供銷社體制改革放在深化農村改革的全局位置上統籌考慮,把它真正辦成農民集體所有制的合作商業,以發揮其在農村商品流通中的特有作用”(1996年《全省農村小康建設調研報告》)。這些論述,爲福建深化農村改革指明瞭方向。多年來,福建堅持把深化農村改革創新作爲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抓手,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和“四化同步”的要求,着力推進農村各項改革。發端於武平縣的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經驗,爲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出重要貢獻,武平縣被譽爲全國“林改第一縣”。黨的xx大以來,福建農村金融體系、精準扶貧機制、農村產權制度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國家級農村改革試驗區成效顯著,一批改革試驗成果爲中央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八、關於全面加強農村黨的建設。高度重視農村黨的建設,指出“農村基層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也是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的組織保證”(1999年1月22日在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要“把加強村級組織建設作爲農村小康建設的一項根本性措施來抓”(1996年《全省農村小康建設調研報告》),增強黨的基層組織的戰鬥力和發展能力,“在指導思想上、組織保證上使黨組織在農村的社會主義建設中真正能站到前臺,真正能居於‘第一線’,切實發揮黨組織的核心作用”(1992年《擺脫貧困》)。他大力推動調整不適宜、不協調、不健全“三不”班子,實施黨的“堡壘工程”。這些論述和實踐,回答了加強農村黨建的必要性和重大戰略意義,是對農村黨的建設、基層組織管理的加強、創新和提升,是福建加強農村黨建、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的寶貴財富。多年來,福建不斷加強農村黨的建設,持續推行“168”農村基層黨建工作機制、“六要”羣衆工作法和鄉村幹部服務羣衆做羣衆工作制度,選派五批1.8萬名機關黨員幹部到“雙薄弱”村擔任黨組織第一書記,全面落實保障村級組織運轉經費,爲做好“三農”工作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三農”思想來自實踐、根植於基層,科學回答了“三農”發展的許多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是做好新時代農村工作的根本遵循。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落實“三農”思想,用“三農”思想武裝頭腦,指導鄉村振興實踐,爲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作出新貢獻!

增強新時代意識思想宣傳 篇4

“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文化則是意識形態建構的土壤和根基。增強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文化底蘊對提升意識形態凝聚力和引領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增強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文化底蘊,是爲了更好夯實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堅實基礎,增強其親和力、吸引力、凝聚力以及同其他意識形態的競爭力。

增強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底蘊。指出:首先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領。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武器。增強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底蘊,是黨執政經驗的深刻總結和黨的重要政治優勢。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也表現在文化領域中。一些帶有西方意識形態色彩的政治和社會思潮進入我國思想文化領域,這不僅包括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第三條道路等政治思潮,也包括極端個人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等社會思潮。在這些西方政治思潮的影響下,一些人開始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理想發生動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產生懷疑。一些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偏離和扭曲,開始喪失人生的鬥志和奮鬥的熱情,從而陷入奢靡享樂、腐化墮落的人生深淵。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要加強理論武裝,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要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馬克思主義是嚴整科學理論與崇高價值目標的統一,並且兩者是內在統一的——崇高的價值目標置於嚴整的科學理論之中。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理論武裝工作必須與時俱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全黨全國人民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在引領全黨全國人民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中已經並將繼續展現出更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

增強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創造的集體記憶與精神寄託。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同的國家、民族創造了絢麗多姿、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了各自的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使我們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態、異彩紛呈。民族文化是構建意識形態理論的重要文化資源,同時,弘揚和培育民族文化是意識形態理論工作的重要任務和內容。脫離民族文化的意識形態理論難以讓人接受,更不可能有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中華民族有着輝煌的文化創造和深厚的文化積澱,這是做好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文化資源,也是蘊含着民族精神的文化富礦。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爲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爲條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增進人們的道德自覺,提升人們的道德境界;可以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豐富涵養,使其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可以爲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文化支撐和精神力量;是促進世界和平的精神財富,蘊藏着解決時代難題的重要啓示,對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借鑑價值。增強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利用好這一寶貴的文化資源,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做好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

增強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現代科技文化底蘊。創新、發展是科技文化的重要特色,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着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特別是隨着互聯網、多媒體等現代化傳媒的發展,信息覆蓋的範圍更廣、傳播速度更快,人類進入了大數據、微傳播、微文化的時代,傳播方式、傳播環境產生了革命性變革。大量涌入的各種信息,既擴大了人們的知識視野,也增加了人們鑑別是非的複雜性和難度。由於西方發達國家擁有網絡霸權和信息優勢,國際互聯網上的“文化霸權主義”問題非常突出,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環境、對象和內容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開放複雜的網絡輿論加劇了意識形態引導的難度,是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新問題、新考驗。在信息時代,網絡輿論新形態使我們的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不斷髮生變化,要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正確處理安全和發展的關係,加強創新意識,儘快在覈心技術上取得突破。

強調,網絡空間是億萬民衆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不僅是信息的聚集地與思想觀點的交匯處,更是一種話語空間和權力空間,承載着各種類型的文化價值觀念、意識形態與政治傾向等。根據形勢發展需要,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爲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這些清楚地表明,互聯網已經成爲輿論鬥爭的主戰場,要高度重視網絡新媒體時代的意識形態傳播,特別是輿論引導和控制的相關問題。本着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爲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增強新時代意識思想宣傳 篇5

不忘初心是一種堅守。“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是《詩經》數千年前對人們提出的告誡。凡事都有開始,但慎終如始的人並不多。有哲人說,如果人生有“如果”,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都會成爲偉人。人生有了“如果”,我們就會重新審視初心、呵護初心,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事業發展永無止境,共產黨人的初心永遠不能改變。”興業路的小樓、南湖上的紅船,寄託着共產黨人的初心,承載着共產黨人的使命,是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始終過硬方能長期執政。秀水泱泱、紅船依舊,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依然要從這艘小小紅船中汲取精神力量,讓紅船精神放射出更加燦爛的時代光芒。

不忘初心是一種戒懼。本初之心是簡單之心。在前行過程中,人們往往會被路邊風景吸引甚至誘惑,偏離初定的正道。這事實上是一種貪婪,是“將本心都紛雜了”。“一乃心力,其克有勳”,專心致志方能有所成就,心懷戒懼才能抵制誘惑。很多時候,難以察覺的是“溫水煮青蛙”問題,不好提防的是“眼裏識得破,肚裏忍不過”現象。這就尤其需要在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的內心裝一把度量的戒尺,始終保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警覺,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增強政治定力、紀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在防微杜漸上不捨尺寸之功,敢於和不良風氣作鬥爭,敢於亮出削鐵如泥的鋒利寶劍。

不忘初心是一種果決。我們熟知的“三思而後行”,並非孔夫子所提倡。孔子認爲,很多時候思考兩次就足夠了,再三思考,涌起的私意就可能淹沒了本初之心。“道行之而成”,不“行”則無所謂“道”。前思後想太多,就會畏首畏尾、邁不出步子。朱子註解“三思而後行”章時說,“君子務窮理而貴果斷,不徒多思之爲尚”,倡導果決之行。事實上,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沒有強大的執行力,再好的政策都只能是紙上談兵。強大的執行力是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落到實處的重要保障。廣大黨員、幹部要強化責任意識和進取精神,把工作標準調整到最高、精神狀態調整到最佳、自我要求調整到最嚴,養成高效執行的習慣,做到接受任務不找藉口、執行任務不講困難、完成任務追求圓滿。

不忘初心也是一種開放。韓愈《師說》有云:“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雖然這些人並不比孔子更賢能,但孔子堅信並踐行“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開放理念,不斷吸收、不斷回饋、不斷激盪、不斷提升,“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甚至“不恥下問”,成爲中華民族乃至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學人、偉大師者。列寧也說過,只有瞭解人類創造的一切財富以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爲共產主義者。可見,不忘初心並非封閉自我,而是面對這個生機勃勃的世界,時刻保持探索熱情。對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言,也需要保持這種心態。只有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才能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激發國家和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論語》有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任何事物都像大樹一般,有其根本與枝葉,君子的重要責任就是培養根本,如此,枝葉自然就會繁茂,花果自然就會結成。作爲現代君子的中國共產黨人,應當始終牢記初心,不斷涵養初心這個根本,以綻放的人生和累累的碩果致敬新時代。

增強新時代意識思想宣傳 篇6

中國倡議“符合潮流、順應民心”

將時鐘回撥一年。“充分利用一切機遇,合作應對一切挑戰,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我們要主動作爲、適度管理,讓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更多釋放出來,實現經濟全球化進程再平衡”……20xx年1月17日,作爲首次出席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中國最高領導人,在年會開幕式上作了《共擔時代責任 共促全球發展》的主旨演講。

時至今日,人們依然能清晰地記得,強調要堅定不移推進經濟全球化,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共同擔當,同舟共濟,共促全球發展。

時至今日,人們依然能感受到提出的中國方案的感召力。“去年在年會上的演講體現了他作爲一個大國領導人的擔當。在面對困難時,他沒有喪失信心、推卸責任,而是積極直面困難,帶領國際社會共同挑戰。”巴基斯坦外交部長阿西夫對本報記者表示,“演講內容也由近一年來世界經濟發展的狀況得到了印證,即經濟全球化、自由貿易、互聯互通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唯一出路。中國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和繼續推動全面對外開放的立場也爲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充足動力和十足信心。”

“由於特朗普的勝選,去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人們對美國的保護主義憂心忡忡,而卻在達沃斯堅定捍衛自由貿易和全球化,他的主旨演講具有里程碑意義。”瑞士財經雜誌《資產》近日刊文如是評論。

優秀的理念與方案往往更容易獲得認同與支持。“最新的蓋洛普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的領導力更受歡迎,這一變化顯示出中國倡議更符合潮流、順應民心。”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說。

聯合國負責經濟與社會事務的副祕書長劉振民表示,在經濟全球化面臨發展不平衡,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擡頭的現實挑戰下,敏銳地意識到了全球化帶來機遇,他的精彩演講也得到了聯合國的支持。“聯合國高度讚賞中國對經濟全球化的堅定支持,因其減少貧窮和發展鴻溝,促進南南合作和多邊合作,促進各國全球化的公平、平等參與。”劉振民說。

“中國在促進經濟全球化上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領導力,帶動了一大批國家和地區共同發展。中國奉行多邊主義,強調包容發展,注重區域合作,也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祕書長基圖伊發出由衷讚歎。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在世界上落地生根”

“只要我們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攜手努力、共同擔當,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就一定能夠讓世界更美好、讓人民更幸福。”在主旨演講中強調。

世界經濟論壇本屆年會主題爲“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共同命運”,與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促進經濟全球化再平衡等重大主張相呼應。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施瓦布更是對此親自解讀:“今年論壇的主題延續了去年出席論壇年會時論述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達沃斯的演講是中國與世界關係的重要轉折點。”

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總幹事穆勒認爲,年會主題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高度吻合,說明這一理念“正在世界上落地生根”。

“在西方衰弱,美國逐漸放棄領導地位的情況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在平等、多邊主義、尊重主權和地區差異的國際關係基礎上,爲保證和平與安全提出的‘新思維’,這也使世界發展進入了新時代。”瑞士媒體21日刊發評論文章如是稱讚。

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對記者表示,“我們彼此相互需要。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設想,堅持多邊主義、平等對話,這爲世界朝着更包容、更高效和更優質的方向發展提出了一個合理可行的解決方案。”

中歐論壇創始人戴維·戈塞對媒體表示,當前的國際政治和經濟形勢呼籲全球領導人以長遠發展眼光,堅持多邊主義,積極參與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行動中來,共渡難關,攜手勾勒未來世界的發展藍圖。

“當前全球發展面臨很多挑戰,例如社會與經濟轉型問題、包容性增長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都是單個國家或組織所不能解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則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必須方式。”已連續8年參加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紀凡對此深有體會。

對中國與非洲國家合作情況十分了解的席勒研究所非洲問題專家塞巴斯蒂安·佩裏莫尼十分欽佩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他認爲“一帶一路”建設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路徑,撼動了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等極端保守思想的根基,緩和了地區和民族衝突,爲世界經濟發展、人類進步及地區和平造就了堅實基礎。

一帶一路爲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新思路

“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但“一帶一路”建設的機會和成果屬於世界,是中國支持全球化和全球合作的具體表現,是中國爲改善全球治理作出的貢獻。近5年來,中國同80多個國家和組織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政府間協議,倡議框架下對有關國家投資已超過500億美元,一系列重大項目落地開花,創造了近20萬個就業崗位。

巴基斯坦總理阿巴西在本屆年會上指出,“一帶一路”倡議與今年的論壇主題高度吻合,“‘一帶一路’倡導人員、商品和資本的自由流動,是非常了不起的開放文化”。

“‘一帶一路’是人類近代史上最具變革的倡議,是包含海、陸、空、港口與金融貿易等全方位互聯互通的宏偉設想,體現了互利共贏的積極理念,爲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新思路,這一倡議註定令世界發展面貌煥然一新。”阿西夫對記者表示。

與會政商界人士認爲,“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將極大推動全球範圍內貿易、資本和人才的互聯互通,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提供健康、可持續的動力。

劉振民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爲區域合作和全球化提供新思想、新動力、新形態,“聯合國認爲這一倡議是全球實現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部分,是對全球化的實質性推動”。

“正如19世紀末的東方快車象徵着第二次工業革命歐亞文明的交流,‘一帶一路’體現了新變革下經濟互通、文化相融的時代潮流。”在談到“一帶一路”時,麥肯錫高級資深合夥人、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院長華強森表示,“新東方快車”將滿載沿線地區人民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之夢,駛入中國與各國緊密相連、共享機遇的新疆域。

“我們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抱有信心。”基圖伊說,在全球投資大幅下降、貿易增長緩慢的背景下,“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對經濟全球化發展理念與方法的創新,將帶動全球資本流動,爲沿線國家和地區融入全球價值鏈、實現區域融合發展、促進科技和人才交流作出卓越貢獻。

增強新時代意識思想宣傳 篇7

又是一個聲音交匯的“時節”。1月23日至26日,世界經濟論壇20xx年年會在瑞士達沃斯小鎮舉行,以“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共同命運”爲主題,聚焦在地緣戰略競爭加劇背景下國際合作的意義。“今年論壇的主題延續了去年出席論壇年會時論述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施瓦布之言,將人們的視線轉向x20xx年在瑞士兩個具有世界級分量的蕞爾之地留下的深深印記——

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20xx年年會開幕式主旨演講《共擔時代責任 共促全球發展》,強調要堅定不移推進經濟全球化,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共同擔當,同舟共濟,共促全球發展。

日內瓦,聯合國日內瓦總部主旨演講《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深入分析人類過去100多年曆史的啓示,深刻、全面、系統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共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進程,堅持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鑑、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兩篇主旨演講,順應時代發展大勢,反映世界人民心聲,在全球範圍形成強大感召力。一年來,被譽爲“世界經濟風向標”的達沃斯論壇,持續釋放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話語風向;聯合國舞臺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次次被寫入重要決議之中。令世人同感欣慰的是,在“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的普遍困惑面前,中國理念之光,照亮了人類發展前程。

爲世界打造一把精巧的瑞士軍刀

20xx年新年伊始,世界經濟低迷不振,逆全球化暗流涌動,國際形勢動盪多變。多事之秋,世界經濟論壇20xx年年會主題確定爲“領導力:應勢而爲、勇於擔當”。迴應施瓦布多次誠邀,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出席論壇年會。對他坦言:“您多次邀請我來達沃斯,我一直在考慮什麼時間來最合適。來得早不如來得巧。當前,關於世界經濟有各種議論,在這個時刻發出中國聲音更有意義。”

1月17日,伴隨如潮掌聲,登上世界經濟論壇講臺發表主旨演講。演講迴應了國際社會對加強全球治理能力、早日走出困境的殷切期盼,堅定了各國對全球化前景的信心,施瓦布譽之爲“冬日裏的陽光”。

“經濟全球化確實帶來了新問題,但我們不能就此把經濟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讓它更好惠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面對瀰漫全球的反全球化迷霧,深刻詮釋經濟全球化的客觀必然性,強調到世界市場的大海中經風雨、見世面,主動適應全球化,“在游泳中學會了游泳”,纔是正確的戰略抉擇。

“當今世界經濟增長、治理、發展模式存在必須解決的問題。”在深度把脈世界經濟突出矛盾的基礎上,強調:堅持創新驅動,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堅持協同聯動,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堅持與時俱進,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堅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四個方面的精闢闡釋,既是高瞻遠矚的思考,又是着眼根本的方案,爲世界經濟發展指明瞭方向和路徑。

“經濟全球化曾經被人們視爲阿里巴巴的山洞,現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潘多拉的盒子”“世界經濟的大海,你要還是不要,都在那兒,是迴避不了的”“搞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進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一系列精彩論述,成爲適應、引導經濟全球化的有力宣言。

世界,如同忽然間發現了一座深邃的思想寶藏。

各國媒體聞聲而動。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稱:“演講可以被視爲中國扮演全球領導者角色的重要一步。”英國路透社報道的標題是《在達沃斯論壇發表主旨演講 充分展現中國領導力》。西班牙《國家報》評論贊嘆:“沒有人像中國一樣,在當前仍深陷金融危機後遺症及社會動盪不安的國際形勢下,還如此捍衛經濟全球化。”

專家學者深受啓發。聯合國亞太經社會經濟學家何塞·佩德羅薩—加西亞表示:“作爲首位參加達沃斯論壇的中國最高領導人,向全球化和多邊主義釋放出積極信號。”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名譽所長弗雷德·伯格斯滕說:“如果我們回看過去5年或20xx年,可以說這確實是一個轉折點,中國向世界領導者的角色更近了一步。” 歐洲投資銀行行長維爾納·霍耶說:“在缺少領導力的國際背景下,尤其是在歐洲,話令人印象深刻。”

一天後,1月18日傍晚,世界還在熱議達沃斯小鎮傳出的中國聲音之際,日內瓦古樸莊重的萬國宮內又掀熱潮。一場名爲“共商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級別會議牽動世界目光。從歷史和哲學高度釋疑解惑,縱論人類從哪裏來、現在在哪裏、將到哪裏去——“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

如何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如何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如何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的中國方案,描繪出人類本該身處的美好景象——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鑑,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

“五個世界”,壯美藍圖,是人類的希望和出路;亦如一顆“啓明星”,穿雲破霧,指引世界發展和人類未來的正確方向。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熱情迴應:“聯合國願同中國共同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理想。”

“我推薦很多人去讀在達沃斯和萬國宮的兩篇演講。我認爲其中蘊含的信息非常清晰地表明瞭中國政府的政策走向。當中國最高領導人站出來並宣示自己的努力方向時,對於世界來說這是朝着我們既定目標前進的一大步。”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總幹事穆勒的一席話,道出了主旨演講對世界的深刻意義。

“我第一次得到一把瑞士軍刀時,我就很佩服人們能賦予它那麼多功能。我想,如果我們能爲我們這個世界打造一把精巧的瑞士軍刀就好了,人類遇到了什麼問題,就用其中一個工具來解決它。”精妙比喻,恰是一份誠摯初心、一片大國情懷,融入大國的擔當和道義的力量。

聚焦“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唯一未來”

“20xx年始於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的演講。”回顧20xx年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時,英國劍橋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資深研究員馬丁·雅克意味深長地說。

“這的確是現代國際關係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現場聆聽演講的瑞士駐華大使戴尚賢,近日對記者提起當時情景時如是感慨。

時間是最偉大的檢驗者,總能濾去不時泛起的沉渣,讓真理的光芒愈發閃耀。一年前,那是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思潮在世界經濟上空聚攏重重陰霾的時刻,支持經濟全球化的一方同逆全球化思潮持續“博弈”的當口,人們從中國智慧中獲得了重要的思想啓迪、信念力量。

“這是在一天中發生的一場革命,那一刻,每個人都愛上了這位中國領導人。” 塞爾維亞總統亞歷山大·武契奇特意選擇了“革命”這樣一個充滿力道的詞語,來描述達沃斯演講所蘊涵的強大力量。

思想的力量到底能有多大?能征善戰的拿破崙留下了一個答案:“世上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而論,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人類歷史表明,那些能夠把握歷史規律、駕馭時代大勢,並且對人類共同命運給予切實關懷的思想,是不可戰勝的。

迷思面前,需要的是清醒和定力。鏗鏘有力地指明“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告誡“打貿易戰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強調“再大的困難,都不可能阻擋人類前行的步伐”。站得高,方能望得遠。很多人感慨,論述堪爲“對經濟全球化的標準界定”,已成“新的全球共識”。

挑戰面前,更當明確方向和路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中國方案強調從夥伴關係、安全格局、經濟發展、文明交流、生態建設等關鍵點上破題,扭住了牛鼻子。第七十一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彼得·湯姆森盛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由衷地說道:“對我而言,這是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唯一未來。”

人們日益理解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反映了當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人類利益格局從輸贏分化到休慼與共的變化趨勢,契合了世界各國對發展的共同訴求。正如馬丁·雅克所評價:“中國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這就是摒棄叢林法則、不搞強權獨霸、超越零和博弈,開闢一條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的文明發展新道路。這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也是改變世界的偉大創造。”巴西共產黨政治和國際關係書記若澤·雷納爾多·卡瓦略認爲,與一些國家奉行霸權主義、謀求建立單極世界相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目光遠大、以全人類利益爲訴求的重要理念,致力於推動社會共融、利益共享、共同發展、共同受益。

20xx年,從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漢堡峯會到在越南峴港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從“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到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各國政要、商界精英、專家學者等紛紛從多種角度研讀、分析這兩篇演講的精闢論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被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聯合國安理會、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以及聯合國大會第一委員會等通過的5項決議納入。有人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爲地球村提供的一把發展的鑰匙”。

思想的力量在現實挑戰中凸顯

領悟達沃斯、日內瓦演講思想精髓的同時,人們進一步深化了對當今世界形勢的認識——找到了理論解釋的工具,也找到了路徑探索的方法。

一年前,世界經濟正走到一個“關鍵當口”。增速處於7年間最低水平,新舊動能轉換仍未完成,經濟全球化進程遭遇逆風,新一輪科技革命仍處於醞釀之中,貧富差距、南北差距問題更加突出……演講中,提出引領世界經濟走出困境是當時“最迫切的任務”,也爲正確引導已被“妖魔化”的經濟全球化提出了中國方案。

世界經濟令人驚喜地大面積恢復增長也始自20xx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報告顯示,20xx年世界經濟增長率達3.7%,約120個經濟體實現經濟增長,是20xx年以來最大範圍的同步增長。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國際貿易增速提高,企業和消費者信心都在增強……全球經濟評論人士幾乎一致認爲,20xx年全球經濟實現了強勁的週期性回升。美國《華盛頓郵報》去年底發表的社論,將“世界經濟的持續增長”列爲當年全球發生的17件好事之首。

不過,人們還是清醒地看到,在演講中指出的三大突出矛盾,依然是當前世界的重大挑戰——全球增長動能不足,難以支撐世界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全球經濟治理滯後,難以適應世界經濟新變化;全球發展失衡,難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數據顯示,過去30年全球53%的國家收入差距拉大,尤以發達國家最爲嚴重。西方國家“貧富分化—不滿情緒—民粹思潮”惡性循環形成的“戈迪亞斯之結”,迫切需要有人來斬斷。否則,與時代發展大勢相違拗的聲浪氾濫,只會帶來更多的治理赤字、更嚴重的發展失衡。

人們眼中的世界還有這樣一些畫面:地緣政治分歧在加劇,國際秩序受到嚴重挑戰,一些國家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犧牲他國利益的基礎之上,國際合作意願下降,單邊主義盛行……怎麼辦?要靠正確的思想引領正確的行動。施瓦布指出,世界如今因爲國家之間的競爭和社會內部的深層分裂而愈加分化,但是世界所面臨的挑戰之嚴重,也使得協調、合作與統一的行動變得更加不可或缺。“演講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爲應對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一系列全球性挑戰指明瞭方向。” 世界經濟論壇執行董事艾德維作出的評價頗有代表性。

關於經濟全球化,世界如同正在面對一場“新啓蒙”與“舊思維”的對決。從全方位的歷史視野觀察,“退羣”“自閉”絕不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方向。“不能一遇到風浪就退回到港灣中去,那是永遠不能到達彼岸的。”真理越辯越明,論斷的重要現實意義更加爲世界所讚賞。世界公認,中國是亂局中的穩定器、變局中的正能量;中國的領導力,不斷爲“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實踐所證明。

在和平與發展的馬拉松跑道上奮勇向前

“歷史是勇敢者創造的。讓我們拿出信心、採取行動,攜手向着未來前進!”在白雪皚皚的達沃斯小鎮,面向世界呼籲。

“大道至簡,實幹爲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在行動。”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再次指明行動的重要性。

思想的力量,行動的能力,讓20xx年的中國始終處於世界的聚光燈下。“如果現在大家要想想,自己應該走哪條路,未來在哪裏,那麼就請看一看中國。”英國《金融時報》一篇文章這樣評述20xx年的“中國時刻”。西方一些主流媒體歲尾推出的刊物封面不約而同呈現出“中國紅”,諸如“中國贏了”的句式,成爲國際輿論場的“新時尚”。有評論指出,這是因爲西方真切感受到、認識到中國推動經濟全球化、促進世界發展繁榮的誠意,認可了領導的中國在全球擔任領導角色,並對此充滿期待。

“口言之,身必行之”,這是有5020xx年曆史的中國知行合一的寶貴品質。

一年來,從阿爾卑斯山麓出發,中國以馳而不息的精神,不斷推動各國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世界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鍵時刻,在西方陷入焦慮和迷茫的關鍵歷史節點,爲世界注入源源不斷的穩定性和正能量。

一年來,從伯爾尼到赫爾辛基、佛羅里達,從阿斯塔納到莫斯科、柏林,再到河內、萬象,爲國家間關係指路引航,編織中國的夥伴網絡,聯結遍佈全球“朋友圈”。

一年來,從阿斯塔納到漢堡,從廈門到峴港,在一系列國際場合發表重要講話,提出鮮明主張,爲世界經濟把脈開方,爲全球治理貢獻力量。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主張響徹世界舞臺,彰顯大國擔當、領袖風範:

——鞏固團結協作、攜手應對挑戰、深化務實合作、拉緊人文紐帶、堅持開放包容,在國際和地區形勢深刻複雜變化、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爲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指明方向,不斷強化地區命運共同體意識。

——堅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大方向、共同爲世界經濟增長髮掘新動力、攜手使世界經濟增長更加包容、繼續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推動二十國集團成員不斷向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邁進。

——深化金磚合作,助推五國經濟增加動力;勇擔金磚責任,維護世界和平安寧;發揮金磚作用,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拓展金磚影響,構建廣泛夥伴關係。順應歷史潮流,勾畫金磚合作新願景,攜手各國開創金磚合作第二個“金色十年”。

——繼續堅持建設開放型經濟,努力實現互利共贏;繼續謀求創新增長,挖掘發展新動能;繼續加強互聯互通,實現聯動發展;繼續增強經濟發展包容性,讓民衆共享發展成果。面對世界經濟和地區形勢的深刻轉變,爲共同開闢亞太發展繁榮的光明未來擘畫藍圖。

在中國的推動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全世界落地生根。“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爲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給我們所有人帶來更多希望”……來自世界的積極評價越來越廣泛。“隨着時間的推移,中國領導人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成爲給全世界共同發展和繁榮創造條件的思想。”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亞歷山大·伊薩耶夫指出。

一年來,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性時刻”令世界矚目。

描繪“一帶一路”建設新藍圖,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從“大寫意”走向“工筆畫”,“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鼓舞人心。來自29個國家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與會,來自130多個國家和70多個國際組織的1500多名代表參會,成爲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中國首倡、中國主辦的層級最高、規模最大的多邊外交活動。“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已同80個國家和組織簽署共建合作協議,同30多個國家開展了機制化產能合作,在沿線24個國家推進建設75個境外經貿合作區,大大推動了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將沿線各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中共十九大確定中國未來30多年發展目標,也明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目標。正是因爲中國在世界上的擔當,從大會開幕前到閉幕後不到一星期,165個國家454個主要政黨發來1340多份賀電(函)。英國廣播公司評論說,十九大是一次“站在世界地圖前”召開的大會。俄新社報道指出:“如果說以前的大會決定了中國的未來,那麼這次大會決定的就是世界的未來。”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建設美好世界,中共十九大後舉行的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凝聚共建人類美好家園的廣泛共識。來自世界上120多個國家近300個政黨和政治組織的領導人共600多名中外代表出席,參與政黨之多、規格之高,在世界政黨交往史上前所未有。

在亂雲飛渡的世界中,中國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爲目標,更顯堅定和從容。在呼喚領導力的世界中,中國以實際行動推動各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更顯胸懷和擔當。

人類命運共同體,濃縮着新時代中國領導人對世界的深邃思考,體現了中國這個大國、中國共產黨這個大黨的天下情懷和風範,蘊藏着人類從何處來、向何處去的歷史密碼。

“大國要有大國的心態,大國要有大國的責任,這個責任不僅是本區域的,而且是全球範圍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指出,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爲了中國自身,一個大黨,一個大國,一個宏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三者要放在一起理解。

“中國很清楚自己作爲大國所肩負的職責和使命。中國願意爲世界發展和增強廣大人民福祉貢獻智慧,這種勇於擔當的精神令人敬佩。”巴拿馬主義黨巴爾德拉馬錶示。

“我們一定可以攜起手來建設一個人類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柬埔寨人民黨發言人索耶桑認爲。

……

“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目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實現。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中,中國將與各國一起接過歷史接力棒,在和平與發展的馬拉松跑道上奮勇向前。

增強新時代意識思想宣傳 篇8

我國社會治理形勢發生新變化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改革發展實踐取得的一條非常重要的經驗,就是在改革和發展的同時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沒有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什麼事都幹不成。40年來,伴隨深刻的經濟體制變革和社會結構鉅變,我國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在保證社會和諧穩定的同時也不斷激發社會活力。特別是黨的xx大以來,我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善於把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爲社會治理優勢,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把平安中國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強調發展是硬道理、穩定也是硬道理,社會治理形勢出現一系列積極變化。

社會治理形勢出現根本性好轉。近5年來,我國打破了犯罪率隨着現代化推進必然升高的西方“魔咒”,嚴重暴力犯罪案件、羣體性事件、信訪總量、非正常上訪量等社會秩序的關鍵性指標同時出現下降趨勢,特別是成爲世界上命案發案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同時,互聯網依法治理初見成效,虛擬社會不再是法外之地。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的結果,20xx—20xx年,我國城鄉居民的總體社會安全感有所上升,特別是個人和家庭財產安全感、人身安全感明顯提升。我國社會總體安全的好局面,在國際社會亂局交織、一些國家內亂不斷和恐怖襲擊時常發生的背景下,在我國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繼續發生深刻變化的進程中,實屬來之不易,也爲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必要的良好環境。

新的社會治理體制基本形成。我國已基本建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衆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了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形成了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安全生產責任制、社區治理體系和國家安全體系,增強了全社會防範和抵禦安全風險的能力。

初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在現代社會治理中,政府是社會治理的主導力量,但已不是社會治理的唯一主體,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城鄉社區居民組織、社會公衆等都成爲參與社會治理的力量。社會治理的廣泛社會參與,有效降低社會治理的行政成本,提高了社會治理效益,初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在多個社會治理領域出現積極的重要轉折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進入新時代,在城鎮化進程、人口結構、職業結構、勞動力供給、收入分配、消費方式等領域都出現了一些積極的重要轉折點,對社會治理形勢產生深刻影響。比如,隨着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和各項社會政策的完備,上世紀90年代末國企改革引發的職工下崗潮已不會再出現;隨着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大力推進,因徵地拆遷引發的羣體性事件頻發時期也已基本結束。在社會治理形勢出現積極變化的同時,社會治理面對的問題呈現出複雜化、多樣化、網絡化以及利益訴求和價值追求交織化等一系列新特徵。

新時代社會治理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使我國社會治理面臨一系列新問題、新挑戰。

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對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經濟體制變革和經濟持續增長,我國社會也發生鉅變,主要表現在:階層結構和利益格局複雜化,財富和收入差距較大;職業選擇和勞動就業市場化,社會流動加快;處於原有單位體制之外的“社會人”成爲就業主體;社區社會化,在原有的熟人街道社區、單位大院社區之外,出現大量商品房陌生人社區,還有城鄉接合部的雜居社區;家庭小型化,單身家庭、單親家庭、空巢家庭等不斷增多,家庭的教化功能有所弱化;價值觀念發生深刻變化,需要重塑道德約束和社會信用;等等。這些深刻的社會變化加大了社會治理難度,對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新問題、新挑戰。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對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隨着基本物質生活需要得到滿足,人們對生活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更需要多樣化、個性化、高性價比的消費產品,不再滿足於大批量、排浪式的大衆消費;更加重視與健康有關的食品安全和醫療安全,食品安全感和醫療安全感已經成爲影響總體安全感的重要因素;更加渴望看得見藍天、呼吸清新的空氣、飲用清潔的水,生態環境污染和惡化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等等。這些社會生活層面的新變化,也對以解決民生問題爲重點的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

人們對主觀感受和價值追求的重視對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隨着物質需要逐步得到滿足,人們有了更高的社會心理需要。面對快節奏、工作壓力大、存在未知風險、由陌生人構成的現代社會,人們的心理孤獨、抑鬱、壓力、焦慮需要疏導和釋放渠道,也更希望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平感。而且,隨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以及教育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人們的民主意識、法治意識、權利意識、社會參與意識都在日益增強。這些社會心態層面的變化,也對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

網絡社會的興起對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造成無限擴展的虛擬社會空間,在給人們生活帶來無數方便的同時也帶來新的社會治理問題和挑戰。特別是以手機爲基本平臺的網絡社會,使人們的生活步入實時、交互、快捷、高頻的“微時代”,自主開放的自媒體話語權,隱蔽性的信息源,交互快速的傳播方式,碎片化、泛娛樂化、真假難辨的海量信息等等,使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高度互動。這使社會輿論、社會情緒甚至社會行爲以新的機制形成,傳統的社會管理已難以奏效。尤其是網絡犯罪已成爲第一大犯罪類型,“暗網”成爲毒品、色情、暴力氾濫的黑色空間。網絡社會治理成爲考驗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

新型社會風險對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當今世界,現代化的推進特別是新科技不斷產生,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使人類社會進入現代“風險社會”。現代風險不同於傳統風險的最大特徵就是不確定性和難以預測性,其迅速而廣泛的傳播可能造成大範圍社會恐慌。比如,恐怖主義襲擊帶來的普遍社會緊張和社會不安;未知流行病和生態環境危機引發的社會恐慌;股災、銀行倒閉、債務危機等金融風險可能導致的大規模社會恐慌傳導;等等。新型社會風險帶來的新問題、新挑戰,考驗着各國的社會治理。

在新時代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把握這些新趨勢,研究這些新問題,積極應對新挑戰,採取穩妥、有效、管用的措施,建立保證長治久安的機制和制度,大力提高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面對我國社會治理形勢的新變化以及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按照黨的十九大的部署和要求,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把社會治理的新任務、新要求、新舉措落實到具體工作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

完善社會治理體制。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衆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社會治理的基本體制,要在實踐中不斷加強和完善。要善於把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爲社會治理優勢,同時也要注重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形成有效、管用、節約行政成本的社會治理機制,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增強社會治理的預見性、精準性和高效性。

積極迴應人民的新期待。適應人民羣衆對平安生活的新要求,加快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依法打擊和懲治黃賭毒黑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依法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鞏固基層政權,完善基層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推進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

大力推進依法社會治理。把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落實到社會治理實踐中。社會治理的主體要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依法進行社會治理,保證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擅於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解決社會治理問題、社會矛盾和社會衝突,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在加強依法治理的同時,也要發揮德治的作用,更好引領和規範社會生活,努力實現法安天下、德潤人心。

營造清朗的互聯網空間。維護國家互聯網主權,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依法加強網絡社會治理,加強對網絡新技術新應用的管理,確保互聯網可管可控。健全基礎管理、內容管理、行業管理以及網絡違法犯罪防範和打擊等工作聯動機制,健全網絡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建立法律規範、行政監督、行業自律、技術保障、公衆監督、社會教育相結合的互聯網管理體系。推動互聯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深化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增強新時代意識思想宣傳 篇9

1.準確把握新時代新要求,不忘初心、勇擔使命

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着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我們黨在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完成這個偉大使命,在社會主義中國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關於新時代、新使命的重要論斷,是巧妙運用辯證唯物史觀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在深刻分析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長期奮鬥的歷史經驗基礎上,既立足國情放眼世界、又立足現實預測未來得出的科學結論。我們必須堅持這樣的立場、世界觀和方法論來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和黨肩負的歷史使命,才能領悟精髓,把握本質。

時代決定使命,使命呼喚擔當。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了她從誕生之日起,就作爲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同時作爲中國人民先鋒隊、中華民族先鋒隊,將實現共產主義作爲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奮鬥目標,擔當起爲中國人民謀幸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實現民族復興不等於實現共產主義,但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日,必定是更加接近我們黨最終奮鬥目標之時。只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纔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中國共產黨登上中國和世界政治舞臺以來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總是科學分析面臨的社會主要矛盾,牢牢抓住時代主題,團結帶領人民羣衆堅持不懈進行艱苦卓絕的頑強奮鬥。現在,日益接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是,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正是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特別突出的是要在繼續發展的基礎上,着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新時代的進軍號響徹中華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正在加緊進行,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爲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正在邁出新步伐,時代也由此賦予了中國共產黨人新的歷史使命。

2.牢牢把握新時代主題,堅定“四個自信”

進入新時代,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然是我們黨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總任務就是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把我國建設成爲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十分偉大的事業,完成這個偉大事業就意味着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得到全面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現代化,我國成爲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在世界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到那時,科學社會主義必然彰顯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國必將爲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和挑戰,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精神、中國力量。

完成偉大的事業,必須經過偉大的鬥爭。對於把我國建設成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十九大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各領域的發展目標任務、戰略佈局,以及重大方針政策已經作出了戰略安排。實現偉大夢想,進行偉大斗爭,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方面,我們的有利條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更好更堅實,我們也應該更有信心和勇氣去奪取新的偉大勝利。同時必須看到,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化大調整時期,國際關係中各種矛盾更加複雜多變,不確定因素增多;國內改革發展穩定面臨的問題,特別是一些深層次矛盾,比以往更復雜,而且新矛盾和老問題交錯疊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在新時代征程上必然會遇到許多可以預見和尚難預見的重大挑戰、重大風險、重大阻力。

比如,我們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全面深化改革,要打破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絕非輕而易舉;我們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創新引領,調結構轉方式,實現整體經濟轉型升級,還面臨不少深層次難題;我們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相統一,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實現祖國統一,要排除各種阻力和干擾;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和話語權,發展先進文化,必然面對各種消極腐朽沒落文化的滲透,尤其要應對西方敵對勢力對我“西化”“分化”的圖謀;我們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推進新型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秩序變革,遇到貿易保護主義擡頭、國際霸權主義出現新態勢的挑戰,等等。

這就決定了在新時代的前進道路上,從內部到外部、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各個領域,我們會面對各種各樣的風險和挑戰,要進行各種各樣的鬥爭。能否取得新時代偉大斗爭的勝利,將長期地嚴峻地考驗着我們黨的治黨理政能力,考驗着我們黨組織的戰鬥力、共產黨員的黨性和政治定力,這都要求我們發揚共產黨人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革命精神。

確保偉大事業、偉大斗爭的勝利,特別重要的是要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條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我們要更加自覺地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自信和對黨的領導的自信,努力做政治過硬、本領高強的共產黨人,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要堅決反對一切削弱、歪曲、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行,一切損害人民利益的言行,一切危害國家主權安全、破壞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言行,堅決戰勝一切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和自然界出現的困難和挑戰。任何政治動搖、貪圖享受、消極懈怠、迴避矛盾和鬥爭的思想與行爲都是錯誤的。

3.按照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重要最根本的制度保證、政治保證和特有優勢。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把我們黨建設成爲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於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實現偉大夢想、完成偉大事業都會成爲空話。

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深刻反映了執政黨建設的規律,充分體現了其中的科學性、時代性、原則性、系統性,是我們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總綱,是提高黨的建設水平和管黨治黨能力的思想遵循及行動引領。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爲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深刻闡明瞭這一指導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並在黨章中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一道確立爲黨的行動指南。這是黨的十九大的重要歷史貢獻,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我們要更加自覺地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遵從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密切聯繫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斗爭實踐,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偉大工程不斷開創新局面。

新時代推進偉大工程必須堅決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牢牢抓住這個根本性建設。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將制度建設貫穿其中。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黨的建設的正確方向,提高黨建工作的質量。黨的全部建設都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黨的政治任務、貫徹執行黨的政治路線來進行,爲黨的政治任務服務;都要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都要嚴守黨內政治生活準則,強化黨內生活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鬥性,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生態;要把不斷提高黨員、幹部的政治定力和政治能力,作爲推進偉大工程的首要政治擔當。在黨性鍛鍊中,要堅決反對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分散主義、本位主義、好人主義,堅決反對宗派主義、圈子文化、碼頭文化,堅決反對搞兩面派、做兩面人。選拔任用幹部、吸收新黨員,必須把政治標準作爲首要條件。黨的組織活動必須強化政治功能,增強我們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羣衆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確保我們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鬥力。

我們黨的建設各方面工作,都必須立足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着力解決有損黨的執政能力和有損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的突出問題。

爲確保黨在新時代履行好歷史使命,經受住“四大考驗”,化解“四種危險”,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要加強對黨員幹部教育管理尤其是高級領導幹部教育管理,從根本上整治好兩種相互聯繫的腐敗病。一種是政治上的蛻變,即政治上的腐敗,就是放棄、背叛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動搖、背離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迷失前進方向,在政治上走老路、走邪路,卻不自知。另一種就是放棄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追求個人享樂,生活糜爛,貪婪無度,墮入追逐名利和濫用職權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兩種腐敗都會對黨、國家和人民造成嚴重的傷害,在有些情況下政治上腐敗危害更甚。這兩種人都是政治上站錯了立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出了大問題。

全面從嚴治黨必須抓住解決人們頭腦中“總開關”問題開展工作,不鬆勁、不停歇,不失之於寬、鬆、軟。要善於小中見大、防微杜漸,從表象入手抓住事情的本質,進行綜合整治,及時開展積極、健康的黨內鬥爭,堅持扶正氣與祛歪風相結合,既認真強化法紀監督的剛性約束,又精心培植和激發黨員、幹部增強黨性鍛鍊的內生動力。

增強新時代意識思想宣傳 篇10

黨的十九大強調,要加強黨性鍛鍊,不斷提高政治覺悟和政治能力,把對黨忠誠作爲根本政治擔當,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黨員幹部忠誠如鐵,才能經得起風浪考驗。不忠誠,理想信念就不堅定,精神就會缺“鈣”,幹事創業就不會出真力。

“天下至德,莫大於忠。”對共產黨人而言,忠誠是第一位的政治品格。它不僅是黨章明確規定的義務,是入黨宣誓時的莊嚴承諾,更是黨和人民事業順利發展的堅強保證。孫津川爲黨隨時奉獻一切,蔣雲大江南北播星火,鄧中夏“燒成灰還是共產黨員”……革命先輩牢記黨員身份、矢志不渝奮鬥,靠的就是對黨的忠誠。當前,在新時代的奮鬥路上,依然存在着各種各樣的風險和挑戰。只有做到初心不改、對黨忠誠,才能堅定信念,把宏偉藍圖變爲現實。

忠誠要在黨性中錘鍊。忠誠是根,根深才能葉茂。要加強理論學習,多靜下心來認真讀一讀黨章、學一學黨史,把紀律規矩挺在前面。要嚴肅黨內政治生活,主動參加“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活動,推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要將對黨的忠誠鑄入靈魂、融入血脈,用黨的最新理論武裝頭腦,正心修身、涵養文化,守住爲政之本,煉就金鋼不壞之身。有了黨性,心胸就豁達,境界就高昂,也就有了爲官從政的精氣神。

忠誠要在幹事中磨鍊。忠誠的幹部必是扛得起重壓、經得起磨鍊,勇於衝鋒陷陣、善於攻城拔寨,把推動一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任扛在肩上的幹部。要始終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把“支部建在連上”,把黨旗插在項目上,推動基層黨支部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戰場上建功立業。要有“功成不必在我”胸懷,多做一些打基礎、利長遠的事,一張藍圖繪到底,千斤擔子扛到底。要有“擼起袖子加油幹”的精氣神,在服務中心大局中擼起袖子,在黨建強村富民中甩開膀子,在幫扶助困脫貧中邁開步子,在基層一線的磨礪中錘鍊忠誠。

增強新時代意識思想宣傳 篇11

20xx年10月31日,黨的十九大閉幕僅一週,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了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指出:“上海黨的一大會址、嘉興南湖紅船是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我們黨從這裏誕生,從這裏出征,從這裏走向全國執政。這裏是我們黨的根脈。”“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事業發展永無止境,共產黨人的初心永遠不能改變。

立黨爲公、忠誠爲民的奉獻精神是“紅船精神”的深刻內涵之一,它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性質和宗旨,是中國共產黨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所在,是中國共產黨爲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和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不懈努力、敢於犧牲、爲民服務的精神,需要共產黨人立足新時代新使命新徵程大力弘揚、代代相傳。

“立黨爲公、忠誠爲民”奉獻精神所彰顯的“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政黨的屬性決定了在建黨伊始,就必然把“爲公”“爲民”四個大字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把深深紮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作爲黨的根本宗旨。

毛澤東同志指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最大利益,爲最廣大人民羣衆所擁護爲最高標準。鄧小平同志提出要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爲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強調,全黨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都是爲了實現好、發展好和維護好人民的利益。強調,要堅持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堅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堅持羣衆路線,真誠傾聽羣衆呼聲,真實反映羣衆願望,真情關心羣衆疾苦,多爲羣衆辦好事、辦實事,做到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更是反覆告誡全黨:“爲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

黨的十九大報告三萬多字中有200餘次提到了“人民”。從“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到“大道之行,天下爲公”,步入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清楚地向歷史、現實和未來道出了中國共產黨人近百年所行大道的真諦。這條人間正道就是:中國共產黨產生、發展、壯大的歷史,就是爲中國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無私奉獻、勇於犧牲、永遠奮鬥的偉大曆程;就是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砥礪前行的偉大進程,就是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偉大行程。

1939年12月和1944年9月,毛澤東同志在延安分別爲兩位犧牲的共產黨人撰寫了紀念文章,這就是廣爲傳頌的《紀念白求恩》(原名爲《學習白求恩》)和《爲人民服務》。一位是國際共產主義戰士諾爾曼·白求恩同志,一位是八路軍的普通士兵張思德同志。毛澤東爲什麼要號召每一個共產黨員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什麼樣的精神品格?毛澤東同志說:“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爲大有利於人民的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在《爲人民服務》中,他鄭重指出:“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爲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爲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我們還要和全國大多數人民走這一條路。”

新時代的共產黨人修好“立黨爲公、忠誠爲民”這門黨性必修課,關鍵在於切實做到堅守理想的“知”與敢於奉獻的“行”的辯證統一。沒有遠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離開現實工作而空談遠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理想信念是否堅定,一個幹部是否堅守自己的精神追求,大多能從他的行動上判斷出來。有的共產黨人在尋常時候就看得出來、在關鍵時刻能站得出來、在生死關頭豁得出來,歸根到底就是有自己堅定的理想信念。衡量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領導幹部是否具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是有客觀標準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堅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能否勤奮工作、廉潔奉公,能否爲理想而奮不顧身去拼搏、去奮鬥、去獻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黨的各項工作要有新氣象新作爲。面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國共產黨人一定要繼續弘揚立黨爲公、忠誠爲民的奉獻精神,繼續保持艱苦奮鬥、戒驕戒躁的作風,以滿足人民根本利益爲最高標準,勇於自我革命,從嚴管黨治黨,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才能跳出歷史週期律,才能不斷爲中國強起來聚合磅礴的力量,朝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增強新時代意識思想宣傳 篇12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係着高校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爲誰培養人這些根本問題。思政課怎樣增強親和力與針對性?怎樣給學生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後,教育部將20xx年確定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積極組織各地各高校推動思政教學方法改革創新,不斷激發大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主動性,思政入耳、入腦、入心、入行取得良好效果。

思政作業昇華爲藝術作品

繪畫作品“列寧在十月”,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細節,讓人感受到那段爲民族解放而鬥爭的崢嶸歲月;手工作品“一帶一路”,以纖維絲紙繩爲材料,模擬“一帶一路”路線圖,展現出我國與沿線國家千絲萬縷的聯繫;國畫作品“春和景明”,運用中國畫傳統技法描繪初春時節萬物向榮的景象,象徵着祖國大好河山的勃勃生機……前不久,在清華校園裏,一場名爲“赤子初心”的全國高校思政課學生藝術作品展,吸引了全社會的目光。

而這些參展的作品,都是以藝術類專業學生平時的思政課作業爲基礎創作而成的。其中既有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中的重大事件,也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既有關於理想信念的宏大敘事,也有身邊小事小景的體驗感悟。同學們通過繪畫、雕塑、書法、剪紙、編織、攝影、刺繡、染織等自己喜愛的形式,積極參與到思政課程當中,主動探索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從而承擔起新時代賦予青年一代的光榮使命。

看到自己的油畫作品《紀念惲代英》入選全國展覽,華中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的丁元勳感到很興奮。“思政課給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丁元勳說,“惲代英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之一,我之所以創作《紀念惲代英》,就是希望從他的革命精神和品德風範中汲取奮勇前行的精神動力,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青年學子通過藝術創作的形式把從思政課學習中汲取的靈感熔鑄筆端,表達他們對偉大時代的理解,是一件極其有意義的事。”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艾四林說,“通過全國巡展的平臺增強儀式感,也將大大增強學生在思政課學習過程中的認同感、獲得感、滿足感,激發他們創作出更多體現時代主題、民族精神、個人風格的優秀藝術作品。”

微電影激活思政課堂

“碧野千里,天地清風,恩施秀美風光,淳樸人情故事,精準扶貧怎樣走進千家萬戶?”武漢大學的微電影作品《春到茶山》,是源於形勢與政策課的一次教學實踐。

電影以湖北恩施芭蕉侗族鄉白果樹村精準扶貧政策實施爲藍本,圍繞“理論聯繫實際”“實踐是理論之源”的核心思想,以武漢大學駐村書記帶領學生進行實地參觀爲主線,對精準扶貧中的基礎設施到村到戶、產業扶貧、異地搬遷政策展開考察與思考。

“這次的微電影拍攝,不僅是一次難得的人生經歷,也讓我們對思政課有了新的認識。”參與拍攝的一名學生說:“走出固有的傳統課堂,走進廣闊的現實社會,這樣的方式更利於我們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能讓我們深入理解黨和國家的政策措施,深刻感悟中國發展道路上面臨的挑戰。這是我們心中真正喜愛的思政課。”

針對新媒體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大學生喜歡短視頻、微表達的特點,教育部以“我心中的思政課”爲主題,開展了全國高校學生微電影展示活動。156所高校報送的191部微電影作品涵蓋了各門思政課程,內容涉及當代大學生廣泛關注的共享經濟、精準扶貧、誠信、親情等熱點話題,展現了大學生思考問題的獨特角度和思想深度。中南大學學生拍攝的《青年毛澤東》、西南林業大學學生拍攝的《我心中的思政課》、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拍攝的《媽媽來了》等微電影受到網友追捧。

“用微電影這一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載體提升思政課的育人質量,效果很好。”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馮務中說:“以前學生上思政課有種‘做客’心態,老師負責‘端茶倒水’,而新形式、新方法的運用,能夠有效引導學生由‘做客’心態轉向‘做東’心態,有利於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激活思政課堂氛圍。”

大學生走上思政講臺

爲了讓大學生換位體驗思政課教學的難度,深度感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魅力,教育部舉辦了“踐行核心價值觀·凝聚最美中國夢”全國高校學生講思政課公開課活動,各地各高校推薦了97堂優秀公開課,並於去年12月上旬進行了集中展示。

“我想讓大家記住一組背影——這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愛國軍民自發組成的義勇軍的背影……”爲了上好《不能忘卻的背影——確立“十四年抗戰”概念的意義》這堂公開課,福建師範大學的學生們足足準備了好幾個月。

“我們查閱了20世紀30年代大量的歷史史料和檔案,紮實論證了十四年抗戰的歷史進程,也從中瞭解到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創作團隊成員安婷婷說:“我們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用史實發言,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

在集中展示的現場,東北師範大學學生講的《追逐共產主義的光芒》、北京聯合大學學生講的《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爲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南開大學學生講的《紅色文化與文化自信》等,都展現了當代大學生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對問題的獨特認識,受到點評教師高度讚揚。

“以前的思政課教育多爲單向授課,學習效果不夠理想。而青年學生所喜愛的時代元素也是老師們不太瞭解的。所以,這樣的活動也是讓學生教教我們怎麼上課。”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佘雙好表示,這樣的新形式既喚醒了學生的主動性,也激發了教師的創新動能,應當成爲各高校思政課創新改革的重要參考。

本文鏈接:https://www.xszwb.com/zh/jhgfanwen/sxhbfanwen/g68e7e.html

Copyright © 2024. 學識中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