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中文吧 > 學生 > 節日慶典 > 春節 > 春節舞獅的由來以及傳說
手機版

春節舞獅的由來以及傳說

來源:學識中文吧 閱讀:2.42W 次

舞獅是春節的一大喜慶活動,你知道春節爲什麼要舞獅嗎?春節舞獅有預報吉祥之意。到底春節爲什麼要舞獅?下面是小編爲大家精心推薦春節舞獅的由來及傳說,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春節舞獅的由來以及傳說
春節舞獅的起源

1、漢代起源

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否則斷絕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後,漢章帝先後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

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爲逃避章帝降罪,於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爲真,此事後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爲舞獅子是爲國爭光、吉祥的象徵。於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舞獅從此流行。

2、北魏起源說

舞獅作爲表演藝術,相信成形於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時代,當時北部匈奴侵擾作亂。他們特製木雕石頭多具,用金絲麻縫成獅身,派善舞者到魏進貢,意圖舞獅時進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識破,使他們知難而退。後因魏帝喜愛舞獅,命令仿製,務實得以流傳後世。

3、唐代起源說

在碑使中有關於唐明皇遊月殿,獅子舞使由唐明皇遊月殿後一覺醒來而有醒獅舞,這故事說當唐明皇遊月殿時,在階前出現一隻五彩繽紛、闊口大鼻的獨角獸對着唐明皇沒有惡意,且在階前滾球,姿態威武。

唐明皇醒後要重睹這一現象,他要近臣照他夢境中的瑞獸模仿出來,同時由樂部配以雄壯的鑼鼓編舞娛賓。自此之後,舞獅便流入民間。唐代着名詩人白居易就有詩云:“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爲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襬雙耳?”可見唐代已有獅子舞。

4、佛山起源說

據說,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地區出現了一頭怪獸,每逢年歲將盡,則在佛山郊區出現,到處糟踏莊稼,殘害人畜,鄉農不勝其苦人們就把竹篦紮成若干頭獅子模型,並塗上各種斑駁的顏色,事前佈置好。

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羣獅奮舞,一齊朝着那頭怪獸進發,那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爾後,當地鄉民認爲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於是,每年春節打鑼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春節舞獅的介紹

舞獅開始於南北朝。在我國,舞獅的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爲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兩種。北方舞獅的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披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隻大獅子)只露雙腳,不見其人。北方舞獅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

“舞獅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中國本身沒有獅子,在中華文化中,“獅”本來是和“龍”、“麒麟”一樣都只是神話中的動物。到了漢朝時,才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貎、動作作戲,至三國時發展成舞獅;南北朝時隨佛教興起而開始盛行。史書中,《漢書禮樂志》中提到“象人”,據三國時的解釋,就是扮演“魚、蝦、獅”的藝人。

到了唐朝,舞獅是大型宮廷舞蹈表演的一種。當時的“太平樂”亦稱爲“五方獅子舞”出於天竺與獅子國等國。白居易的詩中描述獅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爲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襬雙耳”,可見當時的舞獅跟今日我們所見的已十分相似。

春節又叫過年的原因

1、傳說來源於叫“年”的怪獸

在遠古的神話傳說中,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着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爲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

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裏一瞧,只見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着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2、由古代的豐收祭祀活動演變

另外,春節從起源上來看,是由古代的豐收祭祀活動演變來的。《說文解字》中說:“年,谷熟也。”穀物多少意味着年景的好壞,因而,收穫五穀稱“有年”,豐收稱“大有年”,亦稱“豐年”。“過年”或“過大年”的意思就是慶祝五穀豐登。五穀皆熟爲有年,五穀皆大熟爲大有年。

3、春節作爲一年開端

自古以來,人們都強調春節作爲一年開端的意義。《尚書·大傳》中說:“正月一日爲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說,正月一日是一年的開端,一月的開端,一日的開端。

“年”是時間的單位,一年365天,春夏秋冬周而復始,稱爲一年。大約在西周時期,年就由穀物成熟之義引申爲表示時間的詞了。並且,“年”和“春”常常聯繫在一起。古時候,人們根據二十四節氣安排生產,人們習慣將春天看做是一年的開始,有諺語“一年之計在於春”,說明春季對人們的意義重大,既是一年之始,又要力爭有一個好的開頭、開門紅。

收穫之後,結束了田間農活,首先想到的應是酬謝神靈的保佑、祖先的蔭庇。用新米做飯、釀酒,祭祀神靈、祖先,祈求來年再獲豐收。祭祀活動多是在新舊二年交替的這段日子之中舉行,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規律。人們在特定日子慶祝豐收以及進行祭祀活動,就叫做“過年”。

4、以前“過年”和“春節”是兩個概念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爲公衆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xx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以前“過年”和“春節”可是兩個概念。古代民間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南北朝,甚至把春節泛指爲整個春季。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同時把陽曆一月一日稱爲“元旦”,農曆正月初一則稱爲“春節”。這使得“春節”的地位更加穩固。

本文鏈接:https://www.xszwb.com/zh/jrqdfanwen/chunjie/y7x44w.html

Copyright © 2024. 學識中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