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中文吧 > 辦公 > 行政公文 > 決定 > 關於進一步加強民生工作的決定
手機版

關於進一步加強民生工作的決定

來源:學識中文吧 閱讀:1.14W 次

中共黑龍江省委關於進一步加強民生工作的決定

關於進一步加強民生工作的決定

(xx年4月28日中國共產黨黑龍江省第十屆委員會第十二次全體會議通過)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宗旨的根本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任務。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堅持把解決民生問題擺在突出位置,加大實施民生工程力度,全省民生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但按照黨的xx大提出的“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爲重點的社會建設”的總體要求,我省民生領域許多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全面改善民生的任務還十分艱鉅。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加強民生工作的重大意義,準確把握我省民生工作的目標任務,以更大的決心,下更大的氣力,紮實推進全面改善民生的各項工作,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

一、改善民生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以加快發展經濟爲基礎,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爲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解決人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爲突破口,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快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加大民生投入,擴大公共服務,保障人民權益,努力做到讓全省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不斷促進公平正義和社會和諧,使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全省人民。

2.原則要求。

——堅持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相結合。既要大力發展經濟,不斷增強綜合實力,爲改善民生奠定堅實的基礎,又要把改善民生作爲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擺在各項工作的突出位置,在加快經濟發展過程中更多地改善民生。

——堅持突出重點與統籌兼顧相結合。既要明確主要任務,抓住關鍵環節,切實解決現階段的突出問題,又要兼顧社會各階層、各方面羣衆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統籌規劃、紮實推進改善民生的各項工作。

——堅持盡心竭力與實事求是相結合。既要加大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整合現有的財力物力和各種公共資源,向民生領域傾斜,加快改善民生,又要從我省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慮各方面的條件和承受能力,使改善民生的力度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既要不斷強化政府在完善政策、制定規劃、增加投入和組織領導等方面的職責,增強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能力,又要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參與發展公益性事業,加快改善民生步伐。

3.主要目標。到xx年,使現階段羣衆普遍關注的突出民生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建立健全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就業工作體系,實現社會就業更加充分;完善收入分配調節機制,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切實提高人民羣衆生活水平;促進城鄉、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基本建立起覆蓋全社會的終身教育服務體系,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建立完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明顯提高,人民羣衆醫療負擔進一步減輕;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全民健身服務體系,進一步繁榮羣衆性文化、體育事業;初步形成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能貫通、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實現人人有保障的目標;基本完成“三棚一草”和墾區危舊房規劃改造任務,城鄉居民住房得到明顯改善;加快實施“三供兩治”工程,城鄉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提升;“平安龍江”建設取得新成果,安全生產得到加強,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二、促進社會充分就業

4.努力拓展就業渠道。不斷強化政府職責,堅持擴大就業與穩定就業並舉,鼓勵自主創業,建立和完善促進就業的政策體系,積極開闢新的就業渠道。健全公共投資拉動就業增長機制,把增加就業崗位作爲政府投資和重大建設項目的重要任務目標,同步開展對從業者的技能培訓,更多地增加就業。積極開發就業新領域,加大對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新興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支持,不斷完善落實扶持政策,更多地吸納就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人力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打破城鄉分割、地區分割和所有制分割,加快建設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更多地引導就業。進一步拓展創業空間,落實創業扶持政策,優化創業環境,支持有就業需求的社會各類羣體自主創業,更多地帶動就業。研究制定《黑龍江省就業促進條例》,推動促進就業工作向規範化、法制化軌道邁進。力爭3年內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8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

5.積極安排困難羣體就業。繼續對困難企業實施社保補貼和崗位補貼,鼓勵企業穩定就業崗位。積極研究制定新的援企穩崗政策,增強企業抵抗風險、穩定崗位的能力和信心。進一步完善對困難羣體就業援助的政策措施,以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性崗位爲重點,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重點幫扶城鎮零就業家庭、雙失業職工和“4050”人員等困難羣體實現穩定就業,確保每個家庭至少有1人就業,力爭3年內安置困難羣體就業30萬人。增加特殊職業培訓投入,對參加在崗培訓和轉崗培訓的困難企業職工,從就業專項資金中給予補貼。不斷完善失業動態監測制度,加大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監控力度,預防和控制較大規模失業。

6.不斷擴大高校畢業生就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擴大高校畢業生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規模,選聘大學生到村(社區)任職。開發基層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加強高校畢業生見習、實訓基地建設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能力。引導高校畢業生更新就業觀念,積極主動面向基層、中小企業和邊遠地區擇業。落實符合條件的高校畢業生社保補貼、培訓補貼、小額擔保貸款以及對參加“三支一扶”等項目高校畢業生生活補貼等各項政策,鼓勵自主創業,促進充分就業。對高校困難畢業生開展“一對一”幫扶活動,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中小企業、非公有制企業和科研單位積極吸納困難畢業生就業。完善從基層錄(聘)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制度和工資補貼等政策措施,逐步形成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長效機制,到xx年力爭每年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5%。

7.大力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根據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求,完善農民工就業、創業政策,提供均等化服務。實施“陽光工程”和“雨露計劃”,對農民工加強以職業技能爲重點的綜合素質培訓,認真做好農村初、高中畢業後未繼續升學的“兩後生”就業培訓。加強農村土地流轉、勞動力轉移服務平臺和外埠農民工服務站建設,大力培育發展各類勞務中介組織,爲農民工提供全方位的就業服務。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示範縣和農民創業示範基地建設,擴大城鄉統籌就業試點,形成城鄉勞動者公平就業制度。

三、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8.千方百計加快農民增收。以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爲牽動,全面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快農產品流通產業發展,堅持實行稻穀最低收購政策,適時採取玉米、大豆臨儲收購措施,使農民在農產品銷售中獲得更大實惠。發展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社,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向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提高農產品比較效益。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擴大鄉村旅遊,增加農民多種經營收入。積極組織對外勞務輸出,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着力解決農民工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促進農民轉移增收。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住房產權交易中心,使農民擁有更多財產性收入。進一步規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積極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等多種經營方式,增加農民土地權益收入。加大扶貧開發工程推進力度,繼續開展黨政機關、企業、學校、科研院所和軍隊定點扶持貧困村工作,深入開展農業科技合作共建,不斷提高貧困農戶脫貧致富能力,確保農村貧困人口收入的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9.促進城鎮低收入羣體增收。健全城鎮低收入羣體就業援助機制,免費提供技能培訓,開闢就業“綠色通道”。積極爲自主創業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稅費減免、貸款貼息等更加優惠的扶持政策,鼓勵更多低收入羣衆創業增收。加強用工市場管理,依法規範私營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的用工行爲,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確保低收入羣體勞有所得、多勞多得。將城鎮低收入羣體納入社會養老、失業、醫療等社會保障範圍,應保盡保。確保低收入羣體收入增幅高於物價漲幅。積極爲城鎮低收入家庭提供生活日用品價格補貼、住房租金補貼,使城鎮低收入家庭在減少生活負擔中實現增收。

10.建立健全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把增加職工工資收入作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採取積極措施,促進職工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使企業、事業和機關工作人員工資增長相協調。完善最低工資制度,建立最低工資與經濟發展和物價指數聯動調整機制。完善工資指導線、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和行業人工成本信息指導制度。全面推行勞動合同制度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促進企業工資水平合理增長。加強對用工企業的依法監督和勞動仲裁工作,確保職工工資按時足額支付。

11.積極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推進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科學實施績效工資。完善國有企業經營者年薪制,建立經營者收入與企業經濟效益、職工平均工資聯動增長機制。規範整頓收入分配秩序,保護羣衆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努力縮小城鄉間、地區間、行業間和社會不同階層間的收入差距。到xx年,國民收入結構進一步優化,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穩步提高,中等收入羣體進一步擴大。

四、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12.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堅持教育公平的價值取向,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資源,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優化中小學校佈局,鼓勵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努力縮小教育差距,推動義務教育公平均衡發展。高度重視校舍安全,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建立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堅持德育爲先,加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健康心理培養,紮實推進素質教育。

13.完善終身教育體系。舉辦多種形式的學前教育,高度重視農村幼兒園建設。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整體辦學水平。加大職業教育投入,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發展職業教育,增強職業教育師資力量,培養符合產業轉型升級要求的創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進一步優化結構、強化特色,加強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聯繫緊密的學科和專業建設,增強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努力建設高等教育強省。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特殊教育、社區教育、現代遠程教育。加強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基本建立起覆蓋全社會的終身教育服務體系,滿足人們多層次、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14.健全教育保障機制。強化各級政府的保障責任,力爭到xx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依法保障義務教育學校公用經費。健全和完善貧困學生助學資助政策體系,逐步擴大資助面,加大教育救助力度。繼續開展多種形式的幫困助學活動,落實中職學校涉農專業和農村貧困學生免學費資助政策,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加強教師隊伍特別是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激發教師活力。

五、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15.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加快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完善覆蓋城鄉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救治、食品衛生、婦幼保健、衛生監督執法體系,認真落實防控措施,努力降低發病率,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能力。逐步提高城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項補助資金標準,確保羣衆免費享受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整合公共衛生資源,加強基層公共衛生服務組織建設,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合作、社會參與、結構合理、功能完善、機制健全、運行有效的公共衛生體系。全面實施人口和計劃生育“惠家工程”,落實人口和計劃生育各項獎勵優待扶持政策,大力推進出生缺陷預防工作,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努力提高人口素質。

16.加強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堅持中西醫並重的原則,加快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支持縣級醫療衛生機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和計劃生育服務站室建設。完善對口支援協作機制,建立大中型醫院與鄉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對口幫扶和雙向轉診制度,提高優質醫療衛生服務資源的利用率。推進“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實施“鄉村醫護學生定向培養計劃”,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快“名院、名科、名醫”建設,提升特色專科醫療水平,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醫療院所,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滿足羣衆多層次的醫療服務需求。健全醫療糾紛調處機制,維護醫患合法權益。

17.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重點推進七臺河市國家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積極推進省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全面落實地方公立醫院改革的政策措施。加快轉變以藥補醫機制,全面推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改革,實行縣(市、區)中心醫院委託管理鄉鎮衛生院,制定和完善績效考覈辦法,提高農村基層醫療機構管理水平。建立符合條件的醫療檢查結果互認制度,控制醫療費用,改進醫療保險支付方式,切實減輕羣衆醫療負擔。

六、加強公共文化建設

18.大力發展公共文化事業。逐步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保障人民羣衆基本的文化權益。深化公共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進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建設,鼓勵和支持文化傳媒集團跨行業、跨區域、跨媒體實施產業擴張,打造一批文化產業龍頭企業。加強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搶救和保護。推進公益性博物館、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等向社會免費開放。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興辦公益文化事業,加快公共文化發展步伐。

19.提高精神文化產品供給能力。推進文化興省,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文化事業,繁榮文藝創作。深入挖掘黑龍江歷史文化資源,推出一批具有時代精神和藝術魅力的舞臺、文學、影視、造型等各藝術門類的精品力作,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時代精神和龍江特色的優秀文藝作品。鼓勵創作和提供羣衆喜聞樂見、健康向上、形式多樣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不斷滿足人民羣衆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20.加快公共文化和信息設施建設。重點推進省博物館新館等重大標誌性文化設施建設,推進市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達標建設。繼續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社區文化中心建設,完善各類文化設施網絡。加快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設,推進“三網”融合進程,力爭到xx年實現城鄉全覆蓋。切實抓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和“農家書屋建設工程”,提高公共文化資源利用率。

21.廣泛開展羣衆性文體活動。深入開展“城市之光”和“金色田野”大型主題羣衆文化活動,組織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扶持民營劇團發展,積極組織社區文化活動,着力豐富農村、偏遠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生活。加快構建面向羣衆的文化體育服務體系,組織實施“全民健身工程”,推動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實現體育資源社會共享。創建體育強市、強縣、強鄉,加快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組織開展全民健身、體育競賽等羣衆性體育活動,力爭到xx年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基本覆蓋全省城鄉,增強城鄉居民體質。

七、增強社會保障能力

22.完善養老保障體系。研究制定城鎮無業老年居民等羣體養老保障辦法,建立縣城以上城市規劃區內被徵地農民“剛性進保”制度,做到“應保盡保,先保後徵”。加快推進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試點,逐步實現城鄉基本養老保障制度全覆蓋。積極探索採取政府補貼等辦法,幫助低收入羣體參保繳費。鼓勵企業建立企業年金。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開展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積極創造條件,提高養老保險金標準,按照國家規定的上限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待遇,逐步形成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正常調整機制。實行老年人養老補貼制度,爲80至89週歲低保、低收入家庭老人及90週歲以上老人發放生活津貼。建立“居家養老爲基礎、社區服務爲依託、機構養老爲補充、公辦機構爲示範、民辦機構爲骨幹”的養老服務格局。到xx年,城市社區普遍建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或服務站,縣級至少有1/3左右城鄉社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

23.完善醫療保障體系。完善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提高民營企業員工、個體勞動者、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率,擴大受益面。將門診常見病醫療費納入醫療保險基金支付範圍,穩步提高參保居民住院和門診大病報銷比例,切實減輕個人醫療費負擔。加快提高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層次,積極推進縣區間、市地間醫療保險關係轉移和異地就醫結算。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擴大覆蓋面,提高籌資標準和統籌地區政策性住院報銷比例。探索建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農合三項制度銜接機制,使各類參保人員身份轉換時能夠及時享受醫療保障。

24.完善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擴大企業失業保險覆蓋範圍,大力推進事業單位、私營企業和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參加企業保險。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將靈活就業人員納入企業保險範圍。完善失業保險金申領辦法,建立失業保險與促進就業聯動機制,提高失業保險基金使用效益。繼續推進各類企業、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參加工傷保險,積極探索工傷補償與工傷預防、工傷康復相結合的有效途徑。按照企業、醫療保險基金和政府共同負擔的原則積極解決“老工傷”問題。進一步擴大生育保險覆蓋範圍,建立健全生育保險醫療服務體系和費用結算辦法。

25.完善困難羣體綜合救助體系。將符合條件的城鄉貧困人口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完善應保盡保和應退盡退機制。加快全省社會救助信息系統建設,建立政府部門和相關單位信息共享機制,確保社會救助工作公開、公平、公正。建立健全臨時救助制度,對低保邊緣困難羣衆和因突發性災害、刑事犯罪或重大疾病造成生活暫時困難的羣衆,實施臨時社會救助。加強救災裝備和物資儲備能力建設,有效提升災害救助能力。建立以資助城鄉困難羣衆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大病醫療救助爲主體,臨時醫療救助、慈善醫療援助爲補充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逐步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標準和優撫羣體生活水平,加大農村敬老院整合改造力度,到xx年確保五保老人集中供養能力達到60%以上。全面落實兒童福利機構建設“藍天計劃”,逐步提高孤兒最低養育標準,到xx年全省各市地以及規模較大的縣要有1所綜合性的兒童福利機構。發展殘疾人教育,推進殘疾人就業援助。加強和完善縣級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站建設。

八、優化城鄉人居環境

26.大力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認真貫徹國家有關政策,採取有效措施,堅決遏制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勢頭。擴大城鎮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應。加大“三棚一草”及墾區危舊房改造力度,力爭提前完成改造任務。努力解決城市低保和低收入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逐步建立以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爲重點,以棚戶區改造爲支撐,以公共租賃住房、農民工公寓建設和舊住宅區綜合整治爲補充的住房保障體系。到xx年,基本實現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住房應保盡保。加大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力度,力爭實現廣大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能夠買得到經濟適用住房。加快公共租賃住房建設步伐,鼓勵大中型企業、單位建設公共租賃住房,解決城鎮中低收入家庭、新就業職工和外來務工人員住房困難。建立覆蓋市、縣、鄉行政事業單位的住房公積金繳交制度,按照“控高保低”原則,建立非公有經濟組織住房公積金制度。積極推進住房公積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試點工作。擴大“農村公屋”、“鄉村公寓”等農民住房保障試點,儘快解決農村特困羣體住房難題。支持“城中村”和農民工集中的開發區(園區)集中建設農民工公寓,引導用工單位向農民工提供符合基本衛生安全條件的住所。

27.加快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以城鎮“三供兩治”工程建設爲重點,力爭經過3年努力,基本完成大中城市及部分縣(市)的供水、供熱、供氣項目的改造和建設,城鎮生活垃圾治理和污水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完善防洪體系,推進大中型水庫建設,加快實施農村供水工程,確保飲水安全,到xx年農村居民自來水入戶率達到65%以上。加強人口密集城市後備水源建設,鼓勵具備條件的縣(市)將城鎮現有水源工程向周邊農村輻射,支持集中打井、分片供應的規模供水工程建設。加大沼氣、秸稈氣化固化供氣供暖技術的推廣力度,加快太陽能利用整村推進步伐。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進一步加強城鄉公路交通建設,完善城市道路網絡,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到xx年,通村道路通暢率達到96%以上,村內主要街路實現硬化鋪裝。支持墾區、林區、油區、礦區、口岸及重點旅遊景區的小城鎮建設,加快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28.全面改善市容村貌。加大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力度,突出解決老城區“髒、亂、差”問題。注重城市細部整理,大力實施主要街路升級改造、樓面設施美化、建築景觀亮化、小區幹道綠化,爲人民羣衆營造整潔優美的生活環境。進一步完善濱水城市建設規劃,加快沿江沿河沿湖的濱水項目建設,打造類型多樣、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品牌濱水城市。完善社區服務設施,建設一定規模的廣場、公園,滿足居民日常休閒、娛樂和健身需求。加快園林城市創建步伐,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結合新農村建設,大力實行“四改”(改水、改路、改廁、改圈)、“三清”(清掃、清運、清掏)、“兩綠”(四旁綠化、庭院綠化)、“一排”(廢水排放),引導農民建設各有特色、經濟適用、舒適美觀、節能環保的民居,加快村容整治步伐。

29.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積極開展生態省建設,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強化對耕地、江河、湖泊、森林、草原、溼地、礦產等重要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與監管。繼續實施黑土地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工程和天然林保護工程,加快推進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全面開展松花江流域環境綜合整治行動,進一步加大對城鄉居民區的治污減排力度,認真排查重金屬排放企業及周邊區域環境隱患,編制重金屬污染防治規劃。強化低碳意識,推動生態產業、環保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快速發展。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健全污染損害和生態破壞責任賠償制度。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依法查處違法排污和破壞生態環境行爲。力爭經過3年的努力,基本解決涉及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使全省生態環境質量和環境保護能力居全國前列。

九、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30.加強社會管理。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衆參與的社會管理體系。推進以基本服務均等化爲核心的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並逐步向農村社區延伸。切實做好對社會組織、流動人口的管理工作,加強對可能危害社會重點人員的管控。建立健全羣衆利益協調機制,積極引導羣衆理性合法表達利益訴求。完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從源頭上防範損害羣衆利益問題發生。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健全信訪聯席會議制度,堅持和完善領導幹部定期下訪、定期接訪和包案息訪等長效機制,強化基層信訪工作隊伍建設,拓寬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提高就地化解矛盾能力。繼續推行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責任追究、目標考覈等制度,完善“調訪一體化”機制,加強聯合接訪大廳和社會矛盾調處中心建設,構建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結合的“大調解”工作體系。

31.加強公共安全。完善公共安全應急管理體制,有效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以及公共衛生、社會安全、金融安全、環境安全事件。健全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加強安全生產設施建設,強化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培訓,提升各類企業安全生產保障能力。突出抓好煤礦、道路交通、森林和城鄉防火安全,有效防範和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強化以食品藥品爲重點的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建立完善食品藥品監管責任體系。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切實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堅決打擊製假售假行爲,進一步改善消費安全環境。

32.加強司法保護。依法打擊在食品藥品安全、生產安全、生態保護、徵地拆遷等領域侵害羣衆利益的各種刑事犯罪,及時受理和審判涉及勞動爭議、保險糾紛、人身損害賠償等民事行政案件,切實加強法律監督。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緊密銜接機制,依法加快涉及民生案件的審理。加大司法執行力度,健全執行協調配合機制,完善困難羣體法律援助制度,千方百計維護人民羣衆的合法權益。

33.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體系,深入推進“平安龍江”建設。依法堅決打擊黑惡勢力犯罪、嚴重暴力犯罪以及“兩搶一盜”等多發性侵財犯罪活動,堅決掃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堅決打擊非法宗教和邪教活動,增強人民羣衆的安全感。嚴厲打擊金融詐騙、非法集資、走私、偷稅等嚴重經濟犯罪,維護經濟秩序,保障人民羣衆權益。加強對互聯網和通信短信息的管理,防範和打擊利用信息網絡進行的各種違法犯罪活動。依法嚴密防範和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滲透、顛覆和恐怖破壞活動,全力維護社會政治穩定。到xx年,全省平安市、縣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公衆公共安全感保持在90%以上。

十、強化組織領導保障

34.完善體制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改善民生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與經濟工作同部署、同推進、同考覈。建立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直接抓,部門分工明確、責任落實到人的工作機制,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局面。健全公共民生問題決策機制,廣泛吸納民意,優先解決人民羣衆最企盼的民生問題。充分發揮農村、街道、社區基層黨組織在民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把解決民生問題着力點放在基層。充分發揮人大、政協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依法監督、民主監督作用,支持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及無黨派代表人士圍繞改善民生建言獻策,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以及各類社會組織在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中的作用。加強民生工作的輿論引導和媒體監督。加強民生工作的制度建設,建立民生工作長效機制,形成按制度辦事、用制度管事的民生工作格局。加強民生領域法規建設。

35.強化投入保障。健全公共財政體系,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民生領域財政投入,加強資金使用的審計監督,確保政府財力用於發展民生事業的資金逐年增加,確保資金投入向弱勢羣體傾斜、向薄弱領域傾斜、向農村傾斜、向貧困地區傾斜。建立多元化民生建設投融資和運營機制,支持社會力量投資民生項目,鼓勵民間團體創辦愛心基金、助學基金、醫療基金等慈善事業,形成全社會關心和參與民生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36.優化服務環境。深入開展“講黨性、樹新風、優環境、促發展”作風建設活動,大力推進服務型機關建設,切實解決一些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在民生工作上服務意識不強、作風不實、效率不高等問題。着力開展社會關切和羣衆關注的徵地拆遷、食品藥品安全、教育收費等突出問題的專項治理。進一步加強行政效能建設,加大治庸治懶力度,對服務民生的部門和窗口單位實施效能督查,切實解決不作爲、慢作爲、亂作爲等問題。加強基層便民服務中心建設,擴大辦事領域,拓展服務範圍,優化民生環境。

37.狠抓推進落實。各級黨委、政府要按照盡力而爲、量力而行的原則,每個年度都確定一批民生工作的實事,向社會公開作出承諾,全力以赴抓好各項工作的推進落實。加強民生項目建設,建立民生項目綠色通道,降低准入門檻,簡化審批程序,實行陽光操作,提高辦事效率。推行民生項目服務承諾制、限時辦結制和倒查問責制等制度,做到窗口前移、服務前傾、管理前伸,切實爲羣衆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加強民生工作績效考覈,構建民生工作監測評價體系,定期公佈民生工作推進情況和監測指標,以羣衆滿意度、社會和諧度來衡量民生工作成效,用民生工作的成果檢驗和選用幹部。加大民生工作宣傳力度,及時總結推廣改善民生的典型經驗,營造全社會關注民生的濃厚氛圍。

本文鏈接:https://www.xszwb.com/zh/xzfanwen/jueding/6x48rw.html

Copyright © 2024. 學識中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