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中文吧 > 辦公 > 禮儀 > 辯論賽 > 辯論賽評委要怎麼當
手機版

辯論賽評委要怎麼當

來源:學識中文吧 閱讀:1.75W 次

辯論賽也叫論辯賽,還叫做辯論會。它在形式上是參賽雙方就某一問題進行辯論的一種競賽活動,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關於辯論賽評委要怎麼當,供你閱讀。

辯論賽評委要怎麼當

一、背景

非常幽默的是,對於辯論賽來說,最大的困局和最大的魅力,均來自於評判標準的主觀性。

何謂主觀?衆所周知,辯論賽不似足球籃球一般可以用一個個計分來衡量高低,也不像DOTA那樣有一個明確的輸贏標準。因此,無論再標榜客觀的評委,都不可能逃脫出自己本身的心證來對比賽進行評決。這種主觀性給所有的辯手帶來了莫大的痛苦,由於沒有客觀統一的標準,大家經常莫名其妙地輸,或者莫名其妙地贏。

但另一方面,這種主觀性帶來了辯論發展的多樣化。由於不知道評委側重哪一方面,所以哪一方面都要兼顧,而不同風格的較量也給辯論賽帶來了很多名局。

但在一個比較小的範圍,評委的口味是可以揣測的,因此爲了贏得比賽,辯手通常會對這種口味進行“迎合”。比如20xx年全辯前幾輪,參賽隊們發現評委並不反感詭辯甚至把詭辯當做一種“策略”,於是便出現了後來各種奇葩的論點。通常而言,一個學校辯論隊的風格,是會受到校內賽評委影響的。如果校內賽評委都是立論至上,那麼這個學校一定把主要的準備時間放在立論磨合上;如果校內賽評委都是看場上攻防,那麼操作就會被提到的比立論更重要的位置。

但問題就在這裏,一個學校的辯論觀念很大程度受到評委(或是老師或是學生)主導,但這種被影響和主導的觀念未必是正確的理念(大部分的學校辯論觀念是狹隘的)。而更重要的是,一旦這些辯手養成了心理習慣,覺得自己做到一個方面(比如立論好OR場面一邊倒)就能贏比賽的時候,基本離出去輸比賽就不遠了。

在聊辯論賽應該怎麼評判之前,先講講一些歷史。我們所熟知的華語辯論賽最早是在1986年亞洲大專開始的,並在1993年首屆國辯發揚光大。華語辯論賽最早的目的就是推廣普通話,因此纔會有復旦利用華麗的詞藻勇奪冠軍、萬人空巷的盛況。但到了上世紀末,這種空洞的華麗開始讓觀衆產生了厭煩,“邏輯之辯”被推上了歷史舞臺,而20xx年的武大之敗,除了辯題的因素,也正因爲當時大衆對辯論口味的更迭。不得不提的是,辯論賽的理念是隨着時代不斷變化發展的,這要求辯手必須常變常新,當然我個人很反對使用現在的理念來批判以往的隊伍。

20xx年後,由於電子科大等辯論隊(應該說這在當時是普遍現象,不能歸咎一隊)將所謂的“邏輯技巧”玩到令人反胃的地步,大陸地區的辯手對於辯論進行了嚴格的反思。這主要包括了三個方面:1、對辯論之美的要求的迴歸,說簡單點就是對語言能力要求的逆襲;2、政策性辯論以及時政類辯題開始取代傳統純哲學命題,成爲辯論賽的主流;3、對於辯題價值判斷的追求被擡高到了超越語言、邏輯、事實的最高位置(這是大陸和臺灣辯論相互糅合的結果)。

時至今日,雖然辯論賽引發的關注不再像上世紀那麼高,但是辯論賽的理念在不斷的爭論中逐漸成熟。從大的方面來說,全國的辯手都逐漸接受了一個理念:辯論賽的評判,關鍵在於“說服力”三字。即評委不再以單純的要素(比如立論、場面、語言、邏輯...)進行評判,而是對比賽雙方進行一個整體的比較,看誰更能說服自己。

打個比方,大家都看過“大學生創業利大於弊”吧,當時黃執中剛出道的時候可沒這麼受歡迎,相反所有大陸辯手都在噴:“這樣一個不講邏輯的辯手,只會濫煽情,爲什麼能贏比賽!?”但評委很老實地說:“沒辦法啊,比起那些只乾枯枯講邏輯的大陸辯手,我還真覺得黃執中說得更有道理!”當然不同的辯題有不同的側重,一些實證類的辯題如果你採用了劍宗的打法,結果會,嘿嘿(~ o ~)~zZ

二、評判的誤區

下面看看幾種常見的評判誤區:

1、立論中心主義此類評委認爲,立論是辯論賽唯一的判準。

立論是辯論賽的核心麼?這個說法各異,但立論中心主義是絕對錯誤的。很簡單,辯論辯論,指的是“辯駁+論證”。先不說立論和論證還不是一回事,如果只看立論就能評勝負,那麼還需要辯論賽幹什麼?只要兩個隊伍準備一定時間各自提交一份報告即可。可惜辯論賽不是學術討論,“交鋒”是辯論賽不可或缺的要素。

這裏補充一點,陳詞和立論不是一個概念。我之前當評委的時候經常被輸了的隊伍堵住,問我:“學長你自己也說我們的一辯稿更好,爲什麼卻說我們的立論不好啊?”怎麼說呢,你們的學長學姐沒告訴你們麼,立論是一個體系,是整場比賽整個隊伍打出來的一個完整的框架,是辯論隊在評委心中所展現出的對辯題的願景。但一辯稿只是一篇稿子啊,這只是一個基本的概括。比如一個論點在一辯稿提出了但是後來沒有展開,我自然就默認這個論點無效。

所以,立論中心主義無視了“辯”的意義和魅力,是不可取的。但我從不否認立論的意義,我個人一直把立論放在第一位階。

2、邏輯中心主義此類評委認爲,辯論賽最重要的就是邏輯,一支隊伍即便場面再一邊倒,實證再詳實,只要邏輯上被對方擋住了,就該判負。

邏輯是辯論賽的核心麼?在我看來這個觀點太扯淡了,但偏偏這個理念流傳甚遠、流行很廣。邏輯和語言一樣,都是辯論賽的基礎要素,也是辯手的基本功。我們爲什麼要提倡辯手要講邏輯,不是因爲邏輯本身是辯論賽的核心,而是因爲大部分的辯手邏輯實在是太差了。大家翻開微博和人人就可以發現,許多根本很扯淡、毫不符合邏輯的謠言卻會被廣泛轉載,其中不乏很多辯手。這種邏輯基本功的缺失帶來了場上各種循環論證、雙重標準,甚至還有人在華語主頁到處宣傳“包辯題”是一種聰明的技巧。

這裏打一個比方吧,好理解一些,題目是網絡實名制。

反:“網絡實名制將會造成很大的成本,每天幾千億組數據要更新,這無論對於任何網站來說都是極大的負擔。”

正:“這是由於技術不夠完善造成的,只要完善了就OK了。”

反:“網絡實名制將可能帶來更嚴重的安全問題,在韓國就出現了黑客攻擊,導致千萬用戶資料外泄。”

正:“這是由於技術不夠完善造成的,只要完善了就OK了。”

反:“可是黑客的技術能力也在進步呀,你的技術完善了,黑客又會研究更進階的破解手法....”

正:“這還是由於技術不夠完善造成的,只要完善了就OK了。”

反:“......”

這是我親眼所見的一場比賽,反方場面一邊倒,實證也更詳實,配合也更到位,但還是正方贏了。評委賽後說:“你們看反方拿正方的邏輯毫無辦法啊!”

是啊,如果我要論證你不是男人,不管你拿出什麼證據我都說這些是僞造的,你也會拿我沒辦法的。

邏輯確實是辯論之骨,沒有骨架支撐不起一個人。但你看一個姑娘美不美,難道是看她X光片下面的骷髏照麼?顯然不是吧!

3、深度中心主義這是立論中心主義的衍生,這部分評委認爲魔障一般認爲“既然辯手應該追求真理,那麼辯論賽就應該有深度,沒深度打再好也判負,因爲辯手不應該淺薄”。這些評委心中的辯論觀念是“辯論是爲了追求真理”,對這個觀念我就不展開了,僅討論這種評判。

於是我們看到在一些奇葩的辯題之下,很多隊伍抽完籤就可以滾蛋了,因爲很多立場註定了不可能挖出多少深度。

EX:笑比哭難/哭比笑難(不是娛樂賽,是一場正式比賽的題目)

其實有點經驗的就知道,正方立場一下子就可以挖掘出我們要樂觀豁達,而不是消極避讓;反方立場天然就只能說到當今社會壓力大要發泄但出於世故,卻發泄不出來,只能把淚水嚥下去。

在反方把正方碾壓到話都說不出來之後,幾個評委說:“反方這種價值觀太沒深度了,只講了哭本身。而正方從笑挖掘出了豁達的心態,體現了積極的心態,更有深度,所以應該是正方獲勝。”

深度中心主義的錯誤在於,由於辯題和立場的差異性,辯論隊所能選擇的策略本就是不同的,不可以同一標準來衡量。這就好比我們拍戰爭題材很容易拍出人文高度,但如果要你拍宿舍生活紀錄片,一般都是拍舍友情,非要拍出人文高度恐怕只會讓人噁心。

辯論賽要義在說服,如果一個隊伍能簡單易懂地讓大家都相信他們的立場,請不要因爲他們“沒深度”而否決他們一星期的努力。

4、操作中心主義這常出現在一些大二的評委之中,他們對於辯論有了一些想法但還不深刻,對技巧有了一些掌握但還不熟練,因此更看重操作和攻防。要注意這本身沒什麼問題,有問題的是以操作爲中心。

與立論中心主義相對應的,許多辯手評委在評判的時候對於操作達到了迷信的程度。即使一個隊伍胡說八道,但只要他們質詢夠嫺熟、戰場推進夠順暢,在這些評委手下就能獲得勝利。不過批判前先表明一下態度,我對操作一直非常重視,我認爲對於立論的展開和論證與磨合一個完善的立論同樣重要。如果你辛苦準備了一個星期,但最後只打出來了10%的準備,最後輸了你能怪誰呢?但,操作很重要不代表操作應該成爲中心啊....

當然如果確實是碾壓一邊倒,我也傾向於即便這支隊伍內容上有些瑕疵也獲勝(攻擊辯題&論證偏題的除外)。但一兩場比賽如此無妨,長期如此,操作至上的評委會導致辯手不那麼重視對論點的挖掘,這就非常危險了。

還有一種隊伍,在前幾年被大陸辯手廣泛稱之爲“技術流”,講究“立論是無所謂的,只要能操作就行”。於是我們經常在這些隊伍的比賽中看到各種無理的迴避與強推,甚至不惜動用詭辯和僞證,但這種隊伍卻還常能取得場面的優勢。我個人認爲,評委們應該把此類毫無溝通誠意的隊伍滅絕在襁褓裏。

5、無視辯題不平衡我們都知道跳水等體育項目有一個難度係數,如果一個動作很簡單,難度係數2,你拿了10分最後總分就是20。如果一個動作很難,難度係數是3,你拿了8分,最後總分就是24。

不然,伏明霞她們會什麼都選最高難度的動作呢?

辯論也是這樣,由於主辦方的疏忽,經常可以遇到很多明顯不平衡的辯題,如果評委對場上雙方依舊以同一標準衡量,那麼就會造成事實上的不公平。但很多低年級評委通常會無視題目的區別,而在事後被詢問的時候感慨說:“誰讓你們抽到了這個立場呢?”

這個大家應該都深有感觸,不展開了。

6、其他我見過的最噁心的一類評委,是帶着觀點進入評判之中,他們會認爲正方就應該這麼打,反方就應該那麼打,然後以此作爲判決。

當然還有其他各種奇葩的,比如:

有的評委只看場面熱鬧不熱鬧.... 有的評委只看聲音好聽不好聽....

有的評委只看雙方風度....

有的評委只看姑娘漂亮不漂亮....

三、評判的操守

辯論賽是我見過的大學活動中對能力鍛鍊最綜合的一項活動,他所展現的是一個團隊(包括準備隊員、陪練隊員)對於一個題目整體的挖掘和展現。大家都知道準備的艱辛,也都知道輸了比賽以後的淚水,因此作爲評委,我們也應該更加審慎、認真。

那麼作爲一個評委,最基本的操守是什麼?

1、請認真聽比賽辯手爲了準備一場比賽,可以看幾十本書,查幾百萬字的資料,可以一個多星期幾乎不睡覺,可以沒日沒夜思考、反覆操練...

但評委只需要付出三十多分鐘,記記筆記,投個票。當然我知道,這三十分鐘評委是非常累的,甚至比辯手更累。他們需要整合雙方的立論,需要梳理兩邊的攻防,需要自己對題目有思考有理解,還需要想明白雙方有些提到了但沒說清的點到底是什麼意思...

但既然作爲了比賽的評委,就請認真一些吧。不要和旁邊的美女閒扯了,也不要沒事和別人聊聊QQ發發短信打打電話了,更不要全場神遊最後看臉給個結果。作爲評委,無論水平如何,你至少要記錄下雙方的表現,並儘可能理解雙方的意思。

這是對辯論的尊重,也是對你自己的尊重。

2、不以單點評勝負在剛纔的整個第二部分,其實我就在論證一個觀點:不要用單一的標準來對比賽進行衡量。

我重視立論,沒錯,但我不會只看立論;我重視操作,沒錯,但我不會只看操作;我重視邏輯、語言表達、風度、場面、姑娘漂亮不漂亮,但我不會只用其中那個標準來評判。

辯論賽是綜合的,我們既要看語言,也要看邏輯;既要看配合,也要看個人標下;既要看立論,也要看操作。任何一個要素都是構成辯論賽魅力的重要組成,不可缺失,卻也更不可顧此失彼。

每個評委都應該認真思考自己的判準,在賽前都應該認真想清楚,當立論和操作發生衝突時我該怎麼辦?當邏輯和語言各有千秋時我該如何取捨?我這樣做對不對,歷史上那些比賽爲什麼會是這個結果,哪些是有道理的,哪些沒有道理?對結果有困惑的比賽,到底評委是怎麼考量的....

我想,把這些都想通了,就不會出現我第二部分列舉的誤區了。

3.不要把自己當做場上辯手我很討厭一類評委,他們會無視場上具體的攻防,而把自己帶入進比賽。比如正方提出一個有瑕疵的論點,但是反方沒有進攻,這時候當然應該是正方成立。但是這些評委會說:“我找出了正方的漏洞,所以正方似乎不成立的!”

如果這是一場奧瑞剛比賽,這可以理解,畢竟有初步不成立的規則。但如果是傳統的辯論賽,讓這種評委去死吧。

評委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客觀和中立。辯論賽是兩個隊伍之間的對抗,評委應該認真記錄雙方的論點以及交鋒,最後給出雙方應有的分數。而不是把自己變成正方或者反方,代替場上辯手來辯論。

4、不要帶着偏見吹哨評委對於一個論點有自己的看法是非常正常的,一般雙方各自提出一個論點,評委都會進行效力的衡量。但我認爲,這種對論點的判斷和衡量,應該基於“常識”,而不是“個人之見”。

什麼意思呢?比如一場比賽,正方提出一個觀點“我們應該繼續修建更多的道路以解決擁堵問題”,這個論點沒什麼問題,反方也沒什麼異議但提出這不是根本解決之道。但這場比賽的評委是一個憤青,他堅定地認爲但凡修路就是腐敗,於是直接判正方這個論點不成立。這種評委就屬於腦袋秀逗了,即便真的修路通常會帶來腐敗,正方這一論點本身也沒什麼錯啊。

還有就是我在第二部分最後提到的純心證裁,經常會看到一些老教授是如此,他們會認爲:“正方就應該說科學發展觀啊!反方就應該說以人爲本啊!你們怎麼不說啊!”遇到這種評委,辯手一般都挺無奈的,但如果我們自己吹哨子,一定要避免如此。

5、不要吹黑哨這個點無需展開了。

6、關於辯論的醜惡如果你看到一支隊伍全場的根基,都在一個很明顯的僞證...

如果你看到一支隊伍全場都不回答問題,卻一直在栽贓...

如果你看到一支隊伍明知道自己在詭辯,卻還無比蠻橫...

如果你發現一支隊伍全場都故意偏題,以求對方措手不及...

沒問題,看到這種隊伍,我支援評委們直接判負,甚至可以無視憑藉這些不合理手段取得的場面優勢。因爲我覺得,評委要有自己的操守,但辯手也要有自己的底線。

辯論賽是功利的,如果一隻隊伍靠這種手段拿了冠軍,可想而知接下來一年整個學校的風格會發生什麼樣的轉變。維護正道,應該是評委的天職。當然,我這裏的維護正道,不包括剛纔提到的“因爲沒深度,所以該判負”。

四、結語

歡迎大家搜一下黃執中先生關於辯論賽的評判準則,他寫的很詳細,包括質詢的時候迴避問題要怎麼扣分都有寫。我一直希望推廣這樣一種模式:評委在賽前公開自己的評判準則,好讓參賽隊有一個準備;在賽後,評委儘量寫一些簡要的賽評,讓參賽隊知道自己哪裏打得好哪裏打的不好,這樣纔有助於成長。

許多學校都有專門的比賽打分表,浙江大學的嵐星前輩還特意設計了一個專門的辯論賽打分表,還有央視的國辯也都是有專用分表的,大家可以在網上進行一些下載和比對。

我個人的判準沒有那麼詳細,是一個很簡單的乘法公式,即一個隊伍的分數=打出來的論點*執行度,如果有明顯的辯題不平衡,我會再乘以一個不是很大的難度係數。假若一個隊伍立論很好拿了80分,但是在對方的干擾下只執行出了50%,那麼這個隊伍最後的得分就是40分;如果一個隊伍立論一般只有60分,但是執行了80%,那麼這個隊伍最後得分就是48分。至於具體哪一項打多少分,這就依賴於經驗了。那這個公式也體現出了我的口味:我是一個傾向於論證的評委。

辯論賽本就是主觀的,評判沒有統一的客觀標準。但只要每個評委都能堅持公正客觀,嚴格遵守自己的操守,辯論的發展就一定會是良性的。而作爲辯手來說,無論輸贏,積極參與和對手以及評委的互動和交流,也才能獲得更好更快的進步。

所以,就這樣吧。

本文連結:https://www.xszwb.com/zh-hant/lyfanwen/bianlun/o7gvvr.html

Copyright © 2024. 學識中文吧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